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管理

其他

国家统计局错了还是民政部错了?死亡人数相差1000多万,真相原来是这样

“能量驱动一切”公众号2022年7月22日发布了署名“兴汉”的文章《国家统计局错了还是民政部错了?》(截图如下,以下简称“兴汉的文章”)。“兴汉的文章”主要意思是说,《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2021年全年死亡人口1014万人,但是,民政部官网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4个季度的火化遗体数合计1480.6万具,考虑到死亡人数大于火化人数,作者“兴汉”认为2021年全年死亡人数恐怕大于1500万人。再按《2021年统计公报》的2021年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减去推算的死亡人数1500万人,得出2021年末的全国人口总数不是增长48万人,而是下降438万人。“兴汉的文章”进一步提出,民政部统计的火化遗体数远远大于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死亡人口数,到底两个数字哪一个更符合现实?2021年全国人口数量是负增长还是正增长?请相关部门好好核实统计数据,得出正确结果,以正视听!(截图如下)问题管理公众号小编看到“兴汉的文章”后,也很惊讶,数据怎么会相差这么大???小编按照问题管理倡导的“识假求真”理念和方法,到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网站查看核对数据,查看后发现,“兴汉的文章”引用的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是正确的,引用的民政部的四个季度的数据也是正确的!而且小编凭经验认为,农村的火化率并不高,在民政部和其他网站查看我国近几年的遗体火化率不到60%。按照这一火化率,再按照“兴汉的文章”加总合计的2021年遗体火化1480.6万具,进一步推算,2021年的死亡人口不是“兴汉的文章”估计的1500万人,而应该是1480.6/60%=2468万人,这比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死亡人口多出1454万人!由于统计口径和数据来源的差异,两个国家级部门的统计数据可能有一定的差异,但是,2021年的死亡人数怎么可能相差这么多?怎么可能相差这么多?怎么可能相差这么多?重要的问题问三遍,小编对此也百思不得其解。
2022年7月24日
其他

强制接种疫苗的政策此起彼伏:你赞同,还是反对?

2022年7月6日,北京出台了一项政策:从7月11起进入聚焦场所须接种疫苗(佮称打疫苗)。对于这一类硬性要求接种疫苗的政策,群众和媒体称为“疫苗令”。官媒背景的网络大V胡锡进当天发微博表示总体上赞成这一“疫苗令”,希望适度留一个缓冲区。如下截图:但是,现有的新冠疫苗起不到预防病毒感染的作用(见下文,请点击查看)《既不是预防性疫苗,也不是治疗性疫苗,新冠疫苗是好疫苗吗?院士呼吁:新冠疫苗应防感染、防传播》所以,大多数群众强烈反对强制打疫苗,在舆论的推动下,北京收回了“疫苗令”。对于北京收回“疫苗令”,胡锡进发微博大力夸赞了北京一番。如下截图:北京已经收回强制接种新冠疫苗的政策了,国家卫健委多次强调不许强制或变相强制接种新冠疫苗!但是,一些地方仍在强制或变相强制接种新冠疫苗,强制接种疫苗的政策此起彼伏,有的地方有卷土重来之势。对未接种疫苗的限制或处罚措施五花八,通常是禁止乘坐公共交通、不许进入公共场所(医院、餐馆、宾馆、商超、银行、车站、码头、景区、学校、办事厅、养老院、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农贸市场等);有的是限制学生入学(要求学生和学生家长都接种疫苗);有的是要依规进行教育和管控;有的是要纳入个人诚信记录;有的还和工资、奖金挂钩了……也有的在具体措施上进行了创新或嫁接,与低保、养老慰问、政审签名盖章等环节捆绑,迫使人们就范。三个如果疫苗不应成为疫苗公司和疫苗利益链谋取利益的手段,打疫苗应该回归医学问题。不看宣传看实效,才能让新冠疫苗回归正道。【如果1】如果新冠疫苗能够预防感染病毒,小编双手赞成强制打疫苗,但问题是:现有的新冠疫苗不能够预防感染病毒!【如果2】如果新冠疫苗的正作用远远大于副作用,小编也双手赞成强制打疫苗,但问题是:正作用并不突出,副作用可能比正作用还大!【如果3】如果新冠疫苗效果很好,即使没有强制打新冠疫苗的规定,群众也会踊跃去打疫苗,如不信你看看自愿打HPV疫苗的排队情况。三个疑问有人说,新冠疫苗的防重症效果有对比统计数据支持。小编知道这一数据,但是,“统计数据”支持的新冠疫苗防重症效果仍有3个疑问:【疑问1】新冠疫苗能防前几代的新冠病毒导致的重症,但毒变异了好几代,是否能防现在主流的新冠病毒导致的重症?有待验证。【疑问2】现在主流的新冠病毒本来就毒性下降、重症率下降。在新冠疫苗生产和推广上投的巨资是否应该匀出一些钱用于治疗别的病、研发别的疫苗?毕竟还有很多人其他重病的人没钱看病。【疑问3】由于有些企业或场所要求有疫苗接种证明才能进入,所以出差多的人打疫苗比例高,年老体弱的人出差少、打疫苗比例也低。现在统计数据表明:没打新冠疫苗的人感染新冠病毒后重症率更高,这一结果是由于疫苗接种率低的人群(不常出差的人群)本来就比疫苗接种率高的人群(常出差的人群)体弱,还是由于疫苗的防重症的作用?也有待验证。-END-注:本文为述评,图片和截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引用、转发言论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观点和立场。防失联,防封号,请关注公众号xuezhecy。推荐阅读1.既不是预防性疫苗,也不是治疗性疫苗,新冠疫苗是好疫苗吗?2.盛世背后的危机3.拔最多的鹅毛,听最少的鹅叫4.“英明”的昏君5.
2022年7月16日
其他

既不是预防性疫苗,也不是治疗性疫苗,新冠疫苗是好疫苗吗?院士呼吁:新冠疫苗应防感染、防传播

引言媒体多次报道,也有研究报告表明,现有的新冠疫苗虽然不能防感染,但能起到预防重症、预防死亡的作用。小编以前凭经验认为,疫苗应该是能够预防感染的。考虑到小编医学知识贫乏,于是在百度百科上查了一下,发现疫苗一般分为两类:预防性疫苗和治疗性疫苗。预防性疫苗主要用于疾病的预防,接受者为健康个体或新生儿;治疗性疫苗主要用于患病的个体,接受者为已感染的患者。
2022年7月5日
其他

30多年前初中考的中专,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随之加深,这其中包括学历等等。很多人可能没有概念,当你没有办法按照自己的想法过这一生,或者觉得觉得特立独行太累了的时候,你就开始研究世俗规则的通关的关键了,这时候你发现学历是个对平民最优的通关必得选项。你可以不在乎,但必要条件是不在乎这一辈子自己接下来有没有钱,吃喝穿戴是不是比较级的好,不在乎身边那些人逼逼叨叨的鄙视链,不在乎自己的孩子能不能住得起学区房,甚至不会在乎孩子因为起跑线的问题对你憎恨。如果你是这样的想法,那你完全可以原地踏步。正是因为这样的观念,社会上才有了这样的现状——遍地大学生。这是人们不曾幻想的一个结局,这更是大学生们幻想不到的结局,互联网上一些70、80后也开始怀念过去的生活,在过去上了中专可就有了铁饭碗。这也不禁让人疑惑:30年前的中专相当于如今的什么水平?中专的价值,有一道分水岭——在30年前,也就是1992年之前,初中毕业生考上中专的难度,不比现在的高中生考上985大学的难度低。而在1992年之后,考上中专的难度就急转而下,甚至呈现出“自由落体式”的“大翻转”,中专的价值一下子出现严重“贬值”的状况。30年前的中专,在学历层次上虽然比不上现在的本科,但在“性价比”上却介乎985大学和211大学之间——只要考上了,就相当于捧上了“铁饭碗”,甚至是“金饭碗”。据了解,当年每个县区排名很前的学霸,才能在初中考上中专。在当时,考上中专都是有名额限制的,这就好比清华北大在某个地区招生限定录取名额是一样的道理。与此同时,初中考中专的分数线比重点高中的分数线还要高一些。所以,在当年从初中考入中专的人,不仅仅其亲人心花怒放,就连整个村子的人脸上都有光。我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我们村的一位牛人考上了中师,那位牛人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村支书当场拍板:当天晚上,村子里必须放映一场电影表示热烈的庆贺。而现在的哪家孩子考入985或者211,有如此隆重的气氛吗?当年考上中专,一旦收到录取通知书,就立马迁户口。一旦顺利毕业,就立马包分配。一毕业分配,就是编制内的成员,很多用人单位抢着要,其逼格之饱满让人叹为观止。就好比中师毕业生,在当年要是哪所小学来了一名中师毕业生,估计哪所学校的校长的嘴巴会咧得像大括号似的,合都合不上。但是换做现在呢?哪个中师毕业生要前往某个小学任教,估计校长会每天用他的鼻孔凝视着你。毕竟物以稀为贵,当大熊猫和大肥猪一样多的话,还可能被当作宝贝吗?当年能考上中专的学子是尖子中的尖子,学霸中的学霸。在当年,初中毕业时,考不上中专的才会选择去读高中,中专文凭完全可以处于所有学历鄙视链的顶端。所以,现在的大学生,无论你现在是211大学毕业的高材生,还是985毕业的学霸,都没资格瞧不起27年前考上中专的父辈,以他们的智商,想考到你现在的学校,不过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曾经的中专学子是时代的“脊梁骨”,如今的他们正逐渐老去,但他们的奉献和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伟岸,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作者:博士老头原标题:《30年前的中专,在“性价比”上,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左下角“阅读原文”可查看原文来源:“批与评”公众号,以下链接可关注-END-注:问题管理除发布原创文章外,亦致力于优秀图文的交流分享。本文为转发,图片是原文中的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引用、转发言论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观点和立场。欢迎在后面“写留言”区,写下你的体会与观点。防失联,防封号,请关注公众号xuezhecy。推荐阅读1.孙继伟:在问题之山,
2022年6月30日
其他

问题管理的十大定律

“问题管理”的优越性在于它使深奥的管理变得直白、复杂的管理变得简单、模糊的管理变得清晰。耒阳发电厂“问题管理”为导向的创新与在实际应用中取得的成效,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摘自耒阳发电厂实施“问题管理”总结报告已经有众多企业、党政部门和学校等单位实施(或应用)了问题管理,其中有两家企业应用问题管理的成果获得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两家企业应用问题管理的成果获得行业内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问题管理的两个公理公理一:问题就是资源,争当问题资源开发商;挖掘问题既是挖掘隐患,也是挖掘潜力!公理二:突发事件(或危机)不是突发的,是由小问题积累而成的!问题管理的十大定律第一定律(引导定律):把问题作为切入点、借助问题优化管理、问题驱动改进管理,是提升管理水平的有效方法。【推论一】有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本来有问题,却自认为没问题。自认为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推论二】“问题管理”比单纯“问题解决”更好,即使有些问题短期内解决不了,问题管理也有意义。第二定律(木桶定律):短板会制约整体功能发挥,补短板的投入产出效率高于加长板。【相关公理】问题就是资源,争当问题资源开发商!挖掘问题既是挖掘隐患,也是挖掘潜力!【推论】用好长板(优势)的同时,不忘弥补短板(劣势)。对外讲优势,对内讲问题;对外宣经验,对内找差距!第三定律(蚁穴定律):问题总在长大,解决越来越难。【相关公理】突发事件(或危机)不是突发的,是由小问题积累而成的!【推论】应对突发事件(或危机)的首选办法是: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第四定律(消防定律):以防为主,防消结合。问题管理为主,危机管理、应急管理相配合。【推论】监控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第五定律(三部曲):问题管理的三项能力是深入挖掘问题、精练表达问题、高效解决问题。挖掘问题的三部曲是发现、分解和界定问题。【推论】用平常心发现问题是不够的,要用“挖掘问题”的态度和方法,才能克服习惯障碍、排除干扰,准确、到位地界定问题,为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提供正确的依据。第六定律(三要领):解决问题的三要领是识别假冒问题、界定关键问题、正确解决问题。第七定律(总比定律):治本总比治标(表)好,治标总比不治好,不治总比捣乱好。【推论】困难面前不退缩,办法总比问题多!第八定律(分合定律):所有学科(专业)都是跨学科的交叉学科。学知识只能分开学,用知识应当整合用。【推论一】管理者需要跨界(跨专业、跨部门、跨层次、跨内外)分析问题、整合解决问题。【推论二】解决问题要对症下药,“症”的分析和“药”的配方都要考虑到问题涉及的对象、阶段、层次、角度四方面的差异。第九定律(抓大放小定律):解决问题要抓大放小,分级、分层界定关键问题。【推论一】下级认为的大问题可能是上级认为的小问题,“放小”是指上级认为的小问题应该授权下级解决。【推论二】与其对难以解决的问题空发牢骚,不如对力所能及的问题有所作为!第十定律(问题永恒定律):管理问题接连不断,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推论一】不要指望一个解决方案长期生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建设才是最重要的。【推论二】不要轻信彻底或完美解决,也不要指望解决全部问题,“带病”前进、问题中发展才是常态。【推论三】解决已有问题的同时会带来新的问题,解决问题时就要考虑并防范解决问题后的副作用。【推论四】略,本条只适合于特别爱钻研的人。注:问题管理的十大定律是《问题管理:高水准的问题分析与解决》一书的精华内容,左下角“阅读原文”是购书链接。推荐关注本书作者创办的另两个公众号:推荐阅读1.什么是“问题管理”?哪些企业应用了问题管理?2.《问题驱动创新创业》培训大纲3.《股权投融资与资本运营》培训大纲4.危机管理三部曲:事前、事中、事后5.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问题就是答案!6.陈春花:我们需要有效解决问题的管理7.孙继伟:在问题之山,
2022年6月27日
其他

今年5月上海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大幅下降,各项数据与你的感受有差异吗?

上个月,本号摘要转发过2022年4月的上海主要经济指标数据,请点击查看下文:上海市4月份经济指标统计数据(部分)由于2022年4-5月上海实施全域静态管理,5月上海的主要经济指标同比继续大幅下降。2022年5月,上海市全市工业总产值2466.24亿元,同比(比去年5月,下同)下降28.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341.24亿元,同比下降27.6%。按行业分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减见本文最后。发电量是李-总-理
2022年6月21日
其他

今年要用房地产作为刺激经济的关键,近10年罕见

2022年5月26日,《经济日报》第5版(时评版)发表署名“温宝臣”的文章《加强房地产市场预期引导》,全文如下:
2022年5月28日
其他

上海市4月份经济指标统计数据(部分)

2022年4月,上海市规模以上工业(以下简称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86.17亿元,比去年同月下降61.5%。发电量是李-总-理
2022年5月26日
其他

上海没有中高风险区,让投保人想不通、保险公司偷着乐

上海有中风险地区,为什么保险公司说“上海没有中高风险地区”?2.
2022年5月24日
其他

打工者王波被封闭的70天

对“67万亿抗疫收益”的质疑后6.什么是“问题管理”?哪些企业应用了问题管理?7.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解决城市就业难的超大规模社会实验8.从海航直播间空姐们谈如何撑过疫情点是喜欢,点是真爱
2022年5月23日
其他

啄木鸟到底是不是好鸟?

我们从小就学过,啄木鸟是益鸟,它会把树身体里的虫子给啄出来吃掉,对森林有益。有很多当代故事是赞美啄木鸟的。然而,现在很多人想法变了。于是,关于啄木鸟到底是不是好鸟,两派人展开了一场辩论。反方:啄木鸟不一定是益鸟,它也会危害树木健康。这是啄木鸟在工作:这是啄木鸟工作的成果:树表示:“鸟哥,我真的不在乎我体内的虫子了,你再这样下去我就死了。”然而,啄木鸟哥不为所动。正方:啄木鸟当然是好鸟,它为森林除害。虽然流传出来的照片和视频显示,某些啄木鸟在为森林除害时方式方法太过粗暴,但应该明白这只是个别极端现象。大部分啄木鸟并不会在树上开这么多洞,如果方法得当,只要这么小一个孔,啄木鸟就可以把虫捉出来,完全不会影响树的生活。用极个别啄木鸟做的坏事来污蔑所有啄木鸟,其心可诛。况且树的自愈能力是很强的,只要根基不坏,即使在树皮上开一个大洞,它过个几年也能长好。反方:会破坏树木的啄木鸟可不在少数,也不是个别现象。有一种啄木鸟,酷爱吃橡子,它会在树上打上密密麻麻的洞,然后把搜集来的橡子嵌到树里保存:这样树还怎么自愈?(有一些容易引起密集恐惧症的图我就不放了,有兴趣可以自己搜集)正方:森林虫害是客观存在的,每时每刻天牛、吉丁虫、透翅蛾、蝽虫等害虫都等着吸食树木的汁液,危害树木健康。也许有极个别树木,确实看起来被啄木鸟破坏致死,那也是因为那些树有基础疾病已经病入膏肓,就算没有啄木鸟来,它们也是在慢性死亡。你想,如果这棵树不是木质松软到可以轻易啄开,哪只啄木鸟会想不开去啄它呢?隔壁铁树就绝对不会有啄木鸟去啄。况且虫子繁殖能力极强,如果放任它们不管,很快就会感染一整片森林。现在啄木鸟啄空了一棵树,你看起来好像它很坏,但如果它不啄空这棵树把虫子都吃掉,可能一整片森林都要遭殃。啄木鸟吃掉虫子,对整个森林来说绝对是利大于弊的。你觉得你是壮年期的树不怕虫害,但那些初生的小树以及快枯死的老树怎么办?如果没有啄木鸟,它们就被害虫给搞死了。人类并不感激罗辑,如果森林也不感谢啄木鸟。那就太忘恩负义了。反方:为了森林?别给啄木鸟脸上贴金了。啄木鸟还会把树木啄开为自己筑巢,树长起来一点它就再啄开一点。这也是为了树好?更别说还有一种吸汁啄木鸟,它们把树皮啄开不是为了给树捉虫子,而是为了喝树的汁液:但就和人流血后会结痂一样,啄开的树皮附近也会重新长好。于是吸汁啄木鸟就不停啄开树皮,就为了吸树的汁液:这也是为了树好?说到底,啄木鸟做这一切都是为了它自己,它根本不在乎树的死活,也从来不是什么森林医生,所谓的森林医生只是我们人类一厢情愿给它安上的名头,同时还把许多种不同的啄木鸟放在一起讲编故事。啄木鸟需要筑巢的时候就啄开树筑巢,想吃虫子的时候就啄开树吃虫子,想吸汁了就把树皮啄开吸汁,树反正就在那里既不会动也无法反抗。树能怎么办?树只能想办法把自己的根扎得更深,把树皮长得更硬,想办法进行更多光合作用生产更多汁液。让自己不至于在昆虫和啄木鸟的轮番进攻下倒下,让自己不要成为那棵最好啄,于是被啄烂的树木,让自己成为一块良好的木材,挺到人类用电锯来收割的那天。然后人类还要告诉你,啄木鸟都是为了你好。这就是树作为供养者的一生。正方:对方辩友不要偷换概念,怎么辩着辩着开始和树共情了?反方:你说呢?-END-注:问题管理除发布原创文章外,亦致力于优秀图文的交流分享。本文为授权转发。引用、转发文章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观点和立场。防失联,防封号,请关注公众号xuezhecy。推荐阅读1.工业告急,消费告急,就业更告急!2.什么也别说了,鼓掌吧!3.为什么普通人会变得邪恶?4.捐赠物资在商店售卖,找老大讨说法!5.
2022年5月22日
其他

行业巨头也顶不住了,裁员!被裁老员工与董事长对话透露了什么?

近日,家电巨头、市值近4000亿元的A股上市公司美的集团(000333.SZ)传出要大规模裁员。美的集团的董事长方洪波发文回应被裁员工的长文有些伤感,分享给大家。一位被裁减的员工在美的集团内部网络社区发表了一段被优化(被裁)后的感慨文字,这段文字被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看到,然后他做了一段回复。以下是老员工在内部论坛的留言:挺突然的,一下子就接到了被优化的通知。以前除了处理内部投诉,基本不看美的说吧,工作太忙,没时间抱怨。没想到第一次发长文就成了最后一次。作为老员工(老到不想说),见证了美的崛起和壮大。回顾这些年无数同事挥洒的青春汗水,也看到朝气蓬勃、活力激昂,看到它基青业常,傲居世界五百强企业,内心由衷祝福美的前程坦荡。反观自己在美的岁月,顺流逆流,不胜唏嘘,如梦一场。字少篇短,遗憾绵长,唯意难平,不吐不畅。这些年最对不起的就是家庭,尤其是父母和老婆。打工在外,无法膝下尽孝,老父亲七十有六,身患癌症,只能在七十五岁的母亲陪伴下,颤巍巍到医院排队看病。时值疫情肆掠,难求病床,个中艰辛,不忍细想。身为人子,心中愧疚,黯然神伤。2009年孩子出生,当天我正好要接待CNAS
2022年5月22日
其他

一封公开信:警惕一场空前绝后的危机!

好友王孟龙先生,前媒体人,资深战略顾问。本文为孟龙兄前几日为其客户TH公司所有同事撰写的公开信,在信中,孟龙兄发出振聋发聩之声,既有对自己的冷静反思,更有为大家警醒可能会面临的极大风险,实属难能可贵。2022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上海疫情、俄乌战争,如今又面临着国内外几乎涉及全球的复杂经济形势,每一个企业家,包括打工人,都无法独善其善。如何面对未来?大家都在寻找不同的答案。但清醒地认识到可能到来的系统性危机,并携手面对,却应该成为所有人的共识。给大家推荐了两篇文章,一篇是写外部对企业冲击的,一篇是写一个人如何跌倒如何自救的。昨天,K总因为业绩发火,说了很重的话。我想聊聊从去年年底到今天,我对自己策略的一些反思。去年在确定各个部门经营目标的时候,因为有山西项目的诱惑,加上去年似乎经济在好转,一切向上,QA确定目标的时候都将山西项目作为目标进行了分解。在我与财务高姐、K总开会的时候,我坚持将山西项目不计算入计划之内,一切以保守的确定性为出发点,同时强调内部成本控制。这是一件事!第二件事,三月底我在同造价吃饭的时候,我就曾说,必要的时候管理层暂时降低工资发放,更多与目标捆绑(其实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我就给K总电话,提议管理层主动降薪以表示大家共度艰难时刻的决心,我也说了我自己也降薪)。这些事,有的成为现实,有的流为一句话。但是,我想跟大家表达的是,我自己对我们当下所经历的危险深感不安。走到今天,我经常反思自己还是过于乐观,策略不够严厉。我们TH曾经从绝境中崛起,创造出不平凡,但是,我也深深感到TH很多人对于我们面对的挑战、面对的危机风险过于乐观。但事实上,在巨大的外部冲击面前,我们公司我们个人又算得了什么?内卷如此,我们还能期待自己一如过去拿到证书就拥有一个比较稳定安逸的生活吗?不可能,那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曾经在几年以前,有一金句,“我只有奋力前进,才能留在原处,不被淘汰”(大致意思如此,准确记不清),这句话至今让我心有震撼,感如当今!所有的一切都变了,世界如此不同,我们应该怎样?我所担心的,我所顾虑的,相信仅仅是这个公司所面临的一小部分;更多的风险,更多的万全之策K总L总是他们在操心。是啊,公司毕竟是他们一手创造的。L总最近经常因为焦虑而愤怒,K总频繁同各家银行争取流动性,以备不时之需。我知道,他们所承担的所顾虑的,是远远超出我这一个“顾问”所思考的。公司是大家的!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依靠这个平台养家糊口,公司的财富利润也是大家一单一单创造出来的。但是公司又是老板的,因为他们是绝对风险的承担者,他们退无可退。我这样说,并非在拍老板的马屁,我们在这个平台上,存在的价值承担的风险是有本质的不同。但是,也就是这种不同,我们才组成了一个优秀的团队,而非绝对均质的平等。团队是各色人等,我们不能苛求每个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很高的标准。但是,只要是进入这个团队,就必须以团队的利益为至高无上,因为我们事实上是抱团取暖。我们很多人都从以前的至暗时刻中走出,我们收获了物质上的财富,同时我们也收获了我们这个团队来自于其他公司、来自于客户甚至于来自自己内心的认可。是的,我们可以,我们能!这种骄傲这种自豪,这种内心力量的成长,我与大家一样激情澎湃!今天,我们又一次站在新的至暗时刻。虽然不是突发变故,但是这次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所面临的压力,更是空前绝后,因为这是一次系统性的危机时刻。遗憾的是,人都是有非理性的一面。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险,我们反应会非常过度,但是面临温水煮青蛙,我们经常会有“等等吧,说不定……”的心存侥幸。历史上的大萧条,甚至是大饥荒,其风险的高峰不是危机刚发生那一刻,而是你感觉一切都快过去的时刻才突然降临。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历史血淋淋的教训!我相信大家不是对危机没有觉察,没有预感,我只是想提醒大家,这些觉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还有人是心存侥幸,甚至还在侥幸中自娱自乐沾沾自喜地打自己的小算盘。但是,想过没有,雪崩之时,片片雪花又何足挂齿,那一片又是无辜的?人类是很奇特的生物。作为纯粹生物学意义的人,其能力在自然界不值一提;但是组织起来,人类却可以改造整个地球。这都是团队协作的力量。要走出危机走出黑暗,依靠的不是某个英雄某个人,依靠的是每一个凡人每一个微不足道的个体,这就是“我们”的力量。温总理曾经有一句话,“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人类社会就是如此,整个经济循环,不就是一个信用信心创造的过程?而信心从哪里来?是从我们每个人的付出中来,共同利益第一,是从我们每一次放下个人计较帮助伙伴中来,是从我们每一单从时间中挤压出来的。我多跑一步,距离胜利就近了一步,我们生存的概率就更大一些。而什么样的事会破坏团队的信心?小算盘小心思的斤斤计较,相互猜忌不择手段的恶性竞争。很多很多!信心是很脆弱的,信心也是很强大的。这需要我们打破隔膜抛弃成见和自我,需要我们用心用功,需要我们齐心合力聚焦一个目标。过去,我们成功过!今天,部门和小组不应当成为我们隔膜的墙,KPI不应当成为协作团结的拦路虎,我们唯有手牵手,才能冲出危境!我们可以让危机成为我们的机遇和动力,更成为我们心灵成长的熔炉。我相信大家,相信我们每一位同事。一个人的信心是一只蜡烛,点亮自己也能给周围的人指引方向;一群人的信心就是熊熊火焰,可以温暖大家,更可以驱逐豺狼焚毁荆棘。我们已经走了好远好远,我们已经超越了很多竞争者,因为我们知道,只有拼尽全力才能生存的时刻我们不会吝惜自己的奋斗。因为,我们创造了信心,我们也在所创造的信心中获得滋养!因为,我们是TH人,同创辉煌!谢谢大家!作者:王孟龙
2022年5月20日
其他

1000万毕业生,就业太难了

又是一年最难毕业季人社部数据显示,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指本科生、大专生、研究生、博士生等)达到1076万人,同比2021年增加了167万人,这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1000万人。光从这个数字来看,很多读者可能并没有概念。作为对比,以第七次人口普查为例,海南省总人口约为1008万人,也就是说,今年的毕业生规模已经超过了海南省的总人口,也近乎等同于一个中小国家的全部人口,比如瑞典总人口也就1050万人。而这1076万人,仅是我国一年高校毕业生的人数,由此带来的问题想必大家马上就能想到——没错,就业难。近年来,几乎每年的这个时候,“史上最难毕业季”的话题就会冲上热搜,高校毕业生人数年年递增,就业难度“没有最难,只有更难”。的确,根据教育部发布的高中生招生公报数据,预计2022年我国高考生将达1400万、2023年将达1500万,若按照2020年超90%的高考录取率,今后数年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只会更多……而且今年春节以后,全国各大城市疫情反复,加上互联网和教培等以往就业高景气的行业,也出现了大幅裁员的情况,更让本就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雪上加霜。最新的就业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根据智联招聘4月26日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今年一季度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景气指数(CIER)为0.71,降到了2020年疫情以来的最低点,而且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6。报告显示,截至4月中旬,46.7%的应届毕业生收到了录用通知,低于2021年的62.8%;有15.4%的应届毕业生签约找到了合适的工作,也低于去年的18.3%。另外,在高校毕业生群体内部,也存在明显的分化。根据新华社的报道,在中国重汽集团,博士入职可享受50万元的安家费和50万元的无息借款,再加上不低于30万元的年收入,博士入职总共可以拿到超过100万元的综合补贴。在技工院校,毕业生同样抢手。山东蓝翔技师学院院长荣兰祥表示,用人单位提前半年就到学校来“预订”学生,谁给学生的工资高,学校就安排毕业生去哪家企业就业。相比起来,毕业人数最多的本科生甚至硕士,找工作则比较困难。换句话说,我国高校毕业生求职出现了明显的“两头抢手,中间遇冷”的现象。从前些年的“大学毕业生卖猪肉”引发热议,到最近几年的“中传95后硕士毕业去卖房”、“人大武大毕业卷香烟”、“双语硕士辞职当保姆”的新闻冲上热搜,大众眼里的“高知”大学生就业一次又一次令人大跌眼镜。实际上,这些新闻已经不是个案,像保姆、月嫂、保安、收银员、送快递等职业选择,在大学毕业生中的绝对数量并不少,这反映出的一个社会现实是: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正在涌入传统意义上的低门槛行业。“大人,时代变了”为什么大学生找工作越来越难了?以前大学生不挺吃香的吗?没错,放在二十年前,大学文凭的确是香饽饽,但现在,时代变了。先从宏观经济的大背景说起。从经济的整体增速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的前几十年,我国经济一直处于一种后发优势加持下的高速增长状态。在经济总量方面,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79亿元,之后连续跨越,1986年上升到1万亿元,2000年突破10万亿元大关,2006年超过20万亿元。2017年首次登上80万亿元的历史新台阶,当年的经济增量折合1.2万亿美元,直接相当于2016年全球第十四大经济体澳大利亚的经济总量。如果按不变价计算,从1978年到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33.5倍,年均增速达9.5%,平均每8年就翻一番,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约2.9%的年均增速。在此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更多强调的是量的增长——“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也就是说,在这一时期,劳动力的高参与率和较高的配置效率,或者说“人口红利”,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各行各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几乎只有一个:多多益善。在如此高速发展的经济大背景下,就业市场自然也繁荣起来。40年时间,我国就业人员总量就从1978年约4.02亿人增长到2017年末的7.76亿人,增长了93%。此时,我国经济结构主要是从农业为主导转向以城市化为基础的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大量生产率较低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和服务业部门,成为生产率较高的劳动力。换句话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没读过大学的人也能找到合适的就业发展机会,更别说当时的大学学历,还处于较为稀缺的状态,当时有大学文凭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确是抢手的香饽饽。但近十年,我国经济的增速明显放缓,在2011年GDP增速首次跌破了10%,从此告别两位数的高增长,转变为中速增长。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经济总量的基数已经很大了,而基数越大,增长率提升就越困难。另一方面,我国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后发优势,也逐渐消化完结,后续的增长动力更多来自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而与经济增速放缓形成对比的是,近几十年来,我国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却越来越多,已经从1978年的16.5万人,一路高速增长到了今年的超千万人。近十年,我国参加高考的人数稳定在900万以上,近三年更是连续超过1000万,并且录取率一路走高,2020年的高考录取率就已突破90%。这带来的一个明显变化是我国就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大幅度提高,已由1982年的5.8年提高到了2017年的10.2年。其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所占比重由0.9%上升到19.5%;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由62.6%下降到19.2%。人口文化素质得到提升,是件好事,只不过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学历贬值”。在国际上,通常把高等教育划分为三个阶段:精英化阶段、大众化阶段和普及化阶段。简单来说,当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时,只有15%左右的人有机会上大学,此时,一张大学文凭足以让你在就业市场畅行无阻,能在社会站稳脚跟,甚至可以成为某一行业的精英。我国的高等教育,在2002年以前的确还属于精英化阶段,但从2002年开始,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随着2019级大一新生入学,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我国也步入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阶段。换句话说,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大学文凭,已经不是稀罕物了,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带来“精英”头衔,也很难让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畅行无阻。一言以蔽之,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市场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增长已不如往年旺盛,而人数还在不断扩大的高校毕业生群体,如果固守所谓的“精英”身份,非精英岗位不去,不接受大多数人从事的普通岗位,甚至在大学虚度四年只为混个文凭,势必会加剧就业难的问题。而很多人虽然也意识到大学生已经越来越多了,但观念仍然没有转变,部分人的想法甚至还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认为只要能够拿到毕业证,就能找到好工作。这显然已经与现实脱轨,身子都已经进了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脑子还停留在精英化阶段,怎么行得通?抱有这种想法的高校毕业生,还是得趁早“认清现实,放弃幻想”。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的高等教育普及化是“一种计划性的规模增长过程”。这种国家政策驱动的跨越式发展,一方面使我国高等教育仅用十年就走过了其他国家三十年、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普及化道路,在短时间内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国的人才培养,在某种程度上是超前于我国经济发展需求的。随着供给侧结构改革和经济结构优化工作继续推进,我国经济已经在从最初的以数量取胜逐渐转向高质量发展了,但是,经济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免不了阵痛期。而在大学持续扩招的大背景下,现在每年都有几百上千万的高校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其中还有几十万985、211学生。换句话说,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还消化不了这么多的高校毕业生,在某种程度上就导致了中端人才存在过剩情况,也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两头抢手,中间遇冷”的现象。其实现在我国很多行业的人才缺口都非常大。中国新闻周刊的调查显示,中国人才需求量最大的是制造业,其次是服务业,如幼师、家政、养老等,都很缺乏人才。2021年的人社部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在全国招聘岗位中,关于“招工难”的前一百个职业,与制造业相关的职业高达40%以上,如“钢筋工”“机修钳工”“纺织染色工”等,而且预计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10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缺口仍将近3000万人。然而,现在大部分高校毕业生最期待的工作却是体制内、互联网和金融行业。加上近两年还遇上了新冠疫情的黑天鹅事件,不仅进一步加大了经济下行的压力,还导致想就业学生出不去、招聘单位进不来,对招聘成效造成负面影响。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作用下,有编制的工作更加成为越来越多高校毕业生的优先选择,网上甚至喊出了“宇宙的尽头是编制”的口号。当然,铁饭碗名额也有限,大家都想抢,竞争也异常激烈,报录比更是一年比一年吓人。从其他行业的情况来看,以往吸纳就业人员较多的教培、地产和互联网行业的就业景气度也均有所下降。根据智联招聘的数据,2022年春节后第一个月,教育/培训/院校行业的招聘职位数较去年同期下降近50%,跌幅最大。房地产行业虽然在去年底放松了信贷政策,但房企风险尚未完全解除,今年首月招聘职位数同比下降30.3%。今年春天,互联网大厂裁员的新闻也肉眼可见地变多了。而且根据猎聘大数据,今年3-4月,互联网大厂开放的招聘职位相比去年同期有所降低。但是,想进大厂的年轻人却更多了,投递大厂的应届毕业生同比增长了19.67%。所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实际上是两个层面的问题,第一个层面是能不能找到一份工作,第二个层面是能不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对高校毕业生来说,找到一份工作是不难的,但找到一份符合期待的“体面”工作是很难的。可以说,供需错配才是现阶段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核心问题。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年轻人想找一份高薪体面的工作,并不完全是“虚荣心”作祟,毕竟现在生活的担子太重了。光是住房这一件事,就已经把年轻人压得够呛。很简单的道理,房价高买不起就算了,房租也连带着贵,房租贵了,就要用更多的工资去交房租,那肯定得找个能交得起房租的工作吧?制造业的人才缺口的确大,但平均薪酬水平也确实是偏低。在人社部公布的19个行业平均工资排位中,制造业仅排第十四位。还有媒体报道称,有制造企业“下了很大的决心”给出了“公司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月薪1.4万元,却仍然招不到985高校的机械专业学生。因为这些学生且早已被其他“大厂”,以“年薪二十几万、三十几万”的更高工资提前签约锁定了。市场经济的竞争性,意味着没有任何一家企业会无缘无故的高薪用工,“月薪1万多招不到人”就是来自市场的提醒,也说明了我国在人才供求上的确存在结构性错配问题。在阵痛中前行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曾表示,现在GDP每新增一个百分点,带来的新增就业是180万左右。所以要缓解就业难的问题,首先是要保证经济增速,这与创造就业岗位密切相关。而今年我国5.5%经济增速目标的设定,最首要考虑的,就是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正如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向东的解读:“实现5.5%的增速目标,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就有基础,经济运行就能保持在合理区间”。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速虽适度下降,但只要总体运行平稳,主要指标都稳定在合理区间,就没有必要心生恐慌。保证经济增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市场的总量压力,同时,正如前文所提到的,目前我国劳动力的升级速度已经快于产业升级的速度,带来了人才供求的结构性错配问题。从长远看,我国的快速发展一定是需要大批优秀人才做支撑的,高等教育普及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一步。所以,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途径,更在于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只不过,从经济的规模增长模式到质量增长模式的转型,并非朝夕之功,任何国家的经济转型都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期间,从政府到企业和个人,都将经历一场并不轻松的适应期。因此,必须对此保持清醒的认识和适度的忍耐,只有承受住转型的阵痛,经济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几年,我国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仍将存在,“民工荒”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将长期并存。尽管如此,面对近几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也不必过于悲观。因为传统需求空间还有潜力,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新的需求不断涌现,总有新兴行业会爆发,从而诞生新的岗位需求。不可否认的是,就连新冠疫情这种负面冲击事件,也催生出了一些新业态。而且智联招聘的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后第一个月,我国计算机软件、通信/电信运营、增值服务和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行业的招聘需求,同比分别增长了40.7%、22.8%和19.5%。可以确定的是,未来我国制造业的一个重点发展方向就是通过芯片、新能源、智能装备等高精尖产业链的快速发展,为用工市场带来大量收入高、职业发展前景广的就业机会。一些传统的制造业,比如海尔、海信、长安汽车,原来只是做冰箱、洗衣机、汽车,现在也开始智慧交通和智慧家居,这都带来了新的机遇。市场机制始终是最有效的调节机制,当新的行业前景和“钱景”出现,求职者自然就会“用脚投票”。此外,导致供需错配的一个原因还在于信息的不对称。高校毕业生因为信息不对称,不了解产业转型的趋势,也不具备用人单位需要的技能,高的岗位去不了,低技能的岗位又不愿意去。所以,还应做好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市场的供需对接,为其在严峻多变的就业环境中保驾护航。为了改善这一问题,已经有学校在采取“校企合作”的办法。以芯片行业举例,学校老师通过参与企业的芯片研发或研究工作,下意识地为学生培养芯片行业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另一方面,也有院校通过邀请企业人士进课堂,给学生分享行业最前沿的技术。只不过,大多数的校企合作效率依然有限,“双方受制于资源、信息与精力有限,校企合作需求与效率的矛盾仍比较突出”。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毕业生自身有意识地更新市场观念,及时转变就业思维,针对性地提升个人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就显得更加重要。上下滑动查看参考资料:余秀兰.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中的民众教育心态[J].高等教育研究,2021,42(11):39-48.王素雷.从对卖猪肉职业的看法中透视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兼谈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就业观教育[J].经济研究导刊,2022,(01):115-117.汪小勤,汪红梅.“人口红利”效应与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学家,2007(01):104-110.中国经济周刊:《1076万高校毕业生迎就业季,今年求职路难不难?》http://www.ceweekly.cn/2022/0506/382888.shtml新华社:《高校毕业生就业:“两头”抢手“中间”冷》http://home.xinhua-news.com/rss/newsdetaillink/b032c4f8150bad13f9110662f8981993/1650542740418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智联招聘联合中国就业研究所发布报告:一季度就业景气指数回落
2022年5月17日
其他

捐赠的物资竟然在商店售卖,找老大讨说法!

如今的上海滩,与往年不一般
2022年5月15日
其他

县城体制内女孩的婚恋困局,背后有2000多亿负债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提问:有文章称县城体制内女孩出现了婚恋困局,真实性几何?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知乎用户“陆鱼”的以一个沿海地区县城的实例,进行了真切的回答,让我们看清了问题背后的问题,不仅是大龄女青年找对象“向上”还是“向下”的问题,更有一个县各类融资平台2000多亿元的负债,以及十几年前和现在的对比,一手数据,一线调查,难得的珍贵资料......以下是“陆鱼”的回答文章原文:我称这种现象为财政供养困局。例如我县实际常住人口九十万人,拥有五家A股上市企业,另有三十几家制造业上市企业在我县开立了分公司,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四百多家,三个省级工业园区,一个国家级战略园区。全国百强县排名前三十。单从账面数据来看很不错,但是!但是!我们整个县的工资收入极度不均衡,造成了问题中的困境。举例,我县上市企业的一线工人的平均工资是六千多,一天工作十二小时,月休四天。办公室研发人员工资全包也仅只有二十万一年,而且学历普遍为研究生学历,996很正常。更不提普通工厂打工的工人及自由从业者了。据我了解,我县人均工资收入2021年是四千多每月,对应政府发布的我县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五万四千多是匹配的。但是,我县财政供养人员是一万五千余人,普通事业单位员工第一年收入全包是十六万,普通公务员第一年收入全包是二十万,财政局,也就是女性公务员居多的单位第一年收入全包是二十二万。而等到五年后,工资收入全包分别为十八万,二十万和二十五万。而普通主课老师,第一年工资收入全包是二十万,但是我县潜规则每年每个学生是两千元到五千元不等的红包,而一个班有三十名学生,大家可以估算下他们的收入。在我们县,靠着财政吃饭的一群人和贡献财政收入的一群人的工资收入是完全倒挂的。而且我相信,这种现象放眼全国都是适用的。例如我熟知的河北某县,属于较为知名的旅游县,其中普通新入职公务员全包年收入是十万元,但是该县常住人口80万人,全年GDP还没超过300亿元,全县人均可支配收入刚过两万五千元。我印象最深的是当地国有平台下辖的混改旅游公司,给景点售票员开出的工资是1800元每月,就这样的工作居然还要托关系找门路上下打点五万元才能进去。而每当我跟当地的公务员朋友深夜从市里回到县城,看到沿着古城墙开着的一排排小吃店都亮着灯,就为做那么一单或者两单生意时,我心中是酸楚且不解的。我那时还很好奇为什么当地不发展轻工业或者其他制造业,他们总是笑笑不说话。后来我住到当地亲戚家时,才惊讶发现当地居民居然在2020年还没普遍安上洗衣机,我问为什么?他们说为了保障北京供水,所以三点以后就集中断水了,而且还会时不时停水,如果买了洗衣机,很容易就把洗衣机洗坏,所以还是干脆手洗。当地公务员可以买房子买到市区,那里自来水是二十四小时不会断的,但是普通人呢?普通人如何生活?制造业如何在当地发展?如果我的女儿考上北方的公务员,她愿意嫁进普通的,连洗衣机都不能装的家庭吗?说回我现在所处的县,我县财政供养人员这么高的收入依托就是收税和卖地了。我县2021年全口径税收收入是一百四十亿元,其中每年上缴70%到80%不固定。而我县出让土地收入才是大头,每年工业土地出让收入是六亿元左右,商业土地出让收入是十亿元,住房土地出让收入基本在十二三亿元左右。所以我县园区内工业用地价格是十五到二十万元一亩,住宅最高价格是一万四千元每平。对于普通人,需要不吃不喝十五年才能买的起一户60平米的小房子。对于企业主,开办一个普通企业前期投入就需要两百万元。而对于新入职的公务员,他们眼中永远对标的是苏州的公务员,银行支行行长,上市企业财务负责人,烟草局科长和特级资质建筑企业项目负责人的收入。每次在饭桌上他们跟我探讨的都是他们的工资如何低时,而我只能埋头一饮而尽。我县每年新招聘财政供养人员在三百到四百人左右,其中三分之二为女性,而应届毕业生又占到三分之二。恕我说句不讲道理的话,她们完全不理解也不想理解整个县是如何运作的,普通人是如何生活的。因为,他们只看到老一辈的公务员当年新城改造三千买到的住房现在因为是学区,涨到了一万三。只看到老一辈的公务员拿着上百万积蓄去买国有平台的私融产品,三年利息是8%,五年是10%。只看到老一辈女性公务员遇到车辆违章只需要打个电话给交警老公就能销掉违章。想看电影,想吃蛋糕,想做SPA,想干洗衣服,只需要打个电话给从公务员调到国有平台企业做领导的老公,而国有平台领导再去问银行客户经理要各种兑换券,她们只需要让银行客户经理把券放在政府大门的门卫那里,她们去取就行。为什么不让银行客户经理直接送到办公室?是她们不想吗?不是,是进政府办公大楼需要专门的进出证件。她们的生活已经跟最基层人们的生活完全脱节。那你让这种情况下的女性如何去向下选择?换作任何一个人也不会去选除体制外或者资产不超过五百万元的配偶,因为那意味着阶层下降、信息渠道减少、满足感下降、可支配收入减少,未来的不确定因素实在太多了。那这种情况可持续吗?目前我县新建未售住宅两万余套,二手房挂牌一万六千余套。八个外部评级为AA级及以上国有平台共有银行负债一千四百余亿元,每年支出利息八十亿元。外加各类公开,非公开公司债,美元债等各类金融负债六百余亿元。我县每年新增出生人口一千四百多位,但每年人口流出及死亡近万人。我县2022年截止到今天倒闭关停企业七十几家,新增个体户和企业创历年新低。我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员工平均年龄已经到了四十周岁,而我县每年过年返工的包车在一年年的减少。覆舟水是苍生泪,不到横流君不知。当去企业走访时,我面对的一线员工是满脸皱纹,穿着粘上油污的工作服的中年人和在硕大的办公室里抽烟,跟我侃侃而谈如何走出疫情困境、两鬓斑白的企业老板;然后再去政府时,我看到的是青年才俊在那里做着精美的PPT,商讨着平台承接县保障房项目,用底价接拍今年新挂牌的土地时,我真的觉得这个我呆了三十年的县城很陌生,短短十五分钟的路程,铁栅栏里面和外面是天地悬殊的社会。说点题外话,十年二十年前,我县公务员虽贪但是做事,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时某局员工周六周日去开垦滩涂,问大海要土地,开垦农田,保住农田红线,这样才能有多出的土地去建厂房。某局局长能跪在省里发改委的办公室里,只为求一个能源指标。工商局的公务员在每年招工时期都愿意陪着企业主坐硬皮火车,去往西部城市的各类中职中专院校招工。现在呢?我接触到公务员,尤其是部分的年轻女性公务员,只把躺平写在了脸上。反正工资不能少,因为需要每周去苏州,上海购物。市里有什么小京都适合拍照一清二楚,但上级部门要什么数据,就把表格直接发给企业会计去填,而真的需要填什么却一问三不知。我作为一个生于小县城,长于小县城,大概率会死于小县城的普通人,面对这个问题只能说其实大家心里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做为普通人,如果我也有个女儿,我也会倾尽所有让她在家看书复习考个公务员,如果西部县城财政崩溃了,那就让她考东部县城的,如果东部县城甚至百强县的财政崩溃了,我会让她考地级市的,地级市的财政崩溃了,我会让她考北京、上海的,然后再让她找个同为公务员的老公。因为做为普通人,我知道,普通人的生活实在太苦了。在这里祝福所有人都能考上公务员,衷心祝福大家。补充说明1、我以上说的工资收入全包,不光指拿到手的工资,还包含五险一金,年终绩效,工会福利,创文明城市奖金等,很多人觉得我说的太夸大其词了,我这里截取了我县某单位的决算报告,该单位核定编制人员25名,人员经费是1206万元。下面截图为证:2、如果大家猜到是某县就是某县吧,因为我觉得我说的应该是一个普遍现象。而且我写这篇文章的本意不是去攻击体制内的女性。因为体制内的某些男性更烂,如果我写了他们做的事,那么我就在写真正违法犯罪的材料。相较某些男性公务员,虽然某些女性公务员不愿做事,但是她们也不徇私枉法、不化公为私。3、针对老师收红包这个事没想到会有这么多困惑,我以为这是习以为常的事情。我县是教育百强县,大家普遍对孩子的教育很上心。举例:我县有一家综合贸易体,其中一楼开设有SKII、毛戈平等二线品牌,二楼则是均价在一千以上的休闲服装。每到九月一日开学或者教师节前,该综合贸易体会较常规月份多进账三千万到五千万元不等,销售商品多为不记名消费卡。而这个综合贸易体也会在开学及教师节后出账很大一部分流动资金用于补货。而最妙的是该综合贸易体是采用会员制的。中国太大了,大家遇到不理解的事情很正常。言尽于此,请大家多多点赞。“陆鱼”编辑于
2022年5月14日
其他

什么是“问题管理”?哪些企业应用了问题管理?

问题就是资源!挖掘问题不仅是挖掘隐患,而且是挖掘潜力!突发事件(危机)不是突发的,而是由小问题积累而成的!
2022年5月12日
其他

许教授回应网友对“67万亿抗疫收益”的质疑后,旧疑问没消除,又有了新疑问

自欺欺人、自我陶醉、自以为是、自我安慰……咱祖先早已为此造就了绝好词汇。2.
2022年5月11日
其他

什么也别说了,鼓掌吧!

中央美院毕业展优秀作品:鼓掌机器人。只要有人站在台上,无头无脑的机器人就会一起鼓掌,只要台上的人下来,掌声就停了……
2022年5月10日
其他

【研究方法】如何提出好问题?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新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的进步。”现实中,我们也可以深切感受到那些善于提出问题的人常常也是解决问题的高手,是工作进步的发动机。总体而言,中国教育不太鼓励提问,孩子从小更多接受的是标准答案的单向知识传授,而非双向互动型的知识创造,长此以往,成年后的批判思维、提问能力都相对较弱,而这些能力恰恰是实践工作中更为需要的。正因此,无论对我的孩子还是学生,我都特别希望他们能多多提问,努力成为一个“问题”少年。可现实是,大家心理感觉有很多问题,但是却又不知从何表达。那么究竟如何培养人的提问能力,让人善于提出好问题呢?说实话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尤其是不结合具体场景和问题抽象谈更难,我只能结合个人的经验简单说说。问题的类型✦所谓问题就是对于某个话题的疑问。如果根据话题的目标指向,我们可以把问题分为三类: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和怎么办(How)。问是什么是希望通过提问,掌握事实。比如天气是刮风还是下雨,墙根下面是潮湿还是干燥。掌握事实之后,人们常常会问为什么这些事实之间存在某种关系。比如,为什么基润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回答为什么其实就是在构建理论。理论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理论就是What
2022年5月9日
其他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解决城市就业难的超大规模社会实验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简称上山下乡,也称“下放”
2022年5月8日
其他

“英明”的昏君

【阅读导引】1644年,病恹恹的大明王朝终于在首都北京被贡献后步入死亡程序。东北方向上,厉兵秣马的大清乘虚而入,最终获得了一切。很多人至今还在哀叹:如果不是李自成攻陷了北京城,崇祯就能干掉鞑子、振兴明朝。但是,稍微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1644年的明朝,其实已经没有能力在战场上对抗日益强大的清军。明朝在两代雄主的手里,一点点地摧毁了维系全国地方稳定的权力系统,随之而来的效率低下、腐败滋生便不可避免。因为老朱家只能靠文官和太监,而且权力基本都在中央。各种情况导致给军队发不出饷银,明朝的结局也就此注定。明朝的末代皇帝——以其年号而被称为崇祯帝的明思宗朱由检,在我国历史上的历代亡国之君中,是最受后世舆论同情乃至赞扬的一个人。清代纂修的《明史》称颂他“承神(宗)、熹(宗)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
2022年5月7日
其他

这个世界会好吗?

天道酬勤?一位网友看到这幅照片,引发感慨:这是企业老板或管理者办公室常挂的书法牌匾,被扔掉难道是又一家企业撑不下去了?“办法总比困难多”这句话再说很困难了《这个世界会好吗》歌词作词:李志妈妈,他们抛弃了我,像你经历的那样,抛弃了我妈妈,我是多么爱你,当你歌唱的时候,我爱你只是那些猛烈的情绪,在睡不着的时候折磨着我我那逐渐下坠的过去,在没有星星的夜里恋着你妈妈,我会在夏天开放吗,像你曾经的容颜那样妈妈,这种失落会持久吗,这个世界会好吗忘记一些隐秘的委屈,在回头观望的时候丢失了自己我那不受把握的身体,从某一天开始就在寻找你妈妈,我爱你妈妈,我居然爱上了她,像歌唱一样就爱上了她妈妈,当你又回首一切,这个世界会好吗1918年11月7日,快要过60岁生日的前清民政部员外郎、学者梁济问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随后,梁济离开了家。三天之后,梁济在北京积水潭投水自尽,留万言遗书说:“国性不存,国将不国。必自我一人殉之,而后让国人共知国性乃立国之必要……我之死,非仅眷恋旧也,并将唤起新也。”现在的你,如何回答这个100多年前的问题呢?冯仑谈疫情给企业和员工带来的三大问题注:问题管理除发布原创文章外,亦致力于优秀图文的交流分享。本文为转发,图片、视频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防失联,防封号,请关注公众号xuezhecy。推荐阅读1.梁漱溟:我不是书生,我一生是拼命干的!2.什么是“问题管理”?哪些企业应用了问题管理?3.《问题驱动创新创业》培训大纲4.危机管理三部曲:事前、事中、事后5.谁能指挥百万大军?6.好想回到2019年点是喜欢,点是真爱
2022年5月6日
其他

好想回到2019年

五一长假结束了。这个五一并不平静。疫情仍在持续,五天内,全国新增确诊2904例,无症状感染者新增近3万人。上海依旧没有解封,北京暂停了所有餐厅堂食。有些疫情严重的地方,部分单位、高校甚至取消了假期。一大批人,只能在家里、在学校,隔窗遥望着外面的春天。更多的地方,人们虽说没有禁足,但在不断收紧的出行政策下,异地旅游的代价很难承受。不少旅行社,五一期间基本颗粒无收。人们能在公园散散步、市郊露个营,都已算是很知足了。微博上有个话题,也不断刷上热搜:#好怀念没有疫情的2019#。是啊,那一年,出门不用戴口罩、扫双码,不用去哪都带上核酸报告。那一年的五一,有3000多万人是在电影院过的,《复联4》很快就破了30亿票房。那一年的4月中旬,五一旅游的火车票就已经一抢而空,12306甚至一度崩溃。那一年,其实很普通,很平常。我们只是像往常一样,工作,生活,社交,旅行,大口呼吸空气。只不过当时的我们没有想过,3年后的自己,会在已悄然改变的时光里,无比怀念那一年平淡的人间烟火,人潮汹涌。012019年的朋友圈,好像总有人在四处旅行。我看过人们在三亚的海湾冲浪,在长沙嘬着口味虾,在新疆看伊犁的薰衣草,在东北的雪乡进入童话世界。还有巴厘岛的沙滩,瑞士的雪山,甚至冰岛的极光。那一年,网红城市的概念兴起。光是在国内旅游的,就有60亿人次。横店旅游的人潮出国的人数,也在那一年到了高峰。1.55亿人次,涌向迪拜、日本、新马泰、澳洲、欧洲......光是2019上半年,中国人在国外旅行支出就花了1275亿美元。在世界各地,我们还买走了全球1/3的奢侈品,花了2770万人民币。这背后,是因为那一年,我们的腰包真的鼓起来了。2019年,国内人均GDP,超过了1万美元。那年,2577万人买了车,3.69亿人买了新手机。除了到处买,到处玩,我们还开始讲究吃。2019年的第一个月,一篇《月薪一万却吃不起车厘子》的文章刷屏。原本是带了些唏嘘的话题,却让无数人开始追逐起“车厘子自由”。大家不但要吃,还要吃进口的;不只大城市的人们在买,二三线城市甚至小县城,消费者都在暴增。到了年末,我们竟然吃掉了18万吨进口车厘子和不计其数的国产车厘子,占了全球的1/3。最有名的智利车厘子,销量直接涨了32倍多,养活了50万以此为生的智利人。那年的我们,可以有说走就走的旅行,想买就买的冲动。不必在买进口商品时担惊受怕会不会输入病毒。不必在封控中等物资,或是在物资中等封控。上班族们不必在停工的焦虑中担心自己的饭碗够不够稳定。开店的个体户不会因为防疫长期闭店、没生意而愁眉不展。我们不会惊慌地发现,收入、生活,竟会遭受那么大的不确定性。那一年的轻松,叫我无比怀念。02
2022年5月5日
其他

“新青年”新在何处?

这张图上的几句话回答了题目中的问题。百年前“新青年”的这六大素质,现在的你具备了吗?历史回顾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杂志创刊,1916年9月1日改名为《新青年》。《青年杂志》发刊词《敬告青年》是一篇向旧思想、旧道德和旧文化宣战的战斗檄文。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写道:“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并创造性地提出新青年应有的六大素质: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这六条素质犹如一声惊雷在旧中国炸起,唤醒了一代中国青年。后来仍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的毛泽东又补充了第七条:健壮的而非体弱的。在《敬告青年》这篇战斗檄文中,陈独秀竖起了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新青年》创办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帷幕,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它擂响了思想解放运动的战鼓,启发后人们追求民主、科学和救国救民的真理,它培养了整整一代青年人。《新青年》1922年7月第九卷后休刊。1923年6月改为季刊;1925年4月改不定期刊,至1926年7月停刊。青年雜誌第一卷第一號青年雜誌第一卷第二號青年雜誌第一卷第三號青年雜誌第一卷第四號青年雜誌第一卷第五號:正月號青年雜誌第一卷第六號新青年第二卷第一號新青年第三卷第一號新青年第四卷第一號新青年第五卷第一號新青年第六卷第一號新青年第七卷第一號新青年第八卷第一號新青年第九卷第一號新青年(改刊)第一期注:问题管理除发布原创文章外,亦致力于优秀图文的交流分享。本文(包括图片)为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防失联,防封号,请关注公众号xuezhecy。推荐阅读1.什么是“问题管理”?哪些企业应用了问题管理?2.《股权投融资与资本运营》培训大纲3.《问题驱动创新创业》培训大纲4.危机管理三部曲:事前、事中、事后5.谁能指挥百万大军?6.梁漱溟:我不是一个书生,我一生是拼命干的!点是喜欢,点是真爱吧
2022年5月4日
其他

员工企业半死生,方舱帐下犹歌舞

近来,很多员工没领到的上个月的工资,因为所在企业撑不下去了,没钱给员工发工资了。昨天本号转发的文章《如何撑过这次疫情:从空姐直播说起》中,也讲了这一问题。上海现在的格局可以用“三碗面”来概括:一是方舱里面,二是小区里面,三是方舱和小区之外的外面,暂且称为社会面(与“社会面清零”这一概念中的“社会面”不完全相同)。方舱里有几十万人,都是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人员,各类人才都有,在空闲的时工作、娱乐、交友,体现对美好生活向往,是应该的,也是值得提倡和鼓励的。以下这个视频中,一位高水平的舞者激情四射,还邀请舱友一起跳舞,全场沸腾。近几天,方舱里一次又一次传来好消息,如下截图:因为人们都把疫情防控比作战争,小编想起唐朝诗人高适写战争题材的诗《燕歌行》中有一句:“战士军前半死生,
2022年5月3日
其他

疫情之后会引发上海家庭房贷断供潮吗?

01引言自上海第一例新冠病例以来,上海疫情已经持续近两个月之久,社会生活几乎停摆,经济遭遇重大打击。很多企业资金链断裂,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际。更令人担忧的是,经历此次疫情,一些外资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到极大影响,已经有部分企业有搬迁的计划。可以预料,疫情结束后,大批企业的破产、搬迁将会引起大量失业,相当多上海市民可能会面临解封即失业的窘境。如果这些失业者背负了较高的房贷,每月房贷占支出的比重较高,一旦失业丧失工资性收入,很可能带来房贷断供。一旦这种现象大范围发生,演变为房贷断供潮,就会大幅提高银行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率,冲击金融机构安全,更会激化社会矛盾,引起社会动荡。数据显示,上海家庭住房资产占家庭总资产的比例为85%,家庭房贷余额均值为70万,在中国省份中名列前茅(CHFS,2019)。因失业引发的房贷断供潮风险隐患较大,有必要未雨绸缪,提前量化估算房贷断供潮的规模和可能冲击,尽早制定应对预案。本文尝试运用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根据三个标准划分不同等级房贷脆弱家庭,估算上海房贷脆弱家庭数量和可能违约房贷金额,并基于此给出相应政策建议。02研究思路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是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抽样调查项目,旨在收集住房资产与金融财富、负债与信贷约束、收入与消费等有关家庭金融微观层次的相关信息,为学术研究和政府决策提供了高质量的微观家庭金融数据。2019
2022年5月3日
其他

问题管理总目录与内容查看链接

问题管理年度盘点(点击可查看)2021年问题管理号重要文章和事件盘点2021年各行业应用问题管理成果盘点2020年问题管理号重要文章和事件盘点2020年各行业应用问题管理成果盘点2019年问题管理号重要文章和事件盘点2019年各行业应用问题管理成果盘点2018年问题管理号重要文章和事件盘点2018年各行业应用问题管理成果盘点问题管理号被删文章汇总2017年问题管理公众号重要文章和事件盘点2017年各行业应用问题管理成果盘点2016年问题管理公众号重要文章和事件盘点2016年各行业应用问题管理成果盘点三大重磅创新1.
2022年5月2日
其他

看了海航直播间空姐们的一幕幕,才明白撑过疫情的人都具备同一个品质…

可生活最残忍的地方,就在于它不会对你动一点点恻隐之心。热闹的商场门口,那个在众目睽睽之下穿着开衩裙,跳舞卖艺的小区保安。他的背后,是病床上饱受病痛折磨的双亲。
2022年5月2日
其他

梁漱溟晚年珍贵演讲视频:我不是一个书生,我一生是拼命干的!

1986年,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书院第二次讲课时的录像片段,视频中先生说:“
2022年5月1日
其他

【问题管理在党政部门事业单位应用】系列文章目录、查看文章方式

近几年问题管理在各行业应用回顾2021年各行业应用问题管理成果盘点2020年各行业应用问题管理成果盘点2019年各行业应用问题管理成果盘点2018年各行业应用问题管理成果盘点2017年各行业应用问题管理成果盘点2016年各行业应用问题管理成果盘点【问题管理在党政部门事业单位应用】系列文章目录1.人民日报《为“问题管理法”叫好》
2022年5月1日
其他

【问题管理在企业应用】系列文章目录、查看文章方式

近几年问题管理在各行业应用回顾2021年各行业应用问题管理成果盘点2020年各行业应用问题管理成果盘点2019年各行业应用问题管理成果盘点2018年各行业应用问题管理成果盘点2017年各行业应用问题管理成果盘点2016年各行业应用问题管理成果盘点【问题管理在企业应用】系列文章目录注:每一行后面括号中为文章在的期数,进入“问题管理”微信订阅号,在栏目页下方的对话框中发送相应的数字,可查看!1、联想集团“问题驱动式管理”成果获国家级一等奖(第112期)2、红宝丽公司“问题管理”成果获国家级一等奖(第113期)3、耒阳发电厂“问题管理的导向与实践”获行业一等奖(第115期)4、日照港股份三公司“问题管理”成果获行业一等奖(第116期)5、沧州炼化实施问题管理,把问题转化为资源(第119期)6、天津石化1:3:6问题管理较真执行力(第121期)7、四川眉山供电公司“问题管理”管问题(第123期)8、娄底电业局实施“问题管理”,深推供电服务效能监察(第138期)9、以问题为导向的“链式学习”(第141期)10、中国重汽济南桥箱公司“问题管理”管住问题(第142期)11、吉利豪情汽车公司构建问题管理体系(第143期)12、大唐西固热电公司“问题管理”把问题转化为资源(第150期)13、东莞供电局三维管控客户问题管理模式(第151期)14、“问题管理法”消除管理缺位(第155期)15、沧州石油推行问题管理,人人都是“安全员”(第160期)16、莱钢运输部树立“问题就是管理资源”新理念,让问题正演化(第169期)17、发现不了问题就是最大问题:齐鲁石化储运厂抓“问题管理”(第174期)18、胜利采油厂“问题管理法”瞄准病灶除隐患(第175期)19、问题管理在施工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和实践(第188期)
2022年5月1日
其他

《问题管理:高水准的问题分析与解决》培训大纲

“问题管理”的优越性在于它使深奥的管理变得直白、复杂的管理变得简单、模糊的管理变得清晰。我厂实施“问题管理”取得的成效,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摘自某企业实施“问题管理”总结报告☆学习本课程的收获1、对单位的作用和意义(1)
2022年4月30日
其他

为什么普通人会变得邪恶?

“《纳粹医生》这本书所传达的,与其说是纳粹的危险,不如说是我们每个人自身所蕴藏的危险。”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恶《纳粹医生》序文/刘瑜1关于《纳粹医生》这本书,我们不妨从书中的一个画面说起。这是一个奥斯维辛幸存者对他们刚到达奥斯维辛时刻的回忆。“我们是晚上到达的。因为是晚上,所以能看见大片灯光和焚烧炉的火光,还能听见尖叫、哨子声和‘出来!出来!’的喊叫。‘扔掉所有东西,立刻排好队!’他们把我们分开,五个五个地排好队,两个人站在旁边,一边是门格勒,另一边是一个负责工作的军官。当时的情形是,‘你走这边。你去卡车那边。你走这边。你去卡车那边。’你很快意识到有一个模式,大约14岁以下的和35岁以上的会被分到卡车那边。直到我们到达营房处,我们才意识到那些卡车去了哪里……这一切都发生得非常快、效率非常高。”稍微对奥斯维辛集中营历史有一点了解的人都知道“那些卡车”去了哪里。它们去了毒气室。在那里,他们会脱光衣服,被用鞭子赶进毒气室,门被锁上。“大约8分钟后”,门被打开,他们的尸体将被抬进焚烧炉。据一个幸存者回忆,一趟火车拉来1500人,大约1200-1300人会被直接拉往毒气室。剩下的人一旦生病,还是会被送往毒气室。加上饥饿、过度劳动、虐待,奥斯维辛囚犯的实际存活率不到2%。某种意义上,一旦抵达奥斯维辛,囚犯们“就已经死了”。但是,《纳粹医生》并不是泛泛地展示和谴责纳粹之恶——这方面的著作已经汗牛充栋。关于这本书的主题,我们可以定格至刚才这个画面中的一个人,那个站在集中营门口的门格勒。这是什么人?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党卫军狱警,他是一个医生。据说他在“筛选囚犯”的过程中会愉快地吹着口哨,动作“潇洒而快速”,并且常常高喊“双胞胎出来!双胞胎出来!”——他热衷于挑出双胞胎做医学实验,因为双胞胎可以用来分辨基因和环境对人体的作用——是的,他是一个热爱科学的医生。医生?难道医生不应该是治病救人的吗?难道他们不应该是老弱病残的“白衣天使”,而不是把他们当做“垃圾”一样扔到焚烧炉里去。如果说纳粹整体上都摒弃了人道主义,没有谁比纳粹医生的摒弃更显得像是一种背叛。事实是,医生在整个纳粹集中营中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他们是生死队伍的“筛选者”,是各种残忍人体实验的主导者,是调配杀人毒气和针剂剂量的“技术人员”,是囚犯死亡之后伪造“病人”死因的填表者……一句话,他们是整个纳粹杀人机器最后的按钮。利夫顿想搞清楚为什么。作为一个几乎终生都在研究死亡主题的精神病理学家,利夫顿曾经研究过中国人的洗脑运动和“文革”现象,研究过广岛幸存者和越战老兵的心理世界,作为一个犹太人,并不奇怪的是,他最终将研究指向了纳粹集中营。通过对40个左右的纳粹(其中29个纳粹医生)和80个纳粹受害者(其中40个成为纳粹的医学助手)的访谈,利夫顿试图进入纳粹医生的心理世界。他的研究目的并非简单的谴责邪恶,更多的是为了“理解邪恶”。确切地说,他试图从医生这个角色入手去回答:为什么“普通人”会变得邪恶?是他们“本性”如此,还是“环境”使然?如果是“环境”使然,这个“环境”又需要什么样的构件?《斯坦福监狱实验》剧照2著名心理学家津巴多曾经对类似的问题做过探索。尽管并不直接研究纳粹,他1971年开展的著名“斯坦福实验”同样着力于分析:“为什么普通人会做出残忍之举?”在这场实验中,津巴多招纳了20多个“普普通通的大学生”,将其分为两种“角色”——狱警和囚徒,要求他们按照其角色互动两个星期。令人不安的是,即使缺乏明确的强制性环境,仅仅是角色代入感就很快扭曲了这些“普普通通大学生”的行为模式——“狱警”变得越来越暴虐,而“囚徒”则越来越顺从和抑郁,其关系变得如此扭曲,刚到一个星期,津巴多就不得不叫停实验。据此,津巴多论证,“不是个人的品性,而是特定的情境制造恶魔”。或者用他的语言来说,不是“苹果坏了”,而是“桶坏了”。这种人被情境扭曲的现象,他称之为“路西法效应”。很大程度上,利夫顿的研究与其不谋而合。只不过,不幸的是,津巴多的实验只有几十个参与者,并且可以被叫停。而利夫顿所研究的那场“实验”却无法被叫停,并最终卷走了成百上千万的生命。和津巴多一样,利夫顿也指出,对于普通人的施暴,环境性的结构至关重要。“环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改变“理性人”的理性计算公式,每一个行为的成本收益被重估,其意义也被重塑。虐待狂医生门格勒,如果是处于一个“正常年代”,很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甚至十分敬业的德国医生而已。在利夫顿对纳粹医生的分析框架中,最大的关键词是“角色转换”(doubling)。他用这个词来形容一个人从“日常自我”向“奥斯维辛自我”的转换。阿伦特曾经用“恶之平庸”来形容纳粹军官艾希曼,但是利夫顿认为,“平庸”这种说法是不够的——它不足以描述普通人参与到邪恶当中的发生机制。普通人成为施恶者,需要“角色转换”的发生,一个人将“日常自我”搁置起来,进入“情境自我”,才能若无其事地作恶。这个转换的关键,是个体自我的集体化和他者化。自我的集体化,意味着“1”溶解为“1/n”,个体放弃自己人之为人的整全性,隐身到一个集体当中成为其中一个“分子”,从而实现作恶心理成本极小化。这个集体可以大至“国家”、“种族”、“民族”、“宗教”,也可以小至“一个造反派组织”、“一群群殴同学的中学生”、“一场游行中的打砸抢者”。集体化的过程就是匿名化的过程——“匿名”意味着无需负责,而当一个人可以不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时候,他就不可能再为其他事情负责。“自我的他者化”则意味着将自己转化为一个巨大系统中的一个功能性部件,这个部件可以是“警察”,可以是“医生”,可以是“官僚”,可以是“法官”,甚至可以是一个善于沉默的“观众”。通过集体坐标而不是“内心良知”定位自己,“我”就变成了“他”。“我”不再是有名有姓的约瑟夫·门格勒,而是“一个医生”。“我”也不再是有血有肉的阿道夫·艾希曼,而是“一个军官”。既然是“他”在作恶,又与“我”何干?书中的维尔特医生,典型地反映了“角色转换”的重要性。作为书中被重点刻画的三个纳粹医生之一,他不像B医生那么“善意”,也不像门格勒那么凶残,然而,正是这个“不好不坏”的他,最能体现普通人角色转换的意义。利夫顿在书中大量摘录了他在奥斯维辛时期给妻子写的书信,信中的他是个如此有情有义的好丈夫、好爸爸,简直就像是我们身边某个可亲的邻居。他称自己的妻子为“我的心肝,我的生命,我的天使”,为自己孩子长出的第一颗牙而激动,关心岳母的健康,谴责一个“搞大”别人肚子而不肯与之结婚的男人,并描述自己等待妻儿来访的激动心情,说到自己要买“两把小扫帚,一个捣肉的木槌,一张儿童桌,四把相配的椅子,一个小脚凳,一个木马”。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正常人”转过身来,能够站到奥斯维辛的大门口,冷冰冰地把成千上万个犹太人、吉普赛人、波兰人、老弱病残送到毒气室里去。即使门格勒这个被无数受害者事后回忆成“恶魔”的虐待狂,似乎也有暂时回归“日常自我”的片刻——他给吉普赛儿童带来糖果,“跳来跳去”逗他们开心,邀请他们出门开车兜风……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可以转身在墙上1.5米处划一道线,要求把所有不到这个高度的孩子送到毒气室去。这种“角色转换”,不是病理意义上的“人格分裂”或者“双重人格”。“人格分裂”对其患者来说是一个不由自主的状态,但是“角色转换”不同,它需要当事人有意识的角色切换。正如一个司机意识清晰的“换挡”,这种切换是理性的、清醒的,甚至可以说是“智慧的”。一旦维尔特们从自己的家庭身份“换挡”到自己的职业身份,他就小心翼翼地将那个“日常自我”给剥离下来,锁进意识的阁楼,“穿戴”上那个奥斯维辛的“情境自我”,并嵌入那个巨大的集体有机体,成为其中的一个触须、一个器官、一根依靠惯性蠕动的绒毛。人称“死亡天使”的德国纳粹党卫队军官约瑟夫·门格勒,用活人进行“改良人种”试验3如果个体作恶是“环境所致”,是因为“桶坏了”,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桶”又是怎么坏的?或许津巴多的“桶坏了”理论在为个体推卸责任方面走得太远了。事实上,当纳粹医生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护时,几乎都使用了“桶坏了”理论:“奥斯维辛的背景就是这样,我们能怎么样呢?”“这是一件可怕的事,但我们什么也做不了。”“反正这些犹太人也会被送进毒气室,我不去做筛选工作,自然会有人去——事实上把这种脏活推给别人是‘不道德的’。”“反正这些人迟早会死,对他们做些实验又怎么样呢?”用维尔特的话来说,“我做了什么恶呢?我真的不知道。”很多医生不但相信自己的无辜,而且相信自己在如此极端严酷的环境下,通过对严酷的技术收敛而成了“好人”,成了“拯救者”。比如:“我去做毒气室的筛选,比党卫军的筛选刻意留下了更多活口”,“我通过医学实验的名义存留了一批犹太儿童”,“毒气室的死法快速无痛苦,比枪杀虐杀人道多了”,“我对注射死亡法做了技术上的改进,死亡只需数秒钟,痛苦程度大大降低”……甚至有一个纳粹医生宣称:“今天欧洲还有犹太人,很可能归功于我”。奇怪的是,如果我们把“当时的政治条件”(“桶”)作为一个给定状态,他们的自我辩护甚至听上去颇有道理。在当时反对希特勒就等于自杀的情况下,他们能怎么样呢?难道在“筛选囚徒”的现场突然高喊“打倒希特勒”?我们可以要求一个人有正义感,但是难道能要求他为了正义感而自杀?如果没有自杀的勇气,他们就等于恶魔?简直可以说,当时这些纳粹医生的“理性选择”就是老老实实“执行公务”,而如果他们能够“基于人道主义”,每天少挑那么两三个到毒气室,简直就是“功德无量”。所以,问题在于,能否把“当时的政治条件”——那只“桶”——作为一个给定状态?或者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这样认为?“当时的政治条件”是一张外生的、无边的、从天而降的巨网,将这些无奈的医生们紧紧绑在其中,还是这些医生就是这张巨网的一个一个“结”,恰恰是他们的存在、连结和行动构成了“当时的政治条件”?当这些医生抱怨他们“别无选择”时,他们似乎忘了,当年他们都积极加入了纳粹党和党卫军,都信奉反犹主义和“国家社会主义”,都程度不同地参与过纳粹德国的绝育和“安乐死”工程,都接受了“党卫军医生”这个工作并同意留在奥斯维辛,正是他们的积极参与巩固了希特勒的政权,而这个被千千万万“普通德国人”通过效忠养大的怪兽,反过来又进一步死死咬住所有“普通德国人”。换言之,“当时的政治条件”不仅仅是其行为的给定背景,也是他们正在构筑的流动现实。他们不是被扔进这个“恐怖故事”的演员,也正是其作者本身。这些纳粹医生之所以强调自己的“演员”身份、而不是“作者”身份,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急于洗脱罪行,也因为这个“接龙恐怖故事”的作者如此之分散,似乎——大约除了希特勒——不会有任何作者真的认为自己是作者。所谓“没有一片雪花会认为是自己造成了雪崩”。从犹太人的正常生活到毒气室这漫长的道路上,谁会觉得自己有罪呢?登记收集犹太人信息的官僚?撰写各种反犹文章的编辑记者?将犹太人遣送到“特别居住区”的警察?把他们送上火车的党卫军?集中营里的医生?纳粹医生只不过是把已经送来的人按照“上面的指示”分拣成“立刻送往毒气室的”和“留下来干活的”而已。在这个漫长的迫害链条中,每个人都不过是在“执行公务”而已。然而,罪责只应由“元首”一人承担?“元首”就是有三头六臂,又怎能屠杀几百上千万人?责任的无限分散或许是解释“普通人何以成为恶魔”的关键。所有人都需要负责,意味着几乎没有人需要负责。固然,“责任”存在着一个金字塔结构,越往金字塔的底部,每个人承担的责任越少,但是,“底部普通人”——作为个体——所需负的责任或许很小,但是他们——作为集体——却是一个邪恶有机体的“手指”。这正是这个“恐怖故事”最令人不安之处——我们竟然可以“不知不觉”成为“恶魔”。如果让“我”去主动杀害一个无冤无仇的人,“我”不可能做到,但是,如果把“杀一个无冤无仇者”这件事分解成100个步骤,而“我”所负责的那个步骤只是“坐在实验室里调制一氧化碳”,只要施以一定的威逼利诱甚至道德感召,“我”完全可能做到。在这里,每一个个体无需成为“恶魔”,但是“我们”却可以。这或许是极权恐怖机制的“秘密”所在——它无需把每个人改造成恶魔,只需要每个人跨过一个“小小的”道德门槛。“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恶”,一个巨大的乘数效应就可以汇聚成巨大灾难。普通人可以仅仅因为“尽责”、沉默、无视而成为邪恶的组成部分,而他必须成为敢于赴死的英雄才能摆脱邪恶的漩涡。当他为邪恶贡献0.0001%的力量,他可以推卸掉99.9999%的责任,但是一百万个“他”就可以共同施加百分之百的残忍。换言之,在这里,作恶是一种集体责任,行善却需要个体的飞跃。这也是为什么书中几乎所有的纳粹医生即使到战后也无法真正检讨自己的罪行——“我只是0.0001%的恶魔,为什么要作为100%的恶魔受审”?当然,在这个金字塔型的责任体系中,“元首”和纳粹高层的作用最为关键。某种意义上,他们为“善均衡”向“恶均衡”的转换提供了巨大的第一推动力,如果不存在有组织的英勇反抗,剩下的交由惯性即可完成。因此,在“恶均衡”形成的过程中,普通人最大的恶往往不是“积极行动”,而是懒惰。他们只需在一个危险漩涡形成的过程中保持高枕无忧的姿态,就可以以其重量成为这个漩涡的动力之一,而当这个漩涡旋转得越来越快、即将其吞噬时,想要挣脱它就为时太晚。是的,我们无须转变成“恶魔”才会造就纳粹悲剧,我们只需要在一场浩大的集体催眠中保持一点点睡意。奥斯威辛集中营中被纳粹军警处死的部分囚犯4如果“桶坏了”是因为“人人都献出一点恶”,那么为什么普通人会在邪恶形成难以逆转的漩涡之前参与其中?有很多因素促成当时“时代的洪流”。意识形态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纳粹主义的话语系统对于纳粹医生合理化恶行起到了很大作用——通过将一个种族主义的故事包装成一种科学乃至美学,它抽去了邪恶的邪恶性。换言之,戴上纳粹主义的有色眼镜,人们不觉得自己所作所为是在铸造一只“坏桶”。事实上,他们觉得自己是在打碎一只“坏桶”,铸造一只全新的、闪亮的“新桶”。Himmler曾经一再宣布:“国家社会主义不过是应用生物学而已。”在这个种族主义的话语系统中,雅利安人代表了人类最健康向上、最朝气蓬勃的力量,而犹太人、吉普赛人以及老弱病残等等代表了“病毒”和“污染”。通过这个意识形态神话,杀戮被反转成了拯救,施恶是为了“更大的善”,恰如剪除杂草是为了庄稼更好地成长。书中有个意味深长的细节:尽管纳粹德国最后杀害数百万犹太人,但在有关犹太人的各种官方文件中,从来没有出现过“杀”这个字眼。纳粹使用“清除”、“驱逐”、“净化”,乃至“最后方案”等等字眼,但始终绕开“杀”字,或许正是因为他们需要围绕着“拯救”而非“杀戮”展开其话语。在《革命的不朽性》中,利夫顿曾经指出,集体主义的话语(种族、阶级、民族、宗教、国家等等)之所以打动人心,在于它通向“不朽”——个体生命转瞬即逝,而群体却生生不息,因此,人们通过依附集体靠近永生、平息对死亡的恐惧。但是,人的大脑并非简单的容器,别人倒什么它就装什么,何况医生——他们本应有基本的科学训练使其抵御“雅利安人是人类之光”、“犹太人是万恶之源”的神话。普通人“被欺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希望被欺骗。而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人们“希望被骗”的心情格外强烈。一战失败带来的集体耻辱和怨恨,急于为失败寻找替罪羊的迫切心情,19世纪德国统一和崛起过程中形成的“国家主义神话”,魏玛时期混乱带来的对秩序的渴望,超级通货膨胀引发对政治强人的期待,19世纪以来的社会进化论话语,都为纳粹话语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意识形态本身并不足以支撑极权体系,它需要借助权力的保驾护航。如果说希特勒上台前纳粹的吸引力来自于意识形态和希特勒的“个人魅力”,他上台后,其吸引力则越来越借助于权力的魔法。在这里,权力首先是一种诱惑,其次才是一种压迫。“如果你跟我们走,你可以得到晋升,得到机会,得到物质回报,至少,你可以得到安全。”于是,“真实的信仰”和“表演性的信仰”界限变得模糊,并相互循环。即使这个信仰一开始是表演性的,当一个医生手上沾满犹太人的鲜血后,他也会因为迫切的“自我合理化”需求而将表演性的信仰转化为真实的信仰。事实上,他手上的鲜血越多,他就越需要说服自己“种族优劣论”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于是,我们看到这些纳粹医生们在卫生所里煞有介事的“科研”。他们忙于研究令犹太人绝育的“优生学”,试图发现让雅利安人多生双胞胎的医学途径,他们努力发掘不同种族头颅有什么不同,同时致力于让老弱病残高效死去的“技术改良”,他们甚至试图发现让人眼睛变蓝的方式……如果没有纳粹主义的种族话语,所有这些“科研”会显得像是疯子工程,但是这些纳粹医生需要这一层科学外壳,来给一个赤裸裸的杀戮机器裹上一层“意义”的外衣。权力的诱惑还在于所有跻身其中的人得以分享它的光环。书中许多人都回忆到门格勒“以残忍为乐趣”的片段——他会仅仅因为一个人皮肤有一个疤痕而将其送往毒气室,因为他“痴迷干净与完美”;他会为了证明某个病人“的确得了肺结核”而枪杀他,从而解剖他“看个究竟”;他随意切掉囚犯的睾丸以研究人的生育机制;他甚至“在一个犹太节日中举办了一场音乐会”,然后在音乐中筛选送往毒气室的人……在奥斯维辛这个小世界中,他成了掌控生死的上帝。人们如此恐惧他,以至于囚犯们都极力“讨好他,几乎就像是一种引诱”。一个普通时代的普通医生,何曾有机会享有如此甜蜜、如此波澜壮阔的权力?当然,不是每个医生都享受残忍。在利夫顿重点刻画的三个医生中,有拒绝承担“筛选”工作以保存内心最后一点良知的B,有热衷于为罪恶体系“再加一把柴”的门格勒,也有在“日常自我”和“奥斯维辛自我”之间疲劳奔波的维尔特……“桶”的好坏不足以解释这些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有许多囚徒记得B医生的一句“早安”给他们带来多大的安慰,而他故意通过虚假实验拯救某些犯人的做法更是令人动容。但是,即使是B——这个“更人性的”纳粹医生——也说:在巨大的奥斯维辛系统里面,这些差异的意义微乎其微。“我也是他们中的一个”。某种意义上,医生B比门格勒更体现纳粹体系的残忍——一个“坏人”作恶并不稀奇,一个“好人”作恶才成为悲剧。正是因为纳粹悲剧的形成并不需要每个人都变成恶魔,只需要“人人都奉献一点恶”。《纳粹医生》这本书所传达的,与其说是纳粹的危险,不如说是我们每个人自身所蕴藏的危险。历史上奥斯维辛这样的恐怖时刻并不多见,但是现实中像“斯坦福实验”中那样的“微纳粹”时刻却比比皆是——警察的刑讯逼供、强拆中的打手、打人的城管……有多少“普通人”在完成“角色转换”之后可以若无其事地作恶?又有多少人在“集体”的遮蔽下中施暴?当一个人“脱下”作为个体的自我,“穿上”他者的身份,并隐身于集体的庇护,作恶行就变得轻松自如。而对于小恶汇聚成大恶,有时候“普通人”所需做的全部就是“别过头去”。纳粹之恶不仅仅存在于历史中,它一直在薄如蝉翼的文明之下蠢蠢欲动。《纳粹医生》,
2022年4月30日
其他

《股权投融资与资本运营》培训大纲

本课程全名是《股权融资、股权设计/股权激励、股权投资与资本运营》☆适合对象:企业创始人、合伙人、高管、后备高管;投融资服务人员☆时间:一天或两天☆本课程的价值(1)解读当前多层次资本市场新机遇(包括“北交所”的双重历史机遇),帮助学员领会资本运营的精髓、结合本企业情况应用资本运营策略,把握资本市场的历史性机遇。(2)学习企业估值方法、模型以及市值提升、市值管理技巧,让学员结合所在企业情况,应用于融资、股权激励、投资工作中。(3)讲解成长型企业股权融资操作要点,让企业了解投资圈的内情,帮企业梳理卖点、提高估值,有利于引进投资机构、对接资本市场。(4)讲解企业股权设计模型(模版),让学员学会针对不同类型企业适当调整使用股权设计模型,借助股权设计推动企业股权架构优化,减少合伙人团队冲突,让学员学会股权设计和股权激励的方法和要点,帮助企业借助股权激励凝聚和激励关键人才。(5)切换角色,再站在投资方立场,学习筛选评估企业以及尽职调查、识假求真的方法,并学习投后管理和投资退出的方法。☆本课程的特点(1)投融资与资本运营实操中,投资方与融资方对接、协调与冲突化解是业内长期以来的难题,本课程适时进行角色切换:站在融资方立场,深入了解投资方内情;站在投资方立场,深入了解融资方内情。兼顾两种不同的资本运营方向(你整合别的企业、别的企业整合你的企业)。(2)有关投融资、资本运营的信息很多,内容杂乱、错误/漏洞百出,误解、误导严重。针对这一问题,孙继伟教授凭借原创的工具、20多年的实战、亲身经历的案例,快刀斩乱麻,帮学员拨开迷雾、理清思路、指导操作!☆主讲人:孙继伟教授中国首位问题管理专家,复旦大学博士、上海大学教授、大简资本(具有私募基金管理人资质)创始人。历任证券公司投资经理、李嘉诚旗下合资企业总裁助理,龙创设计(832954)董事、上海静安投资集团外部董事,担任上海市创业指导专家等多家单位的创新创业导师。出版《问题管理》《企业管理视野中的风险投资》等专著6部,从事创业指导和股权投融资研究和实战操作20年,有丰富的股权投融资与资本运营经验,主持实施20多家新三板公司投资,在新三板与北交所投资和研究领域有显著优势。☆内容概要(授课时提供PPT讲义电子版)一、多层次资本市场与层层递进机制1.一图读懂多层次资本市场2.不同板块上市核心条件和规则,注册制3支先锋队,我们选哪支?3.中小企业如何搭上新三板与北交所“层层递进”的阶梯?4.Pre-IPO与“升层转板”投资模式与操作举例5.资本运营四大模式【讨论与互动】进入,还是退出?境内,还是境外?借壳,还是自主?二、投融资与资本运营的核心技术:估值1.如何理解市值和市值蒸发、市值管理?2.市值与估值,如何计算市值?什么样估值的企业值得投资?3.估值的三种基本方法:你们适合哪一种?4.常用的几个估值模型:你们适合用哪个?【讨论与互动】企业估值计算练习,判断是否值得投资?三、股权融资与引进战投1.企业发展四棒接力:股权融资的天使、A轮、B轮…2.股权融资流程(一段戏说VC包含的融资流程)3.融资的基本要素:股债、对象、比例(含并购)、估值4.投资人喜欢怎样的故事?《商业计划书》优化,融资路演与沟通5.投资协议条款的常见误区与“坑”(交易方式、对赌、承诺等)【讨论与互动】好的与差的商业计划书实例比较四、股权设计与股权激励1.股权设计与股权激励的常见误区与“坑”2.多层次股权架构及优化,其中:创业阶段适用的“1+2”股权模式3.搭建有利于资本运营与投融资的股权架构【讨论与互动】股权比例设计模型与应用4.股权激励体现“四金”(金钥匙、金饭碗、金手拷、金色的握手)5.股权激励五要点:给谁?谁给?给多少?如何给?何时给?6.员工持股平台设计(以亲身经历独家解读难点、疑点)7.职场精英借助股权激励实现财务自由、身价倍增【讨论与互动】你敢承担无限责任吗?五、股权投资与并购1.股权投资与并购的基本要素:对象、比例、估值、回报与风险2.如何进行股权投资?作为机构、作为个人3.股权投资基金的运作体系,“募投管退”操作要点4.尽职调查中如何识别常见的“坑”?用4±1模型判断是否好项目5.如何找到估值低的好项目?(回顾估值练习)6.投后管理与投资退出7.并购后的企业整合【讨论与互动】考虑风险计算投资回报率决策树模型六、投融资与资本运营的难点问题1.股权投资最突出问题“退出难”及对策(投资方的对策)2.估值倒挂问题及对策(投资方的对策)3.投资与并购后双方冲突问题及对策(双方的对策)4.拟定资本运营方案后配套人才不足问题及对策(融资方的对策)【讨论与互动】回答学员提问注1:授课内容包含孙继伟教授亲自操作的多个案例,欢迎学员提出实际问题,老师在授课现场回答。注2:以上是孙继伟教授的股权与资本类课程的总纲,根据课时长短酌情取舍内容,可以分拆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与资本运营》《企业如何进入资本市场》《股权融资技巧》《股权设计》《股权激励》《商业计划书撰写与优化》《投资人眼中的好项目》《尽职调查与投资评估》《创业投资与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产业基金运作》等细分主题。☆已授课单位(培训客户)举例【培训班】复旦大学企业高管培训班(10次以上)、上海交通大学培训班(5次)、上海财经大学企业家培训班(2次)、山东产研院培训班(2次)、浙江大学总裁班、上海大学企业家及MBA班(多次)、西南财经大学、中北大学;财务总监培训班(5次)、普洱企业家班(3次)、微软山西孵化基地、上海软件行业协会、上海山西商会/长治商会/吕梁商会、上海长春商会、上海张江科技园商会、百联科创中心、上海黄浦区科创中心、上海静安区科创中心等。【企业内训】宝钢集团(9次)、石油石化系统(20次以上)、铁路系统(5次以上)、多家银行(5次以上)、淮北矿业集团(4次)、中国移动(2次)、峰峰集团(2次)、攀钢青年干部班(2次)、中船集团、西山煤电、远传技术、江苏益昌集团等。☆版权声明本课程大纲、授课PPT及授课内容著作权归授课老师所有,主办或邀请单位可将授课PPT发给参训学员学习,不可外传。授课过程中不可以录像、录音(便于老师放心地讲内部案例),可以拍照用于宣传。授课联系:莫女士
2022年4月30日
其他

《问题驱动创新创业》培训大纲

☆适合对象:企业创始人、合伙人、高管注:适用于大型企业或国有企业的是另一课程《问题驱动企业创新》,即去掉本课程的创业部分☆时间:一天或半天☆本课程的作用与特点各行各业都在倡导和推动“双创”,以创新为特征的创业是“双创”的精髓,但是,创新不易、创业艰难!问题管理的核心方法“问题驱动”、“化问题为机遇”等可以让问题成为创新创业的资源,使创新创业有章可循,应用和实施简单而高效。这一课程的特点如下:
2022年4月29日
其他

问题管理粉丝原创文章目录

——《问题管理》读书心得2019年之前的粉丝原创文章【小白】
2022年4月29日
其他

问题摆在那,他们不正视,而是喜欢唱高调...

来源:《环球时报》特约评论员胡锡进的微博疫情不可怕,什么样的疫情说实话中国都对付得了。经济出些问题也不可怕,我们的经济基本面是好的,又有国家解决问题的强大能力,没有困难是克服不了的。然而现实中又确实有不少人信心不足,为什么?原因在于,有一些地方和官员做事情不实事求是,问题摆在那他们不正视,而是喜欢唱高调,光琢磨怎么“政治正确”,不求客观效果,大家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所以影响了一些人的信心。比如,有的地方一季度GDP增长都快成负的了,形势很严峻,但总结中夸夸其谈。另外,一些地方把防疫说成是“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让人怀疑只要防疫,别的什么都可以不管不顾了。这些情况都引起了人们对问题本身之外的次生担忧。加上一些其他问题的持续发酵,如围绕民企的争议等,舆论场上又总有一些人喜欢搞上纲上线,使得各种担心逐渐叠加,社会信心受到侵蚀。这种情况需要引起重视。作为一名老的新闻舆论工作者,我知道,社会信心不是单靠舆论鼓劲就能实质提振的,它首先是社会现实面的自然反映和折射。或者说,社会信心更多是靠干出来的,仅靠宣传鼓劲远远不够。国家的各项事业顺利,虽存在问题,但解决途径清晰,效果的可预期性强,社会的信心就容易高。所以,国家的工作方针从来都是解决问题为导向的,解决舆论问题也总是首先对准舆论针对的事情本身。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前些年舆论对政府的廉洁问题意见很大,最近十年党在肃风正纪方面动了真格的,廉政建设扎实推进,公众看在眼里,信心不断得到了回归。当前我们的确面临了一些新问题,但只要民众确认那些问题受到了国家的正视,解决它们的努力都在路上了,大家就会安心的。因为中国老百姓总体上还是很信党和政府的,相信中国没有迈不过去的坎。然而一个情况是,现在人们在身边和公共视野内看到了很多官僚主义,看到一些官员在构筑有利于个人和小班子安全的“政治”,把为了公共利益实质解决问题一再往后排,一些民众因此产生了问题可能会越来越严重的不好预期。老胡想说,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和政府最重要的优良传统之一,老胡写这篇文章,就是因为对此很有信心。再引申一点说,当前严峻的国际形势下,我们所有中国人都在同一条船上,认真解决面临的问题实为我们大家的共同宿命。逃避、后缩、甩锅、背叛都不是出路,我们注定荣辱与共。来源:《环球时报》前主编、现特约评论员胡锡进的微博,发布时间:
2022年4月28日
其他

《问题管理与个人发展》学习&实践成果目录与内容

“问题管理”的优越性在于它使深奥的管理变得直白、复杂的管理变得简单、模糊的管理变得清晰。中国首位问题管理专家孙继伟教授独创开设的《问题管理与个人发展》特色课程,让许多青年受益。“问题管理”告诉你分析问题、表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诀窍,不仅能帮助企业解决问题,而且能让你获得个人发展!以下是选这门课的学生写的作业和课程报告的目录,可点击查看全文。化问题为资源系列重点推荐挖掘自身问题,化为个人发展动力问题犹如矿石,看“三无”青年如何“开采”问题,绽放光芒!菜鸟进四大的职场“胜”经,告诉你成功其实有方法年轻人,最要紧的是脸皮要“厚”啊!用“四千万”赚取四千万挖掘自己的问题,开发为职业发展的资源剖析大学生中的"错位用功法"问题:
2022年4月28日
其他

问题存在久了,为何没意识到?

孙继伟教授在讲课时提到学生们普遍存在的“错位用功法”问题,也就是:......在A课程的课堂上,偷偷或者埋头做着B课程的作业(或看书),在B课程的课堂上做着C课程的作业(或看书),在C课程的课堂上做着D课程的作业(或看书)......无论是大学生,还是研究生,很多学生做过这样的事!选修了《问题管理与个人发展》课程的荣郑涛同学通过挖掘分析自身问题,对“错位用功法”问题进行了剖析和反思,提出了一系列看法。剖析“错位用功法”第一,对于一些课程的兴趣不大,老师上课的内容也比较枯燥,自己并不想认真听,所以选择做其他课的作业。从前对于这种课程,心中的抱怨还是比较多的,但老师上课提到说对于讲课水平一般的老师,能学到更多这一说法对我很有启发。问题就是资源,挖掘问题既是挖掘隐患,也是挖掘潜力。这一公理就能很好的应用到此处,对老师的问题进行反思总结,老师的问题对我们来说就是资源,挖掘老师的价值,考虑如果自己是老师的话应该如何去做。从前自己从来不会从这种角度去思考,但问题管理的课给了我一种思考的方式,很有帮助。第二:时间管理观念差,本来想完成的作业没有完成只能在别的课上赶工。拖延症一直是自己存在的问题,这是时间管理意识差的表现,所以提高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结合从前管理学课上学到的时间管理知识和问题管理相结合来看,可以从以下方法来提高时间管理能力。在进行时间管理时,我们首先要学会做的就是记备忘录,将未来一段时间要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并且按照四种分类:重要且紧急,重要非紧急,紧急非重要和非紧急非重要将目标进行优先度的排序。接着尽量不做非紧急非重要的事情,少做紧急非重要的事。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重要非紧急事情的处理,其实让我们焦头烂额的那些重要且紧急的事大多数都是由于我们对于时间管理的不当使得重要非紧急的事情变得紧急了。对于我们学生来说重要非紧急的事例如期末考试,期末论文是我们平时就应该重视的,不然到了期末手忙脚乱被迫“错位用功”。突发事件不是突发的,是由小问题积累而成的。正是平时对于重要非紧急的事不够重视才导致了问题的爆发。所以对于这类事情,一定要做好合理的规划。在做规划时,可以将大目标化解成小目标,不要想着一口气全部完成。给每个简单的小目标定下时限督促自己完成,同时自己要有自省的过程,如果目标没完成,是因为什么?不断的对自己时间管理做反思总结,最终找一套最适合自己完成目标的途径,找到适合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学习过于功利,较重视学分高的学科比较忽视学分低的学科。一般学分高的课都是专业课难度较高作业较多同时也比较影响自己的绩点,所以在这些课上的投入较多,会利用其他课上的时间学习这些高学分的课。关于这点我认为需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学习并不是一个完成任务的课程,不要把课程当做自己的负担,不要过于执着于为了交作业而交作业,为了考高分而努力学习,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培养我们的思想,所以我们不该太过盲目,太过功利,了解自己为什么学习,能在课上学到什么而不是一味的被作业和高分所束缚。第四:对于“错位用功”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虽然这个问题已经存在很久,但自己却没有意识到。自认为把课堂的时间利用起来了却不知自己已经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习惯的力量是可怕的,从前一直都是这么做的,如果没有人点出来,自己可能还是会把“错位用功”当做一种很自然的习惯一直持续下去。所以,从这看来学会挖掘自己的问题很重要,问题管理这门课让我意识到了这一点。就现阶段而言我觉得我身上最大的问题在于时间管理方面以及不太善于表达。对于不善于表达这一问题我觉得首先就是要转变自己的观念,正如老师给我们布置的课外作业,认识十个陌生人不是目的但这可以改变我们不愿意和陌生人交流表达的观念。我们需要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想办法去纠正。接着针对这个问题定下一个小目标,比如在一段时间内结交到新的朋友或者和陌生人搭话,并督促自己去完成。练习和陌生人搭话的能力,主动找人讲话时,不要那么在乎面子,脸皮厚一些,就算对方不搭理,自己也不会损失什么东西。多多的去练习,很多事情做的多了就会成为习惯烙印在脑海中,当这种观念被自己深深的铭记之后一定是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益处的。除了“错位用功法”问题令人深思,在课堂上看过的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对自己的启发也很大。首先,我觉得在职场中抗压的能力很重要。电影中女主角受到了米兰达的很多不公平的待遇,不合理的要求,但女主角都想方设法的完成了这些挑战,最后也是得到了米兰达的认可。在大学期间老师对学生可以说是很宽容的,不会像在职场中那样可能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如果生活中遇到了批评,挫折,不公平的待遇,要去挖掘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并想办法去克服它,抱怨是解决不了任何事的,少抱怨,多思考,提升自己的能力才是关键。“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只有经历挫折的打磨才能收获美好的人生。其次,学习能力十分的重要,人的一生就是在学习的一生,电影中女主角从一开始的不适应,格格不入到之后获得领导的赏识和她优秀的学习能力是分不开的。本领分跑快和爬树,我觉得本领的不足是自己存在的问题。从电影中可以看到爬树的能力十分的重要,米兰达最后正是因为自身的不可被替代保住了自己的位子。如果拥有独特的别人不可替代的能力那么在职场中一定是具有很大优势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内在能力的提升与思维结构的完善。在短短十次课的《问题管理与个人发展》课上,我得到的便是一种观念上的转变,一种新颖的思维模式。虽然在短时间内我悟到的东西还不够深入,但我会带着在这门课上学到的东西去面对接下来的生活,努力挖掘自己的问题,将问题转化为潜力,努力提升自己。上了孙老师的《问题管理与个人发展》课,深受启发。从“错位用功法”问题以及老师提到的“三大反动思想”等案例和问题,都大大的改变了我看待一些问题的观念。以前对一些存在的问题都浑然不知,放之任之或者对已经产生的问题不知道如何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解决。比起别的课程来说,这门课程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许多的案例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自己也颇有感触。注:本文为上海大学孙继伟教授《问题管理与个人发展》课程的学习心得,作者为选修这门课的学生。本文2017年首发,2022年重发。相关文章:成长篇
2022年4月27日
其他

【创业团队冲突】系列文章目录与查看方式

目录如下:(点击文章标题即可查看)1.真功夫内乱:兄弟反目,夫妻成仇2.被判归还国美1000万元
2022年4月26日
其他

如今的上海滩,与往年不一般

上海基层治理:行政有效,治理无效7.坚忍号死里求生的启示:隔离中寻找意义8.上海疫情段子演进:从搞笑到无奈再到反思9.给你推荐好产品,帮你今年渡难关
2022年4月26日
其他

上海战疫中有个大漏洞,急需研究查证

上海的有些全阴的小区或全阴的小区楼洞(也叫楼单元),封控很长时间,一直做核酸、做抗原,测着测着阳的就出来了。有的网友无奈兼幽默地说:“近期的情况是不把我做成阳性,誓不罢休!”很多群众十几天前就反映过这一问题。这种封控状态下新增的阳性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染的?有人说是小区购、外购食品和物品传染的,但是众多研究成果表明,新冠病毒通过“物传人”传染的概率很低。微信群里有说团购物品传染的,但是,权威专业机构和研究人员还没有证实。有人说是做核酸检测时排队距离太近传染的,但是,近期做核酸排队时已经保持两米距离了。有人说是核酸采样的设施(这次为了避免相关厂家投诉,这样泛指吧)传染的,有人说是采样工作人员的防护服传染的,但是,权威专业机构和研究人员也没有证实。总之,封控状态下,持续14天的阴性群体中,新增阳性屡屡出现,这到底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染的?这是最紧急、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流调队伍、公共卫生专家、疾控中心、各级课题组、高水平病毒实验室......为什么不重视这问题???如果已经在研究了,研究进展如何?是否网友反映的上述问题不属实?这是上海战疫中一个待补的大漏洞!如果封控状态下新增阳性传染途径查不清,就像战争中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都不知道,敌军后路截不断、进攻路线也截不断,我们下一步“总攻”方向也不知道,这样,再多的战疫部队、再多的物资、再多的拨款,也会被这个大漏洞吞没......你如果了解“封控状态下新增阳性”的事例,欢迎在留言区提供信息,这有助于专业机构汇总研究、尽早查清传染途径和传染原因。如有其他意见和建议,也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的看法。注:问题管理除发布原创文章外,亦致力于优秀图文的交流分享。图片和截图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立删。转发引用文章的观点不代表问题管理公众号立场和观点。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防失联,防封号,请关注公众号xuezhecy。推荐阅读1.高高在上,滥用权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好摆门面,好说空话2.谁能指挥百万大军?3.何以解忧?唯有_______(请填空)4.昨夜刚解今又封,独在高楼,漫漫解封路5.反思上海抗疫问题,问题驱动改进管理6.中央政策研究室秘书长林尚立
2022年4月25日
其他

中国最贵离婚案:企业家心太狠?还是前妻心太贪?

杜双华,出生于1965年,河北衡水人。1987年开始从事钢铁制造,1993年创办河北京华制管。2001年开始,他相继在唐山、包头、莱芜、广州、四川等地成立制管公司,并在2003年合并组建了京华创新集团。同年,杜双华与山东莱钢集团、香港誉公司合资创办了日照钢铁控股集团。2008年10月,杜双华以350亿的身家位居“胡润百富榜”榜眼。2010年力拓案审理过程中发现其涉嫌行贿900万美元,杜双华因卷入力拓案被限制出境。2011年5月起,杜双华和其妻子宋雅红的离婚案广受关注(开头照片作为媒体和社会关注的举例)。杜双华通过京华日照控股集团控制着多家企业(如下图),其中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是核心企业,据其官网信息,2021年日照钢铁控股集团营收971.1525亿元,名列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81位。连续十四年居日照市纳税榜榜首。杜双华控制的京华创新集团有限公司曾经持股多家企业,其中之一的华和信投资有限公司也有多家下属企业,但是,2018年京华创新集团有限公司已将其持有的华和信投资有限公司股权转让给山东鲁班建设集团总公司。爱情开始的地方——北京杜双华与发妻宋雅红上世纪六十年代杜双华出生在一个铁匠之家,爷爷曾经开过铁匠铺,父亲是首钢的干部。
2022年4月25日
其他

【创业家与投资方冲突】系列文章目录与查看文章的方式

问题管理研究所【创业家与投资方冲突】系列的特点是:“四精”精练(多篇共数万字资料摘要为简短的案例综述)精准(删掉了原报道中片面、夸张、矛盾的措词)精华(有取有舍,保留反映冲突各环节的要点)精细(篇幅虽短,但保留了重要的事实和数据)目录如下:1.同捷科技董事长雷雨成被罢免后又复出(第97期)2.上海家化葛文耀离职后余波又起(第98期)3.团购网“24券”的逼宫与倒闭(第99期)4.强硬的巴茨斗不过狡猾的马云(第100期)5.拉手网创始人吴波被架空后拉了别人的手(第103期)6.后谷咖啡董事会斗争斗到公安局(第104期)7.雷士照明CEO吴长江斗罢阎焱,再斗王冬雷(第128期)8.俏江南创始人张兰的激愤vs鼎晖的冷静(第132期)9.瀚霖生物与投资方对赌失败后另起炉灶(第135期)10.相宜本草:两个女人不“相宜”(第158期)11.尊酷网与投资方两次“闪婚”(第172期)12.1号店创始人于刚受沃尔玛排挤,收其医药频道另立门户(第175期)13.爱国者与鼎晖对赌失败,冯军与曲敬东“婚变”(第176期)14.赵松青与投资机构激斗,夺回炎黄健康传媒控制权(第177期)15.双威教育控制权争夺引发退市(第178期)16.胡舒立团队出走《财经》,另立《财新》(第179期)17.智联招聘两派高管“互开对方”的台前幕后(第181期)18.宋卫平“悔婚”融创,绿城“改嫁”中交(第184期)19.说好的“白头偕老”呢?蜜月半年便分道扬镳(第190期)20.从186亿到0,首富施正荣经历了什么?(第191期)21.门户网站一哥王志东保位战(第202期)22.阿里已独占鳌头,谁还记得电商先烈8848?(第212期)23.利润对赌纠纷的台前幕后,蓝色光标vs博杰广告(第213期)24.当当CEO李国庆的三部曲:智取控股权、骂战大摩女、清退投资方(第214期)(每一行后面括号中为文章在的期数,关注微信公众号“问题管理”,在首页进去后的栏目页下方的对话框发送相应的数字,可查看!)以下文章点击标题链接可直接查看:25.华润退出,深铁接盘,万科笑到最后,故事就这样完了!?26.数不清投资方几进几出,亚信仍屹立不倒,称雄业界
2022年4月24日
其他

何以解忧?唯有_______(请填空)

上海抗疫期间的言论,很多是敏感话题,尺度难把握,不宜直说,但是,不少人心情烦躁、焦虑,需要表达,怎么办呢?例如,截图中的这位同学说,“疫情抑郁的日子,啥啥都很烦躁,心情焦虑”;“不想提不想说,就是很烦很烦很烦很烦”:曹操《短歌行》改编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隔离,去日苦多,(封控1月,阳的已转阴,阴的还隔离着)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_______(请填空)在这疫情抑郁的日子,在这烦躁、焦虑的日子,用什么来解忧呢?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的烦躁、你的焦虑、你的建议。希望删贴系统、屏蔽系统网开一面,不要一看到焦虑、抱怨类所谓的“负能量”言论就删除,其实大部分发表“负能量”言论的人,只是说说而已,只是释放和解压的一种途径,并不是要做出格的事。相反,如果一直压压压,不让释放,反而容易积累导致出格的事。对于虚假的信息、颠倒是非的观点,当然应该删,而且要严肃惩治,但是,如果只是抱怨、吐槽,发牢骚、发泄不满,就权当释放和解压,网开一面吧!再说了,删、删、删,删贴能解决问题吗?如果不解决问题、只“解决”提问题的人、只删除提出的问题,那不是制造新问题吗?删贴技术全球领先、效率最高算什么本事?有本事你把病毒删掉、把群众的焦虑删掉、把群众的抑郁删掉!有深厚官媒背景的网络大V胡锡进也说,封控久了,群众有怨气、有焦虑,需要释放出来,需要在互联网上表达,如下截图:有些小区、校区封控一个多月了,阳的去方舱隔离已经回来,阴的在家里隔离还得继续隔离,这样的情况,焦虑增长、抑郁积累,小编感同身受,抓耳挠腮想了好长时间,想找出一些缓解焦虑、防范抑郁的招数,目前只想出以下两种,你不妨试试,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又不用你付钱。缓解焦虑方法一:积极找事做、让有计划事填满自己的时间,参见以下这篇文章《坚忍号死里求生的启示:隔离中寻找意义》缓解焦虑方法二:欣赏或创作文学与娱乐作品(包括短视频)古人在失意、烦恼、痛苦、绝望时,经常创作文学作品,有的还成为千古佳作,流传至今。受这次疫情困扰的人,如果借助这次疫情期间的焦虑、抑郁,创作一些文学作品,即使成不了传世之作,也可作为自己人生历程的记录,同时作为缓解焦虑、防范抑郁的方法,这难道不是一举两得吗?
2022年4月24日
其他

给你推荐好产品,帮你今年渡难关

今年是30多年来最“南”的一年,是缺少¥的,上海及周边地区尤其困难,众多企业停工停产,不知何时复工?即使复工,也可能存在客户流失、客户倒闭、收入下降的问题。而且,后续病毒可能还会卷土重来,企业还有再次停工停产的风险。在此情况下,员工失业将会增加很多,即使没有失业,奖金和工资下降将会成为普遍情况。总之,无论是企业,还是员工,今年都缺钱,都太南(难)了。在小编印象中,今年是30多年来最困难的一年。鉴于大家都很困难,小编给你推荐一个好产品,帮你今年渡难关,这个产品有两大优势:一是便宜,二是耐用,请看视频介绍:问题管理理论倡导深入挖掘问题、精练表达问题、正确解决问题。在问题管理微信群里有群友为了练习问题管理,提了一个问题:谁能用最精练的语言(最好是一句话)概括上海当前的遭遇及其原因?有一位群友转发来一个回答,如下截图,你看是否回答了上述问题?上海当前处于困顿和困难时期,复工后,企业将面临更多困难。当你觉得困难很大、难以克服时,请回顾以下两个时期,将能增加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一)电影《地道战》反映的战争年代往后的形势更加困难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克服一个困难再克服下一个困难……在问题之山,开采机遇之石(二)以下这篇文章反映的大饥荒年代不应被遗忘的“信阳事件”
2022年4月22日
其他

危机管理三部曲:事前、事中、事后

危机管理的三部(步)曲是:>>①事前制定危机处理预案>>②事中进行危机处理与危机公关>>③事后进行信誉和经营重建1、制定危机处理预案常言道:“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危机管理中也是这样,在危机尚未出现时,应尽可能通过经验和预测来制定出针对危机出现以后的应急预案,也就是危机处理预案。危机处理预案虽然不能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但可以避免危机来临时不知所措!有条件的单位,可以组织应急预案实施演习或危机处理演习。例如,设计一个突发状况来测试危机处理小组的应变能力,最好是事前采取保密措施,让公司花半天到一天的时间来练习,之后再检讨过程中有无疏漏。事先演习可以让管理人员在面对危机时,有经验可循,这样一旦危机爆发也能临危不乱、从容应变。2、危机处理与危机公关危机处理和危机公关中的工作要点包括:1)启动危机处理预案(如果有),成立危机处理小组,指定新闻发言人,由新闻发言人统一对外发布信息;2)根据预案和实际情况制定危机处理和危机公关计划。尽早公开承认工作中的失误或错误,诚恳道歉(道歉是成本最低的危机公关措施);3)调查危机的原因或源头,尽快控制或消除危机源;4)由最高领导出面对内部员工讲明情况,稳定“军心”,尽量保持生产经营秩序的稳定;5)由新闻发言人及时回答外部的问题,避免人多嘴杂说得口径不一致,引起媒体的更多质疑。必要时,召开新闻发布会或媒体见面会、媒体恳谈会;6)主动向主要媒体发布新闻稿,告知权威的解释及企业对危机事件的补救措施,并且要配合舆论、媒体,不要逃避;7)对于媒体的失实报道,应根据权威部门的决定和结论,及时向媒体澄清,并要求媒体更正;8)设法在媒体刊登正面报道,或加大广告发布密度,宣传企业的正面形象。上述工作要点并没有固定的先后关系,有些工作可以同时进行,有些工作可以调整先后顺序。3、“灾后”重建“灾后”重建是指危机平息后,或者阶段性平息后,应该进行总结和整改。吃一堑,长一智!一次危机肯定会给企业带来具有震撼力的经验和教训,在危机平息后及时总结和整改,管理层和员工都很容易接受,可以起到立竿见影、吹糠见米的效果。危机总结和整改一般可分为三个步骤:1)调查和检查。对这次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和相关预防措施的有效性进行系统的调查和检查,顺便发现潜在的事故隐患。2)评价和建议。在调查和检查得出事实的基础上,对危机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评价,包括对预警系统、应急预案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参照优秀企业的做法,提出改进建议。3)反思和讨论。让危机事件的责任人进行检讨;让危机事件的见证者、亲历者通过现身说法对其他人员进行教育;让所有员工积极反思,引以为戒。4)整改和实施。在上述改进建议和员工反思的基础上,对于达成共识的整改方案,积极实施;对于存在分歧的方案,请企业高级顾问和外部咨询机构作进一步的研究。——摘自《从危机管理到问题管理》第2版,作者:孙继伟,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出版时任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教授为《从危机管理到问题管理》一书写的序链接如下《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问题就是答案!》推荐阅读什么是“问题管理”?哪些企业应用了问题管理?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深圳蛇口以问题管理促发展
2022年4月21日
其他

“春耕证”是旧闻了,关心物资通行证和产业链断裂问题吧

近几天,小编看到很多自媒体和微信群里谴责“春耕证”,例如以下这篇:问题管理公众号小编历来重视识假求真,做了一番查证,果然找到《邢台日报》的报道原文,如下:......疫情要防,当地果农的利益也不能耽误。葛仙庄镇党委、政府负责人通过走访调研,多方征求意见建议后,决定在山楂种植基地的13个村试行“春耕证”。“每个村发20个春耕证,每天允许20名村民持‘春耕证’在完成登记、测体温、消毒后,才可以在马屯山楂基地进行剪枝作业。”吴越说,马屯一带共发放“春耕证”260个,既能严控新型冠状病毒传播,又为果农增产增收提供了保障。“前几天,剪枝技师陈长庚、陈书国等人把自家地里的山楂树剪完了枝。镇上发了‘春耕证’后,他们每天到社里来帮忙剪枝。”合作社理事长高俊英说,多亏他们帮忙,没有耽误了果树农时。但是,问题管理公众号小编发现这篇报道是2020年2月26日《邢台日报》报道的旧闻,并不是多家自媒体说的“今年”2月26日。邢台网上现在仍然能查到这篇报道,如下截图,你注意看日期:(中间内容略)截图引自http://xt.xtxcm.com/2020-02/26/content_733151.htm网上也能查到“春耕证”的正面、反面的样式,正面如本文开头图片,反面如下:网友们对此进行了强烈谴责,有的骂得还比较难听,这里就不引用了。因为这是2020年的旧闻,问题管理公众号小编估计这一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但是,今年疫情卷土重来,封城、封小区、封工厂、封农田的情况比2020年更为严重,类似的情况在有些地区变本加厉,例如,农户家门、大棚和农用车辆被贴封条、小路堆上了土堆等做法也卷土重来了。官方权威媒体"中华第一刊"《半月谈》对此也看不下去了,4月21日刊登发了一篇评论员魏飚写的评论《农民种田还得偷偷摸摸、托关系?别让“一刀切”防疫切掉丰收的希望》,原文如下:农民种田还得偷偷摸摸、托关系?别让“一刀切”防疫切掉丰收的希望《半月谈》评论员
2022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