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史|张在萍:我从餐饮业跨界互联网
黄土地上望星空
窑洞文化撞击企业家精神
欢迎关注 xinzhuangketang
编者按
张在萍曾在成都、西安、北京等地做过餐饮,走过了由成功到失败,再由失败走向成功,最终走向辉煌的人生历程。在餐饮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之时,她义无反顾地选择跨界进军自己并不熟悉的互联网领域,创立了北京方寸无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互联网领域创始人是否必须是具备专业知识的专业领域的专业人士?作为互联网外行,在没有专业技术人才、没有钱、没有管理经验的情况下,她是如何走过创业的至暗时刻,如何坚守下来,并义无反顾地向前走着?
误打误撞,跨界进入互联网领域
十几年前,我在家乡成都做餐饮生意。那个时候,我的餐饮生意还算做得不错,在玉林路一带是数一数二的,按今天的话说,我那时在成都已经拥有了3家流量网红餐厅。那时候,我的野心很大,一心想要把自己餐厅做成全国连锁品牌。于是,信心满满的我,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餐饮经营秘籍,谁承想,在西安两年内扩展了规模不小的3家店,居然严重亏损,负债了几百万。
焦虑彷徨之时,我回到老家雅安静下心来复盘,思考失败的根源。那年我还不到30岁,还有无限的可能,我坚信我一定可以还掉债务并东山再起。
反思之后,发现我错把在成都开店的成功经历当成了自己的能力。终于,我意识到,做好餐饮需要深厚的系统知识和防范风险意识,我亟须通过学习来提升。
就在我琢磨要去一个更有学习机会和发展前景的城市打拼时,一场突如其来的“5·12”汶川特大地震,让我感受到生命宝贵,我告诉自己,我不能浪费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同时,我更加坚定了重启餐饮事业的决心。
2008年5月18日,我孑然一身踏上了飞往北京的航班。
到了北京,我发现北京人口流量大,机会多。我决定先以小店低成本投入撬动一家店。于是,我开启了边经营边学习模式,不断提升,几经周折,餐饮生意终于有了起色,很快我还掉了所有欠债,并在北京拥有了3家餐饮品牌连锁店。我在北京开办的一家我比较喜欢的主题餐厅
2020年黑马营22期合影(第二排左九)
2015年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在餐厅里,我遇到了常来就餐的3位博士,就是这一天,我决定跨界进入互联网领域。
后来,我了解到,当时中国只有一家公司在做此类产品,不是人工智能手段实现的,效果很一般,传递知识还不够精准。虽然客户量很大,每年也有不少收益,但总是被用户抱怨不好用,但不得不用。
文字差错无处不在——市场大。
知识的传递——社会价值高。
他们同时也说做这件事情非常困难。
难,但还是有可能实现。
难,所以还没人做。
这令我兴奋不已——好机会、好时机、好商机!就是要做别人没做过的!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转型的手段做出超越传统的产品,有社会价值。
于是,我决定做这件事。
身边的朋友知道后,都觉得很荒谬,都觉得餐饮做得好好的,居然转去做自己一点都不懂的人工智能。
但我心里很清楚,我不是头脑发热!人工智能一定是未来的大趋势,我必须要抓住这个机遇。产品从无到有,从0到1何其难
就这样走过8年,回望来路时,我总想轻描淡写这一路走来的艰辛。比起很多企业家,我经历的一些困难不足挂齿。但当真正置身其中,或许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其中滋味,产品从无到有,从0到1何其难!我与3名博士反复商讨,从产品到市场、从研发到实施、从起名到公司成立……我对前景充满信心,因为我相信,未来它将有无限可能。
既然值得干,说干就干。要干就干好,我全力以赴了,不给自己任何退路,我果断把3家餐饮店在短时间内全部处理掉,全身心投入进去。
这是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复制,没有成熟模式可以借鉴,只能摸索前行,不断试错。3位博士和10多名研发人员辛苦了一年多,居然连个模型都没有出来,而且还找不到原因,一头雾水。
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投资的钱已经“烧”完了。团队研发人员开始动摇了,想打退堂鼓,但我知道绝不能放弃,产品没有成形,我清楚这个时候找钱几乎是不可能的了,但我还是恳请大家“再给我一点时间,钱的事我来想办法”。
暂时找不到投资人,我只能借用父母的积蓄,这是我这些年辛苦打拼,给他们攒下的养老钱,只给他们留下了仅够半年的生活费,我拿着从父母那里借来的钱,跟3位博士讲:“如果把我父母的这些养老钱都花完了,我们的产品模型还没有出来,我也还是没有找到投资人,那我就同意大家的意见,你们解散,我留下!”
或许是被我的真诚所感动,也或许是出于对父辈们养老生活的担忧,大家真是拿出了十二分的努力,拼了,他们直接就住到了办公室加班加点,没日没夜,为了节省下楼吃饭的时间,他们常常边吃泡面边继续工作,40多天下来,模型终于研发出来了。
那一刻我们都流下了激动的眼泪。当天晚上我们就买来啤酒和食品在公司庆祝,我们共同举杯高呼。看到大家消瘦和憔悴的脸上都露出的笑容,我既辛酸又欣慰。
我带着研发出来的模型,终于找到了一笔投资。利用这笔钱,我们迅速扩大研发队伍,又过了一年,我们把模型打磨成了产品。然而,投入市场后,完全不是我们预想的,到了客户那里基本上是碰一鼻子灰,甚至会被嘲笑。
雪上加霜的是,钱又一次“烧”完了,研发人员信心再次受到打击。初创团队的3位博士实在熬不下去了,决定放弃。几十人的团队一度只剩下我们两个人。2019年初,从200多平方米办公室搬到仅有两个工位办公室
这次,我没有挽留他们,我知道他们用力了,但还是缺乏和我一路走下去,面对挑战的坚定信念。他们离开了,我却反而更加坚定了,因为我意识到我需要更坚强的团队。相比研发人员对待漫长的研发过程的急于求成和失望,我看到的却是成长和希望,虽然我不知道哪条路可以抵达终点,但最起码我知道了哪条路不能抵达终点,我还可以换另一条路再走,这对我,也是一种收获。技术开发就像“十月怀胎”,需要接受时间的孕育。产品从无到有是要经历从模型到产品成形推出的过程,就像婴儿从怀孕到胎心搏动再到胎儿娩出的过程,这说明是一种健康的循序渐进的成长过程。
能突破技术的人才在哪里?对方寸有价值的投资人在哪里?方寸如何能活下去?三个必备条件:有价值的资金;庞大的领域高质量数据,敢全力以赴的算法专家。
那时的方寸一个都没有:没有钱,没有专家,没有数据。 困难横亘眼前,思路却更加清晰了。我给俞敏洪老师写信寻求投资,给雷军老师写信探求产品市场合作的机会……还有更多领域的专家。几经周折,我终于收到了俞敏洪老师的回应和鼓励,收到了金山的回应和合作,收到了......与俞敏洪老师合影
与金山的合作
没有专家,找。写代码的博士给我列出了他认为的中国最牛的8位算法专家名单。我通过各种手段,千方百计找到了名单上的专家信息。有上门拜访的、有朋友引荐的、有写信的、有打电话的、甚至还有拦车的,但得到的反馈是有的挂断电话,有的不接电话,有的千里迢迢找上门依然见不到,但我没有灰心,坚持继续找人才。
最有趣的是,其中有一位清华数学算法的博士,我在停车场拦下他的车,起初他以为我是“骗子”,一次次拒绝我,我一次次地不放弃。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拦了他不知道多少次后,他终于停下车来,给了我几分钟说话的机会。我跟他谈方寸、谈人工智能,但他根本不为所动。我还是不放弃,因为我知道我一定要做这件事,于是我带着学习的态度请他为我推荐他看过的关于人工智能的图书,他给我推荐了《人月神话》《创新者的窘境》。我通宵看反复看,就为向他请教书中内容,就为有机会接近他,再趁机说服他。
终于,我们变成了朋友。
我们开始聊方寸,聊我对书的理解,真诚请教,最终我的执着,我的坚定,使他对方寸激起了好奇和信心,终于他被感动了,加入了方寸。
他信心满满,在原先的基础上将产品进行了迭代升级。然而,产品到客户那里还是没有得到认可。面对技术壁垒,他也逐渐失去了信心,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
找人,不是在找人,就是在找人的路上。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人才需求,每一次有专业人员离开,我便会继续寻求下一个“当前”与方寸匹配的精准的人才。
人才来了,做出了阶段性突破,遇到瓶颈了,离开了。人才走了,又有人才来了,不断为一个一个的新阶段赋能。找人才的路上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每一个阶段不同的人才给方寸带来了不同阶段匹配的价值。比如今年,ChatGPT引爆AI火出圈,方寸又吸引一名模型领域的顶级专家加入。我跟进了他5年,今年他看到了ChatGPT和方寸业务的吻合度的前景,看到了5年来我的进步和变化以及方寸团队的成长,愿意加入方寸,一同实现方寸和他的梦想。
没有钱,找,没有数据,找。
中国数据质量最高的在拓尔思。可是,我了解到,即便付出高额的费用也不一定能买到这些数据,更何况那时的方寸根本没钱。
我告诉自己,要做方寸,这个数据一定要拿到。
在我得知,拓尔思是一家充满情怀和社会责任的上市公司,李渝勤董事长和施水才总裁特别热心于帮助和扶持一些发展方向和拓尔思有关联的产品研发初创公司。我反复找行业专家请教,了解到拓尔思有两个场景(政府集约化平台和融媒体)跟方寸的能力有关联。我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让拓尔思成为方寸股东,投资方寸。这样一举两得,我相信这不是不可能。
终于有一天,我见到了李渝勤董事长和施水才总裁。
我向两位领导讲述我创业方寸的挫折和对方寸坚定的信心,还有公司目前的情况和未来的发展战略,以及跟拓尔思业务场景的关联关系。
记得当时两位领导一直鼓励我,说:“一个外行带着3个博士,坚持做这么难的一件事,确实挺不容易的。”当天,他们专门请我吃了一顿饭,那是我人生转折的一天。
经过多轮的讨论沟通和对方寸的产品测试,拓尔思终于决定投资方寸。
那一年的春节让我永生难忘,当时的我是笑的,开心得笑出了声,但现在每每回忆起,和团队伙伴们讲述起,我都会禁不住泪流满面。当我拿着红印未干的合同,走出拓尔思的办公大楼,突然发现漫天飘起了雪花,除夕北京的寒冬丝毫未给我火热的心带来一丝凉意,我就像小时候考试得了100分一样,飞奔着回家,去告诉妈妈......
春节过后,疫情突然暴发了。
后来,拓尔思施总和我开玩笑说,你是一个执行力强的创业者,很幸运能抓住关键机会。要是春节前没有签约的话,年后发生疫情,变数太大,也许暂时就不一定投资方寸了。
拓尔思投资方寸,给予我莫大的鼓励以及更加坚定的信心和力量——拓尔思的这份肯定,证明了方寸的这份事业正确而有意义。同时让我明白无论面对多难的问题,只要认真探索抓住问题的本质,勇敢的去解决。就有机会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一路走来,关于投资经历的故事太多。记得方寸成立的第一年,通过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国内有影响力的一家知名投资机构,我连续5年每年争取半个小时与董事长谈方寸。第一年被拒绝了,第二年我还会去,第二年被拒绝了,第三年还会去,终于在第五年,方寸拿到了这家知名投资机构的投资。那位董事长后来曾问我:“这么执着的你,有过想做而没做成的事吗?”我们会心地笑了。
产品从0到1何其难。很多时候,公司活下去成为当务之急。
难的时候,把自己的钱借到公司,把家人的钱借到公司,把房子抵押了,把房子卖了,把钱借到公司。
从0到1,很难。困难之“得”是值得。
被克服的困难就是胜利的契机。因为坚定,方寸终于从众多困难中实现了0到1的突破。
这个突破,走了将近4年的时间。抓住机遇,不断创新转型升级
回首方寸坚韧发展的这8年,我一直不曾忘记“追求卓越,砥砺前行”的初心,不断跟踪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的发展,更在应用落地上不断探索和实践。公司经历了三个重要的阶段。2016年—2020年,探索和初期能力输出
成立伊始,方寸的技术方向就是利用技术合伙人基于大数据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NLP)开发的算法模型,对词法和句法的正确性进行审校。当时的应用方向是在传统媒体出版领域,对字词的正确性进行提示和修改。从原始技术架构搭建到不断的修正打磨,2020年初应用成型,终于能提供高质量审校和字词抓取能力,并在当年4月份开始提供给拓尔思的集约化平台以及编辑口用户使用。区别于传统的规则技术,方寸是全国第一家基于NLP、模型算法技术对文字进行审校的公司。
2020年底—2022年,战略成型 基座构建 蓄势
经历前几年艰难的摸索,我不断在思考方寸的发展战略到底是什么?如何长期构建出方寸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动力。
经过反复讨论,一版一版地系统性构思发展战略,了解国家发布的各项数字化发展战略、找外部专家顾问交流、找技术趋势发展报告学习、找市场合作伙伴沟通了解。从根本认知角度,弄清楚方寸是谁?往哪里去?
终于认识到,方寸从一开始踏入人工智能领域,就是想做知识的传递。文字即符号,符号即数据,我们就是从数据中抽取出知识,再结合AI技术,用智慧应用惠及组织和成员。
用技术手段解决数据汇聚、用专家体系解析数据提炼知识、用AI能力提供服务,这就是方寸的智能知识服务定位。
社会在全面进入数字化时代,政务市场前景广阔,国家多年连续的数字化建设纲要推动了政务市场的启动,而公文则是政府行使内外管理职能的核心工具之一。
2021年3月,方寸启动“智慧公文应用”的产品线构建、研发、分期封装和上线,它可以实现公文撰写的参考资料推送、公文内容审定、政策引用的及时准确、排版输出的自动生成和合规,并全面适配用户信创环境。经过一年半时间的打磨,2022年7月份产品开始正式推向市场,迅速获得用户的认同,建立了从中央部委到地方委办厅局的核心样板客户。
方寸的能力和产品获得市场认同的同时,开始构建全国的战略及销售生态,形成产品战略合作、市场战略合作、渠道代理合作的全国市场体系。
2022年3月,国内协同办公的领导厂商致远互联在充分调研产品技术积累后投资了方寸,着手将方寸的文档AI能力导入致远协同工作平台,形成产品战略和市场的联动。方寸由此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明确了聚焦政务知识服务市场,成为首家构建自有专家知识体系的人工智能应用公司,并率先提出“文档内容安全”,围绕时政领域内容安全,构建出千万级专有语料词库和百万级范文库。通过不懈努力,方寸完成了智能知识库建设能力储备和试点。
2022年方寸是不断获得荣誉和认可的一年,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关村高新科技企业、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资质,并荣获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100多家高校、研究所和NLP领域技术企业同台竞技的第二十一届中国计算机语言大会“汉语学习者纠错评测”二等奖,并在一年之后,再次获得了由清华大学、苏州大学等参与角逐CLTC的一等奖.......获得北京市“专精特新”
中国计算机语言学大会二等奖
2023年,在公司业务全面启动时,迎来了全球大模型和人工智能内容生成(AIGC)的浪潮。虽然与行业巨头相比,方寸仍是一家创业公司,但通过之前多年的坚守和积累,方寸在这个方向上也建立了自己的数据优势和场景优势。方寸在20个以上省部级和数百家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应用,积累的大数据抽取知识能力和知识服务方式得到更好技术支撑。对业务场景和领域数据的积累,将使得AIGC在领域迅速找到落地应用。
方寸已在政务内部协同及政务服务领域开始领域模型的研发和训练。2023年,将推出政务领域领先的AIGC应用,基于自研行业模型,用类ChatGPT交互的方式,为组织成员和公众提供AI智能助手。致远互联董事长徐石、拓尔思创始人兼总裁施水才、致远互联副总裁/政务BG总经理张浩参与探讨推动AIGC的领域应用落地
方寸目前在国家某部、某省级厅局全域已开始领域内数据知识的抽取、数据的汇聚、智慧公文能力部署等工作实施,并已规划和设计领域模型的微调和服务提供。方寸从单一的审核能力,发展到综合公文智能处理能力,再到系统智能知识库构建,最终迎来了大模型爆发的契机。从几个人的草根阶段一路走来,优质的股东、伙伴、专家资源,方寸已经积累了优质的行业数据,构建了精准的领域模型,同时找到了贴合场景的应用,这些将使得方寸在AIGC时代,拥有更广阔的空间和更美好的未来。
2023年,与用友政务签约战略伙伴,方寸产品全面推开用友渠道市场
抱团成长,众行致远
有人说,创始人是企业的灵魂。而方寸,曾经、现在、未来每一位方寸人都是方寸的灵魂。都值得我去珍惜、尊重、感激。
确实,这几年方寸吸引了很多优秀的团队成员。
高少义,方寸CEO,用友公司原高级副总裁,两家上市公司5000人以上20年高管经验,操盘和主管公司核心产品,决定加入方寸时,他说:“当前,方寸站上了风口,几年前发展目标超乎想象的正确,我愿意加盟方寸事业,助力方寸走向规模化发展。”
郑农,合伙人、执行董事、首席行业专家,长期以来一直在政企市场深耕。在长城电脑、航天信息都出任过高管,后期又加盟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明略集团的政务市场创建,具有丰富的战略策划及政企市场经验,负责公司战略管理与运营。他身边人都说,从来没见过老郑这么工作,每天像打了鸡血似的很兴奋。老郑说他同方寸一起在迎接大模型时代呢。
CTO,多年基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算法研发经验。他把方寸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有一次,我和他吃饭谈起这两年多在方寸的感受,他含泪说:“在方寸很辛苦,但是有滋有味,很享受。”
TRACY TANG,董事长助理兼HR总监,经济学和人力资源硕士,心理学博士,专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公司运营研究。前些天我无意中看到她发了一条朋友圈:在方寸学会了“坚毅”,这就是自己定义的“人生最美丽的相遇”。
张凤强,时政领域内容安全专家、内容数据整编专家,从事新闻宣传工作近20年,具有丰富的编校经验。从部队自主择业后,加入方寸选择了他喜欢的编校事业。他说:“我从方寸的创始团队中感受到了合心合力合拍,我愿意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与方寸共同成长。”
每一位方寸人,都是方寸不断向前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力量。渠道区域负责人张远驰,跟方寸同行6年,一起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困难,哪怕公司只剩下我们俩,他都没有选择离开。和我一样有激情地相信着方寸,还会在每次年会上热泪盈眶讲述着方寸。我知道,这眼泪里饱含着辛酸、信念还有坚守。在客户面前,讲到方寸,他永远是自豪的,因为这是他热爱的方寸。
像张远驰这样热爱方寸的方寸人还有很多,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几天几夜都讲不完,我讲多久幸福和心酸的眼泪就可以流多久…………
大道不孤,抱团成长,众行致远。站在时代的潮头,站在行业的风口,我为有这样一群专注、激情、创新、包容的方寸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总有超越利益之外的意义被追寻
2022年3月,上市公司致远互联投资方寸,方寸入驻致远互联N座2楼,致远互联董事长徐石、股东拓尔思总裁兼创始人施水才参加入驻典礼
总有超越利益之外的意义被人们追寻——那便是信仰的力量。于我而言,创业之路并不是挣钱谋生的路径,而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不断提升自我认知之路。在这条路上,我像游戏主角一样,通过不断打怪升级,提升自己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力,不断认识各个领域的精英和专家,吸收新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让自己和团队能越来越从容地应对更大的挑战。“艰难困苦,玉汝其成”,我想,这才是创办方寸带给人生最大的价值和收获。
很喜欢华为宣传片《以行践言》的文本内容:
他们说,前面没有路了。我说,是吗?路不在脚下,在心里。可能,路上满布荆棘;可能,风暴随时来袭;可能,我会迷失。但我的信仰,从不动摇。因为,在路的另一头,我看到梦想在闪光,一路上引领我走过黑暗,创造由我定义的“可能”。在这条叫“可能”的路上,我早已做了决定,无视挑战和质疑,把难关当作前进的动力,把逆境化作开山辟道的勇气,一步一步,不惧不退。机会,只留给无畏的人。来吧,继续开道,将不可能变作可能!
广漠的戈壁滩上,我丝毫没有偷懒,用尽我最大的力气奔跑前行,经历了两天“玄奘之路”挑战50多公里后,我正用双脚丈量着最后一天的27公里路,平足的我坚定地奔跑在车辙里,只为用自己体力和毅力抵抗着平地带给我的脚疼,这一次我还是知道,我可以也必须以我最优越的成绩完成目标。我知道这世上本就没有什么捷径,正如方寸的发展,需要我根据自身能力去创造一条最有可能的路,并一如既往地坚定地走下去。这样一步一步奔跑着,思考着,无所畏惧,勇敢向前。最终,我在272名参赛者中的获得了前10名!
我相信希望,我相信自己,我相信方寸......作者介绍
张在萍,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拥有多年餐饮行业的成功创业经历,因对科技始终怀抱憧憬和向往,坚信科技向善,并最终跨界投身于人工智能(AI)行业的创业,创办了方寸智能科技。现任北京方寸无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精彩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
“辛庄课堂企业家精神”
欢迎关注
BOOK
往期精彩文章
王军官场随笔之三十八:㠇峪林雪萍:你想造芯片,美国人想缝衣服怒波走世界 | 与“拉美文学”共度的一天张维迎:辛庄课堂的理念
感谢您关注“辛庄课堂”。本公众号由“辛庄课堂”制作并享有版权;转载、摘录、引用、改编、阐释本号原创文章的部分或全部须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若未经本号许可,将追究其相应责任。该平台引用的部分内容、图片、音/视频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请相关权利人与我们联系协商相关授权事宜。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