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胡智锋 胡雨晨 | 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艺术教育新篇章
↑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艺术教育》
本期关注
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艺术教育新篇章
胡智锋 胡雨晨
(胡智锋系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胡雨晨系北京电影学院视听传媒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
一、当前艺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中国教育工作所取得的成绩,艺术教育同样在这十年间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其成绩是突出且鲜明的。2022年全国艺考人数达到117万人,占总考生人数的近十分之一。这十年间,艺术学科专业发展进入快车道,硕士点、博士点建设不断扩大,为党和国家在各个层次领域输送了大批艺术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高度重视党和国家的教育工作,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按照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求来审视目前的艺术教育,可以发现在艺术教育的一些领域中仍然存在着发展不充分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思政人文教育不够、高端人才供给不足、艺术创作质量不高、探索创新力度不强。(一)思政人文教育不够当前艺术教育中的思政人文教育问题最突出的表现是容易与艺术专业教育形成“两张皮”,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当前的思政人文教育在整个艺术教育中的占比还不够大,有些院校特别是一些职业类院校,容易忽略或压缩思政人文内容的课程,与专业课程安排相比差距悬殊。二是已有的思政人文教育的内容品质还不够高,思政类、人文类的精品课程少,缺少高水平的授课教师,学生对于思政人文课程的兴趣不高,自然对思政人文内容的接受度也十分有限。三是思政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还不够紧密,没有将思想价值与文化内涵融入专业教育当中,导致艺术院校的思政人文课程与其他普通高校的思政人文课程在课程内容与授课方式上并没有明显的区别。缺乏足够的思政人文教育势必会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健康、正向的价值观,而这一问题反映在艺术创作当中,则表现为艺术作品的思想主旨过于灰暗和负面,并且由于没有足够的人文知识的积淀,艺术创作的视野也会受到限制,无法将艺术创作的视野拓展至更普遍的现实问题,更难以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而独到的思考。(二)高端人才供给不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中国的人才强国、文化强国建设,离不开这样一批高端艺术人才的支撑。在过去的一个时期,特别是新时代的这十年,中国艺术教育总体的规模体量不断扩大,具体表现为艺术类专业与院校的自身办学规模的拓展,包括招生人数、开设专业、师资数量在内的多个方面得到了提高。但是,从中国艺术教育的质量来看,艺术教育的高端人才是相对缺乏的,既包括师资队伍当中缺少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行业专家、艺术家、知名学者等,还包括艺术教育培养的人才对于专业和行业的高端供给与支撑不足。以艺术学一级学科戏剧与影视为例,从师资队伍来看,目前国内的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等具有标志性的重要高端师资是相对稀缺的,因此,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戏剧与影视学科发展体量扩充有余而质量水平的高端性、引领性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从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来看,现阶段在艺术实践领域中的高水平顶尖艺术家,仍然以老一辈艺术家和中生代艺术家为主,青年艺术家虽然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力,但是从全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力来说,艺术实践中的高质量青年艺术家仍然是少数。上述这些问题都从一个侧面说明,与党的二十大报告当中提出的人才强国、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需求相比照,中国艺术教育在高端人才的供给上是不够充足的。(三)艺术创作质量不高来自艺术院校的艺术创作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过去一个时期,各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艺术创作的重要价值,也越来越多地进行着艺术创作实践的尝试与探索,虽然在艺术创作的数量上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是目前由高校产出的艺术作品的质量还不够高。艺术院校在经费投入、项目立项、平台搭建等方面都做了许多努力,剧场、音乐厅、影院等硬件设施不断更新升级,并且随着这些条件的改善提升,高校艺术创作的数量的确也得到了增长。以影视艺术教育为例,从影视艺术教育的发展历史来讲,以往的学院派作品被看作是社会和专业影视创作的“试验田”,也正因如此,这些影视艺术创作往往是具有引领性的,对审美潮流、文化潮流都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然而受媒体、市场、产业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尽管近年来学校影视艺术创作的条件越来越便利,包括资金、设备、人员等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多的诸如影视节展与影视作品大赛这样的艺术交流平台,从规模数量上看的确要比以往更加庞大,但即便在这样优渥环境条件的助推下,高水平的学院派影视艺术作品仍十分鲜见。从中可以看出,目前的高校艺术创作由于缺乏高水平、高质量的艺术精品,难以发挥自身探索和引领思想潮流、审美风尚、理念方法的重要作用,对于社会和专业艺术创作所发挥的引领性作用还远远不够。(四)探索创新力度不强新时代以来,中国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实现繁荣发展,艺术教育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完善与提升。与此同时,国家、行业对于艺术教育的实际需求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更新,并且随着新文科建设、新版学科专业目录发布等方向性、结构性的调整,艺术教育所面临的现实环境正发生着巨变,而这一新环境也对艺术教育提出了在技术融合、媒介融合、文化融合的发展背景下实现艺术学科专业的交叉性、跨越性发展的现实挑战。然而,当前我国真正能够有效开辟新专业、探索新路径的院校仍然是少数,艺术教育的探索创新力度不强,这主要表现为观念守旧、模式陈旧、课程老旧三个方面。首先是观念守旧,一些院校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并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其发展重心更偏向于不断巩固和完善既有的艺术教育模式,而可能忽略了跨专业、跨学科的交流,无法形成开放的视野和开阔的格局,最终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环境、现实需求相脱离。其次是模式陈旧,这主要是指在人才选拔与培养模式上的改革创新力度不足的问题。例如,过去的艺考由于过度强调人才的专业性与独特性,而忽略了对文化内涵的要求,导致在后续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人文素养与文化基础薄弱的问题。最后是课程老旧,艺术专业特别是电影、电视这样的与媒介、技术结合得最为紧密的影视类专业,需要根据最新的技术变化、媒介环境,以及最新的行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课堂的教学内容,如果只顾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而不去敏锐感知新环境与新变化并做出相应调整,那么这样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是无法有效支撑起艺术人才供给的。
二、艺术教育亟需处理的三对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为艺术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论断,并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而艺术教育承担着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重要责任与使命,理当为党和国家培育更多高质量艺术人才。为了解决上文提及的突出问题,艺术教育更应当着力处理好三对关系,这就是思政人文与专业的关系、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一)思政人文与专业的关系处理好思政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发展中国特色艺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不仅决定着艺术人才未来发展的广度与深度的问题,更关系到中国艺术教育能否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能否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作出自己的独特贡献。针对目前思政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问题,我们更应当去思考如何将艺术教育中的思政人文内容融入专业教育,形成专业化的思政人文课程,这既是艺术专业院校思政人文教育的特色,也是艺术专业院校相较于其他普通院校在思政人文教育方面的独特优势。艺术院校的学生对艺术专业的巨大热情往往容易让他们忽略思政与人文教育的价值,如果没有健康正向的思想政治价值引领,没有广泛的文学、史学、哲学等人文知识积累,势必也会阻碍个人的艺术专业发展。在处理思政人文与专业的关系时,在数量上,要协调好思政人文教育教学内容的体量和占比,既要保证足够的专业教育内容,也要对思政人文教育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安排;在质量上,着重打造艺术院校的思政人文精品课程,以高质量思政人文课程引领艺术院校的思政人文教育;在结合上,艺术院校的思政人文教育不同于其他普通院校,其思政人文的课程内容不能仅仅是一般性、普适性的,而是应当融入专业教育之中,从音乐、美术、电影等专业领域中挖掘思政与人文内容,从而激发艺术专业学生对于思政内容、人文知识的兴趣。(二)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面向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的国家需求,建设高质量艺术教育体系,需要处理好艺术教育的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随着艺考热的不断升温,中国艺术类专业和院校建设也如火如荼地展开,形成了目前庞大的艺术教育格局。不可否认的是,有着如此巨大体量的艺术教育的确为中国艺术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带来了人才数量的优势。但是艺术教育也面临着“有高原、缺高峰”的困境,师资水平、课程水平、管理水平是艺术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师资水平。如果把艺术教育的师资人才分为教学类、创作类、学术类三个大类,那么艺术院校应当协调好这三类人才在人才队伍中的占比问题,不仅在数量上需要充分满足上述三类人才需求,更需要具有综合素质和背景的“双师型”甚至“三师型”的高端人才,以及在某个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教学名师、创作名师、学术名师,以高水平师资来带动艺术教育的发展。其次是课程水平。如前文所述,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当解决好思政、人文、专业教育的关系。而在每一类课程内容中,是否有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关系到思政、人文、专业教育的最终效果,高质量课程能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正向健康的价值观、广阔丰富的人文积淀以及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最后是管理水平。在艺术教育的管理体系方面,如何在人才选拔过程中避免一些乱象问题,真正选拔出有潜质的艺术人才;如何将学生的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分配组织并且有效结合;如何将第一课堂更好地与第二课堂衔接,避免造成艺术教育资源的浪费等,这些问题涉及到艺术教育的管理水平与能力,也直接影响到艺术教育质量高低。(三)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传承与创新是艺术教育发展最深厚也是最持续的动力与活力,从历史中传承,在现实中创新,其目的是着眼于艺术教育未来的长远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于守正创新的问题,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中国艺术教育不仅植根于自身发展的历史脉络,同样也植根于中华文明几千年来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长河,而面对现实环境不断的变化与提出的挑战,中国艺术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顺应艺术实践发展,努力拓展艺术教育的新天地。一方面,艺术教育的传承要避免墨守成规,已经形成规模与影响力的艺术院校与专业不能固步自封,不能在旧有的艺术教育观念、模式上停滞不前,不能走上封闭僵化的老路,脱离了与时代发展大势和艺术实践的紧密联系,最终无法实现对既有专业学科优势的传承,反而会被时代所淘汰。另一方面,艺术教育的创新也不是刻意和盲目的,如果没有深厚的专业学科积累作为基础,一味地求新求变,那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样的创新是无法走远的,也无法为艺术教育提供持久而有力的创新推动力。行稳方能致远,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既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也不盲目跟风、脱离实际,而是应当坚定中国特色艺术教育的基本路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魄力不断推进艺术理论与实践创新发展。
三、艺术教育未来发展的理念与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为艺术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观点、新思路、新启发,面对当前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党的二十大报告当中找寻到方向性、指导性的意见,这对于中国艺术教育的自身发展,对于中国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对于人才强国、文化强国建设都具有非凡的意义。(一)大力推进艺术教育的特色发展 党的二十大对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的战略部署,强调了要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艺术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当中的重要内容,理应积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推进艺术教育的特色发展,这包括具有中国特色、领域特色和院校特色的艺术教育。一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教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是中国艺术教育与其他艺术教育道路最本质的区别,也是中国特色艺术教育最突出的优势,中国特色艺术教育应当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断强化文化自觉与自信,在艺术教育当中强调文化内涵,赋予中国特色艺术教育更加厚重的文化力量。不同国家的艺术教育来自不同的民族文化土壤,是不同文明形态的具体体现,中国特色的艺术教育理应扎根中国大地,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融入中国智慧,体现中国气派,彰显来自中国的民族、本土和人文特色。二是具有领域特色的艺术教育。每个艺术品种都有自己独特的领域,而在各艺术领域中,艺术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发挥领域的特点和优势,提出具有领域特色的新观点、新思想,如“新时代中国电影学派”“中国音乐学派”“中国演剧学派”等,努力攀登各领域的艺术创作高峰,按照各艺术领域的发展规律来共同建构中国艺术教育体系。三是具有院校特色的艺术教育。各艺术院校应当根据院校自身实际情况来规划制定具有院校特色的艺术教育发展蓝图,努力探索能够发挥院校优势的独特的艺术教育模式。例如,综合性院校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主,专业性院校以培养专业型人才为主,职业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目的都是走出一条区别于其他艺术院校的特色化艺术教育之路,从而打造模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多元艺术教育格局。(二)大力推进艺术教育的高质量发展2022年新版学科专业目录发布,艺术学迎来了重大的结构性调整,艺术教育应当主动面对专业学科发展当中的挑战,把握好历史新阶段的发展机遇,追求卓越、打造品牌、攀登高峰。艺术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师资、品牌创作、品牌课程、品牌活动,努力培育专业素质与文化内涵兼优、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兼具的高质量艺术人才,培养出更多国家级名师和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在艺术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还需要不断产出高质量理论学术成果、艺术创作成果,艺术院校应当以更加优异的教学成果、科研艺术成果来不断夯实艺术教育的理论基础,为艺术发展、文化强国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提供高质量成果支撑。另外,艺术教育还应当以推出更多艺术佳作、力作为目标,以高质量艺术精品之作带动艺术理论与实践发展,努力攀登艺术高峰,造就艺术经典,以体现中国智慧、展现中国气派的标杆性艺术创作来推动艺术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远景目标。(三)大力推进艺术教育的创新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未来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应当以党和国家的战略需求为指向,不断积极探索与创新。一是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中国艺术教育理当面向国家实际需求主动进行艺术类专业学科的调整和设计,在不同的学科之间、艺术与技术之间做到更好的结合,既不断加强对人文通识性内容的普及与深化,又不断创新专业教学内容,在艺术教育中融入更多技术、文化的相关内容,着重强调艺术教育中的文化内涵与力量,帮助学生构建更加丰富饱满的知识结构。二是教育教学内容创新。不同类型的院校应当结合自身的专业学科背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内容的创新,发挥更大的自主性、融合性和延伸性,以满足行业发展的多元化需要,不断产出高质量的新思想、新成果、新人才,为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繁荣提供更为强劲的思想、学术、人才支撑。三是艺术教育模式创新。随着包括艺术教育在内的多个领域的技术融合、媒介融合、文化融合的不断深化,艺术实践中不断出现新的业态和工种,随之带来了新的人才需求,并且在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今天,可以说艺术已经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包括科技、经济、文化、旅游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渗透和融合,各个社会行业对新型艺术人才的需求与以往相比要强烈得多。因此,要拓展艺术教育的视野、创新艺术教育的模式,在未来的中国特色艺术教育发展中培育更多面向社会发展需要的艺术人才。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经验积累,中国艺术教育形成了一定的专业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也为国家文化、教育、科技、人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新时代以来艺术教育进入发展的快车道,艺术教育成为社会关注度较高、影响力较大的领域。从数量和规模来看,我们已然成为艺术教育大国,但是从未来发展需求和国内外影响力来看,特别是从质量和水平来看,我们离艺术教育强国仍有一定差距。面向未来,我们理应按照党的二十大指出的方向和目标任务要求,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培养造就一大批文化艺术人才,为提供优秀的文化艺术精品,也为中国特色的教育、人才、科技发展和创新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END
|本文刊于《艺术教育》2023年2月刊||微信编辑:Fu|
AM 新媒体矩阵
(点开二维码长按关注)
俞锋 |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数字时代高等艺术教育的识变、应变与求变
李建宇 |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校高质量发展
朱尽晖 | 心怀国之大者 描绘国之大美——以西部美术高地助力实现文化强国建设
黄昌勇 | 努力开辟高等艺术教育的新境界冉常建 | 构建戏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张金尧 | 论艺术品质与艺术教育
巴图 | 关于新时代艺术院校人才高地建设的思考
高洪 | 让中华美育精神滋养青年学生在新征程上健康成长仲呈祥 | 增强历史自觉 坚定文化自信 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艺理论和美学精神
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 勇担新时代新征程艺术教育的使命任务
巴图 | 以“十个坚持”的历史经验指导中国艺术教育的守正创新徐翔 | 汲取党的百年历史经验智慧 建设一流艺术院校俞锋 | 新时代高等艺术教育“为何做”“做什么”“怎么做” ——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冉常建 | 繁荣发展戏曲事业的历史使命与奋斗目标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