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青丨龚凤乾:和林格尔,我心中永远的第二故乡

2018-02-14 龚凤乾 新三届

       老编的话:今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50周年。本号开辟的“知青”栏目,将重点分享知青朋友的纪实性文图稿件,期待您的支持。本号对知青朋友“不堪回首”或“青春无悔”的争论不持立场,只愿提供一个网络平台,供大家回忆、再现、追思、反省那一段以身相许的苦乐岁月。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


龚凤乾,男,汉族,1956227日生于天津, 1982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外语系,获英语文学士学位;1987-1988在英国利兹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主修非参数统计学;1995年获美国俄克拉荷马市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BA);2003年毕业于天津财经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就职于天津财经大学统计系,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学位中心应用经济学硕士论文评审专家,研究方向为统计学与风险管理。2016年退休。


 

    1975年夏,我和天津市和平区当年的高中毕业生(其中有4个初中生,一个技校生)共21人,组成上山下乡小分队,赴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和林格尔县公喇嘛公社青年农场插队落户。


1977年12月,我在公喇嘛公社参加了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一次正式高考,随即被内蒙古师范学院(现内蒙古师范大学)外语系录取,有幸成为77级大学生的一员,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一道,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

 

说起来我下乡务农的时间也就近三年时间,但它却对我后来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令人难忘。

 

难忘林格尔县公喇嘛公社青年农场。这个农场是老知青在老场长、老共产党员张万万等村民带领下,白天开荒、晚上盖房,用自己积攒的钱购买必要的建筑材料,大干一年,于20世纪70年代初建立起来的。就是在这里我学会了锄地、间苗、施肥、浇地、喷药、收割等种田技术;农闲时到邻村挖河碳(可做肥料)、到山上炸石头、到河滩上挖沙子(可做建筑材料);学会了使用雷管炸药、翘棒、铁锤等项技术。


通过这些劳作,我切实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但也有不少收获:身体强健了,“人勤地不懒”、“一年之计在于春”等格言对我不再是说说而已了。抓不住农时、或虽然抓住农时但疏于田间管理,都不能取得好收成。务农如此,干任何事业也应该是如此吧。


年轻时的作者

 

内蒙古广大农(牧)民的善良纯朴,也在我心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记得有一年冬天和几位知青去邻村挖河碳,晚上收工回来时只见房东大娘把一大碗热腾腾的、上面洒满红糖的黏高粱饭给我们端了过来:“娃娃们,快来趁热吃吧。”


大娘这一句话至今我仍倍感亲切,她把我们就当成了自己的孩子。能助人时就伸出援手,决不犹豫,这难道不是一种宝贵的品格吗?

 

村民们不怕吃苦、勤俭节约、助人为乐等品格,种田中表现出的精耕细作“农把式”精神,对我也有很深刻影响,种田的学问其实很大呢。

 

老知青的榜样作用也对我们产生了重大影响。有幸在这些大哥哥、姐姐身边插队务农,也是我们的一种荣幸。这些“老三届”知青大都来自天津21中。

 

“刀在石上磨,人在苦中炼。” 在内蒙古农村的经历使我对中国“农民、农村及农业”(即现时所谓的“三农”问题)有了切身的体认。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我对这一点深信不疑,因为辽阔的广大农村、纯朴的乡村百姓,太需要知识、人才的支持了!


没有长期的艰苦奋斗,就不会有城乡差别的逐步缩小乃至消灭,经济发达地区帮助经济欠发达地区、最终实现双赢——这一目标尚未实现。无论已回城的知青、仍在农村的知青,关心“三农”问题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尽其所能,仍然是我们的心愿。

 

但是应该指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也带来了相当多社会问题,埋沒了许多人才,不少后遗症(尤其是对女知青而言)尚未得到比较理想的解决,这也是不能回避的。

 

感谢和林格尔接受、养育了我们,使我们美好青春的一段时光能在和林格尔度过。中国那么大,下乡知青有上千万之多,恰恰我们选择了和林格尔,而和林格尔也接纳了我们,这难道不是因为我们有很深的缘分吗!

 

和林格尔,我心中永远的第二故乡!


2008年的作者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推送



知青阅览室

常露莎:知青年代的“春运”往事

两个女知青的艰难回京之旅

李泽骏:从延安到北京奔波跋涉的探亲之旅

石明诚:上海知青在延边的历史记忆

孙维真:春节前我被派回南京城里"偷粪"

石伟波:一波三折的招工返城

王虹:插队的日子

王宗禹:谷前堡纪事

李大同:草原归去来

美国90后女孩寻访中国知青"赤脚医生"

匡亚明女儿李军:

长眠在黑土地的生命芳华

梅长钊:苍凉的归途

忘不了台风中牺牲的36位知青战友

外交官父亲到北大荒给女儿扫墓,

像给女儿梳头一样

田晟:有一朵花儿无枝可依

孙立哲:生命烈焰,在压力中爆发

陶海粟:知青“青春无悔”辩

冯骥才:那些上山下乡的女知青

梅长钊:30年后我回乡下设宴感谢乡亲们

陈凯歌:下乡时我带了十管特大号牙膏

明瑞玮:社员忆苦思甜不忘“三年困难时期”

朱志宏:我在木瓜会种瓜看瓜偷瓜

周锤:北大子弟沈因立的决绝选择

曹建国:沉重的道别

于慈江:读食指的诗《相信未来》

陶海粟:北京知青重返延川回馈父老乡亲

刘晓阳:上山下乡,我有自愿

李向前: 他们的名字叫"六九届"

刘晓阳: “知青”李三友个案

孙春龙:遗落陕北的知青爱情

潘婧:一个白洋淀女知青的心路历程

赵凡:终结上山下乡运动的关键人物

邓贤:知青大返城,竟因为一个女知青的惨死

叶辛: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落幕

陶海粟:习近平在陕北的七年知青岁月

陶海粟与习近平的一幅合影及其他

习近平忆延安插队:它教了我做什么

青年王岐山的陕北插队岁月

李克强与他人生途中的七个引路人

程虹:遇到李克强之前的知青岁月

朱志宏:插队返城房东差点把我当小贼

知青时代的革命化元旦

马晓力:北京知青陈丽霞,永远留在北方的草原

马晓力的草原情:蒙古额吉没有白疼你们

唐燕:下乡插队时,我们不懂爱情

老鬼:姜傻子一定要在草原咽气

季&袁:女生给男生送饭票被拒之门外

季思聪:这次不是学农,是真的插队当农民了

嫁给深山农民女知青:"我没后悔过!”

刘晓阳:从插队到洋插队的北京姑娘

刘晓阳:插队朋友顾家錡和他的母亲

纪敦睦:一位本该成为大师级的人物

我的疯娘痴父:一个时代的爱情绝唱

冷明:火勒旮弃,一个北京知青的命运

清秋子:老三届1960年代的青春记忆

王洛宾儿子王海成与罗哲毅的过命交情

许晓鸣:我为什么嫁给内蒙古草原牧民

葛有彦:西藏高原上飘逝的年轻生命

郭爱平:村里有个姑娘叫春香

蒋蓉:下乡第一晚,六个女孩和衣同床而睡

蒋蓉:小狗赛虎幸运与不幸的一生

蒋蓉:哥哥的小芳

蒋国辉:我在嘉陵江上当纤夫

蒋国辉:一个煤黑子的高考逆袭

张晓岚:历尽沧桑,今天她在哪里呢?

张晓岚:那一年我差点没过政审关

冯印谱:在“李善人”大院批林批孔

冯印谱:农业学大寨,越学越贫穷

冯印谱:我在样板戏里“跑龙套”

冯印谱:毛主席像章做了定亲礼品

梁志全:上山下乡与知青定律

吴畏: "半夜鸡叫", 为了那一碗美味的"米干"

王世浩:兵团老战士肖竹文

卜新民: 认命当农民

卜新民:我在乡下的两次辞“官”

珊伊:被放逐的红卫兵女孩

吴思:我在乡下的极左经历

姜和平:夜搜苏修特务记

马小冈:当知青遇见司马迁

李霄霞:满山跑“落草”黑山寨

吴工圣:一路走来  知恩感恩

王世浩:北大荒的第一天

王世浩:兵团老战士肖竹文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永远的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