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金楼

其他

宗老与老钟

魏江,浙江财经大学副校长。与宗庆后、钟睒睒二位企业家交往互动多年,此文既有老朋友的娓娓道来,又有“学院派”的独家思辨。特此推荐,以飨读者——宗庆后先生是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MBA特聘导师,听到他去世的消息,我几乎不愿意相信是真的,因为这个时代多么需要像宗老这样的企业家!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这些天我在各个媒体关注社会各界对这位商业巨擘的真切缅怀,我相信这不仅仅因为宗庆后是“中国首富”,也不仅仅因为对娃哈哈的美好记忆,而是他的身上留存着我们对第一代浙商四千精神的深刻记忆,对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给我们带来沧桑巨变的深层感怀,对来自底层民众依靠智慧勇气改变命运的不屈追求。以宗老为代表的第一代浙商人,他们以最最朴素的情怀,引领我们第二代、第三代浙商和底层民众逐浪前行,勇立潮头,推动着中国民营经济的接续发展。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2018年,感怀于优秀的浙江民营企业群体创造的奇迹,我曾组织浙大管院教授团队去记录第一代浙商的“创新创业史诗”,我在“史诗”丛书的序言中写了这样一句话:把浙商40年的创新创业历程通过企业家创新创业史的形式记录下来,并从学术和理论的视角来深度观察这段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可以为300年、500年、1000年后的人们研究这段历史提供素材。现在看来,我们当时用了近一年时间采写的一部作品《宗庆后:笃行者》,冥冥中是对宗老最深的记忆、最浓的情谊、最真的感谢!正当我们还沉浸在对宗老的深切怀念中,网络上出现了另一股极不和谐的声音——对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先生的“踩踏”。开始我很不解,我们缅怀宗老,为什么要牵涉另一位优秀的企业家?基于我对宗老的了解,我以为,他若在世,也是不会允许。我与宗老和老钟交往时间虽不长,但也各有多次深入互动,虽不敢妄谈多么熟悉,但也花了半年多时间深入研究宗老和企业,每年也总会与老钟深入交流几次他的管理智慧。说实在的,如果不是因为这次网络暴力,我确实没有把这两位杰出企业家“拉”在一起比较过。01他们都从农村走来,他们都站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昨天在朋友圈发了一个评论,发现以我老家的发音,“宗”和“钟”是一个音,于是我用了“宗老”和“老钟”的“对称”叫法。(他们还有几个有趣的对称:宗老生于45年,老钟生于54年;两个人都卖水;两个人平时都穿布鞋)诚恳地说,我从两位企业家身上都学到了人生启迪,还要特别感恩宗老对管理学院的帮助,两位企业都值得尊敬,而当我把两位企业家“拉”在一起比较的时候,发现他们竟然有不少有趣的共同点。第一个的共同点最有趣,他们都是拥有“老农民本色”的企业家。宗老从17岁开始干农活,一直到42岁创业,一双布鞋走遍天下;老钟是农民出身,你们看他网上的照片,活脱脱是个“陈永贵式”的老农民,脸上写满了风吹雨打磨出来的创伤岁月。创业初期,宗庆后蹬三轮卖文具
2024年3月6日
其他

市场那么大,容得下两瓶水

最近,浙江的“两瓶水”引发了不小的关注。3月3日,农夫山泉官微发布了《钟睒睒:我与宗老二三事》。几乎从不公开露面的农夫山泉创始人、董事长钟睒睒罕见的以亲笔信的方式,回应了近期网络上蔓延的大量对其个人及农夫山泉的传闻。图源:农夫山泉官微把时间推回到一周前。2月25日,娃哈哈集团创始人、前董事长宗庆后,因病医治无效,在杭州逝世。消息一出,引发无数人的沉痛缅怀。然而,随着追思悼念氛围的不断渲染、发酵,一些含有攻击性的情绪也随着网络逐渐发酵,不断放大。其中,与娃哈哈同为饮用水行业龙头的农夫山泉成为网络攻击的焦点。涌金君梳理,引起网友“义愤填膺”的言论主要聚焦几个方面:一是针对早年钟睒睒第一桶金以及是否“冲货”的往事,引发对钟睒睒个人的“讨伐”之声;二是针对天然水与矿泉水的市场竞争,进行了新一轮演绎;三是针对宗老去世后,钟睒睒没有公开发声悼念的指责;四是通过两者产品细节对比所延伸的攻击和“拉踩”言论,诸如包装是纸板箱还是塑料膜,瓶身是圆形还是方形等。在文中,钟睒睒明确回应了几件事——布匹生意是其创业所得的第一桶金,而非网上传言“第一笔创业收入来自于娃哈哈”;其从未在娃哈哈领薪、更谈不上因冲货被开除;关于天然水与纯净水之争,农夫山泉与娃哈哈互有诉讼,但最终握手言和;关于两人交往,其在得知宗老病重后立即托人请求探望,宗老逝世后,也前往灵堂叩拜吊唁、敬献花圈及慰问。钟睒睒表示:“宗老一直是我尊敬的企业家。他与我亦师亦友,当然,也互为竞争对手。”图源:视觉中国涌金君这些年采访过这两位企业家,也在其他采访中听到这两位企业家的故事,“两瓶水”展现的是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两家企业不断增强自身实力的事实。与两位企业家都有过交往的浙商博物馆馆长、浙江工商大学教授杨轶清说,浙商是一个非常团结的群体,两家企业总部在同一个城市、同一个行业,长期处在第一第二的位置,存在市场竞争是必然的。同时两位企业家都很有个性,两人都是一心一意做企业的人,不存在个人的恩怨。浙江财经大学副校长魏江在朋友圈发文表示,“宗老(宗庆后)和老钟(钟睒睒)都是富有智慧的、令我尊敬的杰出企业家。他们都具有‘老农民本色’,质朴、实诚,本本分分做人,本本分分做企业。他们都具有极强的创新意识,无论是产品创新、市场创新还是模式创新,敢为天下先,化朴素为神奇,他们都极其低调,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投机取巧脚踏实地,诚实笃行。”从事实出发,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自媒体所谓的“意见领袖”为了博眼球,为了赚取流量红利,刻意扭曲事实,散播极端言论,对民营企业进行丑化打压。回顾事件的来龙去脉,我们不仅看到了民营企业家在遭遇网络暴力后的无奈,更看到了舆论场上带节奏、编故事、煽动对立情绪的可怕。这不仅是针对某家企业的网暴,更是对广大网友善心的网暴。一位多年追踪两家企业的资深媒体人表示,“历史往事,最好的方式是听当事人叙述。对先人最大的敬意是珍惜时间,做要紧的事,为国,也为自己。”文已至此,涌金君想说——一是全社会都要呵护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坚定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这是党中央的一贯方针。中央多次表态,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自己人。去年,为了提振经济发展信心,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央和地方政府密集出台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多项政策措施。今年全国两会的首场新闻发布会上,政协大会新闻发言人刘结一也表示,全国政协在一贯支持民营经济的基础上,还将围绕“持续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开展民主监督性视察,围绕“清理拖欠企业账款情况”召开重点关切问题情况通报会等,通过履职为民营企业发展鼓干劲、强信心、办实事。当前,经济发展乍暖还寒,面对诸多挑战,只要民营企业是合法经营,社会各界就应鼓励、支持其创造更多财富、更多税收、更多就业机会,而不是去做令民营经济界人士寒心的事。二是民营企业亟需一个清朗的网络环境。如果动辄要被“编故事”“扣帽子”,只会让民营企业家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对于企业发展没了信心和恒心。去年5月31日,中央网信办曾专门召开优化营商网络环境企业座谈会,明确提出,“切实解决困扰企业和企业家的网上有害信息,着力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我们绝不容忍在屏幕后面煽动人民群众和民企之间对立的行为。相信中国市场那么大,容得下两瓶水。-
2024年3月4日
其他

怀念第一代浙商,我们在怀念什么?

2024年2月25日,娃哈哈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宗庆后离去的消息,引发了无数人的沉痛追思。他的音容笑貌、创业故事、奋斗精神,被人们追忆、传颂、铭记。过去几年,已有好几位传奇浙商离开了我们——2023年2月10日,杉杉控股有限公司原董事局主席郑永刚离世;2021年7月10日浙江利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池幼章离世;2017年10月25日,浙江万向集团原董事局主席兼党委书记鲁冠球离世;2017年7月4日,青春宝集团原董事长冯根生离世;2016年8月2日,万事利集团原董事局主席沈爱琴离世;2015年6月6日,原海盐衬衫总厂厂长步鑫生离世。宗庆后(左三)、鲁冠球(左四)、沈爱琴(右二)等参加全国两会
2024年2月26日
其他

宗庆后走了,留下6个背影

2024年2月25日10时30分,娃哈哈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宗庆后,因病医治无效,在杭州逝世,享年79岁。这位42岁白手起家,三次问鼎中国首富的浙商劳模,曾说:“停不下来”。现在,他长长地休息了。此刻,人们正以大量文章和影像,向这位风云浙商致敬。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以宗庆后为代表的浙江企业家,敢为人先、执着专注、深耕主业、追求卓越,造就了创业创新的传奇故事,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宝贵人才。此时的杭州,正经历龙年首场寒潮,低温、阴雨,但记者对宗庆后的记忆,仍停留在那个艳阳高照的夏天。那是2022年8月22日,我们带着《十问十答丨稳进提质怎么做》的专访选题,来到杭州市清泰街160号——娃哈哈集团总部,一座朴素的六层小楼。杭州市上城区清泰街160号的原娃哈哈总部
2024年2月25日
其他

一代浙商宗庆后离世

2024年2月25日,娃哈哈集团发布讣告,一代浙商、娃哈哈集团创始人宗庆后,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2月25日10时30分在杭州逝世,享年79岁。宗庆后,1945年出生,浙江杭州人。娃哈哈集团创始人、董事长。1987年,宗庆后开始创业,通过代加工口服液进入市场。1991年,收购国营老厂杭州罐头食品厂,正式成立娃哈哈集团公司,从事饮料生产销售。宗庆后实施以儿童为目标的多品牌战略,不断推出新饮料。后又与法国达能组成合资企业,从儿童产品领域向成人产品领域拓展,先后推出了营养快线、爽歪歪等产品。2007年,达能欲“强行并购”娃哈哈,宗庆后顽强抵抗,并最终收购了达能剩余股份,重新完全掌控了娃哈哈。2010年、2012年、2013年,宗庆后三次问鼎福布斯中国内地富豪榜首富。2015年,宗庆后被聘为浙商总会第一届理事会荣誉会长。2018年,宗庆后荣获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评选的“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2019年3月,他新成立浙江娃哈哈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并出任董事长。截至目前,娃哈哈在全国建有81个生产基地、187家子公司,拥有员工近3万人,位列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2024年2月25日
其他

看懂它们,就看懂了浙江产业发展逻辑

重大项目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制造业作为立国之本,制造业大项目更是重中之重。龙年春节刚过,浙江首批制造业重大项目纷纷开工建设,11地市共647个项目(投资10亿元以上)正奋蹄快进,计划总投资达2万亿元。一个重大项目,或许意味着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一批重大项目,则代表了当下的产业布局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回顾这几年制造业重大项目名单,浙江产业发展的脉络和逻辑也清晰可循。01战略性新兴产业成投资热点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产出。在浙江,制造业投资力度逐年加大。2022年,605个制造业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833.3亿元;2023年,浙江717个制造业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863亿元。2024年初,首批项目数量就达647个,势头可谓之猛。其中,项目数量多者如杭州、嘉兴和宁波,分别有91、79和75个,计划总投资均在2000亿元以上。图源:视觉中国投什么也很重要。项目投资不仅事关经济的拉动,还很大程度决定了当地的产业方向和结构。从近几年的制造业重大项目名单中,也能发现一些投资热点。2023年,新能源汽车、绿色石化、新材料、锂电池等项目,荣登各地单体投资最大的制造业项目。比如湖州的单体第一就是吉利高端新能源汽车项目,投产后将具备年产10万台套高端纯电汽车型总成部件的生产能力,预计年产值约240亿元。这些热点领域趋势,在2024年得到延续。据统计,在647个制造业重大项目中,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相关项目就有123个,高端新材料领域项目66个,绿色石化(精细化工)领域项目63个,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领域项目63个,集成电路领域项目61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当下投资的热点和焦点。”省工信院产业政策研究所所长宋婷表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调整,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趋势日益明显,在中国制造、浙江制造由大变强的新征程上,战略前沿领域、技术密集领域、自主可控关键领域是政府鼓励投资的方向,也是市场投资竞逐的热点。各地竞逐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和浙江的整体产业布局相关。图源:视觉中国2023年,浙江省政府正式启动实施“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印发《浙江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并纳入“十项重大工程”,“415X”产业集群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其中,“4”是指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现代消费与健康、绿色石化与新材料等4个万亿级世界级先进产业群,而“15”则指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绿色石化等15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可以说,既有政府层面的引导支持,又有来自市场的发展潜力,这些制造业重大项目,正是浙江打造区域经济的“新引擎”。02高质量构筑地方产业“护城河”今天的投资结构,决定了明天的经济结构。各地使出吃奶力气招引热点项目,也是在抢占未来发展先机。绍兴这几年,一直为人乐道。从“染缸”“酱缸”“酒缸”等“三缸”向“布片”“芯片”“药片”等“三片”华丽蝶变,绍兴靠着重大项目投资,实现了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的双轮驱动发展。图源:视觉中国翻看绍兴的投资名单,投资方向非常聚焦,尤其是今年,兴华芯(绍兴)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半导体光罩产业项目、绍兴元垄化纤有限公司年产25万吨光学医用高性能多功能膜项目等,无不围绕着“三片”等领域招商引资。要知道,绍兴的传统优势产业是纺织、化工和金属等,但在布局未来产业格局上,绍兴大胆出击,瞄准了集成电路等产业。单体投资额最大制造业项目,是当地招引项目的风向标。总投资222亿元的中芯绍兴12英寸数模混合集成电路生产项目,连续两年斩获绍兴单体投资额最大制造业项目。从中,也能看出绍兴在产业布局上的眼光和定力。通过大投资直接改变地方产业结构的,还有舟山。从原始的海岛地貌,到崛起一个钢铁丛林,如今的舟山,彻底吃上了绿色石化的“饭”。舟山这几年的项目名单上,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绿色石化。2023年,舟山单体投资额最大制造业项目是近2000亿元的绿色石化项目,2024年夺魁的金塘新材料园区项目,依然属于绿色石化领域。绿色石化产业浓度的提高,直接提振了当地的经济。2022年,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实现工业产值2314亿元,比上年增长66.4%。以此为牵引,舟山当年GDP增速达8.5%,高居长三角41座城市之首。2023年,绿色石化基地实现工业产值2530亿元,比上年增长9.3%,8.2%的GDP增速依旧全省领先。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图源:视觉中国制造业重大项目投资,既可以选择新兴产业作为新的增长点,也可以在原有发展基础上,招大引强、强链补链。宁波在此方面颇有心得。和舟山一样,这两年宁波的单体投资额最大制造业项目也都是绿色石化,2024年的是总投资488.9亿元的扩建1500万吨/年炼油120万吨/年乙烯项目。对宁波来说,投资绿色石化项目,旨在补链强链。作为4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之一的宁波绿色石化集群,产业体系完整,基本形成“油头化尾”的全产业链,约占宁波规上工业产值五分之一。但在产业结构上,宁波石化产业上游炼油加工与下游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产值比例,相较于新加坡的产业结构有较大差距,石化产品的精细化率离发达国家相差很大。宁波镇海炼化化工厂航拍夜景。图源:视觉中国因此,在2024年的投资项目里,加大了这方面的投资。比如,扩建150万吨/年乙烯及下游高端新材料项目、高端合成新材料项目等。再看杭州,项目多聚集在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领域,但在新项目的加持下,将进一步巩固产业竞争力。比如中美华东生物创新智造中心项目,建成后将充分整合生命健康产业上中下游优势资源,从“转化创新”特别是“产业化落地”角度带动杭州生命健康产业能级跃升发展。如果颗粒度再细一些,着眼区县看,嘉兴秀洲投资的智能光伏项目,台州路桥投资的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项目等,也都旨在擦亮当地优势产业显示度。“不管是通过投资新方向‘无中生有’开辟新赛道,还是通过投资先进适用技术促进主导产业‘有中生优’‘优中做强’转型升级,都是地方践行新型工业化、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式。”宋婷表示,产业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新的投资项目要真正转化为区域的现实生产力,还需要强化产业上下游配套、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配套、人才配套等。此外,她表示,当前经济形势、行业格局的变化较以往更加剧烈,尤其是在投项目越发内卷的情况下,各地在抓投资的基础上,还要充分做好未来市场的研判,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着力扩大有效益的投资,让投资项目真正转化为当地的重要产业。-
2024年2月23日
其他

浙江千亿县,扩容!

近期,浙江各地陆续公布2023年GDP数据,让“千亿县”版图再次出现变化。一座县城,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元,在浙江司空见惯:2013年,慈溪成为浙江首个千亿县后,诸多强县进入“群雄逐鹿”时代,推动着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年之后的今天,浙江千亿县(市区)已扩容至28个。透过强县版图的新面孔、新变化,我们找到了这次扩容的不寻常之处。01两次新超越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在县域、潜力在县域、优势在县域。翻开今年的浙江县域排名,虽然还是那些熟悉的面孔,但从数量、体量、排序等方面发生了不少变化。2023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各地发展的主旋律就是“拼经济”,在前十强之争中尤为明显。先来看前十名,分别是余杭区、鄞州区、北仑区、上城区、慈溪市、滨江区、萧山区、拱墅区、西湖区和义乌市。既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头把交椅”再次易主——2017年,余杭力压萧山,成为年度GDP冠军;2021年,杭州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原余杭区一分为二,以极小优势守住了第一;2022年,鄞州区制造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反超余杭成为“浙江第一区”,两地差距仅为83亿元;2023年,余杭在高基数上实现高增长,再次反超鄞州,不仅“烫平”了原有差距,甚至还领先了136亿元。不得不说,这种你追我赶的“暗中较劲”,是县域间的良性竞争,在全省形成了自觉对标找差、奋力争先赶超的氛围。另一组PK,发生在第十位。近些年,前十强基本上来自杭甬两座城市,其中第十位是绍兴柯桥。可以说,浙江区域经济版图从过去的杭甬温“铁三角”,已升格为杭甬“双子星座”,中间绍兴融杭联甬,从西北到东南,一条“金扁担”隐然成势。2023年,柯桥GDP首次突破2000亿元,增速高出全省2个、绍兴0.5个百分点。当地干部这么评价:困难和挑战比预想要大,成果和变化比预期要好。尽管如此努力,柯桥依然被义乌赶超了。2023年,义乌同样首次迈入2000亿元新台阶,达到2055.62亿元。其中,贡献最大的就是进出口,首次突破5000亿元大关,居全省县(市区)第一,同比增长18.2%。义乌的争位,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了:不靠江、不临海、不沿边,一个小小内陆县同样也能集海陆空大通道于一体,在全球竞争中找到了一席之地。同时,义乌也让非杭绍甬地区的城市看到了赶超的可能。从第一梯队来看,今年迈入2000亿元的有11个地区,比去年多了3个,除了上述的义乌和柯桥后,还有西湖区。如此数量的提升,在过去也属少见。站在全国角度,浙江头部千亿县的体量,虽然比“天花板”昆山(GDP超5000亿)还有不小距离,但与个别省份的整体差距正在不断缩小。02三张新面孔每年的千亿县榜单,除了头部之外,最受关注的还有尾部。今年究竟出现了哪些新面孔?答案居然有三座城市。2023年,嘉兴平湖GDP达1008.7亿元,嘉兴南湖GDP实现1001.92亿元,宁波宁海GDP为1001.2亿元,均是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这样的扩容速度,对比早两年可谓相当快——2022年,临平以1006.68亿元的成绩唯一入榜。作为浙江最年轻的行政区之一,临平从老余杭中“独立”出来后,褪去了“浙江经济第一区”光环,第二年终于突破千亿元大关。2021年,吴兴(包括南太湖新区)以1135.6亿元晋级,成为湖州市唯一的千亿元县(市、区)。后来因统计口径变化,吴兴和南太湖新区单独统计,故而跌落名次。平湖和南湖携手入围,其实并不意外。2022年,这两地的GDP均超过950亿元,只要保持年度预期增速都能破千亿。这两县有着深厚的工业底蕴,如平湖的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和高端数控机床,南湖的智能装备、生物医药、微电子,都拿到了省内制造业最高荣誉——浙江制造天工鼎。最值得一提的是宁海,一举赶超了富阳和奉化,以7.8%增速提前晋级。宁海为什么行?近两年来,宁海充分利用传统优势,布局产业“新赛道”,着力培育壮大“光伏+储能”“文体+办公”“模具+新能源汽配”等产业,拉动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0个百分点。这些后起之秀的发展路径与传统强县不同,在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过程中,并非简单地“扎堆”同类企业,而是立足优势重新甄选赛道,借助龙头企业培育完整的产业生态体系。平湖、南湖、宁海的加盟,让浙江千亿县版图在地区结构上发生了变化。从分布情况来看,杭州8个,宁波7个,绍兴4个,嘉兴4个,温州3个,台州1个,金华1个。一方面,杭州与宁波之间的差距在拉近,尤其随着甬金铁路、杭绍甬高速的开通,甬舟铁路,通苏嘉甬高铁的推进,宁波舟山港重大集疏运工程建设的加快,宁波特殊的区位优势将更为突出;另一方面,嘉兴超过了温州,变“大树底下不长草”为“大树底下好乘凉”,受益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嘉兴五县两区的实力更为均衡。03七个预备队28个!这是浙江的所有实力吗?惊喜还在后面。从后备力量来看,浙江具备冲刺千亿实力的县市区还有不少,且比往年更多。2023年,GDP超900亿元的县市区高达7个,分别是富阳区、奉化区、吴兴区(不含南太湖新区)、龙湾区、江北区、嘉善县、秀洲区。此外,超800亿的县市区还有长兴县、临海市、瓯海区、东阳市、婺城区。对比之下,2022年,900亿级别的后备县仅有5个,平湖、南湖、宁海冲刺成功;2021年则只有2个,临平唯一晋级。从今年的预备队的地区分布来看,宁波和嘉兴的占比较高,这种势头跟前两年情况完全一致。按照2024年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那么,富阳和奉化两地的GDP目前已超过960亿元,次年迈过千亿门槛的可能性极高;吴兴和龙湾的GDP超过920亿,属于“跳一跳”也够得着。可以预见,明年千亿县的扩容速度仍然不低,且这个趋势将保持很长一段时间。那么,浙江11个地市有没有可能出现“全员千亿县”呢?从数据来看,最可能实现的是宁波,发展相对较慢的象山与千亿县的距离只有200多亿元,而杭州的淳安,绍兴的新昌,湖州的南浔,台州的三门,嘉兴的海盐,金华的磐安等地都还有不小差距。“木桶原理”认为,一个水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最低的那块木板。对于浙江而言,重点、难点、关键点就在山区海岛县,这也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中之重。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浙江山区26县GDP均实现破百亿元,其中三个县首次突破百亿元,有四个县(区)已破500亿元。例如,平阳全县GDP首次突破700亿元,居山区26县之首。这样的体量,放在全省90个县(市、区)中,已属于中游。这意味着,浙江各地正在通过一系列超常规举措,支持相对落后地区加速发展,不断缩小地区差距,让“头”“尾”城市之间不再遥远,这也解释了浙江千亿县为何扩容加速。-
2024年2月21日
其他

浙江11市开年就忙三件事

新年伊始,浙江已经飞驰在了拼经济的路上。抢人才、抓重大项目、拼开复工,11个设区市早已忙得不可开交。过去一年,在浙江GDP突破8万亿元的大背景下,浙江11地市也各自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它们的成绩单中有哪些可圈可点之处?在既有成绩之上,新的一年,各地又将如何发力更上一层楼?01新台阶昨日的成绩,今日再出发的新起点。翻看浙江11个设区市刚交出的2023年度成绩单,上新台阶之势跃然纸上。此为其一。这一年,“头雁”杭州的GDP迈过2万亿大关,达到20059亿元。随着杭州跃入“两万亿俱乐部”,浙江也有了自己的第一座“两万亿之城”。“头雁”杭州振翅飞,其他兄弟市间的你追我赶也不遑多让。2023年,嘉兴、金华和舟山三市的GDP先后迈过了7000亿元、6000亿元和2000亿元大关,纷纷奋力站上各自的新台阶。浙江11地市2023年GDP先来说说嘉兴。近年来,嘉兴的争先进位势头格外十分迅猛。这里既有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时代春风,也有嘉兴厚积薄发的主观有为。接轨上海,狠抓先进制造业,不断夯实工业基础,是嘉兴稳进争先的密码。最明显的莫过于制造业投资数据,2023年嘉兴制造业投资完成1041.3亿元,制造业投资规模首次站上千亿大关。首破4000亿元的湖州,也有着愈发厚实的制造基底。2023年,湖州工业总产值突破了万亿元大关,成为浙江第六个闯入工业总产值“万亿俱乐部”的城市。靠海而兴的舟山,增长劲头大家有目共睹。2023年舟山市GDP同比增长8.2%,高出全省平均2.2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一,连续两年居全省首位。不单如此,舟山拔头筹的指标还不少:2023年,舟山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6.6
2024年2月20日
其他

红了红了,如约而至

2月19日,龙年A股毫不意外迎来“开门红”。截至当天收盘,上证指数涨幅达1.56%,收复2900点关口,深证成指和创业板指分别收涨0.93%、1.13%,两市成交额超9000亿元。个股方面,逾4200只个股上涨,近300个股涨停。强劲涨势之下,浙企同样迎来一波行情。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当天共有653家浙企飘红,其中涨幅超10%以上的企业共有21家。图源:视觉中国“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表明在众多政策利好的推动之下,市场信心正在逐步恢复,市场趋势正在逐步扭转。”前海开源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从外看,2024年美联储有望进入降息周期,这会提升人民币资产的投资吸引力,进而对A股的走势形成支撑。01休市的9天发生了什么?对于龙年股市“开门红”,市场多评价“意料之内”。抛开“过去十年节后‘开门红’占多数”这种经验性分析不谈,回顾此前A股节假日休市的9天时间,也有足够利好信息撑起投资者的乐观情绪。比如外围市场表现。从以往数据看,春节假期期间,外围市场表现往往影响节后A股开盘行情。2月14日,港股率先开市。截至16日,恒生指数3个交易日上涨3.77%;隔壁的日经225指数同样表现不俗,A股春节休市期间累计涨幅超4%,逼近历史最高点。市场人气回升的过程中,对标中国资产的海外交易指数表现“热辣滚烫”。12日至15日,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累计涨3.73%。16日,富时A50大涨1.35%,并创出两个多月新高。“外围市场普遍出现上涨,特别是港股在
2024年2月19日
其他

长三角“新春第一会”,都在拼什么?

2月18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长三角格外忙碌。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后势。这一天,沪苏浙皖同时召开“新春第一会”,为全年发展定基调、划重点、指方向,用各自的方式叩响春天的大门。开年怎么干?透过这些冲锋号声,不仅能分辨出不同省份的发展路径,更能找到殊途同归的背后逻辑。01锻长板每年的“新春第一会”,总会释放出一些特别信号。先来看上海,连续第七年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同步发布上海营商环境行动方案7.0版,这已经成为上海的一个惯例。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优化营商环境永远在路上。这句话被上海完美演绎和落实,既是一种风向标,更是一个动员令,让越来越多省份随之跟风,如辽宁、吉林、河北等省份今年也聚焦于此。与上海相类似的,安徽早早确定了今年的主题——创建一流营商环境暨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涌金君留意到,当各地还沉浸在过年气氛时,安徽媒体早已开始预热,为这场大会造势。今年大会的亮点是民营经济,从很多细节可以看到安徽“用心之良苦”。如出席形式上,优秀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和优秀单位、个人代表披红戴花;座位安排上,民营企业家代表坐前排C位;议程设置上,为优秀民营企业颁奖,让典型发言。相比之下,江苏的“新春第一会”不太一样。记得去年召开的第一个会议是省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做好一季度工作,释放“开年就是开工,开工就要实干”的信号,今年的主题变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工作推进会。为何聚焦这个方向?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在会上说,“既是为了在全省上下更好树立抓落实的导向,也是为了更好聚焦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为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打造更强有力的引擎。”同样,浙江的“新春第一会”也让外界感到少许意外:浙江省委召开全省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全力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大会。这场大会,需要有新意,更需要有深意。从2021年的全省数字化改革大会,到2022年的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推进大会,再到2023年的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大会,直至今年重磅论人才,会议名称年年不同,但始终紧扣“八八战略”。2003年7月,浙江省委部署实施“八八战略”,成为浙江坚持绘到底的一张蓝图。这年的12月29日,正值经济发展转型关键期的浙江召开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如今,“人才强省”建设走过20年之际,浙江用这样一场大会,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谋划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式”。透过长三角的“新春第一会”,有着两个共同之处——不论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还是挑大梁,沪苏浙皖的工作基调始终聚焦拼经济。面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作为中国经济当之无愧的领头羊,长三角以开年即冲刺的姿态,展现着各自的破局能力。上海的营商环境,江苏的产业创新,浙江的人才环境,安徽的民营经济……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来应对前进路上的不确定性,沪苏浙皖都选择立足比较优势,通过拉长长板,变为绝对优势,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化被动为主动,争取更多话语权。02答难题省域发展,不仅是为了一地一域,更要为全国大局作出贡献,用自己的方式解答当下经济发展中的共性难题。沪苏浙皖“新春第一会”主题各不相同,但背后的发展逻辑却有着相似之处——以立足本地实际的行动部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最大的政治持续落地。发展中的问题,要在发展中解决。以龙头上海为例,率先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上海的重要任务。这些年,上海对标世界银行评估指标体系,以一年一版的频率更新营商环境改革方案,将自身打造成了一个被全国看齐的城市样本。若干年前,采访一位上海的基层干部,至今记忆深刻。对方说,营商环境不能总是学国外,上海要为全国营商环境优化“打样”。这句承诺,上海用连续七年的优化营商环境大会,给出了答案。再看江苏,科技创新在过去的一年反复提及。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参加全国人代会江苏代表团审议、两次亲临江苏考察,对江苏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其中,抓科技创新是总书记一直念兹在兹,要求江苏必须抓好的头等大事。殷殷嘱托,催人奋进。在江苏的“新春第一会”上,信长星说,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是总书记着眼国家创新全局,对江苏作为“第一方阵”省份下达的硬任务,其意义不仅关乎江苏高质量发展,也关乎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的。产业科技创新怎么抓?江苏给出的方案是,统筹做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两篇大文章。在科技创新方面,要高度重视“从0到1”的科学发现,着力推动“从1到100”特别是“从1到10”的突破和转化应用。在产业创新方面,既要关注产业的未来,又要布局未来的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浙江也不例外。“新春第一会”为何聚焦人才?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的讲话中透露了一个细节: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浙江考察,赋予浙江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的新定位新使命。把习近平总书记为浙江倾情擘画的美好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关键在人、关键在队伍。细看今年提及的高素质干部队伍、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高素养劳动者队伍,这“三支队伍”正是浙江构建的“一号工程”、“十项重大工程”的推进主体,关键之招,两者融会贯通,不分彼此,其意不言自明。去年,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说,我国的人口红利并没有消失,人才红利正在逐步形成,发展的动力依旧强劲。浙江首提要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既是探路,也是示范,这是经济大省勇挑大梁的一种体现。当然,“新春第一会”传递的信号再多,其实也只是发号枪,更关键的是,要拿出“拼”的精神,“闯”的劲头,“实”的作风,让一切梦想成真。-
2024年2月19日
其他

龙年首个工作日,浙江拼了

2月18日,农历新年首个工作日,“满弦”开工的之江大地,已然“热辣滚烫”:上午11时,2024年全省“千项万亿”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投产投运活动上,一声开工号令下,浙江333个项目集中开工投产投运,总投资9770.6亿元。无论项目数还是投资额,均创历年新高。胡元勇摄开年即冲刺的浙江,将发力的锚点放在了稳定经济运行“压舱石”的重大项目上。浙江的“压舱石”,够稳够实够有劲吗?01新高度:总投资近万亿元总投资9770.6亿元,无疑是近年来浙江投资的又一新高度。再进一步细看,还能看出此次项目呈现出的三个鲜明特色。首先,项目实。“这批项目全部从‘千项万亿’工程计划中筛选。”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千项万亿”工程是浙江有效投资的“资源库”。作为浙江重点实施的“十项重大工程”之首,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即“每年滚动推进1000个左右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万亿元以上”。2023年实施当年,浙江1244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2976亿元,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约三分之一。涌金君注意到,今年浙江11个市会场,均设在项目现场。9个开工项目中,如嘉兴桐昆PTA和高性能纤维生产项目,杭州国科大杭高院项目,宁波金七门核电一期项目等;投产项目设在温州正泰能源量测设备项目;投运项目则是金华至宁波铁路项目。更为重要的是,项目的实,更体现在实实在在的开工建设。如湖州已明确提出,确保所有项目在今年6月底前实质性开工建设。其次,质量优。本次活动中,总投资100亿元以上项目多达14个,50-100亿元项目有43个(含开工投产投运项目)。这批投资规模大、项目质量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纷纷围绕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重大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总投资达53亿元的杭州国科大杭高院双浦校区项目,颇引人关注。它的出现,意味着浙江科研院所将再添一员猛将。国科大杭高院双浦校区效果图
2024年2月18日
其他

超20万亿元,浙江把钱借给谁了?

评价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势头有很多角度:生产车间忙不忙,即将落地的大项目多不多,信贷需求是否有较大增长······其中,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血脉通畅,经济发展才健康有力。近日,浙江金融主管部门公布2023年主要金融数据。从成果看,截至12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首次突破20万亿元,达21.7万亿元,全年新增2.7万亿元。其中,制造业贷款、普惠小微贷款、涉农贷款余额等指标均全国第一;从趋势看,主要金融指标稳步增长,信贷投向结构更加精准,为高质量发展“强筋健骨”。01为高质量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放在全国坐标系中,21.7万亿元是何水平?2023年,GDP排名全国前10的省份或直辖市贷款余额平均数为13.91万亿元,浙江高出55个百分点;从全国范围看,21.7万亿元的成绩排名全国第三,仅次于广东的27.1万亿元和江苏的23.3万亿元。图源:视觉中国“21.7万亿元的规模,是金融支持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结果,这与全省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的预期目标是相匹配的。”中国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引导金融机构挖掘有效信贷需求,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大局。做生意要本钱。企业若“手头紧”,就难以大胆奔前景。作为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标,贷款规模稳步增长,反映出实体经济向上向好的发展势头。透过金融资金的流向,我们可以捕捉到浙江全力拼经济的三大特点。第一,从贷款主体看,企业贷款成为贷款增长的主力军。根据统计,2023年,住户贷款新增4377亿元;相较之下,企(事)业单位贷款新增22345亿元,同比多增4022亿元。这意味着,在浙江,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愈发紧密,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愈发牢固。第二,从贷款期限看,中长期贷款保持多增,对中长期投资的支持有所加强。2023年,这一体现投资意愿以及扩大生产信心的信贷指标增长迅猛,新增1.83万亿元,同比多增2470亿元,占新增贷款总额的68%。中长期贷款周期长、额度高、还款压力小,多流向生产制造企业,位于台州路桥的八达阀门就是其中之一。去年9月,这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投资2亿多元的阀门高端产品生产线项目在当地顺利开工。然而就在半年前,企业负责人还在为高额配套资金缺口而苦恼。农业银行台州路桥支行得知情况后迅速组建专家团,为其制定专项金融服务方案。最终,八达阀门获得各项贷款共计7000多万元,贷款期限最长达8年,有效解决了项目建设、扩大生产的后顾之忧。图源:视觉中国像八达阀门一样,冲击高端制造的企业,往往成为金融机构的偏爱。可以预见的是,中长期资金“血脉”的持续畅通,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技术攻坚、稳链强链创造了更加稳定的金融环境,也为浙江挺起产业“脊梁”注入澎湃动能。第三,从领域看,2023年,浙江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制造业贷款、普惠小微贷款、涉农贷款余额持续增长,余额均居全国第一。信贷结构的优化,不仅满足了企业、居民等市场主体的融资需求,也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提高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以浙商银行为例,该行实施“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经营策略,将各类政策资源优先支持在普惠小微业务上,截至2023年末,全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3000亿,累计服务小微客户超60万户。资金活跃的地方,大多充满活力。比如千万市场经营主体带来的烟火气、乡村振兴展现出的新气象······从“钱景”看前景,浙江今年将在三方面有更多作为:一是跨境人民币业务。2023年,浙江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量首次突破2万亿元,同比增长47.1%。可以预见,一系列重大利好政策的贯彻落实,将更好支持浙江企业“走出去”。二是科技金融。浙江作为全国科创高地,金融要素保障充分、金融产品丰富,未来,将全力做好科技型企业融资保障工作,开展科创金融服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提高科技金融服务的精准性。三是降成本。过去一年,浙江利率水平均为有统计以来历史最低;调整涉及全省个人按揭贷款利率,惠及226.8万户家庭。中国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效能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推动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02民营企业贷款占据半壁江山21.7万亿元的贷款余额,不仅有量的增长,还有质的优化。反映在具体成效上,为民营企业“解渴”最有代表性。2023年,浙江推出一系列“组合拳”,在法律、政策、营商环境等方面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金融机构纷纷响应省委、省政府部署,民营企业贷款保持高增长态势。这在数据上有直接体现:截至2023年12月末,全省民营经济贷款余额超9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二。成本方面,1至12月,全省企业利率同比下降34个基点,处于历史低位。超9万亿元的民营经济贷款,占据全省贷款总量的半壁江山,民营经济大省名副其实。对此,浙江是如何做到的?第一,充分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俗话说,政策千万条,落地第一条。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针对民营企业的支持政策不在少数。可现实中,由于部分民营企业存在信息不对称、缺乏抵押物等问题,有的金融机构“有心无力”。如何提高他们的服务意愿,鼓励“雨天不收伞”,这是摆在不少金融主管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浙江给出的对策是,用好货币政策工具。一方面,货币政策工具可实现精准滴灌,让更多信贷资源涌入民营企业;另一方面,推动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民营企业更愿贷、更敢贷。一项项货币政策工具,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民营企业带来真金白银的支持。比如,自2022年5月以来,通过专项再贷款,浙江撬动投放了交通物流贷款256亿元。又如,截至2023年12月末,在碳减排支持工具助力下,省内金融机构累计发放碳减排贷款470亿元。更为重要的是,货币政策工具示范效应明显,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加入到服务民营企业的队伍中来。2023年,浙江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激励资金,带动全省地方法人银行新增普惠小微贷款超4000亿元,这一数据位居全国前列。第二,推广“首贷户”等专项行动,做好增量文章。“零贷户”变“首贷户”,关键在于填补企业的征信空白。以数字化为抓手赋能发展的浙江,金融机构亦推出不少创新服务。在温州,瑞安农商银行利用大数据画像填补企业信用数据;与此同时,该行还“一企一策”,为小微企业首贷配置方案,探索从无贷户到伙伴客户的全流程服务。浙江永邦电器有限公司成为推广“首贷户”专项行动的受益者。去年,受外部经济形势影响,企业应收账款不及时,自有资金逐渐出现缺口。瑞安农商银行主动上门服务,授信并发放330万元信用贷款。“审批快,还无需抵押物,没想到像我们这样的‘零信贷’企业也能获得金融支持。”企业负责人彭女士又惊又喜。不只是瑞安农商银行。如今在浙江,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利用大数据,精准触达民营企业,如宁波银行的“出口微贷”、农行浙江省分行的“小微网贷”等。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全省累计拓展民营企业首贷户超47.3万家。图源:视觉中国第三,建立金融服务民营经济的长效机制。为民营经济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不是应时之举,而是长久之计,这一点,已是浙江金融机构的普遍共识。在实践中,浙江还探索出了自己的经验。首先,金融工作不是单打独斗,因此合作要长效。2023年,各家机构强化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合作伙伴越来越多。比如,配合省发改委做好重大项目融资工作,累计支持1万多个重点建设项目,发放贷款超2万亿元;又如,与省经信厅建立制造业重点企业对接服务机制,全省“专精特新”企业融资超过8000亿元。其次,金融政策有其专业性,因此靠前服务要长效。近年来,浙江建立常态化走访服务机制,送政策、解难题。去年,全省金融系统累计举办线下金融政策宣讲会和座谈会超8000场,参会企业达11万家次;共走访民营和小微企业16万户,解决融资需求6097亿元。浙江省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动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需切实提升服务理念、能力和质效。中国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后续会继续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的要求,本外币协同助力稳外贸稳外资,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和管理水平,为浙江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4年2月8日
其他

浙江县县超百亿

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浙江山区26县GDP均实现破百亿元,其中三个县首次突破百亿元,有四个县(区)已破500亿元。近年来,在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大框架下,浙江持续赋能、推动山区26县经济发展,使得它们快步跟上全省发展节奏。“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重点、难点、关键点就在山区县。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研究制定了一系列超常规举措,支持山区26县走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特色之路。山区县GDP县县超百亿,对于我省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01“头”“尾”并进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国际环境风高浪急、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疫情“疤痕效应”等复杂严峻形势。尤其对山区26县来说,发展底子薄、调配资源能力不足,更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冲击。山区26县发展好,浙江经济才真正好。今年浙江GDP突破8万亿元,山区26县尽了力、做出了贡献。两个积极信号尤其值得关注:其一,山区26县中的头部县(市、区)增长强劲。平阳全县GDP首次突破700亿元,居山区26县之首。这样的体量,放在全省90个县(市、区)中,已属于中游。平阳经济开发区。平阳县委宣传部供图这些年,平阳在“崛起”。2022年,平阳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双双突破600亿元大关,跻身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在当年的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实绩考核中,排名山区26县第一。2023年初,平阳就提出“年增百亿”,即力争2023年增速进入“全省前十”、总量突破700亿元。一年过去,平阳说到做到。除了平阳,在山区26县中,GDP超过500亿元的还有衢州市柯城区、永嘉县、丽水市莲都区等,它们是山区26县发展中的排头兵。其二,长期“吊车尾”的云和、景宁、庆元,GDP首次突破百亿元,浙江90个县(市、区)GDP全部破百亿元。“这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放在全国各省区来看,这也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成绩。”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区域所王艺博士说。以景宁为例,这两年奋起直追,追赶步伐明显加速:2022年,景宁GDP首次突破90亿元关口;2023年,景宁一举突破百亿元新关口,达到102.8亿元,经济发展站上了新台阶。景宁民族创业园。刘德荣摄而人口仅11万的云和,2023年也一举突破百亿元,同比增速7.6%,超过全省平均;地处浙闽交界的庆元,经济发展长期靠后,即便如此,去年奋力跃上百亿大关。“三个县GDP实现破百亿,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浙江经济、共同富裕的底部保住了,也意味着这三个县拥有了一定的自我造血能力。”王艺博士认为。02“内”“外”发力山区26县能不断突破,有两大重要因素。第一,山区26县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强劲的富民强县的内生动力。富民强县,关键看产业。山区26县在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部破5亿元的基础上,2023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全部破6亿元。快速发展的工业,成为山区26县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山区26县在谋求产业发展上各显神通,打出了三招。第一招,招引大项目。数据显示,2023年,浙江山区26县共有投资超10亿元以上制造业重大项目99个,计划总投资3019.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79.9亿元。如平阳,近年来持续不断招引大项目,并提出“确保工业用地连续7年超千亩”。力度之大、决心之大,可见一斑。2023年,平阳投产省重大产业项目13个,落地亿元以上产业项目25个。除了紧盯眼前,平阳还放眼未来,提出“确保2024年项目数量、质量均再创新高”。第二招,做强优势产业。山区26县产业基础虽不如发达地区深厚,但不少地方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产业。做强自身优势产业,成为26县的主攻方向。如今,山区26县中,已先后涌现出了遂昌金属制品、天台汽车零部件、青田不锈钢、龙游特种纸、永嘉泵阀、武义县金属制品、缙云机械装备、松阳不锈钢、平阳新材料、龙游碳基纸基新材料等10个产值超百亿的“一县一业”。其中,青田县高端不锈钢、武义县金属制品、缙云县机械装备等三个“一县一业”产值超200亿元。浙江畅尔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装配车间。缙云县委报道组供图第三招,培育新兴产业。承载着景宁人对“生态工业”希冀的景宁经济开发区里,随着县域内单体投资最大工业项目——沪特精密机械装备制造项目也在此落地,如今一个精密制造产业链孵化成型。值得注意的是,在10个百亿级产业中,除了传统产业,也冒出了新兴产业。比如平阳新材料、龙游碳基纸基新材料,还有缙云机械装备、青田县高端不锈钢等也契合了浙江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大方向。第二,外部助力让山区26县如虎添翼。一是量身定制发展政策。尤其针对山区26县的“一县一策”的落地生效、迭代升级,为山区26县的追赶之路做了精准指引。所谓“一县一策”,即为26县量身定制发展方案和支持举措。在2021年底,浙江实现了26县“一县一策”全覆盖的基础上,2023年浙江再次对一县一策”实施迭代升级。在原有政策效应到达极限后,2023年,开化县新的“一县一策”瞄准了文旅产业,争取到了更多文旅方面额外支持,如支持开化根缘小镇建设国家级研学营地、支持开化“一场两馆”及配套用地报批与建设等,一下子打开了发展格局。二是牵线搭桥推动产业合作。50个经济强县牵手山区26县,在2023年继续走深走实。2023年前三季度,推动山海协作产业合作项目225个,到位资金320亿元。三是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浙江深谙山区县奔富要先修路。仅过去一年,浙江重点推进杭温铁路、杭衢铁路、温玉高铁、甬舟铁路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温福高铁、六横公路大桥二期等项目前期工作,均有利于放大山区县的区位优势。景文高速。余超摄有着“浙南天路”之称的景文高速,是景宁县和文成县的重要连接线。随着其2023年初通车,景宁到温州文成的车程,由原来的两个半小时缩短为
2024年2月5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从0%到6%,浙江工业靠什么?

数据显示,2023年浙江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要知道去年1-2月,这个数字是0%。作为经济压舱石的工业,0%一度让人捏了一把汗,不过后续故事尽显浙江工业的韧性。浙江全面推进工业经济稳进提质,规上工业增加值逐季回升到一季度的3%,上半年的4.7%,前三季度的5.5%,全年的6%,超过5.5%的预期目标,尤其是“415X”集群规上企业营业收入高达8.6万亿元。从0%起步,一路回升、向好,浙江工业靠的是什么?01在“两头挤压”中求突破0%,要理性看待。2022年同期浙江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达10.7%,列全国第一。在高基数平台上,能实现同比持平,已非易事。不过,数据让人警醒。彼时,浙江工业面临四个“两头挤压”困境。一是外需下滑和内需恢复缓慢两头挤压,部分行业产能利用率不高。外需不振叠加消费乏力,传导至生产端,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订单减少,开工不足。比如在全球经济复苏势头放缓的背景下,浙江通用设备制造行业增加值增速,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二是房地产关联制造业不振和新兴热点行业竞争加剧两头挤压,后续增长基础不稳。2022年以来楼市低迷,直接影响到与之相关的上下游行业。浙江的金属制品业,就一直处于低位增长。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催生的新兴热点行业竞争加剧。比如新能源汽车,去年前两个月增势趋缓不言而喻。图源:视觉中国三是美西方打压遏制和新兴国家加快追赶两头挤压,产业转移长期影响加深。这几年,美联合一些国家对我国进行遏制打压围堵,企图将我国锁定在价值链最低端。彼时,不少浙企向记者表示,当时他们已经收到不少合作伙伴的“最后通牒”——到海外建厂,否则就终止合作。四是成本高位和价格低迷两头挤压,企业盈利空间受限。2023年以来,由于市场需求恢复缓慢,企业开工明显不足,成本上涨问题相对凸显。2023年1至2月,全省小微企业营收和利润双双下降,处于2010年以来的同期最低点。“0%,是拼出来的。”正如省经信厅经济运行处相关负责人所说,虽然2023年1至2月规上工业增加值,与上年同期持平,但比2022年12月份回升4.7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速5.2%,高于全国的两年平均增速。就像硬币的两面,0%带来了压力,但也强化了浙江逆水行舟的决心。浙江抓住三个发力的重点:首先是重点行业。针对重点行业,浙江省经信厅持续推进“一业一策”,助推景气行业加快发展,帮扶困难行业脱困。一季度,38个工业行业大类中31个行业增速比1至2月回升,回升面达81.6%。电气机械、化学原料、汽车、烟草制品、计算机通信电子等制造业分别增长19.2%、13.2%、11.6%、10.4%和7.8%。图源:视觉中国第二是新兴动能。一季度,规上工业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战略性新兴和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8.7%、4.7%和3.5%,增速均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且比1至2月要快。更重要的是发展信心。尽管去年1至2月,浙江规上工业增速为0%,但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6.8%,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5.5%,远高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投资保持高增态势,不仅是一季度回暖的前奏,更是全年逆袭的基础。“开局不易,但一季度时浙江工业已经找到回升节奏。”省经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回头看,才更能体会浙江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高于全国4.6%的不易和含金量。02在“翻身仗”基础上促稳求进一季度翻身可喜,全年保持增长更可贵,这要求“稳”的基础必须更加扎实,“进”的动能也必须更为强劲。实现如此结果,浙江靠什么?一靠新型工业化的加持。过去一年,集群,经常出现在浙江经信系统的各大会议。“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主体是集群、重点靠集群、希望在集群。”省经信厅相关负责人强调。新型工业化是强国之路,先进制造业是强国之基,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事关全局、事关长远。图源:视觉中国自2020年以来,浙江连续4年高规格召开全省制造业大会,出台《关于高质量发展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指导意见》《浙江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等系列政策文件,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越走越稳、越走越实。2023年初,浙江正式启动实施“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并以此作为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抓手。现在,“415X”集群已然成为浙江经济的主导力量。2023年,浙江“415X”产业集群营收贡献了全省规上工业营收的70%,“核心区+协同区”的营收增量占90%,投资增量占80%,集群效能已经释放。二靠新质生产力的推动。去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提新质生产力。省发规院副院长兰建平说,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有利于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形成新产业新动能,实现从“效率型”经济向“创新型”经济的转型和跨越。浙江加速起步,去年,浙江加强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等文件相继出台,提出到2027年,浙江虚拟现实及相关产业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成为全球重要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高地。三靠政策效应加快显现。在宏观经济形势不景气,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需要政府有为的“手”。比如在“8+4”经济政策体系中,省经信厅牵头“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政策包,下达专项资金用于产业链提升、先进制造转型升级、优质企业竞争力提升、集群服务体系构建等。为了减少企业负担,浙江还一手抓减负,一手增效益。开展企业“最多报一次”改革,迭代“惠企政策直达”“一指减负”应用,为企业减负超3300亿元;出台“增利十条”,加强工贸联动,组织“十链百场万企”系列活动346场,参与企业2.88万家(次),经统计已对接订单1896亿元,融资1322亿元,投资或研发项目合作616个。03朝“全球先进”不懈努力从2003年浙江提出“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到2024年“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浙江工业发展的目标始终没变。在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大与国内经济回升面临困难的形势下,2024年要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左右的目标,比去年打0%的翻身仗或许更难。比如企业最为关注的利润问题,2023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营收利润率为5.3%,和2021年7.1%的最高水平比,仍有距离。为此,浙江也再次明确主方向。图源:视觉中国第一,进一步优化工业基础。浙江是制造业大省,传统制造业占实体经济半壁江山。但传统产业并非落后产业,其改造升级直接关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政府工作报告就指出,2024年浙江将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传统产业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实施重点技改项目5000项以上,推动装备制造、纺织服装、五金制品等优势产业迈向中高端。比如,最新印发的《浙江省绿色石化(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中,就提出加快数实融合,持续推进绿色石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第二,不断培育新动能。2023年,数字经济仍是浙江工业发展的“火车头”,核心产业增加值9867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增速比GDP高4.1个百分点。今年,浙江将实施“蝶变数字经济”行动,积极推进“智改数转”,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9%左右,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达85%。新动能也离不开高能级平台。去年10月,浙江迎来首个通过验收命名的“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宁波前湾新区智能汽车产业平台,2022年实现主导产业产值超1200亿元,平台产业规模、亩均效益、创新集聚全省领先。平台越高级,越能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带动作用。面向2024年,浙江计划优化全省产业布局,加强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建设,着力打造“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和专业化特色小镇。支持杭州、宁波争创未来产业先导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第三,擦亮民营经济金名片。浙江工业在回升向好的过程中,民营企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23年,规上工业民营企业增加值增长7.8%,对规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为91.4%。最近发布的“8+4”经济政策体系中,浙江对“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政策进行修订,专门增加了“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容,并明确要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强化链主企业引领作用,做大做强雄鹰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优质企业群体,努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世界一流企业。“去年从0%到6%的飞跃,充分体现了浙江工业的韧性,我们要不断夯实稳固向好的基础,增强新型工业化新动能,发挥好工业发展的‘压舱石’作用。”省经信厅相关负责人说。-
2024年2月1日
其他

8+4,这次等于几

2024省两会结束不久,浙江拼经济再出招。1月30日上午,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全方位介绍2024年“8+4”经济政策体系。这一招,名字很熟悉。从2022年的“5+4”稳进提质政策体系,到2023年的“8+4”经济政策体系,这已经是浙江省连续第三年在年初向社会发布全年经济政策安排。这一好招实招不断有新意。今年浙江聚焦聚力提升政策引导保障成效,对“8+4”经济政策体系进行迭代升级,着力提高政策实施的精准度、实效性,为全力拼经济提供更强劲的政策供给和要素支撑。2024年“8+4”经济政策体系发布会现场。图源:浙江发布
2024年1月31日
其他

浙江完成一万个“小目标”

经济复苏过程中,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投资,常被视作风向标。过去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多重挑战叠加的严峻考验,投资的确为浙江经济回升向好提供了坚实支撑。数据显示,2023年,浙江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1%,高于同期浙江GDP增速。同时,这一数据高于全国平均3.1个百分点,充分体现了浙江作为经济大省挑大梁的担当。更令人欣喜的是,浙江在推动投资增长的同时,亦持之以恒推动投资结构的优化,浙江投资量稳质优的特征进一步显现。01量稳:“两个100%”在全长约188.3公里的甬金铁路上,一列列“绿巨人”日夜穿梭,将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琳琅满目的小商品,不停运往世界第一大港宁波舟山港。2023年底,这条“超级货运”铁路正式通车,自此,浙江两大世界级枢纽间的“血脉经络”连通了。对浙江而言,这样的重大项目,通得正当其时。图为甬金铁路。通讯员
2024年1月30日
其他

浙江这次成了“黑马”

2023年,浙江外贸刷新多项记录。根据杭州海关发布的数据,浙江出口占全国份额升至全国第二,进口首次跻身全国前五,外贸贡献率居全国首位。全年,浙江省进出口4.90万亿元,较上年增长4.6%;其中,出口3.57万亿元,增长3.9%;进口1.33万亿元,增长6.7%。“过去一年,浙江顶住外需低迷、价格下跌等多重压力,优化贸易结构,稳外贸政策持续显效,展现了浙江作为外贸大省的担当和韧性,为全国出口实现正增长发挥了关键作用。”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进口和出口的双双进位,正是经济大省勇挑大梁的鲜明注脚。01在曲折中前进如果把去年浙江外贸的增长情况画一张折线图,就能清晰看出,浙江出口不是没有波动。前两个月,浙江出口同比下降6.4%,宁波舟山港集装箱空箱率高企也一度成为“热搜”。数据的起落中,反映出浙江外贸面临的三变:一是大环境变了。整体看,全球经济下行、外需不足、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影响、地缘政治风险等制约因素频现,浙江作为外贸大省,更是“首当其冲”。二是市场变了。作为长期主要出口目的地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份额出现明显回落,去年1-2月,浙江对欧盟、美国分别进出口1115.0亿元、901.3亿元,分别下降10.8%和15.6%。三是优势产品变了。去年1-2月,浙江机电产品出口2322.7亿元,下降3.4%,同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1473.0亿元,下降10.3%。在义乌港等待海关施封的集装箱卡车。杭州海关供图就像一场马拉松,起跑受阻并不可怕。从去年3月起,浙江出口规模连续位居全国第二,开始出现新的亮点——一是新兴市场保持增长。一季度,浙江对东盟、中东、拉美、非洲进出口同比均有显著增长,合计拉动全省外贸增速6.1个百分点。二是“新三样”表现亮眼。一季度,全省机电产品出口3816.3亿元,同比增长8.1%,占全省出口总值的45.7%。其中,“新三样产品”(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合计出口414.2亿元,同比增长46.2%。“出口的‘先抑后扬’,恰恰体现了浙江外贸的韧性。”杭州海关统计分析处处长王杨分析。三是民营企业数量达到新高。去年,浙江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首次突破十万家,其中有出口实绩的首超9万家,居全国首位。全国每五家民营出口企业中,就有一家是浙江企业。看进口,首次跻身全国前五的浙江,成绩同样来之不易。“相对于出口,进口并非浙江的强项。要实现高水平开放,必须把短板补上。”省商务厅有关负责人说,补短板,不是“补数据”,而是通过进口,补上浙江高质量发展中的必需品。2023年,浙江主要大宗商品进口量增加26.8%,对全省进口值增长贡献率达63.3%。大宗商品以工业中间品为主,浙江是资源小省,大宗商品大量增加,说明浙企的产能在持续释放。浙企参加第六届进博会。省商务厅供图此外,浙江消费回暖在拉动进口。以一季度为例,全省消费品进口318.8亿元,同比增长23.2%。其中乘用车、食用植物油、肉类同比分别增加1.3倍、3.5倍和77.0%。2023年,浙江机电产品、消费品、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均远超全国平均增速。“在外贸发展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的背景下,浙江出口、进口双进位的成绩得来不易。”王杨分析,这充分显示了浙江外贸韧性强、活力足、潜力大的特点。02在挑战中勇进在世界变乱交织、全球经济形势低迷的2023年,面对挑战,浙江的激流勇进靠什么?一靠浙企的韧性。嘉兴瑞丽家纺董事长费中富刚从马来西亚开拓市场归来,打开他2023年的飞行记录,7国19个海外城市的飞行线密密麻麻,总里程超20万公里。2022年12月,费中富跟随省级商务部门飞赴德国、法国,浙江“千团万企拓市场增订单”行动也自此揭开序幕。行动启动以来,全省累计组织团组2861个,联动企业1.82万家次,达成意向订单近1900亿元。费中富提到的新市场,也是浙江外贸2023年的主旋律。数据显示,2023年,浙江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占浙江出口的49.7%,增长贡献率119.6%。就在去年一季度,东盟超过美国,稳居浙江第二大贸易市场。越来越多浙企将目光投向新兴市场,先行者正收获着更大的订单。20多年前,浙江省纺织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与孟加拉国采购商建立合作。“那时不是大单,但现在果实长大了。”该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孟加拉国服装行业快速发展,成为纺织面料出口的主要市场之一。海关关员上门服务,配合企业完成订单业务。杭州海关供图二靠产品升级、渠道变化。2023年,浙江“新三样”产品出口超1400亿元,规模是5年前的6.3倍,成为浙江出口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拉动力量之一。位于长兴的浙江安力能源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获益者。作为全国首家钠盐电池的民营生产企业,安力在去年迎来了高增长。“目前,我们生产线都是满负荷运行,今年春节也要加班加点。”公司办公室主任张微介绍。跨境电商是不容小觑的增量之源。2023年,浙江通过海关跨境电商平台出口1798.3亿元,增长47.8%。“传统外贸是等着别人给订单,企业议价能力弱,跨境电商则给品牌出海提供了新机会。”浙江双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关务负责人介绍。在进口上,浙江同样下了不少功夫。展会是促进口的重要渠道,以促消费带动进口效果显著。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浙江促成进口订单首超100亿;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来自浙江各地的采购天团成为展商们青睐的客人。比如,义乌超4000名采购商带着食品、农产品等消费品的采购清单参会。三靠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去年外部形势复杂严峻,让我们有一种‘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危机感,因此政策出台的速度、力度、广度都超越以往。”省商务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去年,浙江出台《全力拓市场增订单稳外贸的若干措施》,共支持150余个货贸类重点展会。不仅鼓励企业走出去,也帮企业把客商“带进来”。便利海外人员出入境,浙江推出了紧急商务口岸签证政策,支持境外商务人士更便捷地入境。截至目前,全省已审批此类签证160余件,覆盖墨西哥、印度、日本、美国等国,为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值超80亿元。03在高位上进阶“浙江的外贸表现有着非常好的基础,在此之上要求更进一步,难度巨大。”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余淼杰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他打了个比方,从60分成长到80分容易,但从95分上升到99分很难。浙江外贸的规模越来越大,占全国份额越来越高,保持高速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以出口为例,按照2023年的数据,浙江今年如果能增长1%,其体量就相当于西部一个省份的2023全年的出口额。今年,国际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上升,在年初全省商务工作会议上,浙江给自己定下了目标——“努力为全省和全国大局多作贡献。”浙江的底气在哪?从记者近期对企业家和相关部门的采访来看,信心来自三方面。首先是企业对未来的预期。专家认为,2024年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外贸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现实的情况也验证着这一说法。比如,近期海关对样本企业的统计调查看,浙江出口企业的新增订单连续两个月处于扩张区间。再如,新年伊始,温州、丽水企业就纷纷走出去亮相香港玩具展,已获得不少意向订单。其次是源于企业的竞争力。一是市场开拓能力。全球有市场的地方,就有浙商活跃的身影,浙江从未松懈过对多元市场的挖掘。对于新兴市场的市场需求,浙企嗅觉敏锐,快速反应,成绩单也因此亮眼。2023年,主要新兴市场进出口在全省比重首次超过50%;全国对非洲、拉美、中东、俄罗斯的出口,浙江排名第一。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博览会现场。省商务厅供图二是跨国经营的能力。“越是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越要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这是许多浙江外贸企业此刻的共鸣。不少浙江企业在境外开展加工,在省内设立国际贸易总部、研发中心,把增强跨国经营摆到更突出的位置。此外,是政企携手对各种风险挑战的预判和应对。在省商务厅贸发处副处长张晓雯的办公桌背后,挂着一幅全球贸易风险地图,图上,各地区按照风险等级填充了不同色彩。她在关注不久前的红海航运危机,她表示,新一年将和出口信保、杭州海关等单位继续合作,通过承保支持、融资便利等渠道,帮助和引导企业应对更加动荡的贸易环境。40万吨级巨轮靠泊宁波舟山港鼠浪湖矿石中转码头。杭州海关供图省商务厅党组书记、厅长韩杰表示,在稳外贸上,浙江将持续打好外贸“稳拓调”组合拳,深入推进“千团万企拓市场增订单”行动,大力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绿色贸易和跨境电商出口,推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等“新三样”出口,不断提升浙江产品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同时,还将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培育壮大外贸主体,加快完善境外营销网络,推动商务人员出入境更加便利化,全力巩固外贸基本盘。此外,“我们拥有自贸试验区这一高水平的开放平台,当然要用好用足。”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浙江要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领域先行先试,为全国提供更多“浙江经验”。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目标在于“高水平开放”的浙江,不会仅仅盯着数据的升降,而是通过更具战略眼光的布局,深入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为外向型经济打开更长远的发展空间。-
2024年1月29日
其他

余杭,登顶

时隔一年,余杭再次坐上“浙江经济第一区”宝座——日前,杭州市余杭区发布消息,2023年该区GDP达2936.43亿元,同比增长8.5%。2023年,余杭人都憋着一口气。向外看,这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经济成色能否经得起检验,充满不确定;向内看,2022年余杭区(2651.3亿元)被宁波市鄞州区2734.8亿元的GDP成绩超越,错失第一。能否重回第一,是萦绕在余杭人心头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年拼经济的紧迫动力。把握机遇、顺时应变,过去一年,余杭步子迈得扎实,收获也颇丰——看影响力,杭州亚运会火种采集、“良渚论坛”举行等,让余杭频频站到全球聚光灯下;看经济指标,服务业增加值总量全省第一,投资总量首破千亿大关等,为杭州“冲刺2万亿”作出了最大贡献。我们也想知道,重回第一,余杭经历了什么?01创新,还是创新回看2023年,余杭的创新引擎动能强劲。去年5月,余杭被授予浙江省科技创新工作最高荣誉——“科技创新鼎”,这也是余杭第三次被授予这一荣誉。连续拿奖背后,是余杭不断构筑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塔尖重器”。浙江拥有10家省实验室,其中,余杭独占4家。去年更是喜事不断,之江实验室入选首批国家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良渚实验室打造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湖畔实验室顺利竣工,天目山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成立,科创的底子相当厚实。之江实验室。余杭区委宣传部供图这些平台,是余杭打造全球创新策源地的关键支撑,也是引领产业升级“聚宝盆”。比如天目山实验室正研究的锂金属电池,或可成为商业锂离子电池的替代品;湖畔实验室聚焦新一代视频编解码技术,能让未来的视频比“超高清”更高清……科创“实力担当”,正在以集群之势快速成长。2023年,浙大超重力大科学装置成功结顶,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有序实施,省海洋科学院成功落户,浙江算力中心启动筹建,北航国际创新学院建成启用,未来科技城获批省级高新区……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4.55%(2022年),创历史新高。开车行驶在文一西路,这种创新氛围会更为直观。一路向西,道路两侧交错出现的是阿里巴巴全球总部、字节跳动华东中心、快手浙江中心、vivo全球AI研发中心等头部企业。在创新驱动下,余杭企业的含金量不断提升,2023年余杭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37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734家,数量均列全省第一。北航中法航空学院。余杭区委宣传部供图创新的河流涌动,背后是人才集聚。2023年初,余杭召开区委人才工作会议暨全力推进“创新策源工程”大会,发布创新策源工程2023年五大行动,力争将余杭区打造成更为强劲的聚才磁场。目前,余杭区人才总量超40万,人才工作持续领跑全省。02重塑新优势一个地区要想在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拥有自己的优势产业。对于过去的一年,余杭这样描述自己:这是经济发展二次攀峰的一年,重塑了区域竞争的新优势。对余杭来说,区域竞争的优势是数字经济——2023年前三季度,余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实现全省第一。2013年,阿里巴巴正式落户余杭,翻开了余杭数字经济故事的扉页。10年间,二者相互成就,前者成长为“参天大树”,后者则发展成全省数字经济大区强区。余杭俯瞰图。余杭区委宣传部供图然而先发优势并非绝对优势,余杭要想实现数字经济“二次攀峰”,必须走出新路子。变革正在发生。在电子商务板块,余杭大力培育以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为主要代表的新电商增长点,探索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电商领域的创新应用,构建起更为完善的产业链条和产业生态。产业稳中向新。作为典型的都市区经济,余杭的产业结构中,服务业占主导。2023年,余杭服务业增加值总量全省第一,增长10.3%。占GDP比重创历史新高。而在余杭的服务业中,高新技术服务业又占主导。比如,以信息软件业为主体的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增幅达11.1%,增长强劲。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热词。此时回看余杭正布局的人工智能产业,何尝不是新质生产力的体现。视觉中国“重塑新优势,必须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余杭区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经济正在经历增速换挡,传统发展模式动力不足的问题,在疫情后更加凸显。余杭看到了这一点,去年余杭启动打造千亿级人工智能产业链和智能计算产业链,以及3000亿级智能物联产业生态圈,作为数字经济“二次攀峰”的突破点。不断有企业“破圈”。杭州亚残运会开幕式上,最后一棒火炬手徐佳玲用智能仿生手臂与火炬交握,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智能仿生手臂点燃火炬的奇迹。其中,实现控制智能仿生手臂的脑机接口的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正来自余杭。重塑新优势的激流之下,余杭也在下着一盘大棋,以未来科技城、良渚新城、钱江经济开发区三大产业平台为主阵地,发挥特色、错位发展,进一步完善区域数字生产力布局,加快构建全域一体的数字经济空间格局。03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感受一个城市的烟火气,从逛菜市场开始;而看一个地方有没有经济活力,标准则是营商环境。余杭夜景。余杭区委宣传部供图翻看余杭2023年的成绩单,几组数据值得关注,不论是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首超1000亿元,获评全省十佳招大引强区,还是新增市场主体6万家,总量27.5万家,数量均列杭州市第一。背后原因,都可归结于好的营商环境。2023年,浙江提出全面推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余杭也紧随其后定下目标: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最优区。与此同时,余杭还发布“强信心
2024年1月26日
其他

浙江经济强引擎:你的钱包

32550.2亿元,同比增长6.8%!日前省统计局发布的2023年浙江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折射出浙江消费市场的澎湃动力。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这也成为各地完成2023年经济工作任务的关键之一。6.8%的成绩,不仅比2022年提高2.5个百分点,还高于原先定下的年度目标(4.5%)2.3个百分点,当之无愧的成为拉动浙江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的最强引擎。通过一系列数据与事实能发现,浙江消费的新局面,源于三个变化。2023金秋购物节暨第二十届中国中华老字号精品博览会
2024年1月26日
其他

两个“首破”的浙江密码

浙江农民收入再创新高。省统计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031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7.3%,首次突破四万元大关,连续39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更为难得的是,全省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4%,增速比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6.1个百分点,首次突破2万元。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过去一年,浙江农民收入跑出加速度:全省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2.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进一步缩小至1.86。两个“首破”、两个“快于”,揭示了浙江农民增收的奥秘所在:在“千万工程”引领下,浙江发力“扩中”“提低”、打出“促共富”组合拳,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路径,持续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共同富裕注入新内涵。014万元,怎么来浙江农民的“钱袋子”,承载着农民群众的获得感,也是浙江奔向共同富裕的重要成绩单。40311元,怎么来?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发布的浙江省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主要指标显示:2023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最关键拉动力是人均经营性收入,同比增幅达12.7%;工资性收入虽不是增速主力,但以23825元的贡献,在收入总量中占据近六成份额;转移性收入和财产净收入也稳步提升,分别增长8.1%和7%。经营性收入历来是浙江农民收入的长板。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目前,浙江建成和美乡村示范村292个。在“千万工程”的持续迭代中,美丽乡村不断催生出多元新业态,农村电商、农旅融合、民宿经济,一、二、三产的界限不断被打破。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视觉中国在金华,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就采用牧旅融合的发展模式,成为亲子游热门地,带动周边3个镇9个村的村民就业、增收。牧场承载着“两头乌”养殖标准示范厂的功能,却不是传统牧场的样子:猪舍实行全封闭式管理,喂料、清理、新风系统等环节实现自动化、数字化,闻不到一丝臭味。小朋友可以参观小猪从怀孕、哺乳、保育到育肥的养殖全过程,也能在游乐园玩耍。分区域看,嘉兴连续第20年摘得浙江农民收入“榜一”。2023年,嘉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643元,城乡收入比1.53:1,继续保持全省最优;丽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30811元,增幅全省第一,达8.2%。“浙江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但从内部来看,不同区域在发展资源、发展能力上还存在较大差异,全力缩小区域差距,需要准确把握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同发展的规律性,因地制宜创新施策,做大农民收入‘蛋糕’。”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02突破“天花板”的关键持续突破“天花板”,浙江为低收入农户增收提供有力支撑。“面对经济承压,浙江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仍保持着比较好的增长水平,很大层面要归结于农村低收入群体收入的较快增长。”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黄祖辉说,6.1个百分点的“胜势”殊为不易,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山区26县是重点、也是难点。“浙江山区经济产业发展中,特色农业和休闲产业的快速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黄祖辉说,这类产业就业面广,能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拓展山区市场空间,让更多山区居民就地就近实现就业,也正是这一因素,带动农民经营性收入实现显著增长。另一方面,浙江不断强化联农惠农帮扶机制。山区26县中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速最快的龙泉,去年全面实施山区共富提效行动,制定联农带农机制、低收入农户“菜单式”帮扶等系列政策。龙泉黑木耳种植基地©视觉中国在龙泉市竹垟畲族乡金田村,8个村联手投资建设黑木耳共富基地,利用水稻轮作空档期,半年时间,带动44户低收入农户增收70余万元。“低收入农户采购加工好的菌棒,交由企业统一经营管理,可享基地保底收益、菜单式帮扶资金补助等收益,有条件的可优先在基地务工、学习产业技术。”龙泉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龙泉将进一步推广竹垟乡黑木耳产业共富模式,带动更多低收入农户参与到当地特色种养业项目中。聚焦“提低”,去年以来,浙江深入实施先富带后富“三同步”行动,鼓励发展庭院经济,支持小型到户产业项目31562个,实施来料加工岗位和场租补贴政策,还开发了4万余个公益岗位,优先聘用半劳动力、弱劳动力低收入农户就业。挖潜“扩中”,浙江创新“强村公司”、“飞地”抱团、片区组团机制,促进周边乡镇强化优势资源互通、共享发展经验,强强联合、以强带弱,加速区域内村庄共同奔富。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强村公司2240家,入股强村公司的行政村15226个,2023年利润20.72亿元,其中年分配金额18亿元,入股村村均分配收入11.83万元,有效促进了村集体增收。在云和,各地强村公司发挥山海协作优势,在宁波、杭州等地设立山海共富窗口门店,推广“农民接单种植、政府服务指导、村社监督收购、强村公司销售”的“全域订单农业”运营模式。2023年,云和县累计销售“消薄”产品1550余万元,带动农民增收1100余万元。03增收“密码”升级了从2009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7元,到2015年全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125元,再到2020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930元,回顾浙江农民收入破万历程,每迈上一个万元台阶,浙江的“用时”越来越短。这背后,浙江农民致富创收的方式正发生深刻变化。产业增收致富的链条拉长了。浙江农民的产业增收动力,不光来自田地里的初级农产品,更来自整条产业链的增值赋能。衢州常山,柚香谷灌装生产线
2024年1月25日
其他

长三角4份政府工作报告 “拼”起来了

“让蓬勃向上的安徽人人向往!”“始终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2024年伊始,长三角的“打开方式”是“拼”!过去一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特殊年份,大家格外关注经济发展成色。1月23日,沪苏浙皖四地在同一天发布政府工作报告。透过四份报告,我们能从跃动的数字上触摸到中国经济最强劲的脉动,也能一窥四地的发展特点。01四兄弟个个给力2023年,但从年终成绩单看,长三角经济总量依然是领跑全国,迈上30万亿元新台阶,占据全国的1/4。具体来看,上海2023年GDP达到4.72万亿元,增长5%;江苏GDP达12.82万亿元,增长5.8%;浙江GDP达8.26万亿元,增长6%;安徽GDP达4.71万亿元,增长5.8%。上海。视觉中国做大长三角“蛋糕”,沪苏浙皖四个兄弟必须个个给力。上海和安徽的经济总量有点意思。这几年,安徽GDP超上海的消息时有出现,2022年安徽GDP首次超越上海,位列全国第十。当地媒体分析:超过是必然。究其原因,上海已经转型成为服务业主导特征极其明显的经济结构,经济增速趋于平缓,不像工业那样,大项目一建,流水线一转,GDP就能迅猛拉升。从这个角度看,不管是看眼前还是看长期,安徽都必然超过上海,并且不止安徽,未来可能还会有其他省份追上上海。不过,魅力在于,大家都在奔跑,胜负瞬息万变。2023年,上海又以100亿的优势反超安徽,可谓你追我赶、不甘落后。江苏,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二,2023年继续在12万亿的平台上奔跑。目前,全国范围内经济总量在十万亿以上起舞的,也就江苏和广东省(2023年GDP为13.57万亿元)。在万亿之城的培育上,江苏十分给力。长三角9座万亿之城中,江苏就贡献了5座(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和常州)。后备军也指日可待,徐州、扬州、盐城这三座城市,已经瞄准万亿目标,迈开扎实的前进步伐。常州。视觉中国浙江,继续给自己“上分”——迈上八万亿新台阶。从2004年GDP突破1万亿元,2008年破2万亿元,2011年破3万亿元,2014年破4万亿元,2017年突破5万亿元,2019年一举突破6万亿元,2021年突破7万亿元,再到2023年破8万亿元。02奔跑中的新进位长三角不仅经济总量有提升,个别领域也有新突破。安徽的科技创新,让涌金君印象深刻。今年“两会”上,安徽科技创新成果不断,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前列。其中,“人造太阳”装置实现403秒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光纤量子密钥分发突破千公里,“九章三号”量子计算机原型机突破255个光子操纵,均创世界纪录。此外,提起安徽,就不得不提新能源汽车等新赛道。视觉中国如今在安徽,汽车作为“首位产业”,发展势头迅猛。2023年汽车产量249.1万辆、增长48.1%,新能源汽车产量86.8万辆,增长60.5%。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十大新兴产业全面发力,集成电路产量增长1倍以上,柔性显示产业产值增长1.9倍,装备制造业营收突破万亿元,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5200亿元。看浙江,出口规模和农村居民收入,也创下新纪录。一直以来,浙江的出口规模稳居全国第三。2023年,浙江实现出口3.57万亿元,首次超越江苏,跃居全国第二、占全国份额达15%。有专家分析,这和浙江民营经济发达,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密切相关。今年,为了持续发力打好“稳”传统市场、“拓”新兴市场、“调”产业结构的“组合拳”,浙江还发布了《全力拓市场增订单稳外贸的若干措施》等相关支持文件。浙江的农民富,不是什么秘密,2022年,浙江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分别连续22年和38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杭州富阳新杭派民居。视觉中国2023年,喜讯传来,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0311元,首次突破四万元大关。要知道,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691元,浙江是全国平均的将近2倍。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不光跟百姓自己努力有关,也跟浙江的投入呈正相关。仅去年,跟农村相关的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土地综合整治工程等就不少。2023年,浙江建成和美乡村示范村292个。03设定5%以上增长目标过去一年,长三角地区以硬实力呈现出强劲活力。展望2024年,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一市三省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仍需找准方向,找到发展的推动力。沪苏浙皖已经定下新年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预期为5%左右、5%以上、5.5%左右、6%左右,为全国稳增长发挥“压舱石”作用。上海发展很明确,瞄准“五个中心”,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国际经济中心,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加快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加快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视觉中国简单来说,上海就是要迈向高能级。比如产业发展,全力落实新一轮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上海方案”;比如平台培育,实施总部增能行动和全球运营商计划,加快培育一批千亿级、万亿级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新质生产力和产业集群,是浙江2024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一链一策”推动新兴产业提质扩量,前瞻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支持杭州、宁波争创未来产业先导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集群并不意外,从2018年起,浙江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经连续7年强调集群培育工作。“产业发展,高级形态是集群。”省经信厅厅长詹敏表示,产业发展正处于从分散向集聚、从集聚向集群的演进中。对浙江来说,集群培育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必须作出高分答卷的必答题。新质生产力,从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首次被指出,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重要场合反复强调,大家已经逐步意识到,未来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长三角已经在布局。江苏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安徽将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2024年的序幕已经拉开,此时不拼更待何时。-
2024年1月24日
其他

超8万亿元,浙江的新成色

1月23日上午,浙江省统计局发布数据:2023年浙江生产总值8255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与此同时,浙江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组组数据让人眼前一亮。这意味着,浙江发展又迈上了一个台阶。不少代表委员都把GDP增速6%这个数字特意圈注出来,他们热烈的掌声里,是振奋是喜悦,更是加油和鼓劲。浙江省第十四次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魏志阳摄回望2023年,浙江直面新问题新挑战逆势而进,把握新趋势新变化顺势而为,走出了一条复苏曲线:一季度经济回升向好,实现良好开局;二季度总体延续恢复态势;下半年,宏观调控组合政策发力显效,经济稳进向好态势明显。“2023年,面对国际环境风高浪急、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疫情‘疤痕效应’等复杂严峻形势,省委省政府积极采取精准务实有效措施,有力应对和化解经济下行压力,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供需两端协同恢复,成绩来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浙江省统计局局长吴胜丰说。01新“家底”超8万亿元,是一个全新的台阶。新世纪里,一个个万亿台阶,记录着浙江的发展路:2004年浙江省GDP首破1万亿元,2008年破2万亿元,2011年破3万亿元,2014年破4万亿元,2017年突破5万亿元,2019年一举突破6万亿元,2021年突破7万亿元,再到2023年破8万亿元。从3年到4年新增1万亿元,到近年来的2年新增1万亿元,不难发现,在经济体量不断增大的同时,浙江经济破新万亿的态势蹄疾步稳。杭州城市风光。视觉中国放眼全国,浙江经济总量已连续29年稳居全国第四。考虑到2022年浙江常住人口总量列全国第8位,这一成绩是值得骄傲的。同时,浙江GDP增速高于全国,对全国经济增长贡献率持续提升。去年前三季度,浙江对全国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7.7%,比上年全年提升0.8个百分点,经济大省勇挑大梁,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支柱力量。纵观全球,超8万亿元不容小觑。仅从经济体量上说,这个数据已超过荷兰、土耳其,直逼印尼。“从多个维度看,这都是一份相当不错的答卷。”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王美福说,“这一成绩是在世界经济下行的不利环境下取得的,是在三年疫情艰难修复过程中取得的,更是全体浙江人在克服种种市场不利因素情况下取得的。”事非经过不知难。这一年,浙江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不利因素增多,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叠加,既有风高浪急,也有暗流汹涌。环顾海外——地缘政治风险激化增多,美欧紧缩效应持续显现,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温,全球经济复苏放缓,国际贸易增长乏力。近看国内——疫情后经济恢复期的国内有效需求仍显不足,一些企业面临经营困难,部分产业有加速外迁之势。“虽然困难重重,可浙江经济依然亮点纷呈。”吴胜丰认为,工业“压舱石”定力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从年初的零增长到全年的6%,工业生产持续回升态势明显;银轮车间。企业供图。服务业“主引擎”动力强,受疫情冲击最为明显的服务业恢复也最快,拉动GDP增长3.8个百分点;“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消费持续回暖,成为“三驾马车”中贡献最大的,有效投资和进出口均保持较好增长。除了总量超8万亿元,浙江服务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额等关键指标均超3万亿元,工业增加值也接近3万亿元。“浙江经济的家底越积越厚实。”吴胜丰说。02新实力一路走来,风雨兼程是常态,大风大浪也时而有之。远有两次大的国际金融危机,近有世纪疫情。而爬坡过坎恰是浙江的拿手本领,每克服一次危机,浙江经济总能焕发出更蓬勃的活力,高质量发展的实力也随之晋级。这一次也不例外。强创新,让浙江后劲更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部署的2024年九项重点任务中,第一项就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将科技创新“置顶”,浙江已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愈是发展承压,创新主体的内驱力就愈强劲。30年专注制造业的巨星控股集团,2023年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0%以上。前不久,公司宣布未来三年投入100亿元进行科技创新。2023年1-11月,浙江近八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发费用支出,研发费用合计超3000亿元,同比增长8.9%,增速高于营业收入8.0个百分点;研发费用相当于营业收入的比例为3.1%,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中策橡胶未来工厂。企业供图随着创新实力不断强化,更多创新成果逐渐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如浙江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工业机器人、民用无人机、服务机器人、集成电路等产量纷纷快速增长。浙江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43.6%,同比上年进一步提高。三个“一号工程”,让浙江底气更足。在2023年“新春第一会”上,浙江明确提出将更大力度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实现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大突破,实施地瓜经济提升能级“一号开放工程”。惟创新者强,惟改革者进,惟开放者赢。这一年,围绕三个“一号工程”,浙江集中火力,优化发展格局。数字经济向“新”而兴,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营商环境向“亲”而行,培育拼经济的沃土;地瓜经济向“广”而欣,成为开放发展标志性节点。拼经济,让浙江信心更足。此时不拼,更待何时!跨上新台阶,离不开浙商群体的奋力拼搏。2022年底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广大浙江企业便活跃起来,或走出国门“抢订单”,或进行全球布局。过去一年,服装外贸企业新德集团董事长刘红军,飞行了近百次,足迹遍布全球,粗算超8万公里。这一年里,每一位如刘红军的“拼命三郎”,都积攒了一沓沓厚厚的车票。刘红军的飞行轨迹。截图自航旅纵横APP他们的足迹,带来外贸大省浙江的逆势进位。2023年浙江出口规模居全国第二,较上年再进1位。在他们足迹最密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浙江出口额达1.63万亿元,同比增长10.1%,明显快于全部出口增速。同时,浙企“走出去”步伐加快,对外直接投资备案额157亿美元,同比增长24.6%。投资同样够“拼”。从年初启动“千项万亿”工程重大项目,截至去年11月,浙江“千项万亿”工程重大项目投资已超万亿元。从全年来看,尤其制造业投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等,均大幅高于全部投资。经济大势滚滚向前,但绝不意味着坐等就能丰收。在充满困难和挑战的2023年,浙江经济稳中向好绝不是靠着发展的惯性,而是苦练内功而得,在逆势中淬炼新优势所致。03新目标站在8万亿元的新起点,接下来浙江怎么拼?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关键一年。根据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浙江生产总值预期目标为增长5.5%左右。再翻开浙江“十四五”规划,GDP奋斗目标是——8.5万亿元,经济体量上的对标对象,正是隔海相望的韩国。再看兄弟省份,2023年,广东、江苏GDP继续领跑,山东GDP破9万亿元,标兵加速奔跑,浙江仍需奋力追赶。当前,经济发展外部环境仍存较大不确定性。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预测,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从2023年的3.0%放缓至2.9%,比上一次预测值下调0.1个百分点。扬长板补短板是高质量发展中最基本的逻辑。身处这般发展环境,让浙江更加清楚地看到,要想成功迈向下一个目标,更需自身硬。扬投资稳、制造基础扎实、开放发展等长板。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到“持之以恒推进大项目建设”“促进制造业集群式、高端化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强港和交通强省”“高水平建设海洋强省”等。宁波舟山港。视觉中国不少针对性举措已经起步,就在日前,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厅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全省实施海洋经济倍增行动计划、建设海洋强省的重大部署。针对创新方面的短板,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24年浙江要加强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加强人才招引培育力度等,预期当年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2%。“展望2024年,浙江须在‘稳、进、立’三个字破题立论。”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兰建平表示,“稳”在扩大在全国经济中的份额,“进”在硬核技术,“立”在数字要素深化改革上,努力实现稳得有底气、进得有力度、立得有依据,是实现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道路。发展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这也是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题中之义。藏富于民是浙江特色,唯有浙江经济稳步增长,老百姓持续增收才能底气十足。涌金君注意到,2023年,浙江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830元,比全国平均高出超24612元,居全国省(区)第1位。杭州龙井茶园的农民。视觉中国而新一年,浙江将努力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为此,新的一年浙江民生保障力度将随之加码。根据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浙江会继续以群众普遍有感有得为衡量标准,认真办好医疗卫生、教育助学、养老帮困等十方面民生实事。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提出,始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以此为目标,一个奋进美好的浙江,令人期待!-
2024年1月23日
其他

浙江,破8万亿

1月23日上午,浙江省统计局发布数据:2023年全省生产总值8255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这意味着,浙江发展又迈上了一个台阶。2023年,面对国际环境风高浪急、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疫情“疤痕效应”等复杂严峻形势,浙江积极采取精准务实有效措施,有力应对和化解经济下行压力,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成绩来之不易。-
2024年1月23日
其他

国内首条不限速高速通车,真的?

杭州湾畔,一条公路长龙蜿蜒穿梭于海岸线,伸向远方。1月19日下午,随着车辆撞彩,杭绍甬高速正式开通。这是长三角智慧交通示范项目,更是浙江智慧程度最高的高速,杭甬两个都市圈之间再添一条高速大通道。这是一条在网上充满争议的公路。有人说,在杭绍甬高速开车不限速;也有人说,这条高速路不仅支持自动驾驶,还能一边开车一边充电。事实真的如此吗?一切谜底,在通车之际终于被揭晓。01一条“察言观色”的高速智慧高速,意味着更聪明的路,更美好的出行,也意味着让人和路读懂对方,在互联互动中路更畅、行更远。通车之际,涌金君跟着浙江交通集团的工作人员上路进行了一番体验,感受这条路的不同寻常之处。从萧山南阳枢纽上高速,一路向东前行,出杭州进绍兴,穿过绍兴北部区域,与嘉绍大桥相交,过上虞盖北镇、崧厦街道,继续向东进入宁波境内。随车一路行去,表面上看与其他高速并无多少差别,只是沿路的信息情报板异常之多。事实上,秘密就藏在这些信息情报板上。同行的浙江交通集团杭绍甬高速软件项目负责人余诚介绍,车道级精准诱导是杭绍甬高速的一大重要场景,一旦道路发生交通事故,立马就能发现智慧高速的聪明之处。通过现场模拟实验,可窥一二。假设有车辆在高速上发生紧急停靠,杭绍甬道路感知系统就能在5秒内主动发现异常情况,然后通过“杭绍甬云”智慧大脑迅速制定并发布管控策略,第一时间在2公里之外的文字情报板上发布“前面2公里,第三车道抛锚”的类似提醒,定向对事故车道后方的车辆进行提前预警,然后同步在分车道情报板上,做出相应的车道引导。“从多车道无差异化诱导到单车道精准诱导,这是技术的进步。”余诚说,杭绍甬高速提供车道级的避障引导和最佳行车速度建议,降低追尾等二次事故风险,减缓路段拥堵。高速出行,安全至关重要,这是智慧高速的重中之重。除了对异常事件的精准捕捉和自动快速决策外,杭绍甬高速还针对团雾、隧道等特殊天气、特殊路段制定了对应管控策略。杭绍甬高速地处沿海地区,团雾天气频发,通常被人们称作高速公路上的“流动杀手”。团雾,是受局部地区微气候环境影响所形成的小范围浓雾,具有突发性、局地性、难以预测。通常团雾外视线良好,团雾内四周朦胧,能见度很低,只有几十米,甚至十几米,对于交通流量大、货车占比高的杭甬一带高速而言,危险性极高。“根据测算,杭绍甬高速每年发生团雾的天气在22天左右,比其他公路高了一倍,对此设计了团雾自动分级和预警功能。”浙江交通集团智慧高速建设专班高级工程师蒋南介绍,基于路侧智能检测设备、气象局等多源感知数据,结合专用融合气象算法,实现了10分钟级的气象监测体系,首创“路-警-气象”三方共建的四级预警机制,实现对团雾的精准感知和分级预警。一旦发生团雾,相应路段会智能匹配雾区照明强化、限速限距、行车提醒等交通管控策略,对尚未进入团雾区域的车辆进行收费站入口管控,全方位减少因能见度降低对行车安全的影响。此外,危化品运输车辆全程跟踪、隧道应急管控、服务区充电预约和在线点餐……诸多智能场景的背后,正是基于大数据、物联网、交通仿真、数字孪生、高精地图等技术运用,让高速公路有了敏锐的“眼睛”、会思考决策的“大脑”,从而实现主动发现、主动管控、主动服务。据统计,光杭绍甬高速杭绍段项目,平均每240米间距双向交替布控摄像机,团雾多发路段平均每200米布控雷视一体机,实现异常情况自动识别、精确定位和实时上传,识别准确率超90%,巡查效率提高2倍以上。02一个“降本增效”的通道很多人好奇,作为第二条连接杭州与宁波的高速,从谋划初期开始有何考量,花重金修建是否真有必要?杭州和宁波是浙江经济能级最高、带动作用最强的两大城市,是相互支持、相互成就的发展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实现错位发展、协同发展,为全省全国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从现实来看,现有交通条件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需求。以1996年通车的杭甬高速为例,是省内首条高速公路,也是目前最繁忙的高速之一。每逢节假日,各种道路预警提示信息中,这条路必然是“堵堵堵”,同时客货混行让这条路压力倍增、事故不断。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楼小明博士告诉涌金君,杭甬高速建设初始为双向四车道,已于2007年扩建至双向八车道,但如今全线均呈现过饱和运行状态。“前些年,加快修建杭甬第二条高速公路的呼声日益强烈,不仅能缓解当前部分时段交通拥堵的问题,提供了更多出行的选择,更能大幅增强杭甬之间的承载能级。”楼小明说。杭绍甬高速如何与杭甬高速形成错位和互补?我们从地图上寻找答案。杭绍甬高速位于杭甬高速北侧,自西向东,经杭州市萧山区、钱塘区,绍兴市柯桥区、滨海新区、上虞区,宁波市余姚市、慈溪市、镇海区和北仑区,是真正靠近杭州湾水域的环杭州湾高速公路。同时,该高速连接钱江通道、嘉绍跨江通道、杭州湾跨海大桥和舟山连岛工程金塘大桥,能有效加强杭州湾南岸与上海、江苏、安徽等地的沟通交流。长期研究浙江区域经济,省发规院区域发展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柯敏发现,这条公路串联了我省环杭州南翼钱塘新区、滨海新区、前湾新区及等高能级产业平台,这些都是我省产业发展的主战场。杭绍甬高速的出现,为杭绍甬之间关联度较大的高端装备、新材料、汽车制造、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关键产业链供给配套提供了便捷通道,降低了综合运输成本,有利于提高本地产品配套率,提升本地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韧性。这个说法,在沿线企业的采访中得以求证。在马鞍互通,涌金君碰到了杭州正刚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本发,是萧山规模不小的化纤物流车队的老板。过去,他的物流车都是从瓜沥或柯桥上杭甬高速,从宁波绕到镇海,如今改道杭绍甬高速,每天每辆车可节约100多元成本。“更关键的是,我的很多货源都在钱塘新区和滨海新区,沿着杭绍甬高速一带,每天货运量在3000吨以上,每天有100多辆车在路上跑,这笔钱可省了不少。”王本发笑得合不拢嘴。位于镇海区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浙江镇洋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况也坦言,他们是受益企业之一。“从江苏、上海、浙北过来的物流车,至少节省半个小时以上,这条高速的开通对整个镇海石化产业都是利好。”好处不仅仅如此。李乐留意到,这条高速将成为支撑世界一流强港的重要疏港路。当前,宁波舟山港是世界第一大港,正在向世界一流强港迈进,但公路集疏运占比负荷一直过高,经常出现货车集卡围城现象。然而,这条高速沿宁波市北侧与甬舟高速、穿山疏港高速、六横疏港高速相连,直接串联梅山、穿山、大榭北仑等重要集装箱港区,不再需要穿越已十分拥堵的宁波市区,大幅缓解港城矛盾。“杭甬高速是通勤之路,适合都市之间人员流动,而杭绍甬高速是产业之路,实现了客货要素类型、南北服务区域的功能分离,让杭甬双城联动更加韧性高效。”楼小明点评道。03一次“史无前例”的探索在互联网上,有一个现象:每次提到杭绍甬高速,总会吸引诸多流量。作为一条省域高速,为何备受全国关注?答案就在“智慧”两字。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已经进入追求高质量的发展阶段。智慧高速是未来高速公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智能网联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载体。智慧高速怎么建,业内存在不同声音,也在寻求各种路径。其中,浙江对于智慧高速的探索较早。2012年,浙江省就开始了智慧高速的相关研究;2015年前后,浙江正式提出了超级高速的概念,开始筹备杭绍甬高速;2018年,浙江发布《浙江省综合交通产业发展实施意见》,要求推进智慧高速公路网建设……那么,智慧高速到底长什么样?先看限速。近年来,国内对高速公路“提速”的呼声不断,经常将“德国高速不限速”作为参照对象。事实真的如此吗?德国是世界上最早修建高速公路的国家,但城市附近的高速都是限速的,只有偏远流量地区才不限速,同时对货车是全程限速,小车的最大建议速度是120公里/小时。此外,荷兰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较好,疏港公路达到双向10车道以上,法定限速为130公里/h,但后来为了降低汽车尾气排放,最高速度限制降至100公里/小时,只有在晚上7点至次日凌晨6点才放开限速。因此,不限速要基于现行道路建设法规、路况、车流等诸多因素,即便是国外也并未完全放开。在国内,《道路安全交通法》规定机动车在高速公路行驶时速最高不得超过120km/h,是道路、车辆、驾驶员等多方因素科学衡量后的结果。“高速提速,不是想提就能提的。”一位交通领域业内人士说。再论智能化,国内很多高速的投入和使用远甚于国外。但有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很多智慧高速,全息感知以硬件设备堆砌为主,建设成本普遍很高,这意味着未来很难收回成本,复制推广较难,不可持续。据悉,在杭绍甬高速筹备初期,浙江交通集团集聚集团内各业务线优秀人才组建智慧高速研究及建设团队,组织核心团队前往荷兰、德国等发达国家考察,赴四川、广东、山东等地调研,学习借鉴国内外高速公路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最新经验和成果。“在调研中,我们学习借鉴了很多省份的先进经验做法,同时也引发了一些对智慧高速的思考。”阙家奇说,基于OBU-RSU信息交互的车路协同理论上可行,但由于车载OBU(安装在车上的智能设备)推广难、渗透率低,路侧RSU(安装在路侧的通讯设备)投入大、覆盖难,通信时延等技术问题仍未有效解决,车企围绕单车智能自动驾驶的研发对道路需求也不明确,导致以OBU-RSU式车路协同普及应用还需走较长一段路。对此,浙江交通集团创新性提出并确立了广义的车路协同新思路,国内首次提出了“主动发现、主动管控、主动服务”闭环管理理念为基础的协作智能交通系统。阙家奇解释说,怎么让杭绍甬高速变得聪明,底层逻辑就是以人工智能算法和通信技术为驱动,以多源数据闭环为纽带,打造一个“自主决策”的“大脑”,然后通过算法对主线、隧道、团雾等场景下的异常交通事件主动管控,最后借助公路上情报板、车主端的ETC、APP等,把路况信息多路径触达客户。根据测算,这种方式可有效提升管控效率,预期二次事故发生率降低15%,主线交通管制时长减少10%。此外,系统通过仿真技术对未来30分钟道路拥堵等潜在的交通运行风险进行预测,并自动生成交通管控措施,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当然,这只是智慧高速的浙江探索,而非标准答案。随着大数据技术研究和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应用的深入,大模型时代的到来,智慧高速还有无限的想象和空间。-
2024年1月19日
其他

浙商大聚会,他们坚持在做三件事

日前,由浙商总会主办的2023浙商年度主题大会召开,全球浙商代表等600余人如约而至,涌金君非常幸运地拿到了入场券。穿梭在人群之中,涌金君发现这次盛会不仅有大众熟知的老一代浙商领袖,如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等,还有一些新面孔,比如强脑科技创始人兼CEO韩璧丞、深兰人工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海波、新凤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庄耀中等。新老浙商上台切磋交流,招招快意。涌金君在现场,也听到不少精彩故事和新鲜资讯。图源:浙商总会01拥抱世界最近几年,对不少浙商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全球供应链之变。贸易战、新冠疫情、俄乌战争、巴以冲突、“红海航道危机”……多重因素不断挑战着我们对“中国制造全球买”的认知。“作为企业,我们唯有顺应趋势,以变应变。”浙商总会副会长,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呼吁。怎么应变?他分享了一个故事。上世纪90年代,他参加中日青年交流计划时,在与日本经济产业厅官员交流中发现日本政府非常重视全球各国、各地区产业链、供应链的动态研究。不仅了如指掌,还通过各种商协会或商社(如三井、伊藤忠)推动指导日本企业抱团、有序地去全球各地进行布局,嵌入到各地各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时至今日,日本制造已经与全球重要产业链紧密融合,形成日本以外还有一个日本,与世界经济难以脱钩的局面。”我们能否学习德国、日本的全球化模式,让中国技术、中国材料、中国零部件在全球产业链中无处不在?从现场发布的浙商年度国际化样本来看,不少浙商已经开启了这样的探索。如华立从2005年在泰国启动泰中罗勇工业园,之后又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制定了在全球开发“三大三小”6个中国境外工业园平台以及全球供应链服务的计划,带动超两百家企业扬帆出海;又如零跑科技在2023年吸引跨洲巨头15亿欧元“反向合资”,创下外资对于中国造车新势力的最大单笔投资,开辟中国汽车国际化新路径;三花集集团则打造覆盖全球的市场营销网络、遍布五洲的生产研发基地,嵌入全球热管理价值链上端......“当前是浙商大显身手的时代,也给政府带来了新的命题。”受邀前来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也在重点关注这一趋势,他认为当前我国应加快推进制度性开放,包括根据自身所需精准的推动一些单方面开放,构建开放的企业系统,培养自己的跨国公司,积极参与世界投资等等。“今天我们是时候需要去理解跨国经营的内涵,逐步实现资源配置全球化。从中孕育着‘中国人经济’和‘全球化企业’的诞生。”汪力成表示,我也坚信未来中国各地区经济指标的各种排行表上,一定会有一个重要的指标:“本土跨国企业”数量和规模,而浙江这片土壤中,一定会率先诞生出一批“根植”于浙江的国际化跨国公司,继续勇立潮头。图源:浙商总会02持续创新在杭州亚运会残奥会开幕式,最后一棒火炬手徐佳玲用智能仿生手臂与“火炬”桂冠交握,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智能假肢去点燃火炬的奇迹。其中实现控制智能仿生手臂的脑机接口来自于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强脑科技创始人兼CEO韩璧丞介绍到,“据中国残联公布的数据,我国约有2400万人患有肢体残疾。通过脑机接口技术,可以帮助更多这类人群,重新走出家门,建立全新的生活和工作。在浙江省政府和爱心企业的帮助下,我们也会在今年共同帮助1000个下肢残疾的残疾人安装上智能假肢。”“在过去的8年时间里,我们团队一直专注的做这项虽然很难,但是很重要的技术——脑机接口技术。脑机接口其实就是用设备去连接人的大脑,去解析大脑里面非常微弱的信号。这个信号有多微弱呢?是一节5号电池的1/100万。”聊起技术,韩璧丞滔滔不绝。他不由解释到,“其实我是一个搞科研的。脑机接口是一个平台性的技术,它像一个广袤的热带雨林,目前我们看到的产品,只是在这个广袤的热带雨林上生长出来的几棵树,这项技术在未来或许将改变一切。”创新,或许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但这条路上,浙商并不孤独。涌金君在现场了解到,桐昆集团连续四年研发投入超10亿,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和原辅材料国产化替代,引领国内化纤行业强链补链;万丰奥特攻克汽车轻量化技术难题,打造世界领先电动通用飞机,领跑“大交通”领域多个细分市场;新华三集团年均研发投入比例14%以上,聚焦信息通信主航道,以“新基建”赋能千行百业;蚂蚁科技多年历练长出的数字化“触角”,向更广阔的智能领域延伸。图源:浙商总会03坚定投资涌金君发现,过去的一年不少浙商进行了大笔投资——浙江荣盛控股集团首批投资262.4亿元,建设舟山金塘新材料项目,推进我省绿色石化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形成;泰顺亿联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总投资236亿元,建设华东大峡谷氡泉旅游度假区项目,打造浙西南有史以来最大返乡投资文旅项目;浙江润马光能集团总投资101.2亿元,建设年产10GW高效光伏电池及18GW高效光伏组件项目;芯联集成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总投资110亿元,建设二期晶圆制造项目,在集成电路特色工艺芯片制造领域把握主动等等。“2023年是一个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年份,部分民营企业工作者有焦虑、有困惑、有不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持续在家乡浙江大力投入的底气和信心来自哪里呢?”亿联控股董事长严立淼分享一个小故事。华东大峡谷东泉旅游度假区项目有一个子项目叫“温州开元森泊东泉度假乐园”。2023年,实现了当年洽谈、当年设计、当年整地、当年摘地、当年办证、当年开工。这背后,是泰顺县委县政府实行的实体化专班的模式,县里抽调了4位年富力强的优秀干部长期驻扎在项目现场办公,他们只做一件事,就是确保项目按计划如期推进。“走遍天下,根在浙江。浙江超一流的营商环境,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加优沃的土壤和更加广阔的空间。”严立淼表示。新的一年,他还有四个计划要在家乡实现:新增投资40亿元,加快建设布局2个在温州的度假区,提升在台州市和建德市的石英晶体元器件和纳米材料生产力度,开工建设温州泰顺万亩辣椒产业园,全力推进企业总部回归。-
2024年1月18日
其他

红海危机,不止在浙企眼前

红海沿线,世界上最繁忙的国际航运要道之一,承接着全球约12%的贸易运输量。然而去年11月以来,红海附近的海域频频发生货船遇袭事件,导致全球多家航运巨头和船运公司纷纷宣布,暂停经过红海的运输和航行,选择绕行好望角。红海危机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影响中国外贸出口,外贸大省浙江首当其冲。两个多月过去了,危机仍在延续,这次挑战对浙江外贸而言,已不仅仅是眼前的困难,其带来的长期影响,牵动着外贸企业的心弦。01涨不停的运价红海危机两个多月以来,航运成本的上涨似乎看不到头。此前,受红海航道危机影响,不少船公司绕行好望角,导致运输成本增加,欧洲海运价格飙升,部分航线曾飙升600%。近期,受此影响,美线运价也引来了一波大涨。宁波航交所数据显示,截至1月12日,欧洲航线运价指数为2219.0点,环比上涨12.6%,同比上涨232.9%,较12月中旬未从红海绕行至好望角时上涨211.5%。根据最新一期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SCFI,美线运价飙涨超过40%。“目前不存在海运缺舱的问题,但价格却一路飙升。”从事国际货运代理的毕盛国际货运公司负责人李娟介绍,发往也门、欧洲的货物目前都采取绕行好望角的模式,欧洲海运运价已从12月初的2000美元增加至5500美元。发往也门(辐射沙特等地)的运费则翻了三倍多,从3000美金涨到10000美金。“目的地是也门但绕行好望角,就相当于兜了整整一圈,因此涨价更多。”李娟解释。运费翻倍,时效也变慢了。目前,前往欧洲的货物如果绕行好望角,时效增加15-20天不等,总计需要40-55天。有跨境电商企业向涌金君介绍,往年春节前都会有一次海运价格上调,幅度在1000美金左右,但这次价格受红海危机影响飙升,预计春节前都会维持上涨趋势。作为海运的替代方案之一,中欧班列已经爆满。义新欧业务发展总监陈凯峰介绍,1月的货运铁路舱位已全部订满,运力环比增加超20%。同时,班列运价“水涨船高”。宁波世贸通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方敏介绍,中欧班列发往欧洲的时效目前快于海运,为15-20天左右,但运价约为8000美金,比海运价格高40%,因此更适合货值较高、时间更紧的产品。02不是人人都能选择FOB运价上涨,不能跟外贸企业成本增加划等号,还要看出口结算方式。“公司最近有一笔埃及订单选择了FOB模式,因此没有产生运费成本的损失。”浙纺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所谓的FOB(Free
2024年1月17日
其他

45家浙企,获资本市场开年关注

2024年刚过去半个月,“嗅觉敏锐”的证券、基金等机构纷纷开启“调研模式”,为新年全年的投资布局做准备。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1月15日,已有45家上市浙企获得机构调研,其中乐歌股份关注度全国最高,受到253家机构“扎堆”咨询。回望2023年,这45家企业中既有初入资本市场,股价高涨的专精特新企业,也有受国际地缘冲突影响,营收下滑的行业龙头。备受青睐的浙企有何过人之处?新的一年又有怎样的发展计划?涌金君根据这份调研记录探寻线索。
2024年1月17日
其他

浙产新能源车 江湖地位在哪里

对中国新能源汽车而言,刚刚过去的2023年,“卷”到极致。“卷价格”“卷营销”“太卷了”,在近期一场由权威部门组织的浙江新能源汽车产业企业家座谈会上,与会者们无奈感慨。年初,特斯拉不按常理的降价,由此拉开新能源汽车全年价格战序幕。到年中,国内燃油车降价大促,价格战火也蔓延到新能源汽车。“这一年真的是凭着浙商的‘四千精神’,‘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才算把2023年顺利度过去。”一位整车企业负责人感叹。位于宁波前湾新区的极氪未来工厂外景。拍友
2024年1月12日
其他

官方数据VS我的感受“温差”哪来的

“最近经济形势怎么样?”这是许多人挂在嘴边的话。从数据看,2023年1-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20043亿元,同比增长5.3%……总体上,国民经济保持恢复态势,经济社会大局稳定。然而就民众的感知而言,不少人觉得工作不容易找了,生意不好做了,钱难挣了。这种差异,正是宏观数据和微观感受之间的“温差”。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注意把握和处理好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的关系”。国家统计局发言人也表示,要正确认识宏观数据和微观感受之间的“温差”。为什么会出现“温差”?又如何认识“温差”?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01宏观经济表现存在行业不平衡宏观经济表现涵盖方方面面,总体上发展不错,并不代表每方面都好。当一些发展不尽如人意的行业,恰好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时,“温差”就会比较明显。比如房地产市场,在2023年可谓“惊涛骇浪”,不少统计数据显示房地产开发投资、商品房销售仍未明显反弹。视觉中国而房地产投资下降,对于上游的建材和工程企业,中游的开发商、经纪商、银行和物业公司,下游的家装、家电、家具等行业都带来了很大影响。这些熟知领域的“冷”,会带给大家“经济不好”的感受。但是再看其他领域,如2023年全国1—11月专业技术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34.4%、33.6%,展现出高新技术领域发展前景光明。但这些领域老百姓普遍了解不多,感知度也就不高。02宏观经济变化与微观感受存在“时间差”经济从宏观层面渗透到老百姓生活,需要时间。因此,时间是导致宏观经济指标与微观主体感受不一致的关键变量。一方面,从微观感受看,经济总体保持回升向好态势,但还需一定传导期,政策效力、消费潜能等红利释放也都需要时间。比如央行下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后,老百姓房贷利率并不会立刻降低,需要等商业银行在规定时间统一调价。只有到调整后,大家才会感受到支出利息更少了、负担更轻了。视觉中国因此,即便利好的经济政策已经实施,宏观经济指标已经向好发展,但老百姓的获得感并不明显。另一方面,从宏观环境看,经济指标的变化,有时需要不断积累才能产生特别明显效果。比如从过去十年的时间跨度来看宏观经济,我们不难发现,指标持续向好的背后,是智慧社区、移动支付、动车高铁、航空航天、新能源等各个领域的不断发展。相信随着宏观经济指标不断改善,大家的感受也会越来越明显。03有些宏观经济指标不易感知宏观经济指标中,其实只有一小部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大部分都是我们“看不见”的。换句话说,作为个体,我们能够感知到的世界,远远不能代表经济的全部。有些宏观经济指标,比如大型水利工程、国防工程、能源设施的建设等,拉动了很大比例的GDP,但是这些指标离老百姓很远,有的时候就不容易被“看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2024年1月11日
其他

院士问:这是什么奖?

1月8日,达摩院青橙学者分享会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学术副所长邵峰先来了句不太“应景”的话:打开邀请邮件一看,青橙奖是个什么玩意?我们单位还有年轻人得了这个奖?但因为“青橙”这个名字,邵峰最终决定来现场。Green
2024年1月9日
其他

新年伊始 这座城市刻下一个“早”

探索更多精彩-往期回顾你就是“汪小姐”吧?繁花时代的浙江老板千亿王座的背后
2024年1月9日
其他

你就是“汪小姐”吧?

电视剧《繁花》,最近是浙江外贸人聊天群里的热门话题。“外滩27号”,唤醒了一代人共同的记忆。外贸企业浙纺集团业务员宋梅的老友群里,更是分外热闹:宋梅所在群里“老外贸”们的讨论。
2024年1月9日
其他

繁花时代的浙江老板

《繁花》,足可谓是这个“冬天里的一把火”。持续热映之下,一个个经典角色轮番登场,能屈能伸的范总、个性张扬的“貂王”、重情重义的“小宁波”、风风火火的麻老板等一大批风格鲜明浙江老板们,火了。不少年轻的观众,惊诧于黄河路上的风云诡谲,而对浙江初代的“老板”们来说,《繁花》里的商界传说,却是他们真真切切的曾经沧海。这些有血有肉,充满个性的人物,正是浙商四千精神的一个个侧面,也是当下浙江人不断传颂和坚守的品质。01“范总”是一群浙江企业家“太像了,和雅戈尔当时的经历太像了。”宁波雅戈尔原上海市场负责人陆萍最近正在追《繁花》。当她看到浙江的“范总”带着三羊牌勇闯上海滩,一路跌跌撞撞,直到费翔用《冬天里的一把火》唱出中国人自己的名牌,忍不住激动地与同事们分享当年的故事。2002年宁波国际服装节闭幕式在雅戈尔国际服装城举行,费翔亲临献唱
2024年1月8日
其他

千亿王座的背后

1月5日,国网宁波供电公司率先发布2023“成绩单”,2023年宁波全社会用电量累计达1031.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超过6%,成为全省首个用电量“破千亿”的城市,登上了用电千亿的王座。国内看,已超越海南、吉林等省份,大致与天津相当。宁波年用电破千亿,杭州如何?相关方面的数据显示,2023年,杭州全社会用电量987.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92%。与省内相比,从体量上看,杭州全社会用电体量全省第二,低于宁波(1031亿千瓦时)约44亿千瓦时左右。其实,虽然GDP一直处在浙江老二,但用电量早几年宁波就超越杭州成为浙江老大。01三大产业齐头并进进入电气化大工业时代后,电力是国民经济的主要动力源。用电量可以反映一个区域或城市的经济、工业生产情况,也深度影响着GDP,更直接反映出区域经济的脉动。宁波城市夜景
2024年1月5日
其他

终于做了一个决定

去还是不去?这是一个问题。在最大的美国客户明确提出美国建厂要求后,位于奉化的光伏零部件企业帕瓦莱斯高管层,进行了慎重考虑和反复讨论。最终,大家一致决定由合伙人之一、阿根廷华裔费尔南多·奥斯卡刘,在龙年春节期间去美国实地考察一番。帕瓦莱斯的两难,背后正是当前全球产业链的逻辑变了。在世纪疫情、地缘冲突、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多重因素交织影响下,产业链全球化,正逐渐转变为产业链区域化、短链化、本土化。车间一景。视觉中国这一趋势,在前不久刚结束的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上,愈发明晰。链博会上发布的《全球供应链促进报告》显示,全球供应链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就是“区域化”。常年在市场风浪中闯荡的浙企和浙商,在产业链全球化的背景中成长并壮大,如今面对的是产业链区域化。挑战当前,它们如何应变?01化被动为主动帕瓦莱斯的两难,在浙企中颇为普遍。他们收到海外客户的橄榄枝,但邀请背后有深意:不出去就终止合作。过去,在产业链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经济分工效率优先。然而,近年来各种不确定因素的交织,远距离的全球分工存在安全风险,“产业链从过去的主要强调效率,调整为强调效率的同时还要兼顾安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认为。对于这个变化,浙企浙商迫切地想求解、突破。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郑亚丽摄链博会开幕式前的欢迎晚宴,已让他们对变化有了切身体会。“大家不是按照地区坐,而是各区域穿插着坐,每一桌都有不同国家的面孔,满满的‘国际风’。”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王巍巍对此印象深刻,占比达26%的国际参展商,让他看到外资企业展现出的强烈的本土化需求。的确,多年来在中国深耕的外资企业都有“在中国,为中国”的定位,如果走出去的浙企能从被动走出去到主动嵌入国际产业链,在当地不仅制造产品,还能掌握物流和消费终端,这显然是巨大的机遇。杭州时代电动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罗训强,在链博会上布展时就格外关注国际参展商。他说,公司生产的分布式驱动产品是整车体系中重要的核心零部件,产品粘性很强,一旦能嵌入当地产业链,就会迅速形成规模和声量。链博会上的杭州时代电动科技。郑亚丽摄“挑战和机遇是并存的。”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兰建平告诉记者,疫情加速了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过程,对浙江企业而言,一定要力争在产业链供应链中做到不可替代。“要走出去与世界共享机遇。”奥斯卡刘的足迹遍布全球,他认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要在嵌入到当地产业链的基础上,试图与当地达成一个互生共赢的关系,这很关键。”02拓宽产业“护城河”在全球产业链变化的新逻辑下,浙企已有变化。帕瓦莱斯的管理层,已统一了思想,计划进一步提高本土供应链的比重。“我们最近的供应商就在2公里范围内,沟通起来非常方便,物流时间也短。”奥斯卡刘说。帕瓦莱斯产供对接会。奉化经信局供图决定织密本土产业链供应链网络的浙江企业,不独帕瓦莱斯。位于平湖市的浙江欧迪恩智能制造基地车间里,最新研制的等速驱动轴产品,鱼贯流转。“这是为桐乡合众新能源汽车最新车型配套的,目前正在小批量试生产,2024年1月开始批量供货。”欧迪恩配套营销部长毛磊介绍。欧迪恩“链”上合众,源于平湖市汽车协会组织的一场面对面对接会。平湖市汽车零部件行业协会秘书长林飞介绍,去年协会借力全省“十链百场万企”系列对接活动,组织了平湖市内18家汽车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企业,抱团赴同属嘉兴的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对接。“最终促成9家企业与合众达成意向合作,合作成功率高达50%,推动合众新能源本地配套率提升5%以上。”林飞说。事实上,在疫情初期的复工复产中,浙江在实践中发现,一家链主企业能否迅速复工复产,往往取决于产业链上的配套企业,所以较早采取了稳定本地产业链的行动,推出了产业链式复工法。到了疫情后期,产业链供应链断链断供问题愈发突出,浙江从2022年起开展“十链百场万企”系列对接活动,聚焦省内标志性产业链,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供需对接,以及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让本土产业链更有韧性、更安全。十链百场万企活动现场。省经信厅供图刚过去的2023年,截至当年11月底,对接活动办了300余场,参与企业有2.81万家(次),对接订单1887亿元,融资1308亿元,专业人才9122名,投资或研发项目合作603个。“产业链本土化,为浙江对现有产业链梳理、提升提供了一个绝佳契机。”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产业政策研究所所长宋婷认为,步入后疫情时代,浙江更需要借助企业深度对接,推动产业链水平分工、垂直整合相互促进,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03“走出去不是不回来”产业链本土化势不可挡,企业走出去的脚步在加速,舆论一度出现“产业空心化”的焦虑。“本身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全球化布局。”位于宁波的激智科技董事长张彦认为,无非现在全球产业链本土化加速了企业海外布局步伐。其公司正计划在马来西亚选址布点,以便就近配套所在光伏产业链上的链主企业。激智科技车间。企业供图“走出去不是不回来了,希望政府出台有效政策引导、吸引企业将海外赚得利润反哺国内,从而强化本土创新力、做强品牌影响力等。”奥斯卡刘说,这也是日韩经济发展的经验之一。
2024年1月4日
其他

一个浙江老板的飞行地图

都说2023年的传统产业生意难做——欧美需求转弱,订单转移的大趋势下,浙江传统产业例如纺织、服装受到不小冲击。也是在这一年,服装外贸企业新德集团董事长刘红军,飞行了近百次,足迹遍布全球,粗算超8万公里。他在忙的事,或许代表着一众传统产业今年的动向:“走出去”开设海外工厂、增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竞争力、密集拜访海外客户。
2024年1月3日
其他

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来了

“2023年营业收入是这个,对吗?”“是的。”“还有一张数字化转型情况的表格要填一下。”……2024年1月1日,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正式登记,如约启动。2日,涌金君来到杭州市嘉华中心2楼灵隐街道企业发展服务中心,跟随普查员一起入企。杭州市灵隐街道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徐彦摄当前,浙江近10万名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正深入走访大街小巷的企业、商户,采集一手经济数据。大家不禁要问,什么是经济普查?为什么要进行经济普查?这一次经济普查有何不同?今天涌金君来给大家科普一下。什么是经济普查?经济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与人口普查、农业普查组成三大周期性全国普查项目,是对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益等情况进行的全面调查。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条例》规定,经济普查每五年进行一次,分别在逢3、8的年份实施。在此次全国经济普查前,我国已分别于2004年、2008年、2013年和2018年分别开展过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此次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标准时点为2023年12月31日,普查时期资料为2023年年度资料。那么,经济普查对象是谁?浙江省统计局局长吴胜丰介绍,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普查对象是在我国境内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具体范围从行业来看,覆盖了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等各类工业和建筑业,也涉及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等各类服务业,一共19个门类、92个大类。中策橡胶工厂一角。企业供图经济普查的内容有哪些?吴胜丰说,普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普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组织结构、人员工资、生产能力、财务状况、生产经营、能源生产和消费、研发活动、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交易情况,以及投入结构、产品使用去向和固定资产投资构成情况等。据了解,在接下来的近4个月的时间里,普查员们将对全国116万个普查小区的数据采集登记。按照国务院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一安排,浙江已于2023年8月-12月完成地毯式单位清查工作,共清查270多万家单位,500多万个体商户。为什么要进行经济普查呢?简单来说,它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便于国家掌握二三产经济运行状况,也是国家制定相应规划、出台相应政策的重要依据。对此,《全国经济普查条例》总则第二条就有明确表述,“经济普查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掌握我国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益等情况,建立健全基本单位名录库及其数据库系统,为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奠定基础。”杭州市的经济普查员开展入企调查。徐彦摄其实,经济普查是一项国际通用的经济调查手段。像在美国,经济普查已经有200余年的历史。美国继1810年第一次引入经济调查内容以来,相关立法、制度和工作不断完善,到20世纪中叶,经济普查在美国成为了一项综合的经济统计项目。在美国,普查数据被描述为“国家繁荣的所有主要因素”的基础,为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研究机构了解和研究美国经济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具体到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它自有其特殊意义。“从时间节点来看,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对国民经济进行的一次‘全面体检’和‘集中盘点’。”吴胜丰表示。他进一步解释,通过全面摸清我国经济发展状况,掌握近五年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深刻反映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有利于采取更加精准有效的政策措施,对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五次经济普查有何不同?与以往四次普查相比,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最大的变化是首次统筹开展投入产出调查。据悉,投入产出调查是为系统反映国民经济行业间经济联系组织实施的一项大型调查,每五年开展一次,在逢2、7的年份开展,至今已开展了7次。投入产出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国民经济各行业重点法人单位的投入结构和固定资产投资构成情况。不难发现,经济普查与投入产出调查虽然目的不同,但组织流程相似,调查对象、调查内容等方面存在重合,在相邻年份相继开展增加基层负担,也不利于调查数据的协调应用。因此,2023年我国首次统筹开展全国经济普查和投入产出调查。“这是非常必要的调整。”吴胜丰解释,两项调查同时开展,统一调查年份、统一设计方案、统一组织实施、统一数据采集上报,既能避免连续两年开展大型调查,优化调查项目,减轻基层整体负担,又能有效衔接经济普查总量数据和投入产出调查结构数据,是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的重要举措。其二,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新增了对“三新”经济普查的内容。所谓“三新”,指的是经济发展中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经过五年的发展,“三新”的占比不断提高,成为中国经济不容小觑的一股力量。本次普查新增了对平台经济、数字经济等“三新”经济的普查内容,可以更好反映我国经济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等领域发展变革情况。“这一点对浙江意义特别重大,近年来浙江‘三新’增长特别快,将之纳入普查范围,可以更好反应出浙江产业状况和产业结构,便于接下来更好地制定产业政策,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吴胜丰表示。-
2024年1月2日
其他

诺基亚凭什么躺收专利费?

还记得十几年前,那个靠“抗摔”出名,几乎人手一个的诺基亚吗?本以为,苹果手机横空出世之后,诺基亚因为没跟上智能手机的迭代,已黯然淡出手机圈。没想到,这段时间,靠着与OPPO打官司,诺基亚又在国内刷了一波存在感——因OPPO
2023年12月29日
其他

科技创新,置顶了

科技创新,是个老话题,也应该是个长期置顶的话题。就在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首次出现在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中。而会议部署的明年九项重点任务中,第一项就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创新的力度在加强,创新的广度和深度仍需加强。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企业,又会如何“置顶”创新?涌金君就此专访巨星控股集团董事长仇建平。01涌金君:2023年是经济持续承压困难前行的一年,巨星这一年怎么样?仇建平:根据初步估算,2023年巨星控股集团营收增幅8%,净利润增幅50%,是企业历史上利润最好的一年。可以说,2023年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为什么?我分析了营收结构后发现,相较于三年前,我们的海外营收占比从40%进一步提高到了55%,也就是我们的海外份额在逆势扩大。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使得巨星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增强,越来越多国外消费者认同巨星的产品和品牌。巨星科技参加第134届秋季广交会。企业供图我举个例子,集团旗下的中策橡胶,目前排名中国第一、全球前九,部分中高端轮胎在欧美国家畅销,这一年里订单都来不及做。我坚信通过科技创新,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企业竞争力会越来越强。这一年,大家都不容易,巨星也不轻松,但困难如时间一样,终将成为过去,努力前行吧,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02涌金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明年九项重点任务中,第一项就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聚焦聚力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巨星在创新上有哪些好的实践?仇建平:到了现如今这个阶段,对于中国制造来说,科技创新必须加码了。从外部环境来看,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不利因素增多,全球经济复苏程度仍不乐观,可以说既有风高浪急,也有暗流汹涌。科技创新致胜,成为穿越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因素之一。从自身发展来看,参照欧美国家制造业发展历程,中国已经拥有了强大的制造能力,如今正从输出制造能力向输出品牌能力的新阶段跨越,这一跨越,需要强大科技创新力的支撑。作为一家30年专注制造业的浙江企业,科技创新就像巨星的生命线。加大科技投入。有足够的枪支弹药,才有打胜仗的可能。科技投入,就是创新的枪支弹药。2023年,巨星控股集团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0%以上。前不久,我们刚刚宣布未来三年(2024年-2026年)投入100亿元进行科技创新。事实上,产品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创新能力。创新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围绕主业持续不断创新。这么多年公司始终围绕主业不断创新,把产品做到极致。比如杭叉,从传统叉车、柴油叉车起步,转型新能源叉车、智能无人驾驶叉车到智能仓储物流整体解决方案,今年杭叉AGV和整体物流解决方案营收同比增长150%,在手订单增长200%以上;杭叉集团未来工厂。企业供图比如中策橡胶,通过产品技术创新,推出新能源车轮胎,2023年新能源车轮胎营收同比增长80%以上。瞄准全球开放式创新。开放式创新,一方面是要多出去看看,及时了解行业的技术趋势、前沿动态。2015年我到德国拜访客户的时候,发现他们在激光雷达方面已经走在非常前面了,而巨星旗下国自的机器人,杭叉的无人驾驶叉车,转型升级都需要激光雷达技术。由于当时该项技术对中国封锁,回国后我迅速组建了技术公司,专心突破激光雷达技术。如今,我们自主研发的激光雷达突破卡脖子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工业机器人、物流机器人。这一技术的突破,使得巨星科技加速拓展出激光测量工具、激光雷达等智能产品,目前巨星科技拥有3万多个工具产品,远销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以说,全球只要有工具的地方就有我们的产品。另一方面也要善于借助外力。前几天,巨星科技刚刚在瑞士举行签约仪式,拟并购了瑞士的全球高精度测量品牌TESA,TESA目前是全球前二的μ级高精度测量工具制造商。通过一系列并购,巨星的工具产品将进一步向高端拓展。这些年,围绕主业不断的海内外并购,使得公司技术实力迅速上了一个台阶。此外,巨星控股集团在中国以外还拥有6个研发中心,始终与全球同步研发。03涌金君:浙江营造更好创新生态,您期盼政府做些什么?巨星又将在创新生态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仇建平:老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创新也需要创新生态,光靠企业单打独斗是远远不够的。创新生态的营造,离不开政府部门。比如说基础创新,从0到1的突破,这需要政府部门加大并引导科技投入。基础创新能力上去了,制造业都将因此受益。还比如创新人才的大量引留,留住人才企业是关键,但营造良好的留人氛围,需要政府部门鼎力支持。同时,期望政府出台合理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引领全球产业链创新,加大力度鼓励企业全球创新,培育出更多世界级一流企业。中策橡胶未来工厂。企业供图可企业始终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所谓主体,就应该有主体的责任与担当。巨星的创新来源很多,例如自主创新,与客户、高校的合作创新,并购国外优质企业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创新,不断加大本土中国民族品牌的国际竞争力,让中国制造享誉全球。一方面,集团旗下的中策橡胶、杭叉集团、巨星科技、新柴股份、国自机器人公司,可以说每一个都是各自行业中的隐形冠军,公司的每一项创新成果都是能够产业化落地的。另一方面,近年来巨星控股集团不断并购国内外优质企业和品牌,完善全球产业链、创新链。巨星在创新生态中仍将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04涌金君:对2024年企业发展形势您有着怎样的预判?下一步如何打算?仇建平:采访结束后,我就要去隔壁会议室,和重要的美国客户代表面对面洽谈2024年的合作计划。客户来了,这释放的是2024年的信号。正如前面谈到2023年的经历,有危更有机,有压力也有惊喜。我依然坚定地相信,2024年也一定会是历史性的发展机遇。2023中国国际五金展上的巨星科技。企业供图我们始终要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想要生存,就一定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问题解决了,订单和市场份额就有了。所以,无论多么困难,一定要保持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对于巨星而言,下一步仍要坚持不懈走科技创新和全球化道路。多年来,巨星控股集团一直深耕制造业,后续我们也会持续加大集团工具、叉车、轮胎、机器人、柴油发动机五大版块的资本和研发创新投入,把每年赚来的钱都投入到企业自身发展上去,让企业更具有竞争力。同时,仍将持续发挥集团全球化发展的优势,不断完善全球产业布局,加速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目前,公司仍继续在海外寻找细分行业的龙头品牌和企业,凭借资本的优势,并购更多国际优质标的。另外,集团还将加快国内消费市场产品供给,研发更多适合中国市场的新产品,并为国内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我们将深耕浙江放眼世界,继续做大做强做精主业。未来三年,巨星控股集团将持续加大制造和技术投资力度,投资固定资产100亿元,研发投入100亿元,加快先进制造业生产基地建设,加大技术领先程度。-
2023年12月28日
其他

“渠道为王”的老路走不通了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的2024年九项重点任务之一。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发展动能减弱的背景下,今年以来,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政策落地显效,推动国内消费市场持续恢复向好。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当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加快不乏上年同期低基数的作用,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仍有待增强,消费市场有效供给仍显不足。也因此,更加重视扩大内需,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显得尤为重要。内需市场是一个巨大的富矿。国内消费呈现哪些新特征、新趋势,要深挖潜在需求,锻造动力强劲的消费“主引擎”,我们又当如何发力?涌金君就此专访银泰商业集团董事长、首席执行官陈晓东。01涌金君:消费是今年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之一。根据您的分析观察,今年国内消费有哪些新特征?陈晓东:第一,消费更趋理性。我们可以发现今年1-11月,美妆品牌的到店派样同比增长迅猛。消费者享受“省钱的快乐”,也有尝鲜的需求。第二,情绪价值和体验消费需求旺盛。价格是消费的基本点,而情绪和价值是未来消费增长的关键,今年以来宠物经济、朋克养生等新式消费需求涌现,商场也调整“玩法”,持续引入KTV、宠物店、咖啡茶饮等体验型业态,部分商场尝试向宠物友好型商场转型。入驻的美妆品牌也有一个明显变化:在开设专柜时就要求开设美容坊,消费者凭品牌消费积分就可以享受美容服务。第三,细分赛道崛起。从前三季度的品类销售情况来看,娱乐体验、运动户外、国货美妆等细分赛道增长较快。消费的土壤在变,激发有潜能的消费的核心逻辑也要变。在物质短缺的年代,零售商是以供给为中心的,在物质丰富的情况下,市场一定要以消费者为中心,消费品都要无限地接近消费者才有机会占领市场,这是个必然的趋势。通义万相AI生成02涌金君:目前制约大家消费热情的因素有哪些?针对这些消费领域的新变化,我们推出了哪些对应性的举措?陈晓东: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的,有效需求不足是经济回升向好过程中需要克服的困难和挑战之一。但从行业角度,千万不要用“消费降级”来为自己开脱,那样会错失很多发展机会。也不要怪别人冲击了你,那是自己提供的价值不够了。最关键的是要解决两件事:一是,顾客为什么要来?二是,顾客为什么买?先说“为什么来”。从前,消费是做“物以类聚”的生意,今后要做“人以群分”的生意,要挖掘潜在消费需求,就要把消费者需要的场景准备好,更要关注消费者对怎样的新型供给有兴趣。拿品牌运营来说,“做强成熟品牌、关注新兴品牌、扩大城市首店”一直是银泰的重要方向。全国范围内,银泰百货平均每年引入600多家城市首店。首店是商业竞争力、号召力的具象体现,也是城市商业繁荣度的重要表征,通过品牌调整、引入首店,我们的很多核心门店可以在城市商业竞争中保持领先。再说“为什么买”。银泰很早就开始做数字化转型,消费者的搜索、成交数据帮助我们捕捉到一些新的消费需求信号,也让企业有能力提供品质、价格、品牌乃至性价比的信任背书。银泰没有线上和线下之分,我们提供到店服务,也提供到家服务,一家商场里的专柜可以服务全国消费者,消费者也可以在全国任何一家门店退换货。我们还推出在线试妆、在线试戴等AR在线体验功能,未来还将上线服装模块,提供智能穿搭建议和一键式消费导引,进一步打通线上线下消费场景,辅助消费者高质高效完成购买决策。通义万相AI生成03涌金君:怎么看国内市场的内需潜力,行业如何洞察、挖掘新的增长点?陈晓东:今年4月,银泰百货的商场客流首次回归到2019年同期水平,双11期间到店客流更是同比增长了45%,市场活力在持续恢复,这给了行业和品牌强烈的强烈的信心。第一,从消费结构看,“情绪价值”是激发消费的重要增值点。拿银泰最擅长的美妆板块来说,目前彩妆是驱动型品类,而我们在几年前就预判香氛、身体护理会是下一个爆发赛道,并前瞻性布局,挖掘潜在消费需求,培育新的消费增长机会。我们也注意到,像宠物经济这样的新型消费,目前市面上多是地域化品牌,对布局全国的商业体来说可选空间还不够大,品牌的信任度、稳定性也需要更长期的观察,类似这样的机会,供给端还有潜力可挖。通义万相AI生成第二,为商场、店铺打好数字化底座。当前,零售行业呈现“商业地产超供、集中度提高、注意力分散”的局面,这是挑战,更是机会。商场不光要做城市的“商业基建”,更要通过生产力要素的数字化,高效调动所有生产要素资源。从银泰的实践看,我们已经完成了初步的数字化建设,并且将数字化能力广泛地运用到实际经营当中:2019年,银泰百货线上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5%,2023年线上线下销售占比已经达到1:3,数字化会员突破4000万人。在做数智化转型的同时,我们仍以每年2个项目左右的速度进行稳健布局,手头有5-6个项目在做筹备。商场的选址,既包括国内新一线城市,也有消费能力强劲的经济强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数字化运营,不光提高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商业运行效率,还意味着,今天我们落地一个新商场,并不只是物理意义上新增一家商业体,而是开辟了新的数字化经营单元和试验场。通义万相AI生成04涌金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使国内大循环建立在内需主动力的基础上。同时,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依然是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下一步,企业打算如何迎接挑战、抢抓新机遇?陈晓东:第一,调整生产力关系,优化供应链。单看线下,同一商圈里的商场们供给超过需求现象突出,业态的同质化、场景的单一性让每个商场可覆盖的人数持续降低,更缺乏独特吸引力。另一方面,线上内容消费加速改变大家的需求和消费方式。这些都倒逼商场转型升级,不能继续走“渠道为王”的老路。过去企业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商场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我们认为,未来,国内与国外先进同行之间的主要差距在于供应链管理。现在,消费者是“甲方”,渠道商、供应商都是“乙方”,行业要在供给端持续创新,做一些需求的预判、培育和孵化。比如,今年我们在杭州落地了全国首个美妆集合店。集合店集聚了很多海内外新兴美妆品牌,它们需要与中国消费者建立连接,但有些品牌只有单个产品线、还不具备单独开设专柜的能力,又或者,还需要试一试中国市场的“水温”。品类集合店提供了一个低成本、小规模的试验场,试运营半年后,其中一些品牌已在银泰开出全国首店、浙江首店。第二,完善数字化能力建设,探索培育第三条增长曲线。百货业务是企业的第一条增长曲线,商场数字化的载体、喵街APP是第二条增长曲线。在探索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银泰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也沉淀成相应的技术产品,由孵化出的科技公司“莲荷科技”实现商业化输出。科技创新将为创造消费增量的强劲动能,也为传统零售行业破局提供新思路。我们向百货企业输出供应链能力和数字技术能力、帮助商场提升销售规模,针对已有数字化基础的区域头部企业输出单品管理能力、提升商品周转效率,也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自身发展的新价值、新动力。-
2023年12月27日
其他

经济大省挑大梁,浙江谋什么怎么干?

今年来,工业经济发展面临需求不足、效益下滑等困难和挑战。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直面新问题新挑战逆势而进,把握新趋势新变化顺势而为。1-11月,浙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7%,分别高于全国和东部地区平均水平,“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全省“一盘棋”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经济运行稳进向好。工业经济稳步回升中,浙江推出了哪些工业政策“组合拳”,怎样进一步释放积极效应?涌金君专访浙江省经信厅相关负责人。01涌金君:围绕工业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问题,浙江采取了哪些针对性举措,有何考量?经信厅:今年以来,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出口市场疲软,不确定性因素很多,浙江聚焦三个“一号工程”和“十项重大工程”,实施“工贸联动”“增效十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推进工业经济稳进提质。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从今年1-2月0%开局,逐步向上攀升,从一季度的3%,到上半年的4.7%,再到1-11月的5.7%,走出了一条稳开、回升、向好的上行曲线。目前,全省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速已处于回升通道;规上工业利润总额全国领先,呈现加快回升态势。图源
2023年12月26日
其他

这个领域大事要事不断,浙江从何处发力?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浙江是经济大省,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离不开高质量金融服务的支持。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不久前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持续有效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防风险与多“输血”的平衡如何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突破口在哪?日前,涌金君对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金雪军进行了专访。01涌金君:您如何看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对浙江金融工作的指导意义?金雪军:两次会议意义重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阐述了金融工作的重点任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则清晰标明了我们金融事业的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句话强调了金融的重要性,也指出了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根本职能。“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提法内涵很深刻,这意味着我们的金融事业既要满足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需要,为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金融支撑,也要在国际金融市场中适应竞争,做到守得住、打得赢。图源
2023年12月25日
其他

不出省就能组装一辆汽车,浙江还差什么?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产销已连续8年位居全球首位。今年我国还将超越日本、首次成为年度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正是浙江重点培育的15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之一,也是目前全省第五大产业。包括其在内的415产业集群,是浙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抓手。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要坚持创新引领抓转型,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在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上求突破。如何培育产业集群,使其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涌金君专访浙江省汽车行业协会会长方曦。01涌金君:作为新型工业化的先行领域,浙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有哪些发展基础和优劣势?方曦:省政府通过培育产业集群助推新型工业化发展,抓住了要害,也抓得很及时。以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为例,全省规划了10个协同区,为杭州市钱塘区和宁波前湾新区两个核心区做支撑,并由省里主要领导担任链长,加以政策配套扶持,将有力培育产业集群健康、安全发展。需要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全称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所以,我认为不能只重视新能源汽车,还要重视传统汽车和零部件企业的转型发展。制造业依赖长期积累和沉淀,当前新能源汽车的制造业基础是从传统汽车延续而来的。很多新能源车企没有制造能力,采取代工方式委托传统车企生产,非常被动,如今正面临行业洗牌。浙江大量的存量企业都是传统车企,要让它们在时代浪潮里生存下来,减轻转型阵痛、平稳过渡,持续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技术和人才储备。金华新能源汽车小镇零跑汽车智能工厂车间。图源
2023年12月24日
其他

未来是中国创造全球造的时代

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贸易保护主义及地缘政治博弈持续加剧,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给民营企业带来诸多挑战。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深入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加快打造高能级开放强省,进一步释放民营经济活力,把浙江民营经济金名片擦得更亮。面对“脱钩断链”风险,民营企业的体感到底如何?企业应如何突围,化危为机?日前,涌金君对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进行了专访。01涌金君:华立很早就开启了国际化之路,今年华立的海外基地发展情况如何?汪力成:未来全球的产业链体系大致有6个板块,以中日韩为核心的东亚圈,以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尼形成的东盟圈,以印度为中心的南亚圈,以墨西哥为中心的北美圈,以及北非地区和一些东欧国家。欧美发达国家主要还是布局一些核心技术的产业链,一来这些国家人太少了,招不到足够的工人,二是人工成本太高。华立在海外便是按照这样的规律去布局,至今我们已经在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构建产品销售网络,在泰国、乌兹别克斯坦建立了自有产业的境外生产制造基地,在泰国、墨西哥、柬埔寨搭建了境外工业园/农业园平台。图为华立与泰国安美德集团在泰国合作开发的泰中罗勇工业园02涌金君:近年来,全球产业链加速重组,外媒报道一些外企有意将产业链转移出中国,您对此有何看法?汪力成:对于这件事情,我认为要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首先要意识到,全球产业链重组、供应链重塑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在以往,全球的经济分工是很明确的,资源国如加拿大、澳大利亚主要卖矿产;欧美这些发达国家占领价值链上游,控制金融和关键性的核心技术;一般制造业则由发展中国家来干。2002年加入WTO以后,中国真正大规模地参与了全球经济分工。因为高效的政府、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以及庞大的市场,中国变成了全球经济大分工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制造加工端。但这些年的疫情和局部热战,让各国意识到,这种远距离的全球分工存在安全风险。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或局部战争,产业链安全就会受到威胁,继而影响到经济安全,甚至国家安全。加上美国对中国采取一系列贸易限制措施和保护主义做法,对其他国家施压了压力,中国的产品又不像2000年初的时候有足够的成本空间,抵消产业链大跨度合作导致的效率问题。种种因素累积,全球就形成了一个共识,产业链布局要尽量分散一点,各个环节之间的距离越短越好,制造基地靠近目标市场的半径越短越好,最好是同一个国家,造成了如今国内部分产业链外迁的现象。但从长远来看,我认为,这不一定是坏事情,可能还是好事。差的形势反而会培育出一批好企业。企业就跟人一样,一旦生病了,免疫系统就调动起来了,压力大了,才会打起精神来做事情。虽然未来几年,低附加值、靠外贸出口赚辛苦钱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会迎来一波倒闭潮。但在这个过程当中,也会逼着一批外贸企业真正迈向国际化。这些年我就发现,跟着我们一起出去的这些老板眼界开阔了许多,因为他们在国际市场中与全球同行在竞争。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再强调“高质量发展”,但以前大家日子都过得不错,没有太多思考高质量发展,经历这一轮严冬,把低端地淘汰掉了,生产要素就可以腾出来承接更好的产业,留下来的都往高附加值的产业上去发展,产业就可以加快转型升级。03涌金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您觉得企业应如何主动作为?汪力成:如果企业的下游直接就是消费终端,建议不要做“甩手掌柜”。因为有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中国的产品即使被加了关税,在最终消费市场还是有很大的性价比优势。但大部分企业已经习惯于拿订单交货的传统出口模式,即交完货之后,后面的环节完全不管了。这就导致一旦国外进口商撤掉订单,企业因为不掌握物流和消费终端,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应对。若是企业打通了从中国港口到目标消费市场的海运港口,打通海运港口到目标城市的本地仓库,再解决本地仓库到每个城市里的最后一公里配送,直接跟本地零售商做生意,一来商品成本可以压得很低,减小关税的影响;二来企业是直接卖产品给目标市场的消费者,自主权比较高,不用“走出去”,产业链留在中国也可以好好地做。如果企业的下游是那些大型跨国公司,那就只能主动“走出去”,嵌入到正在重构的产业链中,产业链往哪里走,企业就往哪里走。比如宁波的一家零配件出口企业,跟着产业链转移的脚步,在摩洛哥、墨西哥等国家建了厂。宁波这边重点解决技术研发、工艺进步等问题,然后放到这些国家去生产,这样不仅产品响应效率提高了,成本也可以压低。很多跨国企业都是这样做的。比如德国企业博世,有一块主营业务就是汽车零部件。汽车厂去哪个国家办,他们就跟着在旁边建厂。主动嵌入国际产业链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与链上的企业不断交流学习,向母公司传回最前沿的信息,知道别人在生产什么,往哪个方向去发展,跟世界的发展同步。中国现在的产业链水平,绝对不是靠“闭门造车”带起来的,而是在参与全球经济大分工的过程中,被许多外资企业带起来的。比如苹果为了产品达标,会花很多精力培养供应商,帮助提升工艺,解决质量问题和管理问题。国内企业靠自己也能提升生产水平,但这个速度肯定会慢一些。就像中国在加入WTO以前,设计出一个好产品没问题,但就是无法量产,关键原因就是零部件达不到要求。封闭只会越来越落后,只有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不断地在全球范围内比较,才能进步。总而言之,不要用负面的态度去应对现在的形势。能不能成为好企业,看选择哪条路,躺平了那就真的躺平了。04涌金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之后,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更大力度鼓励民营企业增强活性、敢闯敢试。您觉得政府还可以为民营企业做些什么?汪力成:一个大前提就是政府要正确看待企业“走出去”。浙江提出的“地瓜经济”形容得很准确,企业“走出去”是像地瓜一样,把藤蔓伸出去,汲取各种养分,然后果实结在国内,而不是像南瓜,藤蔓伸出去,到处生瓜。在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政府要发挥起智囊和参谋的作用。全球产业链到底是怎么重构的?趋势怎么样?这个国家的产业生态怎么样?适不适合你?政府应该集中力量给企业提供这方面的咨询服务。90年代的时候,我前往日本参加中日青年交流时就发现,日本的产业省(相当于国家工信部),对每一个国家地区的工业情况包括相关数据、产业结构、供应链关系等了如指掌。除此之外,日本还有五大商社,它们会通过供应链业务来帮助日本企业完成全球布局。希望未来国内能有更多这方面的服务与指导。其次,呼吁政府能对企业实施普惠制的减税。现在企业的很多难题本质是利润薄。比如为什么融资难?因为银行觉得民营企业不赚钱,风险太大,不敢把钱给它。为什么不赚钱?一方面是产业层次较低,技术含量不高,这个慢慢在改变;另一方面也是成本不像以前那么低了,企业的税负包袱重了许多。第三,继续让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有自我修复机能,再聪明的人搞规划,也玩不过市场,当然关键的时候政府要适当干预。第四,继续推动依法治国,稳定民营企业的信心。民营企业为什么慌?因为不确定今天这么做明天会怎么样。推动依法治国,让民营企业心中更有确定性,未来才有希望。05涌金君:明年华立有哪些新规划?汪力成:今年华立的发展还是比较平稳的,并且稳中有进。但我们还是会做好最坏的打算,向着最好的方向去发展。首要的就是加大科研力度。现在日子比以前难过,反过来看也有好的地方,比如国产替代进口的最好时机已经到了。原来企业一直买某个跨国公司的产品,买我们的有风险,现在人家主动断供了,我们的机会不就来了么?华立子公司华正新材内部眼下华立在全力以赴研发半导体材料,选了一批关键技术进行突破,目前已经解决了三种,可以国产化量产了。如果美国不封锁,这样的机会我们是拿不到的。当然,所谓“唇亡齿寒”,如果各个产业链供应链上的企业都活不下去了,我们单打独斗也不行。因此立足自身之外,华立也会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力所能及帮助更多的企业一起“抱团”渡过难关。我一直坚信,中国制造全球卖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未来是中国创造全球制造的时代。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问题中把握机会,尽力能渡过这个严冬。挺过去了,企业肯定会上一个大台阶。-
2023年12月23日
其他

新质生产力,“新”在哪?

新质生产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浙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中频频出现的热门词汇。当前,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准确理解好、发展好新质生产力至关重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浙江有何优势?短板又是什么?涌金君专访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兰建平。01涌金君: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概念——新质生产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浙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又频频提及。您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兰建平:几天前我刚去了一趟德国、丹麦,对新质生产力有了更深的感受。在德国,先进制造业的技术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风采无限,在丹麦,“小国大企”深具魅力。这种战略上的定力,科技上的与时俱进,对我们发展创新型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参观德国宝马。兰建平供图马克思指出,生产力是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组合,是人类通过劳动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所谓“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是经济新常态出现的生产力新质态,由“高素质”劳动者、“新质料”生产资料所构成,突出表现在是以科技创新为内核,以高质量发展为旨归。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是一种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高度归纳总结,也为新时代全面推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帮助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新质生产力,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参观德国法兰克福劳恩海姆德司达公司(染料企业)。兰建平供图理解“新质生产力”,“新”主要表现在构成生产力的要素发生的新变化。比如,“ChatGPT”“数字人”等新产品形态加速涌现,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质”主要表现在产品形态、产业结构和发展质量发生“质”的改善。如在产业结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比重不断提升。新质生产力,最终是体现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上。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等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02涌金君:发展新质生产力,浙江有何优势?兰建平:新时代,需要新质生产力。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浙江应抢抓科技创新机遇,构建新质生产力,实现从“效率型”经济向“创新型”经济的转型和跨越,主要发挥“四个优势”。数字经济引领优势。早在2003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就布局建设“数字浙江”。2022年,全省数字经济规模超过4万亿,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全国省区第一,数字产业化指数、数字化综合发展水平全国第一。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中,能不能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新数智技术上取得突破,实现领跑发展,是浙江构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核心。江丰同芯半导体。企业供图。民营企业活力优势。企业家,是实现新质生产力发展关键中的关键。民营企业是浙江经济之本。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创新活力,发挥企业在新质生产力中的“主力军”作用,极为关键。市场机制环境优势。新质生产力需要有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就需要在体制机制改革、营商环境优化上协同发力。市场化的体制机制一直都是浙江的长板,今年省委进一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就是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让浙江成为最具发展活力和创造力的省份,并始终保持领跑状态。开放发展的先发优势。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关起门来是无法来创新的。开放发展,始终保持与世界创新引领者同伍,是浙江实现质生产力高效发展的必然选择。浙江天然具有开放的先决条件,经济社会的外向度又高,面临双循环、新格局,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等,浙江要进一步开放大门搞创新。03涌金君:在这方面浙江的短板是什么?如何补齐?兰建平: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引领,成效体现在产业发展上,核心还是在人才。从浙江来看,主要在三个方面需要补功课。原始创新上,需要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功课。以大科学装置为代表的“国之重器”是原始创新的关键,在这一块上,浙江与北京、上海、合肥、深圳等地有明显差距,包括国家级的高能级科创平台,比如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目前尚未实现零的突破,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仅浙江大学1家。浙江的省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高校院所如何更好发力,是下一步的关键。之江实验室。受访者供图。产业发展上,需要做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文章。现代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载体,目前浙江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两张皮”问题依然存在。比如从科创板上市企业看,浙江47家,明显少于江苏省(105)、广东省(84)、上海市(84)、北京市(73),浙江科技创新型企业无论在数量还是规模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人才要素引进上,需要解持续不断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难题。人才是形成新质生产力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目前,浙江“两院”院士数量少于北京、上海、江苏等省市;研发人员中硕博比例为12%,低于广东的18%、江苏的17%;每年来浙江创新创业的外国人才中,高端人才数量占比为10%,与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差距明显。同时,要高度重视各种产业工人队伍的培养,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推动更多打工者向产业工人、向现代产业工匠去转型跨越。创新生态营造上,需要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功夫。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要求,要破除旧体制、旧观念,先破后立,以创新带来的新增量,来调节原结构。因此,浙江需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聚焦前沿科技,将科技创新重心前移,在推动“从0到1”自主原始创新的同时,也要打通“从1到100”,
2023年12月22日
其他

稳外贸优外资扩消费 堵点怎么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中,多次指出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扩大消费。对于经济大省浙江,无论在国内大循环还是在国际国内双循环上都大有可为。今年,浙江外贸开局平稳,逆势增长,外资结构持续优化,消费市场稳步恢复向好。展望2024年,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如何乘势而上?持续扩大消费,如何找到新的增长点?本报记者就此专访浙江省商务厅党组书记、厅长韩杰。01涌金君: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聚焦聚力高水平对外开放,全力以赴稳外贸优外资;要多措并举扩大消费,促进消费持续回暖。今年以来浙江省在稳外贸优外资、恢复和扩大消费等方面运行情况如何?韩杰:今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遇到不少压力和困难,高通胀、高利率、高债务影响全球经济复苏;地缘冲突加剧,国际投资日趋谨慎;疫情的“疤痕效应”还未褪去,居民收入增长放缓、风险规避意识增强,对我省开放型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不过,今年尽管挑战和压力较大,但我省早见事、早发力,克服了重重困难,稳住了外贸外资和消费的基本盘,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比如外贸方面,我省对美出口连续4个月实现正增长,东盟、拉美、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拉动明显。1-11月,全省出口、进口规模首次跃升全国第2和第5。利用外资方面,1-10月实现183.9亿美元,同比增长3.8%,规模居全国第四,也实现争先进位。来自欧盟国家的投资大幅增长,制造业外资占比达45.8%,创下历史新高,利用外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扩消费方面,1-11月,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5万亿元,同比增长6.6%,按照目前趋势,完成年初设定的目标肯定没有问题。去年我省社零增速居全国第二,在高基数下,我们今年还能保持6.6%的增速实属不易。舟山绿色石化基地
2023年12月21日
其他

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浙江如何出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12月20日浙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接踵而来。这一年,浙江经济运行稳进向好,创新改革开放势头强劲,共同富裕蹄疾步稳。同时,今年以来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浙江经济机遇与挑战并存。当前,浙江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有哪些?下一步如何打好“组合拳”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涌金君专访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杜旭亮。01涌金君:当下,经济发展除了要直面外部的不稳定不确定性之外,自身发展也面临一些困难挑战。浙江情况如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什么?杜旭亮:2023年浙江成功举办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圆满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预计全年GDP将突破8万亿元大关、增长6%以上,高于全国、领跑东部。同时,“浙”一年不容易。我们清醒看到,制约浙江发展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从长期看存在资源要素缺乏、发展动能减弱、发展空间受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从当前看,则主要表现为四方面挑战:外贸出口增长承压。当前国际市场需求持续减弱,11月全球制造业PMI指数为48%,已连续14个月处于收缩区间,全球投资和贸易放缓。浙江是外贸大省,经济对外依存度高,更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变化影响,出口持续稳定增长面临较大压力。消费持续回升承压。受居民收入增长有所放缓、居民消费意愿不足和消费习惯改变等影响,汽车等大宗消费增长乏力,消费持续回升存在压力。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部分行业和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企业信心还不够足,民间投资增长缓慢。房地产市场承压。当前房地产市场正处于全面变革整合阶段,总体处于低位运行、重新盘整的状态。综合看,浙江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仍然是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浙江也完全有能力、有条件继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以浙江的“稳”“进”“立”为全国大局多作贡献。02涌金君:对此浙江出台了哪些政策?采取了哪些有效的应对措施?杜旭亮:为应对复杂外部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打出了系列政策组合拳、工作组合拳、改革组合拳,为推动经济稳进向好发挥了重要作用。重点有七个方面:大力实施三个“一号工程”和“十项重大工程”,全面构建以三个“一号工程”为总牵引,“十项重大工程”为具体抓手的一体推进格局,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根基。杭甬复线宁波一期。浙江交通集团供图制定实施“8+4”经济政策体系,用好中央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结合浙江实际,整合形成扩大有效投资、科技创新等“8大政策包”和财政金融、自然资源、能源、人才等“4张要素清单”。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全面落实中央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31条政策,第一时间制定我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32条政策和145条具体举措,全力推进“3个70%”、“3张项目清单”、“七个不准”以及政府无拖欠款、浙江无欠薪等重点举措,并形成长效机制,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实施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今年共安排重大项目1244个、年度投资10007亿元,截至11月底投资完成率121.4%,新建项目全部开工。推动工业稳健运行、结构优化,启动实施“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经济稳步回升。临平年产2400台/套智能化测试设备项目。临平宣传部供图。全力以赴稳外贸稳外资扩消费,开展“千团万企”拓市场增订单行动,以超常规力度招引重大外资项目,用好亚运契机,推动消费复苏回暖、扩容提质。有效防范化解风险,统筹做好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和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稳妥有序化解存量隐性债务,依法有序处置企业债务风险,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03涌金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扩大有效益的投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扩大有效投资,发挥重大项目‘压舱石’作用”。扩大有效投资,浙江有哪些实招?杜旭亮:众所周知,投资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我们经常用“压舱石”来形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越是经济运行面临下行压力、各方面不确定性比较强的时候,抓投资、抓项目的重要性就越凸显。特别是今年以来,浙江投资持续发力,增长速度既快于同期全国投资增速,也快于同期全省经济增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40%。我们把浙江抓投资行之有效的办法总结为“扩大有效投资组合拳”。位于宁波前湾新区的极氪未来工厂外景。虞昌胜摄抓政策引领。年初印发2023年浙江省扩大有效投资政策,从稳住投资基本盘、加强土地要素保障等24个方面推出一揽子政策措施,既有“干货”,同时也向全社会传递抓项目、扩投资的鲜明信号。制定出台《浙江省重大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对省重大建设项目管理将更加科学、更加规范。抓项目推进。从2023年起,浙江省启动实施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作为今后五年全省抓投资的主要载体。纳入“千项万亿”的项目,都是体量比较大、带动性比较强、效益比较好的大项目、好项目,抓住了这些项目,也就抓住了投资的“牛鼻子”。截至11月30日,全省1244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2152亿元,投资完成率和新建项目开工率都实现100%。抓要素保障。抓项目、扩投资,资金、土地等方面的要素保障十分重要。浙江是一个资源小省,但对重大项目的要素保障却比较“给力”。比如说,我们建立省重大产业项目用地保障机制,每年精准保障省重大产业项目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1.5万亩。宁波数字经济产业园。虞昌胜摄。再比如,我们紧密衔接增发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渠道,争取更多的项目纳入国家政策的“笼子”、规划的“盘子”、资金的“袋子”。抓争先创优。地方政府是抓投资、抓项目的主体,为了充分调动各地的积极性,浙江每季度开展投资“赛马”激励评价,对投资增长快、结构优、推进实的地方给予“真金白银”奖励,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大抓项目、抓好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04涌金君: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信心和底气尤为重要。在坚定民营企业家发展信心方面,浙江有哪些探索?成效如何?杜旭亮: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的最大特色、最大资源和最大优势,是浙江高质量发展的“金名片”。“信心比黄金更珍贵”,对于浙江民营经济来说,尤为如此。今年以来,浙江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聚焦民营企业最急、最盼、最忧的问题,谋划实施了“1+N”政策体系,用“真金白银”为企业增添信心,用真心实意为企业排忧解难。一道新能源科技(衢州)有限公司。衢州智造新城供图。先说“1”。“1”就是省委、省政府出台的《浙江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从提信心增预期、降门槛扩领域、真公平破隐性、拓市场促升级、优氛围增服务等五方面提出32条措施,对症下药、精准施策,为民营企业送上“定心丸”。再说“N”。“N”就是落实32条措施的细化配套措施,各省级部门提出145条细化措施,动态更新、定期调度,确保条条有着落、月月有进展。最后说一说成效。政策效果好不好,企业是最有发言权的。近期,我们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民营经济政策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估,对7857家民营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77.3%的企业在民营经济政策出台后信心有所提升。当然,政策效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信心的恢复还只是第一步。“一有阳光就灿烂,一有雨露就发芽”,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双向发力,我们相信浙江民营经济会再创新的辉煌。-
2023年12月20日
其他

武林商圈,需要多少个综合体?

近日,自立项起就深受杭城人关注的杭州中心终于宣布——12月24日正式开业。等待开业的杭州中心在该地段上,已有杭州大厦、国大城市广场、武林银泰、嘉里中心四足鼎立,如果再加上离杭州中心不远处加急赶工的恒隆广场,未来武林商圈至少云集六个商业综合体。多种业态抱团汇聚一处,省心又热闹;不过也有人认为,商场竞争加剧、招商运营难、店铺空置率高、业绩增长困难等问题更易爆发。商业综合体扎堆,你怎么看?01热捧背后从1990年代的大型百货业开发,到1996年后的大型超市和大卖场建设,再到随后迅速掀起的大型购物中心开发狂潮,我国商业地产发展经历了多轮投资热。尤其近年来,以商业综合体为代表的大型商业地产项目迅速崛起。据赢商网不完全统计,近三年
2023年12月19日
其他

传说中的“一米八”,是一家怎样的企业

12月18日,新农业品牌“一米八”在杭州亮相。同天,消费者打开盒马APP,可以在开屏页上看到“一米八”生冻大黄鱼的新品首发海报。这是传说中的“一米八”第一次开发布会。而早在10月,这家“潜水”的企业已经在盒马默默上线了自己的首款产品——鲜活贻贝。有趣的是,“一米八”推出的两款产品都产自浙江:舟山嵊泗列岛的贻贝和温州南麂岛的大黄鱼。这家新企业的征途,在海洋深处。01一家雄心勃勃的新企业吸着氧气,一只贻贝从离岸76公里的嵊泗列岛养殖基地抵达消费者餐桌,依然是鲜活的。“你能看到贻贝在盒子里张着嘴,拿出来用冷水冲一冲嘴巴又会闭上,放在锅里一蒸嘴巴又会张开。”“一米八”海洋科技CEO邓中华说,经测试,贻贝在盒子里最长可以存活18天,为保证最佳口感,产品上架的保质期则定的相对短一些。这家今年7月刚注册成立的企业,为了这一天已经准备了两年。邓中华透露,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起点,这两年,团队调研农业的足迹遍布全球12个国家、35个城市,以及107家企业、科研院所和水产市场。给农业加点儿科技,用创新激发农业的想象力,这家年轻的企业雄心勃勃。发布会上,第一个出场的,是久违谋面的蚂蚁集团前CEO、前阿里合伙人胡晓明,他的新身份是“一米八”农业科技董事长,同时兼任“一米八”的首席品控官。搞过支付宝、管过阿里云,胡晓明的履历和技术脱不开。“‘一米八’不仅要通过工业化、智能化的手段,让海洋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食物,更要对产品品质负责,对环境负责。”他说,今天的农业需要更多的技术创新。在朋友圈里,胡晓明说,“一米八”公司的名字,源自马云参与农业的初心——“天底下所有的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身高超过‘一米八’。”不过,这家新公司并非传闻中的阿里旗下企业。在随后的沟通中,胡晓明提及,以前跟盒马CEO侯毅是同事,如今自己则带领“一米八”成为了盒马的供应商。据涌金君了解,“一米八”总部设在杭州,目前已在舟山、温州以及温州平阳设立分公司,团队整体规模达数百人。未来三年,贻贝、大黄鱼将是企业精深探索的两个重点品类。与此同时,“一米八”将深度参与养殖全流程。邓中华说,企业会开展一些示范养殖,如果相关做法有成效,则希望进一步复制推广、带动更多养殖户增收。“向江河湖海要食物”,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现代渔业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也是这家企业发展的动力所在。按照“一米八”设定的蓝图,企业将在育种育苗、饲料改良、种植养殖、疾病防控、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可信溯源等农业链条的各环节持续创新,通过与高研院所、产业公司的共创合作,吸引更多年轻人,用技术创新引领新农业实践。一米八大黄鱼养殖网箱涌金君了解到,在南麂岛,“一米八”已经确定了一片养殖海域,将开展工业化、智能化养殖。参考挪威三文鱼养殖经验,团队正尝试提升养殖大黄鱼的抗寒生存几率,更大、更下沉的网箱,则希望让养殖黄鱼的肉质更加紧致、口感更接近野生大黄鱼。在南麂岛养了30多年大黄鱼的“渔二代”温简挺,现在担任“一米八”的养殖顾问,而他的儿子、“渔三代”阿发,现在在“一米八”负责市场销售。在嵊泗县枸杞岛,“一米八”正与当地政府合力打造贝类产业园,未来这里将是企业的品牌基地、办事处以及产线所在地。相比鱼虾蟹,贻贝并不是消费者日常消费的水产大类,甚至有些“小众”。锁定这个品类试水,用胡晓明的话说,“这个东西先卖了,我们进去看,大家也不会批评我。”在贻贝尝试成功的基础上,大黄鱼系列产品也上线了。胡晓明现场透露,未来,“一米八”会切入更大体量的海鲜品类,目前在琢磨的大品类有五、六个。02万里征途第一步放眼全球,中国是世界上主要渔业国家中唯一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发展海洋渔业,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一环,也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一环。去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吃饭”不仅仅是消费粮食,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样样都是美食。要推进陆基和深远海养殖渔场建设,拓宽农业生产空间领域。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首站就来到位于湛江市东海岛的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对“一米八”而言,眼下是万里征途的第一步。先看供给端。选择嵊泗贻贝来切入赛道,“一米八”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贻贝蕴涵的丰富的深海蛋白。按照企业的说法:养在深远海的嵊泗厚壳贻贝,多维氨基酸含量甚至优于顶级新西兰绿唇贻贝。营养价值,也是如今消费者选购产品时考量的重要因素。同时,贻贝这个产业,远未被开发完成。贻贝是嵊泗海水养殖的主打产品。涌金君尤记得,去年曾听一位在嵊泗从事海水养殖科研工作的专家提及,当地厚壳贻贝年产量很高,但大多数养殖是家庭式的,产业化程度偏低,规模化少,精深加工也较少。一米八贻贝清洗场景嵊泗县正举全县之力探索产业的未来形态。比如,海上养殖“未来牧场”已经正式投用,助力养殖生产各环节的精细化提升。海洋大省浙江,正加快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当地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同样也给了企业机会。此前,盒马售卖的贻贝大多是进口的,而“一米八”通过技术创新,把鲜甜的嵊泗贻贝送进了盒马渠道。前不久,舟山带着鲜活贻贝参加了2023浙江农业博览会,还给嵊泗贻贝做了专场推介会。再看产业链。用侯毅的观点来说,要把农产品变成商品,农业的“二产”(加工)非常重要。“把农业变成好商品的公司还太少。”侯毅认为,渔业的传统链路是养殖、批发收购,再到零售端,成本偏高。供应链改革在农业方面的实践,实际上是要提升农产品变商品,商品变品牌的质量和流通效率,需要通过一二三产的紧密联动、融合发展来实现。嵌入其中、解决难题,成为整个链路中的重要一环,“一米八”机会不小,当然,也面对许多挑战。比如价格。目前,“一米八”750g的鲜活贻贝售价29.9元,330g的生冻大黄鱼售价则为99元,还针对元旦、春节推出了大黄鱼礼盒装。对比其他平台同品类,产品定价并不低。在整条供应链技术的不断创新、改造之下,降成本或许会是这家企业面向市场提高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课题。再比如,企业如何与养殖户建立合作模式,确保供给体量、品质的稳定性,同时带动更多养殖户共享产业升级红利,既取决于自身的技术创新驱动能力,也需要市场端的认可。大黄鱼冷冻装箱从这次发布会上,或许可以猜想“一米八”在谋划的另一个产业布局方向:餐饮。圆桌会上,“一米八”邀请到了新荣记创始人张勇、西贝餐饮董事长贾国龙。张勇现场回忆,新荣记在香港开店时,曾因野生大黄鱼价格动辄过万元上过当地报纸。“以前会觉得野生的最好,打广告也以野生为卖点,但现在已经在做一些些改变。”张勇说,新荣记的黄鱼鲞、臭黄鱼等现在也采用养殖鱼类,在台州大陈岛,企业也在养殖端进行了一些投入。事实上,新荣记的团队测试过“一米八”的贻贝、大黄鱼,并尝试了多种做法。尽管几方并未透露未来是否会合作,但不可否认的是,产地到餐桌的联动,也是技术激发农业想象力的一部分。-
2023年12月19日
其他

浙江的这条线,很重要

在人口地理学上,我国有一条著名的“胡焕庸线”,由黑龙江黑河至云南腾冲,一侧人烟稀少,一侧人口密集,两侧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划分出两个迥然不同的地域。投射到浙江,有一条地区差距的分割线——“清大线”,以杭州临安清凉峰镇为起点,到温州苍南大渔镇为终点的直线。线的东北侧,水系纵横、土壤肥沃,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较好;线的西南侧,群山连绵、耕地稀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无独有偶。最近,省发展规划研究院课题组在研究城乡收入倍差时发现,城与乡之间也存在着一条“地理线”,将杭州淳安、金华磐安、台州椒江三点串联成线,一侧城乡收入倍差没有一个高于2;另一侧城乡收入倍差普遍较高。读懂这条线,或许能为缩小三大差距提供更为精准的办法。01城乡收入差距浙江是我国城乡发展最均衡的省份之一,代表性数据就是城乡收入倍差。2022年,浙江城乡收入倍差为1.90,连续10年缩小,在全国各省区中最小。1.90,意味着,城镇居民的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1.90倍,倍差数值越小,城乡发展越均衡。省域整体均衡发展的背后,在更微观层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偏科”。比如,倍差较低县(市、区)的主要集中在浙北地区,比如嘉兴的秀洲区、南湖区和舟山的岱山县,该数值小于1.5;倍差较高的主要集中在浙西南地区,杭州淳安县、丽水遂昌县和金华婺城区,该数值大于2.1。“为看清楚我省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特征,我们将全省各县(市、区)由低到高、分8个层级绘制在行政区划图中,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倍差。在这个图上,淳安、磐安、椒江的城乡收入倍差都在2左右,构成一条新的界线。”省发展规划研究院战略谋划研究所所长郎金焕说。这条城乡收入差距界线,被简称为“淳安—磐安—椒江”线。从地图上来看,在这条线的东北侧,各县(市、区)城乡收入倍差较低,没有一个高于2;在这条线的西南侧区域,城乡收入倍差普遍较高。02“两条线”的交叉“清大线”是经济密度线,西南侧是欠发达地区、东北侧是发达地区,由于我省城乡关系呈现为“经济越发达、城乡倍差越小”,因此“清大线”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城乡倍差关系。郎金焕说,若把“清大线”和“淳安—磐安—椒江”线叠加起来看,“2条线”总体把浙江省域从浙西南向浙东北,按照城乡倍差高低分为了“高倍差-中倍差-低倍差”地区3个层次。从这个意义上说,“淳安—磐安—椒江”线正是对“清大线”的补充,为缩小城乡、区域差距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淳安—磐安—椒江”线北侧,主要是杭嘉湖平原和杭甬城市群,是浙江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城乡收入倍差历来较低,虽然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但缩差的空间、潜力也更小,需要付出的努力也更多。在“清凉峰—大渔”线南侧,主要是山区26县,是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的重点,也被称为“最难啃的骨头”,农村居民收入增收难度最大。在两线合围的中间区域,主要以浙中城市群为主,地理条件相对优越,交通条件便利,人口分布集聚,城乡倍差“不高也不低”,是“由高到低”的过渡地带,这些地区基础好、潜力大,是城乡缩差的主阵地主战场。郎金焕告诉涌金君,尤其需要关注两条界线的几个端点,如淳安、临安、椒江、苍南,是缩小城乡、区域差距的难点,若能实现“端点振兴”,对下一步推动城乡、区域融合发展有很强的推动作用。“我建议,将这三个地区作为新一批我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省级综合性试点,集中研究形成针对性方案。”郎金焕说。03倍差中的“极限”城乡收入倍差,缩小到什么水平最合理?客观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倍差过高不可避免会影响城乡发展均衡性协调性;但是由于城乡体制和资源禀赋不同,城乡收入倍差“过小”或“无差距”也不符合实际情况,还可能降低发展积极性。问题来了,城乡收入倍差是否存在“极限”?从浙江历史来看,改革开放初期,农村改革先行,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制,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一度快于城市。198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65元增至446元,名义增长1.7倍,同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32元增至669元,名义增长1倍,城乡收入倍差由2.02降至1.5,为改革开放40多年来最低。20世纪后,我省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于2006年开始下降,从2006年的2.18降至2022年的1.9,年均降幅0.016左右。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共同富裕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祝立雄说,从近5年的情况看,如果以人均GDP为标准,将浙江各县(市、区)划分为前1/3、中间1/3和后1/3三档,会发现人均GDP排名前1/3的县(市、区),平均倍差水平基本处于1.7左右。祝立雄认为,我省城乡均衡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乡越均衡,因此可以将排名前1/3的发达地区倍差均值1.7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的目标值,各县(市、区)应根据所处的差距水平,分类确定城乡缩差的主要方向。对城乡收入倍差已经达到或低于1.7的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已经较为均衡,可以围绕“率先实现城乡融合”的目标积极探索、先行先试,把缩小城乡差距的重点聚焦在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优质共享、促进城乡发展机会公平等方面;对于距离1.7还有距离的地区,缩小收入倍差仍应是核心目标。04潜在的难点此外,还有两个“潜在性问题”,需要引起重视、辩证看待。祝立雄举例说,比如,“城弱乡弱”的低水平均衡现象。在部分地区,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水平和倍差出现“双低”,这种低水平均衡的情况多发生在经济弱县,以某山区县为例,城乡收入倍差小于1.75,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准,但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全省平均低了1.2万元、0.6万元。再如,一部分高倍差地区缩差面临瓶颈,倍差长期处于高位、排名长期处于末位。这部分地区的城乡倍差长期远超全省平均,难以实现位次进阶,是城乡缩差“难题中的难题”。究其根源,还是其自身城市化、工业化发展水平不高,对乡村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强,乡村非农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效率不高,制约了收入增长。不论是寻找“界线”,还是反思“反常”现象,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需要辩证看待城乡收入倍差,避免“唯缩小倍差指标论”倾向,方能客观、准确缩小城乡差距。-
2023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