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敬宜谈新闻注重写人
新闻报道要重视以人为本,很多学者或编辑老师现在给学生们讲课时会常常讲到这一点,记者在采访撰写报道中一定要重视写人,写好人的精神风貌……这番话的意思最初我是听范敬宜总编辑说的。他当时根据自己多年新闻工作经验已经开始这方面的实践了。他在各种场合多次讲过要在新闻报道中注重写人,因为我们的报纸是给人看的,要把被写事件写好,更要将报道中主人公的思想、精神、行为和活动、以及人的命运作为新闻报道的中心。他认为只有处处围绕着人来采访报道,读者才会给予更多的关注。
上图为1986年范敬宜会见全国植棉模范吴吉昌
我记得范敬宜调任经济日报总编辑的第二年夏天,有一天上午,我刚上班就接到他的电话,让我找他一趟。我们在同一栋楼办公,他在三楼,我在五层。接完他的电话,我马上就去了他的办公室,见门虚掩着,我推门而进。他抬头见是我,便开门见山地说,交给你个任务,抓紧去采访一位美国友人。我原来工作过的国家外文局聘请的一位美国专家叫艾思里奇,多次来过中国。其老父亲曾经在美国某城市的邮局工作数十年,日积月累保存下了一大批美国发行的邮票和首日封,老人对中国很友好。老人去世后,艾思里奇将这批邮票和首日封中遗缺的小部分花钱购买补齐后全部无偿捐赠给中国,为中美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友谊做出了贡献。中国集邮总公司特地为这批首日封举办专题展览,外文局的有关领导希望咱们报社报道这件事,对艾思里奇这种友好举动给予鼓励……
我当即满口答应,回到办公室收拾了一下就赶到位于北京和平门十字路口西南角的中国集邮总公司,这里正在举办《美国五十年首日封展》。我仔仔细细观赏了这批首日封,并采访了公司的有关人员。该公司的专家说,这一大批首日封从某个侧面反映了美国这一阶段的历史,非常珍贵,保存的如此完整实属不易,艾思里奇无偿将其捐赠给中国,这种友好情谊更加难能可贵。
上图右起:张敦颐先生、埃思里奇夫人、埃思里奇、本文作者
当天下午,我如约到国家外文局采访艾思里奇先生。这次采访艾思里奇使我很受感动,了解到埃思里奇先生和他父亲两代人的一些故事。他父亲很小的时候来过中国,后来又回了美国,但他对中国怀有很深的感情。他是一位集邮爱好者,五十多年来收集了自美国1847年发行的第一套邮票开始,到1985年止的很多美国邮票及五十年来的全部首日封。老人家于1986年去世。他去世之前嘱咐儿子艾思里奇:“你们替我将这些邮票首日封捐赠给中国的有关博物馆,这是我的最终心愿”。为此,艾思里奇先生开始与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取得联系……经过一番周折,终于完成了老先生的遗愿。此次艾思里奇夫妇俩就是专程回美国将这批邮票首日封带到中国来,捐赠给中国集邮总公司。我采访完成回到家已是傍晚,一鼓作气写出了这篇报道。
第二天上午我到了报社就将写好的这篇两千多字稿件交给范敬宜总编审阅,标题是《一位热爱中国的美国朋友》。老范高兴地说:“没想到你这么快就写出来了,我马上看。”
我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十几分钟后,老范推门进来了,手里拿着我刚刚交给他的稿子。他将修改后的稿子递给我。我看到稿子上已经被他用粗的黑色碳笔修改了一些地方,便歉意地说,我写的不好吧?他摇摇头说,写的挺好的,总体感觉不错,基本意思都有了。但由于你在报道中对这批首日封的收集、保存、整理及捐赠的过程和意义描写笔墨有些多,因此冲淡了艾思里奇和其父亲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稿件便显得有些长了,其实你只要把介绍首日封保存、整理的内容压缩一些文字,这样就突出了对艾思里奇和其父亲的描写刻画,就自然是一篇好稿子,而且文章也能短一些。新闻报道要短而又说清楚中心意思,那样才能做到精炼,才容易让读者一口气看完。有时候记者写长文章容易,写短文章难。老范接着又说:“新闻报道一定要注重写人,写艾思里奇和他父亲的内心活动变化,写他们的行为源于什么,我把标题改为人物专访《一位普通美国人的心愿》可能更好,况且你文章中也有这样的话,原来的标题有些长。”老范稍停顿了一下接着说:“我还把你文章中的英文单词改成了中文‘心愿’,读起来更顺畅些。”
我有些不解地问:“现在报刊上的一些文章中不是常常夹杂着一两句英文单词吗?”
老范笑笑说:“现在虽然在报刊上常常见到这种写法,但严格说这么写并不妥,因为懂英文的人看到这些个英文单词,觉得太浅了,对英文一窍不通的人却又根本看不懂,而且还给读者感觉作者有卖弄之嫌。”我恍然大悟,不由得佩服老范的见解。老范接着说:“况且新闻报道中夹杂着一些英语单词,读者阅读起来会觉得有点别扭……”
我很快修改了稿件,标题也用了老范修改后的,并重新抄写了一遍。我将老范修改的原稿悄悄地保存下来了,一来老范的修改之处堪称画龙点睛,二来老范修改的字体认真秀气,清清楚楚。这篇稿件于1987年7月12日刊登在《经济日报》,反响很好。(今天还要感谢经济日报的朋友,时隔35年之后居然能找到这篇文章报样)
为了使艾思里奇也能看懂这篇中文稿件,国家外文局的英文老编辑张敦颐同志还将此文译成英文。艾思里奇先生看后很感动,专程到经济日报来感谢我们,范敬宜打电话让我到他办公室去一趟,我看到艾思里奇先生夫妇也在,老范微笑着指着我对艾思里奇说:“稿子是他采访你写的,你应该感谢他……”艾思里奇和我握过手后,表示自己要继续为中美友谊多做一些事情,他常常来中国工作,有时一来就是一年半载,已经积累了一些素材,准备写一本书《变革中的中国》,专门介绍中国改革开放这些年取得的成就,让更多的美国朋友了解真实的、现在的中国。
艾思里奇等客人走后,老范对我说:“一篇优秀的新闻报道能够弘扬一种人的精神,还可以结交一位外国朋友,甚至可以影响他们国家的一些人改变以前对中国的不正确看法……”
事情的发展果然如此,一个星期后,长春电影制片厂的一位编剧看到我写的报道后,专门找到我,然后又找到艾思里奇先生,准备深入采访,要编写拍摄一部描写艾思里奇先生和其父亲与中国的电影纪录片,讲述中美人民友好往来的故事,回顾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上图为范敬宜与经济日报同事们在金融时报聚会时合影。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请扫描下方 ↓ 二维码关注“秋和随笔”
如想看此前发表的部分人物文章,请点击下面标题看看:
《记者职业很神圣》《范敬宜的诗词佳话》《范敬宜的善解人意》《高汾老师》《楚云印象》《永远的艺术家杨在葆》《森林诗人吴宝三》《报人刘亚东》《北大荒的退役军人王德正》《忧乐天下范敬宜》《走出红墙的钟朋荣》《梁思成与林徽因》《请杨振宁教授题字》《书法家魏天顺》《忙碌并幸福的白铁环》《女记者李星》《为曲汝铎作<生日歌>》《指挥家卞祖善》《著名女书法家韩宁宁》《我当团长我的兵》《范敬宜的为政为文》《牧羊人杜营辉的故事》《画家雷建》《大俗大雅王羲之》《赞眼科医生徐冰》《同学聚会更无前》《致敬,李兰娟院士》《跟随专家医务体验》《书法家韩宁宁跨界唱京剧》《谢秉漫水彩画》《医者仁心台卫平之三》《女记者放歌新时代》《金牌工长钱宗刚》《最美村官裴春亮》《中国人的高铁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