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浙江省2017年好题摸底卷(二)

浙江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真题汇编

近三年高考语文真题答案解析及部分作文范文
2020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2019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2019年浙江省高考作文优秀学生范文
2018年高考试题浙江卷及答案

2020年浙江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浙江省舟山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2018-2019学年浙江省宁波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2020学年浙江省绍兴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2019学年浙江省嘉兴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2019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六校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2019学年浙江省921高中联盟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浙东北联盟(ZDB)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

浙江省A9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浙江省台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018-2019学年浙江省杭州市八校联盟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2019学年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浙江省丽水四校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浙江省温州十五校联合体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浙江省嘉兴市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浙江省金华市东阳中学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浙江省9+1高中联盟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浙江省十校联盟2020年10月高三联考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浙江省之江教育评价联盟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2018-2019学年浙江省杭州市八校联盟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2019学年浙江省921高中联盟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2019学年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浙江省丽水四校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浙江省温州十五校联合体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2020学年浙江省绍兴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2018-2019学年浙江省宁波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浙江省湖州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浙江省丽水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控语文试题

浙江省金华市金华十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浙江省宁波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浙江省温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浙江省金华市金华十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浙江省绍兴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0学年浙江省宁波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浙江省瑞安市上海新纪元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内部)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2)

浙江省衢州四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浙江省丽水市五校共同体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浙江省嘉兴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基础测试语文学科试题

浙江省十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浙江宁波诺丁汉大学附属中学高二10月月考语文(实验班)试题含答案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浙江10月东阳中学阶段性测试卷(高三语文)

浙江东阳中学学期阶段测试卷(高一语文)

浙江省9 1高中联盟台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浙江省温州新力量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浙江省温州新力量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浙江省2021年好题基础卷(一)


浙江省2017年好题摸底卷(二)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岁月蹉tuó),时光荏rǎn),曾经的年少轻狂经不起尘世的苍海桑田,多少美妙的青春梦想也一一湮没在岁月的风尘之中,再回首,多的只是镜花水月后的浩然长喟。

B.年青人在绿草如茵的草坪上跳起了欢快的舞dǎo),小孩子扎进花丛中)捉蝴蝶……有人甚至在花园当中支起了账篷,打算在此度过他们浪漫的盛夏之夜。

C.当时的美国总统在走投无路的情形下,不得不答应摩根提出的)刻条件。这一次,白宫在华尔街面前甘败下风。

D.在那个直言)祸的年代,真的是人心惟危,即便是底层百姓,如果在言语上稍有差池,也立即会招致灭顶之灾,言论自由在那时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shē)望。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相比之下,中式快餐仍处于不瘟不火之状,缺乏严格的生产标准与特色,虽然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却难与自己的“洋对手”匹敌。

B.人生匆匆,俯仰一世。面对生活中遭遇的各种纷争烦扰,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自己的立场与原则,其他问题则可大而化之

C.新中国成立后,某中央官员滥用职权,接受巨额贿赂,违反党纪国法,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可以说他的人格不名一文

D.我国能源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能再向自然予取予求

3.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

A.一条有关“市售豆浆机、果汁机中电机用的是工业用润滑油”的帖子被广泛转载,豆浆机、果汁机“有毒”,究竟是谣言,还是“揭黑”?

B.唐《开元杂报》是开元年间发行的邸报,该报系雕版印刷,质量不是很高。本身原无报名,因其发行时,年号是开元,后人便称其为《开元杂报》。

C.李易峰的广告代言可算得上多如牛毛,有巧克力、绿茶、手游、手机、鞋、薯片、手表等等……他不愧是炙手可热的颇具商业价值的男星之一。

D.此次活动由中纪委、中联部、外交部协同江苏、浙江省纪委组织举办,范围涉及中国东部两省六市——这些地方在反腐倡廉方面的探索和做法将通过国内外媒体的报道一一亮相世界。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表意明确的一句是(    )

A.氨基酸即便有益无害,“吊瓶”即便真是为学生健康着想,但当高三学生竟然要以“挂吊瓶,打点滴”的方式来维系健康,给大脑进补时,我们也必须反思我们的教育制度。

B.这篇文章介绍了传统相声所用的押韵、谐音、摹声等方面的详细的语言技巧和表达效果,内容丰富,饶有趣味。

C.鲁甸地震救援难度很大,这是由于余震不断并且地形复杂造成的。专家呼吁,志愿者不要盲目前往灾区,以免造成交通压力。

D.记者从检疫局方面了解到,经过鉴定,确定这个物种为活体箭毒蛙,这是从南美过来的外来品种,属于外来物种,不过,这些入境的箭毒蛙是否携带毒性,还将做进一步检测。

 

二、语言表达

5.仿照下面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续写两句话。要求所写句子与画线句修辞手法相同,句式一致。

古典诗歌常常以精微的笔触传达丰富的意蕴——仿佛一抹微云,却能引你想象天空的辽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某学校准备举办读书月活动。有的同学说:“多读些好书真有好处啊。”也有的同学说:“花不少时间去读名著,也没见作文水平有多少提高。”还有的同学说:“读什么书啊,有时间还不如多做点题呢。”请你写一段话,阐述读书的意义并劝说其他同学多读书。要求:语言生动形象或富有哲理,不超过50字。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艺术生活与同情

宗白华

①艺术的生活就是同情的生活。无限的同情对于自然,无限的同情对于人生,无限的同情对于星天云月,鸟语泉鸣,无限的同情对于生死离合,喜笑悲啼。这就是艺术感觉的发生,这也是艺术创造的目的。

②同情是社会结合的原始,同情是社会进化的轨道,同情是社会协作的原动力。我们为人生向上发展计,为社会幸福计,不可不谋人类“同情心”的涵养与发展。哲学家和科学家,兢兢然求人类思想见解的一致,宗教家与伦理学家,兢兢然求人类意志行为的一致,而真能结合人类情绪感觉的一致者,厥唯艺术而已。一曲悲歌,千人泣下;一幅画境,行者驻足,世界上能融化人感觉情绪于一炉者,能有过于美术的么?美感的动机,起于同感。我们读一首诗,如不能设身处地,直感那诗中的境界,则不能了解那首诗的美。我们看一幅画,如不能神游其中,如历其境,则不能了解这幅画的美。我们在朝阳中看见了一枝带露的花,感觉它生命的新鲜,生意的无尽,自由发展,便觉得有无穷的不可言说的美。

③譬如两张琴,弹了一琴的一弦,别张琴上,同音的弦,方能共鸣。自然中间美的谐和,艺术中间美的音乐,也唯有同此弦音,方能合奏。所以,有无穷的美,深藏若虚,唯有心人,乃能得之。但是,我们心琴上的音乐,本来色彩无穷,一个艺术家果能深透心理,扣着心弦,聊歌一曲,即得共鸣。所以艺术的作用,即是能使社会上大多数的心琴,同入于一曲音乐而已。

④这话怎讲?我们知道,一种学术思想,很不难得全社会的赞同。因为思想,可以根据事实,解决是非。我们又知道,一个事业举动,也不难得全社会的同情。因为事业,可以根据利害,决定从违。这两种都有客观的标准,不难强令社会于一致。但是,说到情绪感觉上的事,却是极为主观,很难一致的了。我以为美的,你或者以为丑。你以为甘的,我或者以为苦。并且,各有其实际,决不能强以为同。所以,情绪感觉,不是争辩的问题,乃是直觉自决的问题。但是,一个社会中感情完全一致,却又是社会的缺憾与危机。因为“同情”本是维系社会最重要的工具。同情消灭,则社会解体。

⑤艺术的目的是融社会的感觉情绪于一致,是谋社会同情心的发展与巩固。譬如一段人生,一幅自然,各人遇之,因地位关系之差别,感觉情绪,毫不相同。但是,这一段人生,若是描写于小说之中,弹奏于音乐之里,这一幅自然,若是绘画于图册之上,歌咏于情词之中,则必引起全社会的注意,并使其产生同感,而最能使全社会情感荡漾于一波之上者,尤莫如音乐。所以,中国古代圣哲极注重“乐教”。他们知道,音乐能调和社会的情感,坚固社会的组织。

⑥谋社会同情心的发展与巩固不单是艺术的目的。本来,艺术的起源,就是将人类社会“同情心”向外扩张到大宇宙自然里去。因为自然中也有生命,有精神,有情绪感觉意志,和我们的心理一样。你看一个歌咏自然的诗人,走到自然中间,看见了一枝花,觉得花能解语,遇着了一只鸟,觉得鸟亦知情,会着了一丛小草、一群蝴蝶,觉得也能互相了解,悄悄地说他们的情、他们的梦、他们的想望。无论山水云树、月色星光,都是我们有知觉、有感情的姊妹同胞。这时候,我们拿社会同情的眼光,运用到全宇宙里,觉得全宇宙就是一个大同情的社会组织,什么星呀、月呀、云呀、水呀、禽兽呀、草木呀,都是一个同情社会中间的眷属。这时候,不发生极高的美感么?这个大同情的自然,不就是一个纯洁的高尚的美术世界么?诗人、艺术家,在这个境界中,无有不发生艺术的冲动,或舞歌或绘画,或雕刻创造,皆由于对于自然、对于人生,起了极深厚的同情,想将这个宝爱的自然、宝爱的人生,由自己的能力再实现一遍。

⑦艺术世界的中心是同情,同情的发生由于空想,同情的结局入于创造。于是,所谓艺术生活者,就是现实生活以外一个空想的同情的创造的生活而已。

(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有删改)

7.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艺术的作用,就是能使社会上所有人的情绪感觉达成一致。

B.“同情”是维系社会最重要的工具,但也不能追求全社会感情完全一致。

C.中国古代圣哲认为只有音乐才能调和社会的情感,坚固社会的组织。

D.艺术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区别在于有没有空想。

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哲学家和科学家追求人类思想见解的一致,所以不能谋求人类情绪感觉的一致。

B.我们读一首诗,只要能设身处地,直感那诗中的境界,就一定能了解那首诗的美。

C.艺术家如果对自然、人生起了深厚的同情,想将自然、人生由自己的能力再实现一遍,就会产生艺术的冲动。

D.同情的发生由于空想,同情的结局人于创造,所以有了空想就一定会有创造。

9.同情与艺术生活有怎样的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水乡戏台

祝勇

假若绍兴的一切都将在记忆中隐去,我相信最后余下的,定然是一座戏台。

绍兴旧府八县,可以说村村有戏台,几乎每隔一二里,甚至半华里,就有一座戏台,组成一张戏台的网络。当年的乡土绍兴,弹唱声密集,无论何时,总会有一座戏台在演戏。当大地陷入沉寂,悠扬婉转的唱腔却此起彼伏。假如所有的戏台同时开演,定如无数朵焰火同时在黑夜里绽放,成为一场无比盛大的感官盛宴。这里把戏台称为“万年台”。那些古老的戏台,依旧是现实的一部分,戏台上的角色,依旧眉目清晰。

那些临河而建的水上戏台,将自然之美与人的智慧结合得那么天衣无缝,如春天骤雨后的茶园,有着贴心贴肺的清雅。在烟波浩渺的近水远山中,那一座戏台就成了近景,在视线里聚焦。它们是真实中的幻景,是真正的“海市蜃楼”。它们有的正面立于水中,仅有一面傍岸,以减轻水流的冲击,也有的跨河而立,完全凌驾在河面上——四根柱子架在河的两岸,柱子间铺上台板供演戏,观众看不见台板,感觉上面人影摇荡,演绎出无限的风流,更像是一场轻梦。鉴湖上有座钟宴庙戏台,至今留存。这座戏台的台基均在水中,仅有左方的古柱靠近岸边。远远地,就能看见它伸展的挑角,如一只蝴蝶,在风中张大了翅膀,让人相信它的轻盈,永远不会在水面上沉没。无论在水上,还是在岸边,人们都可以同时欣赏同一出戏。

乌篷船,天下闻名。它既是交通工具,又是打鱼人的家。因此,对于行舟者来说,客栈通常是多余的,但他们需要戏台。唯有那些轻灵俊秀的水上戏台,能够成为它们真正的停泊之地。所有的河道,都将通向戏台。这意味着在绍兴的“地面”上不会有真正的陌生人,因为所有的陌生人,都注定在戏台前聚合,所有人的情感,也都将在戏台前交叉。在弯曲的河道上,戏台有节奏地错落着,与水上生活的节奏相呼应,在行舟者的前方出没,安放在每一个需要它的夜晚。

在鲁迅所有回忆绍兴的文章中,故乡常成为中国乡土愚昧落后的负面象征,显现出阴冷、灰暗的质感,如一块均质的岩石,无法穿透,唯有戏台是为数不多的例外——在风雨如磐的故园,戏台上的灯光,几乎成为鲁迅少年记忆里最宝贵的光源,照亮了鲁迅的记忆,也照亮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少年记忆。透过鲁迅的目光,无数中国人看见了那座戏台……曲终人散,每个人都转身走进自己的戏。戏台上的风流俊雅,无限缠绵,收束进岸上的楼窗、河中的船影。狭长的石板路、层出不穷的石桥、悠悠荡荡的乌篷船,他们的戏台无处不在。只不过没有人把他们的戏文写下来,我们无从得知而已。戏台上的忠奸争斗、征战杀伐,也慢慢融入了观看者的血脉,变成遗传基因。戏台上下,不仅构成一种对话关系,更构成一种轮回关系,戏台与看客,戏文与生活,翻覆颠倒。观众和角色可以互换,戏台下的观众一扭身,就融入了一个更大的戏台,变成角色,呐喊或者语丝,都是他们的唱词。

这座城就是一座戏台、一个巨大的发声体,风吹过、雨打过、脚步走过,都会发出奇妙的声响。它收纳了自然的笙箫和历史的烟云,既性感,又立体。作为北方人,我听不懂绍兴话,更无法听懂戏文,但我依旧觉得自己能够“懂”。我想象着越王勾践用古老的绍兴话发出的复仇誓言;想象着西施、范蠡在绍兴话里谈情说爱;“五四”时代的文学热涌中,假如没有了蔡元培、鲁迅、周作人黄酒般浓郁的绍兴口音,也会变得索然。因为那戏台,就是一部老式录音机,漫长的河道,就是咿咿呀呀反复播放的旧磁带,它们“合作”,呈现出有声音的历史。有了这些声音,书本上出现过的人物就不再遥远,我们会相信自己正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水乳交融。

(选自2014年2月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0.文章前三段描写了水乡戏台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11.文章为什么要叙写鲁迅对绍兴的回忆?

12.简要分析本文的构思特色。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悠然亭记

[明]归有光

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表兄淀山公,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余年,归始僦居县城。嘉靖三十年,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

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又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而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媢者所不容。然至今朝廷论人才有用者,必推公。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靖节世远,吾无从而问也。吾将从公问所以悠然者。夫“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历嵩、少间涉两海入闽、越之隩阻兹山何啻泰山之礨石?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庄子云:“旧国旧都,望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予获侍斯亭,而为之记。

(选自《明清散文》)

(注)①僦(jiù)居:租房。②两海:这里指东海与南海。③缗(mín):在这里指杂芜。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县三十里        去:距离、相距

B.不独一时之所        适:适意、舒适

C.无留滞        中:中间、里面

D.予获侍斯亭,而为之记    僭:谦词,超越本分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旧国旧都,望畅然        辍耕垄上,怅恨久之

B.而悠然之意,见于言外    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C.去县三十里        今已亭亭如

D.屋后构小园        西河外渑池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有光叙写了自己的表兄淀山公罢官后随遇而安,建筑庭园,修建悠然亭,颇有陶渊明归隐田园的思想情趣。

B.淀山公现居的马鞍山虽然与泰山的一块大石头无异,但他现在面对此山与曾经游览泰山等名山的心态,是同样悠然的。

C.淀山公有才能,做官时,多有声名和功绩;罢官后,朝廷仍然认为他可被重用,但是他自己却已忘怀,纵情于山水之间。

D.作者借写悠然亭记,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的表兄淀山公罢官里居、悠然自得的生活。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

(2)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娼者所不容。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公 行 天 下 尝 登 泰 山 览 邹 峄 历 嵩、少 间 涉 两 海 入 闽、越 之 隩 阻 兹 山 何 啻 泰 山 之 礨 石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故子墨子曰:“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是故古者圣王制为节用之法,曰:“……”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

(《墨子·节用》)

材料二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量地而立国,计利而畜民,度人力而授事,使民必胜事,事必出利,利足以生民,皆使衣食百用出入相撩揜

(《荀子·富国》)

(注)①臧:储藏。②价:一致。

18.两则材料中荀子和墨子的“节用”思想有什么差异?

19.对于墨子和荀子的这种思想差异,你怎么看待?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行香子·秋与

苏轼

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

问公何事,不语书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

都将万事,付与千钟。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注)①《世说新语》载,殷浩被罢黜后,整天用手在空中书写“咄咄怪事”四字。此处暗引典故。

20.词的上片通过对(季节)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_________(形容词)的心情。

21.请赏析“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六、句子默写

2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________________。(王实甫《长亭送别》)

(2)但以刘日薄西山,________,人命危浅,________。(李密《陈情表》)

(3)________________。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4)元嘉草草,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水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________________。(李贺《李凭箜篌引》)

 

七、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艺术家用手中的刀刻削着一块木头。一个男孩好奇地在一旁看着。渐渐地,一个雕像从木头中显示出了马的形状,高昂头的马头、矫健的四蹄、飞扬的尾巴……最后,一匹骏马呼之欲出。小男孩万分惊讶地问艺术家:“你怎么知道木头里藏着一匹马?”艺术家认真地对孩子说:“木头里什么也没有,但我心里有马,就把它艺术出来了。”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

(1)题目自拟,观点自定;(2)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3)不得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1.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字音字形的能力。

A项,“苍海桑田”应写成“沧海桑田”;

B项,“捕()捉”应改成“捕捉”,“账篷”应改成“帐篷”;

C项,“甘败下风”应改成“甘拜下风”。

故选D

2.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和辨析成语的能力。

A项,“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用于指“中式快餐”明显用错对象。

B项,“大而化之”,原指使美德发扬光大,进入化境,现常用来表示做事疏忽大意,马马虎虎。含贬义。这里指对其他问题可以忽略,不含贬义,感情色彩不当。

C项,“不名一文”,指一个钱也没有。这里是指人格低下,属于望文生义。

D项,“予取予求”,指任意索取。这里用于不能向自然任意索取,使用符合语境。

故选D

3.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C项,已经用了省略号,不能再用“等等”,可将“等等”删除。

故选C

4.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项,关联词语放置有误。关联词语连接的前后两个句子主语不一致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之前,故两个“即便”要移至主语前。

B项,“介绍了传统相声所用的押韵、谐音、摹声等方面的详细……”语序有误。“详细”在本句中作为副词放置位置不当,应把“详细”放在动词“介绍”的前面,把“详细”后面的“的”删去。

C项,“由于……造成的”句式杂糅。可改为“由……造成的”。

故选D

5.示例:仿佛一叶扁舟,却能引你想象大海的浩瀚;仿佛一粒新芽,却能引你想象春天的蓬勃。

6.读书可以滋养心灵,可以开启智慧,可以愉悦性情。我们不应该简单地把读书和分数挂钩,那也太急功近利了。

 

7.B

8.C

9.同情是艺术感觉的起源。艺术的起源,就是将人类社会“同情心”向外扩张到大宇宙自然里去。同情也是艺术创造的目的,艺术的目的是融社会的感觉情绪于一致,是谋社会同情心的发展与巩固。

 

10.戏台多,历史久,构建巧,形式美。

11.①内容上,表现戏台给他的温情和文化熏陶以及他写的作品中的有关戏台的故事影响了一代代中国少年;②结构上,为下文写“曲终人散,每个人都转身走进自己的戏”作铺垫;③表达效果上,增加文章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12.①将叙写主体“戏台”放在地域、历史、文化的背景下描写;②以“戏台”为贯穿全文的线索;③结构上层层推进、由实入虚。

 

13.C

14.D

15.B

16.(1)又在房子的后面建了(一座)小花园,在园子中建了(一座)亭子,取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诗句,把它作为亭子的名字。

(2)淀山公依仗杰出有为的才能,所做官职,多有显著的声名和功绩,因而不被嫉妒他的人容纳。

17.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历嵩、少间/涉两海/入闽、越之隩阻/兹山何啻泰山之礨石

【解析】

【分析】

13.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C项,中:心中。句子翻译为:心中无阻塞之处。

故选C

14.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项,代词,代“旧国旧都”/动词,去、往。 

B项,副词,经常,常常/副词,每次。

C项,副词,表推测,相当于“大概”/名词,伞。

D项,均为介词,在。

故选D

15.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B项,“是同样悠然的”错。作者写泰山等是为了与马鞍山对比,原文说“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表明“悠然”独在“兹山”,且“所以自忘”的悠然心态也是在此山。故选项说“是同样悠然的”是错的。

故选B

16.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

第一句翻译时应注意:“构”,建造;“其中”,在园子中;“以为”,把……作为。

第二句翻译时应注意:“负”,依仗;“杰特”,杰出;“为……所”,表被动。

17.

本题考查断句能力。

“公行天下”为完整的主谓宾句子,宾语“天下”后停顿;“尝登泰山”为省略主语的主谓宾句子,“登”作谓语,“泰山”作宾语,“泰山”后停顿;“览……”“历……”“涉……”“入……”四处句式结构相同,是并列的动宾结构,“历”“涉”“入”前分别断句;“兹山何啻泰山之礨石”,翻译为“这马鞍山与泰山的一块大石头有什么不同呢”,句意完整,中间不断句。整个句子理解为:淀山公游历天下,曾登上泰山;游览邹山,游历嵩山及少室山之间,涉游东海和南海,进入福建和浙江两地深险难行的地域,这马鞍山与泰山的一块大石头有什么不同呢?

【点睛】

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我外祖父家世代居住在吴淞江南边的千墩浦边上。表兄周淀由考中进士进入仕途,在外做官二十多年,(罢官)回来后才在昆山县城租房居住。嘉靖三十年,在马鞍山的南麓、娄水的南岸定居。

回忆起我小时候曾经住在外祖父家,大概离县城三十里,远远地望马鞍山坍塌如一堆堆积的土灰一样,云雾缭绕,似有似无。现在淀山公一天比一天喜欢这座山了,(在山上建了)高大的楼阁、弯曲的栏杆,台几、坐席、门窗随处可见。又在房子的后面建了(一座)小花园,在园子中建了(一座)亭子,取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诗句,把它作为亭子的名字。陶渊明的诗不像晋代、宋代那些刻意修饰文字的人所作的一样。而恬淡自然的意韵,常常体现在言外,不只是一时的适意。而看到天地间的万物,心中无阻塞之处,随遇而安,到了哪里能不悠然自得呢?我曾经认为悠然自得的人确实能够和天道成为一体。说陶渊明先生不知道天道,是不行的啊。

淀山公依仗杰出有为的才能,所做官职,多有显著的声名和功绩,因而不被嫉妒他的人容纳。然而到现在,朝廷谈论可以重用的人才,还一定推崇淀山公。大概淀山公没有被世人所忘怀,然而,他自己却忘怀到这种地步。

陶渊明先生已经远去了,我无法跟随他来向他请教。我将要跟随淀山公向他请教“悠然”的原因。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诗句,陶渊明没有能够说出其中“悠然”的含义,淀山公哪里能够说出它呢?淀山公游历天下,曾登上泰山;游览邹山,游历嵩山及少室山之间,涉游东海和南海;进入福建和浙江两地深险难行的地域,这马鞍山与泰山的一块大石头有什么不同呢?回想淀山公的悠然自得,只寄托在这座山中吧!庄子说:“自己的祖国和故乡,看到她心里就舒畅。即使丘陵草木杂芜,掩蔽了十分之九,心里仍然舒畅。何况是亲身见闻到本来面目的呢?”我获得陪同这座悠然亭的主人的荣耀,冒昧地写下了这篇文章

 

18.墨子强调君民节约、减少消耗就是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荀子认为除了“节用”之外,统治者还应该通过礼制政事合理配置资源,带领百姓参与劳作创造从而使生活富裕。

19.①墨子“节用”思想强调节约,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其作用和效果有限;②荀子的“节用”思想注重现实、偏重“开源”,更加科学合理,能够发挥君主的主观能动性,最终给百姓带来福祉;③墨子的思想立足于平民百姓的视角分析问题,荀子的思想更多地站在国家和统治阶级的角度分析问题。

参考译文:

所以墨子说:“除去无用的费用,这就是圣王之道,天下的大利了。”所以,古代圣王定下节用的方法,说:“……”而那种只增加费用而不利于民用的,圣王都不会去做。(《墨子节用》)

使国家富足的途径,是节约费用,使民众富裕,并妥善储藏多余的粮食财物。依靠礼制节约费用,依靠政策使民众富裕。礼就是高贵的和卑贱的有不同的等级,长幼有一定的差别,贫和富、权势大小都各有相对称的规定。丈量土地来建立国家,计算收益来养活百姓,估量人的能力来授予其工作,让百姓一定能胜任工作,工作一定能产生效益,而效益又足够用来养活民众,都让他们穿的、吃的以及各种费用支出和收入相一致。(《荀子富国》)

 

20.秋天(秋日、深秋)苦闷(失意、忧郁、愤激)

21.用心理描写、白描手法,排比句式,写出了作者借酒浇愁、狂放不羁的心理,与上片“醉”“病”“慵”相呼应,表现其因政治挫折而产生的忧郁愤激之情。

22.柳丝长玉骢难系    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气息奄奄    朝不虑夕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