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均衡走向再平衡 ——2021年下半年债市展望(上)(海通固收 姜珮珊、孙丽萍)
重要提示:《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微信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若您并非海通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我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摘要:
-----------------------------------
1. 债市的“抱团”与“供给侧改革”
上半年债市供需失衡,小型资产荒渐显,流动性大多平稳,利率先上后下。
1.1 上半年债市回顾:先上后下,窄幅震荡
上半年资金面整体平稳(除了1月下旬央行超预期收紧流动性带动资金利率飙升),R007中枢较去年下半年下移10BP至2.3%。
长端收益率先上后下,但整体波动率偏低,10Y国债、国开分别在3.0~3.3%、3.4~3.8%的区间震荡。
利率顶部下移,10Y国债从20年11月19日3.35%到21年2月18日3.28%,对应10Y国开从3.78%到3.77%。
1.2 曲线先平后陡,中长端被“压平”
国债收益率曲线先平后陡再走平、整体变化不大。相对于去年年末的国债收益率曲线,3Y-1Y和5Y-3Y变陡、10Y-5Y和30Y-10Y走平。相对于去年年末的国开债收益率曲线,3Y-1Y变陡,5-3Y和10Y-5Y变平。
1.3 为何收益率超预期下行?
4月经济边际走弱,通胀虽热,政策难紧;供需错配,利率债供给延后、信用债供给收缩、机构风险偏好低等待利率回调;最根本的还是资金面宽松。
1.4 为何资金面比预期宽松
3月流动性宽松之谜:货币发行大幅减少、财政投放增多导致超储率偏高(1.5%)。
4月流动性宽松之谜:4月超储率1.2%,接近19年水平,不低也不高,存款准备金大幅下降。
——缴准存款大减、财政收支错配(地方债延后发行、财政支出不低)、货基大增、银行负债压力缓解。
1-4月货币基金份额大增1.53万亿份,我们预计5月货基增量规模不低,主要理由是:5月以来货基日均现券净买入量环比下降但相对于1-2月依然偏高。
货基融出量加大资金缓解了税期资金面,4月末货基净融出余额近1.3万亿、仅略低于大行的1.4万亿。5月18~21日货基净融出资金甚至超过了大行、成为回购市场最大的出钱方。
6月政府债供给压力或略小于5月,财政存款拨付加快有望对冲跨季资金需求,我们预计6月资金面或整体保持平稳。
1.5 机构杠杆率回升,市场情绪低于年初利率低点时期
1.6 信用债市场的抱团与供给收缩更加明显
需求方面,市场风险偏好略有修复但仍处于偏低水平,机构抱团城投债现象明显,尤其是东部中部地区城投。
供给方面,1-5月城投债地产债净增量7100多亿、且主要集中在1月,大幅低于去年同期的1.2万亿;非标资产继续收缩、1-5月新增信托和委托贷款减少6800多亿、收缩幅度大于18年。
供需错配下,债市小型资产荒渐显,机构开始考虑牺牲流动性或拉长久期。高等级品种利差收窄,ABS、二级资本债、私募债等利差有所压缩。
2. 牛市开启还是熊市末期?
预计利率还处于熊尾磨顶阶段,可能类似于2011年。
2.1 本轮熊市反弹时间创历史之最
我们对2009年至2020年底5轮熊市中19段熊市反弹的持续时间及反弹幅度进行了统计。熊市反弹持续时间较短:平均持续时间22个交易日,中位数/最长/最短持续12/72/7个交易日。熊市反弹幅度有限:10年期国债利率平均下行18BP,中位数/最大/最小下行17/32/9BP。本轮熊市反弹开始于2021年2月18日,类似于2011年2~5月,反弹力度偏高(24BP)、时间创历史之最(72个交易日)。
2011年上半年同样出现较大幅度、较长时间的熊市反弹。2010.7~2011.8利率双顶:猪油共振、出口PMI下行、美元贬值、工业高位震荡、投资先升后降(地产制造业投资高位震荡)、信贷社融先升后降。
十年国债月均值/最大值:2011年2月4.04/4.12%,2011年8月4.00/4.13%。
十年国债领先1年期见顶1个月(月均)。
2.2 当前债市处于什么阶段?
2008年至今,我国债市共经历了5轮牛市、5轮熊市、1轮震荡市,牛熊拐点都是后验的。
熊市接近1年零2个月,利率平均上行121BP。
若当前处于熊市中,本轮熊市基本持续时间(14.4个月)超过了第一轮(09年/10个月)和第二轮(10-11年/13.7个月)熊市,调整幅度距离最小熊市(10-11年)仅差8BP。
2.3 熊尾曲线往往偏平
近三轮熊市的结束都是熊平的姿态,背景都是央行的加息提准。
截至6月11日,国债10Y-1Y利差为68BP,接近11年熊陡时期的利差水平,但远高于17年和13年熊尾利差。
但本轮利差低点为20年11月23日的58BP接近13年11月末低点。
在没有央行加息预期下,利差恐难大幅压缩至极致水平(如前两轮熊尾的曲线倒挂)。
2.4 熊转牛触发因素:经济/通胀下行、货币转松
2009/1/8-2009/11/9熊市:09年1月-2月初,PMI、M1、M2、信贷数据等显示经济出现回暖的迹象,其中信贷飙升引发基金等抛售债券。2009年6月-11月上旬,经济数据持续改善,经济回暖预期增强,叠加股债跷跷板效应,原银监会资本管理要求出台利空信用债。
2009/11/10-2010/7/14牛市:通胀低于预期+七月上旬资金回暖+股市大跌。
2010/7/15-2011/8/30熊市:10年8月-11年9月初,经济平稳、通胀压力大,央行加息并多次提准;城投债违约事件;期间因日本地震、欧债危机等出现债市上涨。
2011/8/31-2012/7/11牛市:经济下行压力大,CPI持续回落,通缩预期,央行降准降息,资金面宽松,国债期货重启预期;欧债危机持续,避险情绪上升。
2012/7/12-2013/11/20熊市:12年7月中-12月,投资、工业、出口等数据有所反弹,经济触底企稳迹象显现,市场谨慎态度;宽松缺席,美国退出QE预期。13年年中季节性因素、美国退出QE预期,货币政策收紧引发机构去杠杆。
2013/11/21-2016/8/15牛市:经济下行压力大,宏观数据疲软+房地产调控+宽松货币政策+15年股市大跌,避险情绪升温。
2016/8/16-2017/11/23熊市:经济反弹,供给侧改革下PPI大幅抬升,CPI低位徘徊,央行提高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货币政策偏紧,金融监管加强,美联储加息。
2017/11/24-2020/4/8牛市:经济增速放缓,中美贸易摩擦带来避险情绪,新冠疫情进一步推升避险资产需求,宽松货币政策。
2020/4/9-至今熊市:国内疫情得到控制,经济持续复苏,货币政策回归中性。
地产投资、信贷、社融增速、社融-M2增速领先债市拐点,但领先时间差异较大;本轮熊市中,这些领先指标均已见顶。
2.5 PPI更多是个同步指标
CPI、PPI顶点领先债市熊转牛,但13年以后CPI的领先规律变差。
CPI、PPI底点对牛转熊的信号意义不大或偏弱。
2.6 同步指标拐点未现,经济有支撑,政策难转松
同步指标方面:PMI(3个月MA)仍处于较高位置、其拐点需进步一确认;铜价走势与10年国债拐点较为一致,但当前铜价还在持续上行并未出现拐点;以往债市熊转牛拐点常常伴随着贷款利率的冲高回落(同比或有一定滞后),但本轮贷款利率低位震荡。
牛市开启时经济下行压力大、通胀上行压力减小、政策宽松,而当前出口+地产韧性延续、消费恢复空间大、政策难松难紧且尚未有转松信号。
3. 经济动力切换,通胀热政策稳
领先指标已经见顶,但经济韧性仍存,通胀分化且传导偏慢,付息压力回升,货币难松难紧。
3.1 4月经济:生产强服务弱,外需强内需弱
4月PMI降至51.1%、环比降幅(0.8pct)大于季节性(15-19年0.24 pct),5月进一步降至51.0%、降幅仍略大于季节性,但仍连续15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上、换算成同比依然趋升。
4月两年平均增速:4月经济继续恢复,工业走强但服务业放缓,出口投资改善,但消费回落。其中投资整体向好,地产投资仍强、制造业投资大幅反弹、基建投资回落。
4月季调环比对比3月:工业生产、投资和消费纷纷走弱。
3.2 消费:潜力尚在,有望回升
消费还有回升空间,支撑因素在增多:
1)就业数据持续改善,为后续消费修复提供动力。以两年平均增速来看,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增速距离19年同期水平差距缩小,但依旧有2个多百分点的差距,人均消费支出距疫情前水平差距更大,显示消费改善空间较大。
2)疫苗加速接种但距离“群体免疫”还有一定差距,加上国内疫情偶发(广东、安徽等)也对消费带来负面影响。
3)消费意愿尚未完全恢复,从出行数据、观影人次来看,5月观影日均人次已回升至疫情前水平,出行数据距离疫情前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但保持改善的趋势,有利于带动消费回升。
3.3 外需:动能减弱,韧性延续
疫情冲击降低+海外生产修复+全球宽松或逐步退出=将降低我国出口的替代效应,海外消费由商品向服务转变,也将削弱贸易需求。
美国疫苗接种距实现“群体免疫”尚需时间,缩减购债、加息的时点和节奏仍尚未明确,且美国主动补库需求较为迫切的行业与我国出口结构较为吻合,均将支撑我国出口。
欧美需求快速修复,但主要出口型国家,如韩国、印度、巴西等不像我国出口呈现较高增速增长。此外,部分发展中国家产能恢复仍偏慢,如菲律宾、印尼今年Q1产能距恢复至19年末仍有较大差距。
结合WTO、IMF、wind和彭博的预测来看,短期内我国的出口增速尚可,但预计难大幅超预期。
3.4 补库或渐入尾声,且强度偏弱
1-4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两年平均增长22.3%,产成品存货增速回落至8.2%,但平滑来看去年四季度开始工业企业出现补库存迹象,二季度处于震荡阶段。
从细分的41个工业企业来看,1-4月累计库存增速继续放缓,五成多工业企业在主动补库存,显示主动补库存并非结束。一方面,主动去化的工业企业有4个且占比不到2%;另一方面,被动去化的行业有41%,但其中有七成工业企业的累计库存增速仍处于历史偏低水平(50%分位数以下),均显示继续去化的空间受限。从产业链来看,上游以去库存为主,中游近九成主动补库,下游补库不足三成而去化近八成。从高频数据看,秦皇岛港煤炭库存增速转正、水泥库容比仍在低位有望补库、钢铁和空调家电库存去化延续。
M1、PPI等领先指标(+9M, 0-3M)预示主动补库或可持续至年中或Q3,但中游受碳减排影响的企业补库回升空间或较为有限,并且会对上游相关企业形成一定压制。库存增速或呈现“拉锯”走势,补库周期或被进一步拉长。
3.5 地产销售仍偏强,但后续韧性或渐消
4月地产投资两年平均增速上行至10.2%、仍弱于19年同期增速水平。
4月商品房销售面积两年平均增速强于19年同期,但已连续五个月回落、增速已放缓至9.3%,远弱于去年四季度。竣工面积略强于去年四季度,施工面积弱于19年同期和去年四季度,新开工面积同比环比均走弱。
房地产投资韧性延续主要得益于销售端的支撑,但当前销售增长在减弱,在竣工施工面积走弱、以及今年紧信用环境、地产严监管格局的背景下,预计后续地产投资增速或将继续下滑。
3.6 政府控杠杆意味着基建乏力
3月15日国常会提出“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政府杠杆率要有所降低”。
狭义杠杆率可能无法降低。我们预计今年新增政府债务6.8万亿元左右(假设国债净发行量2.5万亿元左右、地方债发行量占年初额度的90%~96%进行估算),若名义GDP增速10%~12%测算,今年政府杠杆率增加1.1~1.9个百分点。
今年或通过隐性债务的化解来实现广义政府杠杆率的下降。政府控杠杆一定程度上会压降城投平台的债务融资、增加偿债而缩减基建投向的资金,预计今年基建投资增速难以明显提升。
3.7 社融增速逐季下滑,但下行最快的时间已过
货币中介目标转为M2和社融增速与GDP名义增速基本匹配。
地产信贷集中度管理和房贷利率回升制约居民房贷扩张,制造业中长贷受益于政策支持和景气度改善,预计信贷增速继续回落,中长贷占比回升意味着信贷结构更加健康。
资管新规过渡期最后一年,地产和城投融资收紧,非标收缩明显、信用债供给同比大幅少增。
综合来看,预计今年末社融增速或在10.5%~10.7%、整体呈现逐季下行趋势,但基数原因导致的下行最快的时候已经过去。
3.8 猪价或迎来反弹,大宗传导增加
随着南方各地逐渐进入梅雨时节,雨水或加剧非瘟疫情扩散,叠加前期压栏的大体重肥猪的逐渐消耗,预计猪价或迎来反弹,但考虑到我国生猪生产保持恢复并已接近常年水平、而夏季炎热天气来临、去年同期猪价基数高+今年CPI下调对食品权重等,我们预计一方面猪价上行空间或有限,而猪价上行对CPI的拉动也减弱。
油价上行期PPI和CPI相关性高于日常水平,但14年之后这种传导较弱;生活资料PPI与CPI走势更加一致;历史上大宗商品涨价若要显著推升CPI需要货币超发、下游需求强劲等多因素共振,但本轮政策已关注大宗商品涨价、其涨价已出现回调。
5月CPI同比低于预期,非食品项、居住项-水电燃料项、交通通信项等同比均走阔,非食品CPI和生活资料PPI环比强于季节性,显示通胀传导增加。
3.9 核心CPI抬升,CPI破3%概率不大
去年5月(1.1%)至今年1月,核心CPI始终处于下行阶段,今年2月以来出现上行,5月抬升至0.9%,接近去年同期水平但仍处于2016年以来的同期历史低位。
易纲行长表示“今年我国CPI走势前低后高,全年的CPI平均涨幅预计在2%以下”,今年1-5月CPI同比平均涨幅为0.42%,这意味着6-12月CPI平均涨幅在3.1%以下,再结合国内需求修复缓慢+猪价上行或有限+大宗价格已回调+政策调整下供给约束或缓解,我们预计CPI在今年Q4破3%的概率较小,Q4均值或在2.5%左右。
3.10 油价或高位震荡
一方面,2020年5月以来,OPEC+维持较高的减产执行力度,减产执行率基本在100%以上。根据国际机构预测,2021年全球原油需求复苏对原油市场仍有较强支撑,尤其是下半年的需求复苏。三大机构预计2021年全球原油需求同比增长540-595万桶/天。根据EIA预计,2021年全球原油产量同比增长仅248万桶/天,低于三大机构540-595万桶/天的需求增长。
另一方面,截至今年5月,美国商业原油库存4.84亿桶,已回到五年均值水平,原油库存进一步下降,将对油价形成支撑。
3.11 PPI年内高点或已过,后续下行斜率或很缓
5月PPI同比超预期上行至9%、环比再次触及1.6%的历史高点,我们预计环比、同比高点或均已过。
PPI读数对债市的利空或已出尽,我们认为后续PPI同比增速或将逐渐回落,但下行斜率很缓。
按照今年布油均价65美元/桶(6月为油价高点而后续缓降)和70美元/桶(先升后降、持续回升)三种不同假设下,预计今年6~12月PPI同比逐渐下降但下降斜率很缓、读数依然不低,全年均值6%以上。
3.12 这次PPI回升周期有什么不同?
历史上,PPI连续1年在3%以上,央行会加息升准。
之前通胀+外汇占款大增,央行被动收流动性,这次预计破3%时间更短、也没有热钱大量流入导致流动性被动大增,所以还是要看基本面和央行表态,而当前政策表态显示因通胀而加息的概率很小。
上两轮均伴随着美元走弱,且有内需改善的配合。
3.13 政策对通胀脱敏,加息概率较小
21年Q1货政报告中指出“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日前第十三届陆家嘴论坛上央行行长易纲表示“物价走势整体可控”。
1)我国新增社融同比或将放缓,叠加付息压力大,多方面显示难以支持加息;2)今年隐性债务化解延续,防范债务违约风险不容忽视;3)政策方面坚持稳字当头,以优异成绩庆祝百年党建;4)看5月显示大宗商品对CPI传导增加,但历史来看,大宗商品涨价若要显著推升CPI需要多方面因素共振,且本轮大宗商品价格已出现回调。
2004年~2011年每次加息前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关于物价展望的表述如“值得/需要关注”,“上行风险/压力加大/较大”,“最高点/较高水平”等。
3.14 本轮与以往“滞胀”的异同
“滞胀”时期:07年7月至08年4月(基于产出缺口下降和CPI 超3%且上行)。“类滞胀”时期:10年12月至11年8月( GDP增速下降和非食品项CPI 超2%且上行)。
当前经济修复放缓,5月PPI同比升至9%,CPI同比走阔至1.3%,那么当前经济是否处于“滞胀”或“类滞胀”时期:一方面,我国目前经济形势与11年“类滞胀”有相似之处,例如背景都是经济增速放缓+地产韧性延续,前期全球大放水+当期海外经济不断修复,也均伴随着大宗商品涨价、美元走弱、PPI抬高等。
但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经济形势与11年“类滞胀”也有明显的差异:首先,CPI方面的压力不同,本轮并未“猪油共振”双双上行,当前猪价持续下降并且本轮CPI通胀温和(5月CPI同比1.3%,低于市场预期值1.5%)、而11年CPI超预期上行、高点一度达到6.45%;其次,本轮经济增长点是出口+地产韧性延续,并且消费回升空间较大,经济增长仍有支撑;最后,本轮货币政策稳健中性+定向紧信用,并未像11年有多次加息、资金面不断收紧等。
3.15 经济增速稳中有涨,预计高点在Q2或Q3
今年Q1我国GDP实际增长5%(两年平均增速,下同),基于wind和彭博关于我国的经济增速预测值(下同),显示今年Q2~Q4的实际GDP增速分别在5.7%~6%、5.6%~5.8%区间,虽然Q3增速有所放缓但整体较Q1明显回升,后续经济增速稳中有涨,并非进入“滞胀”呈现减弱走势。
结合我们的通胀预测来看名义GDP增速走势,显示今年Q3名义GDP增速或达到年内高点、在9%左右,Q2、Q4经济增速次之在8.1%~8.3%左右,整体均高于去年末和今年Q1水平,显示下半年经济并不差。
3.16 预计今年社融少增2-3万亿,但利息支出多增0.9万亿
08年至14年利息支出增长较快,年均增长22%,15年至20年增速放缓至9%,15-20年利息率递减、稳定在5.3%左右;08年至13年,利息支出占新增社融比重为32%;14年至20年整体抬升,均值近45%。20年该占比下降了10个百分点至41%,主要原因是利息支出增幅减小且新增社融同比大幅多增9万亿。预计今年新增社融将下滑至32万亿元(少增2-3万亿),总的付息压力或在14-15万亿元左右(多增0.9万亿),占新增社融的45%,压力小于18-19年(50%~52%),但高于2017年(40%)。
3.17 政策难松难紧,结构性去杠杆或可实现稳杠杆
政策收紧缺乏支撑。4月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恢复不均衡、基础不稳固……不急转弯,把握好时度效”。央行行长易纲表示“坚持稳字当头,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显示我国政策中性稳健。
压缩城投、房企新增融资,是可以实现社融增速下降,但对实体经济的融资支持没有下降,并且可能是上升的(若房企、城投社融增速分别放缓6个、2个百分点,二者合计新增社融少增2~3万亿元)。
-----------------------------------
近期债市的新增利多和利空
供给压力尚可,债市多看少动
法律声明
本公众订阅号(微信号:珮珊债券研究)为海通证券研究所债券行业运营的唯一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使用,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的研究观点交流;普通个人投资者由于缺乏对研究观点或报告的解读能力,使用订阅号相关信息或造成投资损失,请务必取消订阅本订阅号,海通证券不会因任何接收人收到本订阅号内容而视其为客户。
本订阅号不是海通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客户仍需以海通研究所通过研究报告发布平台正式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订阅号刊载的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海通证券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订阅号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有可能因发布日后的各种因素变化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海通证券不承担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资料、意见及推测的义务,在对相关信息进行更新时亦不会另行通知。
本订阅号的版权归海通证券研究所拥有,任何订阅人如预引用或转载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务必联络海通证券研究所并获得许可,并必注明出处为海通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内容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和删改。
海通证券研究所债券行业对本订阅号(微信号:珮珊债券研究)保留一切法律权利。其它机构或个人在微信平台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债券行业名义注册的、或含有“海通证券研究所债券团队或小组”及相关信息的其它订阅号均不是海通证券研究所债券行业官方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