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神剪事件瓜,永利ktv聊天记录

张津瑜厕所门事件 8分钟视频9分52秒流出

母子乱伦:和儿子做了,我该怎么办?

北美吐槽君往年经典回顾:手链/所有极品一起关进警察局+后续/Kissmemouth

怎么看出女生被很多男人睡过?(怎么辨别处女!)

自由微信安卓APP发布,立即下载! | 提交文章网址

一个生物狗的科普小园

多地开展新冠抗体检测,测抗体到底是怎么回事?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有些给我留言的读者偶尔给我一种非常适合从事地下工作的感觉,比如有位读者最近给我留言两个字“抗体”,都不知道是评论还是提问,假设是提问,到底想问啥我也不太明白。再一看,原来还没关注我,单线联系,更适合地下工作。这就是开个玩笑,大家没必要对号入座,就算是你打了这两个字,也别太介意,只是提醒一下,如果留言是提问,最好把问题说得明白一些。不过很凑巧,刚看到“抗体”的留言,我又看到别人转发国内多地展开新冠抗体检测的报道。再看了几个报道的内容,不由得脑补,这些报道里的抗体检测介绍写得是云里雾里,必然有人被绕晕了想问抗体以及测抗体到底是怎么回事。今天我们就从抗体分类,怎么检测,如何解读检测结果以及抗体检测该怎么用等多个角度,把新冠测抗体这回事说个明白。先剧透一下结论:对个人来说,抗体检测只能定性不能定量,意义有限,我们需要的是群体水平上的抽样抗体检测,即血清学研究。1.
2月6日 上午 7:49

美淘汰新冠原始株疫苗,将像流感疫苗一样年更年打?

点击上方蓝字“返朴”进入主页,可关注查阅往期文章如何用更好的疫苗来完善国人的免疫基础,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议题。2023年1月26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召开了一次疫苗与生物制剂咨询委员会会议。在会议中,FDA召集的外部独立科学家们投票支持淘汰基于原始病毒株的单价疫苗,彻底改用含奥密克戎抗原成分的二价疫苗。此外,会议也探讨了今后新冠疫苗的更新流程以及未来疫苗的发展方向。那么美国政府为何要更改疫苗,这次会议透露了未来新冠疫苗发展的哪些信息呢?01“淘汰”原始疫苗:解决眼下的问题2022年秋季,新冠mRNA疫苗进行第一次更新,推出二价疫苗作为新的增强针。这种二价苗包括了一半剂量的原始株疫苗,以及另一半含有奥密克戎刺突蛋白序列的更新疫苗。具体的奥密克戎序列上存在两个版本,美国仅使用以BA.4/5为基础的二价疫苗,世界其他地区则还有以BA.1为基础的二价疫苗。值得注意的是,二价疫苗推出后仅用于增强针,一个未接种过疫苗的人做基础免疫时仍然要使用原始疫苗。当时为什么不直接用二价疫苗彻底取代原始疫苗?这里有多重考虑。首先,在基础免疫方面,原始疫苗有大量有效性、安全性数据支持,而二价疫苗上市时依靠的主要数据来源于人体中BA.1版本的增强针试验,以及BA.4/5版本在动物模型中的增强针实验。要直接推广到基础免疫,数据不够完善。其次,在当时的增强针临床试验中,BA.1版本二价疫苗诱导的奥密克戎中和抗体滴度(针对BA.1亚株)仅是原始疫苗的1.75倍左右[1]。提高程度有限,意味着二价疫苗算不上是“翻天覆地”的改进,这就显得没必要急着用二价疫苗彻底取代原始疫苗。再次,一些动物实验显示,单价奥密克戎疫苗在针对奥密克戎病毒株的免疫反应、攻毒保护(实验接种疫苗后再用病毒感染动物,检验防护效果)上做得不比原始疫苗好多少[2],这也让监管机构、医学界对全面换用二价疫苗更为谨慎。综合当时的这些数据,WHO、FDA等都选择在不更改基础免疫疫苗组成的情况下使用奥密克戎二价疫苗作为增强针,这属于一种更稳妥的策略。然而,在二价疫苗推出几个月后,无论是后续数据积累还是操作现实,都促使监管机构转向彻底“淘汰”原始疫苗的道路。从数据上看,两家mRNA疫苗生产商辉瑞/BioNTech与莫德纳(Moderna)都显示,在幼儿中使用二价奥密克戎疫苗做基础免疫,获得的免疫反应优于原始株疫苗。莫德纳在6个月到5岁幼儿中的基础免疫临床试验显示,接种两针BA.1二价疫苗做基础免疫,与接种两针原始株疫苗相比,所产生的针对原始株的中和抗体类似,而前者针对奥密克戎BA.1株的中和抗体要高25倍[1]。图1.
2月3日 上午 7:49

怎么看现在的三款国产新冠口服药?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这段时间经常有人问国产新冠口服药。有的比较含蓄,就留言几个字“国产3CL”,给我一种地下工作对暗号的感觉。有的特直接,留言“你就说吧,VV116到底有没有用”,问得我鸭梨山大。其实,有没有用这个问题挺难回答的。为什么呢?因为“有用”二字如何定义?起安慰剂作用算不算有用?新冠感染早期WHO推荐程度最高的Paxlovid,应该是现在新冠口服药里的白月光了吧?但在临床试验里Paxlovid用药组里也有最后要住院的,对这些还是住院了的人,Paxlovid有用吗?三个国产新冠口服药(只说抗病毒药,XX颗粒这种不在讨论范围):阿兹夫定,机理类似瑞德西韦的VV116和机理类似Paxlovid的3CL抑制剂先欣诺。这些药物写过不少分析数据的文章,这次放在一起,说一下该怎么看这些药物,包括它们的有效性,与国际上主流药物的可比性等等。1.
2月2日 上午 7:49

伯乐相马,复星和辉瑞一样都是有苗有药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有苗有药”是讨论应对疫情的预备时常提到的一个说法。最近一段时间因为国内的疫情高峰,很多人非常关注治疗新冠的药物。因此,高峰时国内两个获批的抗病毒药Paxlovid和阿兹夫定,我也写了比较多(VV116和先声刚批,已经过了高峰)。到现在,写的辉瑞Paxlovid那些文章除了讨论价格的都在,写阿兹夫定三期临床试验的被删了。其实这个尺度非常好,我非常赞同。因为一个是有效的药,这在治病救人的关键时刻,讲什么钱啊,删得好。另一个是无效的药,都无效了还研究什么三期临床结果啊。这不是混淆视听吗?所以删得更好。可是写着写着就想到一个事儿。阿兹夫定很多人都在说某名字特真的公司怎么怎么样,实际上获批用于新冠后复星买下了国内的商业推广权。据报道,复星花了5亿人民币买下了中国内地的商业推广权,还有境外除了俄罗斯、乌克兰、南美外的权益。除了5亿的首付外,以后收入两家也基本对分。这在制药领域是重要的运作方式:BD。看介绍药企的文章,一般都是BD长BD短,那些牛逼哄哄的药企也都会说自己BD能力强,或者有很多BD计划。这里的B不是biology也不是biotech,是bussiness,别搞错,搞错就显得没逼格。BD厉害就是能合作引入重要产品。拿下中国国产新冠第一抗病毒药,可见复星BD很厉害。可复星BD厉害不止这一回。全世界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新冠疫苗是哪个?BioNTech和辉瑞一起开发的新冠mRNA疫苗,商品名叫Comirnaty,根据BioNTech年初在JPM大会上透露的数据,占了全球市场60%以上。疫苗是BioNTech研发,辉瑞通过BD买了全球大部分市场的推广权益,和复星买阿兹夫定相似。辉瑞买下的市场推广权里缺了几个地方,德国和土耳其BioNTech自己留下了,它是德国公司,德国和土耳其关系比较紧密,BioNTech创始人又是土耳其裔。这两个地方等于它后院的自留地,没必要交给辉瑞打理。可还有一个地方BioNTech也没给辉瑞:大中华区,中国内地加上港澳台。这些地方为什么不给辉瑞呢?因为这块先被复星BD去了,复星2020年3月用1.35亿美元拿下了BioNTech新冠疫苗在大中华区的权益。1.35亿美元可比买阿兹夫定的5亿人民币贵多了,但同时复星投了5千万美元换来了158万股BioNTech的股票。现在BioNTech股价是140美元的样子,158万股价值2.2亿多美元,算下来复星花出去的钱都赚回来了还要多个几千万(多出来的差不多刚好买阿兹夫定),大中华区的商业区等于白拿。所以复星的BD确实厉害,硬是通过BD做到了有苗有药。辉瑞也是有苗有药,可是它有苗的时候,BD脚步就比复星慢,2020年4月才和BioNTech签合同。要是它早一步,肯定不会说不要大中华区。而且辉瑞的药Paxlovid,是它自己做,不是BD来的。这么一比,复星的BD是不是就比辉瑞厉害多了?你看,BD厉害是不是有点伯乐相马的味道?好的新药就像是千里马,厉害的BD就是伯乐,能把千里马给找出来。比如辉瑞,它自己刚好有个挺有前途的新冠抗病毒药产品,这匹千里马就不用从外面相来了,直接自己家里养好了放出去跑就行。可新冠疫苗手头没货,得到外面找,找到了好苗子,培养成材,一段佳话。到底是千里马常有,还是伯乐常有,是一些咬文嚼字的人喜欢琢磨的话题之一。但某种程度上,伯乐和千里马是互相成就。BioNTech的新冠mRNA疫苗全世界市场占有率最高,根据一些分析也是全世界救下生命最多的新冠疫苗,说是新冠疫苗里的千里马不为过。新冠抗病毒药里,Paxlovid是WHO以及全世界绝大部分权威医学机构首推的选择,2022年是口服新冠抗病毒药大规模推广的一年,Paxlovid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80%。这么看来,在新冠口服抗病毒药里,千里马应该是Paxlovid。可就算全世界范围内Comirnaty以及Paxlovid是抗击疫情的千里马,到了中国内地,一个根本没上市,不要;另一个在上海被一个名字都不叫清肺排毒颗粒的中药比下去了,还被医保说太贵,结果西药里医保也选了阿兹夫定。所以在中国,抗击疫情的千里马是灭活疫苗和阿兹夫定,以及很多个从老祖宗的医书里找到的瑰宝中药。那到底是Paxlovid是千里马还是阿兹夫定是千里马呢?说不定确实是阿兹夫定更好,因为说不定WHO以及连带全世界绝大部分权威药品监管机构、医疗机构都是傻叉,不识货,对吧?完全有可能的,像连花清瘟啊,清肺排毒汤或颗粒啊,那么有效的瑰宝,它们就是因为不懂,才没有推荐嘛。不过春节期间我认真反思,现在觉得更有可能是不同地方对千里马的定义不一样。千里马以及伯乐,虽然互相可以成就,但要出现这种互相成就,前提应该是所在的地方需要千里马,知道千里马应该用什么标准来评判。我们一般说到千里马,那印象应该是日行千里,配上英雄人物纵横天下。所谓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可万一有的地方说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马的出身背景,是马的主人是谁,或者马的价格是多少,贵了,再好的马也不算千里马,也不要。那么最后留下的“千里马”比较另类也不奇怪。所以,千里马的出现以及真正有千里马那种水准的新药的出现,不是仅看千里马本身,也不是光看伯乐,更重要的前提是这个社会是否有追求千里马的信念,是否有鼓励千里马出现的土壤。千里马的故事,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是伯乐和千里马,另一个是战国时期的千金买骨。真的千里马,就算是骨头,也重金求购,这样就建立了追求千里马的价值导向了。换到药品上也是类似,当然这不是说要你浪费钱,而是你要能尊重创新的价值,尊重更高效安全的药物的价值。都像下面这种:再好,(我觉得)贵了,就不要,不仅不要,还不承认你的好,甚至通过道德绑架来攻击你,那最后我们就只能用那些11.58块的“千里马”了。至于那11.58的“千里马”是否值11.58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千金买骨这个故事还有一点让我个人挺感慨,它是关于燕昭王招募贤士复仇齐国。燕昭王是各国能人都想求也敢用,所谓“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可以说当年的千里马是不问产地或IP地址的。如今呢?做药就做药呗,把有效性安全性数据拿出来。结果不少都在蹭什么传统瑰宝、爱国情怀。一些人读文章也是,读来读去,就读了个发文者的IP地址,然后来表演爱国。其实历史上的汉奸几个IP地址是在国外的?汪精卫的IP地址是在日本吗?我们需要有效的药物来救命,就像古代的英雄需要千里马驰骋疆场一样。不是用来炫耀出身根正苗红,表演爱国情操。三国演义里刘备飞马越檀溪,要是他胯下不是一匹真正的骏马,是个刚好符合11.58不贵标准的“千里马”,恐怕就没有后来的赤壁之战了。当然,这个世界很大,中国很大,有14亿人,但还有超过66亿人不是中国人。所以就算中国对千里马的认定不一样了,一定要人家卖11.58,可真正的千里马不会被拘束住的。BioNTech的mRNA疫苗,没有在内地上市,一样占据了全球新冠疫苗的大头,Paxlovid在2022年前9个月一样卖了170亿美元。不光千里马不会被束缚,伯乐也不会被束缚。而且更有意思的是,给你相来11.58块的千里马的伯乐,和给你相来能越檀溪的千里马的伯乐,很可能是同一拨。因为人家是识货的,你要什么,它都能给你找来。复星不就是吗?内地相中了阿兹夫定,卖国产新冠第一抗病毒药,在港澳台一样卖BioNTech疫苗。如今好像还搞了个小程序,方便内地(有钱)居民预约到香港打复必泰疫苗。复星也不是只做医药,小程序扩展一下,说不定集疫苗接种、餐饮、旅游为一体,前途无量。但那些天天在那里说阿兹夫定也有用,或者逮着建议需要存储或普及Paxlovid使用的人就骂是买办带货的,脑子里除了敌我斗争那套,还有没有剩一点脑细胞,想想,为什么复星没有搞个小程序,方便香港人到内地买阿兹夫定?最好想清楚在需要越檀溪的时候,你到底是想靠真的骏马,还靠那些瑰宝情怀?而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如果一天到晚想着搞另类的千里马,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别人一日千里走了,自己却慢下来了。木心先生写诗说从前的社会慢,万一要是变成以后的社会慢呢?会是什么样的境况,考虑过吗?如果觉得此文还算靠谱,那么订阅一下这个公众号,转发分享也可以微博(@生物狗Y博)上找到我
2月1日 上午 7:49

两种国产新冠口服抗病毒药获批上市,他们的数据表现如何?

log10,比Paxlovid下降更多。根据新闻稿,SIM0417联用利托纳韦后第五天载毒量比安慰剂组下降多1.43
1月31日 上午 7:49

论热搜的辉瑞高管承认制造突变病毒视频的荒诞之处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一个号称是辉瑞高管承认制造突变病毒的视频上了热搜,也有不少人转给我看。说一下为什么这个视频非常荒诞。先简述一下视频内容,一个所谓的卧底记者采访一个据称是辉瑞高管的人,场景应该是酒吧,在对话中,高管说辉瑞在不断制作各种突变株,目的是据此来研发疫苗。而记者套话问是否是gain
1月29日 下午 1:50

解读疾控中心的新冠感染疫情报告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中国疾控中心的新冠疫情动态更新停留在了1月8日。实际上自12月中旬以来,由于检测数量的突然下降,每日新增病例更新与真实情况大幅脱节。继续这样脱离现实的疫情通报本来也没有意义。随后在1月15日与1月21日,疾控中心比较简要地更新了死亡、住院人数,以及疫苗接种状况,对应数据点分别是12月8日-1月12日与1月13-19日[1-2]。1月25日,疾控中心发表了一个较为详尽的报告,汇总了12月8日至1月23日的检测情况、病毒基因组测序、住院死亡变化等信息[3]。从这些信息来看,中国无疑已经走到了奥密克戎疫情的尾声。当然在疫情暴发期间信息公告的滞后,一些数据缺乏斟酌检验的问题仍然值得警惕、反思。1.
1月26日 上午 8:22

11.58元一片的阿兹夫定,背后是震颤灵魂的舍小家为大家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大家都知道近几年来医保一直通过目录谈判、集采竞价不遗余力地为中国人民省钱,成效惊天地泣鬼神。灵魂砍价就是被医保带火的词:所以今天我们又不意外地看到医保为咱省钱了,风光无限的国产新冠第一药,不,应该称为第一西药,毕竟中药已经有很多个了,像清肺排毒这一个就得占颗粒与汤剂两个名额。嗯,新冠国产第一西药,阿兹夫定,以35%的惊人降幅,3mg制剂每片仅11.58元的低价被医保拿下:阿兹夫定有两个规格,分别3mg与1mg一片,纳入医保目录是针对HIV治疗,用量是每天3mg。大概也是这个缘故,只谈了3mg规格。新冠治疗是每次5mg,用法是1mg的片剂一次吃5片,使用疗程不超过14天,即吃到好,或者没吃好就吃到饱。根据一些媒体报道,1mg规格以及治疗新冠的价格也会根据3mg
1月19日 上午 7:49

需要关注阿兹夫定的遗传毒性与生殖毒性问题

申明: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阿兹夫定除了信息透明度低,有效性极为可疑外,这个药真正让我觉得在新冠治疗上一棍子打死也不冤的是,它潜在的遗传毒性(致人体基因组突变)与生殖毒性问题。这些问题有理由让我们怀疑阿兹夫定是否应被允许用于新冠治疗,至少它不能成为首选药物。1.体外体内遗传毒性均为阳性阿兹夫定在2021年7月根据一个二期非劣性试验获批用于HIV治疗,也多亏一年前的这个批准,我们能找到当时药品监管机构的技术评审报告[1]。该报告提到阿兹夫定在遗传毒性实验里,“本品
1月7日 上午 7:49

分析阿兹夫定的临床试验数据:一个打死不冤的伪新冠特效药

申明: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这几天有报道说阿兹夫定的三期临床试验公布,显著缩短核酸转阴时间。这个药之前写过很多,有效性极为可疑,安全性上的遗传、生殖毒性问题更无法解决(详见二条)。但很多人还在问,所以就去看了所谓显示有效的巴西三期临床试验,其实根本谈不上显示有效性,部分内容也与之前相关药企IPO文件里提到的其它临床试验结果冲突。此药能上架就已荒唐,如果你有(不)幸拿到阿兹夫定,扔了算了。1.
1月7日 上午 7:49

不必恐慌BQ.1.1和XBB会带来新一波严重疫情

不同奥密克戎亚株在免疫逃逸上的差异不代表它们的传播能力有巨大差异,它们的基本特征是相似的,
1月5日 上午 7:49

XBB.1.5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这两天网上对XBB以及其下属分支XBB.1.5的传言颇多,还上演了一出一张朋友圈截图引发止泻药脱销的大戏,不得不令人感到十分的震撼与十二分的佩服。如果我有这等带货能力,嗯,还是别做梦了。。。对XBB或XBB.1.5的担心,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担心1月8日国门开放后,国外流行的XBB分支会进来,网上传得比较厉害的一个说法是XBB是更“高阶”的病毒株,进来后要引发一波严重的二次感染。第二类担心也是出于对二次感染的担忧,不过侧重点不一样,想的是XBB的毒力更强或特殊,比如让止泻药一夜脱销的朋友圈谣言就是说XBB专门攻击心脑血管、肠道。相较这些不着调的担心,我个人认为更值得担心的是我们的无知。这种无知有两个方面,一是我们对科学原理的无知,另一方面是我们对现实情况的无知。先说对科学原理的无知。XBB不是一个全新的突变株,9-11月已经在新加坡形成了一波疫情:图.
1月4日 上午 7:59
1月3日 上午 7:49

二次感染受哪些因素影响?“阳过一次”不意味着万事大吉!

阻断二次感染受到多个因素影响:过往感染时个体产生的中和抗体差异、感染发生了多久以及是否出现新的突变株。因此只能说过往感染能降低二次感染的风险,但不能打包票说多久之内绝对没事。研究者们分析3个月内二次感染风险低的本意是指导疫苗接种,因为如果人体对新冠的免疫反应尚在高峰,再接种疫苗很难诱导出好的免疫反应,相当于白打一针。虽然奥密克戎致病性比过往的新冠病毒株有下降,但病毒感染在个体身上仍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不能把“阳”当作绝对安全的体验,更不存在“早阳早好”。Y博遗传学博士、新药研发从业者现在网上流传着一个关于二次感染的说法:感染一次之后三个月内不可能再被感染。进而引申出“早阳早好”“阳一次可以放心浪三个月”等说法。那么一次感染真的能带来三个月的绝对保护吗?防感染主要靠的是中和抗体,疫苗和自然感染都能产生在探讨一次新冠感染到底能带来多久保护,以及保护的程度有多高前,我们需要搞清楚一个问题:人体是靠什么来阻断新冠病毒感染的?特别是新冠感染带来了什么,让我们觉得会阻断下一次感染?答案是主要靠中和抗体。抗体是人体B淋巴细胞分泌的一类蛋白质,可以特异地与某个抗原结合。像新冠病毒上的蛋白质就是抗原,人体感染新冠后免疫系统就会被刺激,一些B细胞在这一过程中会“学习”如何特异地识别新冠病毒的蛋白质,产生对应的抗体。人体针对新冠产生的抗体是多样的,不同的抗体与病毒结合的位置不同,或者说识别的位点不同。在所有针对新冠的抗体中有一类极为特殊,它们和新冠病毒结合后可以直接阻断病毒进入人体细胞,这就是中和抗体。当中和抗体阻断了病毒进入细胞时,也就阻断了病毒感染细胞。不难想象,如果我们体内针对新冠的中和抗体很多,也就是很多疫苗新闻里报道的中和抗体滴度很高,那么进入人体的新冠病毒就有可能被彻底阻拦在细胞外,也就能阻断感染了。那什么能激发人体产生新冠中和抗体呢?其实只要有针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反应产生就行。而无论是疫苗接种还是自然感染,都会激发这样的免疫反应。因此,疫苗接种和感染都能通过中和抗体的产生,来降低感染或二次感染的风险。防二次感染受三大因素影响自然感染也就是当下很多人戏称的“阳过”,可以诱导中和抗体来降低二次感染的风险。但这是不是就像传说的那样,可以三个月无视新冠病毒呢?不是的!感染带来的中和抗体能降低二次感染的风险,这是一种生物学机理,可这个机理要在现实中实现,会受到多个因素影响。就阻断二次感染而言,有三大因素可以让“阳过”的保护没那么可靠。1.
1月2日 上午 7:49

对中国疫情的几点担忧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过去三年全世界都长期笼罩在新冠疫情阴影之下,不过三年间,我们对新冠病毒、新冠疾病的认识有了长足进展,也积累了多种行之有效的应对工具,例如在降低疾病烈性程度上极为高效的疫苗、药物,对监测病毒变化也有不少经验。在上述背景下,告别2022本该是充满对2023的期待,应该是对一个即便谈不上不受疫情影响,可也大概率是受疫情影响较小的世界的期待。但中国疫情在岁末完全不受控地暴发,更未看到任何切实的准备、应对之策。在2022的结尾,很难不对中国的疫情感到诸多担忧。第一个担忧,我们对疫情状况毫无了解。中国在12月初的防疫转型中没有做到疫情检测的转型,而是没有更新感染病例收集方法的情况下突然放弃绝大部分检测。导致如今没有任何可信的感染病例数据。感染人数低估是全球三年疫情的普遍问题。例如美国刚记录了一亿例感染,但实际感染可能有两亿。从构建有效的防疫体系考虑,我们可以允许病例数有低估,甚至严重低估,但不能检测能力弱到与现实偏差至风马牛不相及的地步。如今疾控中心播报的病例不是低于实际感染多少的问题,而是根本反映不了疫情走向、趋势、扩散范围中的任何一点。如果说中国正在和疫情作战的话,我们等于在战场上毫无情报支持。仅这一点,就应该让我们恐惧。第二个担忧,我们对病毒的变化毫无把握。三年疫情,如果有什么经验教训值得铭记,那突变株对疫情走向能产生翻天覆地的影响,这一条最不该忘。从阿尔法到德尔塔再到奥密克戎,每一个主流突变株的出现,都对全球疫情走势、防疫措施有效性产生了巨大影响。病毒不断传播的过程中必然会积累各种突变,增加新突变株涌现的几率。是的,过去一年全球观察到的都是奥密克戎内部的亚株变化,主要体现在防感染的免疫逃逸加强。这种变化谈不上惊天动地,带来的也只是很多国家感染病例的反复,而重症、死亡等逐渐与感染脱钩。但不要忘记,2021年11月初——仅仅13个月多一点之前,我们都认为新冠会在德尔塔内部慢慢演变,最后却迎来了奥密克戎的横空出世。对病毒演变的监测在疫情越是严重时越不应该放松。但如今中国对突变株的监测做得如何呢?整体疫情检测都成了笑话时——我相信有些人认识的新感染的人,完全可能超过疾控中心报出来的某个省的新增感染人数,何来有效的突变株监测?有效的突变株监测需要建立在对整个国家、地区感染病例的科学抽样之上。根据12月20日公布的中国新冠病毒株监测计划,每个省选三个城市,每个城市选一个医院,每家医院每周在全部的死亡病例之外,测序25例感染病例。如果认为一个省每周测来自三个城市的75例+死亡患者可以代表这个省的病毒株流行情况,那么可以去申请搞笑诺贝尔奖。可这并不影响专家们头头是道地说某地流行哪个病毒株。起始现实是我们只知道少数测序病例里有哪些突变株,根本不足以推断实际流行的突变株是什么,流行范围在哪里,流行程度是多少。即便有新突变株出现,按当下的情况,国外的一些机场海关的病毒基因组监控可能比国内的监测还要早发现。第三个担忧,我们把一切的防疫责任都推给了医疗工作人员。过去三年,全球积累了多个有效的防疫工具,这些防疫工具共同点是什么?就是让人不用去医院。高效的疫苗即便面对免疫逃逸严重的奥密克戎,也能一定程度上减少传播,并且长时间大幅降低重症风险。高效的口服抗病毒药物如paxlovid则能帮助高危人群进一步降低重症死亡风险。和新冠共存的关键不是到了医院后神医妙手回春,而是利用有效的工具,让我们感染后不需要去医院也都平平安安。而国内的工具是什么呢?如果说疫苗,灭活疫苗证据是很充足,但属于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其有效性显著弱于国外主流mRNA疫苗——包括降低重症风险的起始有效性、持久性,巴西、新加坡等地都有证据表明灭活疫苗更弱。灭活疫苗以外的几个疫苗,数据量又显著少于灭活疫苗。这让中国的人群免疫基础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抗病毒药物方面,准备不充足显而易见——最近刚批了默克口服药,之前仅有paxlovid,实际上瑞德西韦早就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有效性,但已被中国遗忘。考虑到庞大的人口基数,这三个药不仅应该在开放前批准,还需要在开放前储备充足,做好相关使用培训。如今不仅是储备不够,连怎么用都是糊里糊涂。网上平台每日抢购,倒爷炒作上万一盒,应在感染早期使用却常常等病情重一些才用,医学药学基础说好听点属于层次不齐的社区培训存在多种药物冲突的paxlovid。如果说当下的有效抗病毒药储量肯定不足以弥补免疫基础的弱势,现实中的用法恐怕连有限的丁点作用消除了。疫苗、药物两端不足,又不管不顾地撤出一切疫情监测、物理防疫手段,结果就是把一切防疫责任与疫情冲击压到了一线医疗机构。我们可以更改新冠住院乃至新冠死亡的定义,但改变不了医疗系统承受巨大压力的现实。这对所有有医疗需求的民众来以及所有医疗工作人员来说,都是一种危险也是一种不公。第四个担忧,我们在提供权威但不真实的信息。国内有很多机构以及专家不断提供各种说法,遗憾的是其中不少部分存在问题,还有一些是明显的误导。以疫情状况为例,不断有省市报道估计多少人感染,报道的数字一个比一个夸张。可问题是这些估计的基础是什么?就算是模型估计,也必须要有一定量的可靠数据为基础才行。其它国家的疫情建模估计,是大量感染数据输入,得到一个误差范围不小的区间。国内的报告,明明什么可靠的感染数据都没有,估计出来的数字反倒极为“精确”。如果不知道疫情是什么状况,那么就老老实实承认。信口开河,胡说八道是什么意思,想故意误导民众吗?提供误导信息的自然少不了权威专家们。国内多位专家——包括一些不容置疑的专家,均说过某个奥密克戎亚株R0是18或21,让人深刻怀疑这些人到底知不知道R0是什么,以及是以什么样的认知水平在提供防疫指导。图.
2022年12月31日

VV116与paxlovid媲美的头对头试验:一个没有回答药物是否有效的“成功”试验

申明: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2022年5月下旬国产新冠口服药VV116与辉瑞口服药的头对头三期临床试验宣布成功,不过具体数据并未公布。隔了半年,该试验终于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我们当然要赞赏国内药企与科研人员将国产新冠药物试验结果公布,并且发表在受众更广的顶级国际医学期刊上。毕竟在新闻稿里宣称重大突破的国产新冠药很多,但在国内疫情如火如荼之际,有透明、公开、完善数据,能让人放心用,有效救治感染者的国产药却不多。可是在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与药物实际有效却并不对等。例如瑞德西韦最早在中国做的新冠三期临床试验显示无效,后来在国外更细致划分感染者病情的试验里显示有效。这些结果都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上述试验终点是临床症状改善,而后续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如果用在早期,瑞德西韦也能有效降低重症、死亡风险。因此,我们在药物实践时,不能仅看有没有文章发表在顶级期刊上,更要看具体发表的内容是什么,也就是药物表现出来的有效性到底如何。而一个药物的有效性确认也未必是一篇文章就一锤定音。特别是新冠这样出来不到三年又几经重大突变的病毒,药物有效性的验证、思考会是不断渐进、延续的。昨天VV116论文一经发表,中文解读是相比paxlovid取得了“非劣性”,一些媒体报道更是号称媲美辉瑞口服药。可研读当初的新闻稿和如今的论文,却不难发现:很难判断这个所谓的试验成功,是否意味着VV116真的有效。1.VV116“非劣性”是指什么?根据半年前的新闻稿,头对头三期临床试验的主要试验终点是“至症状出现持续性缓解的时间”。就是使用VV116与paxlovid的人,比较从开始服药到症状有好转的时间。根据过去的新闻稿,在实际招募822人的三期试验里,VV116组出现症状缓解的时间短于paxlovid,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还提到“至临床症状持续消失的时间”以及“首次核酸检测转阴的时间”上,VV116比paxlovid在数字上更优的倾向。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论文,终于让我们能仔细看一下这些“更优”到底是如何优。主要终点,症状持续缓解时间是11个新冠感染症状,从0-3打分(总分范围0-33),服药后总评分降到在0-1且维持两天所需的时间。如果看所有受试者(还是新闻稿中提到的822人),VV116的至症状缓解时间中位4天,paxlovid是5天,这就是非劣性的主要证据。但两个组风险比的95%置信区间是1.02-1.36,下限接近1(即无区别)。因此,新闻稿里说VV116症状缓解时间短于paxlovid,实际只能说是不劣于,不能称为优于。这也是为什么药企新闻稿要谨慎解读,利益冲突四字不是盖的。另一些分析也让我更倾向说在症状缓解时间上,二者半斤八两,说VV116更优不合适。那就是符合试验流程,在5天内开始用药的受试者,两组症状缓解所需时间都是中位5天:理论上来说,抗病毒药越早服用越可能获得更好的效果。可是在这里,包括了更晚用VV116的人,症状缓解平均需要4天,只看更早使用的反而是5天。可见这四五天本身的差距很小,也不是一个稳定的差异。而之前新闻稿里提到的核酸转阴时间更优,在公布的论文里,两组受试者核酸转阴时间上没有差别。从结果来看说VV116试验成功问题不大——毕竟主要终点达到了非劣性标准。可很难说这个“成功”证明了VV116是有效性的新冠抗病毒药。为什么?因为这几个终点都不是我们最需要的新冠治疗终点。2.我们要什么样的抗病毒药?药物是要解决具体的医疗需要的,一个新药应瞄准未得到满足的医疗需要。新冠抗病毒药也是一样,不是说设个8个10个试验终点,逮上一个是一个,而是要仔细考虑现实中需要一个起什么作用的抗病毒药,然后我们来验证这个药可不可以做到这个或这些作用。新冠抗病毒药最关键的作用应该是降低使用者重症或死亡的风险。这才是从健康角度看,新冠这个疾病最大的威胁,也是现在尚未满足的医疗需要所在。从发表的论文以及对试验的解读来看,VV116本来是想比较重症风险降低。可最后招募的患者没有遇到转重症的,只能改为症状缓解。如今接种疫苗确实大幅降低了重症、死亡风险,奥密克戎本身致病力又更低一些。这种现实也让不少专家们开始对临床试验终点改为症状缓解、核酸转阴等指标表示接受。大概再要求在招募人数终归有限的临床试验里证明降低重症风险,有点强人所难。可新冠真的成感冒了,没有转重症的人了吗?我们要看到高龄、有基础疾病的老人,即便是突破性感染仍然有不能忽视的重症风险。而且仍然有人还没接种过疫苗。有的免疫抑制严重的人,接种了可能作用也有限。恰恰在VV116的结果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同时,我们看到中国很多地方的医院有很多新冠重症病人。你去问一下那些ICU门口的家属,问一下忙着联系殡仪馆的家属,问一下都开始怀疑现在遇到的奥密克戎是不是致病性增强了的一线医护人员,需要的抗病毒药,是应该要缓解轻症症状还是降低重症风险?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新冠就是一个自限性疾病,症状会自然好转。为什么要以防重症死亡为目标?因为我们要帮助那些非常不幸,感染后新冠成了不自限的人。把目标定成让自限更快些,不是不可以,只是不那么切合需求。因此,抗病毒药的着眼点,应该还是降低重症、死亡,帮助这些人群,让新冠的整体健康威胁进一步降低。3.头对头,找对“对的点”了吗?VV116做的是头对头试验,就是和新冠抗病毒药如今最成功的paxlovid对标。不少人一看头对头就来劲,和现在最好的抗病毒药比,如果更好,那是比最好的更好,就是新的最好;如果非劣,也是和最好的比不差,就是并列最好。可头对头也要看对标的点在哪里。比如国足选拔队员,说标准是能和梅西、C罗“头对头”取胜,这很好,志向远大。但比啥呢?比乒乓球。要是这么做头对头,你就是一个单挑梅西、C罗俩,咱也不敢对国足有太大希望啊,是不?paxlovid的关键疗效(也是唯一被严格验证的疗效)是把高危人群住院死亡风险降低了近90%。VV116的头对头试验里,没有人需要住院,这对受试者来说是好事,但对我们判断药物有效性来说却是非常不幸。paxlovid倒没关系,它的降低重症风险已经经过三期临床试验、奥密克戎时期真实世界研究验证了。可VV116不一样。在paxlovid真正起作用的点上,完全不知道VV116是否是真的非劣性。我们可以假设paxlovid让试验里本来可能需要住院的情况消失,VV116也一样。但同样有可能是病人太少,或重症风险不够高,最后本来就一个都不会需要住院。这就是没有安慰剂组的危害。光想着头对头,对标的还不是别家的主要作用,没有安慰剂做基线,很难解读结果。更为关键的是,VV116选择的试验终点——获得症状持续缓解的时间,没有安慰剂组,真的很难判断实际是否有效。VV116头对头非劣性有意义的前提是,对标的paxlovid加速了新冠症状获得持续缓解的进程。可paxlovid没有做过VV116试验里那种终点的试验,唯一有相似性的是在低危人群里做的EPIC-SR三期试验,那个试验主要终点是受试者自述所有新冠症状持续缓解4天。问题是paxlovid在那个试验里失败了,报告症状持续4天缓解,paxlovid与安慰剂没有区别。这种情况下,说11项症状评分,出现持续缓解两天的时间,VV116和paxlovid一样或有少一天的趋势,能得出什么结论?一定比什么药都不吃好?paxlovid有没有比安慰剂好我们都不知道啊。其实《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论文里都提到,试验设计时估计奥密克戎症状缓解中位时间是5.5天。说得不好听一点,拿个糖丸和paxlovid做头对头,按这个试验标准,说不定也是非劣性。是不是也要说糖丸媲美paxlovid?4.
2022年12月30日

paxlovid可以碾碎了用吗?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最近关于paxlovid的问题很多,不少还是问印度仿制药靠不靠谱,或者吃什么什么药,能不能同时用paxlovid。这些我一个都没回复。因为我觉得非常奇怪,这些问题如果我(网上的一个人)做了回答,难道你就直接照做吗?比如万一网上有个人告诉你,可以去买网上搜到的仿制药,你就觉得这个药是靠谱的吗?就这么相信别人说的话?那人凭什么能判断这种仿制药靠谱?那家厂是他开的,还是他监管过?我说过反对购买所谓的印度仿制药,原因很简单,中国不在任何paxlovid仿制药授权区域内,哪怕是中国药企做的仿制药,也没法在中国通过合法途径销售。这种情况下你看到的任何仿制药都不会经过正常药品质量监管。你要觉得网上有人说某个仿制版的paxlovid安全没问题,就足够获得你信任了,那是你自己的选择。但抱歉,我没法做出同样的判断。至于药物冲突问题,我也说得非常明确了,这最好由专门的医生与药剂师做具体案例判断。由于是特殊时期,我也给出了国际上比较权威的几个paxlovid药物冲突查询网站。如果你连这几个网站都没法自己用,那么应该也不太适合自己判断是否能安全使用paxlovid,再到网上到处问,似乎也不会变得更安全妥善。不过有人问到的一个问题,我觉得突显了在现实中使用paxlovid这类药物的复杂性,以及为什么最好需要专业人员把关,就拿出来说一下。问题是paxlovid能否碾碎了用。这个问题可能对大部分人来说没什么意义,本来就是几个药片,直接就着白开水吞了就完了。难道碾碎了还能变甜不成?可现实里还真会遇到没法吞药的情况。比如一些老人可能因为基础疾病吞咽能力丧失,营养都是通过鼻饲。有的人可能会觉得,那就磨碎了呗,都是那么些成分,磨碎了又不改变化学成分,怕啥。可如果去看paxlovid的FDA紧急授权说明书里,会发现里面明确说了要整片吞服,不要咀嚼,也不要磨碎了使用。为什么会有这种讲究?这涉及到药物的制剂问题。paxlovid是肠溶剂形式,也就是说药片会在消化道“溶解”吸收。一些人可能又会觉得奇怪了,药片吞下去能在消化道溶解吸收,磨碎了不也一样吗?要有变化不该是更容易吸收吗?不是!paxlovid的两个成分都是小分子药物,小分子药物要能被有效吸收,必须要有一定的水溶性。如果水溶性很差,在消化道里很可能就直接结晶了,或者溶解很慢,来不及溶解也过了消化道了。想象一下吃下去的粗纤维,根本不会被人体吸收。可问题是有些小分子药物本身的水溶性不是那么好,所以做出肠溶剂的形式不是简单的压成一个药片,而是一个复杂的制剂过程。比如有效成分和辅料需分散成特别的“形式”,才能让有效成分在消化道有足够的水溶性以及溶解速度,能被有效吸收。paxlovid两个成分里的一个——利托纳韦,采用了特殊的制剂方式,另一个也不排除涉及特别制剂的可能性。这种用特别制剂方式来解决水溶性问题的药物,一旦碾碎了用或者磨成粉与水混合做成悬浮液,很有可能会加速特殊制剂失效的速度,即药物会变回最老土的结晶形态,失去好不容易得来的水溶性改善。所以paxlovid的紧急使用授权才会专门提出要吞服,不要磨碎。那么对于没法吞咽的特殊群体,paxlovid就完全不能用了吗?也不是,建议吞服是因为paxlovid的制剂方式让这种服药方法最为可靠。碾磨后制成悬浮液带来了一定风险,但是否会影响药物吸收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后续药企做了一个一期临床试验,比较了paxlovid悬浮液与吞服药片的药物吸收代谢,发现二者相差无几。因此,如今也有医学机构建议在无法吞服的情况下尝试配制paxlovid的悬浮液。不过为了降低风险,碾碎配置的悬浮液必须现配现用。从一个小小的药片能否磨碎了用,就能看出药物使用的复杂性。对于如今一些地方说要让社区负责配送paxlovid,我也只能表示万分佩服,果然是一切皆有可能。参考资料:https://www.fda.gov/media/155050/downloadhttps://www.pharmacyjoe.com/why-cant-paxlovid-be-crushed/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2.02.08.22270649v1.full.pdfhttp://www.bccdc.ca/Health-Professionals-Site/Documents/COVID-treatment/Crushing_Paxlovid.pdf如果觉得此文还算靠谱,那么订阅一下这个公众号,转发分享也可以微博(@生物狗Y博)上找到我
2022年12月29日

每日疫情数据停更,但不意味着可放弃病毒监测

https://www.cdc.gov/vaccines/acip/meetings/downloads/slides-2022-09-01/07-COVID-Swanson-508.pdf[10]
2022年12月28日

宝,看完《县委大院》,我的新年愿望和你的这个器官有关

的疾病。通常情况下,甲状腺结节在体检时才会被发现。结节不声不响,就这样待在你的甲状腺里,日渐
2022年12月27日

别被“奥密克戎专门攻击有免疫力的人”误导了,打了疫苗不会更易感染丨热点较真

奥密克戎和德尔塔都能感染未接种过疫苗的人,或者说没有免疫力的人。原视频中专家说的“奥密克戎专攻有免疫力的人”,是指奥密克戎不同于德尔塔,有更强的免疫逃逸,更易导致突破性感染。奥密克戎更易造成突破性感染,但打过疫苗对其仍有防护作用,疫苗防护重症的有效性也非常好。现在大量的证据都明确证明,新冠病毒没有ADE效应。Y博遗传学博士,科普作者,新药研发从业者最近,一位病毒学家接受记者采访的视频引起了广泛关注,视频中比较了奥密克戎和德尔塔毒株的区别,并提到“奥密克戎专攻有免疫力的人”“更容易感染打过疫苗的”。这一视频红遍全网后很多人也提出了疑问:这是说打了疫苗没用吗?打了疫苗面对奥密克戎更危险?我们通过以下几点重新解读原视频的观点。视频原标题存在误导,奥密克戎并不是“专找有免疫力的人攻击”,而是更易造成突破性感染原视频中比较了奥密克戎与德尔塔的特点,这两个毒株有很大的区别,最主要的一点是奥密克戎在病毒的刺突蛋白(S蛋白)上相较原始毒株有三十多个突变,而德尔塔仅有七个突变。新冠病毒依赖刺突蛋白侵入人体细胞,人体的免疫系统也主要通过对刺突蛋白产生针对性的免疫反应来防护新冠。刺突蛋白更多的突变决定了奥密克戎有更强的免疫逃逸,这也是该突变株的主要特征。我们目前接种的疫苗大部分都是按原始病毒株设计的,因此,诱导的免疫反应也是基于原始病毒株的刺突蛋白。由于奥密克戎在刺突蛋白上出现了大量突变,对于人体免疫系统来说,奥密克戎的样子就和原始病毒株差异较大,这就导致了免疫逃逸,所以疫苗接种以及过往感染建立下的免疫反应,对于识别奥密克戎不那么有效。表现出来的是,相对德尔塔这种免疫逃逸不明显的突变株,奥密克戎感染接种过疫苗或有感染史的人更容易,更容易造成疫苗接种者的突破性感染(完成疫苗接种超过14天后感染新冠病毒)。总结一下,奥密克戎整体的传染力确实强于德尔塔,但它们都能感染未接种过疫苗的人,或者说没有免疫力的人。视频中专家说的“奥密克戎专攻有免疫力的人”,是指奥密克戎不同于德尔塔,有更强的免疫逃逸,更易导致突破性感染。虽然奥密克戎免疫逃逸能力强,但疫苗仍有防护作用奥密克戎相比德尔塔更容易造成突破性感染,但这并不意味着疫苗就对奥密克戎没有防护作用。首先,奥密克戎造成更多突破性感染不是说疫苗就一点防感染的作用都没有了。像最近发表的一项阿根廷青少年新冠疫苗的研究,包括了两种mRNA疫苗与一种灭活疫苗,跟踪时间正好从德尔塔时期一直到奥密克戎时期。研究发现,在德尔塔时期,疫苗对感染的防护有效性在60%左右,而到奥密克戎时期下降到20%左右。可见疫苗对奥密克戎感染的防护作用大幅下降了,但不是零,也就是说还能降低一些感染风险。此外,这些还是两针疫苗的有效性,对于奥密克戎,第三针以及第四针还能进一步增加疫苗有效性。其次,在奥密克戎造成更多突破性感染的表象下,我们也要看到疫苗防护重症的有效性仍然非常好。例如在香港奥密克戎疫情跟踪期间,80岁以上老人如果没接种过疫苗,感染病死率达到了14.56%,如果接种三针灭活疫苗,病死率就下降到2%。现在大量的证据都明确证明新冠病毒没有ADE效应原视频下有不少人提到病毒的ADE效应:“专门攻击有免疫力的人,这是不是ADE呀?”ADE效应即抗体依赖性增强,指一个病原体在人体有抗体的情况下,反而能靠着抗体增强致病性的现象。奥密克戎虽然有很多突变,但它仍是新冠病毒。对于新冠来说,以下两个证据都能证明没有ADE现象:1.过往感染或疫苗接种带来了防护重症的作用,如果存在ADE现象,那么感染史和疫苗接种史应该导致重症风险更高。2.疫情早期使用过血浆疗法,即给患者输入康复者血清,这就是依赖血清中的抗体来应对新冠病毒。如果有ADE,血浆疗法将造成症状加重,但我们并没有观察到这种情况。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说的重症风险是指发展为医学上重症的风险,例如血氧下降到要吸氧等。而奥密克戎绝大部分感染者是轻症甚至无症状,轻症的症状与普通上呼吸道感染类似,例如发烧、咳嗽、肌肉酸痛等,这些症状都是人体对病毒感染的应激反应,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不应把这些轻症症状的差异当作轻重症的区别。总之,专家原视频其实想表达的是奥密克戎不同于德尔塔,有更强的免疫逃逸,能造成更多的突破性感染,并不是说奥密克戎就在专门找有免疫力的人的茬,疫苗以及过往感染对奥密克戎仍然有保护作用,包括最为关键的防护重症作用。本文编辑:ambergchen参考文献:[1]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4369565/[2]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factcheck-omicron-reproduction-number/fact-check-no-evidence-omicron-ba-5-is-more-infectious-than-measles-or-is-the-most-infectious-virus-known-idUSL1N2YW1T0[3]https://www.bmj.com/content/379/bmj-2022-073070[4]https://www.covidvaccine.gov.hk/pdf/death_analysis.pdf©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较真平台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
2022年12月24日

存在开放的更好时机吗?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读到《知识分子》上商周老师《关于今冬新冠疫情形势分析,与吴尊友博士商榷》一文,看到商周老师与吴尊友博士对中国何时调整防疫措施更好的争议,在下对两位老师的观点都有部分认同的地方,也有不赞同之处。当前国内不少地区处于困难时期,民众对开放的选择,开放后的前景也极为关注。因此将个人的一些观点记录下来,以供参考。1.
2022年12月23日

梅球王和新冠那些事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梅西终于拿到了世界杯冠军,可能也让他是否可以和马拉多纳、贝利比肩的争论落幕了。不过梅西在球场之外极为低调的行事风格,和过去两位球王差别之大,或许要远大于球场成就上的高下之分就是这样一位几乎只愿意在球场上露面的球王,却在过去一年半多一点的时间里有两次与新冠相关的大新闻。第一次是2021年4月,梅西协助南美足协搞到了5万剂科兴疫苗,用于给南美职业联赛以及将参加美洲杯的球员接种。这件事主要是南美足协商谈,不过科兴主管表达了对梅西的崇拜,于是梅西送了三件亲笔签名的巴萨球衣作为礼物赠给了科兴。2021年4月过去还不到两年,不过和现在的疫苗过剩不同,当时新冠疫苗上市不久,全球疫苗供应极为紧缺。别说南美发展中国家买不到疫苗,就是发达国家,大多也在排序接种,先给老年人与高危人群,慢慢下放到年轻人。而从2020年延期的美洲杯,此时过不了几个月就要开赛,可南美不少地方却处于疫情暴发状态,给能否顺利办成打了个大问号。因此搞到一批疫苗给球员们接种在当时绝对是大事。当然,这也有争议,毕竟当时很多南美国家连老年人接种都疫苗紧缺,给身体健康的年轻球员们搞疫苗,多少有点奢侈。不过,梅西愿意尽自己所能帮助南美的球员拿到疫苗,让赛事能正常进行,这点还是值得称赞的。要注意这批疫苗是给南美所有国家职业联赛球员的,不是仅仅给去踢美洲杯的大牌们。对很多踢球混口饭吃的普通球员来说,职业联赛如果能不再因疫情中断,真的是生计问题。这件事新华社报道过,标题好像是梅西内马尔将接种中国疫苗。只可惜内马尔没人表达崇拜,有球衣也送不出去。后来梅球王和新冠的另一件事估计新华社不会再提中国疫苗了。2022年1月初,PSG俱乐部宣布梅西感染新冠。具体感染应该是21年12月底法甲联赛休赛,梅西和家人度假时发生的。从当时每周流行的病毒株看应该是奥密克戎感染。梅西后来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很长时间才彻底恢复。后来他急于回归赛场,反而影响了康复进程。根据他的说法好像肺功能受到了影响,一个半月没法跑。梅西总共是因为新冠感染错过了三四场俱乐部比赛,但从他后来的描述看,真的恢复身体状态花了更久的时间。这倒不能算是新冠后遗症,因为职业球员的体能标准本来就远超常人,梅西要更久恢复到他认为正常的水准也不让人意外。他表示当年欧冠出局时,他都还未完全恢复最佳状态。从竞技体育的规律来看也不意外。21年夏天美洲杯结束后,梅西经历一番波折突然被迫从巴萨离队加入PSG,中间很长时间没有正常训练。这就会让一个球员花很久时间恢复竞赛状态,进入新球队还有融合问题。本来放松修养的冬季休赛,又被疾病打断,即便是球王也很难短期内回归巅峰水平。当然,2022赛季开始后梅西可以说是完全恢复了状态,俱乐部赛事表现极佳,刚结束的世界杯更是让人依稀看到十年前巅峰期的影子。作为普通人,看到梅西和新冠的这些故事,我觉得可以考虑这几点:一,病毒感染还是有不确定性的,即便是奥密克戎的突破性感染,也可能会感觉很糟糕,需要一段时间恢复。二,虽然感染后可能感觉很糟糕,但大概率还是会慢慢好转的,给自己身体留一个康复的时间。三、疫苗接种仍然非常重要,即便是球王,也会为病毒感到焦虑(美洲杯前梅西表达过对疫情的焦虑),也会通过接种疫苗保护自己。梅西可能也接种过增强针。不过是未经证实的八卦新闻。2022年1月下旬狗仔队在迈阿密一家药店拍到了梅西和他太太的照片,有一张看上去像是在药店的疫苗接种点排队的样子:不过不确定到底是不是接种新冠疫苗以及有没有接种。理论上来说,这时离他感染过去时间未必超过一个月,未必需要立刻接种。但得过一次又极为难受的,打疫苗都比较积极吧。如果看狗仔拍的照片,梅西太太手臂上明显是贴了创可贴,猜说接种疫苗还是比较靠谱的:另外得说,梅西那会不仅是“杨过”还是刚“杨康”,出入公共场合口罩仍然戴得严严实实的。反观我最近收到的私信,经常是疫苗可不可以不打,什么时候可以放心浪。若非一一回复这些太累,我真想说,您啥时候能先消停一会儿,不行吗?如果觉得此文还算靠谱,那么订阅一下这个公众号,转发分享也可以微博(@生物狗Y博)上找到我
2022年12月22日

什么才算新冠死亡?

(ICD)[2]。死亡证明上需要列出所有医生认为与死者死亡相关的因素,同时还需要列出一个直接死因(underlying
2022年12月21日

解惑:新冠抗体何时产生?抗体形成前有重复感染风险吗?

感染者中“反弹”的比例27%的感染者在最初症状改善后发生过反复,12%的人在载毒量下降后发生过反复,4%二者均有反复。一个症状复阳的案例还是第21天发生的反复:附图.
2022年12月20日

狂吃不胖、一饿就 “心慌”:注意,你可能得了甲亢!

“弃疗”,可能会带来其他一些严重的健康问题,包括心跳加速导致的血栓、中风、心力衰竭、骨骼变薄以及骨质疏松症等,还可能会影响到妇女的生育功能。看完这篇文章的你,快想想自己最近身体状态如何,如果自觉
2022年12月19日

刚开放网售就下架,定价2980一盒的新冠特效药,值得买吗?丨较真头条

Paxlovid可以降低高风险人群感染后的重症风险,但必须用在感染早期。临床研究显示,患者在感染早期使用辉瑞口服药,能够降低住院死亡风险的幅度达到89%。在安全性上,临床试验中paxlovid用药组的不良反应低于安慰剂组。但使用前需获得医生处方,由医生确认是否适合使用,以及其它药物是否存在冲突,是否需要暂停其它药物。Paxlovid应该首先用在高危人群,然后接种过疫苗的高龄或有高危因素的人可能也能获益,普通健康人接种过疫苗再用Paxlovid意义不大。此外,Paxlovid也不能预防新冠感染,没必要还没感染就想着吃药。Y博遗传学博士,新药研发从业者12月13日,网传某互联网医院门诊开始预售新冠口服抗病毒药物Paxlovid(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定价为2980元/盒,引起了网友的关注。随后该公司又回应:并非网售辉瑞的Paxlovid药品,而是通过互联网医院为符合条件的患者提供诊疗和用药服务。那么今天就来说说,辉瑞口服药的效果如何?什么样的情况可以考虑购买?Paxlovid的安全性与有效性都还不错,但使用前需获得医生处方Paxlovid是两个药物的组合。里面用来抑制新冠病毒的药物是PF-07321332,是针对新冠3C样蛋白酶(3C-Like
2022年12月19日

该如何评估”阳了“的后果?不可过分轻敌

点击上方蓝字“返朴”进入主页,可关注查阅往期文章宏观上,新冠感染对身体的影响变轻了。但对每个个体来说,病毒感染的后果都是不确定的。直面并接受这种不确定,是为自身健康负责的开端和基础。撰文
2022年12月17日

如果你非要买paxlovid,那么这些信息请看仔细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考虑到国内的现状,我理解很多人想自行购买辉瑞新冠抗病毒药paxlovid的心理。原则上,我不认为网上自购这类处方药是合理的药物分配方式,而且绝大部分购买者未必真的需要这个药。paxlovid之所以是处方药,是有原因的。其一,肝脏、肾脏功能不好的人可能不适用,或者要改剂量,其二,它和很多别的药有冲突,同时使用其它药物时必须仔细查验。分析禁忌与药物冲突都需要医学药学专业知识,因此,个人购买使用有极大的风险。但山雨欲来风满楼,考虑到一些人确实是自己或家人是高危人群,又面临着极不确定的医疗资源前景,我这里就分享几个paxlovid禁忌与药物冲突的相关资料查询资源。如果你真的需要自己购买使用这个药,那么无论如何要好好查一下这些信息。此外,再强调一点,我们讨论的只是真正的paxlovid。中国合规销售,也就是有质量监控的只有辉瑞生产的paxlovid。无论是中国还是印度生产的仿制版paxlovid,由于专利转让限制,合法销售地都不包括中国,网购那些,没有任何人可以保证其真实性与安全性。当然,钱包在你自己手里,命也是你自己的,我只能言尽于此,最终选择权在你自己。言归正传,自己买以及用paxlovid前,我建议你先去读一下NIH关于这个药的新冠治疗指南,网站是:https://www.covid19treatmentguidelines.nih.gov/therapies/antivirals-including-antibody-products/ritonavir-boosted-nirmatrelvir--paxlovid-/有两大部分,一是药物信息(Drug
2022年12月16日

第四针虽好,但这些事其实更重要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1.
2022年12月15日

超声?穿刺?CT?两人中就有一人有的甲状腺结节,如何诊断?

你的超声检测结果显示你有甲状腺结节,你可以考虑做一个细针穿刺活检,进一步判断下结节的性质。我平时也没有感觉咽喉不舒服,为什么突然会有甲状腺结节?很多人都会有甲状腺结节,不过大多数人的结节都是良性的,只需要定期检查就可以,但不排除少数形态不好的结节有恶性的可能。因此我建议你先做一个细针穿刺活检,来判断结节的良恶性。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超声检测不出来吗?细针穿刺活检是什么,听起来挺可怕的……甲状腺结节
2022年12月15日

为什么我强烈反对网上售卖辉瑞新冠口服药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醒来看到一个惊天新闻:国内居然说网上售卖新冠抗病毒药,包括阿兹夫定和辉瑞口服药。据说是某平台上的网购界面:阿兹夫定好像是卖350一瓶还是啥的。买药过程似乎是网上直接问购药,然后会有网络医生联系,提供抗原或核酸检测结果(抗原阳性的照片),就能由网络端提供处方开药。对于这种“便民”服务,恕我用尽可能心平气和的态度做以下评价:干这事的人,脑子进水了吗?!都可以先忽略阿兹夫定——这个药有效性安全性非常可疑,问题都不是能不能在网上卖,而是本来就不该允许上市。就算是辉瑞口服药paxlovid,确实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对新冠有效,考虑到这个药的作用、适用人群、用药注意事项,以及当下的整体疫情状态,在网上售卖仍然非常不合适。paxlovid不是用来治疗轻症、缓解症状的,而是在感染早期让重症风险更高的人使用,降低他(她)们住院或死亡的风险。什么样的人是重症风险高的人?高龄或者有基础疾病。高龄+基础疾病+未接种疫苗,会是最高危的人群,需要优先提供paxlovid。而低危人群里该药的作用就很有限了。两个证据,一是辉瑞自己做的低危人群临床试验,发现paxlovid没有显著改善症状[1]。二是以色列大规模使用paxlovid的数据。以色列在奥密克戎疫情期间大量使用了paxlovid,此时大部分人也全程接种了疫苗,发现对65岁以上的人,paxlovid能降低住院风险,40-64岁没观察到住院风险下降[2]。截至11月28日,中国仅80岁以上老人,接种了至少一针,两针和三针的人数,分别为2742,2356和1445万[3]。对应到3580万的基数,意味着有近840万80岁以上老人还未打过一针疫苗,2100多万没有完成三针接种。而看60岁以上老人,一针没打的人多达2500万。如果要保证每个60岁以上一针疫苗未接种的老人——也就是最高危的人群,每个人能有药可用,那需要准备2500万个疗程的paxlovid。假设按一位专家预计的当下第一波疫情60%的人感染,也要为潜在的1500万感染老人准备药物。中国现在是paxlovid太多了,这些高危人群的份数都准备好了,所以可以到网上卖了?还是什么意思?让80岁的老头老太也上网和大家一起抢购?除了合理分配药物,让最有需要也最有必要使用新冠抗病毒药的人群拿到药,我们也要考虑paxlovid潜在药物冲突问题。paxlovid有两个成分,其中一个是利托纳韦,能抑制一个常见药物代谢酶CYP3A4,另一个抗病毒成分就是由CYP3A4代谢。利托纳韦通过抑制CYP3A4,可以让paxlovid的有效成分维持在较高水平,保障了对新冠病毒的抑制作用。但同时CYP3A4也是很多药物代谢使用的酶。由于有利托纳韦的存在,paxlovid会影响不少其它药物的代谢,出现潜在的药物冲突。因此在使用paxlovid前,一定要考虑还在用什么药,有没有冲突,有冲突该怎么调整。像paxlovid说明书列出的有冲突药物就包括:像里面列举的他汀类药物是常用药物。肾脏功能不好的人还要减量使用,其实paxlovid有两个包装,其中小剂量包装就是为需要减量的人准备的。如此复杂的用药注意事项,适合在网上卖吗?考虑到国内疫情发展的情况,如此随意地把抗病毒药放到网上更是不妥。如今北京、广州等地的感染人数激增,更多地方抗原、缓解症状的退烧药等购买困难。很多人因为恐慌会想要买抗病毒药,即便这些人并非高危人群,甚至都未感染。这种情况下冒然把药放到网络平台,只会增加滥用乃至错用的风险。更让人担忧的是这已经不是国内第一次出现网上贩售新冠抗病毒药了,之前也有平台突然开始售卖阿兹夫定。随着疫情扩散,合理且及时地把paxlovid分配给高危人群,将直接关系到健康后果。如果要改动抗病毒药的分发渠道,需要认真权衡,怎么能如此随意地由某个平台突然公布?如今全世界的paxlovid基本都是各国政府采购、分发,保障给有需要的高危人群用,而不是谁会上网或者谁有钱就让谁买。国内网络药店直接开价近3000块一个疗程是什么意思?明明已经是进了医保的药物,这个定价是怎么来的?过去两个礼拜,我们可能真的见识了什么叫躺平以及群体免疫之路。通报感染数和实际感染偏差之远,世界罕见;必要的检测和感染症状缓解药物难以获得;一些医院面对大量的发热病例勉强维持。这还仅仅是疫情的起始阶段,想要避免今后两三个月出现更大悲剧,我们需要在防疫的各个方面都更为合理、有效,将为数不多的有效抗病毒药随便放到网上贩卖,不是现阶段承担得起的失误。参考资料:1.https://www.pfizer.com/news/press-release/press-release-detail/pfizer-reports-additional-data-paxlovidtm-supporting2.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2049193.https://www.mca.gov.cn/article/xw/mtbd/202212/20221200045237.shtml如果觉得此文还算靠谱,那么订阅一下这个公众号,转发分享也可以微博(@生物狗Y博)上找到我
2022年12月14日

不同奥密克戎病毒株有症状差异?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网上传说因为广州和北京流行的病毒株不同——北京是BF.7,广州是BA.5.2,导致症状严重程度不同。然后又有传国外的另一个BQ.1.1突变株是“地狱犬”,更为严重。其实没有任何证据指向不同奥密克戎亚株在致病性上有区别。这些病症严重程度猜测也都是没有道理的。如今北京广州等地感染病例都很多,病毒里很多人的距离感也非常近。这种情况下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一点:任何一个新冠病毒株在个体上的表现差异都可以很大。即便是原始病毒株,也有很多人表现为无症状。而我们说奥密克戎症状更轻,首先是基于人群数据,不是在说个体感受。其次是在比较重症率、住院率、致死率等方面,不是比较轻症里发烧38度的人是多大比例。如今网上传的北京更重,广州更轻,说的都是医学上的轻症,不是科学家们说奥密克戎致病性更弱时讨论的内容。至于轻症,新冠感染的症状本来就很多样,到了个体表现,更是千差万别。CDC列举的常见新冠症状就包括以下11种:具体到感染的个人,出现常见症状的哪一种或哪几种,某种症状严重程度如何,变化就更多了。网上关于北京广州的严重程度传说并没有真实的数据支持,很大可能是两个地方不同的无症状比例带来的主观印象。北京报出来无症状少,广州报出来无症状多。广州一些专家还不断强调奥密克戎无症状比例高,症状轻微。这些都会给人造成广州感染者更轻微的印象。像同一个感染者,如果我们描述的侧重点是出现了常见上呼吸道感染轻症症状时,很多人听了会觉得这人应该没什么事。可如果我们强调的是他正发着高烧、全身肌肉酸痛、疲乏无力,普通人听了之后恐怕会认为病得好重。可这就是同一个感染者,只不过描述方式不一样。如今北京广州给我们的病情印象,很可能也是来自两个地方的不同表述方式。甚至传言里的北京流行BF.7广州BA.5.2,也未必准确。具体病毒株必须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才能确定,而做全基因组测序只会是少数病例。之前北京是测出BF.7,但是否如今感染的全是BF.7,这是未知的。病毒在传播过程中还可能积累新的突变。说广州是BA.5.2也是同样的道理。国内现在没有公布每个地方的病毒株变化比例,很难确定实际流行的某个病毒株占比到底多少。无论是BA.5.2还是BF.7都是BA.5下的分支。其实我们说BA.5的时候就包括BA.5.2这些子支,BF.7因为已是孙辈了,又有针对BA.5的免疫逃逸特征,所以被单独列出,同理还有被炒作成“地狱犬”的BQ.1和BQ.1.1。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不同奥密克戎亚株在致病性上有区别。而且BA.5.2作为BA.5系列的一部分,在BA.5全球流行后也是归在BA.5里一起研究,国外的数据显示BA.5致病性与早期的奥密克戎没有区别,也没有任何国家对任何奥密克戎亚株跟踪出过90%的无症状比例。广州的无症状比例,自行猜测是怎么回事。BF.7,BA.5.2以及BQ.1这些奥密克戎亚株,主要差异在S蛋白上与免疫逃逸相关的突变。它们的区别也因此主要在免疫逃逸特征上。比如BF.7能更好地逃逸过往BA.5感染带来的免疫保护。这样感染过BA.5的人就更有可能被BF.7二次感染。但是这些免疫逃逸特征与病毒致病力不是一个概念。再强调一遍,现在没有任何一个奥密克戎亚株在现实世界里有致病性的显著差异。此外,说这些个奥密克戎亚株R0是18,
2022年12月13日

比鸡蛋还轻的器官,竟能 “拿捏” 我们的全身?

妈,最近感觉咋样啊?老样子,浑身没劲,还着凉感冒了。按时吃药了吗?医生说一定得按时吃药。每天都吃,甲状腺切除手术都半年了,怎么还是好不了?唉……明天带您去复查一下吧。甲宝玉(西湖欧米)
2022年12月13日

宝宝智力跟不上,是因为孕期妈妈的这个器官出了问题?

自己的位置,逐渐迁移到喉部,然后在喉部安家。在迁移早期,甲状腺是空心的,会在迁移过程中逐渐发育出腺体结构。有趣的是,甲状腺会在孕期第5周逐渐分出左叶和右叶,到第7周才会最终找到自己的位置,“安家”
2022年12月12日

回答一下常见的十个新冠疫苗接种问题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最近很多人问新冠疫苗。基本上都是家人或自己有某某基础疾病,能不能打,或者要不要打第四针,以及该选哪一个疫苗。大概是感染的人越来越多,病毒和很多人的距离突然变得很近,不少人因此对疫苗接种重视起来。这里就针对常被问的十个问题回复一下。1.
2022年12月12日

全球人口突破80亿大关,2亿人都有这种病……

“大军”:至少2亿人患有甲状腺疾病超过1亿人可能有甲状腺结节8000万人可能患有甲亢甲状腺是我们颈部前方一个小小的器官但它可是人体的
2022年12月10日

常态核酸退出舞台后如何保障感染数据的可靠性?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看中国近日通报的新冠感染病例走势,或许会觉得疫情已经到了下行区间:北京过去一个月新增病例走势更是明显:11月30日后,北京新增病例不再急速上升,近几日下降之快更是惊人。但这些通报的病例数符合真实的疫情走势吗?估计北京没几个人认为如今疫情在下行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通报数与实际病例的偏差?原因很简单,过去中国的感染病例数几乎完全来自全民核酸或常态化核酸的筛查,而如今核酸筛查基本退出舞台,导致当下处于“没有检测就没有感染”的状态。在防疫转型期,这种与现状脱节的感染病例数是极为有害的——如果连外面感染状况都是两眼一抹黑,如何让个人成为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民众需要了解自己所在区域的感染风险,以便采取合理的个人防范措施。因此政府与公卫机构需要尽快扭转感染病例统计的漏洞。这不是说要走回全民核酸的老路——随着感染病例的增加,常态化核酸已经不再可行,合理的做法是在扩展抗原检测的基础上改造原有的核酸检测操作方式。常态化核酸时主要的检测均为混管检测,比如10混1甚至20混1,这种混管大大增加了检测通量,让大规模筛查成为可能。可随着感染病例增加,混管阳性的概率也越来越高,10混1阳了,只有每个人单检才能搞清楚到底是哪个或哪几个人阳性,不仅检测量大增,获得可用结果的时间也变久——网上就有抗原阳了都开始隔离了,之前做的核酸还没出结果的调侃。混管不再可行,或许可以解释很多地方为什么实质上在减少或不鼓励检测。可是因为混管阳性太多就彻底放弃检测无疑是一种鸵鸟策略。时至今日,任何理性的人都不会再指望通过检测来找到每一例感染病例,可除非是疯子,基本都会认可需要通过检测来了解大概的疫情状况——起码不能明明感染病例在激增,检测结果却说病例没有增加甚至在下降。防疫部门要做的不是彻底放弃核酸,而是用单管核酸检测来满足一定的筛查需求。单管检测通量远不如混管,因此不可能真做到应检就检。但就像刚才提到的,当下检测的目的不再是找到每一例感染病例,而是提供疫情走向信息。一定量的核酸检测可以提供两个信息,一是阳性病例数。这无疑是直接提供了感染情况信息,也是以前核酸检测唯一关注的点。但如今还可以关注另一个数据,那就是阳性检出率,即检测人数中多少为影响。社区传播越严重,阳性检出率越高。以上两个数据结合就能提供一定的疫情趋势信息。比如,假设北京每日新增降到一万以下,可阳性检出率却上升到10%以上,那就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检测量不足,二是社区传播没有好转,或许还在恶化。检测量不足这一点在防疫转向后,受人力、资源限制未必需要去改变(或许也无力改变)。但通过阳性检出率来帮助明确社区传播状况是非常有意义的。以前中国是通过全民核酸来找到具体每一个感染病例在哪里,然后采取封控措施阻断感染,这是职能部门导向的防疫方式。如今转为民众为自己的健康负责,政府就需要通过新增病例与阳性检出率告诉民众在某个城市或某个区域内,社区传播严重到了什么程度,感染风险是高是低,让民众有机会按可靠的信息来决策。如果继续采用因检测量下降而严重偏离疫情实际的确诊病例数,无疑是在误导公众,也是极为危险的。除核酸需要改变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应将抗原检测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纳入统计之中。由于抗原检测的便捷,随着感染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通过抗原自测的方式来检查自己是否感染。这是好事,既避免了核酸采样时潜在的交叉感染,个人也能迅速获知结果。但如今抗原阳性,除非感染者又去做了核酸根本不会纳入感染统计之中。很容易造成抗原检测越普及,感染数据越偏离的恶性循环。很多国家地区遇到过同样的问题,不少也是第一次遭遇奥密克戎检测需求剧增,从核酸转为抗原为主要检测方式的时候。中国大陆完全可以参考新加坡、香港等地的经验,建立个人递交抗原检测结果用于统计汇总的渠道。我们不指望每个人都递交结果,加上抗原本身灵敏度的问题,有遗漏是必然的。但还是那句话,如今不是要把每一例感染病例都找到、统计到,可至少要把反映疫情真实走向的轮廓给勾勒出来。不能搞不好一大半的感染者都只做抗原不做核酸了,咱还光盯着核酸检测这一个数据点吧?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新增感染数的意义。这些数据不是为了防疫部门脸上有光,也不是为了吓唬民众,而是需要为民众提供一个关键信息——你所在的区域社区传播的情况如何。检出的感染病例只占实际感染的一部分不是问题,甚至是难免的,哪怕差得多一点也可以接受,比如实际感染10万只检出1万。但不能连感染趋势都搞错,明明一天比一天感染严重,数据却是下降。看如今一些疫情信息的指示图,我很难确定民众能从中获得什么有效信息。比如北京防控信息:每个区每天都有新增的情况下,这张图能告诉我们什么?以及新增病例、出院病例:新增大概率是严重低估了,出院人数对民众具体防疫实践时的参考意义在哪里?按我个人猜测,公布新增是希望反映病毒传播情况,出院则是想反映疫情对医疗系统的影响。但当下采样的数据能真实反映这两点吗?实际上反映传播与新冠对医疗系统影响完全可以有更好的数据指标。可以直接参考美国CDC用过的两个方法。关于社区传播,采用新增病例与核酸阳性检出率结合来定义低传播,中度传播与高传播:如果新增很少,但核酸阳性检出率很高,取高的那个来确定社区传播程度。在疫情暴发初期,这种社区传播的数据能帮助公卫部门判断形势、制订对策,民众也可以参考来分析自己被感染的风险。在疫情发展到一定阶段,我们或许会更关注医疗系统被新冠影响的程度,这也是当下CDC采用的新冠社区风险指标的考虑方式:新增病例多了,可医院里新增多少新冠住院,多大比例的病床是新冠病人占据?这些数据结合在一起能更好反映疫情的疾病负担对社会的影响,也能反映具体某个区域内医疗系统的受压状态。有些人可能对参考美国的数据分析方式非常敏感,会嚷嚷美国分析半天照样死了一百万人。对此,我建议最好能学会区分别人做得对的地方,与做得有欠缺的地方。美国的防疫当然不成功,美国CDC也有诸多滞后与失策。但这些新冠传播与疾病负担的指标至少保证了美国即便长期有检测不足,却没出现病例数与疫情现实脱节的情况。如今国内检测方式的突然转向导致了感染数据出现巨大漏洞,对民众、对医疗系统来说都是严重威胁。不管是参考其它地区的经验,还是要另起炉灶,无论如何这种漏洞必须弥补。我们不能拿着一张错误的地图去野外探险,中国老百姓也不能看着偏离现实的疫情数据做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如果觉得此文还算靠谱,那么订阅一下这个公众号,转发分享也可以微博(@生物狗Y博)上找到我
2022年12月10日

什么时候阳最好?二次感染风险怎么看?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随着新冠防疫措施调整,国内不少地方的人正经历着疫情三年来史无前例的感染风险激增。看到周围的人一个接一个阳了,一些小伙伴甚至戏言如今是阴性清零。网上流传一位专家的讲座内容也称短期内中国可能有60%的人感染,几次反复后感染率会达到90%。这一说法难免会让不少人产生疑惑:是不是尽早阳了算了?看着估计怎么都不可能躲过啊。另外,网上也有传某地最短二次感染间隔只有20天的。真阳了后,二次感染的风险到底是什么样的?是不是就会不断被感染?首先,关于最好的被阳时机,在我个人看来,永远是明天而不是今天。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新冠感染作为一个病毒感染,总存在一定的不可预测性。当有人说还不如早点阳了算了,大概率反映的是对避免感染觉得无奈,而不是真的觉得阳了就变超人了。确实对于如今奥密克戎这样传播力极强的突变株,要永远不被感染非常困难。面对与日俱增的感染风险,个人不应过度恐慌。但奥密克戎感染的后果也并非像最近一些媒体渲染得那般毫无危险可言。参考台湾奥密克戎暴发以来的分年龄段感染人数与死亡人数[1]:相对八百多万的感染人数,病死率不到千分之二。绝大多数人都安然度过了奥密克戎感染。可问题是千分之二不是零啊,甚至在年轻人,这个低危人群中也有感染后死亡的病例。病死率如此低,意味着我们不用特别惧怕感染,或者为了阻断感染,无所不用其极。但不是说感染就是零风险,还不如感染了更好。而且这还是看感染后最严重的结果,其它没那么严重的结果呢?比如重症住院的风险呢?肯定比死亡更高啊。还有新冠后遗症呢?奥密克戎是存在新冠后遗症风险的啊。像英国国家统计局做的调查,即便打完三针疫苗后的突破性感染——这种情况下重症风险已经非常非常低了,可奥密克戎感染者里差不多有4%在感染后12-16周仍有身体上的不适[2]:当然这是感染者们自己报告的身体不适比例,不能排除有些与新冠无关,像国内一些媒体开始说后遗症都是精神上的问题。不过就算是精神上的不适,难道就不算健康风险了吗?不能因为自我报告有误差,就否认感染者的感受。还是要承认有部分感染者在感染后较久仍然受到了感染带来的负面健康影响。而这也是我们考虑个人感染后果时要注意的。由于新冠感染在健康上的不可预测性,同等情况下,永远都是能免则免最好。有人可能说实在很难躲过去的情况下,有什么时候阳相对好一些?一定要这么说的话,那么把所有该接种的新冠疫苗接种完了,肯定要比没接种完的时候感染好。参考香港的数据[3]:三针灭活疫苗接种完了,20-59岁年轻人+中年人,病死率只有万分之一,没接种是千分之二,要感染,总是病死率万分之一,而不是千分之二的时候更好,对吧?不过这里有一个潜在的问题,就是如果你上一针接种是很久以前,比如说都是一年以前了,那要注意疫苗防护重症、死亡的作用可能也有所下降。因此,相对别人刚接种完第三针一两个月,你接种完第三针一年半载的,你感染后的风险更高一些。即便是年轻人,完成三针疫苗接种没多久,感染的时机还要注意一点,那就是能不和别人凑到一起感染最好。最近看到一个词叫“快速过峰”,有点超出我的理解。面对疫情暴发,一般都是说压平曲线,即使疫情的时间长一些,至少高峰期的强度不超过社会可承受范围。快速过峰就有点让人看不明白了,是巴不得出现医疗挤兑或社会无法运转吗?回到个人感染的角度,如果和大家都一起阳了,那你就更有可能处在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的境地。比如你感染了,也不严重,就是在家呆着等待康复,可是想点份外卖,因为外卖小哥或者餐馆厨师都和你一样选在高峰期阳了,那这份外卖能不能吃到就挺悬了。然后万一你还有基础疾病,转型期、高峰期paxlovid这种抗病毒药不够大家分,那你风险不就大了吗,问题就比吃不到外卖还严重了。所以在全社会都在进入感染暴发期,作为个人,能拖一下就拖一下为好。不是要留你一个不阳的照顾全社会,是不要一不小心成了千千万万只同时阳里的一个,需要啥帮助都找不到能帮你的“牧羊人”。缩小到一个公司、一个办公室或一幢居民楼也一样。以前是一阳就封,一幢楼或一个办公室里要是陆陆续续阳,大家就永远封在那里了,那可能确实不如整整齐齐得好。可现在开放了,陆陆续续阳,邻里间还能互相照应点,公司还能非满员运作,要一起阳了,有啥急事需要人跑下腿都不好找,不是也挺麻烦?总结一下,能拖到明天阳,就不要今天阳;无论如何,想办法等到打完疫苗再阳;如果第三针打完很久了,那么想办法再拖拖,拖到第四针能打后再阳更好;疫情暴发期以及转型期,大家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的时候,最好先别阳,等稳定一点了再阳也不迟;最好也别一个小圈子一下子全阳了。当然,也不说要处处谨小慎微,日子都没法正常过那么去避免阳。而是说在合理范畴下能避免就避免。比如人多的公共场所稍微注意一下个人防护。多人聚会前互相提醒一下有疑似症状的先不要参与,以后再聚的机会不少,有条件做一下抗原检测再聚。除了什么时候阳之外,不少人也关心阳了后还有没有再阳的风险以及再阳的危害。二次感染的风险是存在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新冠作为呼吸道传染病,要阻断感染需要在呼吸道黏膜有较高的中和抗体,可是无论是疫苗接种还是自然感染,获得的中和抗体都会下降,黏膜处下降可能还更快一些。这使得阻断感染的免疫防护不那么持久。感染过一次,过段时间又会有感染风险。二是如今奥密克戎进化很快,各种免疫逃逸越来越强的突变株不断出现。几个月前感染的可能是BA.5甚至BA.2,如今碰上的是BF.7,BQ.1或XBB,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逃逸以前的自然感染获得的中和抗体。这也让二次感染风险更大。不过网上说20天重复感染仅从科学角度看有点离谱。因为20天第一次感染的免疫反应还在高峰,不太可能被同一个病毒株再感染,而这个人如果在一个地方,估计遇到的病毒株也是同一个。反正不太靠谱。一般来说除非流行突变株变了,感染后三个月内发生二次感染的风险是比较低的。我记得比较离谱的是美国卫生部长隔一个月二次感染,他第一次感染是去欧洲参加会议后不久,当时那里流行的应该还是BA.2。可他回到美国正好碰上BA.5以及BA.2.75.2这些对BA.2免疫逃逸比较明显的病毒株开始流行。大概率是运气不好,一个月遇上了后一个能逃逸前一个的病毒株。国内现在还不太需要担心这些问题,不过也显示了及时跟踪流行病毒株基因型的重要性。无论如何,二次感染没有网上一些谣言传得那么神,什么小艾滋、免疫耗竭,这些都是不对的。新冠是急性感染,感染之后病毒就被清除了,会留下免疫记忆,二次感染的时候,免疫记忆被激发,普遍会让人的健康风险更小一些。虽然每一次病毒感染都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总体上新冠二次感染的危险会低于第一次。总之,我们现在有降低新冠重症风险非常高效的疫苗与抗病毒药,对于感染不必恐慌,但也不是抓紧感染的时候——对任何一个病毒都该如此对待。参考资料:https://sites.google.com/cdc.gov.tw/2019ncov/taiwanhttps://www.ons.gov.uk/peoplepopulationandcommunity/healthandsocialcare/conditionsanddiseases/bulletins/selfreportedlongcovidafterinfectionwiththeomicronvariant/18july2022https://www.covidvaccine.gov.hk/pdf/death_analysis.pdf如果觉得此文还算靠谱,那么订阅一下这个公众号,转发分享也可以微博(@生物狗Y博)上找到我
2022年12月9日

奥密克戎大流行一周年,我们到底应该参考哪国经验?

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奥密克戎在中国的暴发也会类似于它曾在新加坡、美国等国造成的态势。由于人群免疫基础的差别,中国更应参考境外各国家或地区第一次遇到奥密克戎时遇到的挑战。撰文
2022年12月7日

新冠病毒是在越变越弱吗?

全球新增新冠死亡趋势奥密克戎出现后仍然造成了大量死亡,其高峰甚至与致病性更强的德尔塔不相上下。还可以参考美国的新冠死亡[8]:
2022年12月6日

网上购买paxlovid靠谱吗?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最近很多人在问怎么买paxlovid,基本都是以下两个问题:1.能不能在国外买到寄回国内?2.能不能买网上的印度(或其它地方)仿制药?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不行或不要。paxlovid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处方药,也就是需要获得处方才能从医院或药房拿到药,不是个人花钱就能买的。以美国为例,由于供应充足且政府希望让所有符合条件的感染者都能用上paxlovid以降低重症死亡人数,该药的获得相对方便。可是这种方便不是指随便跑到一个药店说“小二来两盒paxlovid”,店小二(药剂师)就能拿给你。你想买就能买的只会是非处方药。paxlovid作为处方药,美国这边的方便易得是指你可以在一些药店当场做检测,测出来新冠阳性,药店的药剂师会判断你是否符合使用的标准,符合的能直接给开药,你也能当即取到。为什么这就算方便易得了?因为这把处方权从医生扩展到药剂师,是FDA在paxlovid供应量大增后做出的决定,希望让更多人能方便获得。毕竟走进药店做检测拿药远比去医院看医生来得便捷。整个过程仍需要处方,需要专业人士判断你是否符合用药标准。这一步也是必要的。paxlovid是个很安全的药物,临床试验里不良事件都没安慰剂多,可即便如此,里面的一个成分——利托纳韦与很多药物有冲突,肾脏肝脏功能不好的人可能还需要减少用量。因此,需要有专业人员来把关保障安全。此外,paxlovid也不是神药,明确的作用是高危人群在感染早期使用可以降低重症风险。但低危人群特别是打过疫苗的年轻人,作用就比较有限了。如果感染有一段时间,这类抗病毒药也不太可能有用。专业人员的处方权也起了防止药物滥用的作用。这种情况下能从国外买了往国内寄吗?显然不能。然后是网上买仿制药。怀着这种想法的人,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怎么知道买的是生产质量过关的药品?追着几个科普博主问的,那么再问自己一个问题,你怎么知道这些人能核实网上你要买的这个药?厂子是他们开的吗?如果是,他们说的还能信吗,就不担心利益冲突吗?每个国家的药品监管都有独立的体系。就算是印度某厂正儿八经生产的仿制药,没在中国上市,中国的药监机构就没有确认过它的生产质量。这些药如果经过海关时被查出来,都是作为“假药”处理。这也是国际惯例。因为药品的安全性非常复杂,不仅有这个药的临床试验数据如何,还有整个生产过程是否合规,有没有做到GMP(优良制造标准)。像中国一些药厂前段时间针对美国的产品研发上市不顺,一个原因是由于国际旅行限制,FDA没法做生产工厂的实地检验,导致FDA不能确认最后的产品能否符合它的标准。同样的道理,你说你在网上找到一个卖paxlovid的,谁能确认它的真假,生产流程是否达标,产品是否质量过关,是否安全?没有人。甚至想一想网上卖所谓的XX药,一般什么比较多?都是两性药品比较多吧?那些靠谱吗?现在换了个paxlovid的名字,就变靠谱了?为了自己的健康甚至是安全考虑,不要去购买或使用这些来路不明的药物。当然,我也知道《我不是药神》以及聊城假药案的故事,在特殊情况下是有人不得不求助于非正规渠道获得药物。但非正规渠道的风险不可忽视,不是所有的“印度版”XX药都是可靠的。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paxlovid是一个值得去如此冒险的药物吗?绝大部分人感染新冠后都不是重症,不需要特别治疗。paxlovid对那些重症风险高的人才有意义。特殊时期,很多人的焦虑可以理解,但尽快接种疫苗,注意防护才是保证个人安全的正途。如果觉得此文还算靠谱,那么订阅一下这个公众号,转发分享也可以微博(@生物狗Y博)上找到我
2022年12月6日

新冠感染者居家康复需要什么?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1.
2022年12月5日

阳性居家如何自我管理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阳性感染者居家隔离最大的风险在于进一步传播病毒的问题。很多人担心的也是邻居是阳性,我会不会被感染这种。其实新冠的传播主要还是在人与人之间的近距离接触,做到一些基本的防护措施,还是可以有效控制风险的。特别要注意阳性居家隔离在防止传播上还有一大优势:敌在明。谁是感染者是非常明确的。不像其它环境,你可能很难判断谁是感染者,会带来传播风险,容易疏忽。阳性居家隔离实际上更容易做到有针对性地完善保护。比如考虑以下几条:1.
2022年12月3日

如果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意味着什么?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最近国内防疫政策调整极为“迅速”,感觉几个小时一变。一个非常重要的改变是开始放松对核酸阴性证明的要求。由于各地政策不一,我也只看到一些例子,不可能全面覆盖所有情况,更不排除有的地方执行完全不同的方案。不过大概归为以下几种:1.
2022年12月3日

蒙娜丽莎的微笑:是开心,还是生病了?

《人体雕像·阿德纳文化》图12《人体雕像·阿德纳文化》在该作品中,工匠师雕刻了一个甲状腺肿大的侏儒形象:头很大、上半身躯干比腿长,且腿也是弯曲浮肿的,这符合了部分甲状腺机能减退的症状。
2022年12月2日

奥密克戎致病力大幅减弱?新冠没有后遗症?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以前看国内的热搜、新闻都是新冠在美国导致多少人发生后遗症,痛不欲生。结果昨天画风一转,直接来了两个震撼人心的热点新闻,一个是说经国内外专家研究发现,奥密克戎致病力大幅减弱,二是国内一位专家表示现在没有证据显示新冠有后遗症。转向之风骚,要是玩赛车怎么也得是轮胎冒烟的180度漂移了吧?可是这些说法符合科学吗?在国内疫情明显处于高峰,随时可能暴发的可能,这是为民众提供有效的信息吗?先说奥密克戎致病性下降这一点。某时报新闻里说的研究一点都不新,奥密克戎出来后不久科学家们就发现这个病毒株的致病性比德尔塔弱。像下面这篇文章,2022年2月1日正式发表在《自然》,如果看预印版的话出来更早,从机理上阐述了奥密克戎与过往突变株在感染细胞的方式上有差异,由于不能有效被TMPRSS2酶切,促进细胞融合能力弱了,感染TMPRSS2高表达的肺部就困难了[1]:这谈不上什么新发现吧?甚至在2022年4月,柳叶刀上还发了这样一篇论文[2]:跟踪英格兰德尔塔与奥密克戎共存期间,发现奥密克戎感染者的住院死亡风险比德尔塔低。这是在现实世界里找到证据说明奥密克戎致病性更弱。而且2022年4月2日就正式发表了,那时候上海还在忙着封城。怎么那时候没见国内媒体重点报道过奥密克戎致病性更弱?是柳叶刀被墙了,还是某时报记者反射弧太长?可是要注意,像《柳叶刀》这篇文章里发现奥密克戎感染者住院与死亡风险降低,也只是降到德尔塔感染者的40%与30%左右。考虑到奥密克戎更强的传染力,最后总住院、总死亡一点都不少。参考美国的每周新冠死亡人数变化[3]:奥密克戎导致的死亡高峰还超过了毒力更强的德尔塔。另外,在2022年全部是奥密克戎的情况下,美国新冠死亡已经有22.5万,在所有死因中排第三,仅次于心血管疾病与癌症,排位和2020、2021两年一样。现在包括WHO在内专业机构说奥密克戎影响力减弱,是因为全球免疫基础在高位,病毒本身毒性下降在这方面起的作用不是那么大。全球很多地方的人都打过疫苗,一年来还经过几次奥密克戎感染,人群免疫基础维持得比较高,因此奥密克戎的致病性看上去就变弱了。可是全球不同地方的免疫基础是不一样的。像在香港年初遇到奥密克戎疫情的时候,那里老年人疫苗接种率很低,最后发现80岁以上老人没打疫苗的,病死率达到了14.7%,70-79岁也有4.55%[4]:考虑到奥密克戎的传染性那么强,如果没有很好的疫苗接种,又没有太多过往感染,也就是整体免疫基础很弱的情况下发生疫情,那么后果还是很严重。中国目前的免疫基础是在什么状况,还没点数吗?再来说后遗症。虽然我一直在说国内民众对后遗症的担心有过度恐慌的成分,还写过好几篇文章解释新冠后遗症的问题。但能有专家跑出来说目前无证据表明新冠有后遗症,也是让我开眼了。是的,新冠后综合征,或者说后遗症,范围很广泛,没有绝对地指某个疾病。可如今大量的跟踪显示康复者里是有一定比例的人存在健康问题。这是真实存在的,不应该被抹杀。随着国内感染人数的增加,康复者的人数也会增加。一方面,我们不能歧视康复者,另一方面,康复者如果有健康上的需求,我们也应该去看见、去倾听。国际上那么多专业机构、学者都承认存在的新冠后遗症,居然能有人说没有,滑天下之大稽。像CDC的网站上,对新冠后遗症的比例估计[5]:感染一个月有13.3%的人有后遗症,3个月后2.5%,如果住院,6个月后30%还有健康问题。NIH还准备了一大笔钱研究新冠后遗症:之前国内的这些后遗症报道:怎么,疫情还在,后遗症先被清零了?以奥密克戎的传播能力,长期维持零疫情是不现实的,也会造成严重的次生灾害。国内如今也在调整防控方案。可是如果真的放松管控,奥密克戎的传播能力也意味着很多人都要切身面对病毒。那时民众更需要对新冠有完善的认识,因为会更依赖个人去判断风险。比如,一个癌症患者该如何看待奥密克戎的风险?他(她)的考量不能和一个健康年轻人一样,采取的防范措施自然也要有所不同。而一个健康年轻人,身边万一有老人、多种基础疾病的人,风险考量也要有所改变。如今国内那么多地方的疫情在高位,高危人群疫苗接种状况仍然非常不理想。绝大部分人接种的疫苗又在全球诸多新冠疫苗中属于有效性较低的,且接种时间过去也很久。作为媒体更应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让民众尽快对新冠的风险有合理且针对自身实际状况的判断力。误导民众认为奥密克戎不危险,只会让很多人在不自觉的情况下给自己或身边其他人带来危险。如果觉得此文还算靠谱,那么订阅一下这个公众号,转发分享也可以微博(@生物狗Y博)上找到我参考资料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4474-x2.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2)00462-7/fulltext3.https://covid.cdc.gov/covid-data-tracker/#cases-deaths-testing-trends4.https://www.covidvaccine.gov.hk/pdf/death_analysis.pdf5.https://www.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long-term-effects/index.html6.https://recovercovid.org/
2022年12月2日

“人民至上”不是“防疫至上”,那数据真实性呢?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可能是我这个人比较龟毛,但我真的非常反感官方渠道提供的数据漏洞百出。前两天浙江宣传发布的《“人民至上”不是“防疫至上”》火了[1],主旨内容不错。但里面很重要的论证数据是有问题的。第一,下面截图这部分提到中国老人多少,少儿多少,还说一老一小问题很大。这个说法就值得商榷。新冠的高危人群是老人以及有多种基础疾病的人,少儿不是高危人群,大量数据都证明儿童感染后重症风险非常低。这里说一老一小问题大,真正的难题是老,不是小。《人民至上》一文后面实际上也没有提儿童的风险。第二,里面引用新加坡的病死率是完全错误的解读。这个错误的解读都是起源于新加坡眼这个公众号。那个公众号用了新加坡卫生部的数据[2]:新加坡眼把里面没有最低保护(non-minimum
2022年12月1日

大规模核酸检测是有很多问题,但核酸公司恐怕是问题最小的那个

antigen在呼吸道,能测出阳性。但是,核酸检测测的是病毒基因组片段,在潜伏期中末期载毒量——一般指病毒基因拷贝,viral
2022年11月30日

北京的BF.7奥密克戎亚株R0能有21?!

申明: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今天朋友给我发来一个视频截图,看得我差点惊掉下巴:查了一下应该是刚播出的新闻采访,是国内一位疾控专家解释为何北京当下的疫情防控困难,说到北京遇到的是奥密克戎BF.7亚株,传播速度快,R0达到了21。这一说法实在令人震撼,因为公认R0最高的麻疹(Measles),一般认为是18:难道北京遇到了一个传播能力超过所有已知人类病原体的新冠病毒?要知道新冠我们说是气溶胶传播,麻疹被认为是空气传播,像和感染者在同一个房间呆过,90%的人都会被感染。说新冠传染力比麻疹强,新冠病毒也会不好意思的啊。国内有个非常出名的词叫“鸡娃”,我看国内的一些专家们联合媒体,最近这半年也是努力地把新冠病毒往麻疹方向鸡娃。为什么?以下是我找到的:7月的新闻:里面是这么说的:那时还是BA.5,已经18.6,说超过麻疹,只可惜麻疹R0估计范围是12-18,这里说是15,让新冠多少胜之不武。然后就在11月28日,出了这么个新闻:里面采访了一位挺有名的医学专家,是这么说的:根据这位专家,BF.7的R0还是18.6。没想到,一天都没过去,BF.7就被“鸡娃”到R0值21了。拜托两位专家能否协商一下,你们看的是同一个BF.7吗?其实吧,关于BA.5的R0问题,我都发过两回文章了:7月一回。10月一回。第一回我的标题是BA.5的R0值18说法不对,第二次因为报道的是BA.5.2还是啥的一个子系,于是我就标题改得宽泛一点,说是无论BA.5的哪个子系,R0是18都不对。这下倒好,首先,BF.7了,再用BA.5的标题不太好;其次,R0直接被拉到21了,我原来写的都是18,让我一文三发不仅在心理上不太好意思,在内容修改上也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其实,R0是指在人群没有任何免疫基础的情况下,每个感染者平均会传播给多少人。R0都是需要复杂的建模来估计的。像麻疹,我们一般说R0是12-18,实际根据不同数据,算出来也会不一样,这是一篇关于麻疹R0的综述对不同研究的小结[2]:里面有的研究估算出来麻疹R0能到60,这一方面表明国内一些专家格局还不够大,还有进一步对新冠“鸡娃”的空间,另一方面,讲正经的,是告诉我们R0的计算非常复杂。R0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人和人之间的接触频率、距离。社交距离增加了,病原体传播肯定会受影响,R0就下来了。像北京现在病例不断增加,老百姓已经很紧张了,也采取了比较强硬的物理防疫措施,包括减少了人群的聚集,不少人都严格居家了。这种情况下即使是麻疹,R0都未必能有18。大家都吃那么多苦了,专家们行行好,即使R0原本真是21,也可以说一下在社交距离增加的情况下,不会表现为21,就当“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不行吗?更何况,新冠R0真没有18或21啊。这些说法都是认为现在的突变株取代以前的突变株是因为传播力更强,因此可以把前一个的R0乘上后一个对前一个的传播优势,计算后一个的R0。这是完全错误的。R0是假设人群没有任何免疫力。可新冠病毒株B对病毒株A展现传播优势,完全可能是A先传染了很多人,人群有较高的免疫防护,B是靠更强的免疫逃逸而非单纯的传染力强来获得竞争优势。这些专家们乘来乘去的传播优势哪里来的?都是国外主流奥密克戎突变株演变的数据,那些演变基于什么?正是不同突变株的免疫逃逸特征与人群免疫基础变化的互相作用。就看BF.7流行地之一,美国的病例变化:按照国内专家的说法,BA.5比BA.1传播力更强,R0分别是18.6和9.5,怎么BA.1病例增长能高那么多?BF.7的增长优势为什么没带来比BA.5时期更大幅度的感染增加?如果国内的专家们是真的根据数据,做了科学计算,得出BF.7的R0是21,那没有问题,就像麻疹,你按科学,算下来是60不是18,没问题。但不能完全不讲科学常识,信口开河就说R0比麻疹高啊。我们来正儿八经看看在北京引发疫情的BF.7,这是BA.5下面的一个支系,如果看它在美国的病例占比变化[3]:从8月起不断增加,也就是说对当时的主流BA.5有竞争优势。但最近增加幅度远没有BQ.1和BQ.1.1来得厉害。可见也不能说BF.7就是什么有史以来传播力最强。更关键的是我们要想想为什么BF.7会取得对BA.5的竞争优势。这就需要看它的免疫逃逸特征,比如接种过三针灭活疫苗的人[4]:体内针对BF.7的血清中和抗体低于BA.4/5,这就是BF.7免疫逃逸更强的一个证据。更关键的是对于BA.5突破性感染的人,BF.7的中和抗体也更低:这意味着之前被BA.5感染过的人,再度感染BF.7会比二次感染BA.5可能性更高——因为他(她)体内对BA.5的中和抗体更多,防感染可能性更大。可是,我们也能看到BQ.1和BQ.1.1的中和抗体更低,指向这两个突变株免疫逃逸更厉害,能解释为什么它们在美国的增长优势更明显。不过,这是针对美国的人群免疫基础而言。那里很多人接种过比较高效的疫苗,后来又经过BA.1,BA.2以及BA.5的感染,人群免疫基础比较高。只有能突破这些免疫基础,比如突破BA.5感染带来的免疫基础的病毒株,才能在那里流行起来。对于中国来说,人群免疫基础不一样。境内绝大多数人都没有高效疫苗+奥密克戎过往感染带来的免疫屏障。BF.7也好,其它奥密克戎亚株也罢,都会是传播力很强,能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量感染的病毒株。纵观最近的一些事情,我们会发现国内很多民众对新冠还是缺乏必要的科学认知。比如高危人群里很多还没有接种疫苗,疫苗、口罩导致肺结节之类的荒谬言论很多人在转载点赞,而有的健康年轻人对新冠又过度恐惧,甚至发生了觉得以后被人看不起就想不开的悲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专家更应该珍惜面对媒体的时间,这是为大量民众提供科学信息的宝贵机会。特别是说R0为21的那位专家,是在央视上说的,很多老年人不一定网络玩得多溜,央视新闻在他(她)们眼里不仅是权威,还是少数接触信息的渠道。这种场合,表面上专家是和采访的记者、主持人交流,实际是和无数对疫情感到焦虑,希望获得有用信息的老百姓交流。可是这么珍贵的交流机会里,我们的专家在说什么呢?说来说去,就是传染性很强,致病性减弱。是,奥密克戎传染性是很强。但老百姓防疫已经很辛苦了,还有必要通过虚假的R0值吓唬人吗?强调传染性很强,搞得人人自危。很多人担心感染后要被拉方舱,条件不知道怎么样,家人不知道能不能在一起,家里的宠物不知道会怎么处理,以后会不会有后遗症,会不会被歧视,这些民众更关心也更实际的问题能不能好好说说?至于致病性减弱,从国外的研究看,几个奥密克戎亚株间没有明显的致病性差异。而包括香港在内的各种数据都显示未接种疫苗的老人感染奥密克戎仍然非常危险:一针疫苗未接种,80岁以上老人病死率14.7%,70-19岁4.55%[5]。中国80岁以上老人基础免疫覆盖率是65.7%,加强针40%,60岁以上还有2500万人一针疫苗没打。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专家如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不强调高危人群接种疫苗的急迫性、必要性,都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听国外的公卫医学专家向民众介绍新冠,几乎没有不提倡及时接种疫苗的。像即将离任的美国首席传染病学家Fauci,在他个人参加的最后一次白宫新闻发布会,卸任前最后的呼吁是鼓励大家接种疫苗:反观国内这些个凭空在R0上给新冠鸡娃的,我真不理解到底想干啥。不过好歹帮我理解了为什么国内高危人群疫苗接种率一直上不去,而民众对新冠有那么多不科学、不理性的认知。参考资料:https://www.cdc.gov/measles/transmission.html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473309917303079?via%3Dihubhttps://covid.cdc.gov/covid-data-tracker/#variant-proportions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2.09.15.507787v4.fullhttps://www.covidvaccine.gov.hk/pdf/death_analysis.pdf如果觉得此文还算靠谱,那么订阅一下这个公众号,转发分享也可以在clubhouse(@yebin_zhou)或微博(@生物狗Y博)上找到我
2022年11月29日

奥密克戎一触即发,是时候转变防疫策略了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1.
2022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