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松 | 居家隔离(29)
2022年4月10日星期日,阴,15℃~27℃
今天是居家隔离第31天,难得一天没有检测。昨天核酸检测报告已可以在“核酸码”上查询到,当然阴性。昨天是“核酸码”第一次上线,原来的“健康云”停用,不知何故。自从新冠病毒流行以后,还有包括“行程卡”、“健康码”等小程序增加了不少。原来一直认为科技的发展和人身自由是携手前行的,现在发现它们是相互抵触的,也就是这类小科技开发越多,我们的人身自由越受限。德先生和赛先生引进我国100多年后,也是相互距离越走越远。
上海的疫情目前还没看到拐点,当然我们什么时候解套也充满不确定性。股票如果被套牢还可以忍痛割肉,只有这个是毫无办法。次生的种种意外仍穷出不尽,在流水账里受限不得表述,思想着写另一个记录自己保存着,暂定名为“2022 声音”。
一天足不出户,接了几个朋友电话,有关心问候的,也有讨论局势的,都蛮好。那位企业家朋友和我说了他家发生的事,他父母与他家邻街而居,平时开车不到5分钟。父亲已90高龄,母亲也80有余,身体尚健,喜好独居。平日里有请钟点工上门照顾,子孙们也常上门团聚,正所谓“一碗汤距离”,各得其乐。这次管控完全打乱了这种平衡,首先钟点工不能再上门照顾了,老母亲在“完全静止管理”前来我朋友家看孙子被管控不能回家,只剩90高寿老父亲一人独居,生活自理问题不大,但连续多日家务身体也吃不消开始不适。朋友心急如焚,与各大医院联系均被告知现阶段不受理非急诊业务。家庭会议商议再三,由老母亲回家照顾,5分钟的回家路与各方协调30多个小时才得以完成,还得请有通行证的朋友开车来接送老母亲,自己不得陪同。
曲卫国教授在“学问批判”公号发了一篇“强烈呼吁上海市领导在网上枪一单试试!”的文章,真实反映现在上海民生的艰辛,对于那些在封控前信誓旦旦地庄严承诺的基本生活物资供应保障,对普通百姓仍然是困难重重的拼搏,使出洪荒之力也完全前功尽弃抢不到一把菜、一棵葱、一包面。连87岁高龄的复旦大学文科杰出教授裘锡圭先生都多日吃不到绿叶菜和水果,家里缺瓶装饮用水而求援,可见生活物资保障只有配给供应没有自由市场的结果。当然,裘先生学术大家的身份,一经呼吁立马由市委统战部亲自关怀给予解决。就像隔壁小区的投资女王的食品需求,立马有企业机构排除万难奉上“堆积如山”的食物。但,那些还蜗居在群居房里的年轻人,老公房的千千万万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困居在工棚里的务工人员,他们的呼声被淹没了吗?
从中午开始,就是不停地修改前一天的流水账,因为公号后台不停提示违规。反复检查都没看出来什么地方有不合适,大概是不能引用所谓的“负面消息”?经过七八次修改仍不能通过后,想起曾经流行过的“此处删除XX字”一招,才侥幸得以过关。晚上与几位好友相约“云喝酒”,约4两杨梅酒,封控之后的第一次饮酒,酒后居然略有不适。邻居好友又相赠标准烟一条,弥补我日渐消减的库存,甚好。
那场战事,关心的朋友都知道,欧盟主席来基辅了,英国金毛首相也来了。感觉那位“大帝”的日子越发不好过了。是不是末日倒也未必,但孤家寡人已是历史定位。他的发言人说:俄罗斯才是真正的受害人,我们的部队在乌克兰遭受巨大损失。我没看明白,你们的部队为什么会在乌克兰?人不要脸是真的没办法。
疫情期间可以读读鲁迅。鲁迅曾这样说:中国人从来不怕灾难,不管是多大的灾难,只要是大家一起倒霉就行,从不探究真相,也不屑于别人去了解真相。灾难过后,庆幸自己躲过了,嘲笑别人离去了。最后扔下一句混账话:这都是命。
—— 友朋会在线课堂 ——
—— 加入同人读书会学友群 ——
——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