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形來源補説”*陳劍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協同攻關創新平臺摘要:“”“”形來源於“習”字,係由之分化而出。可能是由“習”將上半“羽”形移到下方而來,也可能係由“習”之繁形“”省略上方而來。後者可能性更大。關鍵詞:字源、、習一、舊有説解“”是漢字系統中頗爲活躍能產的構字聲符。《説文》从之得聲之字有“蹋、鰨、闒”,又有以“闒”爲聲符之“”;後世常用字還有“榻、毾(此兩字見於《説文》新附)、塌、搨、遢、”等。但“”形在先秦古文字中尚未看到,其來源和構形理據分析亦皆成問題。《説文·羽部》“”字篆形作,説解謂“飛盛皃(小徐本“皃”下有“也”字),从羽冃。”徐鉉等曰:“犯冒而飛,是盛也。”出土秦漢文字中已有从“”之字,雖尚不多見,但可以肯定皆非从“冃”。説文學家多據“冃”形爲説(如段玉裁注所謂“从冃者,《莊子》所云‘翼若垂天之雲也’”云云),即由此失去了立論基礎。因其形不見於古文字,故幾種重要的分析説解字源的著作如《説文新證》、《古文字譜系疏證》和《字源》等,皆未收録。我注意到的甚有參考價值的講法,是將“”形與“習”字相聯繫之説。最早林義光曾謂,“‘習’即‘’之倒文,象形,與‘’同意(‘’‘習’亦雙聲旁轉)”;同時説解“”字又云,所謂“冃”形“象鳥頭”,“羽”形係“兩翅後揭,象飛形”云云,[1]此顯然難信。後來日本學者白川靜則謂,“”“可以看作是‘習’的倒形”云云,此點較林説爲佳,但對“習”字本身以及所謂“倒文”之説解亦多誤。[2]趙平安先生在考釋漢印姓氏“()”字時,曾明確指出“習”“”“本爲一字”。其説不長,具引如下:從字形分析,()當从止,習聲。止是足之省。《説文》跟或省作,可證。習和本來是一個字,所从白和曰都由日字變來。《説文》:“習,數飛也”,“,飛盛皃”,知二者字義相近。習在緝部邪母,在葉部透母,語音亦接近。古文字中只有習没有,足證其本爲一字。故知應即蹋字。古有蹋姓,《姓氏尋源》:“突厥部有蹋氏,亦或鮮卑蹋頓之後。”[3]隨着出土秦漢文字資料的增多,我們現在可以肯定,“”形來源確實與“習”字有關;其間具體情形,也可以講得更爲準確清楚一點了。本文在上引趙説的基礎上,詳舉有關材料,作一些補充論述。二、秦漢文字相關諸形(一)現所見漢代以前出土文獻中獨立成字的“”,似僅見於東漢後期繁陽令楊君碑陰。其石久佚,亦無拓本傳世。宋代洪适《隸釋》卷九載其文作“故功曹史蕫元政”,係人名用字。稍後的婁機《漢隸字源》卷六入聲盍韻摹其形作:上半與東漢文字“冒、冕、曼、最”等上所从之“冃”旁寫法明顯有別,而近於“曰”形。秦漢出土文字資料中確定的从“”之字只有“闒”。漢代的如下所舉數例:北大漢簡《蒼頡篇》71新出漢牘《史篇》二第卌二《肩水金關漢簡(肆)》73EJF1:55北大漢簡《蒼頡篇》“闒踐”連文,整理者讀爲“蹋”,[4]可從。“蹋”字亦作“躢”(見《漢書·霍光傳》又《霍去病傳》等),即後世通行之“踏”。新出漢牘《史篇》第四十二:……慎施爵祿,謹所尊利。毋令闒茸,素湌(餐)得尸。原注釋謂:闒茸,有卑賤、才能低下等意,《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闒茸尊顯兮,讒諛得志。”[5]“闒茸”漢人筆下多見。據字典韻書所載,其字亦作“冗”、“傝”、“㲩”、“茸”,等等。前舉金關簡73EJF1:55係一完整簽牌,其文爲“椄闒亖(四)”,“椄闒”顯即西北漢簡數見的“椄楪(字或作‘枼’)”,字典韻書或作“牒”。[6]《爾雅·釋地》:“東方有比目魚焉,不比不行,其名謂之鰈。”陸德明《釋文》:“鰈,本或作鰨。”是其可通之證。綜上所述,前舉三形釋“闒”是完全没有問題的。此外,金關漢簡還多見一個作類形的“”字,絶大多數用於居延縣下之里名“都里”,有一例作“廣地都亭”(《肩水金關漢簡(肆)》73EJH1:25)。原整理者皆誤釋爲“關”,研究者多主張應改釋爲“闒”。[7]漢印中亦有此字,如《十鐘山房印舉》20B.26“宿私印”,桂馥《繆篆分韻》已收在“闒”字下,後出工具書或襲之。按釋“”爲“闒”,大概除了説爲“省寫‘曰’形”之外別無他據,而西北漢簡中“都里”已共十餘見(金關簡之外還見於《居延新簡》EPT51.356、68.125、68.164,和《額濟納漢簡》99ES16SF2:1,舊亦皆誤釋作“關”),卻偏偏並無一例作前舉一般“闒”形者,這是對釋“闒”之説很不利的。近年新出《秦漢印章封泥文字編》承《漢印文字徵》等的處理辦法,將“”字附於“門”部之末,[8]這還是比較謹慎妥當的處理辦法。(二)前舉三形“闒”字所从之“”,皆上作“曰”形,與當時“習”字下半寫法相合,如(《肩水金關漢簡(伍)》73EJF3:258)、(北大漢簡《周馴》171),等等。但其形並非“習”全字之“倒文”,而可以看作將“習”字中之“羽”形“移位”到了“曰”形的下方。更爲重要的則是,漢代也有寫作从一般“習”形之“闒”字。我們最早見到的,是《英國國家圖書館藏斯坦因所獲未刊漢文簡牘》3390殘簡的如下一形:整理者釋寫作“〈闒〉”,注云:“闒,《説文·門部》:‘樓上户也。’”[9]按原書“凡例”謂:“殘簡多爲習字者學習書寫之作,簡文常有增益簡省筆畫、錯寫筆畫、改變字形或潦草隨意的寫法,……不能識別其本字者,描摹其形,用尖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