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市华东师大附属东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近三年高考语文真题答案解析及部分作文

2021年上海高考真题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0年上海高考真题(附答案)

2020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选登


2021上海高二上学期期末古诗阅读汇编

2021上海高二上学期期末人物传记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1上海高二上学期期末论述、游记、书序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1上海高二上学期期末论述类文本阅读汇编

2021上海高二上学期期末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上海市华东师大附属东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默写与文常

1.按题目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晋·李密《陈情表》)

(2)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晋·_______《兰亭集序》)

(3)黄庭坚的诗歌理论讲求“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登快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化用了杜甫《登高》中的名句。

【答案】伏惟圣朝    以孝治天下    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    王羲之    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文学常识以及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伏惟”“骸”“羲”“澄”。

 

二、选择题组

2.选择题。

(1)下列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王老师一生治学严谨,教学兢兢业业,待人平易可亲,堪称为人师表。

B.有人常在网上发表惊世骇俗的言论,以为这是标新立异,不知其实是可圈可点,惹人厌烦。

C.新冠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武汉市万人空巷,整座城市的人用坚忍守护着更多人的平安。

D.在辩论赛上,小明同学总能抓住对方辩手的逻辑漏洞,一针见血、振振有词

(2)把下列四句话填写到语段中,使语意完整,最合适的一项是:(   )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一百年,是中国文艺理论发生巨变、取得辉煌成绩的一百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研究中国共产党                    ,对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未来发展有着特别的意义。

①在其探索和跋涉过程中有何经验与教训

②是如何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不断迈向新形态的

③是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

④在其不断前进的过程中有怎样的思考和总结;

A.④①③②B.①④②③C.③②①④D.②③④①

【答案】

(1)A

(2)C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兢兢业业:形容做事谨慎、勤恳。这里面是说王老师一生的教学态度非常的谨慎、勤恳,运用正确。

可圈可点:文章精彩,值得加以圈点,形容表现好,值得肯定或赞扬。这里根据后面惹人厌烦可知,这种言论并不值得肯定,运用错误。

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这里是指因为疫情的原因,街道上没有人,运用错误。

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这里面是说辩论会上小明总是一针见血,辩论的理由很充分,运用错误。

故选A

(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本题中需要排序的四句话是在说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探索和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的发展的,这一过程首先要实现的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不断迈向新形态,所以首先是③,然后是

然后说到在这个过程中的做法,先是总结经验教训,然后对经验教训进行思考和总结,所以按照逻辑顺序,先①后

故选C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我”在中国是一个新概念

庄晓丹

①这几年中国人对待心理学是工具化的,从我的临床经验看,100人里可能只有1个人是完全为了探索自我而来的,通常多数来访者都是想知道“我该怎么办”。他们不太看重了解自己,对自己也不太有好奇心。

②在这种概念模糊的背景下,我们谈论中国的“自我”和“自我探索”,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我甚至觉得西方意义上的“自我”,中国过去可能是没有的。

③西方的“自我”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而中国的“我”是关系性的存在,比如:对于父母来讲,“我”是子女;对于领导来讲,“我”是下属;对于妻子来讲,“我”是丈夫等等。“我”始终在一个家庭、组织、社会、阶层框架里,“我是谁”是一种社会标签,如果没有任何关系,“我”可能就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

④如果从西方理论角度去考虑,中国的“我”是一种非常典型的青少年水平的“我”。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曾经提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他把人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不同阶段要发展不同的社会心理能力。在青少年阶段发展的“我”,是根据周围的人和团体来定义的。我们会观察到,人在青少年阶段非常喜欢抱团和比较,因为青少年的“我”完全是根据和同侪比较来发展和定义的。

⑤但在这个理论框架下,“我”实际上还需要继续发展到成年人,成为独立的“自我”,然后进入亲密关系。西方有很多理论描述独立的、成熟的“自我”,简单讲,当一个人明确知道,他脱离了所处的家庭、社会群体、社会阶层和定义时,他是谁,这就是一个独立的“自我”了。如果一个人发展出独立的“自我”,处理亲密关系也好,其他问题也好,都会迎刃而解。

⑥当下的中国人没有从关系性的“自我”,发展成西方意义上的成年人具备的独立“自我”。我觉得第一是没时间,第二是没榜样,还有就是中国文化本身也不太强调自我,不太支持这种发展

⑦如果按照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青少年时期应该发展基于社会关系的自我。那几年中国学生在准备高考。我的高中班主任说,现在的孩子一门心思学习,除此以外同学之间互相都不怎么说话。功利主义、精英主义,以及家长、学校共同施加的压力,导致青少年没有空间去发展自我。这样的孩子是以小学阶段基于家庭的自我进入大学的,在大学甚至研究生阶段再发展青少年阶段的基于社会关系的自我,然后他们就毕业了,以这样的自我进入了社会。

⑧进入社会就更没时间了。现在的某种舆论是,人到了30岁还没有在社会上找到一席之地,人生基本就算失败了,似乎到了35岁就要被职场淘汰了,所以大家每一步都很着急。

⑨如果要发展自我,不说特别系统化、复杂化的条件,首先它需要一个人有时间去思考自己,有空间去探索自己。一个人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是需要跟人互动、在实践中试错的。我试一下这个,知道原来我是这样的,然后我再去试一下那个,发现自己其实不喜欢。

⑩现在社会快速发展变化,容错区间很小,一步错就可能步步错,前面没赶上车,后面可能就不许你上车了。大家是不太敢有勇气,去做探索自我这样“正事”以外的事情的。

⑪家长的自我可能也停留在那个青少年阶段。我们在养育中一个比较常见的情况是,父母的心理年龄大概在什么水平,孩子的生理年龄超过这个岁数就开始出问题。一个心理年龄12岁的家长带一个生理年龄18岁的孩子,他不可能告诉孩子18岁之后怎么办,孩子就只能自己摸索。

⑫再者,中国文化本身是不强调也不太支持自我的,这可能跟农耕文明有关系。农耕社会的客观现实是,无论一个人自我的程度怎么样,最终他所在的家族比较好,他也能比较好,并且年复一年生活变化不大。这样的社会形成了完整的规则,一个人什么阶段做什么事情,需要什么,都是差不多的,他只要跟着传统一步一步来,不出现杂音,就能运行良好。

⑬现代社会具有全新的生活方式,并且始终在变化,但我们还是会受到传统的影响。人类对陌生的东西都是有警惕性的,传统对它的态度是不确定,甚至是排斥的。在这样的氛围里,大家更没有诉求去寻找一个独立自我。这是不被鼓励的,甚至会遭到负面反馈。

⑭“自我”在中国是个新概念,但如果不努力发展独立的自我,我们面对的心理学问题就会越来越多。只有成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中的成年人,我们才能正确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会关系和心理问题。

3.第①段中的“工具化”的具体含义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多次提到“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请分析其作用。

5.请选出下列选项中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   )

A.作者认为中国人不关心自我的原因是因为太功利。

B.中国过去有“自我”概念,但和西方的“自我”概念并不相同。

C.中国人并没有“自我”概念,我们所说的“自我”,其实只是不同的社会身份。

D.作者认为中国人的自我认知现状是一生保持始终青少年阶段的自我。

6.请选出一项符合文意的推论(   )

A.在中国社会中探讨“自我”这个概念,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

B.对与自己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分析越仔细,对自己的认识就会越模糊。

C.只有不考虑所有附着于人际关系上的意义和价值,才能真正认识到自我的意义和价值。

D.随着农耕文明发展为现代文明,探索自我的文化背景压力会逐步减轻。

7.有人认为第⑥段的划线句能概括下文,是很好的总领句。也有人不认同这个观点,请结合原文,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

3.利用心理学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探索自我。

4.第④⑤段中以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分析中国和西方对“自我”理解的不同(即中国的自我是关系性的青少年阶段的自我,西方的自我是独立的成年人阶段的自我。);第⑦段中以此理论分析中国人没有发展除独立自我的原因是青少年以后的时期都没有时间发展自我;最后段总结提出我们今后的发展目标是成年人独立的自我。三处提及同一个理论论据,统一了文章的学术依据,使文章前后呼应,更具整体性。

5.B

6.D

7.同意该观点,划线句概括了作者认为中国人没有发展出独立自我的原因是没时间、没榜样、文化不支持。下文⑦-⑩从个人成长的各个阶段分析了为什么会没时间,段对父母为什么没能成为榜样做了分析,⑫⑬分析了中国农耕文明为什么不强调不支持自我。与划线句内容一一对应,结构清晰,因而划线句有很好的引领作用。

不同意该观点,理由主要是⑨⑩段还提出了由于社会快速发展变化容错区间小,大家没有勇气试错的原因,这个并没有包括在划线句的三点原因中。

【解析】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词语含义的能力。

根据“这几年中国人对待心理学是工具化的……‘我该怎么办’”可知根据“100个人里可能只有1个人是完全为了探索自我而来的”分析可知,人们利用心理学不是为了探索自我。根据“通常多数来访者都是想知道‘我该怎么办’”分析,大部分人利用心理学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4.

本考查学生分析语句作用的能力。

第四段中“如果从西方理论角度去考虑,中国的‘我’是一种非常典型的青少年水平的‘我’。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曾经提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第五段“但在这个理论框架下,‘我’实际上还需要继续发展到成年人,成为独立的‘自我’,然后进入亲密关系”,以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分析中国和西方对“自我”理解的不同。

第七段“如果按照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青少年时期应该发展基于社会关系的自我”“现在的孩子一门心思学习,除此以外同学之间互相都不怎么说话……”,以此理论分析中国人没有发展除独立自我的原因是青少年以后的时期都没有时间发展自我。

十四段“只有成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中的成年人,我们才能正确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会关系和心理问题”总结提出我们今后的发展目标是成年人独立的自我。

三处提及同一个理论论据,使文章前后呼应,更具整体性。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因为太功利”错误,原文是“我觉得第一是没时间,第二是没榜样,还有就是中国文化本身也不太强调自我,不太支持这种发展”。

C. “只是不同的社会身份”错误,原文是“中国的‘我’是关系性的存在”。

D. “一生保持始终青少年阶段的自我”错误,文章是说“当下的中国人没有从关系性的‘自我’,发展成西方意义上的成年人具备的独立‘自我’”,并不是一生保持始终青少年阶段的自我。

故选B

6.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在中国社会中探讨……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错误,原文是说“在这种概念模糊的背景下,我们谈论中国的‘自我’和‘自我探索’,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并不是在中国社会中探讨很有挑战性。

B.“对与自己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分析越仔细,对自己的认识就会越模糊”错误,依据“现在的孩子一门心思学习,除此以外同学之间互相都不怎么说话。功利主义、精英主义,以及家长、学校共同施加的压力,导致青少年没有空间去发展自我”可知,现在孩子没有对与自己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进行分析,但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仍然很模糊,可见不能得出这一结论。

C.“只有……才能……”说法绝对,“如果一个人发展出独立的‘自我’,处理亲密关系也好,其他问题也好,都会迎刃而解”,应该是成为独立的“自我”,才能真正认识到自我的意义和价值。

 

四、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庄稼的逻辑

毕飞宇

①村庄的四周是大地,从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我把大地比喻成海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每一块土地都一样高,没有洼陷,没有隆起。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A)如果你看不到更远的地方,那只能说,你肉眼的视域到了极限。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你每一次放眼都可以抵达极限。极限在哪里?在天上。天高,地迥;天圆,地方。

②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大是迷人的,却也折磨人。这个大不是沙漠的大,也不是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跨过的距离,平原的大却是你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在苍茫的大地上”——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都是手割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插的——都是手割的。这是何等的艰辛。不能想,是的,(B)有些事情你可以干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不寒而栗。

③庄稼人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着大地上的色彩。最为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为什么说它“最壮观”呢?这是由秧苗的“性质”决定的。秧苗和其他庄稼不一样,它要经过你的手,“一棵一棵”地插下去。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全是庄稼人的指纹。

④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它变得壮观了。

⑤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青黄不接”这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是庄稼人。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也在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庄稼人的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青和黄。

青和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逻辑。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当我伫立在田埂上的时候,我哪里能懂这些?我的瞳孔里头永远都是“汪洋”:鹅黄的汪洋,淡绿的汪洋,翠绿的汪洋,乌青的汪洋,青紫的汪洋,斑驳的汪洋,淡黄的汪洋,金光灿灿的汪洋。它们浩瀚,壮烈,同时也死气沉沉。我性格当中的孤独倾向也许就是在一片片汪洋的岸边留下的,对一个孩子来说,(C)对一个永无休止的旁观者来说,外部的浓烈必将变成内心的寂寥。

⑦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这声音很奇怪——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不听它又来了。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像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麦浪和水稻的汹汤则是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秆对秆。无数的、细碎的摩擦汇聚起来了,波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一直滚到天的那一头,形成了啸聚。声音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巨响般的尾音不绝如缕。尾音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宏是恢宏中间的恢宏。

⑧还有气味。作为乡下人,我喜欢乡下人莫言。我喜欢莫言所有关于气味的描述,每一次看到莫言的气味描写,我就知道,我的鼻子是空的,它能从我的书房一直闻到莫言的书房,从我的故乡一直闻到莫言的故乡。

⑨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大自然那充满诗意的感染力,往往靠作家给我们。”这句话说得好。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感染力都是作家提供的。

⑩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令人泪流满面的事实。

8.请联系第⑥段中划线句的上下文,说说你对“庄稼的逻辑”的认识。

9.请选择一个角度,结合文中语句,分析第⑦段的语言特色。

10.第⑨段引用福楼拜的话有何作用?

11.本文有很多句子富有哲理,值得品味。请在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分析其中的哲理,并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它对你有怎样的帮助。

 

【答案】

8.庄稼的逻辑是指通过艰辛的劳作能获得收获,但这种规律会因为各种原因被破坏,构成了庄稼人的悲欢。

9.本段句式长短结合,既有“叶对叶、芒对芒,秆对秆”这样的短句,也有“从天的这一头一直滚到天的那一头”这类的长句。节奏灵活多变,细致地描摹了大地上丰富的声音,凸显了大地声音的绵长恢宏,震人心魄。

10.引语强调了作家的创作对人们感知大自然感染力的重要价值,承接上文对大地的诗意描写和莫言的文学魅力,使观点更有说服力。

11.A句表达的意思是对同样的问题可以以不同的心态去理解。“肉眼的视域到了极限”,是感觉到自己能力有限,被能力限制,而“每一次放眼都可以抵达极限”则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自己的成就。在生活中我们面对竞选失败、考试不顺等逆境时,换一种想法,认可自己的努力,可以让我们更积极地面对人生。

B句表达的意思是我们要大胆去做,不要陷入对困难的恐惧。有时候单次的劳作是艰辛的,但“可以干一辈子”,一次一次努力,一定会累积出成就。但如果过于关注其中的困难和艰辛,就有可能“胆怯”、“不寒而栗”,没有勇气去做。在生活中,我们要大胆地去迎接挑战,在高三的学习中为了理想埋头苦干,相信天道酬勤,不要被畏难情绪困住,左右犹疑摇摆。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中吕]普天乐-西山夕照

元.徐再思

晚云收,夕阳挂,一川枫叶,两岸芦花。鸥鹭栖,牛羊下。

万顷波光天图画,水晶宫冷浸红霞。凝烟暮景,转晖老树,背影昏鸦

(注)西山:又名洞庭山,位于吴江县(今苏州市)境内的太湖中。

12.下列对本作品体裁的称呼,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府B.曲子词C.散曲D.北曲

13.下列对本作品景物描写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景由高而下,色彩分明,每句构成一幅图景。

B.鸥鹭、牛羊句由静而动,以鸟雀归巢衬牛羊归牧。

C.万顷句从两岸写到水面,由远而近,色调由冷而暖。

D.水晶宫句描摹出夕阳投射出水面的动态,由实而虚。

14.对画线句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的不同意境作赏析。

 

【答案】

12.B

13.A

14.《秋思》中“老树”“昏鸦”是漂泊“天涯”之人眼中的意象,在落日黄昏的背景中营造了萧瑟、凄冷的意境,将“断肠人”孤寂悲苦的情思形象化;本曲画线句描绘了在暮霭背景中,夕阳在树影间移动,为树梢上的乌鸦勾勒出明亮的轮廓,乌鸦安栖树梢,营造出恬静优美的意境。

【解析】

12.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古诗词常识的识记能力。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本题的题目是[中吕]普天乐-西山夕照。由以上分析可知,本作品属于“曲子词”。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曲的前四句一联三字句,一联为四字句,每字一景,从天上写到地下,层次分明。暮云渐收,残阳斜挂。余晖与枫叶相映,火红中透出碧紫;水边的芦花在晚风中轻摇,似仙鹤起舞。晚霞如火,残阳似血;枫叶与芦花相映,红白分明。这四句,取物之颜色红白相映,对比强烈,用意甚为深远。

A项,分析正确。

B项,“鸥鹭、牛羊句由静而动”分析错误,并没有写它们的“动”。

C项,“由远而近”分析错误,前面的“两岸芦花”已经写了水边,现在放眼湖面,写色彩变幻的粼粼波光,宛如一幅天然的画图。这里的描写是“由近到远”。

D项,“由实而虚”分析错误,“水晶宫”这一意象的引入更添许多朦胧的美感。想象自然贴切,生动形象。没有实写,都是虚写。

故选A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郭原平字长泰,禀至行,养亲必己力。性木功,佣赁以给供养。性谦虚,每为人作匠,取散夫价。主人设食,原平自以家贫,父母不办有肴味,唯餐盐饭而已。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父抱笃疾弥年,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菜者,跨积寒暑。父丧,每至节岁烝尝,于此数日中,哀思,绝饮粥。父服除后,不复食鱼肉,自此迄终,三十余载。

②高阳许瑶之居在永兴,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斤遣原平,原平不受,送而复反者前后数十,瑶之乃自往曰:“今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下耳。”原平乃拜而受之。

③每出市卖物,人问几钱,截言其半,如此积时,邑人皆共识悉,辄加本价与之,彼此相让,欲买者稍稍减价,要使贱,然后取直。

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已自引船,不假旁力。若自船已渡,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以此为常。

⑤太守王僧朗察孝廉,不就。太守蔡兴宗临郡,深加贵异,以私米馈原平,原平固让频烦,誓死不受。人或问曰:“府君嘉君淳行悯君贫老故加此赡也宜必辞。”原平曰:“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室,非吾一人而已。”终不肯纳。

(《宋书·郭原平传》有删改)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然后举(_____)   (2)屡空(_____)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性木功(   )

A.清闲  B.喜爱  C.熟习  D.平常

(2)要使贱(   )

A.没有  B.卑贱  C.偷偷  D.稍微

17.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

18.用“/”为第⑤段画线部分断句。

府君嘉君淳行悯君贫老故加此赡岂宜必辞。

19.对第③段郭原平卖物时的情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卖物时常常会有人拦腰砍价。

B.卖物花费的时间往往特别长。

C.物价为邑人认可,货品特别抢手

D.买家总是主动出高于报价的价格。

20.综观全文,结合郭原平的性格特点,推断其固不受米的原因。

 

【答案】

15.    烧火做饭    并列、挨着    

16.(1)C  (2)D

17.每次行船来钱塘,看见旁人的船被堵在水坝下还没有牵过去,就迅速操桨过去帮助,自己的船自己牵引,不要旁人的帮助。

18.府君嘉君淳行/悯君贫老/故加此赡/岂宜必辞。

19.D

20.太守赠米既为褒奖其德行,也有怜老惜贫之意。郭原平一方面因谦虚而推让褒奖;另一方面仁厚且自强,念及天下贫老而不愿独享。许瑶之赠绵表的是对郭母的尊敬和挂念,且亲自上门以示重视,故而孝子郭原平郑重接受。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然后举爨”翻译为:然后烧火做饭。“爨”, 烧火做饭。

(2)“屡空比室”翻译为:家家户户经常贫困。“比”, 并列、挨着。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性闲木功”翻译为:他会做木工。“闲”,通“娴”,熟习。

故选C

(2)“要使微贱”翻译为:等价钱稍微低廉。“微”,稍微。

故选D

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为:“牵”,引、拉;“辄”,于是、就;“楫”,拿起桨;“假”,借。

18.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嘉”的主语为“府君”,宾语为“淳行”,所以在“行”后断开;

“悯”的宾语为“贫老”,“故”用在因果复句的句首,所以在“老”后断开;

“岂”,为助词,经常放在句首,所以在“岂”前面断开。

这句话的翻译为:府君嘉奖你淳厚的德行,怜悯你年老贫穷,所以才有赡养之赠,岂能苦苦推辞呢?

1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由原文“邑人皆共识悉,辄加本价与之”可知,城里的人都认识他,于是加还本价给他。排除ABC

故选D

2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可知,他认为府君如果是因为自己的孝义行为而给以赏赐,则不止我一个人做得好,所以不能随便承受这种赏赐,所以郭原平是因谦虚而推让褒奖;他认为如果因为自己又穷又老而赏赐自己的话,那么老人很多,家家户户经常贫困,又不只自己一个人,所以郭平原不接受是因为仁厚且自强,念及天下贫老而不愿独享。

由原文“送而复反者前后数十,瑶之乃自往曰:‘今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下耳。’原平乃拜而受之”可知,许瑶之赠绵表的是对郭母的尊敬和挂念,且亲自上门以示重视,故而孝子郭原平郑重接受。

参考译文:

郭原平,字长泰,他生性孝顺,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侍养父母。他会做木工,常靠给人做工供养双亲。他生性谦虚,每次给人做工,只取一般木匠的工钱。雇主招待他吃饭时,郭原平想到自己家中贫穷,父母不曾吃荤菜,所以自己只吃咸菜下饭就算了。家里有时没饭吃,他就整日空腹干活,和家里人一同挨饿,等到傍晚收工;得了工钱回家,在村里买米,然后烧火做饭。父亲得了重病整一年,郭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渍的蔬菜,这样过了一冬一夏,连觉都没躺下睡过一次。等他父亲丧事办完后,自己盖了两间小屋作为祠堂。逢年过节,常在这里悲哀悼念,只啃几口干粮,不喝汤水。父亲丧服期满后,他再也不吃鱼和肉,从开始到结束,三十多年。

高阳许瑶之免去建安郡丞后回乡,派人送他一斤丝绵,原平不要,前前后后送了十多次,瑶之就亲自登门,对他说:“今年冬天太冷,建安的丝绵又好,所以我拿来奉送给您。”原平才拜谢收下。

郭原平每次去市场卖东西,别人问多少钱,他总是裁减成市价的一半,这样时间长了,城里的人都认识他,于是加还本价给他,卖者买者彼此总要互相推让,郭原平总想使买的人稍稍减价,等价钱低廉然后才收钱。

每次行船来钱塘,看见旁人的船被堵在水坝下还没有牵过去,就迅速操桨过去帮助,自己的船自己牵引,不要旁人的帮助。若是自己的船已经通过了水坝,后面的人还没赶上来,他常常停船等待,似乎这样已成了习惯。

太守王僧朗推举他为“孝廉”,郭原平没有接受。太守蔡兴宗来到该郡,对郭原平的为人行事也很钦佩,感到惊异,于是便把自己的米馈赠给郭原平,郭原平坚决地一再推让,誓死不受。有人问他说:“府君嘉奖你淳厚的德行,怜悯你年老贫穷,所以才有赡养之赠,岂能苦苦推辞呢?”郭原平回答说:“府君如果因我的孝义行为而给以赏赐,则不止我一个人做得好,所以不能随便承受这种赏赐。如果因我又穷又老的话,老人很多,家家户户经常贫困,不只是我一个人而已。”他始终不肯接受。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童心说

李贽

①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②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的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降,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重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③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重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④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

[注]①李资一直抨击程朱理学(即文中的“闻见”“道理”)。明神宗万历十四年有人写信说他“以安乱真、教坏毒世”,李贽大为恼火,写下这属文章反驳其指贵。②矮人何辨,这里以演戏为喻,矮人根本看不到,就无法分辨了。

2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有闻见从耳目入                    吾尝终日思矣

B.以闻见道理为心矣             无叔伯,终鲜兄弟

C.工,于我何与                    相如弩,独畏廉将军哉

D.降而六朝,变而为近体                窃大王不取也

22.下列句子不能直接证明“童心”重要作用的一项是(   )

A.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B.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

C.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

D.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

2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先对“童心”作出明确的解释,接着探究人的童心失去的原因。

B.作者反对程朱理学,认为那些“闻见”和“道理”是读书识义理的障碍。

C.如果一个人不具有美好品质和真才实学,也就说不出有道德修养的真话。

D.只要发自于人的真心,即使那些参加科举的八股文,也能成为千古美文。

24.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25.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人失去“童心”的原因。

 

【答案】

21.A

22.D

23.B

24.本句采用排比的句式,富有说理气势。阐明了受“闻见”“道理”雍蔽而成假人、说假话、办假事、写假文章的具体表现,论证了人一旦以虚假为本,则无所不假的危害。

25.1)闻见、道理日益增多,并占据了内心。

2)知道了美名的好处而又想发扬光大。

3)知道了恶名的丑陋而又想加以掩盖。

【解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有闻见从耳目而入”和“吾尝终日而思矣”中的“而”均为连词,表修饰。

B.“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中的“既”为连词,既然;“既无叔伯,终鲜兄弟”中的“既”为连词,与“又”搭配,表示并列。

C.“言虽工,于我何与”中的“虽”为连词,即使;“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中的“虽”为连词,虽然。

D.“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中的“为”为动词,成为;“窃为大王不取也”中的“为”为动词,认为、以为。

故选A

2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意思是“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资格”,说明童心很重要,直接证明“童心”重要作用。

B.“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意思是“童心,是心灵的本源。心灵的本源怎么可以遗失呢”,说明童心不可或缺,直接证明“童心”重要作用。

C.“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意思是“童心一旦雍塞,说出话来,也是言不由衷;参与政事,也没有真诚的出发点”,说明了童心的重要性,直接证明“童心”重要作用。

D.“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意思是“那么圣人又何必要热衷于著书立说以至于迷人心窍呢”,这是讲述圣人著书立言的作用、目的,并非“障其童心”,不能直接证明“童心”重要作用。

故选D

2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认为那些‘闻见’和‘道理’是读书识义理的障碍”错误,从“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既然书生会因为多读书识现而雍蔽童心,作者只是认为阅读那些宣扬“闻见”“道理”的书会成为童心的障碍。

故选B

2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句子的作用的能力。

“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句式整齐,使用“以……则……”的排比句式,使句子富有气势,使作者观点更加深入人心,更有说服力。

分析文章可以看出,作者这是在阐明受“闻见”“道理”雍蔽的危害,又由画线句解释为“由此去对假人说假话,正是投其所好;跟假人讲假事,肯定信以为真;给假人谈假文章,必然赞赏备至。”,即可得出危害为“成假人、说假话、办假事、写假文章”,论证了人一旦以虚假为本,则无所不假的观点。

25.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1)根据“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中的“道理闻见日以益多”“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可知失去童心的原因是:闻见、道理日益增多,并占据了内心。

2)根据“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中的“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可知失去童心的原因是:知道了美名的好处而又想发扬光大。

3)根据“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中的“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可知失去童心的原因是:知道了恶名的丑陋而又想加以掩盖。

参考译文:

所谓童心,是绝对不掺假的纯正的心,这是人生初始阶段的本性之心。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资格。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永远丧失了本来应该具备的完整的人格。儿童,是人生的开始;童心,是心灵的本源。心灵的本源怎么可以遗失呢?那么,童心为什么会贸然失落呢?

在人的启蒙时期,通过耳闻目睹会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长大之后,又学到更多的理性知识,而这些后天得来的感性的闻见和理性的道理一经入主人的心灵之后,童心也就失落了。久而久之,做得的道理、闻见日益增多,所能感知、觉察的范围也日益扩大,从而又明白美名是好的,就千方百计地去发扬光大;知道恶名是丑的,便挖空心思地来遮盖掩饰,这样一来,童心也就不复存在了。人的闻见、道理,都是通过多读书,多明理才获得的。可是,古代的圣贤又何尝不是读书识理的人呢!关键在于,圣人们不读书时,童心自然存而不失;纵使多读书,他们也能守护童心,不使失落,绝不像那般书生,反会因为比旁人多读书识理而雍塞了自己的童心。既然书生会因为多读书识现而雍蔽童心,那么圣人又何必要热衷于著书立说以至于迷人心窍呢?童心一旦雍塞,说出话来,也是言不由衷;参与政事,也没有真诚的出发点;写成文章,也就无法明白畅达。其实,一个人如果不是胸怀美质而溢于言表,具有真才实学而自然流露的话,那么从他嘴里连一句有道德修养的真话也听不到。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童心已经被雍蔽,而让那些从外部获得的闻见、道理入主了自己的内心。   

既然以闻见道理为本心,那么说的话就成了闻见道理的翻版,而不是出自童心的由衷之言,哪怕他说得天花乱坠,跟我又有什么相干?这难道不是以假人说假话,办假事,写假文章吗?因为人一旦以虚假为本,一举一动也就无不虚假了。由此去对假人说假话,正是投其所好;跟假人讲假事,肯定信以为真;给假人谈假文章,必然赞赏备至。这可真是无处不假,便无所不喜呀!满天下全是虚假,俗人哪里还分辨得出真伪。既然这样,那么即使是天下的绝妙文章,因被假人忽视埋没而后人无从得知的,不知有多少!原因何在?因为天下的好文章,没有不是发自童心的。如果童心常在,那些所谓的闻见、道理就会失去立脚之地,那么,任何时代,任何人,任何体裁都可以写出极好的作品来。

诗歌,何必一定推崇《文选》;散文,何必非得看重先秦,古诗演变成六朝诗外,近体格体,古文也发展为唐朝传奇,金代院本,元人杂剧,《西厢记》,《水浒传》,还有当今应科举的八股文,凡是讲求圣人之道者都是古今杰出的文章,绝不能以时代先后为标准,厚古薄今。所以,我对那些发自自己童心的文章有深刻感受,还说什么“六经”,还说什么《论语》《孟子》呢!

 

七、话题作文

26.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现代生活中“进”是一个高频词,“积极进取”、“与时俱进”、“急流勇进”、“循序渐进”……这些词展现出了全社会奋发激昂的时代精神。在这个时代,“退”还值得我们思考吗?

请就这个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021上海语文高一上学期期末古诗阅读汇编

2021上海语文高一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1上海语文高一上学期期末论述类文本汇编

2021上海语文高一上学期期末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2021上海语文高一上学期期末选择题汇编


上海市普陀区同济大学二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嘉定区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上海市松江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三5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1学年第一学期浦东新区高中高三语文期中质量检测

2017届上海市虹口区鲁迅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上海市虹口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黄浦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黄浦区上海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上海市闵行区七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复旦大学附中2022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