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在艺术行业做一家互联网公司

阿尔法君本人 ArtAlpha艺术阿尔法 2020-11-05

点击上方 ArtAlpha艺术阿尔法”,进入公众号,关注我们,及时获得专业独到的艺术行业资讯和深度报道。




谢晓冬原为匡时拍卖的副总经理,2016年开始加入互联网创业大军,开启了“在艺App"的征途。


“在艺"专注于服务大众艺术生活的需求,集点评、社交功能等于一身。三年耕耘,已经拥有了超300万的用户,平均日活达25万左右,当之无愧的成为了业内最具活力、“最有互联网思维”的艺术类App,也成功打破了传统观念认为的艺术是小圈子玩的说法,正在走向更广的人群。


“在艺”是如何做到的?阿尔法君专访了“在艺App”的创始人谢晓冬,希望在新的一年中对艺术行业的未来转型之路提供一些思路。



谢晓冬



服务更广泛的人群



阿尔法君 :从传统拍卖,转型到互联网公司,初衷是什么呢?


谢晓冬:之前拍卖行服务的是少数人,我希望能够把艺术拓展到更广泛的人群,而早先已有的一些互联网平台,感觉还是圈子里的,或者说小众的互联网。


互联网最核心的指标就是流量,你的用户量有多大,能够服务是不是更多更广泛的人群。只有这样,才能有一个巨大改变的可能性。


另外就是我看到我们行业有一些非常低效的部分。比如说审美、艺术欣赏这个事,按理说是人的基础需求,真善美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可实际上我们跟行业外的人聊的时候,大多数人对于我们这个领域根本不知道不了解。


很多人想要了解艺术,但找不到对的人去了解,一不小心就被坑了,所以这也是我最早搭建“在艺”平台的初衷,就是去搭建一个大众对基础艺术需求的平台




艺术大众化的道路



谢晓冬:我从这个初衷出发,思考了几个问题:首先,艺术资讯一定是大众需要的吗?未必。其实大众更需要的是综合类时政,娱乐类资讯,艺术资讯其实是我们圈子内的人的需求。


大众需要服务,但是这种服务不是高端的艺术品交易的服务。“网红”艺术展这两年在各地兴起,人们已经把看展当成了日常的消遣,不管是为了拍照还是打发时间,他们很容易进入这个场景,所以我们“在艺”基于这种基础开始搭建看展社交平台,大家可以在上面分享展览的心得体会,也能买票,有点像大众点评。


2018年龙美术馆的布尔乔亚个展,“在艺”提供了全部作品的现场语音导览(图源:龙美术馆)


在艺App上用户关于看展之后的评论与分享



这样就形成了为C端用户提供看展的入口;也帮助B端用户宣传了他们的展览。


我们现在已经完成第一阶段的目标,对大中华区艺术圈的覆盖。


第二个阶段是覆盖非艺术圈的用户,我们会逐渐去开展一些线上课程,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



阿尔法君 :从匡时到“在艺”,从精英圈到大众,高客单价到低客单价,这样的转换,您当初是怎么来做好这个准备的?


谢晓冬:唯一的准备就是心态归零。我以前做媒体转到拍卖行,也是归零的心态,过去你的经验可能会有用,但不要过分依赖以前的经验,要边干边学,抱有一个学习的状态,当然也会有很多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做任何事情都会遇到这些,最重要的是下决心去做这个事情



阿尔法君 :“在艺”目前面临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


谢晓冬:主要两个方面,一是我们如何更好的增长,另外更多的是思维方式上的转化,需要不停的更新方法论。很多人说“在艺”是最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公司,对于这点我不谦虚,但是我觉得和更大的互联网平台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比如近年来大型互联网公司,他们会单独成立一个的部门来做增长策略。“在艺”更多还是偏公众导向,自发性增长以及口碑的推广,工具性的功能的开发等,而不是超级平台现在所用的数据导向……所以往后,我们要更多的跟大公司学习,更好的用增长黑客的方法去推进公司的增长。



阿尔法君 :关于用户的增长,您认为艺术行业有天花板吗?


谢晓冬:我有一个看法,艺术的大众化不一定是艺术品交易的大众化,交易这个部分不太可能大众化,但是在艺术很多维度有大众化的特质


大众消费品牌跟艺术的结合就是一个方向。近两年有些手机厂商,比如华为就主打艺术拍照理念。我们去年跟尤仑斯合作为华为拍了一个短片,是讲如何让生活艺术化;小米这两年也是跟今日美术馆有新媒体项目的合作;各种汽车厂商,现代汽车已经在798开了艺术中心,还包括奢侈品牌,设计师品牌等等。


还有一个方向是大型博物馆,越来越多的把自己的IP开放给一些消费品牌,比如故宫博物院,通过这种方式就能把艺术传递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热销的故宫口红(图源:网络)


第三,艺术可以是一个体验经济,尤其是像现在看展览的兴起。每个城市展览越来越多,而且离社区更近。现在的展览都在购物中心,而不是过去只是在艺术区,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随着电商的发展,大家买衣服吃饭更多的都是不去现场,那有什么办法可以把大家叫到购物中心呢,就是体验经济,展览就是很好的一种体验经济的媒介,所以这一块是可以大众化的。


teamLab的沉浸式展览(图源:网络)



还有一点就是艺术教育,中国对于教育普遍是很重视的




互联网公司“烧钱”吗?



阿尔法君 :现在大家一提起互联网公司,就会想到不断融资,烧钱等等,甚至有些负面的偏见,您怎么看这个说法?


谢晓冬:我一直不同意“烧钱”这个说法。做平台肯定需要投入一些钱。比如你要开发一个楼盘,比如你要拍《流浪地球》,都有一个前期投资的过程,开个小饭店为了吸引客户,一样需要投入。


所以现在大家所说“烧钱”与否,无非就是说你的产品上线以后第一天是否有现金流,如果第一天有,好像就不是一个纯粹烧钱的生意;但是如果第一天没有现金流,过一段时间才有现金流,就被认为是“烧钱”。


其实“烧钱”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获客,建立品牌,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烧钱”,其实也是为了获得市场地位,迅速占据市场优势往后更容易赚钱。比如巴黎的迪士尼,所有的都是按最好的标准来做,开了25年,亏了23年,但是对于整个迪士尼产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赚不赚钱的问题,根本不在于“烧钱”与否。而且你是第一天就要赚钱,还是推后一段时间赚钱,完全是一个策略的问题,目标的问题,你选择哪种方式更适合你自己而已。


而且商业模式是不停的探索出来的,可能你一开始也不知道这个商业模式是怎么样的,但是做着做着有了用户,很多模式就出来了。比如淘宝本来是电子商务,但是后来有了支付宝这门生意,等等。你能“烧”出来海量用户,还能留存,就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所以为什么互联网行业喜欢看日活量。


艺术行业能否做出来一个大用户量的公司,我认为是可以的还得继续投入。艺术的需求没有达到像吃穿住行那么刚需的地步,但是等到了2020年中国有一亿中产的情况下,还是会是一个普遍的需求。一亿用户全部买艺术品不可能,但是看展览,看课程是有可能的。



阿尔法君 :现在“在艺”主要有哪些方面的收入?



谢晓冬:我们主要的盈收是两方面,一方面是广告,一方面是展览票务将来课程这个部分也会是收入的一个部分




艺术行业如何转型



阿尔法君 :现在整个行业也面临转型,作为先行者能给大家一些建议和意见吗?


谢晓冬:转型是每一个艺术市场领域的人都将面临的挑战,因为新的媒介的兴起,环境的变化,肯定需要使用一些手段来应对。虽然核心需求没变,但形态已经是新的了。


比如我觉得画廊就是一个内容产业,有没有实体空间并不重要。实体空间往往成本很高,且容易造成本末倒置。因为画廊的本职是推广艺术家,卖艺术家的作品,更应该是像经纪人一样,而不是把一个展览做的更漂亮,画册印的更漂亮。用户的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才是最主要的。大多数顾客其实根本不关心你的展览,关心的是这个艺术家该不该买,价格合适不,将来怎么卖出。大多数画廊都把精力花在了不重要的地方。


对于拍卖也是,其实没必要再印图录,布展也应该减少奢侈浪费之风。现在是无纸化时代大多数顾客收到图录也就扔掉了,藏品买回去也不会真的挂出来大多放仓库……拍卖行不如把钱用来做媒介宣传,用在营销,客户关系维护上……这样一定能有一个巨大的回报,未来谁在这个道路上转型越快,谁就是受益者。


包括办公,财务管理系统等等都是比较落后,这些也是未来的机会。


以上这些,需要所有的画廊和拍卖行来转化思想,艺术行业一定是服务业,因为你卖的东西所有权不是你的。所以你是因为服务收的钱。服务提升,帮客户更好的认知艺术品,推进销售,是画廊和拍卖行的重点;而做好移动端的营销和内容,更好的让信息精准到达用户是方法


所以艺术产业各个生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的周期里,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和机会。对于大部分机构来说,不要去做平台,因为做平台还是蛮难的,需要付出的时间,金钱,精力等等都太多了。还是应该做好自己,做好IP,做好内容生产,做好客户服务,这个才是最核心最根本的,一样也能做得很好,很大





* 本文为原创,版权归ArtAlpha艺术阿尔法所有(文中图片来源已标明),欢迎转发到朋友圈,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感谢谢晓冬先生对本文的帮助。*




往期精彩内容


>最小博物馆里的大千世界

>最强个税改革来袭,艺术圈会受什么影响

>陈可:和自己对话才是正经事

>他在曼谷,北京和香港把画廊开成了“美术馆”

>再见,2018,人间值得,2019见

>16位艺术人的2018和2019

>她住庙里五年,不结婚,在直升飞机上画画

>从“整座豪宅抵不上一张小画”到“区块链”,他有一座中国的古根海姆

>我为什么关了北京的画廊

>北京艺术人VS上海艺术人

>“派对之王”赵半狄:好画比好收藏家少

>他建造了一个灵魂可以安放的地方 | 专访阿那亚创始人马寅

>大IP时代,这个老板这么玩

>这个艺术家的老公为自家打造了五个院子,坐看春夏秋冬

> 如何收藏和购买艺术品之收藏家速成记

十年前的那一场金融危机,到底给艺术行业带来了什么

> 他在500年后,让文艺复兴的经典雕像面目全非地回到佛罗伦萨

画家的视角 | 我是如何去看一幅画

他的画一箭穿心,被用作莫言小说的封面,冯小刚电影的片头 | 专访魏东与他的粉丝




投稿、合作以及业务咨询请发送邮件至:artalpha@163.com,也可添加微信 lilyli20180326 或 Lily_Lee1021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发现更多精彩好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