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市奉贤区奉城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含作文(持续更新)

2020年上海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第33届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决赛)范文 《对“独立思考”的再思考》

2020年上海市建平中学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0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选登

2019—2020学年上海市闵行区七宝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语文试卷


上海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含作文(持续更新)


第33届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决赛)范文 《对“独立思考”的再思考》

2020年上海市建平中学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0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选登

2019—2020学年上海市闵行区七宝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语文试卷

2019年上海市高三一模古文一和古文二汇编

2020年上海市中考作文优秀范文(3篇)

2019年上海中考《这事,真带劲》优秀作文5则


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高桥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吴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上海市徐汇区上海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嘉定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上海浦东新区2009-201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静安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上海市金山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题


2019年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控语文试题

上海市杨浦区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长宁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新场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新场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新场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上海市静安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奉贤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杨浦区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建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金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省师大附中闵行分校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建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市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奉贤区奉城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句子默写

1.按要求填空

(1)雾失楼台,月迷津渡,_________。(秦观《踏莎行• 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断桥头卖鱼人散。(马致远《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

(3)苏轼在《江城子》中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诗句,在柳永的《雨霖铃》中有与之相似的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吴人的祖先很会唱歌,这是人所共知的。           ,而且被民间文艺工作者收集保存。可是吴地的舞蹈呢?我们祖先的那种伴有呜呜歌声的舞蹈哪里去了呢?

A.吴歌、白茅山歌从古到今都有人会唱

B.吴歌、白茅山歌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

C.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吴歌、白茅山歌

D.从古到今有人都会唱吴歌、白茅山歌。

3.下面是班主任在班会课上的讲话,以下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

A.男生寝室昨晚熄灯后聊天,希望你们既往不咎,改正错误。

B.小刘同学尽管早晨迟到,但原因是他帮助邻居,值得见谅

C.本周艺术节大家群策群力取得年级第一好成绩,可喜可贺

D.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有问题尽管提出,我定会鼎力相助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中国的“诗史”传统

①中国是一个深具历史感的国度。以至于凡是在诗歌史上被称为“诗史”的作品几乎都被视为是伟大的,因为这些诗歌的内容指向了确凿可证的具体史事,因而其价值不证自明。而我们在阅读诗歌时,也早已习惯从诗歌中寻找各种历史信息,诸如作者的生平、家世、交游等,以为谈史的资助;而罔顾诗人殚精竭虑地在格律和形式之间铺排、展开其诗艺、美学、情感和思想。这种阅读倾向不仅在普通读者中常见,即使对于具有良好文史修养的专业批评家而言也是如此。但与普通读者喜欢在作品中搜索年、月、日、地理、人物等直接的历史信息不同,目光如炬的批评家往往更喜欢从诗歌的比兴、美刺、讽喻等修辞中去窥测诗人的政治态度和立场,从而将多义的诗歌指向具体而又特定的历史语境。

②久而久之,我们已习惯在诗歌阅读中另辟通往历史的蹊径,并发展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诗史互证”——来配合这一阅读目的。清初以来,著名学者钱谦益、朱鹤龄、仇兆鳌、浦起龙等人注释杜诗,姚文燮、王琦等人注释李贺诗,朱鹤龄、姚培谦、冯浩、张尔田等人注释李商隐诗,都试图将孟子“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理论与“诗史”理论结合起来,通过对诗中的比兴等修辞手法及典故、词义的训释来阅读诗人如何在诗中传达对重大现实事件的看法,从而形成一套娴熟运用于诗歌阅读并服务于历史学的“诗史互证”的方法。这种研究方法经过近代著名学者刘师培、邓之诚、陈寅恪等人的发挥,至今仍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学术界。

③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对于“以诗为史”的阅读传统的追捧,在很大程度上是盲目的。在现实的研究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大量生硬的拼凑,或以纪史功能作为诗歌的主要价值,或将诗歌中的比兴、美刺牵强附会于上层社会中重大、秘密的政治事件,更有甚者,将“诗史”作为一种阅读标准,强加于古人甚至于今人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诗歌之上,只要诗中出现与时事交涉者,即可誉其为“诗史”。这一阅读方法的滥用非但不能为现有的研究开拓新的思路,反而遮蔽了诗歌阐释的丰富的可能性。

④实际上,“诗史”一词的适用范围极其有限,是不可随意运用的。历史上仅有宋末、明末清初两个时代的诗歌作品被当时或后世较多地尊称为“诗史”,这两个时代都存在史官缺席、史料贫乏的问题,而诗歌因为篇幅短小,诗人可随时随地利用诗歌这种形式来记载所思所感,所以,诗歌可用来补充历史叙述的不足。然而,对宋元以来的绝大多数时代而言,公私的历史记载均十分丰富。相对于整体的历史记载(上至帝王的起居录、实录,下至民间的野史、笔记)而言,片段的、经验性的诗歌中的历史记载实在渺小到可以忽视。或许个别杰出的诗人的触角涉及到历史记载所忽略的地方,但这也是因为创作观念的转变,使得诗人乐意记载和描述某些重大或特殊的历史事件。特别是同治、光绪以来,诗歌的纪事功能更是在不断地被边缘化。

⑤这么说,自然不是一笔抹杀诗歌的记录功能。诗歌本是诗人面对世界的重要思考结晶,但凡人生所要面对的事情,诗歌自然均有所涉及。记载历史,本是诗歌众多功能中的一项。诗歌当然可以帮助我们进入历史的阅读。今日来看,“以诗为史”的阅读,可以让诗歌在政治史、文化史、社会史、物质史、情感史、性别史、医疗史等众多不同的历史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不过,上述的阅读必须建立在如下认识之上:充分明白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献,而非用来简单证明历史的文献材料。充分了解诗歌的体制和美学,掌握语言文字的细微之处,熟悉同一时代诗歌文本的趋同与差异,才不至于对诗歌的意义及某些历史信息误判。最后方可曲径通幽,由诗歌的微妙门径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真实、丰富的历史阐释空间。

(选自张晖《中国的“诗史”传统》有删改)

4.第①段中“几乎”一词不能去掉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概括第③段的主要内容。

6.第④段提到宋末、明末清初诗歌作品,对其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写宋末、明末清初诗歌作品,是举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

B.写宋末、明末清初诗歌作品,表明当时的诗歌可用来补充历史叙述的不足。

C.写宋末、明末清初诗歌作品,是为了证明“诗史”一词的适用范围极其有限,是不可随意运用的。

D.写宋末、明末清初诗歌作品,是为了证明片段的、经验性的诗歌中的历史记载实在渺小到可以忽视。

7.下列对“诗史”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史”是指在诗歌史上具有最高价值的作品。

B.“诗史”一词的适用范围只受历史时代的限制。

C.“诗史”是部分具有记载历史功能的诗歌作品。

D.“诗史”是古典诗歌“以史为诗”的创作传统。

8.作者对“诗史互证”这一阅读方法持什么态度?请简要阐释。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满壁爬山虎

詹克明

(1)一壁爬山虎就是一部植株发展史。藤蔓自何处入墙,伸向何方,哪里分叉,哪里遇阻,哪里遭遇挫折跌落,哪里又径直畅快疾驰,早年粗粝藤干抵达何处,近年灰黑枝条进占哪里,当年又爆出哪些嫩红新枝......一部家族“编年史”望之一目了然。

(2)历史不能太鲜活,坚藤硬蔓之中深潜着年深日久的生命活力。这些横陈在粉墙上的简洁线条展示了它经年伸展的确凿轨迹。历史就该像这冬日里的爬山虎——倘如盛夏般枝繁叶茂,爆出一派葳蕤气象反倒会掩盖它的本来脉络,让人难辨其信史真容。历史一旦“鲜活”立马蜕变成话本演义,那是说书人的饕餮盛宴,却不是历史学家的正餐美食。唯有那褪尽繁英阔叶的枯藤老干才是历史学家理应坚守的安身立命之地。这些干藤枯蔓虽不可奉为果蔬,却可“入药”。以史为“药”可治今人痼疾。(《本草拾遗》称:爬山虎藤“性温味甘”,能“祛风通络”,主治“痈疖肿毒”。)倘若悬壶济世的历史学家不耐寂寞,热衷鲜活,实际上已是改入庖丁之行,卖弄得好也能兼收“药补不如食补”之利。

(3)就敷衍历史而言,眼下是名厨胜过名医的时代。静守“寒窗”一世,不及荧屏“视窗”几堂。而且似乎巾帼更胜须眉,当今学术超女早已声名远播,余音环球数匝,短时间内知名度绝对远远盖过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这些世界公认的国学泰斗。

(4)任何历史都是时空的演绎,既有空间的扩张,也自带“时间”维数。满壁的爬山虎不仅在空间上二维展开,在时间上也是次第井然。哪里先发,哪里后长,藤蔓分支次序,无不带有鲜明的时间因素,望之一览无遗。以前解读爱因斯坦四维时空(三维空间加一维时间)总觉抽象,这二维爬山虎所附加的时间维数倒是具象得触目可及。

(5)发展又总是带有不可逆转的“时间箭头”,其既定时空顺序绝对不可转圜。而且按照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这种发展还是“自发有序”的——体系会自动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走向高级。生命力旺盛的爬山虎,一根2厘米粗的藤根种植两年就可覆盖30至50平方米的墙面,藤茎绵延可达18米。满壁爬山虎气势磅礴地展示了这一带有普遍性的“自组织”发展趋势。

(6)爬山虎的整体格局体现了最大限度的天然合理。

(7)爬山虎所追求的“最大可能的经济原则”,就体现在它力图以最少的现有生物材料去捕获最充足的阳光,并通过光合作用力求制造最大量的全新生命材质,以进一步谋求更大的增殖发展。它们总是力求占领尽可能大的墙面空间,严格遵从“新条礼让旧枝”的古训,避免由于枝条间不必要的重叠而自损受光“截面”,减少对阳光的充分吸收。正是这种规避秉性使得满壁爬山虎别有一种疏离壮阔之美。

(8)实现完美的“天然合理”归根结底究竟靠的是什么?

(9)其实有时答案就在这不起眼的细枝末节之中。爬山虎的每一根卷须,每一片叶子,其与生俱来的个体秉性往往就是决定其整体态势的最深层、最本原的因素。

(10)当卷须前伸,适值摸到空白处自然没有问题,若是触到一根已然存在的同株藤蔓,它又该如何运作?一种做法是遵从“先来后到”的和平法则规避而行,另谋出路。若是出路全堵,干脆自行收束,停止发展;另一种则是全然不避内斗,笃信“斗争哲学”,不择手段,无分内外,各方全凭实力奋争,谁赢地盘归谁(只要不使阴损毒招也算是“公平竞争”)。对“本是同根生”的植株群落而言,决定其整体格局的最终“分水岭”也许就横在这是“避”是“争”中间。

(11)对每一根卷须、每一片藤叶而言,也许善恶就在这一避一争之间,如老子所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爬山虎是幸运的,它身上没有恶的基因!

(12)粉墙之上爬山虎向我们展示的是一壁世代和平的发展史,一部充满仁爱礼让的历史。望着这满壁友善谦和,仁爱克己的粗糙藤蔓,我深受感动,无数志士仁人所追求的社会理想居然在这面寻常粉墙上得到了映照。满壁线条深蕴着一种“天然合理之美”,一种终极“大善之美”。

(13)皇皇一壁爬山虎以最平实的语言告诉我们:所谓“天然合理”就是协调全员,确保每一个体的均衡受益,只有这样才能让整体达到最大可能的经济原则。如是观之,“个体均衡受益”乃是达到“整体天然合理”的充分必要前提。

(14)最完备的合理不仅要植根于大善之中,而且还须渗透到每一最小单元,每一基本细胞当中,此即所谓“众善之门”!居众善之门,“善”会彼此相长,自行攀升,犹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寓众恶之门,“恶”会争相逐臭,自行膨胀,犹如污水素练不浸自染。

(15)呜呼,芸芸众善之门足胜百代贤主!

9.请简要解释第(2)段画线句的含义。

10.从上下文看,第(8)段“实现完美的‘天然合理’归根结底究竟靠的是什么”?

11.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试以第(10)段为例进行分析。

12.结合全文,赏析结尾一段的妙处。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清平乐令

吴城小龙女

帘卷曲阑独倚,山展暮天无际。泪眼不曾晴,家在吴头楚尾

数点雪花乱委,扑鹿沙鸥惊起。诗句欲成时,没入苍烟丛里。

[注]①这首词题在荆州江亭柱上,故又名“江亭怨”。②“吴头楚尾”,江西的代称。③“扑鹿”,象声词,拍打着翅膀的声音。

13.从字数来看,这首宋词属于____________

14.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以“泪眼不曾晴”直接抒发了少女浓烈的思乡之情。

B.“乱委” 两字拟人化地表现了雪花随意飘舞、自由自在。

C.下片少女为雪花飘舞、沙鸥飞翔所吸引,伤感情绪渐淡。

D.本词由丰富却有限的画面,引发了无限的情感,余味无穷。

15.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赏析“帘卷曲阑独倚,山展暮天无际”。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张淳,字希古,桐城人。隆庆二年进士,授永康知县。吏民素多黠,连告罢七令。淳至,日夜阅案牍。讼者数千人,剖决如流,吏民大骇,服,讼浸减。凡赴控者,淳即示审期,两造如期至,片晷分析无留滞。乡民裹饭一包即可毕讼,[]呼为“张一包”,谓其敏断如包拯也。

②巨盗卢十八剽库金,十余年不获,御史以淳。淳刻期三月必得盗,而请御史月下数十檄。及檄累下,淳阳笑曰:“盗遁久矣,安从捕?”寝不行。吏某妇与十八通,吏颇为耳目,闻淳言以告十八,十八意自安。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吏狱。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而己出营赀以偿。十八闻,亟往视妇,因醉而擒之。及报御史,仅两月耳。

③民有睚眦嫌,辄以人命讼。淳验无实即之,自是无诬讼者。永人贫,生女多不举。淳劝诫备至,贫无力者捐俸量给,全活无数。久之,以治行第一赴召去永。甫就车,顾其下曰:“某盗已来,去此数里,可为我缚来。”如言迹之,盗正濯足于河,系至,盗服辜。永人骇其事,谓有神告。淳曰:“此盗捕之急则遁,今闻吾去乃归耳,以理卜,何神之有!

(选自《明史·张淳传》)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御史以淳(  )(2)淳验无实即之(  

17.第①段[]括号处的虚词应是()

A.B.C.D.

18.第②段画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而已出营费以偿

B.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而己出营费以偿

C.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而己出营费以偿

D.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而己出营费以偿。

19.下列选项中与“何神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C.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前赤壁赋》)

D.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

20.翻译下列句子。

及檄累下,淳阳笑曰:“盗遁久矣,安从捕?”寝不行。

21.简要分析第③段塑造了张淳怎样的形象特点。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遗黄琼书

[东汉]李固

闻已渡伊、洛,近在万岁亭,岂即事有渐,将顺王命乎?盖君子谓伯夷隘,柳下惠不恭,故《传》曰:“不夷不惠,可否之间”。盖圣贤居身之所珍也。诚欲枕山栖谷,拟迹巢、由,斯则可矣。若当辅政济民,今其时也。自生民以来,善政少而乱俗多。必待尧舜之君,此为志士终无时矣。

尝闻语曰:“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近鲁阳樊君,被征初至,朝廷设坛席,犹待神明。虽无大异,而言行所守,亦无所缺,而毁谤布流,应时折减者,岂非观听望深、声名太盛乎?自顷征聘之士,胡元安、薛孟尝、朱仲昭、顾季鸿等,其功业皆无所采。是故俗论皆言处士纯盗虚声。愿先生宏此远谋,令众人叹服,一雪此言耳。

(《后汉书·黄琼传》)

[注]①黄琼,东汉名士,受朝廷征召入仕,官至太尉。②峣峣:性格刚直。

22.作者认为圣贤所珍视的是一种____的处世态度。(用自己的概括)

23.对“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固这句话的意思是名望很大的人,实际的德才常常很难与名声相符。

B.李固用这句话讽刺世间的隐士都是徒有虚名,没有真才实学和高尚德行。

C.李固认为一个人想要做到名实相符,实在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D.李固认为有些名士被世人夸大了名声,但实际上他们的德才并不能达到那样的高度。

24.下列各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岂即事有渐,将顺王命乎?”一句表现出李固对黄琼应召的期待和欣慰。

B.李固认为“辅政济民,今其时也”,因为当朝皇帝乃是像尧舜那样的贤明君主。

C.李固用“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这句话告诫黄琼为官后要保守自己高尚的节操。

D.朝廷给予鲁阳樊君非常隆重的礼遇,是因为他的言行操守完美无缺,堪为楷模。

25.文末“一雪此言”中的“此言”具体是指______

26.作者举樊君、胡元安、薛孟尝等人的例子,用意是______

 

 

六、材料作文

27.作文

海明威说: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8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桃源望断无寻处    郴州旅舍;    落花水香茅舍晚;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名句名篇以及文化常识的能力。

易错的字有:郴,茅,凝,噎。

2.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根据横线后面“而且被民间文艺工作者收集保存”分析,什么“被民间文艺工作者收集保存”,主语应该是歌曲“吴歌、白茅山歌”,所以排除C、D项,B项“吴歌、白茅山歌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细细判断,主语仍然是“有人”,所以也应该排除。

3.C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A项,“既往不咎”指对别人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句中用于称学生针对自身的过错,用错对象;

B项,“见谅”是请求别人原谅自己的谦辞。句中用于称原谅别人,用错对象;

C项,“可喜可贺”,意思是值得庆贺。句中用于老师表扬大家取得好成绩,表达得体;

D项,“鼎力相助”是敬辞,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句中用于称对别人的帮助,用错对象。

故选C

 

4.“几乎”起限制作用,表示不是所有的都被视为伟大的,使表达准确严密。去掉后,与事实不符。

5.盲目追捧“以诗为史”的阅读方法的种种表现及其产生的后果。

6.D

7.C

8.作者肯定“诗史互证”的阅读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适应性。因为诗歌具有记录的功能,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历史的阅读,可以在政治史、文化史等众多不同的历史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批评盲目追捧这种阅读方法,倡导真正从诗歌的体制、美学、语言文字的运用等角度阅读诗歌。

 

9.运用比喻的说法,形象地表明历史如果热衷于世俗的趣味,就会变得庸俗和肤浅,只有表面的浮夸,失去历史的真实和价值。

10.爬山虎的每一根卷须,每一片叶子与生俱来的友善谦和、仁爱礼让的终极大善之美,确保每一个个体均衡受益。

11.①语言雅俗共赏,富于变化;有文采,华美而不浮靡,幽默而不流俗。②严谨,“自然……”,肯定的意味;“若是……”,退一步而言;“……也许……”,不确定,不排除其他情况。

12.①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热情地赞美/爬山虎的每一根卷须,每一片叶子深蕴着天然合理的“大善之美”。②水到渠成,结尾点明题旨,又顺势总结全文;③升华主旨,表达现实社会中每一个个体的大善之秉性的作用远超所谓百代贤主的影响。

 

13.小令

14.C,“为雪花飘舞”“伤感情绪渐淡”错误。“雪花”喻浪花。扑鹿,象声词,指沙鸥拍翅的声音。此句用意巧妙,不言少女伤怀,却言沙鸥不受羁绊,实际上把少女离乡后的不自由与沙鸥自由翱翔作了对比,通过移情联想,她的无限伤感流露纸端。

15.情景关系:寄情于景。少女寂寞而孤独地斜倚在曲栏杆畔,苍茫的暮色下远山连绵不绝,创设了一种哀怨悲凉、凄楚动人的意境,表达了少女无尽的思乡之情。

动静结合:第二句“山展暮天之际”中用一“展”字,化静为动,把少女远望时看到的山势连绵不断一直铺展到天际的情景表现出来,生动地表达了山岭阻隔、不能回归家乡的悲愁。

 

16.(1)属(通“嘱”嘱咐)

(2)坐(定罪)

17.D

18.B

19.D

20.等到公文接连下达,张淳假装笑着说:“大盗逃跑好久了,到哪里去抓捕呢。”搁置着不去办理。

21.第③段通过写张淳“劝诫”、“捐俸”“全活无数”“永人”表现了他善良仁爱的形象特点;写张淳抓捕盗贼的事情,表现了他料事如神的形象。

【分析】

16.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1)“御史以属淳”意思是:御史把这件事交给张淳办理。“属”,通“嘱”嘱咐;

2)“淳验无实即坐之”意思是:张淳查验发现不属实就定诉讼者有罪。“坐”,定罪。

17.

本题考查的理解文章内容以及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此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理解空缺前后的文意,“乡民裹饭一包即可毕讼,[   ]呼为张一包”,根据理解前后是因果关系,所以此处应该填写虚词“因”。

故选D

18.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中,“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中,“通盗死罪”是“责”的后置状语,联系紧密,不能断开,排除CD;“而己出营费以偿”,“复教之请以妇代系”中国,“请以妇代系”是“教”的后置状语,联系紧密,不能断开,排除A

本句译为:张淳暗地叫来这官吏用勾结大盗犯死罪来责罚他,再叫他请求让妻子代替自己坐牢,自己出去借钱来偿还。

故选B

19.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句式的能力。

例句,“何神之有”,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有何神。

A项,判断句,“……也”,表判断;

B项,被动句,“见……于”表被动;

C项,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有吹洞箫客,倚歌而和之;

D项,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而攻坚强者莫能胜之。

故选D

20.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关键点:“及”,等到;“檄”,公文;“阳”,同“佯”,假装;“遁”,逃跑;“寝”,搁置。

21.

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结合“永人贫,生女多不举。淳劝诫备至,贫无力者捐俸量给,全活无数”分析,可概括出:善良仁爱;

结合“甫就车,顾其下曰:‘某盗已来,去此数里,可为我缚来。’如言迹之,盗正濯足于河,系至,盗服辜”分析,可概括出:料事如神。

参考译文:

①张淳,字希古,桐城人。隆庆二年中进士,任命为永康知县。(永康)官吏和百姓平时大多狡猾,接连告官有七个县令被罢免。张淳到任,日夜翻阅公事文书。(当时)打官司的有几千人,(张淳)判决像流水一样迅速顺利,官吏百姓大为吃惊,叹服不已,官司日渐减少。凡是前往官府申诉的,张淳当即定下审判日期,(到时)诉讼双方按照预先约定的日期到官府,很快审决案件没有拖延积压的。农民带一包饭就能结束诉讼,于是称他为“张一包”,是说他像包拯一样快速断案。

②有个大盗叫卢十八的抢劫库藏的金帛,过了十多年还没俘获,御史把这件事交给张淳办理。张淳限定三个月一定抓到大盗,并请求御史在一个月内下达数以十计的缉捕公文。等到公文接连下达,张淳故意讥笑说:“大盗逃跑好久了,到哪里去抓捕呢。”搁置着不去办理。有个官吏的妻子与卢十八暗中勾结,那官吏很留心案情,听到张淳的话告诉了卢十八,卢十八心里安稳许多。张淳于是让差役假装告这位官吏欠人银子,把官吏关入狱中。张淳暗地叫来这官吏用勾结大盗犯死罪来责罚他,再叫他请求让妻子代替自己坐牢,自己出去借钱来偿还。卢十八听到以后,急忙来探望这位妇人,(张淳等人)趁他喝醉酒将他捉拿。等到上报御史,(俘获大盗)只有两个月。

③百姓之间有一点小小的怨恨,常常夸大成人命案一般的大案来诉讼。张淳查验发现不属实就定诉讼者有罪,从此没有诬告者。永地人贫穷,生下女孩大多不抚养。张淳规劝非常耐心,贫穷而无力抚养的就捐献俸禄供应物资,保全姓名活下来的无以数计。过了许久,凭执政成绩第一的身份前往应召,离开永地,刚上车,回头对下属说:“盗贼某人已经回来,离开此地只数里地,你们可以替我捉拿他。”根据他的话追寻,发现盗贼正在河里洗脚,拘捕到官府,盗贼服罪。永地人对这件事感到惊奇,认为有神明告知。张淳说:“这个盗贼追捕得急就逃走,现在听说我离开就回来了。以道理推断,有什么神明呢。”

 

22.既不过于狭隘、也不过于随便(介于夷、惠之间的中庸)

23.B

24.A

25.处士纯盗虚声

26.表明征聘之士虽有盛名,却往往无所建树,以此激励黄琼辅政济民、建立功业。

【分析】

22.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学生应回到文章中去,结合上下文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作者认为圣贤所珍视的的处世态度,根据“盖圣贤居身之所珍也”,需要联系上文,由“不夷不惠,可否之间”可知,圣贤珍视的态度为“既不过于狭隘、也不过于随便”。

2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要联系上下文情境,比较选项与原文的差距,作出判断。

B项,“讽刺”不对,这里对李固没有讽刺的意思,而是说名声与实际很难相符。

故选B

2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作答此类题型,学生应回到文章中去,结合上下文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B项,“当朝皇帝乃是像尧舜那样的贤明君主”不合文意,原文说“必待尧舜之君,此为志士终无时矣”,可见当朝皇帝没做到像尧舜那样鲜明。

C项,“这句话告诫黄琼为官后要保守自己高尚的节操”错,结合下文所举的鲁阳樊君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一个有盛大名声的人,他的实际就很难和他的名声相称”。

D项,“言行操守完美无缺”过于绝对化,文中说“虽然没见他有超出常人的表现,但是他的言行中规中矩,没什么过失,毁谤之言却到处传播,威望直落”,可见并非完美无缺,另外文中也没说被朝廷重用的原因。

故选A

2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点词语的含义的能力。

学生在作答本类题型时,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即文末“一雪此言”中的“此言”具体是指什么。然后回到原文中去圈定答题区间,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此”为代词,代词指代的内容一般需要从上文去找,这里的此言”是指上文的“处士纯盗虚声”。

本题可据上述分析作答。

2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到原文中去圈定答题区间,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本题中结合原文,如胡元安、薛孟尝、朱仲昭、顾季鸿等,他们的功业都没什么可以夸赞的,证明“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道理,再结合文章最后“愿先生宏此远谋,令众人叹服,一雪此言耳。”可知是在激励黄琼辅政济民、建立功业。

本题可据上述分析作答。

【点睛】

理解文章的内容,是做文言文题的基础。要读懂原文,注意重要字词的翻译、理解。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同时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另外,像比较生僻的文章,翻译起来比较拗口,我们可以借助下面的题干去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由点及面,慢慢读懂文言文段。

参考译文:

听说你已经渡过洛水,离万岁亭很近了,难道你面对眼前的情势自己原来的想法有所变化,将顺应王命前往应诏吗?孟子说:“伯夷气量狭隘,柳下惠太不严肃。”《法言》又说:“不做伯夷不学柳下惠,折中而不偏激。”这些道理,正是圣贤处世立身所重视的呀!如果你确实要隐居在山野之中,与山水为伴,效仿巢父、许由,这样做也是可以的。若是有志于辅佐朝廷救助百姓,现在正是时候!自古以来,善政少而乱世多,天下志士非要等到有尧舜这样圣明的君主才肯出来从政,那就永远不会有机会了。

我常听说这样的话:又高又尖的东西容易折断,皎洁白净的东西容易污染。高难深奥的乐曲,能和唱的人一定很少,在美好的声名之下,实际的才德常常难以相符。近来鲁阳的樊先生,被朝廷征召初到京城,朝廷用大轿抬他上殿,设坛设席,对他如同神灵。虽然没见他有超出常人的表现,但是他的言行中规中矩,没什么过失,毁谤之言却到处传播,威望直落,难道不是当初人们听到的对他的评价太高,寄予的希望太多,名声太盛的缘故啊!近来朝廷征召的人,如胡元安、薛孟尝、朱仲昭、顾季鸿等,他们的功业都没什么可以夸赞的,所以舆论都说处士“纯盗虚声”。我希望先生你能施展自己的非凡才华,令众人叹服,一举洗雪此类言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