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鸣 | 放弃还是升华?
疫情当前,很多十岁以下的小朋友依旧待在家中还未正式返校开学。这段特殊时期似乎给练琴提供了更充足的时间,但往往事与愿违,由于受限于上课形式和次数的原因,更多的孩子在疫情期间的钢琴学习缺乏指导,所以学习进度也相应受到了很大影响。本文将以钢琴学习为切入点,涉及的讨论也更多适用于钢琴业余学习及爱好者。我们将从如下三点进行分析说明:
认知缺失——难以坚持
文化缺失——机械运动
自我认同的缺失——通向成功的屏障
希望这篇简文能为想学琴和已经走上学琴道路的小朋友和家长们提供一些有限的帮助与思考。
人类对速度有本能的渴望,因为当小宝宝们才刚学会走路时就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跑了。后来,当他们熟练地掌握了走和跑步的技能之后,妈妈们便很自然的为孩子们的新技能增添了一点点简单而持久的乐趣,那就是给他们一个球。从此,对于球类运动的乐趣将终身伴随着我们之中的大部分人。
为什么我们会对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圆球有那么大兴趣呢?对,答案就在于它真的看起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我们可以踢、拍、扔、击打、甚至用它来舞蹈等等(与之简单对应的有:足球、篮球、手球、网球、体操等),球类运动满足了我们对速度的体验和发力的快感,正如篮球运动员飞身扣篮时不仅是自身机能的展现,更给观众们以极大的视觉冲击和心理满足。现在第一个问题来了,讲了球运动的关系,那么球和钢琴有什么关联呢?
妈妈们记得自己孩子们第一次接触钢琴这个大家伙时的场景吗?大部分的幼儿会本能的拍键盘(当然,如果他曾经看到过自己的哥哥姐姐们将手放在键盘上演奏时的动作,或者简单的加以引导,他们就会模仿着用小手指去按压琴键了),拍这个动作是他们在和球玩耍时习得的,现在他们将这个动作付诸于钢琴这个陌生的大盒子上。键盘的回弹力似乎和皮球一样,但这不是吸引幼儿们的新发现,更能吸引他们的显然是拍击键盘时产生的不那么悦耳动听、甚至于有些刺耳的和声组合。
当手指在钢琴键盘的八十八个琴键上来回跑动时,一样可以使人感受到速度和力量带来的快感。但这种快感是通过精确控制产生和获得的,它更像是球类运动中的斯诺克。在一个表面积不大的球面上,通过使用不同力度击打球的不同位置从而控制球体进行更加精确的运动和相对较短的位移。
那么,问题又来了,如果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小学生能够打好斯诺克(使他精确控制自己的手臂发力,准确区分不同的击球位置,进而预判台面上球的运动轨迹),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自信的认定自己的孩子们一定能独立运用十根手指、弹好八十八个键的钢琴呢?
正如一开始谈到的,人的天性是追求速度的,而且越简单、肢体运动幅度越大,带来的快感也更充足,因此也就很自然的会更喜欢。正如足球,孩子们更容易接受和喜欢上它。但像斯诺克、钢琴这种需要身体相对静止,只对身体局部进行细微而精准控制的项目,是需要大量耐心细致的慢速练习、日复一日的坚持才能逐步掌握的,从身体机能的角度看,这的确是有悖于幼儿天性的高难度手指运动。
追逐球类的玩耍是快乐的,但一开始就要求精准的运动却很难使孩子们快乐起来,他们更愿意享受相互追逐的快感(需要澄清的是,足球运动并不是一项“简单运动”,优秀的足球运动员同样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而获得对足球的精准控制力);对于孩子们来讲,足球在一开始就充分满足了他们的需求。而孩子们对钢琴最原始的拍击而产生的一点点好奇和兴趣很快便被钢琴控制的难度迅速抹杀(长期的哈农、音阶、练习曲等基础重复训练的确也很难在一开始就产生足够的愉悦感);取而代之的则是每晚为了督促孩子练琴而伴随的定时性争吵和烦躁不安的家庭氛围。久而久之,妈妈们最终放弃了让孩子们学习这门最初被认定为代表了美好、高尚情操的伟大艺术。
由于家长们在一开始对于钢琴学习难度的认知缺失,导致了心理建设不足,这严重影响了我们应有的合理目标制定以及平和的学习心态。因此,我们应该正视钢琴这件乐器的掌握难度。放平心态,平衡孩子天性和教育他们之间的尺度,用一颗稳定的恒心来带领他们坚持下去。对于大多数人来讲,继续坚持每天一小时地爬下去比急于求成地跑起来更能学到东西,也更切合实际。
2
钢琴演奏是一项将机能与艺术充分结合的文化活动。人们一边痴迷于钢琴家们辉煌的演奏技巧,一边又醉心在他们音乐所营造的内在情感之中。所有的技术都为了表现音乐而存在,只有快速的手指,而没有内在精神的音乐是不能持久地震撼人心的。古典音乐在西方有几百年的发展与聆听历史,而在中国,钢琴的逐步普及则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了。所以我们如何在文化层面对古典音乐达到更深刻的理解和认知,是困扰我们演奏水平提高的第二道关卡。
在钢琴的学习中,我们的民族智慧再一次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我们的孩子可以在短短几年内,通过艰苦的努力与勤奋的练习获得快速跑动的手指机能,小学考过业余十级已经是很常见的目标了。但当我们长期关注手指技术与机能的同时,也逐步缺失了对于孩子们在音乐内涵本身的引导与启发,钢琴演奏归根结底应该是一种高尚的文化行为,而不应仅仅被看做是手指运动。速度在衡量体育竞技时往往是一个关键指标,但对于钢琴演奏来说,速度被过分看重从而导致我们甚至来不及思考与文化有关的问题。
巴赫
《a小调英国组曲第2号》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中西,音乐与舞蹈、诗歌都有着巨大的关联。音乐与舞蹈在很多时候似乎是形影不离的,巴赫的钢琴组曲基本都是由各种形式与快慢的舞曲组成;柴科夫斯基的芭蕾舞剧配乐甚至单独演奏也同样精彩;约翰·施特劳斯更是被誉为“圆舞曲之王”。
我们经常会遇到正在学习舞蹈的小女孩,但弹起琴来身体却十分僵硬,原因就在于我们没能够将舞蹈与音乐的内涵联系在一起,去启发孩子们的理解与感知能力,而是单一的将它们看做是两个不同的学科,孤立的进行学习。因此,即便孩子学习过舞蹈或者具有良好的舞蹈基础,但他们却很难把弹琴和舞蹈联系在一起。
柴科夫斯基
《天鹅湖》芭蕾舞曲
而诗歌更是启发作曲家们音乐创作的重要源泉,波兰作曲家肖邦被誉为“钢琴诗人”,人们迷恋他夜曲中那如痴如醉的优美旋律与诗意盎然的音乐气质。他的四首叙事曲更是将诗歌灵感与舞蹈元素完美的融为一体。叙事曲(ballade)与芭蕾舞(ballet)同属相同的词源,肖邦所有四首叙事曲里都包含了三拍子的舞蹈元素,而他创作四首叙事曲的灵感则是来自不同的诗文。
肖邦
《g小调夜曲第11号》
回想我们在日常的学习中,也会学习和接触到很多的中外诗歌,当有一定手指基础的孩子们弹奏肖邦夜曲时,他们能否想到日常课本里的李白、杜甫;名著里的雪莱、普希金呢?我们的文化历史根基中,很大一部分是从古文诗歌中传承而来的,但当我们学习熟记的那些名篇遇到音乐甚至是古典音乐的时候,我们的联系和知识就断层了。孩子们即便有足够的手指能力去弹奏浪漫派作曲家的作品,也未必能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充满豪情的“小学诗句”与肖邦、李斯特的浪漫情怀联系在一起去思考,他们甚至会觉得李白和肖邦根本就是不搭边的两个历史人物而已,更别说能够将音乐联系到他们接触更少的外国诗歌了。
这样的情况不是孩子们的问题,而是我们作为家长和老师缺乏对于他们的引导和启发。我们过于关注技术层面的问题,因为一旦解决了技术问题,从表面来看,孩子的演奏能力就进步了一大截,这是见效最快、最直接、最鲜明的进步手段和成果,没有人愿意轻易放弃,甚至略微滞后一些都是不可接受的。但正如喝牛奶补钙一样,等到孩子们长大了再去补钙,骨头已经长成了,再想往里面加钙只能是收效甚微。文化应该从最开始就和音乐紧密相连,而不应该是孤立的几条平行线。
3
钢琴是一门独奏乐器。我们平时口中常说的“学钢琴”、“弹钢琴”、“练钢琴”其实都省略和丢失了一个最为关键的词语或概念,那就是“演奏”!孩子和家长们应该明白,我们学习和研究的是钢琴演奏,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弹钢琴。“奏”等同于“弹”,这很好理解;那么“演”去哪儿了呢?
我们为了得到良好的技术,从而蒙头在家或琴房里苦练,但却忘记了舞台呈现;在有听众的情况下把自己所学的曲目以自信的状态良好完整地表演出来这完全又是另一回事情。正如和我们一开始谈到的运动一样,有很多人平时训练水平并不差,甚至是比较优秀的,但到了赛场上受到自身心理和外界因素的干扰,往往很难发挥出自己的真正水平。很多孩子在家自己弹琴、练琴可以,但不敢在外人面前表演,这是很可惜的。
首先,钢琴演奏自李斯特时代起,正式成为最主要的器乐独奏形式;而且由于钢琴乐谱往往篇幅较长,不便于自己翻谱,所以约定俗成的规矩要求演奏者在独奏时背谱演奏。一个人在众目睽睽之下自如的背谱演奏,这对于任何人都是一种有力的锻炼和考验。但我们应该明白,音乐的真谛是“做自己”,用钢琴和声音表达自己的内心;而不是“看别人”,去等待别人的评价和审判。
其次,音乐作为一种高尚的文化活动,钢琴演奏是为载体,目的就是要和别人分享音乐本身的内在含义,以及演奏者自身对于作品的主观感受,如果没有了演奏这个最终的呈现环节,那么钢琴学习就是极不完整的。如果说成百上千个小时的“台下十年功”占学习的一半,那么这“台上一分钟”则是学习钢琴演奏的另一半重要意义,“分享”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回到最重要的文化上来说,钢琴演奏作为一种独奏形式,之所以几百年来在西方受到极大推崇,就是因为它能够充分展现演奏者的个人才华与人格魅力。自信的舞台表演,不仅是对演奏者长期努力训练的一种回报,更是对他本人自我意识和思想的最高认同。可以想象,李白当年在创作出自己的诗篇佳作后,必然会借着酒兴在众人面前高声吟诵,这不仅是对他自己作品和思想的自信与肯定,也是争取更多人理解和支持的最佳方式。这就是基于分享的最高形式的自我认同与升华。
音乐学习并不是以培养音乐家为最终且唯一目的的。通过学习音乐,我们更多的是在不断挑战和突破自我的过程中完成对人格的塑造和培养(stretch his/her personality),进而实现更高精神层次上的自我感知与认同。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很多人都选择了放弃,但也有很多人坚持了下来,成为了更好的自己。钢琴看似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正如人们常说的“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及精神世界紧密相连。通过钢琴的学习和演奏,我们可以更清晰的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它赋予我们向前的勇气和信心。
▲青年钢琴家唐朝
在这个全人类共同抗疫的特殊时期,音乐虽不能免除肉体的病痛,但却可以治愈心灵。祝大家健康、平安。
唐朝
2020年春于无锡
(可上下滑动阅读全文)
唐朝,美国印第安纳大学音乐学院最高钢琴艺术家文凭获得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推荐交流学习。主要作品:翻译出版科尔托《肖邦作品演奏指南》系列丛书;编订《莫什科夫斯基钢琴练习曲》作品72。
主要获奖经历:首届上海市普通高等院校“长江杯”钢琴比赛 独奏组一等奖第一名;美国普林斯顿国际音乐节钢琴公开组 决赛奖第二名。长期担任美国“金钥匙”音乐节比赛评委;“吉纳斯特拉”国际音乐比赛中国区执行总监、评委。
往期精彩
| 科尔托的肖邦世界 | 银幕后隐藏着的作曲家 | 埃罗尔德和被宠坏的女孩 | 歌剧史上最难歌剧之一 | 作曲家中最棒的植物学者 | 贝多芬250周年 | 浅谈富特文格勒 & 阿本德罗特 | 五见钟情–––作曲家是怎样炼成的 | 你我他说“普三钢” | 你我他说“拉三钢” | 你我他说”拉二钢“ | 拜年啦 | 【乐迷心窍】220篇原创文章2020新春献礼 | 264岁莫扎特对250岁贝多芬的影响 | 宅家:与莫扎特共进晚餐 | 在音乐中过新年 | 【乐迷心窍】新年礼物(五) | 【乐迷心窍】新年礼物(二) | 【乐迷心窍】感恩节专刊 2017-2019 | 万千宠爱集于一身的音乐之神|漫谈歌剧中的《奥菲欧与优丽狄西》| 专访:姜万通教授谈《戏韵》| 【乐迷心窍】一岁了 | 尘埃散后深度反思 | 周海宏 | 全程导赏歌剧《山海经·奔月》的赏析音乐会 | 赫尔穆特·瓦尔哈 | 传奇的管风琴大师 | 访歌剧《山海经·奔月》作曲家宝玉和编剧周海宏 | 独家专访|对话米沙·纳米诺夫斯基 | 【专访】 与赵阳明天一起探索即兴演奏 | 【专访】演奏家舞台背后的故事 | 【专访】 与指挥家Dr. Alan Mills谈指挥 | 演奏家揭秘大提琴 | 独家专访青年大提琴演奏家方义嘉 | 阳光大女孩妮寇拉·本内德蒂 | 全面解读 2019 BBC卡迪夫世界歌手大赛 | 完整视频 | 意大利“神奇小小提琴手”大赛决赛 | 拉斐拉·葛罗美斯 | 大提琴界的璀璨之星 |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钦巴隆琴之魅力 | 谈谈约翰‧亚当斯《天方夜谭.2》 | 来自42位音乐人的感恩心语|
▼ 您 的 赞 赏 是 ▼
【乐迷心窍】
前进的动力
▼ 感 谢 大 家 关 注 ▼
【乐迷心窍】
享受音乐 享受人生
本文由【乐迷心窍】欧鸥编辑
文中部分图片和音视频源自网络
感谢原版权所有单位
如需转载请联系【乐迷心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