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昇:当下的市场环境里我们为何要再读历史? | 钻石年会 ·大咖
为什么要读史?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告诉我们,当人们遇到困难变得迷茫和不知所措的时候,就会不约而同地走向史学。史学是在用过去的智慧启发现在的我们。
2018诺亚财富钻石年会的主论坛上我们特别邀请到韩昇教授和我们一起聊历史,看看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领导人是如何做出正确的决断。
整理 | 诺亚财富品牌市场中心 徐晓露
(以下为韩昇教授的演讲实录,有删节)
人贵有自知之明
个人在遭遇困厄时,往往需要做一些重大的决断。第一条就是要对自己有自知之明。
刘邦就是这样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他来自中国最底层的农民阶层,但却想和项羽争夺天下。于是,有人向他推荐韩信,说你要打天下,一定要有第一流的人才。
在刘邦看来,韩信长得像书生般秀气,怎么能打仗呢?可是他身边的张良和萧何都逼着刘邦拜韩信为帅。
刘邦颇为不服,他直接质问韩信,“你有什么本事胜任这个位子?”
韩信反问刘邦,“您是不是要和项羽争天下呢?”
刘邦回答,“是又如何?”口气还很蛮横。
韩信追问,“大王自己感觉勇悍仁强四个方面。您和项羽比,谁更强?”
刘邦想了很久,最后承认,“我不如项王。”
正是因为刘邦承认自己不如项羽,韩信才有帮助他的空间。刘邦的了不起就在于他有自知之明,敢于在自己的部下面前承认自己不行,所以他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项羽为何成不了大事?
韩信进一步和刘邦分析,看大数据,对比刘邦,项羽的军队数量和质量有压倒性优势。但打仗不仅仅是看大数据,而是要看决定性的核心要素。
虽然项羽相貌堂堂,骁勇善战且出身贵族,但骨子里却非常吝啬,拥有财富时只会惦记着自己能否占据最大的份额。
部下立的功劳值1000万,他会觉得给800万就可以了。这种人其实在生活中很常见,像一些合伙人可能也经历过类似的阶段:
起步时,同心协力、同舟共济、同仇敌忾;挣到钱以后,就开始想多分一点,进入了同床异梦。再接下来同室操戈,最后就同归于尽。
为什么同样的循环会一再上演?归根结底,就是因为贪婪。项羽的问题也出在这里,所以他的部下会相继离他而去。
而刘邦则不同,他虽出身底层,教养不高,但韩信在他身上看到了一个最大的闪光点,即挣了钱就想分给别人。钱分出去,人就来了。中国古代也讲理财,归纳起来就八个字:财聚民散,财散民聚。打天下也好,治理公司也好,都是这个道理。
所以,尽管当时项羽的实力对比刘邦有压倒性优势,但韩信还是透过现象预见到项羽的性格弱点必然会导致失败的宿命。
唐太宗如何接手隋朝的“烂摊子”?
最后一点,要顺势而为。当势来了,不为,你将一事无成;反正,当势退了,你还要“为”,结局恐怕就是折戟沉沙。
回首过往,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二个鼎盛的时期是唐朝。唐朝出了一个杰出的人物,即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29岁登基,登基后他并没有新官上任三把火,而是把文武百官召集在一起,畅所欲言地探讨历史上治国理政的得失。当时国家百废待兴,但越是这个时候,越不能乱,越需要先把形势看清楚。
我们为什么要读历史?因为历史足够漫长,可以让我们把一件事的前因后果看清楚。有些人习惯是把历史切割开来变成支离破碎的片段来读。这种历史还是不要读的好。
如果短期看,隋朝灭亡后,天下大乱,乱只是暂时的。但从汉朝灭亡到唐朝建立之前,中国整整乱了426年,期间只有两次短暂的统一。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唐朝建立前,乱才是人心所向,没有人想着统一。
一开始李世民准备用法家的高压手段来治理整个国家。
但他的宰相魏征告诉他,不对,虽然形势很乱,但乱到极点就不能用高压去治理,而是要去讲道理。孔子也告诉我们,高压政治的后果一定是举国凋零,统治者应该要以文治国,和老百姓讲道理、讲制度、讲法律,这样才会出现文明的曙光。
李世民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能够接受臣下的意见,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打天下”又“治天下”的君主,他完成了由不讲道理到讲道理,用制度和法律来治国的伟大转变,唐朝由此进入鼎盛时期。
从唐太宗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领导人最重要的是要有悟性。历史上的一些重要领袖,也曾在紧要关头做出过错误的判断,但一旦有正确意见出现,他能马上明白,并立刻去执行。
欢迎朋友圈各种姿势的分享
如需转载,请后台联系授权
诺亚热搜
2018财经日历丨2018年楼市丨个人征信丨家族财产保全丨中产阶级焦虑丨诺贝尔经济学奖丨S基金丨佛系理财丨亚洲私人银行家奖丨酷基金丨违约潮丨钱宝网
投资者教育
2018诺亚财富投策报告丨夏春的行为金融学丨私募股权基金丨资金池丨刚性兑付丨资管新规丨基金定投丨非法集资丨CRS政策
诺亚和它的朋友们
阿拉善丨女性论坛丨湖畔大学丨盛希泰丨肖冰丨武志红丨邱国鹭丨陈光明丨江南春丨徐沪生丨霍华德·马克斯丨陈劲丨任泉丨毛大庆丨万里江丨任志强丨李泽楷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获取钻石年会全场大咖精华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