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u3107r8zry3
我们来看到我们今天的进度,这个礼拜二我们谈到一百零四姓汪姓。接下来我们就要看到第六页,一百零五姓祁姓。这个祁很多人会写成另外一个祈,另外一个祈长得很像,就是祈祷的祈。来,请教一下,大家提起笔来也写写看,祈祷的祈怎么写?有一个斤字边,这个祁姓的祁的,这个斤字边的,祈祷的祈怎么写?是左边一个礻,右边一个斤。所以很多人写姓氏的时候,就会把这个祁跟那个祈给混淆了,当姓氏的是这个祁才对,不是祈祷的祈。祁姓在中国大陆跟台湾都没有进入到百大,其实祁姓的源头非常的古老,因为先前我们也讲过好多遍了,在古书的记载里面有说到,黄帝他有二十五个儿子,二十五个儿子却有十二个姓氏,这十二个姓氏里面有一位就是以祁姓为主,所以这一位儿子名字叫祁豹,所以黄帝的儿子祁豹的后代就以祁为姓氏。我们讲过好多次了,黄帝他本家是姓什么?他姓姬,所以祁这个姓氏就是从姬姓派生出来的姓氏。这是一个来源。还有另外一个来源,就是在周朝的时候,有一个职官叫做祁父,据说祁父这个职官就是掌管武器、盔甲等等这些兵器的管理,所以他的职务就是做这方面的工作。在古代,尤其春秋时代以前,这个职官往往是世袭的,也就是说爸爸是做这个工作,往生之后,君王大概也会从原本的负责人的儿子里面挑一位,来继承他父亲的职务,所以他是世代沿承的。为什么要世代沿承?其实道理很简单,先前我也跟大家说明过,像史官,做历史学家那个史官,像史官就必须要去学习很多的知识,天文历法,古代的掌故,还要学很多像文字的意涵,在古代知识没有那么流通的情况之下,通常这个都是父亲要教导孩子,所以往往就是一代学一代,而且要学的东西很多,所以不是一年二年就可以学完的,所以他是长期的浸润在这样的氛围之中,所以像这个就很专业,所以史官往往都是父死子继,克绍箕裘。当然有一些职官其实也是等同于这个道理,因为有很多,我们闽南话讲叫做眉眉角角,要怎么翻比较好?有很多小细节,有很多诀窍,有很多管理的,或者是你要掌握的知识,都是很细腻的,很细微的,所以他需要长期的要来指导,所以往往就是父死子继,这种情况是很普遍的。这个是从技术层面来看。从政治层面来看,通常古人大部分都有这样的想法,都是什么?都是念旧的,念旧,就是说同学跟我是老朋友了,我今天我成为一国之君了,然后跟我一起打天下,一起帮我草创这个国家,我就请同学帮我管理某个部门,大家都是老兄弟、老朋友了,所以基于照顾老兄弟、老部属,所以往往同学如果哪一天往生,由她的子孙来接替同学的职务,所以是一个念旧的心态。所以往往古代的贵族,他的职务都是世代相承的,所以从政治面,从实务面,其实都有这种需要。一直到了战国时代,战国时代,那个整个时代的制度就跟春秋以前截然不同了。在春秋时代的时候,已经稍稍的有一些些过渡,从原本春秋早期以往的,西周的那种比较封闭的、阶层不流动的那样的社会,从春秋时代的中期开始,就已经开始松动了,贵族有一些已经往下沦落到一般所谓的平民百姓了。也有一些平民百姓透过一些知识的学习,他也可以慢慢的往上流社会来移动。所以我们讲过了,孔夫子很伟大,就是因为他开始来兴办私人讲学,讲得比较流俗一点,就是他开始开设补习班,所以只要是你有兴趣学,而且你只要能够缴得起学费,孔夫子都愿意有教无类。所以像孔夫子这种私人讲学,我相信在当时不会只有孔夫子一家,应该也有若干个贵族在别的国家,或同一个国家里面,也有兴办这种私人讲学的风气,理论上应该是这样才对。只是说后来我们看到孔夫子的资料最齐备,而且在汉代以后他独尊儒术,所以我们了解他的状况是比较深刻的。我想如果孔夫子在鲁国可以这么做,那齐国、晋国,南方的楚国,都是大国,都是强国,都很富庶的,所以一定也有这种私人讲学的一些地方可以让一般人学习。所以在中期,春秋中期以后,这样的气氛就开始不一样了,上流跟下流的轮替就会愈来愈松动,而且管道愈来愈多。所以一旦到了战国时代,就整个天翻地覆了。所以我们讲 唯才是用,像这样的一个标准,在战国时代才真正的有机会落实,否则在春秋早期以前,包括西周,那唯才是用,它并不是普遍开放所有的不分阶级的,那个人才都能够拿来选拔的,不是的。在春秋早期以前,它的唯才是用是有限定范围的,就是贵族里面的才,贵族里面的人才才有机会被选拔,而往往那个人才范围都很小,就是你是这个贵族的儿子们其中的一位,因为你比其他的兄弟更有才能,所以你才继承你父亲的工作,所以它的范围是很小很小的。所以你没有那个血缘,没那个血统,是根本压根就没机会的。可是到了战国不一样,那个唯才是用的才的范围已经扩得很大了。只要是你有能力,君王赏识你,不管你出身如何,你都可以进用。所以战国时代,你看百家争鸣,所以才会有一个很蓬勃的这种思想的发展,包括物质文明。中国的物质文明在战国时代是第一波高峰。先前我们讲过,另外一波高峰是宋朝。其实大致上学界都认为说,物质文明的有三波高峰,战国时代是一波,再来是唐朝是一波,再来是宋朝是一波,所以那个都是很突出的。因为时代很开放,在某个层次是很开放的,所以让一些人才可以有发挥的空间,这样可以理解了。所以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古代常常都有这种父死子继的现象。祁姓因为它不是一个大姓,人口也没那么多,所以我们看到历史名人,也就没有这么多的选择可以跟大家来介绍。我们就介绍一位,在春秋时代晋国,担任大夫的一位祁姓的人士,叫做祁奚。这位祁奚其实他是晋国的某一位国君,他叫晋献公,他是晋献公的后代。晋国也是姬姓的诸侯国,所以祁姓原本它就是姬姓。我们刚刚前面有介绍到,有比较早的一个祁姓的来源,它是从黄帝那个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在晋国祁姓还有另外一个来源,就是从祁奚开始的,因为他被封在祁这个地方,所以他也因此而姓这个祁,所以它就有另外一个在晋国发展的来源。这位祁奚,他在晋国也算是很得人望的大夫,常常国君就会请教他,有什么样的对国家的施政的谏言,祁奚也就禀直以报,也不会刻意的去维护他自己,或者是要去顾及谁谁谁的面子,反正他觉得对国家最有利的,他就会给君王来谏言。那国君采不采用?往往都会采用祁奚的建议,因为他是真的忠贞不二的一位大臣。祁奚有一个事情,也是很值得我们后世来传颂的。我们都有听过一句谚语,叫做“内举不避亲”,后面那一句呢?“外举不避仇”,其实这一句俗谚它的典故来源就是祁奚。我们看到在这个最后一行,因为晋国的国家的需要,因为有一些老臣年纪大了,他要退休了。大家不要误会,春秋以前那个当官的这些贵族,不是全部都是一直在任内做到往生,不是的,有一些他觉得他自己年纪大了,他可以跟国君跟朝廷提出要求说,我年纪大了,年纪老迈,体能也不行了,思考能力也不佳了,所以他可以跟朝廷跟国君提出退休的要求,可以退休的。所以不是说,讲一句玩笑话,不是干到死的。所以当然也有在任内就往生的,但是退休的也满多的。所以后来在晋国有两个职官,因为退休了,所以要另觅人才。退休的话,另觅人才,在这一次的这个案例就比较特殊,他就没有从原本的这一位提出退休的那位老臣的家里面他的子弟来挑。所以有没有发现,其实在春秋时代,有一些国家已经是比较采开放的态度了,不是全部都是父死子继了。所以刚好就在春秋中期,刚刚我跟大家报告的,已经开始有些松动了。所以他就开始再从别的贵族的优良的人才里面来挑,可是那个范围就已经扩大了,因为以前就是你这儿子里面,爸爸退休了或往生了,就从他的儿子里面挑一个优秀的来继承,范围很窄,可是春秋中期,像这个案例就是,那我就广征人才,把范围给扩大,扩大到其他的家族,其他的贵族了。所以国君就寻问了祁奚,给个建议吧,你觉得怎么样怎么样。祁奚他就推举了,这边我们要提到,有一位叫解狐,他就推举解狐来代替自己的职位,因为刚好他自己要退休。所以这个国君就问他的建议,他就没有把自己的儿子推上来,他反而是有那个远见,认为解狐就能力来讲是很适合的,所以他就推举解狐来接替自己的位置。可是解狐跟祁奚可是有不共戴天之仇,因为是杀父仇人,可是他看到的不是自己的恩怨,他看到的是国家整体发展的最好选择。另外一个职务,另外一个职务也是出缺,所以国君也一并来问祁奚,祁奚后来就推荐了自己的儿子去做另外一个职务,所以他也是适才适用。国君听过他的说解之后,为什么解狐是能用的人才,为什么你的儿子在这个岗位上面是很适合的,祁奚有一番的说明,国君就欣然接受。所以你看像祁奚这样的一个举措,真的是为后世所赞扬,“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可是大家不要忘了,今天会留下祁奚的这番美名,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很关键配合的角色,是谁?那一位国君。所以我们看到,一个人的成就绝对不是只有他一个人的,很多的机缘,很多的人,我们一般民间叫贵人,实际上是很多的贵人来成就我们的。所以如果今天这位国君他不接受祁奚的谏言,或者是,当然也有人会有一些不同的意见,国君如果受到了其他的干扰,最后即使我勉强接受了祁奚的谏言,可是旁边的那些干扰,那些流言蜚语,他没有去做制止,或者是去做说明、去做厘清,也没有办法成就祁奚在历史上面这个美名。所以有的时候就是我们要反过头来省思,今天我们如果真的能够有一点点小小的成就,成就我们的,当然我们自己的努力是必然的,可是有很多人都很努力,大家有没有想过?有很多人都很努力,可是他为什么今天成就可能比我逊色,或者是他没有很多的机会可以表现他的能力,事实上是因为有很多的贵人成就了我,提拔了我,我们才有机会站在这个地方,坐在这个地方。好,我们再往下看,我们看到一百零六个姓氏,毛这个姓氏。毛这个姓氏在中国大陆排七十六,在台湾没有进入到百大。这位毛姓的远祖是始于西周初年,是周武王灭商之后,他把武王的弟弟叔郑把他封在毛地,所以他就建立了一个毛国。这位叔郑他是毛国的国君,也是后来周成王时代的王朝的卿士之一。还记得卿士吗?卿士就是在周王室的朝廷里面,负责国家政务的,我们就是后来俗称的宰相,那个地位的职官。一般卿士大概就是有六位,所以我们在《周礼》,就是十三经里面那个《周礼》,它就有谈到卿士有六卿。所以这位毛公郑,他也因为是成王的叔叔,所以也被重用,在朝廷里面协助政务,所以他担任司空一职。司空先前也跟大家报告过,其实它就是掌管重大的公共建设的,筑水坝、筑城墙、开辟道路等等,就是由司空来掌管。所以在文献上面他就被称为毛公。谈到毛公我们就会想到一个,在故宫博物院,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有一个很大的青铜器,叫做毛公鼎。毛公鼎,虽然说体积、重量不是最大、不是最重,可是它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发现的铭文最多的一个青铜器。如果各位有看过拓片,好几百字,而且它那个字体是很漂亮的,它是处理得很好的,所以是一个臻于上品的工艺的杰作。那个毛公就是这个毛公郑的后代,不是同一个人,因为那个毛公的时代是稍稍晚一点。我也跟大家报告过了,其实我们在古代有所谓的五等爵,哪五等爵?就是公、侯、伯、子、男,事实上那个公是一个误会,这个公事实上是因为他担任了周天子的卿士,所以他担任周天子卿士期间,大家就尊称他为什么公什么公了,他今天如果卸下这个职务了,他就恢复他原来的称法,就不会再加上一个公了。这样了解我的意思了。所以毛公这个家族就常常担任周天子的卿士,所以就有这样的一个称法。当然还有一些不是姬姓的贵族派生出来的源头,像毛姓还有一部分是出自于王朝贵族,因为也封在毛。不过这个毛邑跟毛公的那个国家的那个毛是不一样的地方,名称一样,可是实际上的地方不一样。那个官员因为他受封于毛这个地方,所以也有以这个官员的后代派生出来的子孙,也是在毛姓的子孙的行列之中。谈到这个毛公,这个我们在传统的应该算是习惯上面,我们都会经常称长辈。尤其在我们中文学门,像我们中文系相对的还是比较传统一点,我们还是会称师长称他为某某公。我不晓得各位有没有听到这样的称呼过?有,还是有了。所以像我们经常都会用姓氏,譬如说蔡老师我们就称他蔡公,刘老师我们就称他刘公。当然,你不能够在老师的面前称蔡公、称刘公,因为这是不礼貌的。你在老师面前要称什么?要称老师。我们通常会称某某公,是因为我们私底下,我们以第三人称来称呼他的时候,我们会用某某公为代称。譬如说我跟同学我们聊天,我们聊到那位刘老师,我们就说刘公如何如何,蔡公如何如何,是这样才能够称某某公,不能够当着他的面称蔡公好,这不行。有一些姓氏它就不能够这么直接加公,因为有些姓氏跟那个公配在一起就会有谐音,譬如说姓吴的你就不能称他叫吴公,那个就有谐音的问题。我们普遍来讲,要么就是以姓氏加公,要么就是以第二个字加公,我们不会用第三个字来称呼他,加什么公,这个就是一个惯例。用第二个字来称呼他,其实有的时候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我们可以用第二个字,然后有的时候如果有同姓的,譬如说在场有两位孙老师,譬如说这样好了,我们系上,我们中文系上有两位孙老师,有两位孙老师,我们都称孙公,我们在第三人称称呼这两位孙老师的时候,我们要都称孙公,可是有两位孙公,那怎么办?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就用第二个字来冠上去,譬如说孙明公,我们就知道我们讲的是那一位孙公,可能叫孙慧公,孙慧公就是另外一位孙公,了解我的意思。有一些比较年轻的,他可能不知道这个用法,他常常就会用什么?依照这两位孙公的年龄辈分,我们就会称大孙公、小孙公,这个也是常常有的。所以像以前我是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我的博士是在中山大学中文系取得的,我们系上就有两位刘公,所以我们就通常了,一般我们都称大刘公、小刘公。当然有大有小,我个人觉得,在比较公开的场合还是比较不好,因为还是有大小之分,感觉好像你还是给他分了层次,所以还是说我们用名字的第二个字来冠称,这样会比较尊重对方。当然,两位刘公他们也常常自己开玩笑,他都说我们是二流,不是上流跟下流,他说是上流跟一流,这个就很有智慧,说我们是二流,是上流跟一流,都没有贬义。如果是上流跟下流,谁要当下流?所以这个也是一个很有趣的称法。我们再往下看,毛姓的迁徙分布就请大家自己参看。我们看到堂号的地方,有一个堂号叫做舌师堂。跟舌头有关,我们会感觉好像,用这个词来当作堂号有点怪怪的,因为好像不是很多见。其实这个典故如果你提出来,大家就晓得原来它其实是跟毛遂有关。因为在战国时代养士四公子,赵国的平原君他门下有一位食客,叫做毛遂。当时因为秦国攻击赵国,所以平原君就想要向楚国来求援,他自己要亲身到楚国去向楚王来请托。他自己的门下食客很多,所以他想说自己去之外,还是多找几位帮手,所以他就召集了他自己门下的食客,要来挑选,要挑二十个人,门下食客挑二十个人,要到楚国去,向楚国求援。怎么挑?就挑来挑去,就挑到十九位,就差一位,这个平原君他就想说,那差一位,还是希望大家尽量想想看,这差一位要挑谁好?大家就是七嘴八舌,就挑不出一个大家能够公推的人出来。平原君就说,好吧,反正差一位,不然我们就公开好了,让自己来推荐,所以后来他就释放了这个讯息。门下食客当然就想说,有些人就掂掂自己的分量,掂掂自己的才能,这一次是要去向楚国求援,如果自己的才能不在言语辩说,或者是这方面的技能,那就算了,那我就不要报名参加。毛遂他就自己跑来跟平原君说,主公挑我,你挑我,他就自己去推荐自己。所以后来我们有句成语叫做“毛遂自荐”,就这么来的。当然自荐的人也不是只有毛遂一个,还有其他人,所以平原君他也一下子拿不定主意。可是毛遂就很积极的说,报告主公,你一定要挑我去,你挑我去你绝对不会后悔,如何如何。因为当时形势紧急,想说,好吧,反正就差一个了,能够凑满二十个人,好吧,那就挑毛遂去吧,所以后来就临时决定让毛遂也跟去了。好,一路披星戴月,好不容易兼程赶路,赶到了楚国的国都,向楚王报告这个事情。这个救国如救火,因为现在赵国是被晋国给攻击了,所以就一直要跟楚王谈条件,希望他发兵来救援。可是就耗了一个早上的时间,就谈不下来,因为楚国它也不会说免费帮你出兵,因为出兵要粮要钱,这个要花钱的,虽然说不一定会正面交锋,不一定有人员的死伤,可是你总是要出军费吧?所以赵国就跟他谈条件,除了这个军费的开销之外,我额外再给你什么样的回馈。可是就谈不拢,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眼见着这个事情再拖下去,拖愈久对于赵国是愈不利的,所以毛遂就一个箭步就往前冲到了楚王的前面,就把腰间的宝剑抽出来一半了。各位要知道,以前的这些士大夫他们身上是有佩剑的,不一定是把它当作防身,但是他佩剑其实是一种身分的标志,所以士大夫通常是会佩剑。毛遂虽然说是平原君的食客,他不是政府体系正规的那个士大夫,可是在这些养士四公子家里面的食客,他一样有分等第的,他一样也是有分爵等的,有士、有大夫,他自己家里面也有一套系统,所以他就是用这个身分,他也佩剑。所以他就一个箭步冲上去之后,就把剑鞘拔出来了,然后就威胁楚王,就说如果你不赶快答应的话,我就让你血溅三尺。楚王一下子被胁迫,旁边的人也不敢往前,因为你不知道这疯子要干嘛,因为这个时候,这个动作实在是非常的唐突了。可是面对这样很唐突的情况的时候,大家都不敢有任何太大的动作,因为他敢这么做他就是豁出去了,毛遂就是豁出去了。所以逼着楚王就只好答应了,就答应了赵国的条件,然后就发兵。所以后来平原君就夸奖毛遂,你的三寸不烂之舌,还有你最后这临门一脚,比那个什么百万雄师还厉害,所以他不仅舌战当时楚国的大夫,后面这个也是要有勇气,要有很明快的决断,因为他必须要去衡量这个优势跟劣势,一旦如果他做这个动作之后,他可能都已经设想好了我该怎么样做,如果楚王有什么反应,我都应该怎么样来处理,他都已经设想好了。所以后来就顺利的发兵,也解了赵国之围。所以后来毛遂的子孙就以毛遂这个典故来立的堂号,叫做舌师堂。再来我们看到毛姓的历史名人,我们再多介绍两位,有一位叫做毛亨。毛亨,如果大家对十三经有一些了解,他就是后来传承《诗经》的其中一支。怎么说?《诗经》到了后来,汉代时它就分为了有四家诗,就是齐、鲁、韩、毛四家。齐、鲁、韩、毛这四家,后来前面的齐诗跟鲁诗都亡佚了,就不见了,韩诗只剩下《外传》,《韩诗外传》这本书有保留,后来传《诗经》的就剩下毛亨这一支。所以我们在称呼《诗经》的时候,还有另外一个别名,我们也可以称呼它叫《毛诗》,因为是毛这一支所留下来的版本。大家会想说,按照老师你的讲法,你先前跟大家讲的,原则上虽然说有齐、鲁、韩、毛四家,是不是他们的《诗经》的内容应该是大致上差不多的?的确是这样。其实大家所传承的《诗经》的版本大同小异,那小异的地方,根据有一些我们现在残留下来的一些蛛丝马迹,有一些显示往往都是什么?字可能是因为用假借的关系,所以那个字可能不太相同,可是事实上它的音是一样的,所以它的意思是一样的,所以就会有这种文字稍有出入,可是它的意涵大致上是相同的。不过这个也是仅由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蛛丝马迹来做推论。不过如果我们以其他的文献的状况来做类比,这样的推论也是合理的。只是说其他的版本可能就没有人学,或者是什么样的状况,所以后来就没有传人了。最后,因为毛亨这一支在当时颇有影响力。所以后来立五经博士的时候,毛这一支就被提举出来,就立了学官。上一回我们跟大家报告过,独尊儒术,有这个所谓的五经博士,这个博士事实上它不是一个学位的等第,它是一个职官。所以一旦被选为五经博士,《诗经》就是你这一家来担任博士,那个可是很庞大的影响力,这个影响力不仅是在学术上面,更重要的是在利益上面也是很庞大的,因为你立了博士之后,政府有官方的员额,就是你有多少博士弟子员,这个博士弟子员有多少若干,你可以跟政府呈报,这些博士弟子员是可以领薪水的,一样是有领薪水的,然后他就是跟你这个博士来学习。所以如果我们用一个比较可以类比的现在的单位来看,它就有点像中央研究院。你今天立了某一个经的博士,你可能就等同于你是中央研究院哪一个研究所的所长,所以你是有学术的声望,而且你可以安排你这个研究所里面,有多少个研究员,多少个副研究员,有多少个研究助理,那是一大串。这样可以理解?所以后来毛这一家就变成是《诗经》的正宗,当然他后来传承就愈来愈多人学。所以齐、鲁、韩三家后来就慢慢的不见了。毛亨他也把这门学问还是传给他自己的侄儿,叫做毛苌,所以一般我们都称他们两位大毛公、小毛公,因为这个是辈分,他们一个是叔叔,一个是侄儿,所以像这样以大小来称呼是比较不会有争议的。可是我刚刚提到,有没有?大家都是研究所中文系的同事,那称大刘公、小刘公,感觉好像,因为大家都是同事,就比较不适合。我们再往下看,所以后来这个版本,二毛他们所传下来这个版本,也就变成了十三经里面的正宗。汉人,东汉的郑玄为《毛诗》来作笺,唐人的孔颖达在作《五经正义》的时候,也为《毛诗》来作正义,来作注疏。所以源远流长,到现在我们在中文系,如果是研究经学,研究先秦时代,我们大概都要去买一套《十三经注疏本》,这个是很重要的典籍。不晓得各位有没有接触过这个十三经的典籍?比较没有。如果各位有机会,我不是在卖书,我是说现在我们在台湾经常会用到的一个版本,就是艺文印书馆,艺文印书馆,艺就是文艺的艺,就是艺文倒过来文艺,艺文印书馆。它的这个版本是最好的,因为它这个版本是清朝时候阮元,我们曾经讲过阮元,当时阮元他有校勘过的版本。而且艺文印书馆它发行的阮元的版本,它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而且都是原刻影印。所以对很多的比较年轻的朋友来讲,听到这个没有标点符号就傻眼了,那我怎么读?可是我要跟各位报告的是,我们接触这个领域,包括各位也一样,各位如果要成为未来世界拔尖的汉学家,我们不能够回避句读的问题,我们不能够回避断句、句读的练习,这是不能回避的,所以需要练习。当然现在有很多的典籍,都是因为后来有一些点校,有校对,顺便他也加句读,像北京的中华书局,就出了很多古籍的这种点校本的一系列的著作,那个很方便大家来阅读。可是也因为大家都很方便,所以也就没有去挑战句读练习的机会。所以如果大家觉得应该可以尝试看看来标句读,觉得十三经也应该我们可以来慢慢学习掌握,《十三经注疏本》,阮元这个勘刻本我觉得是最好的,就是台湾的艺文印书馆,可以跟大家推荐一下。我不是股东,所以这是我自己个人学习的经验。因为我以前在政治大学念硕士班的时候,我们那个时候的要求就很硬,很严格,不管你是做什么学,不管你是什么领域,即便你的研究是现代小说,也一样,当时政大中文系的硕士班、博士班的规定,就是你一定要点一部十三经,即便你是做现代诗,做戏曲,那跟十三经一点关系都没有,八竿子打不着,可是当时的规定就是你一定要点一部。当然有一些同学因为他不是做这个方面的,反正十三经有大大小小部,有些是分量比较少的,所以他就可以去点小经。所以后来系里面有规定,怕同学有的时候会走偏锋,所以就规定大经点一部,如果你要点小经,点两部。所谓的小经就是像《论语》,《论语》的量就比较少,或者像《孝经》,《孝经》我们陈弘学老师有讲过,《孝经》的量也比较少。所以很多做现代文学的,做戏曲的,不是做这方面的,当时我知道他们都是点《论语》跟点《孝经》,因为量最少,而且《论语》大家比较熟悉,所以点的时候比较不会有压力。当时的规定是说点正文、点经文,还有点注就可以了,不必点到注疏的那个疏。疏就是后面再解释前面的经文跟前面的注,那个量就很多了,像我们刚刚提到孔颖达的《五经正义》,那个五经正义的正义就是所谓的疏,那个就是正文跟注的好多倍,那个量就很多,所以当时的系上的规定就是点经文,点本经,还有点注就可以了,疏不必点。这样大家就比较没有压力。也借这个机会练习句读,然后至少我们中文系,虽然说你以后的研究不在这个领域,可是至少你还是要有一个基本的概念,所以也是用心良苦。应该现在这个规定还在,还有。因为我自己做《左传》,所以我本来就应该要把《左传》给读过一遍,所以我自己也把《左传》点完,而且我连疏都一起点,我是扎扎实实的点过一遍。我同学就翻了我的那个十三经,十三经《左传》那么厚,一千多页,打开来,密密麻麻的。他就说圣松,你该不会是那个,他开玩笑的,各位有没有看过那个花洒?有一种,譬如说养兰花,不是装那个水,然后这样可以用按的,噼噼噼这样,可以调,有些可以调成雾状的,有些那个水流可以调得比较强,他就开玩笑说,圣松,你是不是用那个红墨水装到花洒里面,然后用喷的,上面一点一点的。我说那不可能,花洒洒上去都是一整片,你看我是句读,一个一个点的。我知道他开玩笑的。所以我那一个从头到尾点完,点了一年多,当然我是没有很认真的每天都固定时间点,但是也是做了一个很扎实的功夫。所以我想我们这个寺里面,尤其我们私塾里面的同学,可以挑战看看,好吗?好,我们看到毛姓的,另外我们再介绍一位,就是毛晋。毛晋,为什么要特别介绍他?就是因为他的身分,跟我们以往谈到的艺术家、政治家、将军不太一样,他是一位藏书家。这位藏书家他是江苏常熟人,一般我们都称他为常熟毛家、常熟毛氏。他自己很喜欢搜集古书,而且他不仅搜集古书,他搜集古书,他还会自己来做整理,做整理之后,他会把它抄出来,抄写出来,而且他还自己刊刻这些少见的古籍,所以他很重要。因为很多的藏书家的心态就是,我好不容易搜集到一个海内孤本,我要把它秘藏起来,然后做为我传家之宝。不是,毛晋他的心态不是这样,他搜集这个,他的目的是要经过他整理之后,他要刊刻,让这个海内孤本,让它可以普遍让世人所了解,大家都能够了解这个学问。所以他的心胸是跟一般的藏书家不一样的,所以他花了很多的钱搜集,而且也花了很多的钱来刊刻。所以他当时可以算是非常著名的藏书家。他这藏书阁叫做汲古阁,所以汲古阁在当时他刊刻的书籍,就等于是品质保证。所以一般士大夫,如果当时来讲的话,要阅读《十三经》,阅读《十七史》,还有他所刊刻的这个都是品质保证,大家都可以很放心。后面有一些他自己的心路历程,其实非常的辛苦,因为他等于就是埋首在字纸堆之中,相当的努力。为什么他那么努力?就是因为他自己说的,就是因为他不敢辜负他母亲对他的一句训诲。他很年轻的时候就很喜欢读书,然后也开始在搜集书,所以他母亲就跟他说,很好,但是你既然有那分心去搜集了,然后去读了,你搜集的书,你要把它扎扎实实的读过一遍。所以他不负母亲的训诲,他不断的去搜集海内孤本,可是他每一本他都要亲自整理过,所以皓首穷经,几乎几十年的光阴都守着汲古阁,很了不起,非常了不起。很多也是爱书的朋友都很羡慕他,我如果有那个财力,我能够买到那个什么宋元古本,天啊,那我实在是太开心了!而且能够读这些古籍,研究这些古籍,那再快乐也不过了。所以每一个人有不同的个性,在自己的能力所及,在自己的性情所发挥的地方,如果能够发光发热,我觉得都是很好的成就。所以我们也不必说一定要怎么样才是一个好的发展,因为这个“好”是因人而异的,我想可能大家,我想家里面大家对于今天来寺里面学习,应该都是很支持的。可是我也相信,可能有一些同学,不管是在座的还是在电脑荧幕前面的同学,可能也有一番跟家里面的讨论。有些家长可能会觉得说,这感觉好像没有办法说真的能够赚到钱或是怎么样,有些家长的心态可能是比较务实一点。那个也没有什么好坏,就说角度不同,价值观不太相同,没有好坏之分。我再扩大一点讲,很多我们所面对的我们自己的朋友,比我们年纪再多长几岁的,他们的孩子也都差不多要考大学,然后就会鼓励孩子说,你们高中的时候就要去选理工组,你选理工组,以后考大学,然后就去念理工,什么电机工程、材料工程,那个以后出了社会之后,就可以投入高科技业,投入什么,感觉好像比较有机会可以发展,然后赚的钱也比较多。很多家长的心态是这样的。然后都对于说去读文科,感觉好像不是他们心目中的首选。但我是觉得满反对这样的,不是因为我今天在中文系,我是文科的老师是这么讲,因为有些时候是孩子,年轻人他自己没主见,他可能就觉得说,那我就听父母的建议吧,就不违背父母的意愿,我就努力去做。可是往往这些年轻人因为他自己没主见,可是他只是不敢表达,他事实上有他自己的想法。我是很鼓励我的学生,现在在中文系的学生,我也是这么跟他说,我说,你来念了中文系,现在是大一大二,但是如果你觉得好像不是你想像的那样,你可以再去寻找你自己的一个发挥的场域,你可以去修辅系,甚至于你去转系都没关系,但是不要跟系主任说是我建议的。这个我觉得应该要让年轻人有更多选择的空间,而不是说我们帮他设定好了要怎么走怎么走,而且也不要把它认为说,读了这个学位之后就代表说,我拿这个学位以后一定要赚多少钱。读书是自己的一个,怎么讲?读书是个人生命的一个实践,我有一个想法,然后我去透过读书,我去透过我这个学习的历程,我把我这个想法我去证实了,或我去落实了,那才是真正的读书的目的,而不是把它等同于赚钱的工具。我有一个堂姐,她嫁到德国。她刚去的时候才发现,这个冲击很大,因为她刚到德国的时候,她原本是要去念学位的,后来就因为在那边有台商的公司,所以她就在台商的公司服务,所以后来因为工作很顺利,业务也很繁忙,所以后来她那个学位就放弃了,就没有读完。后来她就认识了我的姐夫,就嫁在德国。她刚去的时候冲击很大,怎么说?她说她有一回搭铁路,然后出了火车站搭计程车。计程车很贵,在欧洲,在美国是很贵的,日本也一样。她就排班,她就看到有一位老先生,那就不好挑,因为就排班,我们就挑第一台,她就坐上去了。然后那个司机他是坐在车上,他没有下车,她就开了门进去。然后她就看到那位年纪也大概,她跟我形容,大概是五、六十岁的一个先生,他在读书。因为我堂姐是读德文的,她知道那个书的书名,那个书名是一个德国的哲学家的著作,她就很讶异。然后就跟他聊天,她就跟他说,先生,我就看你读那个书,那请问你怎么有兴趣读这个?他说没有,因为我是哲学博士,我现在还在利用我工作之余,我还在进修,我还是不断的去阅读,因为我念哲学的,他是哲学博士。然后我堂姐就冲击很大,哲学博士来开计程车!可是后来想一想,Why not?为什么不行?为什么我念了一个哲学博士,我就一定要在大学里面教书,我不能够去开计程车吗?我不能够去卖鸡排吗?这个新闻好像前几年也闹得很大。郭台铭郭先生就讽刺那个念了一个博士生,后来他就去卖鸡排,他说浪费国家资源。那是郭先生的角度,我没有这个,我不便表达什么意见。所以她后来就跟我们分享说,我们对于知识的看待,到底是我们用什么样的颜色去看待它,你要把它涂成金色的,你把知识当作是换取金钱的工具,那OK,那个我尊重你的想法。可是她看到了那一次的经验之后,她后来才晓得,原来知识我们可以有很多的颜色,我们可以让它赋予很多的价值,而不是把它当作是一个赚钱的工具。了解我的意思。所以我就经常有机会我就把我堂姐的这个遭遇,她这个经验我就跟我的学生分享。当然有些人会认为说,老师,你诚意过高了,我今天我读了,我当然就是要靠这个来谋生。很好,我没有反对,但是我是希望我堂姐的这一番经历,可以鼓励很多的年轻学生,对知识是有热情的。我是鼓励他们说,这种人这种想法其实大有人在,你不孤单,还是有很多跟你一样的人。了解了,好。我们再往下看,时间的关系,我们就看下面一个姓氏,一百零七姓,禹这个姓氏。你看到姓禹的,你就会知道它的来源一定跟谁有关?大禹,的确没错。大禹治水这个故事,我们从小到大我们就非常的了解了。其实大禹他自己本身是姓姒的,后来大禹他要挑选接班人,他本来要效法前面的两代君王尧跟舜,他本来也希望能够禅让,所以他也邀请群臣推荐,什么人可以适合来接我的位置。后来大家谏言之后,大家都觉得说好像不太那么适合,反而更多的人支持禹的儿子,叫做启,因为启自己表现也很好。大禹治水的功勋太伟大了,所以很多人都认为说,应该让你的儿子可以接替你。所以后来就没有禅让,就由启来接班。所以就从启开始就建立了夏朝,而且是一个一家一姓的朝代,夏朝是第一个中国这种王朝的开始。所以后来,夏朝的有些王族就以禹做为姓氏,就派衍下来了。这是一个来源。另外一个来源是比较晚了,在春秋时代有个禹国,后来被楚国给灭了,禹国的公族后代就以禹为姓氏,所以就有另外一个来源。我们看到堂号,这两个堂号其实都跟大禹有关,大禹的子孙有为大禹的这个典故起了一个堂号,叫做惜阴堂,因为大禹珍惜寸阴,尺璧寸阴,他就说这个光阴是非常宝贵的,比你看得到的财富更珍贵,因为时光是一去不回头的,所以因此有这样的堂号。另外一个堂号叫做十起堂,就是相传大禹当年治理天下,三过家门不入,经常政务很繁忙,吃一顿饭常常就有公务来回报,所以那个碗端起来扒了两口饭,有人来回报,赶快碗又放下来。好不容易有机会洗头发,洗头发,因为古人都蓄长发,不像我们现在男生留短头发,很方便,洗澡的时候冲一冲,不用一分钟就处理好了,可能我们男生有的时候,像夏天,也不必吹头发,反正就擦干了,过不用半个小时也就干了,可是古人因为蓄长头发,然后以前沐浴也没那么方便。所以上次跟大家分享过,宋朝的时候,有记录是他们十天洗一次澡,大概也顺便洗个头发。所以洗头发不是天天洗,所以洗的时候就会比较工夫,因为留长头发,又累积了一段时间,所以大概要花比较长的时间来好好处理。以前也没有什么洗发精,所以它洗洁的能力、洗洁的效果也没那么好,所以可能要多洗几次才洗得干净。所以洗头发的时间长,一样,有公务来回报的时候,他也不能不见,所以就赶快起来,然后手就握着这个发。“一馈十起,一沐三握发”,所以就握着这个头发赶紧匆匆忙忙出来,拿一个布包起来,就赶快接洽公务去了。所以这个也表现出他在公务上面的努力。这样了解了。这个沐,我们经常讲沐浴沐浴,其实沐浴是不太一样的,现在我们常常是把它变成一个概念,就是洗澡,其实沐是洗头发,浴才是洗澡,所以它还是有分别的。后来是因为变成一个比较算是接近的词汇,所以把它组合在一起,然后比较偏向于浴,就是洗澡,沐的部分反而比较大家不晓得了。再来,另外我们来介绍一下禹姓的历史名人,有一位禹之鼎。禹之鼎他也是清代的一位画家,他原本老师是蓝瑛。这位蓝瑛也是名著于当代,也是很有名的书画家。后来自己禹之鼎学老师之后,“青出于蓝更胜于蓝”。所以他自己又转益多师,然后也自己去临摹其他的历代画师的一些笔法,所以后来成就有一度,大家都认为比他的老师更超越。他自己擅长画肖像画,有白描,有设色,两种面貌他都能够画得很精妙,所以传世的作品其实价值也都非常的高,也为后代所敬重。我不晓得各位有没有经常看电影,如果你经常看电影,尤其是如果故事背景是描述欧洲中古世纪的贵族或皇室,你会发现,在他们贵族的什么城堡或宫殿里面,墙上经常会挂很多什么?挂很多画。通常是什么画最多?肖像画。这个肖像画往往都是,譬如说,他们这个贵族世世代代的祖先的一些画像。所以这个肖像画,其实在中国古代,经常我们会特别提出肖像画,因为有些画师还没成名之前,最主要就是靠画肖像谋生,因为有这个需求,因为以前没有照相。所以如果说你今天是一个当官的有钱人,你总是希望说把自己的面貌能够留传子孙,所以就会请画师来画画。当然也是要小有名气,当然那个费用就会比较高,所以很多画师,他就是以肖像画做为他谋生的工具。所以很多肖像画都经常会,我们在介绍古代的画师的时候会提到,擅长画肖像,古代欧洲也一样,中国也相同,跟大家说明一下。好,我们看到下面一个姓氏,一百零八姓,狄这个姓氏。狄这个姓氏在中国大陆跟台湾,现在都没有进入到人口的前百大,但是狄姓也算是源远流长。在周成王的时候,西周初年,周成王的时候,他册封他的舅舅孝伯于狄城,所以他就建立了狄国,所以狄国有一支就是从成王的舅舅这个狄而来的。当然我们看到狄这个字,大家会想到,在古代,尤其在先秦,我们都会对少数民族有一些称呼,所以就有狄这个称呼。有些文献里面就说,按照不同的方位,少数民族的称法还不太一样,东边的少数民族我们会称它为夷,东夷;西边的少数民族我们称它为戎,兵戎相见那个戎。要不要写?好,写一下好了。东边的东夷,东夷;对不起,西戎;然后北狄,北狄;南边呢?对,南蛮。这个戎、狄、蛮、夷,其实如果我们不分的话,它大概都可以通称少数民族。但是文献有这么比较细腻的说法,提供给大家知道一下。这样的称呼其实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贬义。所以在古代,因为对于少数民族总是认为说,它跟我们汉民族文化不同,生活方式也不尽一样,所以就会有比较大的一个隔阂。因为汉族总是以自己文化昌明自居,所以就是比较瞧不起少数民族,所以就有一些比较不平等的称呼存在。也因为有狄这个少数民族,所以后来就以族做为姓氏,所以也有一支是从这里来的。当然也有更晚的,少数民族融入到汉姓,然后改姓为狄的也有。这个就请大家来参看。堂号里面有一个梁公堂。我们看到这个梁公,不要误以为是梁姓的堂号。这个梁公,事实上是讲唐朝的一位算是知名度很高的大臣,后来也几度被封相,封为宰相,叫狄仁杰。狄仁杰其实他在早期的时候,还是李唐王朝的时候,他就已经在政坛很活跃了,所以他在李唐王朝的时候,就受到君王的重用,而且他不畏权贵,所以当时他也树敌不少。后来唐朝就发生了武则天篡位的事情,武则天篡位之后,他当然也受到了一些波折。我记得我们礼拜二时候有提到武则天,武则天当时她篡位的时候,她也是打击了很多士大夫,可是她对于基层的百姓的迫害是没有很明显的,但是对于士大夫的钳制、压抑是很可怕的。当时她有很多的酷吏,我讲的是武则天,武则天手下有几位酷吏,这个酷吏其中有一位叫做来俊臣,我这边有写到,来俊臣;还有另外一个酷吏,像很有名的,叫做周兴,那个兴是高兴的兴,那个破音念作ㄒㄧㄥ,周兴,周公的周,像这两位是武则天手下酷吏很有名的两位。他们怎么打击士大夫?他们就是罗织,罗织罪名。那个罗织就是扩大打击,就好像我们织布一样,一经一纬,一经一纬,可是他都织得很多的经跟纬,把那个打击面给扩大。所以他就牵连了这个他要打击对象的,他的亲族,他的朋友,统统把他抓进来,用这个方式来打击士大夫。当时,当然这几位酷吏为了要在武则天面前表现,就拼了命的去打击,甚至于来俊臣还写一本书,叫做《罗织经》,就是教这些特务怎么样去罗织罪名,怎么样去陷害人家,怎么样去拷问人犯,有一本书叫《罗织经》。后来因为这个事情闹得很大,武则天当然也是希望这些政治打手,来帮她扫平那些反对的士大夫,所以她也不做任何的举措。可是后来周兴实在是有一点过了头,而且他们几个酷吏之间他们也在较劲,就有人提报周兴谋反,意图不轨,谋反。谈到谋反,这个事情就引起武则天的注意了,所以后来武则天就责成来俊臣去调查周兴。他们本来就是亦敌亦友,表面上是同僚,私底下是暗自较劲。来俊臣也不动声色,就发了一张请帖邀周兴来府上吃饭,来了以后,就酒过三巡,然后就问周兴,就问他说,周公,如果有人不愿意实招,审讯的时候不愿意吐实,周公你是怎么处理?你也教小弟一招吧。这个周兴说,那简单,来公,你就弄一个大缸子,下面生火,里面装水,你就把那个家伙丢到里面去,去煮他,看他招不招。来公,来俊臣一听,就叫旁边的小厮来,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就去布置了。在一番的吃饭之后,布置好了,家里的仆人来跟主子报告,准备好了。来俊臣就拍桌子,就跟周兴说,周兴,现在有人告你谋反,现在我已经照你的法子,在我们家中庭准备了大缸子,里面装满了水,现在水滚了,请君入瓮。请君入瓮的典故从这里来的。碰到这个,周兴就只能求饶,当然最后也不得善终。所以这个来俊臣就是那个来俊臣,所以这个来俊臣他也诬陷了狄仁杰,后来还好,狄仁杰没有被诛杀,反正就是下狱,然后就被贬官。后来又被起复,起复之后武则天就对他非常的信任,好几次在很多的政治立场上面,政治决策上面,他经常都跟武则天对干,就是武则天说往左他就往右,他就是对干,然后武则天也是气他气得牙痒痒的,可是她手边能够信任的人真的不多,而且她也知道,这个狄仁杰是真心为了国家好。我们那一天不是有提到吗?武则天到了晚年的时候,最伤脑筋的是什么问题?继承人的问题,糟糕了,谁要来继承她这个位置?如果又给她的儿子,那不就又回来姓李了吗?给女儿,当然她也是这么想,所以她当时是属意要立太平公主为接班人,可是后来就被狄仁杰给说服了,所以狄仁杰后来就说服武则天要立李显为太子,所以后来她被说服了。太平公主当时也因为有乃母之风,有她妈妈的作风,所以当时也是一股很大的势力。其实武则天也知道,她也没有刻意的要去压抑这个女儿,因为她心里面本来属意就是要让太平公主接班的,但是后来一番折冲之后,最后还是让李显继位。武则天一驾崩,李显一登基,马上恢复原来的国号,唐朝又回来了。所以这个也就变成说,在古代,虽然说武则天即位当女皇帝,也只此一例,可是就碰到了这个难题,妳女皇帝怎么去处理接班的问题。所以后来有很多很有权势的太后、太皇太后,她们大可可以像武则天那样,可是后来因为有前面武则天的例子,所以她们宁愿在后面垂帘听政,因为一旦妳登基了,继承人还是无解,还是她这个儿子,还是又回来了,所以后来就这样。我们看到另外一位狄姓的历史人物,狄青。狄青因为他面有刺字,所以当时人称他为面涅将军。面为什么会有刺字?先前跟大家说明过,在古代有所谓的五刑,五刑里面有一刑叫什么?叫黥刑,一个黑色的黑,右面一个北京的京,在脸上刺字,就是你犯了罪,打个例子,你当小偷被逮到了,那就脸上刺一个小偷,你走到哪里人家都知道,这个人干过什么坏事。所以这个狄青,他早期的时候也因为有一些罪,所以被刺了字,所以人称为面涅将军。涅是什么意思?涅是黑的意思,因为他刺字之后他会涂颜料,就像现在我们讲的刺青,所以就有颜色。狄青出身贫寒,后来好不容易也在杀场上建功,所以后来他勇而善谋,被安排在延州担任指挥使。这个延州就是地理方位跟后来的延安差不多,就是现在陜西的陜北的那个延安。那个地方就是军事冲突区,因为它跟当时北宋的西北的边患西夏是交邻的。所以他就是在那个地方担任指挥使,所以他是作战第一线的将军。所以在宋夏几次的交战,这个夏是讲西夏,他都能够战胜。而且他战争的时候,在披挂上阵的时候,跟人家不太一样,他披头散发,而且戴铜面具。大家一看到他,这是什么?什么妖怪?因为以前没有人这么做,披头散发,然后还戴一个面露恶相的面具,这个敌人看到他就畏惧三分,后来才发现,原来这骁勇善战的将军就是延州指挥使。所以后来他也常常用这种妆扮上战场,表现出他的勇武。这种也不是特例,其实我们如果对东洋、对日本,以前他们的战国时代有一些了解的话,东洋的日本他们在战国时代的时候,他那个将军有没有?他也有些会戴面具。然后他那个头盔不是很夸张吗?有些弄了什么牛角,什么月亮,用铜做的月亮,就是要表现出他英勇威武的一面,所以有些会戴面具,也是很可怕,在战场上跟敌人交锋的时候,用来震慑对方的士气,让他感到心生畏惧。所以这个在日本也是有的。因为他在对西夏战功彪炳,所以后来他也得到了一些荣升,所以后来他就升枢密副使,在倒数第三行,枢密副使。在宋朝,枢密使是主管国防,就等同于我们现在国防部,主管军队。所以他是在当时很重要的一个职位,这副使就等于是国防部副部长。他后来虽然说战功彪炳,可是人红就遭人嫉。所以他在官场上面,其实对他放冷箭的人也不在少数。到了晚年的时候,因为受到朝廷的猜忌。因为说人家的坏话,说人家造谣生事,讲久了,常常听你这么说人家的坏话,你听久了就会认为那是真的。所以古人有句成语叫做“三人成虎”,就是这样。所以后来朝廷对他也有所忌讳,所以后面他也就抑郁而终。往生之后,朝廷就给予礼遇跟推崇,不过那个都是做面子而已。所以很多时候,后来的一些褒封,一些追赠,那其实说实在的,只是在做一个,做一个比较不好听的,就是给对方一个面子,也给朝廷自己一个台阶下。所以后面这些对于已经往生的那些人来讲,其实都是虚荣。好,狄青我们也简单的跟大家介绍到这边,我们就休息一下,等一下再回来。
《百家姓》第1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4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5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6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7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8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9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0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1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2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3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4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5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6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7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8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9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0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1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2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3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4集
《百家姓》第25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6集(附文字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