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卌年丨梅兴保:公社秘书考上农经系,母校教给我方法论

关注本号☞ 新三届 2023-05-27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作者简历

梅兴保,1949年出生,湖南省临湘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管理系毕业、管理学博士,并受聘任过兼职教授。曾任湖南张家界市常务副市长、省经贸委副主任兼湖南商学院党委主要负责人。调北京后曾任中央办公厅调研室科教组组长、中央金融工委宣传部长,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总裁,中国银行监事。系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著有《改革发展问题的探索》《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情系张家界》《人生最美在征途》等著作。


原题

母校教给我方法论



作者:梅兴保 


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自不必说,可是我国综合性的知名大学设立农业经济系的情况非常少见。人民大学在高校中独树一帜,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专业设置,使那些对工业、农业、财经乃至人文社会科学相关领域有了感性认识的学子,跨进大学校门就找到学习的感觉和探究的兴趣。我们农业经济系的同班同学中,许多人走出校门后深耕自己的专业,在职业生涯中围绕农业经济、农村发展领域创造了事业辉煌。

而我自离开人大校门之后,虽然自己关注“三农”问题,也研究农业经济理论和政策,而且在职攻读并获得母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博士学位,但是自己的工作单位都不涉农,所从事的工作大多与“三农”无关。

大学毕业三十六年来,前二十年在党政机关工作,后十六年在金融机构从业,无论在哪里,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自己进入角色都比较快,而且不断进步。前几年在全国政协履职,被媒体冠以“全能选手”的称号,《人民政协报》以《方法论爱好者》为题对我作了整版报道。我想,自己之所以经常调换工作,又适应新的工作,得益于母校教给我方法论,得益于母校老师当年教给我观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再学习的技巧和能力。

有了社会实践,报考专业直奔实践所需

我是老三届的中学生,29岁才上大学,前面一定有经历。上大学之前我是在公社当秘书,秘书之前是在电影公司放电影,放电影之前是在农村作民办教师。

农村民办教师是农民身份,我家里都是农民,教过一年半书,教小学高年级到初中,教了一年半就招工了。当时有两个地方同时招工,一个是电影管理站招电影放映员,还有一个是县教育局招教师。当时以一个青年的好奇,认为放电影比教书好玩,所以就选择了电影公司,而教育局的招工我就没去。回过头来看,当时的选择是很幼稚的。如果是现在的人来选,肯定要选教师。选择教师可以不断从教小学、初中到教高中,相对很稳定,而电影公司多数破产了,很多人成了下岗工人。

就我自己而言,后来如果没有自己去努力改变人生的话,选择放电影就没有选择当教师那么好。我为什么最后冲出去了,因为被县里面抽去公社当秘书。当秘书的情况下,人在公社当秘书,但是身份还是属于电影公司,所以“两不管”,这样插空抓住机会学习考大学。

当时考大学需要单位推荐、开介绍信,没有介绍信是不能考的。公社觉得你人也不归我们这里管,就让我去考试了。所以我是在放电影、做公社秘书的背景下考了大学。

1978年恢复高考,语文、政治考题非常适合我们这些有一点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人。那年高考百分制,作文40分,是缩写一篇文章,两三千字的文章缩到800字,观点要保留。这个正好是我当秘书干的事,所以我作文基本上得了满分—三十八分。我文笔基础比较好,要不然也当不了秘书,没有当这个秘书后来高考也不可能取得好成绩,因此这些经历是连贯的,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当时高考总成绩按现在的分数折算600多分,人民大学这些著名重点大学一个省只招二十来人。

我第一志愿就是农业经济。因为我当时在人民公社当秘书,生源是“农村工作干部”,人民大学当时正好有农业经济系,所以就报考农经系。

说到这里还有一点小插曲,我在学生生源那一项写的是“农村工作干部”,没有写“电影放映员”。当时的身份是电影放映员,被抽调到公社当秘书,其实应该写工人的,放映工人或者电影放映员,但当时我没写,算是用了一点小计谋。当时特别想学农经专业,因为我当年的工作就是一天到晚在村里计工分、搞核算、研究自留地怎么弄‥‥‥整天想这些事情,所以就想学农业经济。

农经系当时讲人民公社的核算、农民的不完全经济核算等等问题,印象很深,对我在公社了解到的实践情况正好进行了理论上的拔高,理论上不好解释的问题正好有老师给出了解释。当然入学头两年先是要学理论嘛,主要是学习哲学、外语、数学这些基础性的东西。第二年、第三年才正式开始正儿八经地学习农业经济、技术经济、畜牧经济、生态学、土地管理等等。

上了大学,先学好基本理论。我在大学三年级时就在《经济研究》上发表了论文,这在校内引起了轰动,在经济理论界也影响较大。当年,写这个论文的灵感首先是:学!就是听老师讲《资本论》,听了胡军、于学儒、宁玉山等教授的课。

我们是恢复高考之后上的大学,虽然学习条件差,但很幸运的是赶上这些教授,他们在文革中被耽搁了,文革之后迸发出的教学激情很高。他们讲的课非常好,讲我们学的东西,加上我们这些学生学习的激情也很高,学习非常认真,二者结合起来,这样就容易产生灵感。就是说学习阶段灵感的产生和教师的水平、激情以及同学学习的认真程度息息相关。虽说不是缺一不可,但三者的结合更容易迸发火花。

我本人当过公社秘书,有一些实践体会,所以当教授们讲“所有制”“生产关系”“生产力”时,比一般的同学体会要更切合实际。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围绕着改革、改变生产关系、所有制许多讨论,所以当时正好抓住所有制这么一个问题。

写这个论文的另一个缘起还是学,自己学。觉得老师讲得不够,我就去图书馆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四卷选本全都读了不止一遍。资本论只是主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四卷一篇不落,马恩全集几十卷找得到的都读了。凡是涉及到所有制生产关系的,就反复去看,不涉及这个的,就一般地读过去。

读书之后再去收集信息,形成了一个简单的稿子:关于马克思、恩格斯所有制问题的研究,寄给了《经济研究》。寄给《经济研究》之后,放暑假前突然来了封信,说:稿子不错,有基础,但是要怎么改怎么改。我暑假回家没有办法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全都拿回去,所以就带着稿子,到老家县委宣传部借了一个会议室,在它那个茶几上改了三四天,九月一号放暑假回来就寄回去了。当时都是手抄的,没有打字。

寄回去之后编辑又联系我,说这个稿子能定下来,但还有几个事情跟你当面敲定一下,包括署名。因为当时学生发表文章非常少,所以署名都不知道怎么署。通常都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但是我还是学生。是写78级呢还是82届呢,编辑居然和我讨论这个问题,因为他们没有碰到过在校大学生在他们那里发表文章。关于署名跟我讨论了几分钟,最后定为78级学生。

十月份文章就发表出来了,得到了80块钱的稿费,最高等级的。40年前的80块钱的稿费可是一大笔收入,或许相当于今天8000块吧。那时候不时兴请客,一两块钱一本的书给农经系同组的同学每人送了一本,那也只花了十块钱。然后给自己留了生活费,给家里小孩、老婆都买了东西,80块钱都用了。

自学英语,当时还是有远见的。原来那时候像我年纪比较大的学生外语都差,上大学的时候老师忽悠我们,让我们年纪大的去学俄语。我这个人脑子还比较灵敏,上了一段时间之后觉得这个俄语可能在适应国际化方面有些落后了,所以背着老师从二年级开始把俄语对付过去,然后搞英语。等于大学自学了两年英语。自己学,并跟着英语老师屁股后面听。后来老师不让学了,就听那个广播电视讲座(应该是中央广播大学英语教学)学英语。工作之后又到首都师范大学学了一年英语,所以现在英语和俄语差不多的水平,英语可能好一点,到国外去简单交流、购物,一个人能出国没有问题。

走向社会就业,不一定和专业完全对口

大学毕业后的工作单位与所学的农业经济专业基本上不对口。我大学是学农业经济的,博士也是农业经济,但我的工作单位始终也和农口没关系。大学一毕业我就回了湖南,去了省委政策研究室。当时是要留到中国农村改革发展问题研究总部的,我都留下来了,但是我家里有两个小孩,家人没有办法都来北京,看不到未来的预期,所以我就回去了。

省委政策研究室是省委机关,里面只有一个处搞搞农业调研,其他都和农业没关系。开始写、收集研究材料还以农业为主,后来根据工作需要逐渐研究别的东西了,比如第三产业结构、国有企业改革、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等等问题。当然我自己还一直找机会搞些农业方面的调研,还不断学习农业方面的文章,这个没断。

其后我到张家界当常务副市长了。当了副市长,分工上,我说我是学农业经济的,要求分管农业,但是书记市长看我学历比较高,说农业有人管,你别管这个。当时普遍认为农业很容易并注重实践、哪个书记、县长提上了副市长都可以管农业,于是,就让我管计划、劳动、人事、旅游、对外招商,协助修公路、修飞机场等等。整天想着改善交通,搞服务设施这些事,这样我与农业就渐行渐远了,钻研了其他多个领域的知识。

我调回省里,我和领导说去农业部门工作,领导却让我去管经贸。后来调到北京中央办公厅,和农业也没有关系,再后来到中央金融工委、银监会以及东方公司工作,离农业就更远了。

我虽然没有负责过“三农”的事,但是农业经济的情怀仍在。农业理论、基础经济理论、观察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以及一些做人的规矩,这些都是在大学打好的基础,一直影响至今。大学本身就是学习,着眼于提高掌握判断是非、观察社会、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学习的能力,有这个就够了。有的同学,像陈锡文他们,一天都没有离开过农业经济领域,就往深度和广度研究,在农经领域出成绩,这也是一种很好的专业和就业的关系。

大学是构建思维框架,我学农业经济,而工作离开了这个领域,近些年来的政协提案有很多甚至和我的专业背景一点关系也没有。房地产没学过,还有人民币国际化、汇率变化等等,我掌握了基本的思维框架,就可以去调查研究。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基础理论要打扎实,抓住框架,有了这样的框架意识和理论基础,以后再学什么、无论是金融还是其他的什么内容,都能够学得通,再抓住热点学习就能跟上。

我工作后又攻读了农业经济博士,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继续坚持学习呢?原来在省里工作的时候,给领导写材料、写调研报告比较多,利用工作上的调研成果,再写自己的研究论文,从而派生了不少成果。那个时候是白天写正式工作报告,晚上搞自己的研究。这个就需要用心,要下功夫。年轻人要加班的干,那个时候也没有手机,家里也没电话,就是潜下心来弄,痛苦的过程后比较容易出成果。

人大农发学院现任院长唐忠,是评审我的博士论文其中一个老师。我的博士论文选题农村金融,就是切中了当时的热点。后来把博士论文扩充出了书,就是《农村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出版得比较早了,现在没有卖的。

我退出领导岗位以后,担任了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每年参加政协调研和所写政协提案涉及的内容很广。早期提案还真是没有关注社会热点,主要就是以自己单位和所主持的工作为主,比如说不良资产的处置、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转型等。越到后来,涉及的面广泛了,比如农民工、房地产、移动支付等等这些,有很多都跟着热门的话题。

政协有工作计划,政协委员参政议政,每年都有年度的工作计划,政协机关会提出一系列的党中央国务院关注的问题,希望委员们选择参与调研。政协的各个专门委员会会组织调研,委员可以选择七八个题目去调研,不用自己操心,你就跟着去。比如下周我要去内蒙古做调研,就是关于“企业去杠杆,规划地方发债”的专题。这是国务院重点需要了解的问题,怎么给实体经济去杠杆,减少企业负债比例,规范地方政府发债,这都是经济热点,我就跟着去调研。

前不久还去深圳调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面的情况。调研不是孤立的,一次调研可能就是一个主题,但我们会了解到很多有关的问题,就这些有关的问题又可以展开其他议题,派生其他成果。

已经退出领导岗位,该安享晚年了,我总是闲不住,也不去周游神州和出国旅行,还忙碌地去调查研究。六十多岁应该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了,这都是自然规律,但我觉得可以把黄昏期做成黄金期,多出成果。这个时候学东西,悟性很好,就和学开车的道理是一样的,有长期坐车经验的积淀,老师点拨之后恍然大悟。我的书法是退休之后开始捡起来,明显有进步是在六十岁以后。有基础,就不用像小学生一样手把手开始弄,只要老师点播两下之后就能领悟。六十多岁还可以继续学很多东西。

我虽然在2011年退出了领导岗位,2018年7月才退休,现在还有不良资产论坛这个平台,有一些组织上安排的工作。要履行好这些职责,还需要进行调研。继续研究一些问题,脑子不停下来,就不容易痴呆,也可以更好地发挥余热、贡献社会。

母校情怀

我毕业之后,时不时会回母校看看,对人民大学还时刻关注着。我记得2015年9月去你们那参加开学典礼,送了一副书法,讲了一个半小时。我还在中国东方资产公司当总裁的时候,即2007年5月,作为主讲嘉宾,在人大八百人大教室讲过一次大课,就是讲大学生学习、就业和创业的关系,讲完后和大家交流回答了问题。

2008年3月,当时的纪宝成校长搞的一个“两会校友母校行”活动,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是人大校友的共一百二十多人中,去了七八十个。我那次也去了,还看到新图书馆把我的书《关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转型与发展》放在最显眼的位置。

毕业三十多年来,人民大学除了硬件上的变化之外,其他的变化也很大。我从校友的角度来说,看到人民大学的变化当然很高兴了。硬件方面的变化很明显,最近听说要到通州建一个新校区,占了很大一块地,真的是很有远见,我也很高兴,期盼着早一天开学。其他方面的变化更是突出,我也印象深刻。

第一个是人才,辈出的人才成为人民大学一张张名片。不管是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还是经济改革转型以后的今天,人大出来的学生在全国的各条战线担当重任。尤其是我们经济金融部门,像我们金融机构,人民大学的毕业生成为绝对的主力,这两年才开始增加了一些北大清华的毕业生,因为他们的经济管理也慢慢地扩大了。十年以前,数量上人大毕业生绝对是排第一的,学生水平还有个人素质都很高。

第二是学科建设和学校地位,这些年在各种评比(除理工科评比以外)取得好成绩。人文、国学、法学、新闻学、档案、党史、金融学等一直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

第三是人民大学开展了一些活动,在社会上很有影响,提供了一些正能量。比如人大老师参加的百家讲坛、法制讲座、今日说法等,包括师生接受记者的采访。

2017年是人民大学80周年校庆,2018年下半年是我们77级、78级校友入校40周年的纪念日子。我以前也参加过校庆。首先,时间安排上应该给不能参加当天庆典活动的人搞一次座谈、交流、参观、展览或者其他活动。第二是给学校的赞助和捐赠的问题。咱们农业经济系出来当大老板的少,但也有一些发展比较好的企业家,可以事先联系一下,动员做一些小额捐赠。当然,先要设计一个捐赠的方案或者计划,说清楚这些钱是用来干什么,比如科研计划、奖学金计划、实验室建设计划或者什么基金;还有捐赠资金怎么管理,不能说放在账上不动。资金要运作就要明确委托给谁来管,并且明确收益怎么用。

从形式上来讲,希望校庆活动是互动式的,不要形成几个人“包场”、大多数人一直坐在那里的大会。开幕式半个小时结束,然后三三两两的交流比较好。大礼堂可以作为分场,愿意听的可以去参加。校庆的主题应该是联络、联谊、宣传学校。就像个大party一样,气氛比较活跃才好,把校庆搞成一个学术活动就没有意义。

与年轻校友分享自己学习和就业的体会

年轻人怎样才能成人、成才,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最重要的是做人。这个要做好,大学老师也要去提示,从早就告诉大家做人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毛主席说过“做对社会有益的人”。我的概括,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是心中有目标和梦想、性格开朗活泼、为人诚信守规矩有底线、有责任担当四个方面。

第一是有目标和理想,当然梦想有层次,有阶段性。我原来务农时想招工,想当一个好的电影放映员,大学毕业以后想做一个好干部,后来到了企业做一个很好的法人代表。最后事业有成了谢幕,希望企业发展、员工进步,达到这样一个梦想就行了。不同阶段不一样,不一定在开始就要设计得非常圆满。有梦想不等于过于理想化,就像有些条件蛮好的人找对象,一直没找着,七八十岁了还单身。这很有可能是过于理想化,把结婚对象设计得非常理性—模样要像电视上的、事业要什么样的、性格要什么样的,最后虽然自己很优秀但由于过于理想化而错失机会。所以给大家的建议是:如果一件事让你犹豫了,就去选择它。引起犹豫就代表这件事、这个人本身还不错,实际上是可以的,达到了你的分数底线,一犹豫可能就错过了。有些对象的条件不值得你犹豫、这个人本身就看不上,错过也不遗憾。

第二是性格要开朗活泼。如果你比较孤僻,就应该去学习、磨练自己活泼的性格。我选员工就很看重性格,我到清华、北大和人民大学的部分专业招聘时,有时不问应聘者的专业和学习情况。比如我们单位信息科技部门,管计算机的,很重要的一个部门,曾经有一个北大学生物的毕业生来应聘,我来面试他,我问他为什么不搞生物而来搞计算机,他说对生物不感兴趣,就是拿到学位就好,而对计算机有所研究。后来问他家里情况、个人爱好、遇到困难的情况如何克服,他回答都很有逻辑性。当时我们没有问他计算机业务,就直接批准了。后来事实表明,这个北大学生物的同学比有的重点大学学计算机的同学还要强,因为他有兴趣,一直钻研。其实高考已经筛选过一遍了,能上好大学的基本学习能力都不差,只要他有爱好,只要他性格开朗,他会去学好的,又何须拘泥于那些专业、题目呢。后来有北大、清华学核物理的毕业生来我们单位应聘搞金融,我不考察他金融题目,只要性格开朗外向,我就OK。

第三,就是诚信做人。讲规矩、讲诚信、实际上就是要有道德、法律底线。

第四,有担当,敢负责。昨天新闻上说到某省委书记考核一个干部,让干部回答一个问题,省委书记提出一种思路,干部赶忙附和那种思路也可以,书记又提出一种思路,干部说这种思路更好。省委书记觉得这个人不能重用,因为他没有自己的担当和意见,我喜欢什么他就跟着你讲什么,没有个人主见,人云亦云。所以,担当很重要。

我认为,一个人的学习影响你的进步,尤其是你离开学校后在职时候的学习、8小时以外的学习很重要。学什么呢?现在信息浩如烟海,图书遍地都是。怎么选好的、质量高的书籍,怎么选择网络上一些有用东西去学习,这很重要。

第一是学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础一定要扎实并不断提高、拓宽。未来不一定把工作分的很细,比如说在经济管理部门,有可能是银行,也有可能是机关,不管在什么岗位,都要把宏观微观经济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基础理论搞的比较扎实。所谓扎实就是说关于基础理论这些东西,你碰到什么问题经得起老师连问“三个为什么”,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第二是学框架——自己所处行业的知识框架要熟悉。怎么学习框架呢?以金融为例,金融业很复杂、里头名堂很多,但是有几大框架:金融的市场体系、金融的机构体系、金融的监管体系、金融的服务体系、后台体系、分工布局体系等。市场体系中有货币市场、理财的资产市场、外汇市场、资金市场、资本市场、债券市场等。机构有证券、保险、信托、银行这几类机构等等。我们将其各个支线用树状图画下来。就监管体系而言,一方面是几个分业监管部门,另一方面是行业自律监管、法制方面的监管等。加上其后台—风险控制和法规这些体系。只要框架熟悉,里面的各种变化都在框架之内变化,就像在如来佛的手心中间。虽然金融业还有外汇、人民币国际化、国别风险防范等业务。但是你把人民币的汇率、货币市场等搞清楚了,他变来变去还都在那个框架里头。

第三是要跟进热点学。热点问题不学就等于你离开了社会。以当前为例,现在整个社会热点是什么?农村金融、“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等。报纸上有很多,但是讲的是“然”,你要去分析他的“所以然”。农业农村现在的热点,如集体建设用地与城市用地的同权同价、农地的定权颁证、土地承包权、用地所有权、用地经营权,即三权分制的改革,一定要跟进,它涉及整个农村承包制的基础和发展机制。

就我自己而言,虽然后来没有从事农业相关行业,但是关于农经方面的热点还一直在跟进。现在记者有时问我有关农经方面的问题,我也会讲到。

年轻学生在就业和继续深造之间常有困惑,先说说低年级吧。一二年级的时候,不要过多地考虑专业,不过多关注哪些专业有前途、哪些专业不好就业等,这个阶段应当适当地沿着自己的兴趣学习。不要过多地考虑今后在哪个单位工作,因为单位不是你能决定的,社会也在发展变化着的。

而三四年级的同学确实面临着继续国内上学、出国求学和就业等多种选择。总的来说,除了你自己认为特别理想、能够有把握的工作以外,我的建议还是再上个硕士研究生。当然,怎样上硕士也面临多种选择,比如本院系保研、支教保研、考外校、去国外等,就要看看各种选择的把握大小。如果有可能,可以选择更加多元的生活环境,选择去上高一档次的学校,创造更好的不一样的学习机会。

 

2018年10月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人民大学新三届
陈锡文:人民大学78级报到第一人
陈锡文:我与中国农村50年
侯振华:张自忠路3号:
一座让人思绪万千的院落
 赵荣超:千里跋涉只为给您梳一梳头
张琦:从西藏女兵到党史专家
杨劲桦:我记忆里的学校运动会
杨劲桦忆大学游泳队:
我们是姐妹兄弟
杨劲桦:我们寻寻觅觅几十年,
到底要找什么?
杨劲桦:悼恩师彭明
 方鸣:高考志愿“不服从分配”,
我差点高分落榜
米鹤都:大院的精神文化
张伟光:我以“戴罪之身”
考上人大新闻系

张小雪:小学毕业生圆了大学梦
孟国治:从打入另册到跃过龙门
王治平:我的大学时代
李秋零:机会来了就要抓住
北大教授牛军口述当年高考经历
骆小元追忆上大学:
生命复苏心灵飞扬
吴工圣:一路走来  知恩感恩
管士光:回望来时路
李秋零:机会来了就要抓住
北大教授牛军口述当年高考经历
张河:我的“自助式”高考复习
庞松:我们共同经历的年代
何平:毕业时黄达老师给我题词
尹俊骅:高三那年废除高考,
我们连夜致电毛主席表忠心

不想与您失联
请关注备用号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