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民国 | 胡洪骥:族兄胡适的点滴记事

胡洪骥 新三届 2021-10-01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胡洪骥,1954年出生,1985~1987年就读华东政法学院专科。1980年代始在上海新闻单位从事党务和行政工作,先后任《劳动报》总编办主任,党支部副书记,《上海商报》总编办主任,社长助理,工会主席。


原题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有关族兄胡适的点滴记事




作者:胡洪骥

胡适(1891~1962)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学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上庄人


 我与胡适先生同是绩溪县上庄镇上庄村人。按论资排辈,我和他系同一辈份。上庄胡氏宗谱按长幼序列有“天、德、锡、祯、祥、洪、恩、毓、善、良”十个字辈。胡适学名叫洪骍,我名洪骥。同属“洪”字辈。“洪”字在族谱的族亲辈份中排序靠前。在上庄,我家的老宅与胡适故居近在咫尺。每逢回老家休闲小憩,进出都要经过胡适故居门口几回。无论是族亲辈份,还是祖屋间距,算是同根同源血脉相连的近邻宗亲。

上庄老宅走出一位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


在下自2014年退休后,几乎年年重返和胡适同处在的这个村落。村落原称上川,清乾隆后改为上庄。1941年胡适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当时的绩溪县长为奉承胡适,送匾立碑,一度改名适之村。后又恢复上庄村名。现在的上庄村,有一条适之路,说是路其实就是一条两块青石板见宽行人不通车的小巷。村民们倒也乐于接受适之路名,足见胡适在村民们心目中享有至高无上的崇敬。我母亲也是胡姓上庄人,外婆的家正住在小巷内适之路的6号。


顺带说几句在徽州绩溪乃至上庄的一大族姓——“胡”姓。历来有明经胡和李唐胡之分。胡适在口述自传中,说蔡元培先生“曾误把我家说成是世居绩溪城内胡氏同宗……但是这个世居绩溪城内的胡家与我家并非同宗。”因为胡适的家族是明经胡,绩溪胡姓涛哥,则属李唐胡一脉。现在乡里的胡姓人家,有时还为彼此的明经胡(李改胡)、李唐胡争得面红耳赤。胡姓历史渊源,交由相关专家学者探讨吧。

我知道胡适先生与自己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是在40多年前。那时20岁出头的我中学毕业正处“文革”时期,分配到某装卸机械厂车间做油漆工。领导觉得这小青年蛮有上进心,可发展入党。结果政审一查,父亲加入过国民党。

那年代扯上这层关系不啻是五雷轰顶?回家询问父亲,他说已记不得了。再回想似有此事,说是抗战时父亲经我姑父程本海介绍给族亲胡适,跟随胡适到徽州宁国的国民政府难民救济署学做记账,做了半年。稀里糊涂是领过一张证件,证件早不知弄那去了。

后来,或许是领导念那个历史痕迹浅淡,又且“重在自我表现”,抬抬手政审让过了。家父享年93岁,一生嗜酒,家境困难时甚至用酒精兑水喝。听他说过,胡适英文很好也好酒,几乎餐不离酒。解放前夕胡适来上海,姑父还带着我父亲去上海大厦会过他一面,觉着他已老了许多。

说到胡适,还得提一下我姑父程本海。我姑妈胡素月是绩溪上庄村人,姑父程本海系绩溪仁里村人。他与胡适是至交,也是民国时期较早的文化知识界名流。无独有偶,晚年仍能用毛笔写一手娟秀的小楷的姑妈胡素月,早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农科学院,与胡适先生的红颜知己曹诚英系大学同学。而就在姑妈大学毕业的1931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姑父程本海与陶行知先生合著的《在晓庄》一书。那会儿,两位长辈真可谓琴瑟和鸣,门当户对。

然而,艰难时世风云激荡,大陆鼎革前姑父匆忙间抛离妻子,携儿子随胡适去了台湾。姑父程本海1980年在台湾教育督察任上逝世,李登辉手书“教泽长存”挽匾,绩溪仁里的宗祠内还留有他的照片。姑父程本海当年的匆忙与粗疏,生生造成姑母孤寂一人留在上海。姑妈去世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彼时两岸尚未实现“三通”——通信、通航、通商”。对姑妈一家而言,不说夫妻、母子相聚,连得互通信函的一天都没盼到,不幸至此,甚是哀叹!


曹诚英(1902~1973),是姑妈胡素月三十年代中央大学同学。中央大学毕业后,曹于1934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院主修遗传育种,1937年获得遗传育种学的硕士学位归国,是中国农学界第一位女教授。1973年因肺癌逝世于上海。

眼见空有才学的姑妈整天闷闷不乐打不起精神,父母动起将年幼的我过继给姑妈的想法。记得彼时母亲给我穿了新衣新鞋,我以为是去姑妈家玩,手舞足蹈不胜欢乐。孰料,临到门口被我懂事的大哥拦下了……事后往深处想,如真的寄养在姑妈家,或许能为父母减轻生活压力,自己童年也会过得滋润一些,可遭逢“文革”我又将经历什么磨难还真不好说。

随姑父去台湾的表哥程源申1993年来大陆看望舅舅(我父亲)时,给当时破旧的胡适故居捐了2000元,这在当年算是一笔不菲的捐款。乡愁悠悠,血浓于水,又岂在乎“一湾浅浅的海峡”(余光中《乡愁》)。

姑妈临终前给了我一本厚厚的1921年版“华氏英汉字典”,上钤有椭圆“程本海”印章。至今我仍收藏在家留作纪念。“ 一曲长相思,无奈两行泪!”


程本海(1898~1980),安徽绩溪仁里村人。1923年在上海组织“绩溪学社”,同年还与胡梦华、许士骐联合组织“徽社”。1948年暑期应邀赴台湾,任教育厅督学。其著作主要有《在晓庄》《乡村教育》《乡村教育经验谈》《安徽普及教育写真》《教育视导之路》《如何做教师》等,其著均由台湾刊印。

我家祖上经营茶叶生意。在上庄柏枝亭老宅设有“乾源泰”茶号。上庄柏枝亭民国时曾有“小上海”之称。与上庄一山之隔的歙县常有马帮翻山越岭来此赶集。如今村子戏台下的拴马石桩仍留着历史的磨痕。胡适一生自14岁离别上庄走出大山后,回到上庄也就两三次,一次是娶亲,一次好像是其父亲六十大寿,很是风光。胡适在上庄最长时间是小时候读书前后7年。村里古戏台,芝堂坛,柏枝亭小街的一些茶号、店铺都是村里孩童玩耍嘻闹去处。胡适小的时候也不例外,曾问过族里老人,胡适年幼读书时是否真像故居里陈设的“慈母堂”般,一根竹尺放桌上,家教很严厉。答曰是的。那时村里小孩在学堂吃了板子,回家也少不了挨屁股的。

提到祖上的“乾源泰”茶号,自我爷爷辈下来也算兴隆。曾在杭州、上海开了分号。上海的“乾源泰”茶庄开在四川北路上,1954年被公私合营。现茶庄店铺还在,归上海烟草集团所有。记得父亲在世时说起,以前茶叶店店堂是可以喝茶聊天的。因是家乡人开的茶叶店,姑父程本海常带胡适、陶行知等文人墨客来“乾源泰”喝茶聊天。家长里短,一口乡音。胡适好品茗,尤喜喝上庄的时雨、炒青。



祖上老宅坍塌了,我家四兄弟在老屋旁买了住宿用房。原宅基作了院子,大石条还是老的。


二哥洪毅在胡适故居对门开了间小铺,专售笔墨纸砚、上庄茶叶。店招延用早年胡适先生题字。

上庄健在的老舅母95岁了,身体硬朗思路清晰。退休时常回乡与同老人家闲聊。说起胡适,几近人瑞的老人也有“八卦”。说他年轻时“呵宁哇戏哦”(家乡话:非常喜欢玩的意思),“他会跳舞,在杭州还有个女的”。她说的是否是那位钟情于胡适,在上庄村路边守望胡适归来的曹诚英?或是别的一位,不得而知。见江湖流行说法,胡适一生中除了原配江冬秀,据说另有六个红颜知己。老人说的不糊涂。

年届95高寿的舅妈依稀记得乡贤胡适


人说“自古才子多风流”。不过,乡贤兼族兄胡适对自己的小脚婆娘始终不渝不离不弃的律己克制的定力为世人所称道。蒋公所赋“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之评价不为过。

今年三月中旬,有好友来到上庄。陪同其去胡适故居兜了一圈。瞥见院内一侧有块新置的石刻碑,上面镌刻着一首胡适改译,罗伯特?勃朗宁创作的英语诗歌《你总有爱我的一天》。其中的几句诗句,似乎是胡适在勉励自己:“我能等着你的爱慢慢地长大。你手里提的那把花,不也是四月下的种子,六月开的吗?……我如今种下满心窝的种子,至少总有一二粒生根发芽……。”这块碑是去年纪念胡适诞辰129年,北大中文系国学一期敬制的。其意味之深长!


虽然目前官方对胡适的评判还不十分明朗。但胡适因提倡文学改良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其致力推翻两千多年的文言文,与陈独秀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深远影响则不会被轻意抹去。

前些年有个朋友去了上庄胡适故居,所见展品寥寥无几,村内显得邋遢杂乱,由此感慨道,藐视胡适的历史地位和世界影响力,无疑是目光短浅心胸狭窄,背离崇尚文化的消极表现。

但作为上庄的“原住民”,我得欣慰地告诉朋友们,安徽省政府、绩溪地方政府已有了诸多振兴规划,近年绩溪县城到上庄的快速路已开通,紧接着将连通黄山,将因势利导,扩大胡适故居游览线路;村口杨林桥河岸的四星酒店和胡适纪念馆已结构封顶,建成后将在世界范围征集收藏胡适书稿作品和相关的物品;因胡适故居而扬名的上庄镇,已被列为安徽省首批旅游特色名镇,消防、污水管网排设,高空线入地等市政工程已有了时间表;胡适先生的第四代侄孙胡善航被选任上庄村的党支部书记,也释放出肯定胡适的积极讯号。这“善”字辈的支书若遇上我等“洪”字辈的,还是要叫声“叔太公”的!

上庄是群山环抱着的大盆地。清碧的常溪水流向东南,蜿蜒东去,汇入新安江。其山清以旷,其水清以幽。上庄之山水曾养育了一代人杰——胡适。胡适以其历史成就和卓越声望反哺着故里——上庄!

家乡景色——上庄村头的杨林水口


清晨,路过古戏台对面胡适创办并曾兼任校长的毓英学校。教室里不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和一阵阵属于孩子们的校歌:“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民国叙事

假作真时真亦假,胡适与胡风
胡适与蒋介石的一次著名抬杠
李济:失踪的大师
战时另一座西南联大:
华西坝的乱世风流
张曼菱:刘文典怒踢蒋介石?假的!
张曼菱:西南联大,
联合办学并非想象的亲密无间
蒋少龙:历史永远铭记你,李庄电报
严向群:三晋访古,追寻大师的足迹
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佚事
赵晓铃:卢作孚与兼善中学的前尘往事
张家康:北大的长辫子,闻人辜鸿铭
庄稼婴:1942年日军刺刀下的上海
渝笙:黄赞元的生与死
关采芹:我在战乱时期的求学记忆
抗战神剧都是洗脑的,
 这才是80年前真实的中国
何蜀:教育家马客谈与一本《校友录》
成小秦:书生报国无他道,
几位陕西老报人的运命
方方祖父:浑身正气、被日军杀害
萧正辉:忆恩师许世瑛
李宗仁将军徐州突围始末
韩贤强:母亲的私塾
杨潇:在蒙自寻找西南联大
蔡晓鹏:被谋杀的陆军上将徐树峥
赵荔:我的姑婆赵四小姐
刘海鸥:妈妈珍藏六十年的爱情
章乃器抗战初期在安徽
王梦庆:阎锡山与"模范省"轶事
桑宜川:陆军一级上将刘湘的身后事
抗战期间在北平的屈辱生活
1933,四川兵灾
张友鸾搅了张作霖胡汉民的局
陈仪:身着白色西服,罹于白色恐怖
宣侠父:蒋介石钦命"密裁"黄埔一期生
白先勇:父亲白崇禧的抗战生涯
民国女神们的最后结局,五味杂陈
张晓岚:我的爷爷,民国"乡绅"
大清为何斗不过民国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