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卌年丨1978年江苏高考状元:经胡耀邦批示考进大学

新三届 2022-03-21


原题

当年他经胡耀邦亲自

批示才得以考进大学




原载《现代快报》2013年


核心提示:1977年,恢复高考,萧柏春理所当然地想报名参加,却被所在的工厂阻止了,1978年,当他再次要参加高考,却因为曾向厂里反映过问题,被加上了一份与事实有出入的政治鉴定,几位工友出于义愤,联名向各家报纸写信反映,他自己也层层向上反映,甚至写信给中央领导。最后,在时任中央组织部长胡耀邦的亲自批示和干预下,他终于顺利进入了大学。


萧柏春在南京一中演讲

  儒雅的萧柏春迈着轻快的步子走进了南京一中,仿佛又回到了四十年前,那时的他还是个高中生,如今再回母校,他已是国际知名的学者。

  1978年,萧柏春就当了一回名人,当年的他以477分的高分(500分满分),获得了江苏省高考状元,被媒体报道。当初,他甚至写信给中央领导争取读大学的机会,得到时任中央组织部长胡耀邦的亲自批示。

  这个老三届高中生,在离开学校11年后重新走进考场考出奇迹。而后的他,一直努力着,为了那流逝的十一年青春,他花了三十年的时间一点点找回来……  

爱读书让他成“状元”

  “有考试就有第一名,有很多偶然在里面。”说起当年的“状元”,萧柏春很平静。在告别学校11年后,好不容易有了考大学的机会,30岁进入大学,班里最小的同学比他小15岁。他对自己损失的时间感到痛心:“压力很大,一心想的就是怎么样进行弥补。”

  他是老三届毕业生,1967年高中毕业,在“文革”开始前,他学完了高中二年级的课程,打下了扎实的学习基础。“他是绝顶聪明!”化学老师任映轩这样评价自己的得意门生。当年的萧柏春好奇心很重,常常向老师提些五花八门的问题,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

  因为“文革”,离开了学校的萧柏春1968年来到宝应县夏集公社种地。“农忙时太累了,农闲时我一直在坚持看书。”虽然不知道看书会有什么用,上大学更是不敢指望,但他喜欢读书,从城里带去了很多,这也成了他生活中最大的乐趣。

  在农村三年后,他回城进了工厂,当上了钣金工,这一干又是七年。“别以为读书没有用,就是种地和在工厂做工,也用得到书本知识。勤奋读书迎来了丰厚的收获,1978年夏天,30岁的他参加全国统一高考,以477分的高分成为江苏省高考状元,进入南大数学系。

迟来的爱情迟到的高考

  聪明好学的萧柏春却并没有受到女孩子们的青睐,因为坚持学习,他甚至找不到对象,成了大龄青年,直到1976年,他在工厂当工人的同时,为职工业余学校兼职教课,来上课的女学员都是好学并尊重知识的,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女朋友,也就是现在一直相守的夫人。

  “我考大学的时候,我们还在相互考察,要是结了婚,还上不了本科呢。”原来,1978年南京大学录取时要求本科生必须是未婚,已婚的只能上大专,因为晚婚,萧柏春当时顺利进入最心仪的南大数学系。上大学之后,他才和夫人结了婚。

  与迟来却很甜蜜的爱情相比,为了争取参加迟到的高考,其间的过程却是辛酸无比。1977年,恢复高考,萧柏春理所当然地想报名参加,却被所在的工厂阻止了,1978年,当他再次要参加高考,却因为曾向厂里反映过问题,被加上了一份与事实有出入的政治鉴定,几位工友出于义愤,联名向各家报纸写信反映,他自己也层层向上反映,甚至写信给中央领导。最后,在时任中央组织部长胡耀邦的亲自批示和干预下,他终于顺利进入了大学。

美国读博士感受到压力

  萧柏春进了大学, 没有懈怠,他在刻苦学习中度过着每一天。1981年,他用3年时间修完大学四年的学分,参加了首次恢复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并获得了公派出国读研的机会。要知道,在进大学之前,他没有接触过英语,准备考托福时也是多次“倒拔尖”。

  “在学校里,大家都知道我是状元。”因为当时媒体就曾经报道过他得状元的故事,还有争取高考机会的曲折过程,大家都知道他。不过,那时的萧柏春来不及感受荣誉,想得更多的是怎样更好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在进入美国著名高校读博士时,萧柏春更感受到压力。博士教育是开放式的研究,没有标准答案,和他长久以来接受的教育很不一样,花了很多时间他才适应。

  现在,他是收益管理方面的著名专家,现在每年萧柏春教授都要在祖国停留四个半月,把自己的所学所得传递给更多的人。

要想有成就要不断学习

  因为在中学认真学习打下的基础、因为十一年离开校园却没有中断学习、因为虽然年过30岁,仍坚持读完硕士、博士,萧柏春才有了今天的成就。直到现在,他仍告诉大家,要不断地学习。记者看到的萧柏春教授已年近60,却仍然保持着对事物的浓厚兴趣,他用拼音输入法熟练地打着汉字,他对不了解的行业总想知道得更多。

  “在沃顿管理学院的门口,画着一棵决策树。虽然它的内容有些玩笑之意,但也不无道理。”这里讲到了几类学生的发展。A级学生上学得A,当上教授、科学家,但可能房屋按揭付不起;B级学生可以当经理;C级学生也许不够聪明、机灵,但辩才好可以进法学院,比经理更有钱;D级学生勉强学习过关,但有表演才能,就去好莱坞当上了大明星;F级学生说的是被学校开除的,可能从了政,甚至当总统。虽然是玩笑,但他认为,这对教育不无启发。

设奖学金鼓励一中校友

  2013年,萧柏春拿出四万元奖学金,用来奖励母校一中优秀的初中毕业生。他说,希望以后有机会给予更多的资金,用来鼓励大家。而奖学金的定名也经过了一番变化。原本学校想用萧柏春命名,但低调的他拒绝接受,他想用自己的化学老师任老师的名字命名,老师也不肯接受,最后定名为韵力奖学金,这是他英年早逝的干女儿的名字,这个热爱祖国的优秀女孩还没来得及实现理想就离开,也是为了激励更多的人去珍惜一切。(记者:黄艳 )



外两篇

香港理工大学教授忆77高考:

我们更懂得珍惜机会




原载中新社2013年



 现在,高考不过是中学毕业生考虑前途的其中一个选项,如果成绩拔尖或家境富裕,他们可以选择负笈海外深造;若成绩差强人意,也可以选择就业,毕竟现时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让人重新评估教育投入与产出的问题。但在30年前,经历“文革”破坏后恢复的高考制度,却是几乎所有考生改变命运的唯一选项,也是一个国家恢复公平、尊重知识,并得以复兴的必要基础。

  1977年8月,“文革”后刚被恢复党政军领导职务的邓小平,主持召开了全国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在座专家一致建议改革招生制度,于是邓小平表示当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当年10月,国务院正式宣布立即恢复高考。

1977年冬天,因“文革”而关闭了11年之久的的高考考场终于重新打开,570万从15岁到30多岁的考生涌入考场,这也是恢复高考以来唯一一次在冬天举行的考试。


为下乡劳动做好准备
 

“宣布恢复高考时,我已经做好下乡的准备”,现任香港理工大学物流系教授的阎洪回忆说,当时他只有18岁,想法很简单,“因为根本没有自己的人生,都是组织安排。我曾经想下乡后好好劳动,有群众推荐便可成为工农兵大学生”。1977年中央宣布恢复高考,一下子将他实现梦想的时间推前了至少好几年。


  阎洪提到他的一位朋友,由于父母都是国民党员,“文革”一开始全家便陷入万丈深渊,一切社会活动都与他们无关。

  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这位朋友一举考入大学,他的父亲拿着录取通知书不停地喃喃自语:“华主席(时任国家主席是华国锋)好,华主席万岁!”阎洪感慨说,也许只有经历过狂热地废除了考试制度的社会,人们才会更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公平机会。

用批斗大字报做练习

  阎洪说,“文革”时同学们大多是混日子,“但中学老师都很喜欢我,认为只有我才可能考上大学。我为了争气,于是开始发奋”。阎洪用“文革”中拿来写批斗的大字报做练习,三四个月下来便成花花绿绿的一大堆,至今他的母亲还保存着。

  他回忆指,当时教育部只说要恢复高考,至于现在司空见惯的考试大纲、旧试题、仿真卷根本没有,“大家都不知道考试考什么,但好处是令我们没有考试的压力。”

  阎洪指自己的备考心态轻松,最后高考时亦发挥出色,数、理、化接近满分,中文作文也得了高分,成为当时四川大学数学系在成都收录的唯一一名男生。

同学都有一颗报国心

  阎洪所在的77级,学生年龄从16岁至32岁都有,“入学后大家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当时的一句名言是‘把因四人帮损失的时间夺回来’”。大学老师的工作积极性也由此激发,阎洪记得一位刚摘下“右派”帽子的老师,上课满怀激情,出尽浑身解数,恨不得要将自己所懂的全部学识都教给他们。

  另一位老师则常给学生补习,讲解各种解题技巧。“那时师生、同学之间的感情都很深、很单纯,也没有什么‘走后门’”,阎洪至今仍十分怀念大学时光,也许这份温暖朴素的感情,是曾因文革而破坏的人际关系的一种回归。

  他更提到那时的同学都有一颗“报国心”,“国家给了我们上大学的机会,学费生活费也是国家出钱,总让我们觉得欠下国家、学校很多,所以我现在经常往内地跑,做很多的义务工作,只要一声召唤,叫我们干什么都义不容辞!”(作者:吴玫)


四次高考终圆大学梦 

坚信高考改变命运




原载《春城晚报》2013年



吴林写的诗。苏颖摄

  “高考是我命运的转折点,但不是全部。”从1979年到1982年,吴林先后4次走进了高考考场。在云南大学钟楼前的石凳上,吴林回忆了她曲折的高考故事。

坚信高考改变命运

  一定要上大学的信念,一直牢牢刻在吴林心里。“我妈妈是个普通的家庭主妇,我不想像她那样过一辈子,所以我要改变命运。当时对我来说,高考是改变命运的最好途径。”1979年,高中同学兼儿时好友一次就考上了西南师范大学,更激起了她不服输的劲头。

  吴林有4个姐姐1个哥哥,1979年她第一次高考时,姐姐们都已结婚,哥哥还在下乡。在接下来参加高考的3年里,她几乎都是晚上7点半睡觉,等到12点夜深人静时起来看书,复习三四个小时后又上床再睡一会儿,7点左右去学校上补习课。她就是在那时落下的近视。

三次落榜后最后一搏

  “当时同龄人都去工厂工作了,邻居觉得我是个异类,他们都劝我找个工厂上班算了。他们不知道高考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只是觉得我读书把眼睛也弄坏了,成了书呆子。”1981年第三次高考失败后,邻居的不理解更增重了吴林的思想包袱。“其实那年我也去找工作了,后来因为不满意找到的工作,决定最后再考一次。”带着破釜沉舟的勇气,她想在1982年的高考考场上最后一搏。

  当年夏天,当吴林收到云南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距她第一次高考已经3年了。这一天来得迟了些,也来得不容易。

大学时曾动退学念头

  终于如愿以偿进大学深造,本该没有什么遗憾了。但是,“进了大学很失望,觉得大学跟想象中的差距太大了,还学不到东西。我跑去跟班主任说‘想退学’。”但在班主任的劝说下,吴林打消了退学的念头,决定自己学习。

“我找了很多书来读,文学的、外国的、中国的都看。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大学给自己带来了很多东西,它教给我终身学习的习惯。如果不是这样,我也许没有现在这么大的成绩,也不会走得这么远。我绝对相信‘知识改变命运’,高考是我命运的转折点。”


40岁开始学法语

  以前,吴林对高考的理解仅仅是“高考是我命运的转折点”,但在这之后,她对高考又有了新的认识——“高考不是全部”。

  2002年,因为丈夫工作和女儿读书的原因,吴林辞掉在昆明一所中专教书的工作,一家3口移民加拿大。“对我来说,出国后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我老公的英语很好,他交流是没有问题的,但我怎么办呢?在他的鼓励和提议下,我决定学习法语。”

  她一直用“生活从40岁开始”形容她头两年在加拿大的生活。“法语真的很难,我几次都想放弃,但一想到20年前的高考,就觉得没有比那个更困难的了。最后我坚持下来了。现在在加拿大,我用法语交流已经没有问题了。”

  “高考不但改变了我的命运,高考还是一种精神。它让人懂得,人生一定要有目标,同时还要有毅力,要坚持、不放弃,最后一定会得到回报的。即使不是你所认同的成功,但命运之神一定在某个方面补偿了你。”吴林感慨地说。

人生需要“高考精神”

  自从1986年大学毕业开始教书,到2002年去加拿大,吴林的生活一直顺风顺水,她觉得正是那4次高考造就的“高考精神”,给了她坦然面对生活中风雨的勇气。

  2013年,吴林16岁的女儿在加拿大上高中,丈夫也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去年,因为要照顾年迈的老母亲,她回到了昆明。

  “选择在这儿讲我的高考往事,是因为我最后一次高考补习就是在云南大学校园里,这儿留有我很多回忆!”她相信,她的高考往事将继续激励着她今后的人生。(作者:寸建松、纳梦月 )

文图选自网络,版权事务请联络编辑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卌年:我的高考

一门仨兄弟同年考上大学,

在当地也算个新闻

陶世明:我的录取通知书掉招办桌缝了

沈岩真:被遗忘的异地代考生,

差点儿上不成大学

李欣:往事随风,

一个县城青年的逆袭史

余师群:“肝炎”病退回京,

差点误了我的大学路

郭彦东:考上北大让我一生骄傲

恢复高考: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

戴伟荣:大山深处,乡邮员梦想成真

王赤:为考大学常常一夜看书到天亮

姜虹:老师夸我"明知考不上还认真学习"

陈建功:妈妈反复啰嗦逼我考大学

贾建初:一个69届初中生的大学梦

胡盛元:一个新三届大专生的不平则鸣

李友仁:当时我填报北大也许能被录取呢

吕飞飞:我们不参加改革便只能改良

马莉:解冻时期的校园爱情故事

陈甬军:从检修工成长为一带一路专家

朱永慧:那一年,我和妹妹走进同一所大学

朱正红:新疆文科状元考入华南师范学院

毕冰宾:没有冬玫瑰的1977年

他学医三月退学考研,只为追求数学梦想

赵凡:那年16岁,我跳级参加高考

孙鸿:阴差阳错,我成了高华的同班同学

王枬:我填报中文系却被政治系录取了

夏晓虹:那一年峰回路转补录北大中文系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