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儿童节 | 刘晓华:什刹海,爸爸教我学滑冰

刘晓华 新三届 2023-01-02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刘晓华,生于北京,现旅居英国。


原题

远去的记忆

爸爸教我学滑冰





作者:刘晓华



从童年到长大成人,我一直住在北京南锣鼓巷东侧的北兵马司西口,走几步出了西口就是南锣鼓巷了。对过儿是帽儿胡同,出了帽儿胡同就是什刹海了。

从记事起就经常由爸爸妈妈哥哥带着去什刹海北海玩儿。每当冬天,总能看到很多孩子在什刹海滑野冰,那个年代孩子们多数没有正规的冰鞋,只是穿着 一种叫“冰板”的简易冰鞋在冰上出溜儿。大概样子就是两块同脚差不多大小的木板,下面有两根很粗的铁丝,木板前面钉进两个大钉子,是为蹬冰用的,侧面有几个火筷子烫的小洞,用绳子穿过去拴在鞋上,当时看着挺新鲜的。记得什刹海边上就有卖的,爸爸为我们每人买了一双,说先用这个练一练,掌握好了再给我们买冰鞋,从那时起,便开始了我们最初始的滑冰训练。

大哥比我大三岁半,大概也就七八岁吧,我那时还是个小妞妞,总是跟着两个哥哥屁股后面转。他们俩滑冰板比我滑的次数多,时间也长,记忆中我也滑过,但时间不⻓。虽然很不正规,但还是能够找到一些掌握平衡的感觉。

很快什刹海冰场开放了,爸爸为大哥二哥买了冰鞋,因为我的脚太小没有买到。说心里话,我当时一点都不喜欢甚至是很害怕滑冰。小时候我的胆子特别小,是个小娇气包,可我又很怕爸爸,所以不敢不去(在我纪念父亲的文章里提到过)。

冰场有出租冰鞋的,小号的没有几双,但那个时代像我这种年纪的小孩一般不会去滑冰,所以总能租上。刚开始去冰场的时候,爸爸带着我去,他从来不管我的两个哥哥,就是穿着棉鞋站在冰上跟着我,盯着我,怕我摔倒。冰场人不多,工作人员看我是个小姑娘也没有制止爸爸不穿冰鞋上冰。

爸爸不给我租冰车(一种椅子下面钉上铁条可以推着滑)。爸爸说,推习惯了会依赖不敢放手。哥哥们毕竟是男孩子,胆子大学得快,没去几次连滚带爬的就会滑了。冰场的工作人员都认识我们这三个小孩儿了。后来总把一双最新的小冰鞋留给我。

在爸爸的陪伴和严厉指导下,(爸爸不会滑冰,但他用观察会滑者的体会来教我)站在冰上胆战心惊,哆哆嗦嗦的我 (我的恐惧不仅仅是摔跟头,也怕爸爸的批评)去了几次以后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整个过程还真没怎么摔跟头,主要是爸爸寸步不离地保护我。

记得从开始学滑到以后挺⻓时间我都不会自己系冰鞋带,也不是不会,就是没劲儿勒不紧(冰鞋需要勒得很紧,不然没法滑)。所以爸爸不在就是二哥给我系带,看着他那冻得红红的还裂着口子的小手(二哥才比我大一岁半,那时北京的冬天特冷,小孩儿的手经常冻裂口),我心里还挺不得劲儿的。

初学滑冰的过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记忆,一点都不好玩儿,甚至很痛苦。与其说是在我的努力下,倒不如说是在爸爸的坚持和压力下我终于学会了滑冰。后来的我,一直很感谢父亲为我所作的一切,也恰恰是我遗传了父亲的急脾气和严厉。

第二年可能是我七八 岁吧,爸爸为我买了一双新冰鞋,好像花了36元(当时一个技术工人一个月的工资),是一双黑色高筒花样刀。还是大,需要前面顶上棉花,穿上毛袜子才行,但我很高兴也很骄傲,那个年代没有多少小孩儿能穿上这样漂亮的冰鞋。

记得哥哥们的第一双冰鞋是爸爸在地安门委托行买的二手鞋,直到哥哥们滑的很棒了,爸爸才为他们买了新冰鞋。特别是二哥还参加了什刹海体校速滑班。大哥的是一双新球刀。小时候爸爸虽然很严厉,但他非常疼爱我们特别是对我这个小女儿,爸爸是很偏爱的。

从此冰上运动始终伴随着我们的成⻓和童年时代少年时代的生活,我也渐渐地爱上了这项运动。记得母亲有时也同我们一起去滑冰,她学起来似乎都比我显得容易些。慢慢地我滑得越来越好了。在冰场上穿梭自如,也能滑些小技巧小花样了,经常能听到旁边的人夸奖我:小姑娘滑得真不错啊!我心里自然是美滋滋的了。一度也被什刹海体校的教练看中,希望我能加入,但后来不知何原因没有音信了,其实我并不是很想加入体校,因为从小我的心脏不太好,体力比较差,又怕吃苦。

爸爸不再陪我们去滑冰了,但有时晚上顶着刺⻣的寒风还会到冰场的栅栏外面看我们滑,有时也会进到里面,带我们到换鞋大厅的小饭铺买热馄饨烧饼吃,或是买串糖葫芦,然后看着我们吃完再走,他怕我们一边吃一边滑出危险。

我们都渐渐地长大了,我当时的个子不高,可是脚却比较大,那双漂亮的冰鞋穿不下了,真是非常非常不舍。

文革刚开始的时候,什刹海冰场关了一阵。

再度开放时,我只得换上了哥哥穿小了的跑刀,滑惯了花样刀刚一换跑刀特别不适应,觉得很不灵活,已经滑的很自如放松的我又被束缚住了,练了一阵才有那么点儿意思了。但始终不能滑出很快的速度,因为在速滑跑道上,我很害怕紧张,两侧的速滑者从身边飕飕地滑过,就是自己不摔倒也不能保证别人不撞你,在那种速度下,摔了就不轻,所以就更不敢滑了。

后来滑冰运动在北京越来越普遍,冰场也是人满为患,特别是文革期间,冰场成了当时红卫兵老兵的聚集斗勇之地,会不会滑冰已成为当时年轻人“显狂”的资本,就像去过没去过“老莫” 已成为显示身份和见识的资本一样。如果这两样都没有,那在当时年轻人的眼里肯定是“土老帽”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地我们很少再去滑冰,也告别了什刹海冰场。

时光远去,北京巨大的变化也使我们儿时的记忆变得越来越模糊,每当我回国探亲再次走到什刹海,看着水面上大片的荷花,岸边现代化灯红酒绿的酒吧饭馆儿,和那熙熙攘攘的中外游客,已经很难再同我儿时的记忆联系在一起了。但我知道美好珍贵的往事将会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我的睡梦里经常有一种类似的景象出现,就是我穿着爸爸为我买的第一双漂亮的冰鞋,在很空旷的什刹海冰场里自由自在尽情地旋转,起舞。我知道,那是我梦开始的地方。

后记

远去的往事,让我再次追念我亲爱的父亲,他对我们的成⻓所付出的艰辛,他对我们的教导和影响,真是父爱如山啊。


刘晓华专列

北兵马司胡同,我的记忆我的家

周总理指挥我们歌唱

在庆祝十一游行的彩车上

与尼克松一起看北京人表演

挖洞背沙拆城墙,短暂的中学记忆

经历唐山大地震

人生中最漫长的一天一夜

正黄旗出身的姥姥,

一生带过十几个儿孙

刘晓华:我有过两个婆婆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童年往事

霍秀:儿时的南锣鼓巷记忆

王宝泰:什刹海的童年时光

周小六:儿时的劣迹斑斑不需要粉饰

陈苑苑:八岁那年我曾含恨“自尽”
马雅:他差点成了我的小朋友
周永威:那远去的红领巾
蒋蓉: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周初:京城端王府夹道旧事
周大伟:红色海洋中的童年记忆
李其容:“爸,借点钱给国家吧”
三岁的我登上《解放日报》
杜欣欣:《东方红》,一个孩子的记忆
任力:贺兰山下的幼儿园生活
她默默地做了一件事,
从此教会了我如何做人
潘虹:那一刻,我彻底失去了童年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