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綦战朝 2018-05-25


         老编的话:2018年是新三届大学生中的77、78级走进校园40周年。他们有怎样的高考故事?他们的校园生活如何度过?本号延续“卌年”“校园”“同窗”等专题,征集新三届学子记录高考历程和大学生涯的文图稿件,共同分享新三届人永志不忘的那一段如歌岁月。 


作者简介

綦战朝,长春师范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78级。2012年从吉林大学退休。


原题

为了不后悔



        我是1978年考上大学的。考大学前我当过知青、当过工人。


        1977年高考前后,有些同事问我怎么不考大学。我的回答是:“笑话!我一个初中毕业生,认识几个字啊?还考大学?”


        其实,除了认为自己文化水平太低外,我没想考大学还有工作与身份的原因。我是汽车司机。在那个年代,开车是不少人羡慕的工种。有一句顺口溜说:“一有权、二有钱、三有听诊器、四有方向盘。”当年我占了“四有”之一。至于身份,我是一名工人,自我感觉良好。在同事们眼里,我应该报考大学,是因为我“会写发言稿”。


        转眼到了第二年夏天。报纸上登出了《吉林省1978年高等学校招生简章》。读完这份简章之后,我动心了——因为我爱学习。


        早在上初中时,我就喜欢俄语。俄语成绩在年级15个班中一直是前三名。1969年中苏冲突,我开始偷偷地自学俄语——我学习俄语为的是以此优势参军离开农村。


        我把教材撕成单页,每隔几天换一页放进衣兜里。想看时就到无人处掏出来看一眼;在身边有人时,可以低头默想,用刚背下的单词尽可能多地造句。有时我也用俄语写日记,不会的地方就用汉语拼音代替。


        但是,学了一段时间,没有听说招募俄语特长兵的消息。我还是没有彻底放弃,偶尔用俄语填充一下空虚的心灵。回城当工人后,有了一门技术可学,我才彻底放弃了俄语。


        当上工人以后,听说今后将是电子计算机的时代。我想,电子计算机一定需要数学和物理。于是,我借来了初中数学和物理,开始复习。数学复习了不到两册,物理复习了一册多,因动力不足而放弃了。


        1977年,某电台播放英语广播讲座。因为知道得太晚,无法跟着学了,我遗憾得不得了。1978年初,听说吉林人民广播电台也要搞英语讲座。我马上跑到书店,但是讲座教材已经卖完了。店员告诉我,讲座教材正在加印,过几天还卖。


        广播讲座开始的前一天,我仍然没有买到教材,不得不求朋友找他的朋友让我登门抄书。在人家抄了两课,不但标上页码,而且标出行号,否则讲课时就可能找不到地方(大约一周后才买到广播讲座教材)。当然,小收音机提前几天就买了。就这样开始跟着我的首任英语老师王玲和李晓阳学习。


        在那之前,我认识的部分英语字母是在数学课上学到的。那个广播讲座是每天早晨讲新内容,晚上重播。课上我尽可能多地把所听内容记在笔记本上,课后拿着笔记本对照教材,在复习中找出新问题、改正笔记错误;每一课的练习我都反复做,直到能背下来。


        几经思考之后,我觉得如果不报考,也许以后会后悔:“唉,当年怎么就没考一下试试!如果试试,也许真的能考上呢。”就是为了这个以后“不后悔”——根本不相信自己能考上大学,我决定报考了——无论得几分,把成绩拿到手,以后就不能后悔。


        下一个问题是报文科还是报理科。我曾自学过一段数学和物理,但这两门课在我的生活和工作中根本涉及不到,所以忘得很快。文科似乎更适合我。由于我曾自学过俄语,所以我决定报考俄语专业。


        此时距离高考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复习资料早已买不到了。一个同事也准备高考,她看到我只有几本中学教材和一些报纸,就把自己多余的政治复习资料送给了我——这是我唯一的一份高考复习资料,我保留至今。


        由于我只是为了“不后悔”、只是想跟他们“混一下”,所以我不但每天照常上班,而且每天两次的英语广播讲座一次不落地坚持收听——我一次也不敢错过(包括高考的那三天),是因为有问题时真的没有地方去问。问题多了,就会像多数人一样半途而废。


        听说上一次(1977年)英语广播讲座后期,书店统计过售书数量。第一册卖出近30万本,因为供不应求,一再加印。第二册卖出不到两万本;第三册卖出2000多本。从售书数量可以看出,有良好愿望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能坚持下来的人的确不多。


        1978年7月上旬我走进了考场。考完后,我感到每张试卷似乎都能得几十分,仅此而已。同事和朋友们说:你一定能考上大学,因为去年吉林省的录取线才180分。我说:考题不一样,而且今年很多考生为高考准备了很久。


        高考成绩下来了。很多单位都张榜公布上了录取线的考生名单,我们单位也不例外。我们单位有100多人报考,在12名进入录取线的考生中,我得345分(俄语69分),名列本单位第三。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又从头看了一遍:没错,的确是按高考得分从高到低排列的。


        见到这个成绩,我才明白:在文盲多的时代,认识几个字就是秀才!


        走到这一步,我才意识到将要离开这个工作了六年多的单位。我原本是想在这里干一辈子的。


        那年的录取结果,省招生办都用毛笔抄写后,张贴在省政府外墙上。我每天都去那里看看有没有自己的名字。但是,我报考的那几所学校的录取名单中都没有我的名字。


        我找到省招生办公室,接待老师告诉我:“你这是重点学校的成绩,既然你填了‘服从分配’,没问题,回家等着吧。”后来我再去,他们又告诉我:“你的确没被录取,可能是因为年龄偏大。但是,你放心,今年扩招,你这成绩肯定能安排。”


        最后一次,省招生办的老师对我说:“很遗憾,今年给你安排不了,来年再考吧。你要是考英语就好了,今年咱们英语扩招。”


        我说,我也可以学习英语,因为我一直在听英语广播讲座。听到我的话,旁边的两位老师立刻围上来——他们知道那个讲座已经有点深度了。其中一个老师用英语问我“你是司机吗?”我用英语回答“是的。”


        紧接着他又用英语问了我几个问题,能听懂的我都回答了,有些是用汉语回答的。然后,我又给他们背诵了英语广播讲座中的一篇课文。于是,他们当场决定我被长春师范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录取。


        大学生活是紧张而甜美的。1982年毕业后,我成为一名教师。讲坛耕耘30年,以教授的身份退休。我是幸运的。


作者主编的专业书籍


原载《南方都市报》2017年07月13日

版权事务请与编辑联络



荐读


        本号文章结集的《新三届致新生》一书,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日前正式首发,并走进全国20多所高校,参与大学生读书日活动。该书部分作者亦来到各高校现场,与年轻朋友分享新三届人的人生履迹。







卌年:恢复高考记忆

许明:我的1977年高考

"第一代复读生"李斧:

我放弃重点大学重点专业,在当时有点"另类"

王敏:我和《高老头》《第二次握手》

梁福标:我发狠不找老婆也要考大学

许士华:新三届大学生之歌

姜展鹏:不擅体育的代课体育教师考上体育系

江佐中:放牛娃的春天

郑丽萍:我的高考作文在中央电台连播几天

纪平雄:改变命运的二十天

彭澎:应届生没有优势只有压力

何学忠:我的高考我的痛

邵学新:跨越十三年的两次高考

朱志宏:我难以忘怀的地质实习

张耀祥:四十年后重聚首,回眸刻骨那段情

郑启五:一名炊事员的大学梦

俞微:大叶榕的新叶

北大经济系77、78级同学相聚深圳

彭艳:一张历史照片引起的回忆

青春芳华,四十年不老的神话

陈小鹰:1980年代初期之复旦大学影像

他们的大学故事,也是77级的青春记忆

刘大椿:一张老照片带出的珍贵记忆

陶景洲:我的同学李克强

陶海粟:挑战权威的初生牛犊

周慕冰:我们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

乔凯华:我们给邓小平写信要求“专升本”

雷飞志:猪肉、香烟及那年高考

孟国治:高考那年,从打入另册到跃过龙门

郑忆石:我看到考场赶出去一个作弊者

詹国枢:高考改变了我们全家的命运

复旦数学系77级:在新世界门前

李辉:晒晒我的1977年高考试卷

吴工圣:我和我们宿舍的七条汉子

陈锡文:人民大学78级报到第一人

追忆逝水年华:

北大经济系77级点滴回忆

北大中文系77级:

数风流人物,还看当年

北大1981:一个口号激励一代人

陈平原:再也写不出比“高考作文”

更有影响的文章了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永远的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