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疫情模型都很好地预测了过去的疫情
申明: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最近有两篇出自上海的研究人员的文章在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一篇是在《柳叶刀》上的通讯,讲述了上海防疫的努力与“救命”效果【1】,另一篇是《自然|医学》上的疫情建模,模拟了采取或不采取各种防疫措施下,奥米克戎疫情在中国对医疗系统的冲击,以及病死人数【2】。这两篇文章都引起了不小的影响,《自然|医学》上那篇疫情建模更是有很多人讨论。能看到中国的一线防疫工作者与研究人员把在国内防疫的第一手经验与思考送到国际期刊上讨论,这是非常值得高兴的事。我相信不同人对于国内的防疫措施很可能有非常不同的思考与判断——研究人员也不会例外,所以希望以后这样的国际交流可以更广泛、更多样。挺有意思的是两篇文章都认为现在强有力的防疫措施非常必要。《柳叶刀》一文在标题里就说上海在做拯救生命的努力,《自然|医学》上的建模得出结论则是现有疫苗覆盖率如果不采取大量防疫措施,仅维持目前的疫苗接种速度,奥米克戎将导致超过155万人死亡,同时住院数也会全超中国现有病房数。若要防止这样的悲剧,仅靠继续接种疫苗以及增加治疗药物的使用是不够的,比如要采取物理防疫措施,有效控制疫情扩散。这样的建模结论无疑是认为强有力的防疫措施是极为必要的。这个结论先放在一边最后再讨论,对于模拟出来的结果我倒是挺好奇的。以155万人死亡的“躺平”通过奥米克戎为例,这意味着中国每千人死亡1.1人。这个模拟结果可以说高得出奇。为什么?香港奥米克戎疫情已经消退,在疫情中当地也放弃了清零,截至5月4日新冠死亡人数是9115人,对应750万人口,每千人死亡也只有1.2人【3】。模拟的内地死亡率与之不相上下。问题是无论从人口结构还是疫苗接种率来看,很难想象内地与香港会类似。根据去年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占人口比例为18.7%,不少,但香港要高得多——28.5%(740万人口中有210万60岁以上老人)。在疫苗接种率上,论文中引用数据中国3岁以上人口疫苗接种率达到91.4%。即便是60岁以上老人,接种率也超过了80%,明显高于香港遇到奥米克戎的时候。如2月中旬时香港分年龄段接种率:特别要注意的是香港最后的问题出在了越高龄接种率越低,死亡病例的年龄中位数达到了86岁。我不怀疑如果“躺平”内地必然会付出惨痛的代价,只不过这155万人的结论未免过于惊悚。决定某个地区新冠住院、死亡人数的两个关键要素:高龄人口比例与疫苗接种率,内地都比香港形势好不少,粗死亡率能如此类似?而且155万死亡对应的是1.12亿例有症状感染,每千人感染约80例;香港九千例死亡对应的是约120万确诊(人口的16%),考虑倒还有大量未上报,香港实际感染搞不好都超过了人口的三分之一。如果都是躺平,咋搞到最后模拟出来内地感染病例远低于香港,死亡率却差不多?更神奇的是这个建模里使用的疫苗有效性还是根据香港的跟踪研究来的。而模拟出来的270万ICU住院(每千人1.89例),远超中国拥有的ICU病床数。香港在奥米克戎疫情时期ICU住院人数从来未超过300人,一直在医疗系统可承受范围内,甚至有学者总结如果奥米克戎导致香港医疗崩溃,原因是资源调配不合理,而不是疾病本身导致【4】。为啥一个疫苗接种率更低、高危人口比例更高、甚至都同文同种的地方,面对同一个奥米克戎BA.2病毒株,实际躺平后ICU没崩溃?而上海的专家们参考别人的数据一模拟,明明自己基础更好,却整出崩溃了呢?也别说疫苗不一样,香港老年人里就是科兴接种多,而且疫情暴发时打第三针的人很少,死亡威胁最严重的高危人群里,内地与香港用的装备没区别,你觉得自己是个青铜,人家也不是黄金圣斗士。另外在内地不同地区的模拟中,上海由于老人疫苗接种率低(60岁以上接种率62%),模拟结果是每千人死亡1.79例。问题是即便是上海,接种率与老龄化(人口中23.2%在60岁以上)都没香港惨啊。咋就模拟出比香港死亡率都高出一大截呢?而且上海到5月初,确诊感染已经达到60万,每千人感染24例,规模不小了,对应死亡503例【1】。即便把感染与病死同时乘以10——意味着2500万上海居民中超过四分之一感染,每千人死亡也是0.2人。要暴涨到1.79,几乎意味着现在上海感染的全是年轻人,等感染波及老年人,病死率会急速攀升。可60万感染即便对应一个2500万人的城市也不是小规模,能有那么大的抽样偏差吗?更有趣的是,和诸多新冠疫情的建模一样,用来模拟过去的疫情是严丝合缝:我对如何建模啥的是一窍不通,不过有句话我个人认为对这类基于大数据的研究是通用的,那就是“garbage
5月12日 上午 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