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5月24日 被检测为删除。
被微信屏蔽
学者档案 本文作者
东双河大队当时只是一个不足二十户人家的小屯,地处小兴安岭北麓,东西两侧分别是两条发源于小兴安岭,向北流入黑龙江的库尔滨河和逊别拉河,北临黑龙江。小屯分为相隔两里多地的前后屯。我们到时虽是中午,但气温已是零下二十多度,放眼望去四周皑皑白雪加上片片杂树林,簇拥着几幢被厚厚雪覆盖的茅屋。队里将我们二十来人安置在前屯住,与已来半年的十几位齐齐哈尔青年一起在后屯的知青食堂搭伙吃饭。
此刻,我们这帮十六七岁,只有六年小学文化的“上海知识青年”才真正意识到,下乡插队的新生活将于此时此地正式开始……
北大荒黑土地的确“养人”,地多土肥,我们劳作一年,挣上两百来元收入,买张车票回上海探家,并住上两三个月,甚至更久,褪去农村的土气,呼吸一下城市空气,享受一下江南冬日温暖阳光,然后再赴边疆农村接受“再教育”。候鸟般生活已成大多数知青的生活方式。
摄于1971年元月,首次回沪探家期间与同学楼小帆、钱杭合影
摄于1971年元月,首次回沪探家期间,与同学方华根、张允武合影
对比一年又两个月前,我们五人在火车站的合影,我们是不是胖了?成熟了些?其实我们当时都只有十七岁,仍然是未成年人呢。
1985年,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由于个人原因来到南京师范大学执教,从助教起直至教授、博士生导师。
此照片可谓是自己三十多年高校教师生涯的浓缩。摄于2018年11月
2017年3月办理退休手续,时年63岁有余。目前不甘寂寞的我仍在学校发挥“余热”。
对于那刻骨铭心的在逊克县九年下乡经历,心情是十分复杂,在那里时一直设法早点“逃离”,甚至一年离开一两个月也好,一旦离开后,九年的众多情景不时在脑中闪现,想回去看看的念头从未改变过。2018年6月,与几位好友一起驾车重返黑土地逊克县,寻找当年的印记。
历史找回了,事情也结束了,但我心里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不知该说什么好?同一个共和国蓝天下的政府部门,一个给我出了一个跨世纪难题,另一个分分钟且无偿为我提供了解决世纪难题的标准答案。好了,多余的话也有结束之时。总之,1969年11月21日是我一生不忘的纪念日。
原载作者美篇,本号获许可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东北知青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其他
知青丨孙建社:下乡插队五十周年回想
原题
下乡插队五十周年回想
作者:孙建社
再过几天又是一年一度的11月21日了,这虽然是一个极为普通的日子,但在我记忆中却是一个刻骨铭记的日子。50年前的那天,即1969年11月21日,前一天刚刚度过十六周岁生日的我,与100多位上海静安区京西中学69届初中同学,为响应伟大领袖“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新最高指示,在上海虬江路车站,踏上驶向北大荒的火车,前往黑龙江省逊克县车陆公社“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半个世纪前的印记,时刻在我脑海里浮现,在心灵中跳动。为了这毕生的记忆,特收集了为数不多的几张照片,配以文字做成“美篇”,怀念自己50年前的下乡时刻以及以后的学习与工作岁月。
上海静安区京西中学69届初中三班部分同学下乡前夕在校园合影留念
1969年11月21日虬江路火车站,火车开动前夕,我们五个同班同学,也是即将插到同一个生产队,在同一铺炕上睡,同一口锅里吃的“三同”同学,张允武、钱杭、楼小帆、方华根与我在火车前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