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70年代 | 郑晶星:通宵达旦为买书,我的排队号是103

郑晶星 新三届 2021-04-24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郑晶星,1958年生于贵阳市,中学毕业后在水电安装队做临时工,1977年进入贵州轮胎厂当炼胶工,1979年考入贵州大学哲学系,大学毕业到贵州省国防工办,做了十年公务员后1993年到国有企业从事管理直至2019年退休。


原题

买 书




作者郑晶星




暮春的雨,似幽怨的泪,在凄凉中不停飘洒;是断线的珠,从簷上成串滑落。

这雨已经下了两天,丝毫没有停歇的意思,天与地之间的空隙,都被这无边的雨幕遮掩,充填。远山迷蒙,薄雾升腾其间;近水依稀,泛起微漪圈圈,散布茜草的阡陌,现已一片泥泞,风,已了无往日的温情,而是如刀剪一般,在刈除残存的春意。

在这阴晦的天气,蜷于斗室,展开书卷,纵贯古今,上下千年展现眼前;横跨东西,智慧良知融入心底。在秋雨如晦的时节能静静地开卷沉溺,掩卷而思,这真是人生的一种快乐,正是“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烬炉无烟。”

而这样的日子在过去是一种奢望,不由得想到了书籍与我结下漫漶难解的缘分,墨香清清,往事历历,也回想起书籍曾经遭遇过的湮灭与摧残的过去。

我辈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成长在一个物质与精神都极度馈乏的年代,书与那个年代的人一样,也总是被残暴地撕裂、践踏、毁灭,被扔进污秽的泥淖,被驱除于人们的生活。

历史上有名的焚书事件主要有两次:一是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二是八十多年前德国纳粹的柏林焚书。每次焚书都想除旧布新,一统思想,但结果与愿望相悖而行。两次焚书都导致了文明的衰落,精英的消亡,精神的沦丧。

而”文革“中的焚书于我而言,是一段难以忘怀的铭记,那时,我家隔壁就是三民东路派出所与办事处,各家搜来的书箱都集中在那个院子里,也是一个个夜晚,红焰冲天,浓烟滚滚,各种‘‘封资修’’的书箱在烈火中永亡。

在‘‘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书,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妖魔,被收缴集中销毁的,被私下悄悄销毁的难计其数,一切的‘‘异端邪说”,都在其载体——书籍被焚毁之后而被清除殆尽。


经历过“文革”的狂暴毁灭之后,一切过去的书籍都是“封资修”,都是“毒草”。于是,我小学时的语文课本是《语录》,直到进了中学也没有历史课本,在那饥馑的年代,书籍与猪肉一样,都是可想而不可望,甚致,连想也不敢去想。

幸好,老人家为着政治斗争的需要,又连续发动了“批林批孔”与“评水浒”运动,为着学习与批判,各种儒家与法家的书大量印行,然而人们都不看那些批注,而是关注《论语》和《孟子》这一大批儒家经典的原文精髓。

我最早看的《水浒传》120回本竟是新华印刷厂一个长辈送给我的未装订册子。中国传统思想的传承,竟经过这么一种可悲又可笑的渠道。但,这只是台风中心的一个孔洞,中国的门窗,仍然紧紧地关闭着,屋里的人仍然匮乏清风,雨露,阳光。

曾经写过一篇”文革“中因精神食粮匮乏而“偷书”的文章《偷书》,今天我再回忆”文革“后买书的一桩往事。

大约是1978年的5月,”文革“结束已有一年多时间,虽然时已初夏,但春寒却仍料峭,我常去的大十字新华书店一个老店员悄悄告诉我,下星期将会到一批新书,说是新书,其实都是过去的“禁书”书再版,他要我注意门口即将贴出的通告,上面会有详细的情况介绍。

于是,那几天我有事无事都往书店跑,就为看那售书的通知,直到看见用大字报形式贴出“新书通知”方才落下心来。记得那“通知”上写明了什么时间开始卖,有些什么书,大约有十多种中外文学名著,印象最深的有《雾都孤儿》《基督山恩仇记》《青春之歌》《唐诗三百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每人限购一套,但具体每种到了多少本书,通告上却没有写。

告示是周五贴出的,距售书只隔了一天的时间,很多长期来书店的人聚在这“通知”前议论纷纷,有人还把一些内容抄在本子上,届时买的人肯定不少,看来贵阳虽无纸贵,一书依然难求。

我当时工作的轮胎厂是休息星期二,星期天我是上早班,为着筹划买书,我与另一班的工友换了两个中班,计划在星期六下了中班去排队,星期天购完书再去上班,购书工作两不影响。

轮胎厂在金关,那时公交车只开到三桥,离厂区还有很长距离,而且到晚上九点钟就收班,我们上中班一般不到十一点就干完活路,等着夜班来交接,住厂内家属区的人可以回家,而我们家住贵阳城内的却要等十二点的交通车。那时的交通车哪有什么客车,都是装货的解放牌卡车,上面有雨棚,后栏板加高,开了一个活动门,门下有一可收缩的铁梯,上下班就坐在其上,双手紧抓着棚杆和箱板,不管冬夏都是如此。如果乘上拉轮胎的车还好,一旦坐上了当天运炭黑的车,驾驶员冲洗不干净,一路上黑尘弥漫飞舞,下车时两个鼻孔都是黑黑的。


那天夜晚,我坐交通车到紫林庵,走到新华书店已是凌晨一点钟。到那儿一看只有十多个人在门前围成一圈,都是来通宵排队买书的,我也排了进去,半小时左右,后面又来了几个人,哪天的夜晚不是很凉,我也准备了外衣,可排在前后的人准备更充分,带了小板凳和收音机,最前面的两个还带了席子和军大衣,两人就躺在其上睡觉。

深夜伫立的我白天体力活已耗尽了精力,困乏得呵欠接二连三,睡意已沉重地袭来。有些熬不住,心想回去休息一会儿再来,于是给前后的人打了招呼。我还记得后面是一个三十多岁戴眼镜的中年人,他满口答应,我放心地走回家,把闹钟播到五点倒头便睡。

还在沉沉的睡梦中,紧促的闹铃将我从梦中唤醒,才睡了两个多小时,身心仍旧疲乏,但想到购书之事,一个激灵起身,穿上衣裳就往大十字走去。到那儿一看,早已不是昨晚稀稀落落的二十多人,而是人声鼎沸,排队的人挤满了书店门前狭小的场地。当时心中还窃喜,我昨晚幸好先来排了队,否则……我信心满满的往队伍的前面寻去,想找我打招呼的前后之人,他们倒是都还在,却告诉我四点钟的时候已发了号牌,让我去找发号的人。

发号的也是一个青年,文质彬彬,语气和缓,我告知了他昨晚排队的情况后,他说不行了,到四点钟时人已经逐渐增多,有人放一张板凳在这儿也算排队。大家商议着发号,由他们三个人维持秩序,不在的人一律不算,他们也无前面的号。说着他从外衣口袋拿出了一张白纸:“你看这是我的号”。我一看上面写了一个30多的数字,盖了两个印章。

我又问,现在排到多少号了,他叫来另外一个人,手上拿着一叠白色的小纸条,拿出最上面的一张,103号,这号码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因为那个《林海雪原》中少剑波的代号是203,我那天的编号比他少了100,故此记忆犹新。

他说得在理,我也无法争辩,而且后面还有人陆续地围在周围索号,再不拿我还要更落后,于是悻悻地接受了103号,就像溥仪的代号981,少剑波的代号203一样,成为我那个夜晚的一个代号,虽然名列一百单八将之中,但却心忧着明天的书究竟有多少套,也在懊悔着不该回去睡这一觉,就像圣经中的以扫为了一碗绿豆汤而向雅各让出长子的身份,我也因为困乏和侥幸而失去了前面的位置。


当时虽已初夏,但下半夜确实凉气袭人。我穿了外套还是感到寒冷,由于发了排号,人们也就不再规矩的排队,而是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议论摆谈。

那是一个巨变已经到来和更要到来的年月,人们普遍关心时事,关心政治,而当时人们的信息的来源就只有报章和口传,通宵排队买书的这一群人大多以天下为己任,他们聚在一块谈论”西单墙“和紫林庵的大字报,讨论着中国的前途抒发着自己的感慨,他们都是经历过文革大辩论的一代人,有人讲得条理清晰,有人说的头头是道。

我只在一旁静静地聆听,钦佩着他们的口才与思想。心想,这些都是被深埋在泥土里的种子,一旦春天来临,他会从黑暗中伸出头,冒新芽,伸展枝条,向着阳光灿烂的天空生长,而春天,已经来到,这个售卖“禁书”的“通知”,就是那报春的飞鸟。

初夏的天,渐渐地亮得早,才一会儿,微弱的晨光开始照亮清静的街道,上班的行人开始路过,公共汽车也开始出现,车上的人都好奇地打量着清晨拥挤在书店门前的人群。那年月连夜排队不是稀罕的事,但大多是在食品店和百货公司,书店门前有这么多的人排队,他们也是第一次看到,也有路过的行人一问知是卖书,挤到人群的前面去看了”通知”后也加入到排队的行列,到九点钟以前,排号已经发到200多号。

九点钟一到,书店的职工从里面把那沉重的铁门打开,人群开始骚动起来,几个维持秩序的人大声地叫人们按号码排好队,书店的人也加入了维持秩序之中。那时的人相对比较老实,而且买书的人大多也讲道理,人们都按照领到的号码排入队列之中,没有混乱和拥挤,200多人的队伍,宛若长蛇一般在书店的门前蜿蜒曲折,就等着开卖的时刻到来。书店的大门仍然没有打开,只是在铁门的后面摆了几张桌子放着样书,而大量的书就堆放在离门不远的地上,书店工作人员正忙着拆包、分类、码齐。

九点半钟开始卖书,书店的人围在前面根据号条收钱,排到的人从铁门的缝隙把钱递进去,报出要买的书名,书店的人收退钱之后,又从门缝里把书递出来,买到的人高高兴兴地夹着大包小包的书离开队列,在书店门前翻阅起来,旁边的人露出羡慕的神情饱眼福的同时又担心的自己心仪的好书卖完。

确实,一会儿就从书店们里传出《基督山恩仇记》没有了,一会儿又传出《青春之歌》卖完啦,每传出一本书卖完的声音,外面排队的人群都发出一阵长长的惋惜声。排到我时,桌上摆的书已经不多,只买到六本书,分别是《雾都孤儿》《老古玩店》《杨朔散文选》《子夜》和《古文观止》上下册,才花了不到五块钱。那一天我可是带了将近一个月的工资30元去的,可最后才花了几元钱。

拿着这几本书挤出人群,心中不知是欣喜还是懊悔,懊悔的是,就为了两小时的睡眠而失去了本可买到的一些书,欣喜的是居然还是买到的《古文观止》。当然,到的书肯定不只这么一点,应该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书店的人从“后门”卖了不少。


回到家中,把书摊在桌上,一本本地浏览,阳光从窗外洒入,初夏的空气清新爽朗,墨香充溢其间,心情倍感舒畅,浏览完毕,裁下画报把书皮包上,在的封面和书脊上写下书名,一本本地插进书架的最上面,用幸福的眼光打量着这些新进帐的财富。此时,一种跑到终点的疲惫涌上来,又倒到床上沉沉睡去,直到两点钟,又一阵急促的铃声把我惊醒,午饭也没吃,赶到紫林庵赶交通车上班。

我记得那天的阳光真的十分灿烂,赶去上班的货厢交通车上的风也令人心旷神怡,连那弥漫着滑石粉和橡胶味,蒸气、高温和机器轰鸣交织的车间,似乎也不似往常那般难闻难耐。

正是由于那几本书,那天的一切都改变了,令人欢欣,令人难忘。

从那天到现在,四十多年时光倏然而逝,我们也从人生的夏日走进了秋天,那几本千辛万苦熬夜购得的书早已不翼而飞,一定是当初借给别人而未还,在书籍已不再稀缺的后来,我已不再催还,而是让它们去滋润别人的心田。只是那一套《古文观止》仍觉有些惋惜,至今背下的古文,大多来自其中,如能寻回,当如旧情总是难忘怀,抱得初恋美人归也。

买书经历已是陈年旧事,我们经过的道路,只是在春夜的回忆中再次呈现。今天的青年对那个年代的荒芜无从知晓,也难以理解:为几本书去通宵排队,现在打开电脑,手机上网登陆,输入书名,搜索下载,任何一本书,即能唾手可得,那用的着费这样的心,淘那样的神,居然为了书,还有那么多的欣喜与沮丧,还有这样难于磨灭的记忆。

这是时间的堑壕与代际的鸿沟,是时代与理念的差距,他们总是展望将来,而我们却总回顾往昔,真不知这几代人中,谁才是缺乏了深刻思想和失去绚丽的理想。

作为走过浑沌,走过黑夜,走进光明,走向归宿的一代,我们纵观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在拨乱反正,走向改革开放后书禁不断放开,思想冲破了牢笼,中国才告别了封闭与落后,才有今日的繁荣与富强。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建造出当代的巴比伦塔,人们的物理及思想距离在不断缩短,即使上帝,也不再阻止人们的交流,不能阻碍思想的碰撞,这是文明进步的潮流,是人类大同的方向。

在网络互联互通,多媒盛行畅达的今天,知识的传播是那样迅疾,理论的融合是那么深广,而一切的创新和发明,都离不开知识的共享。焚书已属蛮荒时代的手段,传统的书籍早已改变了形态,不再是竹简与纸张,而是变成粒子,弥漫于地下天上,它随着无所不在的电波,在宇宙中四处播放,即使筑起高高的墙,即使织下密密的网,也只能束缚麻雀的翅膀,而在更高远的天穹,永远有鹰,在自由地翱翔。

在纳粹焚书62年后,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的1995年,柏林市政府在当年焚书的地方建立起一座寓意深刻、无书的“图书馆纪念碑”,以警醒后人千万不要忘记这象征着专制、愚昧和自己民族耻辱的历史一幕。这座由犹太雕塑家米夏·乌尔曼设计的造型别致的纪念碑建在广场的地下,深达5.3米,面积近50平方米,在这全白色的地下室里放置着水泥制成的书架,但书架上却空空荡荡,一无所有,恰好是放两万册图书的空间。纪念碑由一块大玻璃覆盖在地面,昼夜有灯光照明,观众可透过玻璃俯身下望,面对这一片由浩劫造成的“空白”,来对历史作深长之思。

4月23日又是世界读书日,在读书日来临之际,让我们感恩书籍,阅读书籍,珍爱书籍,希望那书籍浩劫的时代永远地成为不堪回首的惨痛回忆吧。


郑晶星专列

郑晶星:贵州大学往事,
学生宿舍楼引发的纷争
郑晶星:高考补习名师,
曾是挣扎街头的票贩子
我曾是一名小孔乙己
郑晶星:“强奸犯”之死,
昏黄路灯下的罪恶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开卷有益

张爱冰:少年阅读史,
那个年代的读书生活和精神世界
王骥:乡村造纸厂,
知青读书的小“淘宝”
陈幼民:陕北窑洞里的煤油灯
秦晓:草原上的阅读,
走出黑暗的启蒙之旅
韦定广:野读,偷读,
引领我迈入1978金秋
李尧:跟着母亲读书恩泽一生
李培禹:我的第一本书
徐浩渊:"地下读书沙龙"的秘密

魏光奇:"文革"时期读书生活漫忆

邹坚峰:我在文革年代的课外阅读
革命时代的少年,荷尔蒙何处安放?
何怀宏:饥渴年代的读书生活
李书磊:多大的官,
不读书就是一介俗吏
毕汝谐:手抄本《九级浪》一波三折
手抄本《少女之心》像性读物
手抄本小说《第二次握手》平反始末
邹渠:读书,迷失中的选择
顾土:新冠病毒,从此改写历史
刘苏里:疫病与社会变迁
袁晞:加缪笔下的我们与瘟疫
王家新:灾难岁月的艺术,读《鼠疫》
反乌托邦三部曲:焚书年代的奇品
陶海粟:奥威尔《1984》出版70周年
巫宁坤:董乐山和《一九八四》
《一九八四》是如何在中国出版的 ?
钱江揭秘中国援越抗法战争
王友琴:读《一滴泪》中文版
王友琴:巫宁坤先生的《孤琴》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家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