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巧借“辩证法”,提升“思辨力”

作文写作,名家论述杂篇
古文拾遗、文言文古诗常识、常识汇编(持续更新)

漫画材料作文“镜省我身,镜观世界”审题分析及例文导写
作文写作系列:演讲稿怎么写?

作文写作系列(三):表扬信怎么写?

作文写作系列:倡议书怎么写?

材料作文“前浪后浪”例文导写

考前作文:以“义”为本,坚守信用

教你写时评类作文

作文写作系列(七):辩论稿怎么写?

以“体育强国建设”为主题的指导与例文

面对“新冠病毒”疫情,高考作文会从哪个角度命题?

应用文写作系列(九):演讲稿怎么写?

写作系列(十):读(观)后感怎么写?

作文时评范本

作文指导《点滴劳动,共筑盛世》

高考作文必备的几种样式

泾渭分明巧对比,纵横比较理更明及论据应用

任务驱动型作文万能结构模板

高考作文专项突破之时政作文

作文指导:偶像和英雄

层进式议论文的三种结构

论据:点面结合 相得益彰

思辨性作文怎样加强语言训练

34个高考热点人物剖析

省市模考7大主题作文汇编(原题、标题、提纲、段落)

材料作文“高雅”与“世俗”导写

作文:高铁VS绿皮火车,让新与旧共奏时代之歌

材料作文“应对流言蜚语”审题分析及例文导写

2020高考有关“学习型社会”作文

高三语文议论文写作训练

用比喻论证为文章添彩加分

由齐国式答卷看中国式答卷——2020年全国卷作文题评析

高考作文:六大实用文体写作范本

形式逻辑基础——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三大基本规律

迟子建:关于写作的十二则体会

30篇的文学名著开场白

学生习作:开“门”解“闷”

高考“多元矛盾”思辨类新材料作文演练

弄懂平行志愿这些坑,才能规避高分低就!

议论文形象化说理技法运用说解

高考语文作文万能开头结尾五原则

形象描绘,理性思考

寓意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构思及训练

给作文拟题的八种方法

高考写作指导--基础等级(教案)

作文开头实用妙招

材料作文“敬业”审题指导与例文导写

作文辅导之叙事状物抒情

" 拘执与变通"审题及立意及示例

优秀作文:诗歌中语言的艺术与一物一语言

写议论文怎样分析论据

材料作文“忘记开花”导写及例文

议论文结构的六种模式  含范例与解析



巧借“辩证法”,提升“思辨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文核心素养”的第二个层面“思维发展与提升”,做出了如下阐释:“在发展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推进思维机制的发展,提高思辨能力,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在这个导向之下,考生实现写作思维的“升级”随之成为迫在眉睫的挑战,那么,掌握一些“辩证法”不失为一种既相对简易又非常有效的破解之道。 


这里所说的“辩证法”,是一种谈话的技艺,即在对话或者辩论中,通过统一原本对立的意见,来化解争议,說服对方。


近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I作文试题大多设置了写作的“对话者”或者“聆听者”:比如2015年高考要求“给老陈或小陈或相关方写一封信”,2017年高考要求“向外国青年介绍中国”,2018年高考要求“给2035年的18岁青年寄‘时光瓶”,2019年高考要求“对复兴中学的同学写一篇演讲稿”等。但笔者在阅卷中发现,很多考生的作文却缺少作文命题所要求的“对话感”与思辨性。


 如2019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I作文材料中列出了“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等需要加以辩证分析的观点,但还是有很多考生选择直接无视这些声音,一味赞美劳动如何“创造财富”“带来幸福”。可想而知,这样的文章其说理必定流于肤浅,无法走向深刻。 


写作中存在类似问题的同学,不妨从下面三个小技巧开始训练。 


一、见招拆招 


“见招拆招”,原为武术术语,指针对对方招式的破解、格挡与还击。用于议论文写作,其重点在一个“拆”字,即寻找对方观点的逻辑破绽,并加以驳斥。如: 


人工智能固然便捷高效,但如果不慎重对待科技,忽略了人的劳动实践,它也会消解我们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要知道,科技本质上是为了实现人的对象性力量,当初提出发展人工智能的初衷不过是让其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试想:如果未来科技一步步取代一个人的正常生活,那我们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又在哪里呢?再仔细思量,人之所以成为人而区别于万物,正在于人具备思考能力——能创造和使用劳动工具——且不断地用勤劳的双手改变彼时和此时的生存环境。在百万年的漫长时光里,依靠劳动实践探索,现代人从人猿一步步进化而来,直至逐步人工智能化的今天。所以,即便是人工智能,那也是人类为进一步创造美好生活而努力思考,并且用双手勤奋劳动创造出来的科技产品。它本质上是我们人类劳动创造的成果。

(摘自2019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I优秀作文《尊重劳动,才有美好未来》) 


针对“把劳动交给人工智能”的错误主张,考生经过冷静分析,指出了“它也会消解我们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种隐患,并追溯人类发展史,“拆解”得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先进技术,正是“劳动创造的成果”。如此一来,原观点的荒谬之处就被充分地揭示出来了。 


二、借力打力 


“借力打力”这个词同样源于武术,原指“太极拳”倡导的一种借助对方力量回击对方的技术,近似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于写议论文时,其精髓在于“借”,也就是利用对方的理论或素材资源,来实现对对方的打击。 


由此说来,其实人工智能的发展和运用只能代替人的部分劳动和部分人的劳动,无法成为劳动的全部。按一个按钮或者下一道指令,就可以“不劳而获”。效率仿佛提高了,但高效率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了割舍我们劳动的乐趣?难道是为了松懈我们骨子里的勤劳品质?我们该如何品味劳动之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劳动的美与自然的美高度结合。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追求劳动美的志向是难以改变的,人们通过劳动实现自身价值的基因也是无法转变的,这条基因深深地写进每一位中华民族的子民的身体里,我们不想成为忘记劳动、漠视劳动的“转基因人”!

(摘自2019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I优秀作文《在希望的田野里辛勤劳动》) 


为了反驳“科技发展可以取代劳动”的观点,本文作者另辟蹊径,与对立观点展开了一场“近身肉搏战”,然后猛然夺过对方的“武器”:将“效率”“基因”“转基因”等科技名词,“借”为己用,来表达对“科技万能论”的批判,达到了新颖犀利的表达效果,使说理极具“思辨力”。 


三、因势利导 


因势利导,即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向有利于实现目的的方向加以引导。在辩论中,则指善于发现对方初衷的合理因素,加以引导,顺势提出并证明己方的主张。说起来似乎复杂,其实苏洵《六国论》中的这段简洁的文字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作者批评六国割地事秦的绥靖政策,并提出“封谋臣”“礼奇才”的正面主张。前者属于“破”,后者属于“立”,如何迅速完成两者之间的转换?秘诀便是肯定六国愿意为保全国家不惜割舍土地、放低身份的“慷慨”,然后顺势推舟:既然六国可以把土地割让给秦国,为何不可以分封给谋臣?既然愿意卑躬屈膝侍奉秦国,为何不可以屈尊敬贤、谦恭下士?这样不是才能真正实现抗秦图存的初衷? 


如一次月考中,针对南京中科院植物园标本馆遭某高校师生偷窃引发的网络声讨事件,一考生这样写道: 


“得饶人处且饶人”的传统智慧至今不失为待人处事之大道。试想,偷盗者极有可能便是高校中培桃育李的老师,或汲汲向学的学子。其偷盗目的,也有相当的可能是方便学习研究,原不应与谋财自利的扒手窃贼混为一谈。试想此事若遭披露,定然会让学生眼中教书育人的老师身败名裂,或让对前途和未来拥有无限可能的青年学子从此止步,并严重破坏该高校的声誉形象,影响教学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这样虽可解植物园一时心头之恨,却让“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非理性焦虑在社会上蔓延,甚至让更多人加入到“吃瓜群众”“键盘侠客”的声讨大军中……而这早已同匡正社会言行、遏制道德滑坡的初衷南辕北辙。 


道德社会的建设,需要将心比心的理解和不为已甚的宽容,而非以牙还牙的偏执。像发生在年三十夜的……,摒却了宽容与理智的同态复仇,无异于人类文明的倒退,结果只会造成双方的共同悲剧;怎比得上林先生,在丧妻失子的巨大痛苦中,依然选择宽容,并给这个曾向他肆意泼洒言论污水的社会捐款,以加强高层住宅防火减灾建设,向社会传递出了微弱但清晰的修复道德共识的信号。 


这两段文字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对偷窃者与声讨者进行简单的指责,而是以同理心,分析并肯定双方的合理初衷。先是通过对偷窃者行为的冷静“定性”和负面影响推导,驳斥了声讨者要求“公开学校及师生信息”的偏激要求;然后又在肯定声讨者希望“匡正社会言行、遏制道德滑坡”的善良动机的基础上,以两个对比鲜明的典型例子为例证,引导得出了“将心比心的理解和不为已甚的宽容”才能真正“修复道德共识”,建设道德社会的正确结论。

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