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建筑学院2020风景园林本科毕业展
○关注我们, 请点击屏幕上方 UniDesignLab
本文转自公众号苏州大学建筑学院
春发其华
秋收其实
毕业设计展
一年又一年,匆匆又夏天;
暑气已至,荷塘花开,骊歌再起。
疫情当前,苏大建院学子初心始终,将创作的灵感,使命的担当,生命的思考编织成手中的温度,未来的期盼,满意的答卷。
不同于往昔的热闹非凡,人流如织;但由于疫情的影响,建筑学院2020届本科生毕业设计展在线上发布。本次展出的是风景园林专业的毕业设计。
01
ALWAYS PROTECT HER
——基于女性关怀的性别敏感公共空间景观规划设计
作者:盛雪凝 班幸仪
指导教师:严晶
01
02
03
04
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简介:
在设计的过程中,将女性需求纳入考量范围。整体设计体现的是人文主义关怀,而在这其中更侧重于女性关怀,因此考量的节点设计并不是男性不需要,而是在性别差异前提下,女性的需求更为迫切。
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将会从四个方面入手,分别是导向性(即路径强化)、安全性、功能性以及景观性四个角度。充分考虑女性对于指向性明确的路网规划的偏爱、对于公共空间环境的安全的重视、对于公共空间某些景观小品功能上的特定需求之后,再对场地进行整体规划以及部分节点的具体设计。
植物配植在不同性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男性景观设计师更偏向于使用颜色单一的植物且更看重最后的配植成果,而女性景观设计师则更偏向于使用颜色多样的植物,且更注重植物与植物之间的连结性以及配植过程。
因此,在植物的选择上,会更倾向于色叶植物、花色丰富的植物或是有些特殊寓意的植物,并且更注重节点的花境设计。通过植物的配植来为女性提供一个更为柔软舒适的公共空间。
02
苏州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设计
作者:李韵怡 苏浩田 刘雪峰 杨作平 李帅虎
指导教师:马建武
01
02
03
滑动查看更多
04
05
06
滑动查看更多
07
08
09
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简介:
该场地位于太湖东岸的苏州市吴中区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香山街道境内,湿地公园总体呈东西走向,总面积为360公顷,湿地率为94.83%。它属于由浅水型湖泊、湖滨带湿地和湖岸林地组成的典型湖滨湿地类型,是环太湖湖滨带具有代表性的湿地生态系统。场地的优势包括湿地资源丰富、鸟类种类众多,劣势包括植物资源单一、观鸟屋位置不合理、防洪措施不到位、人工浮岛的固定与更替不到位、驳岸设计单一等。设计目的是想展现生态多元的湿地景观、将科普教育与先进科技相结合以及为游客带来独特的休闲娱乐体验,创造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湿地生境。设计方法是重新科学规划场地内的功能区,针对突出问题进行改造设计,新的功能区包括了保护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活动体验区和休闲娱乐区)、服务管理区,同时,场地内各个节点增建了许多绿色建筑,例如漂浮农场、覆土茶馆等,不仅增加了湿地的生态功能,而且让游客更好地融入湿地景观中去,另外还根据原场地情况细致划分了驳岸类型、规划了水陆空的游行路线、丰富了植物景观、改造了基础设施等。
03
景观和物联网共存互补设计
作者:张宇昊 何泳铭 胡昱
指导教师:肖湘东
01
02
03
04
滑动查看更多
05
06
07
08
滑动查看更多
09
10
11
12
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简介:
该方案场地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地处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中部。设计在秉承“满足以人为本的瞬时生活景观”的理念下,旨在利用物联网技术与景观相融合互补的方式,将场地改造成集生活、生态、技术三轴合一的空间系统,并囊括集会广场、商业娱乐、休闲运动、文化展示、生态教育等功能于一体,通过“以人为本”的设计,不仅能满足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对场地的多种需求,更能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场地进行智能化监测和管理,不断调整各类装置以更好地达到节能环保、科技智能、为人所用的目的。该设计能够在生态、生活、技术上达到良好的平衡,强调“体验最优化”、“效率最高化”、“利用最大化”原则。在商业、娱乐的基础上,尽量创造滨水活动空间和自然绿地空间,提高人与场地的互动性,同时注重城区的综合环境质量。
04
正义视角下的新型城镇规划设计
—以澄湖园区为例
作者:龙艺丹 姚杰奇
指导教师:严晶
01
02
03
04
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简介:
本设计试图从行为经济学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空间正义的演变过程与我国的表现形式,探究我国正义感知失衡的主要原因。提出关注城镇化进展中所忽视的身份利益群体,通过分析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自然相互影响下的城乡空间不正义的生成与演变机制,得出乡村老龄化人口将会导致城乡空间正义持续失衡,加剧城乡割裂。依据元逻辑分析模型,试图从增加劳动力吸引力、改善乡村老龄化人口收入结构、增加生态绿地等方式试图解决城乡空间不正义问题。依照此模型对苏州与澄湖园区进行分析,提出基于澄湖园区的更新方案:改善人口结构、增加产业类型、协调上海发展、缓慢改善生态环境,以期解决乡村老龄化与生态问题,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05
武汉君融天湖小区海绵化改造
作者:崔佳锋 李钊 周拓
指导教师:翟俊 付晓渝
01
02
03
04
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简介:
设计通过对于武汉君融天湖小区的海绵化改造,发现小区的生态问题,进一步通 过海绵城市手段的途径改造小区增加生态效能。结合本次小区改造低影响开发设施的 选择和景观作为实现海绵城市的实现的重要途径,最大程度的将二者结合起来。从概 念和途径入手,进一步借助海绵化改造的手段实现生态规划的目标。最后通过合理的 计算方式,掌握雨水管理实现小区的生态化的实证研究。
首先,通过对海绵城市小区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分析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以及探究城市小区建设存在的不足。通过对武汉君融天湖小区所在区域的水文,气象资料以及结合具体海绵建设 指标进行合理的数据归纳总结,以及应用计算的方式达到雨水的年径流控制量,汇水区划分,选择合理的海绵城市基础设施,最终完成小区的海绵化改造。设计通过对于武汉君融天湖小区的海绵化改造,发现小区的生态问题,进一步通 过海绵城市手段的途径改造小区增加生态效能。结合本次小区改造低影响开发设施的 选择和景观作为实现海绵城市的实现的重要途径,最大程度的将二者结合起来。从概 念和途径入手,进一步借助海绵化改造的手段实现生态规划的目标。最后通过合理的 计算方式,掌握雨水管理实现小区的生态化的实证研究。
06
重启城市——老城区的城市更新设计
作者:张欣然 秦慕文 景万谦
指导教师:肖湘东
01
02
03
滑动查看更多
04
05
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简介:
设计场地位于南京四牌楼老城区,通过对场地的分析,我们将这片老城区划分为十一个区域,并通过分析场地问题再将每个区域进一步归类为高频率使用区、中频率使用区以及低频率使用区。随后提出设计概念——高频率使用区的策略主要在于“分流人群,复合功能”;中频率使用区主要在于“承接人流,完善功能”;而低频率使用区主要在于“引导人流,激活潜力”。最后提出具体策略即空间疏散、交通分流、建筑连接与水文沟通,结合高新科技,对场地进行改造设计。
07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视角下的城市空间更新——以吴江、嘉善、青浦为例
作者:王歆月 张欣迪 张晨悦
指导教师:翟俊 付晓渝
01
02
03
04
滑动查看更多
05
06
07
08
滑动查看更多
09
10
11
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简介:
在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中,生态的作用不言而喻,而景观基础设施立足于生态,能够作为一体化示范区的发展和演变的基础构架,由此统筹生态、生产和生活的融合发展。本文基于长三角示范区吴江、嘉善、青浦在城市产业转型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最为突出的水安全和环境问题,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原理的基础上,结合遥感、GIS 技术、CONEFOR等软件,以治理水污染为纽带,得到大尺度(区域尺度)—中尺度(乡镇尺度)—小尺度(水乡单元尺度)三个尺度景观基础设施规划廊道网络净化模式。在该模式基础上探讨构建具有特色的水乡单元,并对网络中提取出的六条廊道提出优化策略,促进“三生”协同发展,振兴区域经济。
08
双城记——图解城市景观(环境)设计
作者:陈欣宇 熊祥
指导教师:肖湘东
01
02
03
04
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简介:
本设计以“双城记——图解城市景观(环境)设计”为选题,以苏州市吴中区现代大道的一块绿地为设计地块,运用图解设计的方法,从古典园林之中提取具有其特色的元素,再通过重构变形,用现代景观的设计手法将其表现出来,从而得到这么一个蕴含苏州传统古典内涵的设计成果。
整个设计过程从选题、选址、构思到最后的设计,始终以如何串联古典园林内涵与现代景观理念为出发点,以传承,创新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为目标,以现代都市生活乐趣的缺失为思考,从而将整个设计与选题中的“双城记”这一概念紧密地相互联系,最终创作出一个极具古典园林意境的,修复现代都市生活情趣的,帮助人们找回曾经与自然和谐共居的新型城市景观公园。
09
基于城市公共健康的社区公共空间重构
作者:蒙珉珉 朱懿璇 肖明峰
指导老师:翟俊 付晓渝
01
02
03
滑动查看更多
04
05
06
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简介:
城市公共空间是在建筑与建筑之间存在的开放空间,是面向于城市居民,服务于广大公众的开放场地,在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有重要意义。我国部分城区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其中较为显著的是环境正义问题,即城市公共空间分配不均的问题,使得优质、大量的城市公共空间流向了少数优势人群,使得劣势人群无法享受绿色空间带来的积极效应。本次设计通过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技术,研究总结空间形态与环境正义之间的关系。发现武汉市武昌区部分地区存在环境正义问题,并尝试使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结合基尼指数分析、景观连接度分析、可达性分析等多种分析手段,并基于研究结果,对目标小尺度社区空间进行优化重构。对环境正义、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可达性分析在景观设计应用方面进行探讨,探索以数据分析为基础的景观设计方法,通过该设计方法减缓城市中所存在的环境正义问题。
10
消失的超级景观
作者:刘潋 黄保琳 张婷雨 任旭晨 朱君妍
指导教师: 王珲
01
02
03
04
滑动查看更多
05
06
07
08
滑动查看更多
09
10
11
12
滑动查看更多
13
14
15
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简介:
本次展板设计以“消失的超级景观”为题,对云南昆明99世博园进行更新改造设计,1999年的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是中国第一次承办的A1国际级别的博览会,占地218公顷,主题是人与自然——迈向 21 世纪,会后由于功能滞后,空间不合理等原因门可罗雀,本次设计旨在通过建筑景观更新设计促进世博园活力迸发。
设计围绕“世博品牌”建设现代城市文化生态休闲旅游综合体,坚持园城融合,相伴发展的建设模式,在园内设置了三个主要核心板块——世博文化区、生态山林区和水街小镇区,通过山、水、自然、建筑的融合打造一个具有开放性的、包容性的城市生态公园。设计重点放在生态山林区,设置森林氧吧、禅林静修、山顶瑜伽等养生健康活动,同时设置森林草坡滑道、自行车道、滑索等探险类活动,更考虑到森林自然教育,鼓励亲子活动,设置植物温室、森林剧场、蘑菇乐园等。最大可能的综合利用森林,让人们不仅能感受到森林的魅力,也能学习到森林的自然生长秘密,更能体验在森林中丰富的活动,全方位感受森林。
时光易逝,只争朝夕;
后浪奔腾,未来可期!
-end-
编辑:王心荷
审核:雷诚 甘露
末尾跟上公众号旧闻链接,欢迎了解更多其他相关资讯。
2020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系2020毕业展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