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苏州大学建筑学院2020届本科生毕业作品展 (建筑学)

苏州大学建筑学院 UniDesignLab 2022-04-21

○关注我们, 请点击屏幕上方 UniDesignLab


本文转自公众号苏州大学建筑学院

春发其华


秋收其实


毕业设计展


一年又一年,匆匆又夏天;

暑气已至,荷塘花开,骊歌再起。



  疫情当前,苏大建院学子初心始终,将创作的灵感,使命的担当,生命的思考编织成手中的温度,未来的期盼,满意的答卷。

  不同于往昔的热闹非凡,人流如织;但由于疫情的影响,建筑学院2020届本科生毕业设计展在线上发布。本次展出的是建筑学专业的毕业设计。

01

材料本性的呈现与创新教学空间(苏州大学建筑学院创意设计中心——研发与展示中心设计)


作者:吴家妮

指导老师:吴永发

01


02


03


04



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简介:

    图像化时代下建筑设计的“布景”现象愈发严重,我们在追求新技术带来的建筑上新的视觉体验的同时,往往会忽略建筑的功能需求以及建筑的“在地性”和“合理性”。在做建筑设计的时候,深度思考建筑材料本身的属性和特点,利用这些要素去去构成不同的建筑空间可以有效的规避越来越多的建筑“布景化”问题。在本次方案设计前期,我研究了很多前辈学者关于材料的属性和呈现相关的研究。本次的方案任务是设计为建筑学院提供的研究与展示中心,属于高校科研类建筑,考虑到建筑选址需要和周围的已建建筑产生呼应关系,并能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功能空间,所以在设计过程中我加入了建筑材料属性和构造方面对于建筑形式和学习空间特性影响的思考。论文主要就设计思路和一些研究成果进行客观陈述。


02

转译与重塑-永定南江村旅游接待中心设计


作者:张馨元

指导教师:叶露

01


02


03


04



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简介:

    本方案一方面基于对客家文化的起源及演变分析的基础,研究了土楼形式与其历史的关联性;另一方面通过对建筑理论发展过程中的原型与类型理论进行梳理,并以此作为溯本清源的反思材料,明晰土楼建筑类型及其蕴含的原型所代表的内容,并提出在客家民系运用文化权力发展的背景下,从社会学角度思考土楼建筑暗示的空间本质及土楼物质空间转化与组织形式的意义。最后从建筑学角度分析总结了土楼单体与群体的类型和模式,尝试用现代建筑理论方法归纳其中与核心文化密切相关的建筑手法,通过对土楼公共空间的有序中心性,严格的轴对称型和空间从属关系的分析,总结出三个空间等级。最后通过同级转译的方式在入村口处新建一个辅助理解文化的空间体验式博物馆。将复杂的“意”抽象转化,使基于传统文化背景下的现代建筑的转译实践具有灵魂。


03

永定南江村旅游接待中心设计


作者:方奕璇

指导教师:叶露

01


02


03


04



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简介:

    项目基地位于福建永定南江村,选地是南江村水尾楼片区与省道相接的地块以及天一楼周边地块。方案从乡村聚落的社会及历史价值出发,探讨客家精神内核,并充分应对自然的物质环境。调研后本人总结出客家建筑的三大要点,以指导本方案生成。研究历史与文化影响——建筑作为历史场景的缩影,聚落与选址特点——建筑作为人与自然的媒介,形制与组织特征——建筑作为宗族精神的载体。根据这三大要点,确定本方案的设计概念,以实现历史文化的空间序列转译为主,重构个体对于精神空间的群体认知,同时对建筑自然环境加以充分的呼应,将风、光、水、山体作为设计要素纳入人工的自然。对传统土楼空间形制进行分析与转译,并进行路径设计、优化空间转折关系等,以期丰富当下乡村营建中对地域性的设计表达方法。


04

福建省南溪土楼群游客中心设计-基于土楼原有空间型制下的当代性改造策略


作者:张斯曼

指导教师:张靓

01


02


03



滑动查看更多

04


05



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简介:

    方案选取了水尾楼片区福尹居,天一楼,庆福楼三座土楼,分别对应南江村(围屋型,椭圆型,方型)三种代表性的土楼型制。改造策略的提出根据原有型制下的空间属性,南江村的文化特色,和改造建筑的可强度三个层面分别提出对应性的改造策略。福尹居游客中心---结构重塑:是对现有结构受损严重土楼可利用性的探讨,保留了原有特色的夯土墙最为维护体系,利用轻钢进行结构重塑达到空间重塑的目的。天一楼---功能置入:对圆型型制土楼空间向心性公共性的挖掘,通过新建的钢结构与外部夯土墙共同发挥结构作用将南江村特有的戏剧山歌等风俗植入其中,挖掘其成为当代观演场所的可能。庆福楼---内容更新:结构保留了传统木构-夯土的结构体系,是对保存良好的土楼现有空间局限性的探讨。改造的手法1.通过对其一层公共的挖掘2.扩大其居住单元间等两个方面对建筑进行更新。


05

南江村复兴计划:传统村落活化设计研究—基于旅游发展策划的视角


作者:吴子豪

指导教师:叶露

01


02


03



滑动查看更多

04


05



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简介: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传统乡村地区在文化自信、社会活力以及生活方式转变等方面遇到了发展难题,而政策上单向的以城市反哺乡村的方式并不能产生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如何合理利用乡村资源激活乡村社会是解决乡村地区发展的重要途径。本设计以福建省永定市南江村为研究对象,从建筑策划学的视角探讨乡村活化模式,并基于“文化旅游”的策划分析进一步对其乡村规划、公共空间更新、建筑设计等物质空间载体的设计方法及策略进行了深入探究。在本设计中所提出的“策划-设计”方式能有利于促进南江村未来的活化更新与发展,并以期为传统乡村的设计提供一定的思路与参考。


06

南溪土楼群旅游接待中心设计


作者:陈正罡

指导教师:张靓

01


02


03



滑动查看更多

04


05



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简介:

    客家土楼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其多维生态性可被拆解为自然生态、建筑生态和文化生态。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南江村作为典型的客家土楼聚落,形态较为完整,原始风貌保存较好。在城镇化加速的时代背景下,南江村的发展建设与良好的旅游区位需求使得对现有土楼聚落的保护和更新较为急迫。

    设计围绕南江村旅游接待中心这一项目,探析和回应了客家聚落的多维生态性。方案内容包括南江村旅游整体规划、选址的场地设计和两个节点的建筑设计。设计始终秉承当地有关规划部门提出的政策理念,尽可能保留南江村客家聚落的乡土风貌,以谦逊的姿态引入新建筑和改造原有建筑。

    设计对未来的展望是:南江村能成为永定区的示范村,通过旅游业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和推广客家文化。


07

转译与重构——永定南江村民宿设计


作者:徐佳乐

指导教师:叶露

01


02


03


04



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简介:

    本次设计的主题是转译与重构,功能为民宿,关注的是建造技术和建筑工业,我希望通过对土楼空间、结构和材料的转译创造一个新土楼。

    首先,根据南江村在南溪土楼沟的旅游规划定位,综合平衡保护、改建、加建和新建的关系。

    其次,因为土楼单体是最终的载体,因此,必须对土楼本身的形制进行合理的认知,由传统土楼提取出符合当地文化和精神的空间原型,并进行转译。

    然后从其材料、结构和技术入手,进一步分析地域性的居住模式,以及这种模式所关联的气候、地理等条件,创造出适宜当地环境、适宜现代生活需求的建筑空间,把机器和设备系统的设计融入建筑本体的结构和空间设计中,从而形成一个丰富且精密的系统。


08

花园秀场-欧莱雅企业总部设计


作者:刘玥

指导教师:陆勤

01


02


03


04



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简介:

    欧莱雅企业总部设计,通过深入研究欧莱雅企业特点,提取其核心价值,展示美,传递美,进而提取出建筑的两个主要场景,花园和秀场。在建筑设计、总平面规划、室内设计中充分表现这一场景,并在景观小品的配置上也积极呼应这一主题。建筑充分的回应场地景观,设置视线通廊、层层退台等等,通过连廊、平台、楼梯、坡道等营造丰富的建筑空间来满足秀场的功能。平面布置也积极回应欧莱雅现有组织架构,在每个事业部内为每个品牌提供多样化的办公空间。


09

苏州大学建筑学院产教中心 ——高校中的“街道庭院”


作者:殷建祥

指导老师:吴永发

01


02


03


04



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简介:

    产业教育中心即产业教育融合中心。产教融合产教融合,即产业企业和教育单位两大创新主体围绕同一个使命,发挥各自优势,承担各自职责,相互协作支撑,实现共赢发展而构成的深度交叉融合。

    在此次设计中虽然教学和实践中心很重要,我觉得更需要重视的是公共空间的塑造,只有好的公共空间才能给建筑带来活力,并且影响人的行为和心理。因此,我将建筑的中心放在了公共空间的塑造,不仅是室内公共空间还有室外的公共空间,甚至室外才是重要的那个。好的空间应该鼓励人们走出室外,交谈、休憩、阅读,一切灵感都可以在这里出现。在操作手法上,是室外空间半包室内空间,形成交互关系。对于相对思维开放的设计工作来说,交流和沟通是产教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好的公共空间给校企提供交流的场所,给建筑带来活力,并且影响人的行为和心理。因此我将自此方案的设计重心放在了公共空间的打造, 古代圣贤在街市授课,庭院论道。学生慕名而来,打破了教学壁垒,在此次的设计上方案也由“街”“庭”概念延申而来。


10

福建省南溪土楼群游客中心设计——聚落内在秩序的的“解”与“构”


作者:朱晓桐

指导教师:张靓

01


02


03



滑动查看更多

04


05



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简介:

    本设计要求为福建省南溪土楼群中的一个村落——南江村设计一座游客中心。在规划的层面上,本人为南江村进行了总体的空间规划和分阶段规划,对南江村进行了分区设计;在建筑群之间的空间,本人寻找了土楼之间存在的消极公共空间,针对其特点进行了空间属性划分和物质空间整治。在旅游中心设计方面,本人先根据场地的视线交汇选址。概念上,利用了场地中存在的高差,分为快速和慢速下山两种路线,分别对应着阶梯和坡道两种建筑语言。在坡道下山的过程中,分为三重节奏:第一重,游客在山顶大厅遥望远处的土楼屋顶;第二重,游客在功能层体验土楼文化,并且在悬挑的无柱长远观墙身;第三重,在地面层设置市场与名人堂,实现居民与游客的共享空间。


11

存续与叠合——

苏州会议中心改造设计


作者:徐佳楠

指导教师:孙磊磊

01


02


03


04



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简介:

    处于用地紧张、人口拥挤的苏州古城区内,本项目功能局限,受众单一,使用率较低,需将内部功能进行部分置换开放,刺激使用率,以活跃基地。与此同时作为古城区内唯一的大型会议建筑,迎接外来的人口,基地有必要符合苏州地域文化,表达历史人文特色。

    基于受众,会议中心的围绕居民和游客进行提升,开放部分使用率低的功能,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同时结合传统文化向游客以及与会人员展现苏州地域特色。通过存续现有的公共到私密的圈层结构,重新定义各圈层的边界,在新的结构上对功能有控制的开放,使基地圈层明晰,联系密切,完善视线与空间的渗透。


12

基于结构塑造的现代佛教建筑设计——柒泉寺再建设计


作者:王嘉瑜

指导教师:申绍杰

01


02


03


04



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简介:

    将佛寺建筑这一传统类型进行现代化创造,空间布局延续古代寺庙的布局形式与轴线关系,东侧留出开阔视野,面向东侧的峡谷景观面,引入宁谧山林中的自然意境。主体建筑采用现代化斗拱的结构,将榫卯结构进行现代化转译,只用四根柱子撑起屋顶,形成空灵的内部空间体验,且不失传统的意味,外加隔栅维护结构,材料的选择上和周围环境共同构成的佛寺这一精神场所纯粹、干净、舒展、简洁的禅意。


13

迷失桂林


作者:戴启帆

指导教师:林涛

01


02


03


04



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简介:

    木心说“人生是历经长途跋涉之后的返璞归真。”

    “我自己希望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这是许多人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当下社会确实太过于浮躁,需要一个地方安抚内心的平静,本设计“迷失桂林”就是这样一个帮助人们从浮躁的社会生活中摆脱,能够给予人们精神上的返璞归真的地方。

    本设计即龙舟文化中心及梁漱溟书院,旨在通过对用地范围内建筑和景观的设计,依借着桂林的独特风水和民俗文化让到访者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从而“迷失”在山水建筑之中,仿佛置身在一个世外桃源,可以忘却在都市中的一切烦恼忧虑。整个游览过程也是寻找初心的过程。我希望把它打造成一个精神建筑,以建筑的手法洗涤人们的心灵,希望让造访迷失桂林项目的人们能够沉浸在本项目中,忘却忧愁,平静下来,去感受场地里的一草一木。因为只有当人们平静下来,或许才会重新思考存在的意义,价值。


14

苏州市轨交玉山广场站域更新

设计 ——站场区域更新


作者:江慧敏

指导教师:夏正伟

01


02


03


04



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简介:

【背景、概念、方法】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发展,现代城市规划的弊端愈演愈烈,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缺失,人车矛盾冲突。当今以 TOD 导向的轨道交通站综合开发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发展的新趋势,轨道交通核心站点的人流汇聚效应给城市更新带来了新的可能。将城市轨道交通核心站点设计同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相结合,最大化利用轨交站点的人流聚集效应激活城市和区域的重要公共空间,以此加速城市开发和更新水平。

    TOD 导向下的轨道交通换乘空间设计重点关注可达性、连接性、标识性,而当将轨道交通换乘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更新相结合时,我们倡导基于建筑与城市公空间之间相互依赖、作用的耦合关系以建筑为导向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模式。针对玉山广场站域更新设计,提出以轨道交通为核心整合城市公共空间,营造景观化城市活动广场及满足多样化社区生活的人性场所的概念。通过三个核心广场串联整合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塑造具有连续性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营造以使用者生活为核心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

    将城市轨道交通核心站点设计同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相结合,有利于在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出行环境,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进一步优化城市配套开发,形成高效的换乘空间,带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最大化利用轨交站点的人流聚集效应激活城市和区域的重要公共空间,以此加速城市开发和更新水平。


15

移动装配式乡村戏台戏园规划设计——扬美村水戏同吟文化空间营造


作者:赵婕

指导老师:余亮

01


02


03


04



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简介:

    作品以广西南宁江西镇扬美村为主要研究对象,探寻了音乐文化、乡村、移动装配式三者的关系,这三者也恰恰映射出了传统文化沿袭、传统居住聚落以及前沿的建筑技术之间有关联有矛盾又欲求共存的关系。扬美村是中国南方亚热带气候下村落代表,除了特殊地理与气候条件,依托于航运与古渡口发展的商贸、丰富的村落传统民居建筑、多样的民俗文化旅游活动都影响着设计的进行。通过相关调研,以及对以扬美村为代表的沿江村落文化的剖析,整个设计定义为包容乡村的经济、戏乐、文化、乡情、以及为村民与游人、外来人的交往提供“容器”,适应多种功能需求变化,让没落的渡口航运文化重新焕发生机的水与戏交融的文化空间。设计的切入点包括对村落中特定文化场所——埠口空间的重新利用与塑造,对多种移动与装配形式的灵活性思考,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对水上建筑的应用,和传统中国戏台戏院空间的现代式转译。通过对5个相关变量探究,得出了满足多种功能置换变化的小模块群、包容多种活动空间的大单元、适应不同时段种类活动需求的移动加固定式营地体系多层次方案,并且对于方案通过水媒介适应其他沿江村落文化空间发展做了一定可能性探讨。


16

常州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建筑设计——博览建筑中模糊性探讨


作者:刘依芸

指导教师:王纲

01


02


03


04



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简介:

    本项目仙鹤酱油生产厂旧址位于常州市钟楼区,紧邻京杭大运河老线段,与运河5号毗邻,与市中心隔运河相望。本方案设计围绕常州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在厂区范围内选取了靠近运河的一侧进行设计创作,原有厂区内的老旧房屋根据设计需求,各拆除与保留了一部分。本设计基于城市发展与地域性的特点,强调文化底蕴、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人和自然共生。设计中挖掘常州的运河文化,吴文化,和工业文化,将当地文化特色及哲学范畴的升华纳入考虑。充分利用地域条件,保留城市空间的景观需要,合理布局规划,建立独具个性的空间结构,构建生态化的建筑景观系统,以建筑来诠释文化和城市精神,将建筑学中有关模糊性的思考应用在当下时代语境中,进行一种实践与探索。


17

城市更新设计方法探索——

常州大运河文化博物馆设计


作者:张姝

指导老师:王纲

01


02


03


04



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简介:

    在建筑学的发展过程中,清晰和模糊呈现一种此消彼长、继承与被继承的状态,这与时代的大背景有关,经济条件、生产力、人类活动、行为习惯影响了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领域的人们的价值取向,进而影响到建筑的空间组织形态。设计以“边界”为切入口,结合现象学研究,针对时代大环境下城市更新设计方法进行探索,使得过渡空间成为一个特定的承载空间,对探讨保护更新,活化城市具有启示意义。


18

站城一体背景下的交通建筑——

徐州沛县交通综合体项目


作者:杨灵

指导教师:高天

01


02


03


04



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简介:

    项目位于江苏徐州沛县,是一个二级的交通综合体。要求有交通、商业、文化等功能综合,同时对场地情况进行应对。
    徐州是一个交通大市,项目又位于徐州市中心与农村地区的交通承接地带,本项目将会对未来的城市发展起到非常大的影响。方案采用"站城一体"的概念,对综合体的交通功能进行弱化,而强化生活功能。希望通过切割建筑体量、停车置于地下、优化地面步行体验等方式,将综合体与周边区域进行很好的衔接,从而更好地发挥综合体对城市的触媒作用。
    在设计方法上,首先对站城一体的相关理论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对相关案例也做了分析,大致掌握站城一体的做法。然后,对基地四至情况做深入分析,从而确定设计策略。


19

杭州康莲科创园设计——产城融合背景下的智能综合社区设计


作者:关悦

指导老师:史明

01


02


03



滑动查看更多

04


05



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简介:

    随着国民经济的转型升级,产城融合将成为城市产业发展中的重要途径。本杭州康莲科创园设计,希望通过立体景观轴的打造,营造一个多层次的步行公共空间网络以及生态框架,进而在城市中形成一个高教园与产业园过渡的关键节点。并期望对城市社会问题起到良好的导向,着力建设一个以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现代产业体系为驱动,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相融合,多元功能复合共行的新型智能园区。


20

流动的停滞·以建筑为叙事媒介对公共空间表达与其文化意义的探讨——以苏州阳澄湖旧厂房更新改造为例


作者:蒋雪菲

指导教师:汤恒亮

01


02


03


04



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简介:

    本设计的目的是基于工业建筑改造的背景与发展,关于苏州阳澄湖厂房的更新改造问题,研究如何在保留工业厂房本身的价值的同时,建筑作为叙事媒介如何发掘出更多关于公共空间表达和文化意义的可能性。

    建筑设计引入了叙事学之后产生了建筑叙事学这种跨学科的理论。叙事作为一种方法论,帮助分析了建筑空间中的各种属性特征,为建筑空间的营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苏州阳澄湖厂房的改造更新中提出了由改造后的艺术区主营,与艺术家合作,为参观者(周边社区居民)开展艺术活动、营造艺术氛围的艺术社区的主题,是一种为参观者服务的运营模式,旨在让艺术体验融入参观者的休闲生活。

    从工业建筑改造和场地运营两个角度,前者是对空间的叙事性更新,后者是对生活的艺术性创造,设计者让两者结合不仅使参与者感受到空间情节的碰撞,也使参与者在精神上产生了对生活态度的思考。


21

金浦九号——寤寐酒店改造设计


作者:王萱

指导教师:陈卫潭

01


02


03


04



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简介: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是远近闻名的江南水乡,其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 风格。苏派建筑风格和特点归纳起来有:翻墙黛瓦,体量小而轻巧,低层高密度,错落有致, 有多数建于沿河,形成前街后河、人家尽枕河的水乡风情。而这样的风格也体现在苏州另一 个著名的文化——园林文化中。苏州古典园林是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 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所以在我的建筑改造项目中,我所注重的便是“可赏可游可居”,而在酒店设计的过程 中,我将“可居放在了第一位”,将“可赏可游”作为建筑风格的定位,所以我的改造项目 中“居”以舒适宜人为主,但酒店的空间也加入了“游”的元素。我希望旅客在下榻寤寐酒 店时可以在距离苏州老城区和园林较远的地方也可以感受到浓厚的苏州园林文化和苏州的 古城气息。酒店的名字“寤寐”一词来源于《关雎》,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 第一首诗,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 手法。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 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地相思与追求。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 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而在设计过程中我也希望运用类比于 “兴”的手法,通过对于苏州园林元素以及苏州的城市脉络进行解析,通过颜色,形态等元 素的提炼对于旧厂房进行改造设计。 在进行建筑的初步分析时,我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整个建筑的横向宽度是 84 米, 纵向宽度是 32 米,横向柱距 7.5 米,纵向 8 米。8 米的柱间距满足客房要求,而 7.5 米的 柱间距做单独开间的客房体量略大,会造成空间的浪费,造成运营成本过大,所以我在指导 老师的指导下做了一个“二改三”的两跨改三间的调整,从而布置了侧和北侧的两排客房。但是在布置好客房后,中间的两跨 16 米的横向空间依旧空闲,但是无法做客房,因为没有 采光条件,所以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将中间的部分作为整个建筑改造的“游”的部分的。挖 了一个从一层到屋顶楼板都打通的中庭,使得整个中庭空间流通起来。在挖中庭时考虑到原 有的结构柱是否需要保留,再跟老师商讨后我们决定保留原有的结构梁与柱,第一是可以保 持原有的建筑结构稳定,第二是希望梁与柱的保留在中庭中形成的光影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 有所变化,形成中庭的另一种景观。但是由于要考虑室内环境的稳定性,我在四层屋顶上依旧给中庭盖了一个“盖”,原有 的结构柱升至高出原有屋顶 6 米,以钢架和玻璃的组合形成坡屋盖,将原本与外界沟通的 中庭重新归还给建筑内部,从而既有采光,又有中庭景观。 在中庭的北侧,我也做了从一层至顶层的 3 层阶梯,使得客人可以从一层中庭的景观一 直沿着阶梯“游”至屋顶,同时屋顶我也布置了屋顶花园的景观,使得整个“游”的空间从 一层至屋顶都串联起来,并且在每一层的中庭的位置都搭有独立的景观台,使得游客从一楼 至屋顶的行程都有“移步易景”的游览感受。同时在客房层的景观也可以为中间的四间客房 创造良好的私密性,起到一个遮挡的作用。在处理客房时,我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在二层的东侧客房下面便是全日制餐厅的位置, 根据规范可知排污管道不应设置在餐饮空间之上,所以陈老师给我的指导意见是在二楼与三 楼之间的楼板上搭建设备转换层,隔离管线,并且在走廊的东侧尽头设置集合管井,从而使 得排污管从外墙引入地下,不干扰室内空间。第二个问题是我的三层由于客房的层高是 4.5 米,可以有客房单层改造成为 loft 客房的 条件,所以我想将部分客房改成 loft 形式。但是由于 loft 客房需要另外搭建楼板,需要重新 立支撑夹层楼板的结构柱,我便将客房两跨改三间的条件做为我的利用条件,使得客房三间 为一组,一共做了 12 间小 loft,以及东南角上的一间独立的 loft 客房。而屋顶多出来的有屋盖和墙体的部分我也将其改造成屋顶酒廊,可以有轻食简餐,在夜 晚可以做小酒吧,,并且有一部分有屋盖的半露天的餐饮区,可以直接观赏到屋顶花园的景 观,也可以作为另一种“游”的体验。在一层的主要公共区域的布置上我选择了将入口放置在建筑的东南角,靠近人行主入口, 场地宽敞,也满足疏散需要。在门厅入口布置有小景观,主入口以月洞门的形式呈现,以小 型景观作为月洞门的看景和室内空间的视线遮挡,从而使空间有趣味性。在一层的公区我也 布置了一个 255 平米的大报告厅和两个分别为 85 平米和 55 平米的小会议室,满足酒店的 会议需要。而酒店的北侧原有的入口我将作为酒店的货物运输通道以及后厨的主入口,一层 北侧的房间作为管理用房,使得员工以及辅助交通流线与主要的客流动线分离,互不干扰。在建筑的选材上我将运用大量的木纹饰面,但是由于现行防火规范的要求,一部分,木 饰面将是防火木饰面,还有一部分则是现在比较新兴的木纹色的石材饰面。主要的搭配浅色 木作为主色调,深色作为建筑原有结构的强调,将室内环境与建筑整体相结合,即朴素又有 趣味性,并且木色材质有平易近人的性质,弥补了建筑层高过高有疏远感的缺陷。整个建筑在改造后总面积 7300 平方米,拥有 48 间客房,可容纳旅客 96 人,同时其餐 饮面积达到 850 平方米。在建筑施工图大样部分我选择了木饰面施工节点大样,铝合金框与防火玻璃连接点构造, 木饰面与钢结构圆柱相连接的做法以及防火玻璃隔断构造,这些在我的建筑改造项目中都是 重要改造部分。


时光易逝,只争朝夕;


后浪奔腾,未来可期!

-end-


编辑:王心荷

审核:雷诚 甘露



末尾跟上公众号旧闻链接,欢迎了解更多其他相关资讯。



2020

墨尔本大学MSD建筑和城市规划2020毕业展

香港大学建筑系2020硕士毕业展

武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2020景观规划毕业展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风景园林系2020毕业展

利物浦大学建筑学院2020毕业展

苏州大学建筑学院2020届本科生毕业作品展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

RCA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建筑系2020毕业展

多伦多大学建筑、景观、城设2020毕业展

同济大学建筑系2020毕业展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20环境设计毕业展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2020本科毕业展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20优秀毕业作品展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系2020毕业展

哥伦比亚大学GSAPP建筑学院2020毕业展

中国美术学院城市设计系2020毕业展

康奈尔大学AAP建筑学院2020硕士毕业展

康奈尔大学AAP建筑学院2020本科毕业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2020毕业展

苏州大学建筑学院2020风景园林本科毕业展

AA建筑联盟学院2020毕业展(Diploma部分)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2020毕业展

吉林建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2020毕业展

长安大学建筑学院2020本科毕业展

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2020毕业展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2020毕业展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系2020毕业展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学2020毕业展

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2020城市空间设计毕业展

康奈尔大学AAP建筑学院2020本科毕业展

西部民族地区2020联合云毕业展

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建筑系2020年毕业展

哥伦比亚大学2020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

哈佛大学GSD设计学院2020年云毕业展

宾夕法尼亚大学2020线上毕设作品展

景德镇陶瓷大学环境设计2020线上毕业展

南京林业大学2020艺术设计本科毕业展

2019

上海交大建筑设计系2019年毕业展

清华美院环境艺术设计系本科2019年毕业展

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2019本科毕业展

UCL伦敦大学学院Bartlett建筑学院2019毕业展
剑桥大学建筑学院2019毕业展
USYD悉尼大学建筑学院2019毕业展
格拉斯哥艺术学院室内设计2019毕业展
UNSW新南威尔士大学建筑学院2019毕业展
UAL伦敦艺术大学2019毕业展
利物浦大学建筑系2019毕业展
AA建筑联盟学院2019毕业展
TUD代尔夫特理工大学2019Archiprix毕业作品展
诺丁汉大学DABE建筑学院2019毕业展
谢菲尔德大学SSoA建筑学院2019毕业展
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RMIT2019上半年建筑展
宾夕法尼亚大学UPenn建筑系研究生2019毕业展
墨尔本大学MSD建筑学院2019上半年展
东海大学景观系2019毕业展
库伯联盟建筑学院2019毕业展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2019研究生毕业展
四川美术学院景观艺术2019毕业展
哥伦比亚大学GSAPP建筑系2019毕业展
湖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2019本科生毕业展
南加州建筑学院SCI-ARC春季2019毕业展
香港中文大学CUHK建筑系2019毕业展
UTS悉尼科技大学2019建筑毕业展
香港大学HKU建筑系2019毕业展
爱丁堡大学ECA建筑系2019毕业展
中国美院2019建筑艺术,城市设计,景观设计毕业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2019毕业展
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硕士2019毕业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