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三届丨王骥:那年我被马约翰摸了头,从此与体育结缘一生

王骥 新三届 2021-05-06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王骥,生于北京。1969年赴延安插队,1974年调回北京。上过学,当过运动员,做过医生、教练员;国家拳击队教练兼医务监督,奥运会医务仲裁,国际拳联技术代表,亚洲拳联医学委员会主席。1994年到中央电视台体育中心担任编导、节目统筹等工作,已退休。


原题

鲜衣怒马少年时

步履轻盈蹬煤山

我在少年宫打篮球




作者:王骥


萨马兰奇:你是运动员“守护神”

第28届夏季奥运会2004年8月13日~29日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这是自1896年举行第一届现代奥运会108年之后,希腊人实现了让奥运会重返故乡的梦想。

奥运会期间我担任拳击比赛医务仲裁(Medical Jury),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来到拳击比赛馆,见到国际拳联主席安瓦尔·乔杜里和我时,向乔杜里夸奖我是负责运动员比赛安全的守护神。他还告诉我们:“28日下午,中国的篮球队和我们国家(西班牙)将要比赛。”

我和萨马兰奇在一起


雅典奥运会拳击比赛馆和篮球比赛馆相邻,我国48公斤级拳击运动员邹市明一路过关斩将在8月25日的1/4决赛中,以点数20比12战胜亚美尼亚选手进入半决赛。27日,半决赛中他迎战古巴选手巴雷拉,虽未能打入决赛,也在本届奥运会上得到一块铜牌,是我国拳击项目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我在雅典奥运会拳击馆


我在雅典神殿前


我和霍利菲尔德在奥运会


少儿时走近篮球

8月28日下午,雅典奥运会男篮赛场上,中国队与西班牙队展开了一场争夺第七名的大战,经过紧张而艰苦的比赛,中国队最终以76:92的战绩负于西班牙队,获得本届奥运会男篮比赛的第8名。姚明全场11投7中,为中国队贡献14分、7个篮板和3次助攻。李楠三分球7投5中,以16分的战绩位居全队得分榜首位。本场比赛四节比分分别为21:25、11:17、18:23和26:27。看着中国男篮的比赛,让我想起少年时代打篮球的日子。

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奥运会的医务仲裁(Medical Jury),我曾经效力于国家拳击队,在第一次组建中国拳击队时,就担任教练兼医务监督,担任过国际拳击联合会医学委员会委员、奥运会和亚运会以及世界锦标赛等多种国际拳击赛事医务仲裁(Medical Jury)和技术代表。其实,我对于体育运动的爱好,绝不仅限于拳击,篮球、自行车、滑冰、网球、游泳、钓鱼……都是我喜欢的运动项目,而我对于体育运动的启蒙则来自于一个长着“小辫子”的其貌不扬的篮球内胆。
 
初见马老,爱上体育

六岁那年,一个星期天上午,妈妈带着我去她的母校清华大学看望老师。来到体育教育家马约翰先生家里,马老外出还没有回来,妈妈坐在客厅喝茶等待,我在墙边发现了一个挺大的球,圆圆的,还有一只小小的“辫子”(充气口),我拿起来拍着玩。马老回来了,妈妈向马老问候,同时把我叫到身边,让我向马老叫爷爷,并礼貌地向他鞠躬。马老摸摸我的头,指着我怀里抱着的大球说:“这是个篮球的内胆。”(那个年代的篮球里面必须装进一个橡胶球胆,给球胆打满气,篮球才能用。

马老和妈妈很快聊起了当年的体育课考试。篮球考试要求每人定点投三个球,我妈妈虽然三个球都投进了篮筐,但马老只给了妈妈一个“及格”。马老说投进三个球应该是“优秀”,你平时不锻炼身体,我只能给你及格……看着正在墙边兴致勃勃玩着那个“怪球”的我,马老给了妈妈一些增强儿童体质的建议。回家后妈妈就在王府井“新中国儿童用品商店”给我买了一个大皮球,每天我又拍球、又扔球、还踢球,一球多用,一个星期,打碎了家里好几块玻璃。

不久,父母带着我去什刹海游泳池游泳,上小学后,还把我送到什刹海青少年业余体校学游泳、练乒乓球。小学四年级时,遇到全国性大饥荒,报纸上称为三年自然灾害,国家有困难,粮食和副食供应紧张,为了节约粮食,业余体校开始无限期停课。

1963年,粮食供应有所好转,业余体校恢复训练。当时,我已经在北京师大二附中上初一,业余时间在什刹海体校参加篮球训练,我们同年级有一个同学赵东辉是北京市少年宫足球队的队员,他告诉我,北京市少年宫体校训练条件好,还发运动服装,建议我去少年宫参加篮球队的训练。
 
课余训练,走进少年宫

那是秋天的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和赵东辉骑着自行车,从位于北太平庄南面的铁狮子坟师大二附中所在地,来到景山公园的北门。说是北门,实际上是北墙开在西边的一个门,这个门坐南朝北,大门旁边挂着个木头牌子,上面写着“北京市少年宫”。

北京市少年宫北门

少年宫位于景山公园的西北角。景山公园在北京市中轴线上,是东西南北四城的中心,内有以寿皇殿为主的皇家建筑群和大面积的公园空地,西墙外穿过一条马路就是北海公园。

进入少年宫北门,紧靠西墙是个标准足球场,足球场的东边,是两块连在一起的水泥地面的篮球场地。两个篮球场被将近四米高的金属网围了起来,在南面留了一个出入口,是一个不算小的金属网推拉门。赵东辉带我去体育部的办公室找到一位男教练,他叫李明,是专门负责男生篮球队的教练。李明教练把我带到了篮球场,开始对我进行考核。

李明教练


我绕着两块篮球场地做着慢跑,感觉微微出汗的时候开始做徒手操,又做了一些拉伸韧带的动作,认真地活动着踝关节、腰关节和腕关节、肩关节。在此之前,我已经接受过一年的篮球训练,是学校篮球队的队员。同时,我也利用课余时间在北京什刹海体校参加过训练,而且还经常去我们学校对面的师范大学体育系,在篮球专业老师孟浩德和师大篮球队的大学生们的指导下,不断改进自己的动作。

李明教练看到我做准备活动很认真,他挺高兴,遵照他的要求,我在篮球场南北两端之间进行往返跑,做原地纵跳和加助跑的单手触摸篮板、篮筐。他拿来两个篮球,我和他每人各持一个,相距三米多远,要求我双手直线传球给他,同时,他单手弧线传球给我。做了几次之后,我们两个人进行了调换。接着,又考我的行进中的接球三步上篮、独立运球上篮以及罚球线的投篮和两边45°角的投篮。他对我的左右手都能够上篮投球,左右手又能够在篮下勾手投篮和正手投篮比较满意。最后给我测量了身高,让我填了一张表格。告诉我第二天,也就是星期天上午就可以加入到球队参加训练。

离开少年宫时,正是夕阳西下,一缕金色的阳光穿透薄云覆盖了整个少年宫,院内的最高建筑寿皇殿的黄色琉璃筒瓦顶更加的耀眼,红墙金瓦,给人一种大气而威严的感觉。从这里,走出过世界乒乓球冠军庄则栋,我心想,或许下一个为国家争光的人就是我。
 
篮球队里结识新同学

星期天早晨训练时间是八点半,不到八点钟我就来到了少年宫篮球场,比我早来的还有两个同学,他们在球场的门口原地做着伸展操。

不一会儿,又来了一个同学拿着一把钥匙打开了更衣室的门,在更衣室的椅子上放着一摞有些退了色的大红棉质螺纹运动服和运动裤,衣服洗的很干净,叠放的很整齐,好像是用熨斗熨烫过的。运动服的正面印有“北京市少年宫”的字样,服装的尺寸由小到大,号码很全。

我以为运动服是对号入座的,就没有先换衣服,等着其他队员换完了之后剩下那一套可能就是我的了。看到来了新人,大家一边换衣服一边做着自我介绍。有一个叫郑士*的同学,他是球队的队长,他告诉我:“除了比赛,训练期间衣服随便穿,只要穿着大小合适就行啦。”

刚刚从三年自然灾害走出来的中学生们,身形都很瘦,队里的中锋北京一中的张*华,身高一米九多,外号叫“大排骨”,当然还有“二排骨”、“三排骨”。我是这支排骨队伍当中肌肉最多的,特别是胸大肌比较突出,队里做攻防练习时,我比其他队员更能扛、能撞,有个比较瘦小的队员,居然用当时《人民日报》上经常出现的一个词“核讹诈”来形容我防守的特点。虽然比我高的队员还有好几个,很快大家给我起外号叫“巨人”。

我拿了一套号码大一点的运动服,上衣穿在身上还真挺合适,只是裤子有点肥。那时候的运动裤都是大灯笼口的,同学们有的说这是受了中国传统武术灯笼裤的影响,有的说这是学习苏联服装的样式。有一个同学幽默地说:“这个裤子太肥了,裤裆里装一只猫,它可以在里边儿随便地跑。”大家都被他逗乐了。
 
虎虎生气最少年

八点二十分,我们再次回到篮球场的时候,整个少年宫已经沸腾了,那种热闹的气氛赛过了春节的琉璃厂厂甸庙会。

西边的足球场上,不同年龄组的两支足球队,在南北两个半场上分别开始了训练前的准备活动。我们篮球场北面的一个大空场上,三、四辆摩托车发出了马达的轰鸣声,骑在摩托车上的少年选手们头戴皮帽、风镜,脚上穿着皮靴子,从外观上根本看不出来哪个是男孩儿哪个是女孩儿,他们在那个广场上顺序地进行“8”字绕行训练。在摩托车训练场北边的一个二层楼前,从少年鼓号队铜号的喇叭口发出的“滴答、滴滴答、滴滴答”的嘹亮声音,彻底打破了紫禁城下皇城花园清晨的寂静。   

在少年宫所有训练班当中,除了美术班、书法班是安静的,在寿皇殿大殿里舞蹈班的钢琴伴奏声,合唱队的多声部高昂激情的儿童歌曲大合唱,朗诵班的古诗词朗诵和现代少年儿童诗词的表演,管弦乐队各种乐器的协调共鸣,钟鼓锣钵的敲击声、京剧班拉响京胡独特的高亢过门儿声,再加上我们拍击篮球在水泥地面发出的“砰砰”声,乒乓球训练室传出的“乒乒乓乓”声,以及时而还能听到的射击班发出的“啪啪”小口径步枪的枪声……不同的声音,共同演奏出了一曲中国少年欢快、活泼、健康的华彩乐章。
 
初次训练,不敢造次

篮球训练的两块场地连在一起,男队训练在西边的篮球场,女队在东边。

训练开始前,一群女生在那里叽叽喳喳地又说又笑,几乎每一个男生都把眼光投向了东面的球场。那些女孩儿无论是梳小辫儿的、短发的、还是留小刷子的,个个身材高挑,而且五官端正,远远望去就可以感觉到健康带给她们的美丽。一个男队员走到我身边跟我说:“你把篮球扔过去假装去捡球,走近处看看,一个个牌儿都特亮(北京话:漂亮)。”我初来乍到的,一定要规规矩矩,不想按照他说的去做。

男队、女队分别集合了,听自己的教练训话。两支队伍背对着背,女生面向东排成一排,男生面向西,教练站在我们的对面。教练讲话,我们全神贯注地听着,四周发生的一切,我们都没有闲心去关注,更不敢偷望对方的篮球场。如果被教练发现在他讲话时偷看女生,提出批评是一件很丢脸的事。当然,处于青春期萌芽阶段的这些少年们,一旦碰到合适的“机缘”,总还是会按捺不住而跃跃欲试。

有一次,在两人行进间传球全场推进的训练当中,由于不太适应对方的奔跑速度,有几次在传球的提前量上给的不太合适,我传给训练伙伴的球滚进了女生的训练场地,那个同学眼睛一亮,向我做了个鬼脸,准备去女生场地捡篮球。他刚转过身,篮球就被女生一脚踢了过来,他冲我吐了吐舌头,我俩会意地笑了。
 
亲力亲为,教练真辛苦

李明教练是北京体育学院篮球专业毕业的,和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教我们篮球的孟浩德老师是同学,但是在训练中,两个人的风格和内容却有一些不同,和其他体校的训练方法也不太一样,常常是亲力亲为。

三人传球推进,分组后有一个组只有两个人,于是,李明教练参加这一组的训练,在跑动的过程中,他还大声说着动作的要领和训练要求。

跑动中上篮训练,当时叫作三步上篮,包括我在内不少人一直在模仿杨伯庸的上篮动作,习惯斜着一边肩膀。教练认为大多数队员跳起来之后没有挺胸再投篮,而是跳起来之后尽快地将球出手,缺少一个在腾空当中的瞄篮和用余光观察球场变化的瞬间,这样命中率会有所下降,遇到高大防守队员,找不到分球目标。为了让每个队员感受到腾空后瞄篮的感觉,到最后一步起跳时,李明教练就用双手抓住每一个运动员的腰,帮助我们起跳后在空中停留片刻,希望我们能够找到那种在空中挺胸展腹的感觉。每一个队员他都辅导了两遍,两遍之后,教练的运动服后背已经被汗水浸湿。
 
没有饮料和矿泉水

过去那个年代,没有饮料和矿泉水卖,孩子们渴了都是喝白开水。

少年宫的后勤工作人员,为我们参加训练的队员准备好了一个白色大搪瓷桶盛开水,桶下面有一个黄铜的接水龙头,另外再备几个公用的搪瓷杯子。

男生几乎都是用公用杯子喝水,有几个女生带着自己的搪瓷水杯来打水,其中一个女生居然还有一个杯子套。只见她打开用花布做的杯子套,从里边取出一个白色蓝边搪瓷杯,先接了一点水涮了涮杯子,再打满一杯水,在几乎所有男生的目送中不紧不慢地缓缓离去。全体男生面面相觑了三秒钟,一个男同学说,这儿的女生比他们学校的女生漂亮多了。另一个男生说:“我们是男校,连给我们上课的老师都是男的。每天常见的女的只有一个,是学校食堂做饭的大妈。去年,我拿捕鼠笼抓了两只耗子,还都是公的。”同学们听他一说,哈哈哈大笑,刚喝进嘴里的水都喷了出来。

那时候北京的一部分中学分男校、女校,男校的学生全部都是男生,没有一个女生。当然,女校也不可能有男生。有一些学校是男女合校,但是分成男生班、女生班,只有在国庆节、五一劳动节举行跨班级、跨校际的庆祝活动,跳集体舞时男生女生才能够有一些接触。我就读的师大二附中虽然是男女合班的学校,男女生之间也总是有着一种授受不亲的距离,在少年宫体校更是如此。
 
训练学习两不误

我们篮球队每周训练三次,每个星期二和星期五放学后,还有星期天的上午。那时候没有双休日,星期六也上课,因此,星期天上午的训练时间是最宝贵的。

两三次训练后,我和球队里的同学们就都混熟了,几乎就是无话不谈的朋友。大家都是同龄人,上一样的年级,读一样的课本。有的人学校离少年宫比较近,放学后索性就提前带着作业来到更衣室,在训练前依靠大家的帮助完成作业。除了大字课(书法课)留的作业,因为带墨盒、砚台、毛笔不方便,在更衣室实在没法做,其他课程的作业都可以完成。特别是作文作业,往往都是我给起开头,然后你一句我一句,很快就能写出一篇文章来。一个同学写出的文章,另外几个同学照抄就是了,反正是我们这个篮球训练班集体的创作,集体的智慧。

不过,一起写作业,有时候也有点担心,特别是作文,大家写的内容都一样,如果万一都在学校里得奖或者是成为范文了,各个学校都给报到教育局去了,教育局收到那么多相同的优秀文章,这不是给人家少年宫找麻烦吗?于是,我们提出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抄写作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时间、地点绝对不能一样,所涉及的人物名字更不能一样。咱北京市很大,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人物的身上,也是正常的。
 
一切都免费

那时候少年宫篮球队和所有的培训班一样,不收取任何上课费、培训费。不仅提供免费运动服,寒暑假期间,住家离少年宫远的同学,还可以免费住在少年宫提供的宿舍里,真是人性化管理。我们篮球队有一位家住南苑的同学,假期就住在篮球场南边的平房宿舍中,节省了每天往返路上消耗的时间。和今天青少年校外活动、培训比起来,真是天壤之别。
 
朋友圈变大了

在少年宫训练时间长了,和其他项目的同学也开始点头认识,越来越熟了,大家就相约着去乒乓球训练班看原来庄则栋训练过的那个乒乓球台。庄则栋是少年宫出来的乒乓球世界冠军,而且连续三届夺得男子单打世界冠军,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希望我们篮球队里也有人能够进入国家队,什么时候中国国家篮球队成为世界冠军,我们这些队友们也觉得脸上光荣啊。当然,谁都希望那个能够进入国家队为国争光的人是自己。

庄则栋


在和摩托车队队员的闲聊当中,知道他们练习摩托车不光是为了当运动员,他们说,如果能够在摩托车比赛中取得成绩,可以特招进入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的摩托车队属于清华大学体育代表队,学校代表队就可以挑选、特招优秀运动员。能够上清华,对于每一个中学生都有极大的吸引力和诱惑力,我们都挺羡慕这些摩托车队的同学。

李明教练听到我们向摩托车队打探清华招生这个事情之后,告诉我们:“你们好好打球,篮球打得好,清华大学也会特招的。北京四中有个叫孙杰的中锋,就是清华大学点名招生的,现在在清华校队打中锋。球要打得好,学习也要好才行。”从那之后,篮球队里的同学们都更加注意自己的文化课学习,集体“创作”完成作文一事,也回归到正常的个人创作了。
 
基本功终身都受益

李明教练十分重视基本功的训练,特别是对滑步的训练。左右滑步、前后滑步、斜滑步和环绕步在他看来一样重要,有时候一项滑步训练能够进行20分钟,还要求我们课后自己回去练。教练强调的是控制重心,无论向哪一方面滑步,重心始终在两腿之间,这样不论是前进还是后撤,都能迅速完成需要的动作。滑步动作在篮球当中更多的是运用在防守当中,特别是联防。李明教练说:“滑步是好几项运动的训练基础,击剑需要滑步,乒乓球、拳击需要滑步。滑步练好了,一个人可以迅速地调整重心,包括下雨天在泥地里行走,或者在雪地里行走,滑倒的那一瞬间可以调整自己的重心,不至于摔倒或是摔伤。”正是因为有在少年宫练习滑步的基础,日后打拳击,我通过滑步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重心,不至于在拳击台上滑倒或被击倒。
 
运动鞋打补丁

练滑步是最废球鞋的。当时大家穿的基本都是上海产的“回力”牌篮球鞋,帆布鞋面有黑、蓝、白三种颜色,有着“回力”两个字的橡胶鞋底则一律都是绿色的,那绿色橡胶鞋底在水泥地上摩擦时发出“呲、呲、呲”的声音,一双回力球鞋穿上两、三个月也就完蛋了。当时还有一种新上市的京字牌篮球鞋,鞋底是黑色的,比较耐磨,但是不如回力鞋穿起来舒服。

那时候,国内生活用品供应还是比较紧张,这两种篮球鞋都不好买,即便手里有工业品购物券,也很难买到回力篮球鞋。实在没有新球鞋替换的时候,就得把前脚掌已经磨出洞的运动球鞋送到修鞋铺,让师傅用一块黑橡胶把鞋底的洞补上,行话叫“热补”。补一个洞,一般球鞋收一毛钱,篮球鞋收两毛钱。热补过橡胶的旧球鞋虽然耐磨,但是鞋底的弹性却彻底被破坏了,穿着经过热补后的球鞋练习滑步,很不舒服。那个年代,经常锻炼身体,特别是经常打篮球的,有不少人都穿过热补的旧球鞋。球鞋鞋面磨破了,也可以送到修鞋铺去补,修鞋师傅找一块颜色近似的碎皮子,用麻绳缝在有洞的地方,小的洞补一次一毛钱,大于成人拇指指甲的就算是大洞,补一次要两毛到三毛钱。

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那个时代倡导的一种时尚,一种精神,球队里没有一个人认为穿着鞋底热补过橡胶的旧球鞋,或者鞋面带补丁的球鞋参加训练是一件丢人的事。这种淳朴的风尚,在篮球队一直保持到1966年6月少年宫体校停止训练。
 
每天“爬”景山(煤山)

放寒假了,训练时间改在上午了。除了原来给我们训练准备的线衣,还增加了厚绒衣,每次来训练的时候穿上干净的绒衣,训练后叠好放在那里有人专门负责清洗。

绒衣绒裤都是新买的,还是上衣穿着挺合适,绒裤太肥了,比原来的棉线运动裤还肥。同学们问教练:“这裤子太肥了,一条裤腿儿就可以装进一个人,干嘛买这么肥的裤子?”教练笑了笑说:“上级领导能给买来就不错了,这得用多少布票啊!裤子肥,你可以在腿上绑沙袋穿啊,把沙袋藏在裤子里……”

李明教练给我们讲了跳高女运动员吴浮山的事迹,她一年四季腿上都绑着沙袋、穿着沙背心,通过增加重量,来提高腿部的力量和弹跳力。比赛时脱去沙背心、解开腿上的沙袋,抬腿一跃就是一米八多。吴浮山这种为国争光,刻苦训练的精神激励着我们,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后来训练的时候,我也买了一副沙袋绑在小腿上,但是,平时骑自行车时感觉挺别扭,在生活中也很不方便,带了两个月就摘下来了。很多年以后,我在体委工作时的住房居然和体委分给吴浮山的房子仅是一墙之隔,和自己少年时的榜样成为邻居,实在有些出人意料。

冬天,篮球队的活动以体能训练为主,李明教练带着我们跑步、爬山,从少年宫的南门跑出去,绕着东边的路一直跑到崇祯皇帝上吊的那棵树,然后顺着那棵树北边的台阶爬山。说是爬山,其实是一刻不停地“跑山”,一直跑到景山的最高峰,然后放松地跑下山去,接着再重新跑上来,每次训练课,都要这样往返跑三到四次。大家都出了汗,绒衣、绒裤都被汗水浸湿了,才慢步跑回篮球场进行篮球技术训练。
   
那时口号:工作五十年

当年,在推动群众体育运动中有一个口号,“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这个口号最早出自清华大学,是为庆祝马约翰先生致力体育教育五十年提出来的,口号脍炙人口,社会影响十分广泛。

1965年,我受邀和北京师范大学武术队的同学一起参加市高校武术比赛,在这次比赛中我最兴奋的是又一次见到了马老。他老人家穿着白色短裤,长筒袜、黑皮鞋,当时他已经八十多岁,却鹤发童颜、步履矫健,依然生气勃勃地工作着。他鼓励我们“身体是学习的本钱,身体是工作的本钱,一定要锻炼好身体”。我遵照马爷爷的要求去做,坚持每星期三次去少年宫参加篮球训练,其余的四天课余时间,去北海体育场或师大体育系练习武术和拳击,希望能像马老那样,有强壮的身体,争取将来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发短裤背心

比赛对于每一个篮球少年来说,都是令人兴奋的事。不论是把我们自己的球队分成两组,进行对抗形式的教学比赛训练,还是和外面的球队比赛,只要听到打比赛,人人都是摩拳擦掌,情绪高昂。

代表少年宫对外比赛,要提前发比赛服,我们的比赛服就是背心和运动短裤。背心是纯棉织品,运动短裤是棉布的,质量很好,当时还有一个时髦的名字,叫“单面咔叽布”,常穿的只有蓝、白两种颜色。

根据当时的篮球规则,参赛球员编号从4号开始顺序加大到15号,没有1、2、3号。大家都希望能够得到印有“4”号的背心,因为当时国家队的主力队员钱澄海在比赛时穿的就是4号背心,钱澄海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心中的偶像。但是少年宫的比赛背心,是从4号开始由小逐渐增大,4号适合身高175cm以下的人穿,15号是为身高190cm以上队员准备的。因此,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的4号背心,在少年宫球队永远是身材矮的小个子穿,个子高的球员是不可能穿4号背心的。

我穿9号比赛服的时间比较多,背心穿在身上有点紧绷的感觉,可以更好地展示出超过同龄人强壮的胸大肌。短裤穿起来稍微紧点,我的骨盆窄、屁股小、腰也细,不是小说中描写的“虎背熊腰”,应该算是“虎背狼腰”之列。号小一点的运动短裤穿脱也还方便,不仅自己感觉利索,还显得腿长呢。

平时我们比赛不多,差不多两个月才有一次。男队比赛时,女队给加油、助威,女队比赛时,男队同样给予她们加油、助威。给女队加油的时候,无论是谁投进球,不管你认识还是不认识,不管是否熟悉,在进球的霎那间必须热情鼓掌,动作稍有迟疑,全体男队员就会把目光集中在你身上,而且肯定会有人冒出一句“干嘛呢?又看人家大腿呢?”引来一阵哄堂大笑。

寒、暑假期间打联赛的时候,基本上是一天一场。比赛总会有输赢,不论输还是赢,每次赛后,李明教练都会带着大家做总结,在技术层面上帮助我们分析问题,找出对策。同学们之间也真诚地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检讨失误,接受帮助。总结会让同学们加强了团结,增进了友谊,培养了团队意识,提升了集体荣誉感。

李明教练(左一)和少年宫篮球队

 
幸福的热水澡

球队的更衣室在篮球场南边的一个小院里,更衣室隔壁是一个洗澡间,有热水可以洗澡。训练、比赛结束后,洗个热水澡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可是我们经常忘记带肥皂和毛巾,拖鞋就更不用说了。当时肥皂是凭购货证供应,每个月每个北京市民只能买到一块“灯塔牌”肥皂,肥皂在每个家庭都是“计划物资”,绝对不能随便浪费的。因此,只要有一、两个人记得带来肥皂,就是大家一起用。

有一次训练后去洗澡,所有人当中居然没有一个人带肥皂,有一个队员发现墙角有一个纸盒,以为纸盒里装的是洗衣粉,就随手给我们每个人分了一些。我们把“洗衣粉”涂在身上,反复地用手掌在皮肤上擦拭,擦不出泡沫,也没有洗衣粉那种滑滑的感觉,搓的皮肤涩涩的、还热热的,有一种轻度烧灼的感觉。突然,有一个同学叫起来:“不对,咱们用的可能是去污粉,别搓了,再搓就把皮搓下来了……”大家哈哈哈一阵大笑,赶快用热水冲掉了身上的去污粉。吃一堑长一智,从那以后,我也和同学们一样,每次来训练都记住带上半块肥皂,以备洗澡用。

肥皂,总算是记得带了,不过,更经常发生的事,倒是看到浴室门上的通知“今日无热水”。有一次我们进浴室太早了,锅炉的水还没有烧热,我们已经脱得精光,有人带头唱歌,裸体唱歌是不是有点亵渎艺术?大家又把刚脱下来的运动衣,裹在手上,当拳击手套,有一对一,有二对一,有的人被打的没地方躲藏,索性向浴室门外跑,刚一拉开门迈出一条腿,忽然感觉不对,意识到没有穿衣服,立刻又转了回来,逗得大家捧腹大笑。
 
运动来了,训练骤停

冬去春来,周而复始,一晃大家在一起训练两年多了,彼此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深。

1966年春节过后,转眼就过了五一劳动节。一天下午,渐渐西沉的太阳照射在篮球场上,水泥场地仿佛缺少了往日那层淡淡的金黄色,落日余晖中的寿皇殿显得更加庄重宁静且富有神秘感。就在这夕阳西下的时刻,教练员郑重地宣布,接到上级指示,体校训练课停止。至于什么时候恢复训练,谁也不知道。

一时间,少年宫内钟鼓琴瑟皆失声,我和几个同学悻悻走出少年宫大门,不知从何处飞来的几只乌鸦落在门口的大槐树上,发出刺耳的叫声。

回学校上了几天课之后,听班主任说,一周前上级下发了一个“通知”,很快,学校的文化课也停止了,集中火力批判“三家村”。

混沌无所事事中打篮球成了我们的“必修课”,我和一群爱打篮球的同学,每天都在师大的篮球场上打球。

两年以后,我们又打起行李去延安插队落户,在一个叫作史家岔的小山村,农闲时间在当年八路军120师修建的篮球场上,继续打篮球。黄土夯实的场地虽然不那么平整,篮筐挂在刮了皮的歪脖榆树撑起的篮板上,但奔跑在篮球场上,蓝天、白云、阳光,还有那清新的空气,那种无拘无束的自由,让我心情舒畅,对前途的迷茫和忧愁顿时飞到了九霄云外,黄土地篮球场让我的心中重新又充满了希望。
 
我奔跑了38年

雅典奥运会结束,我登上雅典卫城,这里矗立着为雅典城邦守护神雅典娜而建的祭殿——帕特农神庙。帕特农原意为贞女,是雅典娜的别名。这座神庙不仅规模宏伟,还坐落在卫城中央最高处。

站在神庙前一览雅典市容,一些建筑的屋顶也像北京少年宫的屋顶一样,在阳光照耀下反射出熠熠光芒。这是我第二次来希腊,我知道北京到雅典的距离大约是4728.44英里,也就是7609.69公里,如果搭乘空中客车或波音飞机,最快需要7小时到达。如果从1966年5月离开少年宫算起,到达这里——希腊雅典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源地,我一刻不停地奔跑了三十八年。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距今已五十余年,如果从下乡插队那天算起,我真的为祖国工作了五十年。感谢马老,感谢李明教练,感谢我少年宫的学长庄则栋,通过一个小小的乒乓球打开了中美关系封闭的大门,使我们中国体育融入到世界体育大家庭当中。感谢所有指导过我的前辈。

王骥专列

浪里白条七十载,会当击水三千里

王骥:在朝鲜用拳头说话的日子
王骥:挥拳曼谷,征战十七年
王骥:破冰苏联,拳击台上无兄弟
王骥:拳击人在武汉
白衬衣,革命时代的青少年标配
王骥:北京长街的三轮车,
见证那个疯狂年代
王骥:师大二附中的疯狂年代
失联60年,美国红领巾男孩回来了
王骥:儿童剧,伴我度过那个年代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二维码打赏吧


运动叙事

杨劲桦:李富胜和国足那些哥儿们

杨劲桦:我记忆里的学校运动会

杨劲桦:大学游泳队的姐妹兄弟

张健:“高干”足球队是怎样炼成的

马艺华:也许昆明湖会变成足球场

龚炽荣:大学时代的游泳往事

和记忆中的那个女生

刘志达:难忘“3.20”之夜,

“振兴中华”口号诞生记

“3.20”:北大学生高呼“振兴中华”

乔远生:从体育"菜鸟"到田径"明星”

黄肇炎:山沟里的足球运动

刘光典:57岁完成首个百公里越野赛

苏兆瑞:步行健身的感觉真好

父亲庄则栋:"做官两年倒霉几十年"

张五常:我的发小容国团

还记得第一高人穆铁柱么?

他已经离开10年了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军营华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