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0北京十一学校高一(下)期中语文

近三年高考语文真题答案解析及部分作文范文

北京语文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丰台区2020高三语文第二学期综合练习(二)语文试卷

2020北京海淀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0北京陈经纶中学高二(下)期中语文

顺义区2020届高三第二次统练语文试卷

北京市十一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昌平区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统一练习语文试卷

2020年6月西 城 区 高 三 二模模 拟 测 试语 文


2020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二模语文微写作讲评及例文

海淀区2020届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练习作文①优秀例文

海淀区2020届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练习作文②评阅标杆文

海淀区 2020 届高三年级第二学期阶段性练习议论文标杆文

北京市东城区2020届高三一模范文

2020年北京高三朝阳一模作文范文

北京市丰台区2020届高三一模标杆文(议论文)

2020年北京市高三西城一模议论文范文

2020年北京市高三西城一模记叙文范文

 2020北京市东城区高三语文二模作文范文

北京市密云区2020届二模作文标杆文—《站在十字路口》


北京市东城区高三2019—2020学期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0北京西城高三(下)6月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0北京市朝阳区高三年级高考练习二模语文

2020北京房山高三二模语文及答案

2020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师版

2020年(11区)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分类汇总——诗歌鉴赏
2020年(11区)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分类汇总——古文阅读

2020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文本阅读)教师版

2020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语言运用、微写作、写作)教师版

2020年(11区)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分类汇总——《论语》《红楼梦》

北京市海淀区2020届高考语文查漏补缺试题

《论语》理解练习题2

2020北京人大附中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北京高考2020年语文押题试卷

2012——2019年高考北京卷高分作文选读

2020 年北京高考押题训练系列 (训练项:古诗文·现代文·大作文)



2020北京延庆高二(下)期末语文

2020北京丰台高二(下)期末语文

2020北京房山高二(下)期末语文

2020北京通州高二(下)期末语文

北京市西城区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高二语文

2020北京海淀中关村中学高二(下)期末语文

2020北京交大附中高二(下)期末语文

2020北京理工附中高一(下)期末语文(无答案)

2020北京中关村中学高二(下)期末语文

2020北京八一学校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及答案解析

2020北京101中学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9-2020学年北京市密云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2019北京丰台高一(上)期中语文

2020北京师大二附高一(下)期末语文

2019-2020学年北京市大兴区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北京市中关村中学高一(下)月考语文试卷(4月份)

2020北京西城高一(下)期末语文

2020北京朝阳高一(下)期末语文

2020北京房山高一(下)期末语文

2020北京四中高一(下)期末语文

2020北京平谷高一(下)期末语文

2020北京顺义高一(下)期末语文

大兴区2019-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检测试卷高一语文

2020北京海淀理工附中高一(下)期末语文

2020北京中关村中学高一(下)期末语文

2019-2020学年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北京101中学、四中新高一分班考试语文真题合集

北京首师大附中新高一分班考试模拟试题(语文)

2016北师大实验中学新高一分班考试语文真题

2020北京丰台十二中高二(下)期末语文


2020北京十一学校高一(下)期中语文

一、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30分)

1.(30分)阅读以下四则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

(一)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二)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选自贾谊《过秦论•中篇》)

(三)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四)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选自杜牧《阿房宫赋》)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放(pì)邪侈

俯足以(xù)妻子

(xiáng)序之教

B.寒者利裋(hè)

囹圄(líng yǔ)而免刑戮

暴乱之奸(mǐ)矣

C.虑(yōng)蔽

正身以(chù)恶

无因喜以(miù)赏

D.架梁之(chuán)

多于在(yú)之粟粒

直栏横(kǎn)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君(规定)民之产/民之从之也(随便)/惟救死而恐不(供给人财物)

B.(打开)仓廪,散财币/而上下相(逃避,躲闪)/陈涉不(凭)汤、武之贤

C.将有(建造,兴建)则思知止以安人/慎始而(慎)终/(选拔)能而任之

D.取之尽锱铢(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戍卒叫,函谷(<被>攻占)/(灭族)秦者秦也

(3)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若民,则无恒产,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蒙故业,遗策(《过秦论》)

B.百姓困穷,主不收恤(《过秦论•中篇》)

是故燕虽小国后亡(《六国论(苏洵)》

以攻山西千里之秦,不免于死亡(《六国论(苏辙)》

C.乐盘游则思三驱为度(《谏太宗十思疏》)

殷盛,国以富强(《谏逐客书》)

举先王之政,兴利除弊(《答司以谏议书》)

D.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阿房宫赋》)

行李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牛何(《齐桓晋文之事》)

(4)对下列句中加点字活用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五亩之宅,之以桑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惧满溢则思江海百川老者帛食肉

越国以鄙,君知其难也食诸侯,使秦成帝业西并巴蜀,收上郡卷天下,包举宇内

A.①④用法相同,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B.②⑤用法相同,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C.③⑦用法相同,都是方位名词作状语

D.⑥⑧用法相同,都是名词用作状语

(5)在语段(一)中,孟子的主张与以下《论语》中哪一项精神相似?   

A.巧言令色,鲜矣仁。

B.《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C.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D.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6)假如你是孔子,在为政方面你会用《论语》中的哪。两句话劝说语段(二)中的秦二世?   

A.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C.禘自既溉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D.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7)以下孔子思想中,哪一项与语段(三)中魏征对唐太宗的建议相吻合?   

A.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B.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C.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D.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8)翻译文中划线句。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

(9)默写。

a.补足语段(四)中的①②两空。

     

b.文段(二)中所说“缟素而正先帝之过”中的“先帝之过”最终导致了陈涉起义、秦朝灭亡、被天下人耻笑的结果。请写出《过秦论•上篇》中与这一结果对应的文字。

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0)阅读“引言”,根据提示,完成《探究“为政之道”》的阅读综述提纲。

综述提纲

引言:古往今来,人们常从历史经验中获得“为政之道”的启发,进而鉴古治今,以史为镜。以上四个文段,以时间为轴揭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人士大夫在这方面的思考。理解他们的具体观点、比较分析观点的异同,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为政以仁”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1)主要观点及异同比较(用自己的话表述,不得摘录原文。)

       孟子的观点比较宏观,他认为“王天下”者的仁政措施可分为两点。

贾谊和魏征提出了较为具体的举措,其中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是,二人都提出了统治者应(写出一点即可)。不同点是,贾谊还提出了(写出一点即可),魏征还提出了(写出一点即可)。

       杜牧没有提出具体措施,但他强调秦的灭亡最值得后世引以为鉴的是,而这一点也是以上四篇文章在“为

政之道”上的共同点。

(2)结论:

         要求:从下面两则《论语》中任选其一并解释大意;结合所选《论语》和对以上选文的理解,形成自己关于“为政之道”的观点。(用自己的话表述,不得摘录原文。)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以上两则《论语》中,其中第     则的大意是:     

        我认为这则《论语》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     。上述四个文段中。 也体现了这一道理,所以我认为     

(20分)阅读下面小说,完成各题。

老杨的烦恼

       老杨一向不喜欢参加同学聚会一类的活动。“快五十岁的人了,弄那个干什么?”他常跟家里人说,口气里带出点不屑。

       其实老杨参加过一次初中同学的聚会,两三年前的事了。不过,那次聚会,大家伙都围着省厅副主任韩灵灵韩大主任直转。大伙儿都说,韩灵灵没变,而且何止没变,简直比中学时更、更、更什么呢,总之,和他们不是一种人。她站在你的面前,神清气爽,你不会觉得她疏远你,可你又决不能轻易亲近她。她和每个同学握了手,跟老杨握手时,还特意对他说,她记得他一堂课能写出两篇作文,给她介绍过陀思妥耶夫斯基。只是那次聚会之后,老杨却再也不参加,受了伤似的。其实谁伤了他呢,他也不知道。

       自从儿子去北京念大学,一家人全力以赴供应儿子每月的开销,老杨连烟都戒了,取暖的煤钱挤不出来,女儿手上的冻疮青一块紫一块……又过了些时候,韩灵灵从省会调至老杨的城市,做了这城市的副市长。自此,老杨和家人常在电视屏幕上看见她。老杨的老婆说:“这个女市长和你不是同学么?能不能跟市长说说,给咱们找两间有暖气的房?”老杨说:“怕不好开这个口……”此时,全家正吃晚饭,老杨盯住女儿的双手,手肿着,青一块紫一块的。再看看孩子的耳朵,也冻了。女儿有数学天才,前不久参加全省高中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女儿拿了个第二,她的目标是北大、清华。老杨支持女儿,可他拿什么支持呢,至少他应该让女儿住在有暖气的房子里吧,至少他不该让女儿冻得攥不住笔吧。也许真应该去找韩灵灵同学﹣﹣韩灵灵市长。

       是的,找找她又有何妨?谁让她是这城市的父母官呢,难道老杨不是归她管辖的一个市民么?再说找她,又不是为我老杨,是为我的女儿啊!她是个人才,人才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是属于民族、属于国家的,让属于民族和国家的人有好一点的居住条件又有什么不对呢?

       老杨家中无电话,第二天他特意早些上班,趁同事们还没进办公室,他给韩市长打了电话。秘书问明姓名身份后,老杨直接和韩市长通了话。应该说,电话里的韩灵灵是很热情的,稍事寒暄,便问老杨是不是有什么事找她。这边老杨连连说着,没事,真没什么事,声音挺大,就好像谁说有事谁就是诬陷了他似的。那边韩市长说有事也没关系只要她能帮忙。这边老杨仍高声坚持说没事,只是想见面聊聊。那边韩灵灵就把家里电话、地址告诉了老杨,欢迎老同学有时间到家里去。这边老杨硬着头皮问今晚行不行,那边韩灵灵沉吟片刻答应了。这边老杨急忙挂断电话,急忙到有点不礼貌,生怕韩市长变卦。

       这晚,老杨骑五十分钟自行车,从城郊赶到韩市长家。他被一个清秀的小阿姨让进客厅,然后韩市长出现了,和老杨面对面落座在两张小沙发上。谈话一开始老杨就觉得浑身燥热,他没有意识到,那是他穿了厚厚的棉袄、棉裤和棉鞋的缘故。在他的没有炉火的家里,他需整日这样穿戴,老婆和女儿甚至整日把毛线帽扣在头上。而在韩市长温暖的家中,一件薄薄的羊毛衫就足够了,韩灵灵就身穿一件薄薄的羊毛圆领衫。房间阔大,地板很亮,果盘里的水果鲜美,杯中的绿茶馨香……这些和老杨无关,或者,越是置身此情此景,老杨便越要使自己的谈话配得上这气氛和这气氛中的女市长。他于是就谈文学。

       他想起中学时的韩灵灵是喜欢文学的,初次把陀思妥耶夫斯基介绍给她的正是他老杨。果然,如今的韩灵灵对文学仍然保持着并不虚假的爱好,她很轻易地就说出了一大串当代作家的名字和他们的小说,并和老杨探讨这些作家的长短、得失。老杨谈着自己的见解,他发现,韩灵灵脸上是信服的神态。

       老杨被自己的讲述感动着,变得欲罢不能,他已经很久没对什么人谈起过这类感想了,现在连他自己也惊奇自己肚子里有这么多的东西。他一路由小说展开去说起电影,中间顿了顿,咽了一口茶,并观察了一下韩灵灵的表情,他确认她是专注的,没有因为他冗长的讲述感到疲乏。她的表情使老杨很满意自己,当他满意自己的时候便也开始焦虑自己:房子呢?房子的请求他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开口呢?

        他滔滔不绝着,自己越来越无法对付自己,心中的另一个老杨在同他捣蛋。他的话题越是宽泛,他说出房子的可能就越是狭窄;文学越是高雅,他的房子问题就越是俗不可耐;他越是想说出房子,就越是说不到房子上去。他以为他是会步步逼近房子的,却不知为什么一直在朝相反的方向“奔逃”。他不知道他这是怎么了,他在点点滴滴、一分一寸地折磨自己、枪毙自己,他同情自己又痛恨着自己,可是他必须讲,老杨差不多要声嘶力竭了。这时候,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走进了客厅,睡眼惺忪地依偎进韩灵灵的怀里叫她妈咪。老杨的叙述被打断了,他有些惊奇地看着韩灵灵怀里的孩子。孩子将老杨拉进了现实:客厅,水果,香茗,妈咪……

        时间太晚了,有十一点了吧?他的事还没说呢,可他已经没有理由再坐下了。他站了起来,韩灵灵也站了起来。以她的经验和洞察力,会猜出他是有求于她的,于是她又问老杨真的没有别的事么。没有,没有,没有,真的没有……老杨边摆手边大步向门口走,叫人觉得你若再问,反而是你对他的不礼貌了。韩灵灵没有再问。

       出得门来,老杨的脑子很乱。他是来求韩灵灵解决两间带暖气的房子的,可他一晚上都说了些什么呀!他的心是憋闷的。韩灵灵使他憋闷么?他觉得不是,因为她根本就没有拒绝他什么啊。那么错儿在哪儿?是哪儿出了错儿?老杨回到家时,已是夜半时分。他悄悄推车进了院子,见房间还亮着灯。他站在院子里没有立即进屋,因为他发觉自己又把另一个难以启齿的请求带回了家来:他准备请求老婆和女儿再也别让他请求市长了。

(1)下列选项对文中情节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杨对家里人说他不屑于参加同学会,因为他虽然从未参加过同学会,但听说老同学韩灵灵成为了省厅副主任,他不愿意去逢迎拍马。

B.老杨特意趁同事不在办公室时给韩副市长打电话,哪怕没人听见,他仍然连连说着“没事”,并且“高声坚持说没事”。

C.韩副市长家的生活环境与老杨家形成鲜明对比,韩副市长家有暖气、有保姆、生活优渥,老杨家却住在城郊、生活条件较差。

D.老杨去拜访韩副市长时,两人大谈特谈文学、电影,老杨几次想提出房子的请求却不好开口,最终没有提出请求就告辞离开。

(2)下列对文中故事发生背景信息的补充或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当时住房资源大多是分配的,居民解决住房问题的主要方式是“等国家建房,靠组织分房,向单位要房”,因此老杨的妻子会劝说他通过找关系获得暖气房。

B.故事发生的时代,房管局或单位的分房小组在分房之前需要调查申请人的各类情况,还会参考上级领导的意见,这就给了老杨通过同学关系获得条件更好的住房的机会。

C.老杨的儿子考上北京的大学之后,家里的开销一下子变得紧张了,老杨戒了烟、取消了买煤的钱才能勉强应付,可见供养两个学生使得老杨家的生活捉襟见肘。

D.老杨和韩副市长的初中时代,流行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然而等到文中故事发生时,他们已经不再阅读经典作家的作品,而是对商业电影更感兴趣。

(3)下列选项中,对文中语句潜在含义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杨给韩副市长打电话,提出当天晚上拜访的需求后,韩副市长“沉吟片刻”才答应,因为对方提出当天就拜访是非常突兀的。

B.老杨在和韩副市长聊天时感到“话题越是宽泛,他说出房子的可能就越是狭窄”,因为他选择的文学艺术话题高雅、广泛,很难切换到现实生活的困顿与窘迫上。

C.韩副市长一直在忍耐老杨的高谈阔论,最后她还安排“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提醒老杨尽快说出房子的事情。最终,老杨仍未鼓起勇气说出。

D.老杨最后告辞时,也不肯说出自己真实的请求,反而反复说“没有没有”,这表示他当时已经下定决心不肯再提出请求了,韩副市长也就不再追问。

(4)请结合本文的具体内容,分析韩灵灵这一人物形象。

(5)根据本文内容完成下面以老杨为中心的“冲突一览表”,并找出关键冲突,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仿照示例,填写下表。


冲突方a

冲突方b

胜出方c

内心冲突

a     

b     

c     

关系冲突

d     

e     

f     

环境冲突

个人的生存需求

资源分配的时代背景

时代背景

请找出关键冲突并分析它的作用(可以从推动情节、塑造人物、表现主旨等方面任选其一)。

(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自然选择的力量

这种有利的个体差异、变异的保持和有害变异的消除,我称之为“自然选择”或“适者生存”。至于那些无利也无害的变异,将不受自然选择作用的影响,它们或者成为不固定的性状,或者受到生物本身和外界环境的影响,最终发展成生物的固定性状。

对于“自然选择”这个名词,作者们有误解的,也有反对的,甚至还有认为自然选择可以引起变异的。其实它的作用,只在于保存那已经发生的、对生物在其生活条件中有利的变异而已。没有人反对农学家所说的人工选择的巨大效果,不过在此场合,必须先有自然发生出来的个体差异,人类才能依某种目的而加以选择。还有人反对“选择”这个用语,以为这字包含被改变的动物本身有意识的选择意义在内;并且主张植物既没有意志作用,自然选择一词就不能适用!照字义讲,自然选择无疑是一个不确切的名词,可是化学家所称各种元素的“选择的亲和力”一词,有谁曾经反对过呢?我们不能严格地说酸类特意选择了盐基而和它化合。有人说我把自然选择说成是一种动力或神力,然而有谁反对过一位学者说万有引力控制着行星的运行呢?这种譬喻的说法所指的意义人人都知道,而且名词要求其简约。就是“自然”两个字,应用时亦难免拟人化;不过我所谓的自然,是指许多自然定律的综合作用及其产物。所谓定律,是指我们所能证实的各种事物的因果关系。在稍微熟悉之后,这些肤浅的反对意见自然会停止。

我们要明了自然选择的大致过程,莫如就某一地方,在经历轻微的物理变化下,如气候的变化,加以观察。在气候变化之下,当地生物的比例数,几乎立时起变化,有些物种或不免绝迹。我们已经看到每一地域内所有生物彼此相互联系的密切性与复杂性,从这里我们可以断定,即使不考虑气候的变化,一地生物比例数的变化亦将会严重地影响其他生物。凡微小变异,只要对任何物种的个体有利,使其能适合于变更后的环境,必定会得到保存,而使自然选择有机会进行它的改进工作。没有有益的变异发生,自然选择就不能有所作为。

用譬喻的说法,可以说自然选择是每日每时在世界上检查最微细的变异,把坏的去掉,把好的保存和推进;不论时间,不论地点一有机会就在沉默不觉中进行工作,把各种生物与有机的及无机的生活条件的关系加以改进。一个物种要得到任何大量的变异,必须在一个变种成立之后,继续再起(或经过一长时期后再起)同样性质的有利变异或个体差异,而这些变异必须再被保存,这样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我们对于这些缓慢变异的进行,一点也不能觉察,除非有时代变迁的标记。然而我们对于过去悠久的地质时代的知识极为有限,所以我们能看到的,仅是现在的生物和以前的不同而已。

要明了自然选择如何起作用,请允许我举出一两个假想的例子。让我们以狼为例。狼捕食各种动物,有的用狡计,有的用强力,有的靠捷速。我们设想被捕动物中最捷速的要算鹿,如果在狼获食最艰难的季节内,鹿的数目,因当地情形有所变动而增加,或者其他作为狼的食物的动物数目有所减少,那么,只有最敏捷和身材最苗条的狼,才有最优良的生存机会而被选择或保存,只要它们在不得不捕食其他动物的这个或那个季节里,亦仍保持有足以制服这些被捕食的动物的力量。

自然选择的作用通常是非常缓慢的。只有在一区域内,当现存生物的变异更加适应自然体系中的某些位置时,自然选择才能发挥作用,而这些位置的出现在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以及阻止更加合适的外界生物的迁入。此种位置的存在,常和物理变迁有关,不过此等变迁的发生,大概很是迟缓的;此外,又和适应较佳的类型的被阻止迁入有关。在旧有生物中,有一些生物既发生了改变,则其他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亦将随之发生变动;新的位置即由此产生,而将为适应较佳的类型所占据,但是这一切经过都很缓慢。同种的一切个体,虽然彼此皆微有区别,可是要使它们构造的各部分表现出适当的差异,却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这结果又常为自由杂交所延迟。许多人会说,这几种原因已很足以抵消自然选择的力量,可是我不相信它是这样。我相信自然选择的作用,通常很是缓慢,须经过长久的时间,并且只作用于同一地域的少数生物。我又相信这种缓慢的时断时续的结果,和地质学所告诉我们的,这世界上生物变迁的速度和方式,是很相符合的。

选择的过程虽很缓慢,但如以弱小的人力,尚能用人工选择大有作为,那么,在很长的时间内,通过自然力量的选择即通过适者生存,其所起的变化,所导致的一切生物彼此间及其与生活的物理条件间相互适应的美妙与复杂关系,实在是没有止境的。

(选自达尔文《物种起源》,有删节)

(1)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表述,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   

A.自然选择是生物个体为了谋求利益而进行的变异,体现了生物的主观意志。

B.物种发生适合于环境的有益变异后,会为自然选择的改进工作提供机会。

C.自然选择的作用通常比较缓慢,但其作用不会被自由杂交所抵消。

D.自然选择能够改善生物和生存条件之间的关系,这个过程是永无止境的。

(2)第段中,作者通过类比手法驳斥了他人对自己的质疑,请根据文本内容和提示信息填写表格,分析类比的作用。

类比

所对应的他人的质疑

跟核心概念“自然选择”的关联

类比的作用

化学家使用“选择的亲和力”一词

     

这一术语和“自然选择”一样,使用了带有自主意识的描述来形容客观的科学现象。

 

 

     

“万有引力控制行星运行”

     

这一现象和“自然选择”一样是广泛适用的科学规律。

(3)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选文,从“自然选择”的概念、发生条件两方面,说明为什么不应将自然选择的说法简单用于形容人类社会的竞争。

【链接材料】

       所谓“社会达尔文主义”,指的是这样一种思潮或者行为倾向,即把生物界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能者为王等竞争规律,简单地运用于人类社会生活。这样的简单化处理,对竞争中的弱者、“落后者”没有任何人性化的关照,将人类社会竞争变成类似于动物之间的“弱肉强食”,充满残酷和血腥,罔顾人类的称号。现实生活中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往往具体地表现为很多形式,如绩效唯一化、资源倾斜化、分类固化和歧视化、威权常态化、胜者光环化、生存自私化等。

五、写作.

(40分)根据要求完成写作,不少于700字。

        受新冠疫情影响,三个多月来我们不得不居家学习生活。疫情可以阻拦我们的脚步,却阻隔不了我们的心灵,请以“居家寻(如:乐/友/爱/梦/诗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要求:补全题目,并将题目完整地抄写在答题纸上。可以写实,也可以想象。事件过程要有一定的波折或冲突。能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人物,体现人物主要的品质追求等。作文中不得出现个人真实信息。


2020北京十一学校高一(下)期中语文

参考答案

一、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30分)

1.(1)D.“庾”读“yǔ”,“槛”读“jiàn”。

(2)A.“民之从之也轻”中的“轻”是“容易”的意思,“惟救死而恐不赡”中的“赡”是“充足”的意思。译文:百姓也就很容易的听从了/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

(3)A.连词,就,表结果/动词,依靠/动词,沿袭。

B.三个“而”的意思均为连词,却,表转折。

C.介词,把/介词,因为/连词,表目的,用来。

D.代词,他,指“秦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动词,到……去。

故选B。

(4)是名词作动词,种植;形容词作名词,急困;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名词作动词,穿;形容词作名词,远的国家;名词作状语,像蚕食桑叶一样;名词作状语,向北;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

故选:C。

(5)语段(一)中,依据“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可知,孟子主张要“以礼治国”。

A.“巧言令色,鲜矣仁”的意思是: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巧言令色就是利用花言巧语去迷惑、取悦他人的行径。那些“巧言令色”之人,善于察言观色,见机行事,八面玲珑,讨人喜欢。但是如果从动机上分析,这种行为带有一定的欺骗性,多半是小人未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做出来的。作为智者,孔子对这种行为有着深刻的认识,所以提出了“巧言令色,鲜矣仁”的观点。

B.“《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的意思是:《书》中说:“孝就是要孝顺父母,要友爱兄弟,并将这种道德规范运用到政治上去。”意思就是把自己的家庭管理好,就是政治。不需要再找一个什么官来当,才叫着参与政治了。这话很深刻。也就是我们古人讲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我们也可以认为就是讲齐家。一个人能把家庭打理好,就已经是政治高手了。

C.“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的意思是:古代的君子从不轻易地发言表态,他们以说了而做不到为可耻。在孔子的眼中,做人应当谨言慎行,不要轻易地对他人作出许诺。若是做不到的话,很有可能会失信于人,影响到自己的威信,难以服众。“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要遵守诺言和说话要算数的道理。

D.“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的意思是: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都狠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不能狠心做出来呢?“礼”代表着一种修身与治国相结合的文化精神,它不仅是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具体体现,还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依据。孔子一直主张以礼治国,即利用礼乐规范君臣和官民的行为,让每个人都各安其位,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尤其是作为下属,千万不能越礼行事,否则就是对君上的不敬,就是以下犯上的僭越行为。如果任由这种僭越行为泛滥,社会秩序必将受到严重破坏,社会将陷入混乱。

故选:D。

(6)语段(二)中主要写秦二世不施“仁政”,致使出现了“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的局面。

A.“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意思是:“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这体现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B.“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的意思是:侍奉父母,对他们的缺点应该委婉地劝止,如果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仍然要对他们恭敬,不加违抗。只在心里忧愁而不怨恨。这里孔子是在说“孝”,他认为做子女的侍奉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过,做子女的对于父母的要求也不能一味地服从,否则就是愚孝。对的,我们当然要听,可是不对的地方,我们就得婉转地提出来,不过得注意下技巧,不能直言规劝。若是他们能够知错改错,自是再好不过。可是,他们若是一时难以接受,也不能强迫他们改变自己的观点,否则就是忤逆的表现。

C.“禘自既溉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的意思是:举行禘祭的仪式,从完成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想看下去了。祭祀重在意诚,可是,鲁国国君在刚开始举行禘礼时,多少还有些敬意。可是,等到献完酒以后,君臣就都懈怠下来了,虽然仪式尚在,但都成了虚文,内心没有一点儿恭敬虔诚的意思,只要稍有德行之人都是看不过去的。在孔子看来,当时鲁国内的社会文化严重衰败,几乎所有人都无视礼乐制度的存在。在举行祭祀典礼的时候,僭礼行为时有发生,并且君臣在祭祖之时缺少应有的恭敬之心,只是走走过场而已,这让孔子很失望。这体现了孔子“重礼”的思想。

D.“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意思是: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孔子这句话,意在告诉大家从政应该遵循的三大原则。对于一个执政者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才能让下属心甘情愿地跟着自己,在本章中都有提及。而且,这几个观点全都围绕着同一个对象,那就是“人”,强调要实行“仁政”,以“人”为本。

故选:D。

(7)A.“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的意思是:祭祀祖先时,好像祖先真的在面前;祭神的时候,好像神真的在面前。孔子说:我不亲自参加祭祀,祭了就跟不祭一样。孔子平时很少提及鬼神之事,如他说:“敬鬼神而远之。”所以,这一章他说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在内心有虔诚的情感。这样看来,孔子主张进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

B.“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的意思是:提拔正直的人,安置在邪曲的人之上,人民就服从;提拔邪曲的人,安置在正直的人之上,人民就不服从。孔子认为,为政者,尤其是君主,在选拔人才时应唯贤是举,远离小人,树立起良好的道德标准,让老百姓真心顺服。孔子提出的这种治国思想,也为后世挑选官员确立了新的标准,即任人唯才与德。孔子在此处论政,其中心是用人的问题。

C.“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意思是:父母活着的时,子女不远游外地;即使出远门,也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处。夫子时代,交通闭塞,信息不畅,生为人子,自要孝敬父母,不可远游;三十亩一犋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倘若子外出,就打破了家庭的生活秩序,最主要是打破了人伦秩序。长时间不在父母身边,何以为孝?这是大逆不道的事情,自然不可。所以,即便非得远游,也必须要让父母知道方位。

D.“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的意思是:孔子评论《韶》,说:“乐曲美极了,内容也好极了。”仁德的内容和蕴含就是善,而好的表现形式和手段就是美。在孔子看来,礼乐制度的核心在于“仁”。如果失去了这个核心,礼乐就没有什么价值了。他曾经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也就是说,人不仁不可以谈及礼乐。而真正的仁者之乐,必然是尽善的。这种“仁”的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修养,最终可以用来巩固统治,并使社会安定。

依据语段(三)中的“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仁者……信者……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可知B项与其符合,都是讲“用人”的问题。

故选:B。

(8)辅,帮助;志,实现志愿;明,明确地。

译文:希望先生帮助(实现)我的志愿,明确地教导我。

利,意动用法,觉得好;甘,意动用法,觉得香甜。

译文: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

(9)则足以拒秦。(重点字:拒)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重点字:递)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重点字:隳)

(10)文段(一)主要是孟子游说宣王行仁政。说明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表现了孟子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

文段(二)主要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破坏宗庙,残害百姓,重修阿房宫;使用刑法更加繁多,杀戮更加严酷,官吏作风苛刻狠毒;奖赏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等。

文段(三)写的是魏征向唐太宗提出“十思”的建议。“十思”以“谦冲而自牧”、“虚心以纳下”、“慎始而敬终”、“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为中心,角度不同,但都贯穿着“积其德义”的主线。作者告诫唐太宗“总比十思,宏兹九德”这样就会达到天下“文武并用,垂拱而治”。只要做到这“十思”,就不必自己去劳神费思,代替百官去行使职权了。

文段(四)主要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的历史教训。表达了不能爱民,难图久安的观点,并以此讽谏当朝统治者。

所补充的论语二则中,第一则的意思是:

季康子问:“要使百姓恭敬、忠诚并互相勉励,该怎么做?”孔子说:“如果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们就会恭敬;如果你能孝顺父母、爱护幼小,他们就会忠诚;如果你能任用贤能之士,教育能力低下的人,他们就会互相勉励。”

作为执掌朝政的权臣,季康子管理民众,显然是很有阻力的,所以才问政于孔子。他想知道,为政者应当如何做,才能让百姓对自己恭敬、忠诚,相劝为善。当然,这不仅是季康子个人想知道的问题,也是众多统治者的共同疑问,因为他们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

孔子回答言简意赅,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他明确指出,要想让百姓恭敬,统治者必须“临之以庄”,意思是说,为政者在面对老百姓的时候,只有保持着庄重严肃的态度,才会赢得人们的恭敬。也就是说,若是想让别人尊敬你,首先你得尊敬别人才行,这是礼“上”往来。执政者应当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以虔敬之心对待君主,以庄重严肃的态度处理政务,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之情,那么,老百姓自然会效仿,敬重执政者。

第二则的意思是: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规定一定要怎样做,也没有规定一定不要怎样做,而只考虑怎样做才合适恰当,就行了。”

对于君子而言,天下没有什么事是可以做的,也没有什么事是不可以做的,只看是不是对社会有益,所以无论什么规定,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做适当的调整,但前提是要符合仁义。

考生可以根据以上分析总结作答。

答案:

(1)D。

(2)A。

(3)B。

(4)C。

(5)D。

(6)D。

(7)B。

(8)希望先生帮助(实现)我的志愿,明确地教导我。

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

(9)a.则足以拒秦。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b.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10)(1)富民;教民;

示例:轻用民力/任用贤能/不滥用刑法……(写出一点即可);

示例:赈济孤独穷困的士人/帮助百姓解决急困……(写出一点即可);

示例:广开言路/自我约束欲望/做事慎始慎终……(写出一点即可);

爱惜百姓,让百姓安居乐业。

(2)示例:一;

季康子问:“要使百姓恭敬、忠诚并互相勉励,该怎么做?”孔子说:“如果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们就会恭敬;如果你能孝顺父母、爱护幼小,他们就会忠诚;如果你能任用贤能之士,教育能力低下的人,他们就会互相勉励。”

执政者要以身作则、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那么老百姓自然会效仿、敬重执政者。

第三个文段魏征劝谏唐太宗只要自身做到“十思”,就不必自己去劳神费思,代替百官去行使职权了。

为政者若想让老百姓对你恭敬,你必须有可敬之处才行;若想让老百姓对你尽忠,你得先是忠孝之人才可;若是想让老百姓勤勉互助,你得先营造出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才行。倘若做领导失职缺德,下面的人也会跟着做些坏事。正所谓,“上不正,下参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参考译文:

(一)

       齐宣王说:“我糊涂,不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帮助(实现)我的志愿,明确地教导我。我虽然不聪明,请让我试试看。”

       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却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只有士人能做到。至于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随之就没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如果没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就会胡作非为,坏事没有不干的了。等到犯了罪,然后就用刑法处置他们,这就像是安下罗网坑害百姓。哪有仁人做了君主可以用这种方法治理的呢?所以贤明的君主所规定的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对上足够奉养父母,对下足够养活妻儿,好年成就终年能吃饱,坏年成也能免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一心向善,百姓也就容易听从了。而现在规定的百姓的产业,上不够奉养父母,下不够养活妻儿,好年成也还是一年到头受苦,坏年成还避免不了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有空闲讲求礼义呢?“大王想行仁政,那么何不返回到根本上来呢?五亩的宅地,(房前屋后)栽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鸡、狗、猪等禽畜,不要错过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不要占夺农时,八口之家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教导百姓。头发斑白的老人们就不会在道路上肩挑头顶了。老年人穿上丝棉吃上肉,一般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还不能称王于天下的,是不曾有过这样的事。”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二)

       当今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没有人不伸长脖子盼着看一看他的政策。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天下苦苦哀叫的百姓,正是新皇帝执政才能的表现。这就是说劳苦人民容易接受仁政。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贞贤能的人,君臣一心,为天下的苦难而忧心,丧服期间就改正先帝的过失,割地分民,封赏功臣的后代,封国立君,对天下的贤士以礼相待,把牢狱里的犯人放出来,免去刑戮,废除没收犯罪者妻子儿女为官家奴婢之类的杂乱刑罚,让被判刑的人各自返回家乡。打开仓库,散发钱财,以赈济孤独穷困的士人;减轻赋税,减少劳役,帮助百姓解除急困;简化法律,减少刑罚,给犯罪人以把握以后的机会,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变节操,修养品行,各自谨慎对待自身;满足万民的愿望,以威信仁德对待天下人,天下人就归附了。如果天下到处都欢欢喜喜安居乐业,唯恐发生变乱,那么即使有奸诈不轨的人,而民众没有背叛主上之心,图谋不轨的臣子也就无法掩饰他的奸诈,暴乱的阴谋就可以被阻止了。

       二世不实行这种办法,破坏宗庙,残害百姓,比始皇更加暴虐无道,重新修建阿房宫,使刑罚更加繁多,杀戮更加严酷,官吏办事苛刻狠毒,赏罚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国家的事务太多,官吏们都治理不过来;百姓穷困已极,而君主却不加收容救济。于是奸险欺诈之事纷起,上下互相欺骗,蒙受罪罚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后相望,连绵不断,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难。从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处穷苦之境,到处都不得安静,所以容易动乱。因此陈涉不凭商汤、周武王那样的贤能,不借公侯那样的尊贵,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正处于危难之中。

(选自贾谊《过秦论•中篇》)

(三)

       作为君主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想到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被)重用,君王大臣之间没有什么事情(烦心),可以尽享游玩的快乐,可以颐养像松、乔两位神仙的长寿。(皇上)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不必多说,老百姓就可以被教化,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劳损聪明的耳目,违背无为而治的方针呢!

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四)

       唉!一个人的想法和千万人的想法是一样的(都想过好日子)。秦始皇喜爱奢侈,老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业。为什么搜刮老百姓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像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让那(阿房宫中)负载大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多;架起侧梁的椽子,比织布机上的女工还多;显眼的钉子,比谷仓里的稻米还多;横直密布的屋瓦,比(老百姓)身上的衣服上的线还要多;纵横的栏杆,比天下的城郭还多;乐器的演奏声,比闹市的人说话声还多。秦统治者穷奢极侈,使天下的老百姓敢怒但是不敢言。秦始皇却越来越骄横顽固。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四方响应,函谷关被攻破,项羽放了一把火,可惜阿房宫变成了一片焦土。

       唉!使六国灭亡的是六国自己,而不是秦国;使秦国灭亡的是秦国自己,而不是天下百姓。唉!如果六国统治者都能爱护本国老百姓,那么就有足够的力量抗拒秦国。如果秦国统治者同样能爱护六国的人民,那么秦就能从三世传下去,甚至可以传到万世都为君王,谁能够灭掉秦国呢?秦人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哀叹,只好让后世的人为他们哀叹;后世的人如果只是哀叹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再让后世的人为后世哀叹了。

(选自杜牧《阿房宫赋》)

2.(1)A.“因为他虽然从未参加过同学会”错误。由原文“其实老杨参加过一次初中同学的聚会,两三年前的事了”可知,老杨两三年前参加过一次同学会。

(2)D.“然而等到文中故事发生时,他们已经不再阅读经典作家的作品,而是对商业电影更感兴趣”错误。由原文“如今的韩灵灵对文学仍然保持着并不虚假的爱好,她很轻易地就说出了一大串当代作家的名字和他们的小说,并和老杨探讨这些作家的长短、得失”“他一路由小说展开去说起电影……”可知,韩灵灵说当代作家的名字和他们的小说,并和老杨进行探讨并不能说他们已经不再读经典作家的作品;老杨由小说谈到电影也是因为他无法开口说房子的事的掩盖,不是说对商业电影感兴趣。D错误。

(3)C.“韩副市长一直在忍耐老杨的高谈阔论,最后她还安排‘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提醒老杨尽快说出房子的事情”错误。由原文“如今的韩灵灵对文学仍然保持着并不虚假的爱好,她很轻易地就说出了一大串当代作家的名字和他们的小说……”“韩灵灵脸上是信服的神态”“他确认她是专注的,没有因为他冗长的讲述感到疲乏”等可知,韩副市长不是在忍耐老杨的高谈阔论;由原文“这时候,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走进了客厅,睡眼惺忪地依偎进韩灵灵的怀里叫她妈咪。老杨的叙述被打断了”“时间太晚了,有十一点了吧”“于是她又问老杨真的没有别的事么”可知,孩子不是被韩灵灵特意安排提醒老杨房子的事的,韩灵灵并不知道老杨找她的原因。

(4)待人有分寸感。同学聚会,表现了韩灵灵待人的分寸感很强,这是受官场环境影响的。喜欢文学。同学聚会时,韩灵灵特意提到老杨给他介绍过陀思妥耶夫斯基;当老杨因为房子一事上门拜访时,韩灵灵很轻易地就说出了一大堆当代作家的名字和他们的小说;她很专注地听老杨谈论文学,议论电影,脸上满是信服的神态。对同学热情,愿意帮助同学。韩灵灵在电话中、在家中几次和老杨说有事没关系只要她能帮忙。富有洞察力且尊重同学。韩灵灵猜出老杨是有求于她的,但老杨没说,韩灵灵也没有点破,说明她尊重别人的隐私。

(5)a老杨想找带暖气房子的渴求;b老杨想请同学韩副市长帮忙的犹豫不决;c犹豫不决;d老杨对妻子女儿的爱;e老杨在同学韩副市长面前的自卑;f自卑。

关键冲突:一方面,女儿处于学业关键阶段,老杨想开口请同学韩副市长帮忙找带暖气的房子的内心渴望;另一方面,老杨又不好意思开口,犹豫不决,整个故事就在这两种心理的交叉冲突中展开。作用:情节结构上,老杨想找带暖气的房子但老杨又不好意思开口请同学帮忙,在矛盾冲突中,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上,这一冲突使老杨自责、自尊和自卑的内心展露无遗,丰富了人物形象。主旨上,把老杨这个人物放在特定时代背景中,展现了时代的局限性,表达了作者的同情和希望;艺术效果上,这一冲突令人无奈,引人深思。

3.(1)C.“自然选择……其作用不会被自由杂交所抵消”错误。由原文第六段“同种的一切个体,虽然彼此皆微有区别,可是要使它们构造的各部分表现出适当的差异,却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这结果又常为自由杂交所延迟”可知,自然选择的结果常被自由杂交延迟,而不是不会被抵消。

(2)反对“选择”这个用语,以为这字包含被改变的动物本身有意识的选择意义在内;并且主张植物没有意志作用,自然选择一词不能适用。有人质疑我把自然选择说成是一种动力或神力。借助化学家称各种元素的“选择亲和力”与万有引力控制着行星的运行的例子作类比,浅显形象地解释“自然选择”这个名词。

(3)生物物种之间没有道德感,没有同理心和同情心,“自然选择”的现象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出现。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中,人和动物区别开来,人是有感情的,有人性的,有道德约束的,如果将自然选择的说法简单用于形容人类社会的竞争,那么人就不能称之为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