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故丨中国紧急召回首批留学生
百年传奇
百名留洋幼童的悲欢离合
一个古老国家的命运跌宕
作者简介
方新阳,1948年生,既是老三届又是新三届,中国工商银行高级经济师,1968年下乡黑龙江兵团,1978年秋考入北大。30年前南下深圳特区,10年前退休成为深圳市博物馆自愿者讲解员。
作者出席中国第二届留学生节
原题:
缅怀首批留学生
我的祖父方伯樑
在上图《洋务运动·留美幼童》油画上:一群着装缎袍拖着长辫子的男孩,由导师容闳(后站立者,时任中国留美幼童肄业局副局长和驻美副领事)监护,在美国城市的洋房里受到穿着洋裙的外国妇女们的呵护,正在逐一改换着洋装,我的祖父方伯樑就是其中一位。
从1871年开始分四年,清朝政府在全国共招录了120名十二三岁的聪颖少年,陆续派往美国留学,学习计划15年,含两年实习,费用从上海关税支付。方柏樑是广东省开平县唯一被录取的“幼童”。
他们先在上海学习一年英语,然后乘坐帆船,经历惊涛骇浪3个多月,远涉重洋到达美国东部后,几人一组分住在教师、医师、律师和牧师的家庭里,恰好和大文豪马克·吐温比邻而居。
这些从中国优秀家庭考选出的少年留学生们,从上小学、中学直到大学,他们不但表现出极高的学习天赋,还是悠闲雅致的舞林高手和灵巧强悍的体育奇葩,被美国人亲切地称呼为“BOYS"(幼童)。
1876年,作为首次参观和参展费城世界博览会的中国人,“幼童”受到美国总统格兰特将军(美国废除黑奴制的南北战争中的英雄)一一握手勉励。
方伯樑和部分“幼童”平时上学的作业,被精选出来列为该会的观赏展品。美国科学家贝尔发明的电报机在会上首次亮相,给“幼童”带来了很大的科技文明震憾。
方柏樑想给中国的亲人报平安和谈见闻,当时只能望洋兴叹,如果能用这个电报机跨越3个多月的路程,那该有多好啊!有了这样强烈的念头后,幼小的他通过不懈努力,终于成为最早考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系的中国人。
下图是130多年前,方柏樑在该校学生档案上的照片。他在毕业纪念册上写到:“我校的教育证明了脑力的记忆、判断、说理和意志的培养,可以使人很快适应各种工作,并能胜任所选事业。”
130多年前“幼童”在毕业演讲中曾说:“中国雄狮只是睡着了,她终将被唤醒,并会骄傲地屹立于世界!”
1881年,“幼童”被清政府强制提前召回。
他们在美国东部波士顿集合,乘坐火车,沿着当时世界上最长,横贯美洲大陆那洒满数万华工血汗的铁路,到西部旧金山上船回国。
一路上“幼童”亲身感受了这能爬山涉水、威力无穷的神奇“铁龙”,青年詹天佑(美国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和方柏樑等同学相约:有朝一日要用自己的双手,让“东方铁龙”在祖国的大地上腾飞。
在旧金山等船的几天里,“幼童”临时组成棒球队,应邀与当地大学联队进行了比赛。第二天报纸头条为:“中国人在美国国球上大胜美国队!”报导还说,中国队主投手梁敦彦发球时,长辫随身体摆动,使对方击球手眼花瞭乱,棒棒落空败下阵来。只可惜错过了一场大学里的盛大party,使梁敦彦和方柏樑等舞林高手失去用“舞”之地。
梁在清末曾任外务省尚书,即外交部部长。
“幼童”出国前,家长都需同政府具结文书,生老病死不得追究政府,我祖父即失去家中老大的继位权,所以当年满族、官二代和富二代一个都没参与。
在数月颠簸的海船上和在异国他乡的水土不服,先后有六位孩子病死,也有个别“幼童”遭遇早恋、信仰、学业和择业的打击,而出走不归的。
归国到上海后,“幼童”万没想到,不但没有亲友的迎接,居然还被政府兵软禁于荒凉府第,渡过了一个心酸冷落的中秋节。
满清遗老遗少封建势力打压开始了,“幼童”几起几落,能屈能伸的日子也就同时开始了。洋务派领袖军机大臣李鸿章深知这批难得人才的宝贵,利用一切机会把“幼童”安排保护起来。方伯樑等20名“幼童”被派往创建电报学堂任教习,是月薪四两银的八品官待遇。从此他们培养了大批电讯人材,参与创立了我国第一项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民族科技业——电报局。方伯樑从而实现了他的“电报梦”。
上图,詹天佑修京张铁路的雕塑上,在京张铁路局代理局长兼总工程师詹天佑的身后,有他的四位“幼童”同学,其中我的祖父中年方伯樑,是“京张”铁路的建设委员会委员兼京张铁路局的电讯处处长。
他们一起,先在山坡中间垂直打洞,然后用前、中、后四向同时掘进等创新施工技巧,在峰峦叠嶂的悬崖峭壁上,打通了世界罕见难度的四大隧道。采用“之”字形取代“圆弧”型的登山路径,用前后双车头连推带拉,解决了“五坡难题”,提前两年并节约几十万两白银的经费,完成了第一条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实用铁路干线。
中国最早的留学“幼童”们,为祖国实现了他们20多年前的强国之路——“铁路梦”,击碎了外国列强断定中国没有能力自建铁路的论断。
1906年,方伯樑被清政府调任为山海关内外路矿学堂的校监和代理校长,该校成立于1896年,曾被“八国联军”焚毁。
到任之后,他聘用英国教育家为总教习(即教务长),在天津设立了“复校办”,在邮传省尚书(即邮电部部长)唐绍仪的特别关怀支持下,当年完成了招师、招生和修复学校的工作,该校并改名为唐山路矿学堂。
他还招募许多专业外教和采用大量的外文教材,同时引进本科四年学制的现代教育体系,使该校同步进入世界新兴工业革命的最前沿,成为我国与世界接轨的第一所现代工科大学和工程师的摇篮,推动了我国现代交通、工矿业和邮电业的发展。
开学式上,方校长说:“我校办学宗旨:要强国就要有创新意识。我中华任由列强欺凌的原因是闭关锁国,我们要自新、自救、自主、自强,要采矿冶炼发展机器制造业,要大力建设铁路发展通讯和运输。”
清末的1908年,该校和京师大学堂(北大)、清华学堂(清华大学)三校作为最佳学府一起受到光绪皇帝的恩赐颁赠,它是现在我国两岸五个交通大学共同的前身。去年四月初,在上海交通大学里举办了含北方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台湾新竹交通大学的联办校庆。
下图是原唐山路矿学堂的校门牌坊(暂缺)和交通大学的通用校徽。校史里,方伯樑被列为第六任校长。他还曾带大批学生参加当地的我国首个矿业——开滦煤矿的开发创建。他还曾任“京津”、“闽粤”、“京汉”、“川汉”等铁路的建设委员会委员和电讯总工程师。
“幼童”逐渐分布在清政府的外交界、教育界、军事界和经济实业界从事洋务工作,全面展开我国与西方工业革命接轨的探索。在抗击外寇侵犯的中法和中日两次海战中,与舰共存亡为国捐躯的有六名“幼童”,其中有三位是方伯樑的大学校友。校友陈金揆就是邓世昌的副舰长,他们的爱国献身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这批饱受欧风美雨熏陶的西学东渐者,作为一个具有民主思想和现代生活方式的群体,他们在满清遗老遗少势力打压下,几起几落能屈能伸,潜移默化地推动着洋务运动,直接冲击着闭关锁国的封建桎梏,逐步成长壮大为满清王朝的掘墓人。
1911年辛亥革命发生时,武昌城外炮火连天,起义军在几十万清政府的新军围攻下,缺弹缺粮步步退缩。而在上海的大饭店里,正在进行着另一场没有消烟的决战。
面对共和派各地代表的纷纷议论,西装革履穿戴的清政府一品钦差大臣唐绍仪拍案而起,他的四名和谈随员中有三名也是“留美幼童”。
他说:“几十年前我们在美国天天都在民主共和制度里生活,比你们清楚得多。现在我们谈判的不是目的,而直接是实现目的方式,即如何用避免战争来实现民主共和!”
这批“幼童”在清政府的职场上里应外合,为提前推翻满清封建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起到了决定作用。首届政府内阁成员四分之三是清朝先期留洋学生。而“幼童”唐绍仪则被一致推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理。
下图是清朝末年留美幼童中的部分精英在上海合影,方柏樑在第一排左2,后排中央是唐绍仪,还有几位日后曾任外交部长、北洋医院院长和海军副司令等。
身为“留美幼童”的方伯樑从小克服旅途、学习、语言、文化、信仰、生活习惯和家中地位跌落等重重困难,学得一身本领回国效力,他服从国家的需要,远离家乡和繁华的大城市,到穷乡僻壤去开通邮电线路和穿越大江峻岭建设铁路。
他给建设“京张铁路”时在张家口出生的女儿起名方闺张,给建设“京汉铁路”时在汉口(又叫汉皋)出生的我的父亲起名方皋。
我从未见过祖父,晚年他在武汉任电报局局长,他平日省吃简用,并把上下班包租黄包车的钱,一起拿去捐助贫困学生,却坚持说上下班步行缎练。一天下班走在路上被汽车撞倒,因这场交通事故伤重医治无效去世。那时我父亲才13岁。
祖父做了一辈子清官,没有给儿女留下什么财产,姑姑和父亲只能分头投亲维生。虽然祖父不是一个很称职的父亲,但方伯樑为后辈树立的榜样不愧父亲的称号,将流芳百世。祖父的救国追求、奉献信念、无欲准则、谦逊品质,已潜移默化地传承给了后代。他把一生都投入到洋务运动、科技救国和教育兴国的救国事业上。据说西南交通大学还为方伯樑树立了铜像。
百年前,“自新自救、自主自强”,不灭的梦想引领着“幼童”,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奇迹。无论面对什麽样的困难,对祖国崛起梦想的不懈追寻,始终是他们的动力和勇气源泉。
祖国百年复兴之路上,我祖父的赤子之心、报国之情的身影历历在目。这条路承载着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凝结着无数先贤的心血。
勿忘昨天的苦难与辉煌,无愧今天的责任与使命,不负明天的梦想与追求。我们继往开来,要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抒写人生的光辉篇章,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奇迹。更加美好的中国,将在亿万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中,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奋斗中成为现实。
(文图由作者授权本号推送)
更多阅读
每天讲述最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关注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