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院建筑学院2021研究生毕业展
○关注我们, 请点击屏幕上方 UniDesignLab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建筑学院
展览主题:自然建构
我们的世界正处于一个动态的全球性境况。在这短促迅速的社会发展的底层,是一种长时段的、空间性的、与当下每天的事件相比似乎置于时间之外的历史变迁——地理的与气候的变化。在我们的视线被每日纷繁的人物与事件所占据的同时,建筑作为大地上将长时存在的建成环境,必须关注这种深层结构性的重要因素。中央美院建筑学院提出并致力于探索“自然建构”的设计理念,面向地理气候层面的强有力的变化,同时应对生动活跃的日常生活。
“自然建构”理念因此具有两条脉络。
第一条脉络,是挖掘地域的自然与文化根源。真实的生活经验、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根植于特定地域的自然地理与气候;人类所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如能源浪费、环境污染等,也多来自于此。我们师法中国人的传统生存智慧,探索一种以中国的自然哲学观为基础的设计路径,顺应、利用、善加调整自然条件,使建筑成为当地人生存方式的最贴切的物化,形成智慧的、生态的、健康的自然建筑系统。这也是我们应对当今气候变化、疫情肆虐挑战的反思和贡献。
第二条脉络,是自然生发的创新设计。创新与创造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属性。依托中央美院的艺术教育平台,建筑学院立足人文视角,从鲜活的社会与文化动态中探索最动人心弦的部分,并塑造新的生活经验。这也是为高速城市化下愈发庞大的城市躯体注入生命力的有效方式。
感谢44名研究生同学及其导师在这次毕业创作中的思考与工作。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实验性、艺术性,体现了中央美院建筑学院在宏观、中观、微观的多层次视角下的研究生实验改革的教育成果,也将成为建筑学院设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院长、教授 朱锫
参展研究生对个人作品进行讲解
建筑学院全体参展学生与导师们合影
研究生教学研讨会现场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姓名:刘亦安
指导教师:朱锫
【作品名称】马家窑遗址观景建筑
【关键词】不完整的完整;自然建筑
【作品简介】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临洮,地处洮河与其支流巴马峪沟交汇地带,属于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古聚落遗址。伴随大量彩陶器皿的发掘,被证明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上游最为重要的史前文明,并被誉为马家窑文化。马家窑遗址观景建筑基地位于黄土高坪的顶部,相对于洮河高度在60米左右。向东可以远眺洮河、以及介于黄土高坪和洮河之间的冲积平原;向北可以俯瞰巴马峪沟、马家窑遗址。西域独特的地质自然气候环境,塑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地艺术,众千条似巴马峪沟的沟壑,横贯东西,伴随着水流奔向洮河。在这些沟壑的北岸,被塑造出众多坐北朝南、背山面水的层层台地,马家窑遗址恰恰坐落在这种典型的台地上,印证了先人充分理解自然、地质、气候条件,在居所的选址上,充分考虑太阳方位,依山而建,择水而居,避风向阳等生存智慧。
遗址观景建筑概念源于对西北临洮自然地质特征和当地先人生存智慧的感悟,也是挖掘地域气候、文化根源一次在地实践。观景建筑被深深地藏在坪顶黄土之下,沿坪顶突向巴马峪沟的一侧,刻出一条窄窄的水平横缝,就像周边山体所呈现出不同颜色的土层,记录着地质的年代。横缝平行于坪顶,与周边环绕众多黄土高坪的地质特征高度融合。藏隐是这个建筑以极少的方式介入特定场域的态度,洞穴是这个建筑表达史前原始生存智慧以及制陶的隐喻。
【导师寄语】
马家窑遗址观景建筑——次自然建筑的深刻实验。马家窑遗址观景建筑地处甘肃临洮,基地位于黄土高坪的顶部,远眺洮河、俯瞰史前马家窑彩陶发源地遗址。刘亦安同学观景建筑创作实践是一次挖掘地域根源与再创造的深度实验,是对气候变化、文化断裂的回应;更是对先人与自然共生的生存智慧的感悟,也是对中国当代建筑创作的反思。设计提出“不完整的完整性”的观念,映射中国传统自然哲学智慧。观景建筑深受史前人利用自然条件建窑做陶的生活经验的启发,深藏于坪下,只留出长长的、不完整的水平横缝。借助其自身的不完整,塑造与周边自然环境深深的咬合与编织,从而实现建筑融于地形、融于环境。姓名:丛啸宇
指导教师:朱锫
【作品名称】马家窑遗址博物馆
【关键词】马家窑遗址;根源性;再创造;游走
【作品简介】马家窑文化距今约有4000年历史,其马家窑彩陶举世闻名。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项目基地紧邻马家窑遗址。作者认为遗址博物馆应是一个特定场所,一种精神空间,是挖掘、感悟地域文化的手段,是历史和今天的交汇处,同时在设计中通过“游走”这一概念将其精神、文化、空间串联在一起。
【导师寄语】
马家窑遗址博物馆地处甘肃临洮,基地位于洮河以西,比邻马家窑史前彩陶遗址。丛啸宇同学遗址博物馆建筑创作实践是一次挖掘地域根源与再创造的深度实验,是对气候变化、文化断裂的回应;更是对先人与自然共生的生存智慧的感悟,也是对中国当代建筑创作的反思。设计提出“游走的经验”的观念,映射中国传统自然哲学智慧。博物馆建筑深受史前人利用自然条件,往返于洮河和村落之间行走经验的启发,在主街、公共广场、博物馆、遗址之间塑造连续且高差变化的行走路径。借助博物馆多孔的的、尺度变化的连续空间,塑造建筑中藏、息、修、游的空间经验。姓名:杨宏业
指导教师:周宇舫
【作品名称】回忆三部曲
【关键词】教科书;论崇高性;潜行者
【作品简介】回忆三部曲名字取自日本导演大友克洋的同名电影,分为“对几何体世界的回忆”、 “对现实崇高性的回忆”、“对微观个体,“家”的概念的回忆”三部分。
回忆三部曲的第一部曲,教科书,以三种媒介的方式(版画,拼贴,文字)叙述了纯粹几何体类型的故事。从几何体的角度,可以看见几何体世界关于秩序、崇高、建构的“宏观史“。回忆三部曲的第二部曲,论崇高性,以建筑作为叙事媒介,延续第一部曲中关于崇高性的讨论,构建了一个以“剧场”为使用功能的巨大的建筑体。之所以选择剧场,是因为演出的性质具有唤起观众内心情感崇高上升的共鸣的意义,因此也希望在建筑形式上体现一种崇高性。整个剧场被古典的的檐部挑向天空,逆反着稳定的万有引力,以巨大而极端的结构形式和力量感,试图唤起观众情感的崇高。回忆三部曲的第三部曲, 潜行者,同样取自苏联导演塔可夫斯基的同名电影。故事建构了一个梦境式的zone区,人们需要经过潜行才能到达。在zone区,人们能看到过往生活的场景,并以一种虚幻而真实的方式重现。在这儿,人们可以沉迷于过去而躲避机械冷酷的现代城市生活。在本故事中,故事的主人公曾经的生活场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被拆除,没有回忆的寄托,只能通过潜行进入zone。
即使在现实生活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依然向往着曾经的“家”。最终潜行到zone中,与过往拥抱,实现精神的永生。
【导师寄语】
可能要到一些年以后,这一届毕业的同学才会意识到他们曾经是站在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上。在这个转折点上面向未来的思考,还是延续过往的经验,二者可能都是面对未知的黑洞。然而,疫情告诉我们的是蝴蝶效应一般的突如其来的变化,对于被模糊掉的2020年,他们不会忘记,那年在央美就读,却在家里学习,而网络链接着全世界。A9工作室的三位毕业生今年的研究方向相对而言是比较具体的关于现象、类型和旧城更新的问题,三个选题并不新奇,而是来自他们自身的经验和关注的城市现象与问题,最为可贵的是在面对这些现象和问题的时候,他们提出的是可能性的探讨。
姓名:赵闫
指导教师:周宇舫
【作品名称】城市停车综合体——适应观下的自行式停车楼探索
【关键词】自行式停车楼;适应性;整体性;多样化
【作品简介】借助“适应性设计”整体把控、多样协调的理论主旨,遵循整体性、延续性、灵活性、集约化与人本化的适应性设计原则,通过对传统自行式停车楼采取“整体形象的适地塑造”、“公共空间的适度拓展”、“功能体系的适需复合”等具体适应性设计策略,提升建筑的开放性、公共性和可能性,以适应城市多元复杂的使用需求,成为引发城市多样性、适合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居民使用的停车楼综合体。
【导师寄语】
可能要到一些年以后,这一届毕业的同学才会意识到他们曾经是站在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上。在这个转折点上面向未来的思考,还是延续过往的经验,二者可能都是面对未知的黑洞。然而,疫情告诉我们的是蝴蝶效应一般的突如其来的变化,对于被模糊掉的2020年,他们不会忘记,那年在央美就读,却在家里学习,而网络链接着全世界。A9工作室的三位毕业生今年的研究方向相对而言是比较具体的关于现象、类型和旧城更新的问题,三个选题并不新奇,而是来自他们自身的经验和关注的城市现象与问题,最为可贵的是在面对这些现象和问题的时候,他们提出的是可能性的探讨。
姓名:孙萍
指导教师:周宇舫
【作品名称】旧厂新生——以艺术的置入改造空间
【关键词】艺术介入;现象学;知觉;悬置
【作品简介】该设计是对旧有厂房的改造,旨在增强人们身体在场的感受,创造具有丰富感知的空间,因此设计是以艺术介入作为契机。屋顶部分用朦胧的材质以山水墨画的感觉呈现,带来氤氲暧昧的氛围;中间层用高大的曲面装置介入,打破均质的空间,改变原有路径;地下是置入细胞状的空间,加入传统的正交体系结构,以此产生矛盾复杂的空间。
【导师寄语】
可能要到一些年以后,这一届毕业的同学才会意识到他们曾经是站在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上。在这个转折点上面向未来的思考,还是延续过往的经验,二者可能都是面对未知的黑洞。然而,疫情告诉我们的是蝴蝶效应一般的突如其来的变化,对于被模糊掉的2020年,他们不会忘记,那年在央美就读,却在家里学习,而网络链接着全世界。A9工作室的三位毕业生今年的研究方向相对而言是比较具体的关于现象、类型和旧城更新的问题,三个选题并不新奇,而是来自他们自身的经验和关注的城市现象与问题,最为可贵的是在面对这些现象和问题的时候,他们提出的是可能性的探讨。
姓名:刘璇
指导教师:傅祎 韩文强
【作品名称】戏游书山——图书馆设计
【关键词】游戏;身体;空间;游戏性
【作品简介】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功能、视觉和技术使得人与建筑的关系逐渐疏离。人在游戏的互动参与之中能够获得身体感知与精神建构,在建筑空间之中游戏概念的引入能够满足人的身体感知与情感需求,拉进人与建筑的关系。论文从游戏的角度出发,研究具有游戏性的空间设计方法,提出了空间游戏性的设计策略。
基于创造具有游戏性的空间体验,设计场地选择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作为奥运文化延伸的公园,运动与健身是附近居民来此的需求之一。书山利用似盘山路径的游环结构,屋顶作为运动健身与登高的场所,将身体游走行为与自然体验相结合。同时在建筑内部将书与山相融,创造自由开放的多样化读书与交流方式。建筑内部的书山场景与建筑外部的游环体验营造了不同的场景氛围,通过身体与建筑的互动获得了戏游书山的体验。
【导师寄语】
探索身体与空间的互动关联是空间设计领域最具研究价值的课题之一。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刘璇同学的硕士研究开了个好头。期望她在未来的学习中继续精进,探索之路任重道远,且行且珍惜吧。姓名:李平
指导教师:傅祎
【作品名称】A Place of Perception —— 英国汉密尔顿陵墓保护设计
【关键词】场所;感知
【作品简介】创作来自于对英国汉密尔顿陵墓进行的保护性设计,将陵墓与场所从常态中抽离出来,重新焕发一个作为文化与精神场所的感知属性是思考的核心。在保留原有场所文脉的基础上,每个空间根据其功能和特性都具有不同的感知体验,十字交叉的轴线及各类空间形成多条复合的流线,将空间中的感知片段组织起来形成一段段连续的空间体验。
【导师寄语】
研究当然要讲选题合适,方法得当,注释规范,论述严密,但这说到底是让研究变得精致的学术训练。好的研究要敢于开拓,敢于冒险,论证粗糙一点无妨,不必要求面面俱到,但要方向正确,具有活力。李平用图解工具研究具身性空间设计,是在有限度的间隙里寻找羊肠小径,还有待继续突进,但已见到了缝隙之光。姓名:梁波
指导教师:李琳
【作品名称】三亚大小洞天景区游客中心
【关键词】城市设计;城市问题;公共空间
【作品简介】海南三亚大小洞天作为著名的5A级风景区,是以山水观光为主的旅游胜地。基于海南省加快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新战略,设计配合景区以单一维度的旅游价值向消费型度假及崖州湾景城一体化双维升级,为景区提供多重功能,深度体验型的游客中心,并以游客行为路径为基础,重新梳理景区由外向内的交通流线,构成建筑主体空间。
【导师寄语】
思想与方法的累积贯彻着学习与实践的始终。对他者的研读最关键是提示一种新的看待世界的角度,启发与影响研究者自身的进步,并进而通过日后实践为他人提供新的视角。姓名:刘天博
指导教师:何可人
【作品名称】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关键词】沉浸式剧场;窥视;角色
【作品简介】每个个体都能撑起一场表演。
【导师寄语】
我们每个人,与全球的所有人类一起,都渡过了如此不平凡的一年。在毕业之际,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反思?对未来又会有什么样的憧憬?通过一个毕业论文和设计,探寻新一代年轻人关注的话题,所谓沉浸式的体验,实质上是把人的体验放在首位的设计理念与思考,对于未来的建筑与空间发展提供一些不同的思考,也就是毕业设计和论文的目的。希望将来能够一直保持这种永远好奇、永远探索的精神。姓名:张向月
指导教师:何可人
【作品名称】通州新运河水岸社区活动中心
【关键词】可变建筑;未来建筑;幻想建筑与城市
【作品简介】该设计是位于北京通州的新运河水岸社区活动中心,建筑共有6层,由一根轴连接和承托地面与2-6层的楼层,建筑可以360°的不停匀速旋转,可以看到不同角度的风景;每层功能分区明确,休闲娱乐、学习阅读、运动健身、大型展览等功能都可以满足;通过室内室外交通空间满足不同楼层之间的自由切换。设计的目的是建立一个空间和功能更加自由多元、全时段活力的社区中心,创造标志性建筑吸引更多的人流,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导师寄语】
在这种对未来的不确定之中,我们应当坚守什么样的信念?是看到人与人之间的不同,还是更多地看到人类的共性?是回应以消极和虚无,还是担起更多的对于缔造人类生存环境的责任?通过毕业设计和论文,回顾人类对于未来建筑和城市的想象与憧憬,同时探索现代技术对于动态的建筑所带来的可能性,很有意义的课题。希望永远保持你的思考、好奇和热情,一直探索下去。姓名:朱亚伟
指导教师:程启明
【作品名称】新冠疫情记忆馆
【关键词】异质同构;事件切割;格式塔心理学
【作品简介】方案以历史事件纪念馆为题。以2020年新冠疫情这一公共卫生事件为空间纪念对象,以事件各个阶段对于人们心理状态所造成的影响为空间序列设计的依据,并以空间的方式重现。方案场地位于武汉市火神山医院旧址,试图在医院旧址上将人们在疫情期间各个阶段的记忆与感受保存下来,以空间序列将这一特殊的集体记忆进行留存。
【导师寄语】
研究课题具有希望解决本质问题的特点,论文做的很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应该说三年的努力还是有所收获的。希望亚伟在今后的设计中能够将这些思考融入到作品之中。研究是无止境的,一旦进入到了研究,就要不停地进行思考,不断地推理出新的概念。好像这是亚伟比较愿意干的事,较真并执着,善于从哲学层面进行思考,那就坚持下去吧,期待你在不久的将来设计出对自己意志有所表达好的作品。姓名:郭皓月
指导教师:程启明
【作品名称】东便门市民休闲广场
【关键词】东便门;历史记忆;公共空间;城市绿地
【作品简介】在对北京东便门地区及外城深度调研的基础上,本设计希望能够保留东便门节点的历史文化记忆和内涵,同时为市民开辟小型的休闲活动场地,为儿童提供更多绿色城市空间,增加街区活力。
【导师寄语】
研究虽然经历了一些反复,但最终所确定的课题还是非常的有现实意义且针对性极强。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是永远也谈不完的话题,相对于不同时期和地域,对于复杂性和矛盾性的诠释也会有所不同。希望通过课题研究,皓月能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关于建筑复杂性和矛盾性的认识。这一认识对于将来继续从事研究肯定会非常有价值,因为这其中涉及的内容会很多,人的、社会的、文化的、意识形态的等,期待皓月在今后的研究中取得更大的成果。姓名:梁冰玉
指导教师:韩涛
【作品名称】自然之腹-龙口采石场废弃空间更新与图像创作
【关键词】自然体象;腹部;柔软连绵;孔穴呼吸;化育可塑;无始无终
【作品简介】场地是龙口地区数十个采石矿坑其中之一,设计起源于第一次身处大规模山体开采现场时心中升起的痛感,类似于将自然拟为人体,而人工切割开采的矿坑就好比人体的腹部,腹部功能有三:柔软、会呼吸和育化生命。设计凭借柔性的天然材料与柔和的自然形态突出柔软的特点;通过一系列自由蔓延的穴窍体会呼吸的功能;凭借半完成状态的形态和游者的可参与性,象征无穷无尽的衍化功能。最后在功能流线上采用莫比乌斯环的抽象形态,影射多维度的观察视角,以此探索建筑人自然之间的无别之感。期待能用次方式达到知觉现象学中所期待的镜像互感以达到的移情共情状态。
【导师寄语】
梁冰玉以山东龙口市采石场废弃地改造为创作背景,重新审视了自然、建筑、人三者的辩证关系。并基于知觉现象学原理,将建筑设计放大到自然的整体语境下,并将其与人体生命进行角色互换,由此得名《自然之腹》。在设计之前,作者首先重新界定了自然的含义,将其从客体对象还原为主客体未分的本体概念,由此建立了自然与人类互换的前提。在创作过程中,以逆向回归的手法,一反僵化固定的现代设计模式,采用了自然衍生的孔穴形态,又将其空间进行了无始无终的莫比乌斯环式连贯,产生了别样的整体效果。梁冰玉本次创作与展示的特点之二在图像模型的表达方法上,凭借一种精神分析的感觉逻辑对方案进行了徒手的图像化表达,还原了知觉现象学最初的、直观的感知方式。文本的纸本手写,图面的纸本设色和模型的手工泥塑,无一不脱离开数字输出,以纯手工的方式介入。使作品不仅具备想法与意向的现象感,还切实让作品与观者以知觉的方式直触。让当代图像分析可以不仅仅是技术编码的外在景观,也不是社会生产机制的流程图解,而是可以成为一种精神分析意义上的感知的逻辑以及对逻辑的感知。
姓名:王国亮
指导教师:刘文豹
【作品名称】便民服务中心
【关键词】聚落;合院;地方性
【作品简介】该项目位于重庆市荣昌区银河村,场地较为平坦,北向为海拔不足百米的小山,场地南向一条河流与场地高差相差6米,栈道与河道相连,视野开阔,环境优美。
建筑首先要满足的是为村民提供聚会、活动、娱乐、办事、婚礼等举行多种活动的功能需求;其次又要具有地方性特征,显示此时此地的本土设计观。
建筑空间整体布局采用合院套合院的形式。在外围第一层合院中布置空间最大的村民讲堂,并采用井字梁结构,形成室内无柱的完全开敞空间,作为村民讲堂、婚礼仪式举办和大型活动的场所。并通过顶部梁格采光。二层围绕内院布置多个从传统粮仓的形体提取的盒子,并通过光廊挨个串联起来,形成主题不同的村史馆展览空间。建筑形体以位于中心的讲堂空间为布局核心,四周环绕布置四个长方体,并相互脱开,形成万字形布局。在形体脱开处给建筑带来了多个不同的檐下开敞空间,并很好的丰富了建筑形体的层次关系。
【导师寄语】
斯里兰卡建筑师杰弗里·巴瓦的作品自然而亲切,具有典型的东方特征。他的独立式住宅作品都有哪些特点?巴瓦住宅的空间构成规律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实现与环境相融合的?……在研究过程中,王国亮通过绘图、建模以及深入分析,将巴瓦独户住宅的整体关系以及局部特征都展示了出来,令人耳目一新!姓名:孙婧祎
指导教师:崔鹏飞
【作品名称】网络呈像的逆过程逻辑
【关键词】影像信息;网络呈像;逆过程逻辑
【作品简介】互联网的信息呈现是现实世界的不完整映射。在现实物转换为影像信息的过程中,必然存在信息的遗失。因此,互联网呈现出的网络现实犹如部分图块缺失的拼图,不能完整真实的反映现实物的状态。
人们通过对互联网上不完整的影像信息的重组尽力还原现实。这一过程中由于个体不同的认知水平、人生经验、所处环境等,使每个人所还原出的“现实”存在不可估测的误差而呈现千差万别的面貌。
现实物 → 影像信息 → 信息重组
当互联网中介了人的社会关系,“网络现实”取代了真正的现实,成为我们认知世界的唯一信息来源。而“网络现实”由信息构成,对信息的生产代替了对具有可用性的现实物的生产,对空间影像的生产代替了对真实空间的生产。形式、色彩、图案和图像成为了“空间生产”的指导性要素,这即是互联网呈像的逆过程逻辑。
信息生产
↓
现实物 → 影像信息 → 信息重组
【导师寄语】
孙靖祎同学关注互联网时代社会呈现出的整体“碎片化”特征以及网络传播对现实呈现的失真,这种失真导致信息生产替代实物的生产,社会逐步倾向于视觉化景象,在建筑领域中房屋的使用功能价值逐步退居幕后,而取悦于视觉的“观赏与符号价值”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基于此社会趋势,孙靖祎展开了对新时代条件下建筑形式演进的探索与研究。姓名:刘洋
指导教师:崔鹏飞
【作品名称】图像时代下商业空间的消解、演变与再生
【关键词】商业空间;视觉导向;行为模式
【作品简介】图像时代下的商业空间受视觉文化的冲击和线上购物的普及,商业空间趋向扁平化。实际发生的购物行为逐步减退,空间的体验性和展示性突出。商业空间应被分解和再次重组,按照行为模式分为展示、体验、休闲、购买四个独立空间,以线性排布方式串联。大众可根据行为模式进行购物路径的选择,整个过程直接且高效。空间秩序受互联网媒介影响,以视觉图像为主导进行拼贴。
【导师寄语】
刘洋同学对当今网络社会与图像传播的关系具有敏感性,因而建立对其思考研究的内在动力。她试图从视觉文化和传播媒介影响下的读图时代中理解建筑领域乃至社会进程的轨迹与规律,从而探知建筑学科今后可能的发展边界。在此领域中独具特色的“绘造社”成为她研究的主体,并进一步将其“绘”与“造”两方面的实践进程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姓名:缑凡林
指导教师:王小红
【作品名称】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
【关键词】历史;遗址;自然;城市;人
【作品简介】基于对路县故城历史沿革的梳理,结合其所处基地的城市肌理及周边自然景观现状。建筑形态顺基地轮廓展开,公共区域以覆土策略延续遗址公园流线,展厅顺应基地轮廓散置,圆形庭院作为公共区域中心将自然引入建筑。博物馆作为北侧遗址公园的延续,延申访客对于场地游览的同时也延申了对于历史的认识。
【导师寄语】
建筑师的世界来自其赖以生存和生活的环境,个人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形成需建构在持续与外部世界对话和交流中,“惯性的自我行为和自我思想活动”如果没有以上语境的支撑,其个人价值和学术意义基本微乎其微,涉及各种层面所谓的“文脉”含义是一生之中要思考和面对的。姓名:袁晨
指导教师:王小红
【作品名称】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
【关键词】遗址博物馆;庭院;围合
【作品简介】项目位于北京通州区路县故遗址公园内部,南侧为城市副中心行政区。设计从多方面塑造建筑本土性:首先采用规整形制,以体块围合的形式回应传统古城与空间;其次利用空间错动下沉降低展厅体块高度,使建筑与场地关系更和谐;再次以不同大小庭院组织空间,提供采光通风改善气候;最后选择夯土作为主材料,与自然及考古探方形成呼应。
【导师寄语】
建筑师的世界来自其赖以生存和生活的环境,个人个体“行为和思想”的形成需建构在持续与外部世界对话和交流中,“惯性的自我行为和自我思想活动”如果没有以上语境的支撑,其个人价值和学术意义基本微乎其微,涉及各种层面所谓的“文脉”含义是一生之中要思考和面对的。遗产保护与更新
姓名:陈宁
指导教师:丁圆
【作品名称】南阳玄妙观重建方案
【关键词】文物建筑保护;南阳;玄妙观
【作品简介】南阳玄妙观历史建筑具备高度的文物价值,建筑技艺独特,但其建筑现状或残破不堪,或经历了不合理的修缮与利用,造成了历史建筑的二次损伤。方案通过展示了玄妙观建筑经过合理修复与适度重建后,古建筑群呈现出为城市所环绕,宁静优雅的独特古建筑魅力。
【导师寄语】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更新利用是当下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站在现代在再利用的视角下,进一步探索历史文化遗产的科学分类和更新方法,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再利用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课题现状南阳玄妙观历史建筑作为研究对象,借鉴国内外保护利用经验,热切期待能够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和时代影响力,突出保护性再利用的独特设计方法。
姓名:纪晓嵩
指导教师:虞大鹏
【作品名称】羲之片区城市更新设计
【关键词】城市更新;文化资本;空间生产
【作品简介】设计基于毕业论文,从城市现状出发,在面临物质性衰退和文脉断裂的困境下,对如何将文化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手段进行思考。文化资本在城市领域的引入给城市更新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设计在保留了原有肌理的同时,对空间进行了再生产并增加了开敞空间,以增加城市活力。希望基于文化资本的老城更新策略研究能够为城市更新带来新思路。
【导师寄语】
当下中国城市发展已进入存量更新时代。多数城市固有的老城区既面临物质性衰退,又面临着文脉断裂的困境。“文化”可以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手段,文化与资本的结合可以使其具有双重属性,将其引入城市更新的语境中,在完成物质环境更新的同时,既能为城市发展带来社会效益又能带来经济效益,成为带动城市发展的“永动机”。因此,基于文化资本的老城更新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纪晓嵩同学的论文为城市更新,尤其老城区更新带来新的视角,也体现了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姓名:苏佳
指导教师:虞大鹏
【作品名称】平湖传统商业街区更新设计
【关键词】消费文化、传统商业街区、符号化
【作品简介】聚焦消费文化语境下传统商业街区更新,并对传统商业街区进行更新设计。方案提取平湖当地传统建筑“符号”特征,应用到街区更新设计中,使建筑在保留传统形制基础上,与现代元素相融合,从而营造出更富有活力且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的新型商业街区。
【导师寄语】
随着国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及体验经济的崛起,人们生活、社交和消费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给城市空间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传统商业街区通过更新改造与媒介营销等手段被重新打造成迎合大众消费的城市新型“符号化”消费空间,在实现了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往往带来地方传统文化流于表面的现实危机。因此,在传统商业街区符号化改造不可逆的趋势下,苏佳同学通过针对性聚焦研究消费文化语境下传统商业街区现状及更新方向,对把握未来街区更新改造的“律”与“度”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姓名:鲁承文
指导教师:吴晓敏、陈东
【作品名称】避暑山庄戒得堂复原设计
【关键词】戒得堂;院落;套房;水池;秩序;精神寄托
【作品简介】避暑山庄历经朝代变化,战火洗礼,原有建筑与环境大量损毁,很多只留有残破的遗迹,笔者研究的戒得堂同样在清王朝的覆灭与军阀混战的背景下变为废墟。为了完成戒得堂在乾隆盛期的原貌复原研究,笔者通过对现有遗迹的测量结果与搜集到的原有古文献、考古图纸、古代绘画、老照片的综合研究,结合古建筑理论推演复原出乾隆盛期的建筑形制与空间环境,同时借助三维的建模手段,直观地还原呈现出来原有的建筑面貌、空间布局与景观关系等,在之后分析建筑的营造意境与空间诉求,从而对避暑山庄园林建筑营造方式与营造精神进一步的补充与探讨,通过对戒得堂的研究与复原,对中国古建筑有了深入的了解,也在中国本土传统的营造技艺与传统文化上的学习更近了一步。
【导师寄语】
未来不论你将从事何种专项工作,这段时间的学术经历和治学情境都将伴随并滋养你一生。沉浸于清代皇家园林研究,钩沉史海、按图索骥、诵读诗书、描绘名园,你在学业精进的同时亦潜移默化构建了一个美轮美奂的中国式精神家园。
姓名:宁郁玮
指导教师:吴晓敏、陈东
【作品名称】避暑山庄临芳墅原貌复原设计
【关键词】临芳墅;知鱼矶;青雀舫;避暑山庄;
【作品简介】避暑山庄是清代盛期园林建筑的代表性作品,也是古代建筑艺术的高峰。临芳墅是避暑山庄内部的园中园之一,是湖区西北一侧山区与湖区交界处的重要建筑,不仅有门殿知鱼矶提供的良好景域视野,也是清代御舟青雀舫停靠的船坞,同时还为皇帝提供暂憩和园林贮藏的功能,是一处综合功能和综合性审美的特殊园林,其特点可基本概括“功能性大于园林性”前人的研究尚处于空白阶段,对临芳墅的复原与研究是完善避暑山庄基础理论的重要前提。
【导师寄语】
希望你能遵从初心,继续专注你所热爱的传统文化并将其作为毕生事业。从春秋两汉直到宋元明清,你对中国智慧与思辨的探索研究不但为你的设计带来耀目的灵感与灼灼光辉,也同样映照在你的沉静气质之中。愿你成为一名学者型设计师。
姓名:邢梅
指导教师:吴祥艳、吴晓敏、陈东
【作品名称】避暑山庄宜照斋原貌复原设计
【关键词】避暑山庄、宜照斋、松云峡
【作品简介】避暑山庄宜照斋位于避暑山庄的山岳地区松云峡末端,是乾隆后期营建的较大型的园林庭院。宜照斋建筑群临靠西北门建设,因其特有的地理位置,成为清朝高宗皇帝从西北门往来外八庙的必经之地和中途休憩的场所,在避暑山庄山地园林中具有重要地位。宜照斋于清代末期逐渐荒废并走向没落,到了民国时期,受战乱影响终究无法逃脱损毁的命运,因此本文以宜照斋乾隆盛期的历史面貌复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古文史料、图像档案等资料,并采用实地调研情况与史料相互印证的方式,对宜照斋进行考证、复原。最终利用三维建模软件形式和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对宜照斋的原貌复原。
【导师寄语】
邢梅同学的毕业论文对“宜照斋”建筑群展开复原设计研究,全面揭示“宜照斋”建筑群的选址、立意、造景、装折等方面的艺术手法和规律,进一步丰富避暑山庄皇家建筑艺术理论研究成果。
姓名:王若嫱
指导教师:吴祥艳、陈东
【作品名称】避暑山庄清代桥闸复原设计
【关键词】避暑山庄、桥闸、清代
【作品简介】中国古典园林中,桥闸属于园林不可缺少的造园要素之一。避暑山庄自清末至今,经历了长久失修到战乱破坏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保护与修缮措施,山庄桥闸的修缮处于边缘状态。现如今避暑山庄桥闸主要包括原清代桥闸、已不存桥闸、修缮后桥闸和现代桥闸。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史料分析、对比研究方法等,对避暑山庄桥闸进行数字化复原研究,还原清代皇家园林桥闸历史样貌,探索桥闸对于园林设计的价值与完善中国古典园林理论研究并将平桥、拱桥、闸桥进行数字化展现。通过对避暑山庄清代桥闸艺术研究,为现代桥闸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导师寄语】
王若嫱同学的毕业论文选题为“避暑山庄清代桥闸复原设计研究”,通过翔实的现场踏勘和图档梳理,对避暑山庄百余座桥闸的历史原貌与现存状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绘图和总结,为更好的认识避暑山庄造园艺术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为后期遗产活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姓名:宋学敏
指导教师:刘文豹
【作品名称】后沟古村游客服务中心
【关键词】后沟古村、聚落、空间特征
【作品简介】研究参考国内外聚落研究成果,综合运用数字化分析方法与传统空间分析方法相结合,尽量翔实而综合地针对后沟古村从整体格局到聚落各要素的空间进行研究分析。后沟古村游客服务中心建筑设计借鉴了古村主要流线、山地民居形态、“四水归堂”坡屋面形态、土挖窑洞形式、聚落空间与自然因素融合等具体的后沟古村空间特征形式。
【导师寄语】
今天,我们正面临传统乡村的保护与发展问题。宋学敏同学的论文选题具有现实意义。研究从村落整体空间的测绘开始,无论是历史沿革与环境选址的文献梳理,还是村落庙宇和民居单体建筑的测绘记录,论文的基础工作扎扎实实。凭一己之力,却完成了原本需要多人完成的工作。这种脚踏实地的态度正是个人能够持续进步的基石!
城市与乡村
姓名:种传刚
指导教师:程启明
【作品名称】关帝庙公共文化空间
【关键词】城郊村、文化空间、公共空间
【作品简介】目前,处于城市近郊的乡村正被城市化所“吞噬”。一系列的变迁带来了乡村价值庸俗、身份模糊、记忆消除、人际冷漠。关帝庙曾在村民以往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在城郊村的变迁过程中,如何在提升关帝庙周边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强化村庄的历史记忆,为村民提供交流场所,增加其对村庄集体认同感,是本设计的关注点。
【导师寄语】
研究课题非常现实具有现实意义。做课题研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建立研究思维,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研究是一个逻辑过程,目的是建立一个全新的理性认识,即通过一个概念、判断、推理的过程,使自己具有真实的理性认识。希望你在历经了三年的学习和研究后能够塑造出一个与三年前不同的自我,独立并有自信的自我。期待你在将来的工作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姓名:贺紫瑶
指导教师:程启明
【作品名称】契约剧场
【关键词】地域性景观建筑、乡村公共空间、观念艺术
【作品简介】在建筑创作中,形式到功能的思考过程往往停留在表象美感层面,容易造成符号化的简单挪用;从功能到形式的思考过程又往往忽略“人”这一情感主体;而从“人”的观念和本质关系出发,空间则可以成为主体观念和思想的阐述者。若不被形式和功能束缚,从观念出发的空间会是什么样?
作品位于重庆市荣昌区通安村安富街道,本人驻场两个月,于2020年11月建成。契约剧场从“契约精神”这一观念出发,塑造了一个地域性的乡村景观建筑,探讨的是把“人”的观念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从而表达出更有力量的建筑。以“契约”为原点的观念表达,找到了指纹这一最具代表性的物质载体,传递了作品背后深深的联结和力量。由观念而来的契约剧场是一个隐匿在茅草中,结合荣昌红陶这一材料,在大地泥土里摁下的一个“约定”,由这一动作而自然形成的下陷空间,偶然形成了田野里唯一的剧场。契约剧场是乡村重要的集会场所和公共空间,通过契约和陶土这些集体记忆的载体和景观茅草所营造的场所精神来唤醒大众对于契约的尊重。
【导师寄语】
研究课题具有强烈的家乡情怀,论文的整个推进过程也让人十分放心。希望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切实认识到建立属于自己真正的理性认知的重要性。真实的理性认识是指与具象直接相对应的理性认识。一般而言,人走到自觉地建立理性认识这一步还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大部分的人可能都会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上。紫瑶善于思考并有才气,期待工作以后有更多的原创作品建成。
姓名:马平
指导教师:常志刚
【作品名称】基于空间情节的新媒体艺术介入经二路的设计
【关键词】空间情节,新媒体艺术,历史街区,媒体建筑,建筑现象学
【作品简介】以建筑现象学中“空间情节”作为设计理论的核心,结合经二路独特的历史风貌,将新媒体艺术与技术应用到经二路历史街区的设计研究中,带给游客以及本地居民焕然一新的文化、知觉和精神体验。
【导师寄语】
至马平同学:永远保持新鲜的心灵,以个体的、社会的、人类的视角去观察和感受;专业知识是手段和方法,但不要被其内卷。
姓名:李星露
指导教师:何崴
【作品名称】建宁武调村空间规划
【关键词】总体艺术、乡村振兴、伐木主题
【作品简介】整合武调村的自然山水资源以及林木业资源,将武调定位为以林木主题及伐木特色生活体验为主的艺术文化村庄。
规划结构定为:一轴,一带,三区,多节点。一轴为主街体验游玩的观光轴;一带为沿溪观水的景观带;三区分别为伐木文化体验区、滨水自然涵养区、田园艺术体验区;并在各片区中设置不同文化主题的区域节点。
以总体艺术理论为指导,在产业、艺术和教育体验三个不同方向探索武调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导师寄语】
李星露同学的毕业论文以福建省屏南县龙潭村为重点研究对象,讨论了“总体艺术”在乡建中的作用,为近年来作为热点的乡建命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她的毕业创作同样在福建,以建宁县武调村为对象,并尝试性的引入“总体艺术”的思路,通过对村庄的整体规划、设计,力求给这个闽西北地区贫困县的空置村提供新的活力和发展路径。
姓名:袁曦
指导教师:吕品晶
【作品名称】萱洲镇集市空间景观设计
【关键词】乡镇集市、空间、行为、景观设计
【作品简介】此设计目标是创造宜人并更能激发空间活力的集市空间。通过对萱洲镇的集市空间现状以及人们的集市活动研究为基础,提出三方面的设计策略。一是整合面状空间,扩大沿街活动区域、改造闲置节点空间,形成广场、街道、节点一体的集市空间格局。二是为集市注入新功能并划定各功能分区。在保证现有的农户交易与商贩交易活动空间的基础上,为文娱展演、新型业态等方面的功能与活动提供发展空间,吸引更大范围的人群加入到集市活动中。三是完善集市配套服务设施。包括优化固定摊位,创造多样化座椅,服务于赶集时大量人群的停留、休憩。建设公共厕所、停车场、市场办公等基础设施,满足赶集者的基本活动需求。
【导师寄语】
乡镇集市是传统乡土社会最具吸引力与生活气息的场所,具有公众交往、民俗展示、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随着当下乡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方式的变化,以及审美水平的提升,乡镇集市建设如何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并与时俱进发展,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集市的改造提升对于激发乡村活力或将起到重要作用。
姓名:金伟琦
指导教师:吕品晶
【作品名称】松赞模式的延伸与再设计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化旅游、松赞旅行
【作品简介】本设计以松赞酒店规划的模式为基础,提出该模式的延伸方式与再设计策略。先基于公路的规划思想提出主线与支线的线路规划策略,再对线路中的其中一个具体地点进行酒店及相关设施的设计,利用装配式模块化的方式作为主要设计手段,融入当地传统特色活动、传统文化展示、传统特色手工业等文化传承进行设计,延伸松赞模式的边界,拓展山地建筑的可行性,成为面向村庄和世界的、展示当地传统文化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机综合体,以点带面,激活村庄和地区的活力。
【导师寄语】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通过跨区域乡村旅游线路的空间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法,探讨适宜西部民族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乡村旅游发展方式。以乡村产业兴旺、文化繁荣、生态提升、人才培育为目的的乡村可持续旅游发展将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可行途径。
姓名:陈煌杰
指导教师:苏勇
【作品名称】前门滨水空间及正阳门博物馆设计
【关键词】城市滨水空间、精细化设计、大数据、使用后评价
【作品简介】结合论文对北京城市滨水空间的研究。在宏观上对北京中心城区的历史水系恢复,通过水系联系起来,打造中央线性滨水公园。选择中轴线上的正阳门节点进行设计,包含了恢复护城河水系,打造滨水空间,恢复正阳门桥,恢复“四门三桥五牌楼”的结构。在瓮城原址上新建正阳门博物馆,将现有道路下穿,让中轴线连通,博物馆外观还原历史现状,内部作为博物馆空间,并一层植入一些商业功能,城墙上作为城墙公园。
【导师寄语】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如何营造充满活力的滨水空间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陈煌杰同学通过建立宏观大数据分析和微观使用后评价相结合的城市设计分析方法,既为滨水空间的改造提升提供了方法,也为滨水空间精细化设计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姓名:叶玉欣
指导教师:苏勇
【作品名称】钟鼓楼文化广场更新设计
【关键词】大数据、POE、城市广场
【作品简介】论文结合大数据与POE对北京老城区城市广场进行调查研究,从大数据宏观角度出发对城市广场的量化及分布进行分析研究,再运用POE从微观视角对城市广场的使用状况进行评价。设计选取大数据评分较高的具有代表性的钟鼓楼文化广场,通过POE调研结果对其进行更新设计。方案将钟鼓楼文化广场划分为文化广场与生活广场。文化广场通过增设廊亭来集中视线和提供广场游客休憩空间,在铺装上延续前门与天安门的中轴线铺装;生活广场划分儿童活动空间与文体活动空间,儿童活动空间围绕原有古树进行空格键布置,文体活动空间通过更改座椅与绿化的分布来形成半封闭的交流空间和开放的活动空间。
【导师寄语】
城市广场作为城市中重要的公共场所,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也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质量。叶玉欣同学针对目前城市广场研究主要集中于微观使用后评价的问题,在对北京老城区城市广场现状调研基础上,构建了宏观大数据和微观POE相结合的城市广场分析方法,为老城区城市广场规划及环境品质提升提供了方法支撑和理论参考。
姓名:沈星逸
指导教师:何崴
【作品名称】石景山摩天轮综合体设计
【关键词】摩天轮、摩天轮选址、城市景观
【作品简介】1893年第一座现代摩天轮建成至今,摩天轮或是由政府推动的城市形象工程,或是由巨额资金推动的商业地标,由于其特殊的建筑形态和特有的都市观景方式,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使摩天轮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具有商业、娱乐、消费特性的高度符号化的城市景观。
建设于游乐园中的摩天轮借助游乐园独立而纯粹的娱乐属性,以游乐建筑集聚的方式,凸显其作为城市标志物的可意象性。
在本设计中延绵的长条形体量与摩天轮构成横向延续性的造型关系,在比例关系上与圆形摩天轮造型相协调,横向形态延续至游乐园边界并面向城市快速路,构成对于城市周边环境的观景关系并在断面上强调游乐园的空间边界。结合LED的幕墙玻璃成为游乐园夜景中的城市屏幕,呈现于半空中漂浮的状态,超宽比例的媒体画面在娱乐氛围的游乐园中构成强烈的动态视觉体验。当建筑与摩天轮空间互相交叠时,构成一种移动状态下的剖面场景体验,乘坐摩天轮观看的交互关系在移动状态下不断跳切,空间体验碰触摩天轮娱乐消费特性,以拼贴化场景重塑空间,呈现物理空间体验与娱乐消费体验的双重奇观,作为城市消费活力的新地标重新定义城市摩天轮。
【导师寄语】
沈星逸同学以摩天轮——这个特殊的城市景观构筑物为研究对象。在论文中,他以“城市意象”为主要理论基础,通过对国内外典型摩天轮案例的研究,试图讨论摩天轮对于城市、对于城市景观的影响。在毕业创作中,他以一种“研究设计”的方式将论文和创作相结合,彼此印证。他选择了北京石景山游乐园的摩天轮为对象,通过植入新空间,新功能,将摩天轮升级成为城市文化综合体。特殊的空间组合方式改变摩天轮的体验视角,形成图景拼贴式的观景体验。
室内与风景园林
姓名:喻筠雅
指导教师:崔冬晖
【作品名称】光感体验—城市轨道交通空间光环境体验化设计研究—以地铁环球影城站为例
【关键词】轨道交通 室内空间 光环境 视知觉 体验化
【作品简介】环球影城站的设计主题是“梦幻之站”,通过灯光艺术来表现如梦如幻的空间氛围,本项目从人的视知觉的角度出发,通过研究现象学、环境认知心理学等学科,分析光环境与人视觉感知、视觉认知、感知体验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轨道交通空间光环境体验化设计策略:感知重塑、意象构筑、知觉体验,并应用到实践项目当中。
【导师寄语】
硕士三年,你在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空间设计及文化策划研究学习中,参与北京地铁环球影城站室内空间及光环境设计实践,在理论和实践的交叠中探索出了自己的可行性方法。通过提升轨道交通光环境的文化内涵和体验化照明方法满足轨道交通空间发展建设更高层次的需求。研究成果具备创新意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愿未来岁月,仍然不忘初心,不负韶华!
姓名:张丹莉
指导教师:邱晓葵
【作品名称】音乐艺术中心
【关键词】单色应用,室内色彩,室内设计
【作品简介】毕业作品为一个音乐艺术中心的室内设计,是在论文研究单色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实验创作。通过改变单色在室内空间中呈现的媒介、与光影互动的关系、应用的位置、面积等方式,以探讨单色在室内空间中的艺术表现力及美学价值。
【导师寄语】
色彩是五彩斑斓的,而只选择一种颜色就注定单调和乏味吗?丹莉同学就单色进行了理论探讨和设计试验,试图掌握单色在室内运用的技巧、手法,证明设计中单色的使用并不会导致绝对的单调,相反单色可以在光色和材质的作用下产生低调、沉稳的色彩感受,尤其与当下简约设计的风尚顺应一致,单色的表现力不可忽视,它将为我们展现另一种视觉的璀璨。
姓名:李欢
指导教师:邱晓葵
【作品名称】动物陪伴——图书馆儿童区设计
【关键词】动物形象、室内设计、情境感受
【作品简介】设计基地选择在北京通州副中心图书馆项目,我将动物形象设计应用在图书馆青少年区,整个图书馆形态犹如银杏林一般,为配合图书馆整体的感觉,在动物形象的选择上选取了森林中的动物形象,鼹鼠、长颈鹿、鸟、兔子等。我将动物安置在图书借阅区、前台、路口指引等不同的区域,希望隐藏在图书馆中的动物可以使儿童在读书时得到一定的陪伴。
【导师寄语】
动物这种具象造型在古今中外的室内环境中有大量的存在,主要利用动物形象表达人们内心的精神追求及引申出美好寓意,兼顾活跃环境气氛,或起到空间辨识的作用。李欢同学是个看起来永远长不大的女孩,这个选题及研究历程使他那童心未泯的内心得到了部分释放,当然动物形象不仅仅存在于幼儿空间,经由抽象、夸张、重组的手法能植入各类室内空间。
姓名:苏春婷
指导教师:侯晓蕾
【作品名称】北京市通州区玉桥南里北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基于社区营造的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
【关键词】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参与式设计、小微绿地
【作品简介】随着中国城市发展进入“存量优化”的阶段,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部分。运用社区营造的理念以渐进式和参与式的更新方式有利于提升老旧小区居民的空间品质、促进居民的公共交往与交流活动,激发公共空间的活力。
玉桥南里北区公共空间更新在完成整体公共空间系统更新的背景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若干处小微空间进行景观微更新提升。设计采用固定模数的方格子,一方面作为设计元素,另一方面运用模块化和模式化设计方法提高小微空间景观更新的效率和整体性。针对空间特点与居民活动特征分别设计了以晾晒功能为主的绿荫花园,以儿童游乐和棋牌活动相结合的绿心花园与标尺花园,以种植为主的乐高花园,以健身活动为主的树桌花园,以种子交换活动为主的种子花园和以休憩为主的岛园。
【导师寄语】
光阴如流水。还清晰的记得头一回见到春婷的样子,如同昨天。在我的印象里,春婷是一个很有自己见解的女孩,对专业也有一种执着的热爱,每一次设计和研究都做的尽心尽力。人虽然很瘦弱,但是很有力量感。在读研究生阶段的三年里,由于春婷参与了多项工作室对于老旧社区景观更新的相关研究,对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中的人和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在研究生论文的写作也是围绕着这个主题进行的研究。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能够感觉到春婷的逻辑分析和研究能力有明显的进步,论文的价值和研究意义也获得了进一步的提升。我想说的是,能够看到你的进步,陪伴你的成长,就是作为导师最大的欣慰。很快就要离开校园步入社会了,“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希望春婷能够更加成熟、稳重、乐观、积极、清晰的去面对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能够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祝福春婷,一切顺利!
姓名:陈亚男
指导教师:丁圆
【作品名称】望京街热舒适度环境改善设计
【关键词】城市街道、小气候、热舒适度、PET
【作品简介】街道是城市居民必不可少的公共空间。营造健康舒适的小气候环境是提升街道空间使用率的重要途径。本次设计遵循相关小气候研究所得结论,根据改善热环境舒适度的街道空间优化策略对北京市望京街道进行改造设计。使目标街道更加适宜人们步行、休憩等功能,提升街道活力,改善使用人群的舒适度感受。
【导师寄语】
街道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城市文化品格,也是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场所。因此,不仅要从功能美学的角度凸显城市街道环境的优雅,同时也要强调人体体感舒适度带来的环境体验。
课题选择不同类型的城市街道展开体感舒适度调查,并将研究成果用于望京街道的空间环境改造,力图在空间环境构成与体感舒适度之间寻找设计突破,提升城市公共环境品质。
姓名:刘欣
指导教师:侯晓蕾、钟山风
【作品名称】“桥屿”左安门桥附属空间公园设计——大城市高架桥附属空间的景观更新设计研究
【关键词】交通基础设施、失落空间、桥下空间、附属空间、景观更新
【作品简介】在存量更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架桥作为城市的交通基础设施,衍生出了大量的消极空间。高架桥附属空间的合理更新,为公共空间缺乏的大城市提供大量的活动空间。
设计选址在北京二环左安门桥附属空间。场地现状的活动多样但杂乱,有极大的安全隐患,且受到周边道路的负面影响。因此设计利用岛屿的概念划分居民的使用空间,阻隔道路的负面影响,重新归纳居民的活动线路,将其分为“S”型的活动线和部分抬高的游览线,沟通与护城河的关系,组织景观的使用。同时,利用高架桥进行的雨水收集,设计桥下海绵体,设计为城市服务的弹性景观。
【导师寄语】
从美院附中到大学本科,再到研究生阶段,刘欣一直都能够做到品学兼优,一直都是一个踏实、懂事、勤奋、努力的女孩,脸上常常带着温暖而阳光的微笑,热爱帮助和关心身边的同学,学习和做事很是让人放心。印象非常深刻,出于工作室对桥下及附属空间景观更新的研究实践,欣欣同学几乎跑遍了北京二三环所有的高架桥,反复调研,刻苦钻研,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将消极空间转变为积极空间的景观研究成果会为当前处于存量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创新视角,在设计研究中跨出了重要的一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能清楚的感到,在读研究生的三年里,欣欣的研究能力获得了非常大的提升。时光荏苒,不知不觉中,欣欣三年的研究生学习很快就画上了完满的句号。即将离开美院的校园了,希望将来欣欣同学能够继续踏实前行,积极进取,用乐观的态度面对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不断前行。祝福欣欣,前程似锦!
姓名:赵雪岑
指导教师:王铁
【作品名称】时代之种·校园图书馆的空间再生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健康设计、外部空间、景观
【作品简介】作品以健康促进的理念作为总体指导框架,旨在探索高校图书馆空间环境在互联网时代趋势下的转型发展路径。设计中围绕人的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性健康的方面进行相应的规划和节点设置,对原有场地中照明设施不足、可达性弱、室外空间利用率低的缺陷做出修复和改善,在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增设疗愈空间,以达到设计目的。
【导师寄语】
新型冠状病毒引发全球性灾难,促使人类更加注重公共健康环境链,校园环境是公共健康关系链中最为重要的节点之一。智慧城市发展离不开加强校园规划、建筑、景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智慧校园已成为在校学生关注的焦点。近年高等教育办学型态多样,但是值得关注的是悄悄走近一线的应用类型高校。办学特色决定不断提高培养人才的新模式。校园内生活有别于社会、安全第一是原则。学习方式不断转变促使办学与校园规划正发生转变,研究如何设计符合今天新校园生态环境已成为课题。
全面分析研究校园环境与健康,应对长态疫情所需求的设计原则,深入探讨是具有科学价值的,提出如何顺应今后常态疫情背景下提高校园综合环境安全性、利用率,打造校园文化新特色是值得学习设计师生思考的主题。
图书馆在校园中的价值人人皆知,面对智能图书馆正在取代传统的藏书功能空间,管理模式正在发生变化,不断增加数字信息功能阅读环境已成为主导,服务一体化智慧校园阅读空间理念研究已经开始,不同功能的服务型空间不断植入新图书馆已经是大势所趋,从而增加其利用率与活跃度备受关注,如何规划校园各功能空间类型将成为重点和难点。
姓名:张倩文
指导教师:丁圆
【作品名称】商业步行街公共景观空间设计
【关键词】体验空间,消费行为,景观空间
【作品简介】设计以城市商业步行街公共景观空间为突破口,关注人群多样化需求特征,在消费行为的基础上发展商业步行街公共景观空间的变体,使之既适应消费需求同时满足城市公共空间的职能。从细部设计出发引导人群以商业为媒介体验空间的环境魅力,激发人群参与公共生活的兴趣,提升城市活力。
【导师寄语】
在当下互联网经济趋势下,实体商业设施面临越来越严重的挑战。现实上,城市需要商业空间丰富活化公共生活,显现城市经济的活力和文化多样性。现代商业环境从单纯注重买卖交易走向在地性消费和休闲活动,因此空间环境的多样化对应或许成为未来设计关注的焦点。
课题关注城市综合商业空间作为突破口,期待能够关注使用人群的多样化需求特征,并从细节设计出发引导使用者以商业为媒介体验空间环境魅力,激发积极参与公共生活的兴趣,提升城市活力。
姓名:高智勇
指导教师:王铁
【作品名称】自然之契——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参与性景观设计
【关键词】校园景观;参与性;景观设计
【作品简介】以使用者行为模式与参与性设计为切入点对高校校园景观进行相关研究,通过对国内六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校园景观现状与使用者行为模式进行实地调研与问卷分析。提出基于使用者行为模式的参与性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原则与设计策略,最后以泉州信息工程学院景观设计改造项目加以实证研究。
【导师寄语】
关注高等院校环境设计已成为全社会的焦点,特别是疫情中的学校已成为最脆弱的公共场所,带给教者和学者深刻的思考。伴随智慧城市万物互联校园文化受到关注,讨论和实践对于在校学习的学生是非常有价值的。万物互联催促智慧城市理念不断完善人居环境与教育环境,能够受到学生的关注就是设计教育的成绩单,今天高等院校办学环境已成为多角度评价学校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学生提出探索新校园环境理念更具有现实价值。
高等教育设计专业的发展是时代的风向标,用什么方法教育学生,不仅仅是学校、教师、学生的问题,只有三者间协调互动才能够达到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人类自开办大学以来校园环境综合质量对于办学是至关重要的,鼓励学生探索研究校园环境课题值得点赞,相信这一题目将永远在路上。
展览策划:朱锫、王小红
展陈设计:赵囡囡、曹量
视觉设计:纪玉洁
展览协调:黄良福、罗晶、张茜、范冬阳、周奇、王国亮、种传刚
展览摄影:王磊
微信推送:张芯铭、苏春婷、刘欣、丛啸宇、陈殷锐
校审:刘文豹、侯晓蕾、黄良福
- END -
来源: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末尾跟上公众号旧闻链接,欢迎了解更多其他相关资讯。
2020
苏州大学建筑学院2020届本科生毕业作品展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