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今读书百人百法百味③

JSWDG 京都闻道阁 2021-02-11

点击蓝字“京都闻道阁”免费关注  喜欢本文请豪转或点击文底赞赏


本阁主要作者文集(以新近发文文末索引为导航):曹旭李红旗易书生魏国强陈道曹昱蔡小俊丁福平衣珩舒立黄梓峰拂剑朝天曹开煊宇文成

本文作者/易书生

(上接:古今读书百人百法百味  ) 

顾炎武(1613~1682,南明思想家):万里行路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可翻过来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位思想家可以说也是旅行家,入清后,累征不任,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实地考察以纠正书本之误,进而“经世致用”,读无字之书。顾炎武生平有《日知录》等著作四十多种,于政治、经济、经史、舆地、金石诸学、靡不淹通,盖有“万里”之功。此外,他每年用3个月复习旧知识,其余时间学新书,这种新旧联袂读书法,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薛德温(1389~1464,明代朱学传宗):专精不二法。“读书必专精不二,方见义理,若以鸿鹄之心读书,必不能造乎精微。”读书之要,一心不可二用,也不能小猴子掰苞米。

汪道昆(1525~1593,明代文学家):藏书以备法。汪道昆家中书籍很多,有朋友侧目看了很久。汪解释说:“不怕它多,只是备检查资料用而已。人生真正要用的书,只要熟读几种就足够了。”然人生真正要用之书,列出几种却是困难,毕竟人生不同,选择必然各异。藏书以备却可通用。

叶奕绳(生卒不详,清初文学家):约取实得法。读书,与其浮光掠影,一无所获,不如每天记一点,看似取之不多,但日积月累,终有实际收获。叶奕绳自称是天资迟纯之人,记忆力相当差,此法为克服自己之弱点而来,每读一书,抄其篇章、片断或警句,反复吟读,直至滚瓜烂熟、一字不漏,一年之中可积累三千多段精彩文字,如此定然天道酬勤。

陆世仪(1611~1672,清初大儒):分类法。凡读书分类,不惟有益,且兼省心目。

李颙(1627~1705,清初大儒):自以为师法。李颙父早逝,与母相依为命,家贫无钱入学,泣以对母,母说:无师难道就不能学吗?古人都是你的师傅!他遵从母教,自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遇生字则四处求教,至十五六岁已读书颇丰,二十岁被县令题匾“大志希贤”以表彰。李颙读书以“须看白文,勿先观注”,读书要原文,不明白的再看注释。依此发奋自学,终成清初“三大儒”之一。

郑板桥(1693~1765清代画家、诗人):精当法。郑板桥毫不隐晦地说:“五经、二十一史、藏十二部,句句都读,便是呆子;汉魏六朝、三唐、两宋诗人,家家都学,便是蠢才。”读书要注意选择,“当则粗皆精,不当则精皆粗。”“当”的标准既是适合。人书俱有性情,什么人读什么书,什么书适合什么人,本就有“内恰”,郑燮诗、书、画俱精,号称“三绝”,且一纸之上浑然一体,实得“精当”二字。

梅文鼎(1633~1721,清代数学家、天文学家):四不怕法。不怕难,难则钻研;不怕烦,处处耐心;不怕苦,勤耕苦读;不怕丢面子,不耻下问。作为在中国近代科学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所著历算书达八十余种。仅以其所提中华民族应“深入西法之堂奥,而规其漏失”,足见有其独到之处。

王鸣盛(1722~1797,清代史学家):竭泽法。王鸣盛以目录之学为“学中第一紧要事”,他在《十七史商榷》中明确地说:“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按此道理,知识如鱼,目录如网,用网在书海中打捞,焉能无获!其能在十七岁即才名籍甚、乾隆十七年会试获一甲第二名及第,于此读书法不无关系。近人郑振铎也把目录称之为“导路之南针”。智者所见略同。然,王鸣盛为官贪鄙成性令人不齿,有污他一身的才气。

戴震(1724~1777,清代经学大师):贵精法。“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精,就是要在深度上用工夫,把书读懂读通而能有收获,要得到切实的知识,要做点学问,就得专攻一项,认真而深入地钻下去。其所谓治学:淹博难、精审难、识断难,也是此法的深化。戴震学识博大精深,于天文、地理、历史、水利、数学等深有研究。《十三经》之正文与其注,无不能背诵。令后生末学叹服。

阮葵生(1727~1789,清代学者):冷热法。按书的内容,分别采用冷看或者热读。

姚鼐(1731~1815,清代散文家):三端法。这位学习古文的楷模人物,主张“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结合,基本抓住了古文的要害,又从神、理、气、味、格、律、声、色八个方面论述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认为“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如此庖丁解牛式的看文,岂有不得真味的道理,他能为“桐城派”奠基人之一,确实有实力。

章学诚(1738~1801,清代史学家):切己法。“不切己者,虽泰山而不顾。”这种读书法姑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去读,二是适合自己的书去读。他虽然师事名儒朱筠,但史学理论方面取得的成就,得此学习之力。

焦循(1763~1820,清代经学家、数学家):求疑法。“于无疑处求有疑”读书法。这焦循的读书经验。焦循精于《易》学、数学,于天文地理、音韵训诂、史学方志、性理词章、医药博物、生物建筑,无所不通,一生著作300 卷,有“通儒”之誉。有好事者研其晚年总结读书经验后,列其读书公式:“读书、寻疑、深思、再读、再思、求解”。

梁章钜(1775~1849,清代楹联家):基础法。“愚谓读史亦须循其序,如欲考典章,察人物,则应先读《史记》、两《汉书》,由古以逮今;如欲知世变,究时务,则须先读宋明各史,由近以溯远。其实,《史记》、两《汉书》为史学根底,不可不急读也。”凡学皆有根基,打牢根基才不至空中楼阁。

曾国藩(1811~1872,清代重臣):字法。“一书未读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近年多流行曾文正公之传记和文字,政商学界粉丝不少,不论各自目的为何,曾公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习程朱道学,又以孔孟之道的继承者自诩,一生事业及修为,确有其非常之处。

吴昌硕(1844~1927,清代书画家):翻选法。这位近代著名的书画家博览群书,曾对门生说:“书不能死读,先翻翻序,看看结尾,不好不看,好的翻翻,极有价值的才值得花力气精读,要不你有多少心血能花在上面?”

梁启超(1873~1929,清末思想家、文学家):抄录读书法。“若问读书方法,我想向诸君上一录陈,什么办法呢?是抄书或笔记……这种工作笨是笨极了,苦是苦极了,但真心做学问的人,总离不了这条路。”“自一经手抄,当时意既专注,可使过目不忘,较之泛泛浏览者迥乎不同。”苏东坡抄《汉书》三遍,顾炎武一字不漏地抄写《资治通鉴》一遍,张溥每读一本书抄录六七次。我倒觉得,梁启超读书时围绕一个题目,有关则注意,无关则放过。一个题目后再换一个题目。此法可叫“题目法”,较之梁氏自荐的抄录法,更有力道,如此,读书如拾贝,收获丰厚。

(未完待续)

推荐阅读本文作者其它文章

探访全国第一座毛公山

掀开神秘面纱,黎族是一个很绅士的民族

毛主席胸中百万兵,出访同步运筹解放海南,直抓敌之罩门

云起五指山,“娘母洞”里有玄机

苗乡问俗,耸闻“放蛊”

海南就是一个大植物园

探寻海南最长的溶洞

穿行在原始森林里寻找山之精灵

出厦门行

吃馒头算不算杀生

相信司马迁及《史记》吗?他证实扁鹊拥有透视人体的异能

莫道庙宇遍地,巨佛林立,不得佛教真谛而大兴佛教实为佞佛 

谦卑为文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十三层(上篇)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十三层(下篇)

说个事儿:中国现在还有没有“汉奸”?

白洋淀里荷花香 

闲扯影视:他们正以自己之污浊肆意涂抹朗朗乾坤 

网络对话:不要以为指责了别人自己就是好人

科学技术不应成为魔鬼向人类索命的绞索 

为健康的人类文明成就祈祷

武夷岩茶记

乘坐火车雨夜横渡琼州海峡

毛主席绝对称得上是追求民主的先驱和典范 

甲申年,不止有李自成,还有崇祯帝

“寿比南山不老松”确有其地其物

要把老娘也请出来吗? 

拜谒岳王墓

关于网络谣言和辟谣那些事儿 

“京都”就这么成了倭子国的专有名词? 

对民间科学家还是多一些宽容和支持 

 关于毛主席的50个历史细节

53条随感,我对你国已有成见乎? 

谁掐折了中国科技腾飞的翅膀

活着 就是资本

为什么怀念毛泽东 

毛主席满门忠烈 

冷眼再看倭子国

惊醒!这样的事情一定正在准备发生

古今读书百人百法百味① 

 

☆ 作者简介:易书生,闻道阁主。

本阁投稿邮箱:2259548970@qq.com,或直接通过小编的微信JSWDG6388传稿;文稿发布后,稿酬按读者赞赏数额照付。本公众号有同名新浪博客、微博、简书、今日头条和采编读QQ交流群687804626,有兴趣可以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