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练习20
7.(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
孔子之去齐,接淅①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孟子•万章下》)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注释】①接淅:捧着已经淘湿的米,指行色匆忙。
(1)阅读前两则材料,用一个短语概括孔子的处世态度。
(2)结合上面材料中孔子的言行,写一段关于孔子的评语,80字左右。
8.(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材料二: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3.3)
材料三: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礼记•曲礼上》)
(1)根据材料三,用自己的话概括“礼”的作用 。
(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分析“礼”与“仁”的关系。
材料一: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 子自道也。”
材料二: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注释:“倍”同“背”,乖戾的意思。
(1)材料二“出辞气”即讲究言辞语调,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宰我、 属于 。
(2)指出两则材料的修身要求的不同,并分析上述材料的现实意义。
7答案:(1)知权达变(顺势而为、顺时而动、与世推移、用行舍藏、用舍行藏)。
(2)孔子坚持理想又处事灵活。他坚持“仁政”、恢复周礼,坚忍不拔。当理想与现实冲突时,他能顺势而为,顺时而动。这种处世、处事的态度和原则给后人以积极的影响。
参考译文: 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子路问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
孔子离开齐国的时候,不等把米淘完就走;离开鲁国时却说:“我们慢慢走吧,这是离开父母之邦的路啊!”应该快就快,应该慢就慢;应该隐居就隐居,应该做官就做官。这就是孔子。
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8答案:(1)让自己谦逊地对待他人,让地位高贵者不骄奢,让地位低下者获得自信。
(2)从材料一“克己复礼为仁”可知“礼”是实践仁的手段,它们是手段与目的关系;材料二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就不可能认真对待“礼”,可见“仁”是“礼”的基础、内核,它们是表里关系。
译文: 颜渊向孔子请怎么做到。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孔子说:“人如果没有仁爱,讲什么礼?人如果没有仁爱,讲什么乐?”
具备了礼仪的人,自我谦卑而尊重他人,即使是一个背负担子的商贩,也一定有值得尊敬的地方,而何况一个富贵的人呢?富贵而知道喜礼,就会不骄纵不过分;贫贱而知道喜好礼,志向就不会怯懦。
9答案:(1)子贡、言语。
(2)材料一对君子提出了“仁”的要求,要求君子做到有仁德,有智慧,有勇气;材料二对君子提出了“礼”的要求,仪容举止要整肃有礼,脸色神情要端正有礼,语言语气要明畅有礼。“仁”是思想的基础,“礼”是外在形式,两者都是修身之要、为政之本,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译文:
材料一: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
材料二:君子所应当重视的道有三个方面:使自己的容貌庄重严肃,这样可以避免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脸色一本正经,这样就接近于诚信;使自己说话的言辞和语气谨慎小心,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