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生物狗的科普小园

其他

加拿大安省近60年来第一例本土狂犬病病例:小心这种动物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上月(2024年9月),加拿大安大略省一名儿童成了该省自1967年来第一例本土感染的狂犬病病例,不幸身亡。该病例的肇因恰好也是北美最常见的狂犬病感染来源:被蝙蝠咬了。这与全球的普遍情况不同,根据WHO数据,全球狂犬病99%是犬咬伤导致。北美也曾如此。像1960年代美国每年有几百人死于狂犬病,绝大部分是家犬咬伤导致。随着犬用狂犬病疫苗的大量使用,以及公共场所必须用绳牵着宠物犬的法规普及,美国的狂犬病出现了大幅改观,每年只有不到10人死于狂犬病,2009-18年十年间全美只有25例狂犬病,7例感染还发生在美国境外。但家犬咬伤的狂犬病大幅减少后,野生动物咬伤导致的狂犬病就成了主流。蝙蝠是最主要的肇事者。根据CDC统计,蝙蝠造成了美国33%的狂犬病,浣熊是30%,臭鼬20%,狐狸7%。北美蝙蝠还有一点很特殊:在广泛的地域范围里,都能找到感染狂犬病病毒的蝙蝠。美国除了夏威夷,所有州都记录有感染狂犬病的蝙蝠。只要身处北美,被蝙蝠咬了,就一定要考虑狂犬病风险。这与导致狂犬病第二多的浣熊显著不同,浣熊感染狂犬病集中在北美东部,北起加拿大南至佛罗里达,往西到阿巴拉契亚山脉。这一带区域内咬伤人的浣熊根据检测10%是狂犬病病毒阳性,带来极大风险。这块区域外,浣熊感染狂犬病的案例很少。臭鼬、狐狸类似于浣熊,狂犬病感染有区域特征。不过在美国,每四个人里有三个生活的区域是浣熊、臭鼬或狐狸具有高狂犬病风险的地方。加上无论哪里都是高风险的蝙蝠,接触野生动物一定要小心。而蝙蝠又带来非常特殊的挑战:咬伤很容易被忽视。一般来说感染狂犬病的动物行为特征会有改变,往往更有攻击性。在户外突然碰到一只浣熊疯了一样冲上来撕咬,很可能意味着碰上了被狂犬病感染的动物。虽说也存在感染狂犬病的蝙蝠一改回避人类的习性主动攻击,但大部分蝙蝠实在太小,容易被忽略。北美最常发生的一种情况是早上醒来,房间里多了只蝙蝠。“受害者”根本没觉察到自己被咬伤,甚至找伤口也找不到。因为蝙蝠咬伤的伤口很小,很可能全无血迹,过个半小时就“消失”了。这时一旦粗心觉得蝙蝠和自己没发生什么,就有可能酿成悲剧。9月病逝的安省孩童正是这种情况。父母早上起来看到房间里有只蝙蝠,在孩子身上找伤口、擦痕、血迹、唾液痕迹,都没找到,以为没事,没有就医,结果孩子因此丧命。北美遇到蝙蝠绝对不能心大。那么其它地方呢?很多发达国家类似北美,随着犬用狂犬病疫苗推广,狂犬病病例很少,主要风险都来自野生动物。目前唯一没有明确报道蝙蝠导致狂犬病的地区是亚洲,不过根据一些蝙蝠病毒监测结果,亚洲的蝙蝠也有感染狂犬病病毒或狂犬病相关病毒(同属其它病毒)的情况,还是小心为妙。当然,在犬用狂犬病疫苗都未普及的地方,更需要担心的是被犬咬伤。在这方面,澳大利亚是另一个极端:澳洲没有狂犬病病毒。很长一段时间澳大利亚人都觉得自己和狂犬病绝缘。但在1995年针对刚发现没多久的亨德拉病毒的病毒监测活动里,澳洲科学家发现土著蝙蝠里有一种和狂犬病病毒在分类上属于同一个属的病毒,澳大利亚蝙蝠丽莎病毒。狂犬病病毒是lyssavirus这个属下的物种,学名Rabies
10月9日 上午 8:49
其他

能让加沙暂时停火的脊髓灰质炎是怎么回事?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加沙冲突逐渐逼近一周年,以色列突然宣布同意在9月分阶段停火,让UNCIEF等援助机构进行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脊髓灰质炎病毒可能是知名度最高的一种病原体,它能导致小儿麻痹症几乎无人不知。而现在的中国人,小时候应该也都打过脊髓灰质炎疫苗,还因为大多是吃的糖丸,很容易与其它打针的疫苗区分,令很多人印象深刻。由于小儿麻痹症的存在,不少人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印象或许会是它会攻击神经系统。不过脊髓灰质炎其实是消化道病毒,一般都是病从口入,现在消化道复制,然后进入血液,症状表现类似流感。脊髓灰质炎病毒能让那么多人印象深刻,当然不是因为上述普遍情况。而是在少数感染者身上,病毒会侵入中枢神经系统。脊髓灰质炎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后大部分情况是引发自限性的脑膜炎,还不算太糟糕。可在一些感染者身上,病毒会攻击运动神经元,后者在脊髓灰质,因此这种病症也得名脊髓灰质炎。不过大家更熟悉的名字应该是小儿麻痹症。只是小儿麻痹症的名字有一定误导。脊髓灰质炎病毒导致脊髓灰质炎非常随机,和感染者年龄、性别等均无关系,所以也不是小孩感染了才出现瘫痪等症状。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导致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的比例只有1%左右,可由于该病毒传播能力极强,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无数恐怖记忆。即便到了20世纪中叶,每年全球仍有超过50万人死于脊髓灰质炎,更不必说那些因病导致终生残疾的人。也是在20世纪50年代,人类医学史上最重要的突破:脊髓灰质炎疫苗出现了。第一个脊髓灰质炎疫苗是Salk发明的灭活疫苗,通过福尔马林灭活获得。第二个则是Sabin发明的减活疫苗。随着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推广,小儿麻痹症在很多国家逐渐成为历史记忆。可脊髓灰质炎疫苗却出现过两个“意外”,这些“意外”也深刻影响了我们如何生产、使用疫苗。第一个意外是最先被推广的灭活疫苗,1955年出现了一家制造商Cutter
8月31日 上午 8:49
其他

睾酮高的女运动员属于自带兴奋剂?你对睾酮的很多看法可能都错了!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巴黎奥运会落下帷幕,所有赛事中,争议最大的无疑是两名金牌女拳手:来自阿尔及利亚的Khelif和中国台湾的林郁婷,被已经让国际奥委会(IOC)除名的国际拳击协会(IBA)指责不符合参加女子比赛的标准。该指控迅速在全球演变成了变性人、男人参加女子比赛。可实际上IBA的指控充满漏洞,说两名选手是男人或变性人更是胡说八道(巴黎奥运会变性人打哭女拳击手?别造谣了!详解奥运性别检测史:怕男人混进奥运女子比赛的担忧由来已久,但性别检测从未抓住过一个男人)。争议中,很多人将目光指向睾酮,提出两名选手如果有Y染色体就会比其它女选手睾酮高很多,竞赛不公;还有人干脆就说这两人就是睾酮超标。我们今天就详细说说睾酮,以及针对部分女运动员的睾酮限制。全文约8000余字,很长,但你应该很难在网上找到比这更全面的科普了。1.两位女拳手睾酮超标一说毫无根据就Khelif与林郁婷来说,指责二人睾酮高甚至所谓“超标”,纯属臆想,有很多证据可以证伪。且不说IBA至今没给出两人就有Y染色体的证据(有Y染色体也不代表必然要被开除出女籍,早在20多年前,奥运会坚持搞性染色体检查时,大量遗传学家、内分泌学家就指出这种检测不靠谱,最终促使IOC在1999年终止染色体检测)。即便有Y染色体,也不代表不是女性,以及睾酮会超标。例如,男性睾酮之所以普遍高于女性,起点是在胚胎时期,Y染色体上的雄性决定基因SRY表达。若是SRY基因缺失或失活,即使有Y染色体,表型也会是女性,包括睾酮水平。此外,IBA承认未对两名选手做睾酮检测。而林郁婷在2023年3月26日突然被IBA剥夺了世锦赛铜牌后,回到台湾做了一系列检查,包括睾酮检测。去年的亚运会上,一位对手就对她的参赛资格提出质疑。林郁婷团队拿出相关医学检测后,赛事组织者确认她可以继续参加女子比赛,对手也不再有异议。因此,说Khelif与林郁婷睾酮超标,或具有男人的睾酮水平,毫无根据。2.睾酮的作用你真了解吗?跳出这两位女拳手面临的争议,很多人对睾酮作用的描述,如女选手体内有较高睾酮就是对其它选手不公,DSD(间性人)选手带着男人的睾酮水平参加女子比赛是自带兴奋剂,也多有误解,与科学事实不符。讨论睾酮对运动员表现,甚至是对普通人运动能力的影响,要搞清楚一点:人体内天然存在的睾酮,与作为兴奋剂/增强型药物,通过口服、注射等手段添加的睾酮(或类似睾酮的类固醇药物),作用不尽相同,必须区分。我们先来说说睾酮到底是什么,睾酮也称睾丸酮,testosterone,是最早在1935年被科学家们从动物睾丸组织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类固醇(steroids),这也是睾酮名字的由来(睾+酮)。睾酮是人体最主要的雄性激素。分离后不久,科学家就展示了睾酮具有两大作用:促合成代谢,和雄性激素,前者英文是anabolic,后者是androgenic。这也让睾酮或结构类似睾酮的类固醇,被称为anabolic/androgenic
8月16日 上午 8:49
其他

允许间性人参加女子体育比赛,会威胁男女赛事分立吗?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
8月15日 上午 10:49
社会

详解奥运性别检测史:怕男人混进奥运女子比赛的担忧由来已久,但性别检测从未抓住过一个男人

Barr发现了巴尔体: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男性只有一条,可女性的一条X染色体会失活,避免表达双倍基因,而失活的X染色体有着特殊的巴尔体形态。秉承送佛送到西的精神,1955年Murray
8月10日 上午 8:49
其他

俄罗斯天才少女与曲美他嗪:巴黎奥运会为北京冬奥冠军颁奖背后的故事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2024年8月7日,巴黎奥运会已接近尾声,但在埃菲尔铁塔附近,却迎来了一个极为特殊的颁奖典礼——两年半前,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的冠亚军终于等来了他们的奖牌。等了整整两年半之后,美国花滑团队在一个夏天拿到了他们的冬奥金牌,日本队则拿到了银牌。这背后是一个关于兴奋剂的故事,也是奥运会近年来最灾难的一幕。我们把时间退回到2022年2月8日,花滑团体赛的颁奖仪式正要举行,俄罗斯队以绝对优势获得总分第一,正在等待着他们的金牌,与他们一起等待颁奖的是分别位列第二与第三的美国队与日本队。可此时却发生了整个奥运历史乃至国际体育竞赛历史上都极为罕见的戏剧性转折:奥组委突然推迟颁奖,称需要征询法律意见。很快,媒体报道称是俄罗斯队的领军人物,也被普遍看好将成为女子花滑历史最佳的Kamila
8月8日 下午 12:25
其他

巴黎奥运会变性人打哭女拳击手?别造谣了!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中英文媒体自媒体都出现巴黎奥运会女子拳击赛中,变性人46秒打哭意大利女拳击手的爆炸性新闻:Musk,JK
8月4日 上午 8:49
其他

巴黎奥运会求晴天:再下雨铁人三项真有可能变铁人两项了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巴黎奥运会,塞纳河绝对是主角之一,首创的室外开幕式,重头戏之一便是各国代表团乘船从塞纳河入场。不过开幕式当天的大雨,让这室外入场的画面效果远不如原始设计:话说巴黎奥运会官网还放着这设计效果图呢。。。是现实和理想差距太大,就继续维持理想的意思吗?不过雨天给赛事组织者的烦恼远没有因开幕式而结束。自从奥运会开始后——甚至在奥运会开始前,塞纳河的水质检测几乎就成了另一项赛事,而任何多余的雨水,都能让巴黎奥运会输掉这项“另类赛事”。这是因为很大程度看老天爷脸色的塞纳河水质,将决定巴黎奥运会精心设计的铁人三项与游泳马拉松能否顺利进行。而且不同于开幕式下点雨只是画面效果差了一丢丢,现在再下点雨,铁人三项搞不好只能变两项了。铁人三项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开始进入奥运项目的,包括户外长距离游泳——1.5公里,40公里自行车,以及10公里跑。游泳马拉松则是10公里开放水域。类似马拉松,铁人三项也是奥运会主办方展示地标风光的好机会。自豪得多少有点自大的法国人当然不会浪费这等机遇,于是早早就顶下铁人三项的游泳会在贯穿巴黎的塞纳河进行。不过上述设计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如今法国已经禁止在塞纳河里游泳超过100年——1923年起,塞纳河的游泳禁令就开始了。而且该禁游令还不是影响市容等面子原因,随便破个例也没啥。禁止在塞纳河游泳,真的是“为你好”——塞纳河污染太严重,下水有健康威胁。塞纳河的污染从哪里来的呢?有些爱开玩笑的人会说都是不爱干净的法国人的💩。这么说倒还不是瞎编黑法国或巴黎,如今塞纳河的主要污染确实是生活污水。巴黎的生活污水排放处理系统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当时建设的不仅是城市排污,还有供水系统,作为工程师Eugène
7月31日 上午 8:49
其他

奥运会开幕式魔改《最后的晚餐》,侮辱基督教?是受迫害妄想症犯了吧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巴黎奥运会开幕了。作为现代奥运史上第一次在室外举行的开幕式,法国人可谓绞尽了脑汁,想搞得高端大气上档次,比如各国代表团乘舟顺塞纳河而下,一路路过各个著名地标。设计构想美轮美奂:可惜天公不作美,大雨之下,效果差了不少:不过倒还没像一些卖家秀与买家秀的差别那么大,因此也没啥人不满。可巴黎奥运会开幕式里一些本意彰显包容的表演却引来巨大争议。有的帽子扣得还老大:上面的视频截图宣称巴黎奥运会开幕式是魔鬼,嘲讽基督教。这帽子吓不吓人?该说法如今在网上极为流行,涉及一段被认为暗指达芬奇名画《最后的晚餐》的表演:《最后的晚餐》这副达芬奇名画描述圣经里的宗教故事:被犹大出卖前一天,耶稣与他的12名信徒一起进餐。很多人指责开幕式表演里用变装人来演绎《最后的晚餐》,摆明了和基督教过不去,夸张的说法甚至是侮辱全球24亿基督徒。包括这部分在内的开幕式争议已经逼得巴黎奥组委不得不出来“道歉”:当然这道歉也有意思,巴黎奥运会发言人说的是开幕式没有不尊重任何一个宗教的意思,我们是希望提倡包容,看结果我们的目的达到了,如果有人觉得被冒犯了,我们当然很抱歉。说了半天也没说节目哪里错了,只是说,有人不爽的话,那我们不好意思。其实这事儿就是有些人太能联想+受迫害妄想症犯了。其一,开幕式这段刚出来,奥组委就说了:这段Interpretation
7月30日 上午 8:49
其他

2024-7,终于首阳了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自新冠疫情暴发起,记不清写了多少篇关于病毒、疫苗、药物的科普与辟谣。从信息混乱,不知所措的2020年初,到后来2020年中的人人自危,再到2020年底疫苗出来后的期许,转入2021-2022不同突变株带来的困惑,最后到2023年每个地方逐渐恢复正常。整个过程里周围的人陆续一个个都感染过了,也认识不少感染过几回的。比较意外的是我本人一直“苟存”。不过,该来的还是会来的。而且和很多人类似,是紧随假期阳。上周美国独立日假期去纽约,飞机上顺便读了Fauci的回忆录。Fauci是康奈尔医学院毕业,回忆录里他还称上医学院前在工地打工,曾为康奈尔医学院的图书馆建设搬过砖。我刚好住在康奈尔医学院边上,按美国基础建设的更新频率,大概率Fauci
7月15日 上午 8:49
其他

奈瑟菌导致脑膜炎是怎么回事?脑膜炎疫苗有用吗?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国内一所中学的两名初中生因脑膜炎去世,根据检测结果,很有可能是奈瑟菌感染导致。一些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不是有脑膜炎疫苗吗?难道这是我们打的疫苗不能防护的脑膜炎?实际情况有点复杂。脑膜炎是脑脊膜出现炎症,是一种疾病症状。导致这种炎症的原因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感染,比如细菌、病毒、真菌乃至寄生虫感染都有可能造成脑膜炎。其中细菌感染是最常见的脑膜炎肇因之一。而在那么多细菌种类之中,有四种与脑膜炎关系尤为密切:1.
7月5日 上午 8:49
其他

生理盐水替代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更多细节值得深思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不知道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看一个新闻的标题似乎不太吓人,可点进去一看内容,却让人毛骨悚然。这两天,我就看到了这样的一则新闻:说起私自替换注射药品,这两年美国发生过不少,都是护士将用于止痛的芬太尼换走,因为芬太尼也可以作为毒品。由于芬太尼毒品泛滥,一些护士不幸染上毒瘾,或是挡不住诱惑,想贩卖获取暴利,走上不归路。但居然有人替换狂犬病免疫球蛋白,这操作未免也太惊人。看目前的调查通告,这位涉事医生确实做了这种疯狂举动:事情发生在2023年10月,一位市民去急症就医,发现这名医生私自用生理盐水替代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注射,还用个人二维码收钱。我个人实在很难理解这名医生的行为逻辑。看上去他应该是想弄点非法收入,让患者把医疗费用直接打到自己的账户就是铁证。但为什么选择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这么关键的药物上作假呢?狂犬病一旦发病100%死亡,如果暴露于狂犬病病毒之下,必须靠及时的狂犬病免疫处理,才能转危为安,而狂犬病暴露后的免疫处理包括,清洗伤口,注射狂犬病疫苗,如果是三级暴露(伤口见血)还要在伤口处浸润注射免疫球蛋白。里面阻断狂犬病病毒最强有力的是疫苗,只要在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前由疫苗接种产生足够的中和抗体,就能避免发病。不过疫苗起效需要时间。尽管如今的狂犬病疫苗产生抗体极快,根据临床试验,按计划接种的第7天抗体转阳率就能到100%,但毕竟从打上疫苗到产生中和抗体还是有时间差。免疫球蛋白就是在这个过渡阶段起保护作用。现实中,一个人跑到急诊室说被动物咬了需要打狂犬病疫苗和免疫球蛋白,存在不小的概率这人其实没碰上狂犬病暴露。因为咬伤他的动物可能根本没有狂犬病,或者没有进入狂犬病发病期,甚至即便是狂犬病发病期动物,也不是每次咬伤都绝对100%“接种”上病毒。因此,理论上,给部分患者用的疫苗、免疫球蛋白上造假——比如换成生理盐水,最后也不会有事。相当于给人搞个安慰剂。好比感冒时中国人可以找到几百种感冒药,里面大多数实际没个鸟用,但吃药的人安心,卖药的人开心,还一起刺激了消费。不过这种做法换到狂犬病免疫上有个重大问题:万一真有病毒暴露,把真药换掉的后果可能就是把存活率100%换成了死亡率100%。这不仅对被换药的患者来说极为严重——性命攸关,对换药的不法分子也是巨大风险。全中国每年死于狂犬病的也就100多人,几乎都是没及时用狂犬病免疫。像这位医生用生理盐水换免疫球蛋白,万一患者真的感染狂犬病,成了全国几十年里都未必有一例的狂犬病免疫失败,确定不会被调查?而一旦调查,偷梁换柱的把戏如何藏得住?这是为什么搞不义之财要参考莆田系。去观察一下莆田系在治什么病,一类怎么都治不好的,一类不治也好的,最后一类,治好治不好患者都不敢说的。什么叫治不好的,比如晚期癌症,几乎不可能有治愈。这些疾病莆田系吹得天花乱坠,即便实际没给人治好,说不定还把人治得差了些,可具体到一个病人身上,也找不出太多法子去追责。不治也好,比如带状疱疹,有些人说什么身上盘成一圈就挂了。实际根本不可能发展成那样,带状疱疹从病发到症状缓解一般是3-5周,给你瞎治治,治到自然缓解,你还以为是神医立功,实际是韭菜好割。治好治不好都不敢说,那首推性病,不孕不育。去莆田系治这些的,治不好敢声张吗?相比之下,狂犬病免疫属于按流程走,100%有效,在流程里鬼鬼祟祟搞事情,一不小心就搞成100%死亡,作假不是找死吗?所以,这名医生用生理盐水换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的行为,让人看了毛骨悚然,又让人觉得不可理喻。干了潜在危害如此大的事儿,处罚这名医生一点问题都没有。可是细读相关通告,更多的医学细节存在令人难以理解的地方。首先,这位被咬伤的患者是被猫咬伤。猫可以传播狂犬病,可在现实中,由猫传播狂犬病极为罕见。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统计,犬类咬伤占了人感染狂犬病病例的95%,猫导致的病例大约只有4%,而且绝大多数涉及猫先被感染狂犬病的犬只咬伤。这就带来一个问题:这位患者需要打狂犬病疫苗与免疫球蛋白吗?不是说被猫咬伤肯定不用打狂犬病疫苗,但或许值得思考:这件事是否真的只是一个医生想钱想疯了,连狂犬病免疫都敢掺假?还是有更恶劣的一面:面对实际没有狂犬病感染风险的人,利用民众对狂犬病的恐惧,展开过度治疗。如果是后者,那么即便这名医生没有拿生理盐水替换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仍然需要追究。其次,根据通告,被咬伤的市民在10月4日接种了第一针狂犬病疫苗,10月11日与25日“规范注射完第二针、第三针狂犬病疫苗”。如果这里面的接种时间、针数描述是对的,那么就不是规范注射。或者反过来,要是规范注射狂犬病疫苗,就不会按通告里的时间注射。中国的狂犬病疫苗免疫是5针法,第0,3,7,14与28天各打一针或0打2,7,21各1。10月4日打第一针,11与25日打第二第三针,这是0,7,21各打一针,即便后面再打上28天那一针,还是少了第三七天的一针,或0的2针。如果一年内接种过狂犬病疫苗,应该是第0,3天各打一针,同时不用打免疫球蛋白,所以还是对不上。对于这个病例,不符合规范的接种流程可能没什么影响。其一,被猫咬伤可能本来就没有感染狂犬病风险,其二,咬伤在手指,距离中枢神经系统较远,即便感染也有较长潜伏期。狂犬病疫苗免疫原性也很好,就算漏了一针,过段时间应该一样能产生抗体。像过了一个月,这名市民去检测抗体就检测到了。但是,狂犬病疫苗采用0,3,7,14,28的接种计划是通过科学研究确立的,是有必要性的。不能明明没有合规,却说是符合规范。如果这家医院对规范注射狂犬病疫苗的理解是这样,万一有患者真的碰上狂犬病病毒暴露,那要面临多大危险?这是需要警惕的。订阅关注防失联订阅备用号请订阅youtube:Y博的科普园https://www.youtube.com/@Doctor_YZ/featured
6月25日 上午 8:49
其他

美军曾传播新冠反疫苗谣言:路透社揭发卑劣行径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6月14日,路透社发表了一项重磅新闻调查:指出美国军方在新冠疫情期间为降低中国影响力,在东南亚、中亚、中东等多个地方散布反疫苗的阴谋论。路透社的报告较长,点击文末链接可转至路透原文。如果要评价美国军方的这项秘密心理战,那么应该说是:appalling(令人震惊),despicable(卑劣)和indefensible(不可原谅)。这不是几个美国大兵哪天醒来突然觉得无聊,去网上注册一堆小号吹牛。美军散布关于中国疫苗阴谋论的秘密心理战,追溯起点甚至要早于新冠疫情。根据路透社的调查,2019年,伴随中美关系紧张,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指令美国中情局展开针对中国的负面信息行动。对于美国军方,此类信息战有两条原则,第一是不能针对美国国民,第二,在和平时期,在其它国家进行以影响民众心理为目的的信息战或心理战必须获得外交部门同意。但同样在2019年——新冠疫情暴发前,时任美国国防部长Esper签署密令,允许美军针对中国与俄罗斯的心理战绕过美国外交部。2020年春,新冠疫情已在全球蔓延。如何应对全球大流行成了各国都在探讨的话题:这既包括医疗器械的采购,也包括当时尚在临床试验阶段的各个新冠疫苗如果上市该如何在全球分配。据路透社,两个因素/事件促使美军决定进行涉及新冠的负面信息战。一是一些关于新冠来源的谣言,美国政府决定回击。二是美国当时的曲速行动(operation
6月17日 上午 9:02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定了!新冠疫苗进入谱系时代,下一针JN.1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6月5日,美国FDA的疫苗与生物制剂委员会召开专家会议,商讨2024/25年度的新冠疫苗成分。经过一天商议,最后与会专家们一致同意下一针新冠疫苗的抗原应该基于JN.1谱系的刺突蛋白来设计。这与世界卫生组织之前的建议一致。而参与会议的三家疫苗生产商:辉瑞/BioNTech、莫德纳以及Novavax均表示可以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峰前——也就是9月前提供更新版的疫苗。这次会议透露出来的几点值得关注。一)FDA与CDC非常希望提升新冠疫苗接受度自从新冠疫苗供应量可以满足市场需求,接种率不再取决于供应量,美国新冠疫苗接种率在主要发达国家里都是倒数,无论是初次免疫,还是后来的加强针,以及23/24季度开始的季节性更新疫苗,均不例外。说包括CDC、FDA在内的公卫、医疗监管部门对此极为忧虑绝非夸张。从最初审核新冠疫苗的紧急授权开始,贯穿所有专家听证会的一个主题就是面向公众解释疫情状况以及疫苗的重要性,希望能通过各种渠道增加民众对新冠疫苗的认识,提升疫苗接种率。在这次会议上,辉瑞/BioNTech的文件内容显示新冠导致的住院、死亡仍然高于季节性流感或至少与特别严重的流感季相当。而CDC介绍新冠疫苗有效性跟踪情况时,更是科普起了疫苗有效性到底是什么:疫苗有效性80%不是疫苗在八成的情况下有效,而是指同样暴露于病原体的情况下,人群里生病的人会少80%(对个体来说是风险降低80%)。相信与会的专家们应该是知道疫苗有效性是什么的。这部分内容无疑是说给对疫苗有疑惑的民众。二)新冠疫苗进入谱系时代这次专家会的重点是更新新冠疫苗成分。随着接种时间的推移,疫苗有效性会下降,对于去年秋冬季推广的XBB.1.5疫苗也不例外。而且主流新冠病毒株也在不断演变,如今已经是JN.1谱系下的病毒株为主流。XBB.1.5单价疫苗对JN.1病毒株仍有保护作用,但中和抗体滴度还是出现了预料之中的下滑。因此,再次更新疫苗成分,以更好应对24/25季的呼吸道传染病高发阶段,是必然的选择。从更新到BA.4/5,再到XBB,这已经是第三次更新新冠疫苗成分。一个明显的趋势是FDA有更强的“一步到位”动机,而独立专家们似乎对此没多大热情。一个最好的例子是第一次更新疫苗成分时,WHO提出更新到奥密克戎就行,无论是最早的BA.1还是当时开始占据主导的BA.4/5都可以。在FDA的强烈主导下,美国更新成BA.4/5。这其实导致生产商之前已经生产了一些的BA.1疫苗变成了过时产品,对更新疫苗的供应时间上有一定负面影响。这次的专家会议上也出现了类似争论。FDA更倾向于选择一个具体的病毒株。当下美国最主流的病毒株虽然还是JN.1谱系下,但已经是KP.2,不再是JN.1了。KP.2是JN.1病毒株的孙子辈,而JN.1则来自BA.2.86的后裔,与XBB平行。FDA的想法是指定生产商用KP.2做抗原设计新疫苗。这样和当下流行的最接近,也有可能与今年秋冬季流行的病毒株更接近。但这种赶时髦也有代价,能按时提供KP.2疫苗的只会是mRNA疫苗,生产重组蛋白疫苗的Novavax会非常困难。这在几家厂商的陈述里有反映,辉瑞/BioNTech与莫德纳说的是JN.1或KP.2版本疫苗都能供应,Novavax说的是可以供应JN.1版本。当初定为BA.4/5时FDA就遇到了不少反对,这次的反对更为明确,专家们普遍认为KP.2版本与JN.1版本没有什么优势。KP.2相对JN.1在刺突蛋白上只多了两个突变,确实差异不大。不过在辉瑞/BioNTech展示的动物实验里(唯一的JN.1与KP.2疫苗头对头比较),KP.2似乎还是对一些变异株稍微多那么一丢丢中和抗体:不过这只是一家制造商的一个实验,不光是差异有限,等到疫苗上市时,流行病毒株和KP.2能有多像也更是不好说。与其赶这时髦,还不如保留重组蛋白疫苗的选项,说不定有些人就是不放心mRNA疫苗,只能接受重组蛋白疫苗呢?这次FDA做出了让步,疫苗只要更新到JN.1谱系下的就行。也就是说,美国新冠疫苗更新第一次进入谱系时代,不再是过去的选定BA.4.5或XBB.1.5这些具体病毒株系,而是某个病毒株或之下的子系都行。这与WHO的推荐同步,也让制造商不必焦虑于抗原上一两个氨基酸的细微差别。三)三家厂商分市场很显然,24/25季的美国新冠疫苗市场将属于辉瑞/BioNTech、莫德纳和Novavax。这几家新冠疫苗生产商过去这一年都过得不那么风光。辉瑞、BioNTech与莫德纳凭借着大流行时期各国政府极为慷慨的新冠疫苗订单(辉瑞还有Paxlovid这一新冠口服药),赚得盆满钵满。只是随着世界走出大流行,新冠疫苗、药物的需求急剧下滑,它们都不得不向投资人解释没了新冠业务的高速增长后,自己为什么还该值那么多钱。相比这三家,Novavax处境更为危险,由于疫苗上市时间不断拖后,这家小公司基本没吃到多少新冠疫苗的市场,其它三家需要回答自己市值该是多少,它要回答的是自己是否有资格继续存活。但即便新冠疫苗的总体市场从大流行时期回落,类似流感疫苗的季节性模式意味着这仍然可以构成这几家公司一块不小的收入来源。辉瑞/BioNTech以及莫德纳当然不会放弃这块营收,而Novavax也找到了助手——流感疫苗巨头赛诺菲前段时间出资与Novavax合作,一起推广新冠疫苗。这次更新疫苗的会议更加确定了“三国”格局。Novavax无疑是最幸运的,若是疫苗更新定为KP.2,搞不好就被排除出市场了。更新为JN.1谱系不仅让Novavax可以参与,而且这次它给出的疫苗供应时间是8月,与莫德纳相同。XBB疫苗时期,Novavax疫苗上市比两家mRNA疫苗晚很多,这下能赶在秋冬季高峰前上市,非常关键。从几家给出的时间线看,辉瑞/BioNTech应该是充分发挥了辉瑞的大规模生产能力,居然是无论JN.1还是KP.2疫苗,随时可以供应。不过按专家投票结果来看,三家都被摁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四)新冠疫苗,竞争刚开始其实未来新冠疫苗的竞争应该会转移到疫苗联用上。季节性更新新冠疫苗后,和流感疫苗非常类似。可人毕竟只有两个胳膊,也没人喜欢打针。如果哪家能把新冠、流感疫苗联合在一起,会是巨大优势。另外,如今还有针对老年人的RSV疫苗,新冠疫苗今后主要也会优先希望老年人接种,一个秋冬季三种疫苗,几乎只能通过合并才能提升接受度。可惜三家今年都不可能有联合。赛诺菲和Novavax不仅缺RSV疫苗这个产品,赛诺菲的流感疫苗绝大多数还是不用佐剂的灭活疫苗或重组蛋白疫苗,和Novavax使用新型佐剂的新冠疫苗如何合并,恐怕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解决的。莫德纳刚批了RSV,流感疫苗至少要到明年。mRNA疫苗合并起来相对容易,都是mRNA分子,可是合并后剂量增加,副作用会是个问题——mRNA疫苗比起传统流感疫苗“猛”,打过的都深有体会。莫德纳新冠疫苗还一直用比辉瑞/BioNTech更高的剂量,如何做出一个大家能耐受的多种呼吸道传染病联合疫苗,莫德纳需要好好琢磨。辉瑞/BioNTech也有自己的困难。辉瑞的RSV疫苗是重组蛋白,两家都没有流感疫苗上市。辉瑞和BioNTech在合作mRNA流感、新冠联合疫苗,但这个今年应该赶不上。而且已经有重组蛋白RSV疫苗上市的辉瑞,未来如何把RSV疫苗加入联用,从商业角度也不是一个简单问题。也正因为几家都有各自的弱点,走出大流行的新冠疫苗竞争,才刚刚开始。当然,对于吃瓜群众,最重要的是,轮到打针的时候老老实实撸起袖子。参考资料:https://www.fda.gov/media/179140/download订阅关注防失联订阅备用号请订阅youtube:Y博的科普园https://www.youtube.com/@Doctor_YZ/featured
6月6日 上午 10:15
科技

司美格鲁肽增加阳痿风险4.5倍?可能大家都想多了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说司美格鲁肽是当下最红的药物绝非夸张,凭借超强的减肥能力,尽管中国不仅未批准司美格鲁肽用于减肥,连高剂量的减肥版都没引进,仍不影响各种司美格鲁肽减肥种草。但药红是非也会多,司美格鲁肽以及同类GLP-1药物如今被关注的早已不只是为2型糖尿病降糖,为肥胖症减重,而是方方面面都被拿到放大镜下仔细观摩。像5月22日,International
5月30日 上午 8:49
其他

幼童疑似狂犬病免疫失败,为什么应对疫苗与免疫球蛋白做进一步调查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河南南阳市新野县上港乡赵岗村,一位3岁幼童被狗咬伤,虽然接种了狂犬病疫苗,打了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仍然不幸去世,去世前也出现了一些可能是狂犬病发作的症状。这个病例引来了很多关注,之前一篇文章分析了这可能属于免疫失败,需要调查确证原因(幼童被狗咬伤,疑似狂犬病免疫失败,这告诉了我们什么?)。文章发出来后,一些朋友提到伤口清洗的疑问,例如是否由于伤口清洗不及时导致悲剧,或者事发后立刻清洗伤口能否改变结果,此外,最新的通报称初步调查发现救治没有问题。今天就来分析一下上述问题,以及为什么需要对使用的相关疫苗与免疫球蛋白做进一步调查。狂犬病暴露后的处理方案,WHO在内的医学机构都是推荐清洗+接种疫苗(如果皮肤完整不需要)+在伤口注入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如果只是擦伤等未见血的小伤不需要)。其中清洗伤口是暴露后越快越好,建议用肥皂水冲洗15分钟。理论上当然是被动物咬伤后越早清洗越好,早点冲掉一些动物留在伤口里的唾液,也就更有可能降低载毒量。但现实中能做到清洗的时间本身就有很大变数。比如美国最常见的狂犬病暴露是被蝙蝠咬,可有时被咬的人一开始并不会察觉。像是一觉醒来发现房间里多了只蝙蝠,完全有可能是几个小时前被咬了都不知道。美国CDC专门有建议:醒来发现房间里有蝙蝠必须去就医。每个被咬的情况也会影响实际清理伤口时间。比如2012年,美国一个童子军领队被河狸从水里咬到岸上,整个童子军用石头把河狸砸死了才有机会去求医:2015年,一位75岁的老太太在植物园被浣熊攻击,把浣熊掐死之后才有机会找救助。我还听过播客This
5月21日 上午 8:49
其他

幼童被狗咬伤,疑似狂犬病免疫失败,这告诉了我们什么?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中国乡村,一位3岁幼童被狗咬伤,虽然接种了狂犬病疫苗,打了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仍然不幸去世,去世前也出现了一些可能是狂犬病发作的症状。这个病例非常值得关注,不仅是因为3岁幼童失去生命值得同情,也因为这很可能属于免疫失败,需要调查确证原因。此事发生在南阳市新野县上港乡赵岗村,这名幼童是4月21日下午6点10分左右在路边被狗咬伤,在面部、颈部、腿部多处被咬伤。当天,幼童家人带孩子接种了狂犬病疫苗,但当地没有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立刻赶往南阳市,由于已是晚上8-9点,几经周折找到一个24小时犬伤处理预防接种综合门诊,清洗伤口并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幼童接下来在南阳市的医院住院治疗9天,5月1日出院。幼童也按狂犬病疫苗接种计划在4月24日,28日与5月5日分别接种第2,3,4针狂犬病疫苗(中国的免疫计划为5针,最后一针在第一针后28天,美国为4针,没有这最后一针)。但到5月7日,幼童身体状况恶化,出现高热乃至半昏迷。5月8日,幼童开始呕吐,出现情绪狂躁的表现,随后进入ICU抢救。9日凌晨失去自主呼吸,安排转至更大医院,但尚未完成转院就已失去心跳。这名幼童是否真是因为狂犬病去世还需要调查,只是从目前报道出来的情况无论是发病时间还是症状,似乎都指向狂犬病。而在被咬伤的当天接种过狂犬病疫苗又注射了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仍然感染狂犬病去世,将属于极为罕见的狂犬病免疫失败,更是需要查清原委。狂犬病病毒通过感染的动物的唾液传播,一般情况如下:被感染狂犬病的动物咬伤后,狂犬病病毒会先感染咬伤位置附近的肌肉细胞,复制出一定数量后,会通过附近的神经肌肉接点,感染神经细胞,再由神经细胞一路往中枢神经系统转移,大脑被感染后,病毒会再由神经系统进入感染个体的唾液腺,此时也就有潜力进一步传播给下一个个体。也是因为这一疾病进展特点,发病的动物才有传播力,当然,判断动物的症状并不容易。狂犬病一旦出现症状,普遍认为是100%致死,也就是没有任何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是狂犬病病毒往中枢神经系统转移需要时间,这也就带来了潜伏期。个体暴露于狂犬病病毒之后,取决于被咬伤的位置,病毒转移到大脑的时间会有差异。人感染狂犬病病毒后,大部分潜伏期是1-3个月,但短的可能只有4天,长的可以到6年。不过任何超长的狂犬病潜伏期报道都应谨慎看待,因为很有可能存在之后又接触到病毒的情况。如果还在潜伏期,尚未出现症状,使用狂犬病疫苗与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做免疫,有效性被认为可以到100%。也就是说,狂犬病是可以通过及时免疫来彻底预防。这也是为什么这名打了狂犬病疫苗与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的幼童死亡需要进一步弄清楚原因。狂犬病疫苗是刺激人体免疫系统,形成对狂犬病病毒的免疫保护,而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则是直接可以阻断狂犬病病毒进入人体细胞的抗体。采用这两种免疫手段,在技术上属于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的结合,既让人体自己产生免疫反应,又用不依赖自身免疫反应的免疫药物,双重打击病毒,尽量保证万无一失。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名幼儿的狂犬病免疫失败呢?从时间线上看,从4月21日被咬伤到5月7日出现明显症状——假设5月1日前住院主要是处理外伤,潜伏期两周仍符合狂犬病一般规律。此外,幼童身体小,加上有头部、颈部咬伤,都可能让潜伏期更偏短一些。但是幼童当天就注射了狂犬病疫苗与免疫球蛋白,从时间上看并未错过潜伏期,在症状出现前甚至已经打了4针疫苗。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潜在的免疫缺陷导致疫苗接种无效。可以参考2023年10月发表的美国一例狂犬病死亡病例:这一病例中,一位84岁老人在2020年7月27日被一只蝙蝠咬伤右手,7月30日该蝙蝠确认感染有狂犬病病毒——美国最主要的狂犬病暴露就是蝙蝠咬伤。同日,这位老人接种了狂犬病疫苗与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之后按美国的处理流程,在8月13日接种了最后一针狂犬病疫苗(共4针,第一针后第3,7,14天各接种一针)。2021年1月7日开始出现症状,1月22日去世:在后续调查中发现死者存在一种之前未确诊的免疫缺陷,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MGUS),且1月住院时患者体内无法检测到针对狂犬病病毒的中和抗体。因此推断极有可能是免疫缺陷导致的疫苗未起作用(仅靠免疫球蛋白不能百分之百阻断狂犬病病毒)。此外,同批次的疫苗与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检测均达标。例如死者妻子同样接种了同批次疫苗,体内能检测出中和抗体。美国每年约有6万人因怀疑存在狂犬病暴露接受狂犬病免疫,从2000-21年,平均每年2.5人死于狂犬病,但这位死者是这么多年唯一一位狂犬病免疫失败的案例。可见狂犬病免疫方案的有效性极高。在中国,狂犬病免疫失败也非常罕见,因此需要确认原因,包括确定相关批次的疫苗与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质量符合标准。我们不能排除这名幼童只是因为个体原因如存在潜在的免疫缺陷,未产生抗体,或是未及时产生足够的抗体。幼童可能也不太会表达自己的身体不适,容易导致初始症状被忽略,影响我们判断真实的发病时间。但是,我们也无法不联想到曾经发生过的狂犬病疫苗不规范事件。在中国,担心国产药、国产疫苗到底好不好的忧虑非常普遍。所谓吃国产XX药没效果,吃进口的就好了说法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增加民众对国产药物信心最好的方式就是在这类病例里搞清楚原委。如果疫苗与抗狂犬病免疫蛋白质量过关,可以让公众安心。若真有问题,那么也可以尽快明确到底是哪一步导致了问题,保障今后不再有同样的问题出现。最后,我们也无法不注意到,这起悲剧原本可以通过成本极低的犬类狂犬病疫苗避免。大量研究显示,犬类狂犬病疫苗覆盖率到70%就可以消灭犬类导致的狂犬病传播。而靠人用狂犬病疫苗,也就是不幸暴露后接种疫苗以及使用免疫球蛋白来避免发病,不仅代价高昂,而且效率极低。中国近年来狂犬病病例相比过往高峰已经很低了,但也明显进入瓶颈,每年死亡稳定在100多人。尽管中国是人用狂犬病疫苗使用量最大的国家,但历史上没有通过大量使用人用狂犬病疫苗消灭狂犬病的国家,只有通过大量使用兽用狂犬病疫苗消灭狂犬病。订阅关注防失联订阅备用号请订阅youtube:Y博的科普园https://www.youtube.com/@Doctor_YZ/featured
5月17日 上午 9:15
其他

医药巨头承认疫苗致命副作用?营销号太“后知后觉”了吧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一个很热门的新闻,号称国际医药巨头阿斯利康首度承认疫苗有致命副作用,已造成数百人死亡:看到这个标题,都不用看文章,我已经能猜到肯定说的是阿斯利康-牛津大学的新冠腺病毒疫苗在极罕见的情况下可能导致伴随血小板减少的血栓,英文缩写是VITTS,VI代表疫苗引发。阿斯利康疫苗引发VITTS这一极罕见的副作用,是什么时候确认的是呢?2021年4月都就确认了。也就是说早在三年前,国际医药监管机构以及阿斯利康就根据上市后的跟踪,确认在极罕见的情况下,接种阿斯利康的腺病毒新冠疫苗可能会导致VITTS。VITTS的血栓不少发生在脑部,比较危险,一开始也被作为反应血栓位置的CVST分析。在当时,阿斯利康新冠疫苗的说明书就做了修订,把VITTS作为潜在的副作用,写了进去,这是该疫苗说明书里关于VITTS以及相近的几个凝血相关不良反应的介绍,抱歉,疫苗是西药,不良反应会写一大堆,不是用“尚不明确”来简明扼要地概括:可能我是理科生,语文不太好,不过按照正常人的逻辑,写进药品说明书的副作用,总是医药公司承认的副作用吧?说得好像以前一直否认副作用的存在,是否过于后知后觉了一些?这些营销号或者努力向营销号发展的“情报号”,说的是一个2023年开始的英国诉讼案。2023年3月,英国几十个患者与家属因为上述提到的极为罕见的疫苗导致血栓的副作用,起诉了阿斯利康。所谓首次承认致命副作用,是在4月底公开的法庭文件里,阿斯利康承认腺病毒疫苗可能导致VITTS。如果说是首次在法庭文件里承认倒也不错,可不能忽视的前提是阿斯利康以前没有因为新冠疫苗被起诉过,过去根本没有相关的法庭文件,想承认也没地方啊。按照英国法律,如果碰到疫苗导致的副作用,接种者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接受政府提供的疫苗损害赔偿(Vaccine
5月6日 上午 8:49
其他

国药领导落马,科兴停产,别把这些和疫苗有效性安全性混淆了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今年1月,科兴疫苗爆出停产,4月26日,中国医药原总工程师、首席科学家杨晓明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罢免人大代表。由于科兴和国药的灭活疫苗是中国使用最多的新冠疫苗,这两件事不可避免地引来了很多人对之前打灭活疫苗的安全性忧虑,一些疫苗阴谋论也是顺势收割一拨流量。可是,真相是,无论是国药还是科兴,几个灭活疫苗在过去三年多的时间里已经公布了充分的有效性、安全性数据。灭活疫苗投入使用的过程中确实有过公司负责人说了科学上极为有问题的话,而灭活疫苗的有效性也的确不如同时期欧美率先研发使用的mRNA疫苗。但是,一码归一码,我们不该把不同的问题混淆,更不必被一些阴谋论恐吓。灭活疫苗数据有公布且获得国际认可疫苗和其它任何药物都一样,有效性、安全性是靠数据说话。不是今天某某院士说好就好,明天某某专家落马了又不好了。病毒都不是这么突变的,何况疫苗?具体到国药与科兴的灭活疫苗,2021起就陆续有研究人员公布的三期临床试验结果。这里说的结果不是有利益冲突的公司领导说疫苗有效,而是经过同行评议、独立的国际专家审核等多重机制,给出的疫苗有效性、安全性结论。科兴、国药疫苗实际是有三个疫苗:科兴灭活疫苗,国药北京以及国药武汉。科兴在巴西的三期临床试验最早2021年1月由巴西当地的研究人员公布了中期分析结果。2021年,4月29日,WHO专门花了一天时间评估国药与科兴疫苗是否符合WHO的新冠疫苗紧急授权标准。在这个会议中,国药北京与科兴都提供了包括三期临床试验中期分析在内的多个有效性、安全性、免疫原性数据。WHO评估中引用的国药三期数据,后来在2021年5月26号发表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JAMA上,包括国药北京与国药武汉两种疫苗:该研究中,接种国药北京与国药武汉的受试者分别超过1万3千人,在接种第二针,即完成免疫后,针对有症状新冠(原始病毒株与阿尔法病毒株)的有效性分别为78.1%与72.8%。此类公开的数据正是2021年5月,WHO给科兴、国药提供紧急使用认证的基础。也就是我们强调的,新冠灭活疫苗是有数据公布且经过国际上的独立认证的。后来包括巴西、智利、阿根廷、香港等很多地方也发表过不少灭活疫苗在真实世界里的跟踪数据,进一步提供了这些疫苗安全、有效的证据新冠疫苗之父说其实与疫苗无关国药三期临床试验JAMA论文的通讯作者正是杨晓明。媒体报道他落马的时间是4月26日,很难不感慨,几乎正好3年前(2021年4月29号),国药疫苗接受WHO评审。如今网上不少文章称杨晓明是“新冠疫苗之父”,该说法值得商榷。杨是国药的领导层,在国药新冠疫苗的研发过程中肯定也起了重要的领导职责,可这是否就能说是国药的新冠疫苗之父?未必吧,毕竟任何一个疫苗背后都是很多研发、生产人员努力的结果。更何况新冠疫苗即便是国内也不是只有国药一家。我们不知道杨落马的具体原因,相信不久的将来会公布相关情况。但我们没必要将杨的违纪违法与新冠疫苗的有效性、安全性挂钩,尤其是后者有充分的,国药以外的研究人员的科学验证。无论杨在国药新冠疫苗中起了多大作用,对于接种过这个疫苗的人来说,只需要记住WHO这样独立的国际组织,审核过这个疫苗,认可其安全性、有效性。灭活疫苗确实有不足当然,国药、科兴等新冠灭活疫苗也有不足的地方——这些不足也都有公开的研究作依据。它们的免疫原性明显弱于同时期在国外(主要为欧美国家)投入使用的mRNA疫苗,也就是疫情三年里,很多人都听说过的,打了疫苗后,抗体滴度有多少。免疫原性弱,意味着接种灭活疫苗后形成的中和抗体远低于mRNA疫苗、使用高效佐剂的重组蛋白疫苗,导致灭活疫苗的有效性更低。科兴在巴西的三期临床试验中期分析有效性是51%,国药三期临床试验如前述是70%多,相比之下,两个mRNA疫苗同一时间段作的三期临床试验有效性在95%左右。不同临床试验不能简单对比结果,但我们还是能看出趋势。有效性更低不仅反映在三期临床试验中观察到的有效性数字更低,在后来的防疫实践中还遇到其它挑战。例如,疫苗有效性随时间下滑,更低的有效性起点让灭活疫苗的防护持续时间也更短。类似还有突变株的挑战。2021年底出现的免疫逃逸极强的奥密克戎突变株对所有新冠疫苗的有效性都造成了严重冲击,可是原来有效性就不宽裕的灭活疫苗无疑是处境最糟糕的。疫苗有效性的处境不好,最终也会影响到打了疫苗的人的处境。这也在真实的世界里上演过,香港在2021年底22年初遭遇到了第一波奥密克戎疫情,根据当地的科学家分析,老年人接种1针或2针科兴灭活疫苗,预防重症与死亡有效性,显著低于同样接种1针或2针mRNA疫苗:后来中国内地的加强针转为使用非灭活疫苗,其实也是因为上述灭活疫苗免疫原性低,有效性更弱的缺点。但我们也需要强调,这些弱点不是说灭活疫苗就无效或者不安全。香港第一波奥密克戎疫情时,新冠死亡率创了世界记录,最主要的原因不是香港用了灭活疫苗,而是因为香港人口老龄化严重,而新冠最高危的老人又有很多一针疫苗都没接种。灭活疫苗相关的部分说法有误导另一个需要正视的是,灭活疫苗推出时确实有一些不科学的说法,以及值得商榷的做法。相比欧美研发的多个新冠疫苗,灭活疫苗公布数据的速度显然更慢。两个mRNA疫苗获得欧美监管机构的紧急使用授权均在三期临床试验中期数据公布之后,而灭活疫苗的紧急使用授权都在数据公布之前。其中,国药的数据公布情况又比科兴更弱。前述提到国药北京是4月29日接受WHO评审,这个疫苗的三期试验结果也是那时候才公开。可是当时的文件里清楚写明已经有超过6500万人经过紧急使用授权接种了:应该是数据在前批准在后,还是批准在前数据在后,值得思考。至少,WHO的紧急使用认证,无论是哪个国家生产的疫苗,都是数据在前,认证在后,应该参考。至于某些公司领导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什么紧急授权接种几百万人无人感染,无一例明显不良反应,100%有效等等,这些不符合科学,甚至严重误导的言论,只能说是一段历史中遗憾的注脚。这种言论当然不能作为疫苗安全有效的证据,可同样的,停产、领导违纪违法也不代表疫苗不安全。因为疫苗的有效性、安全性是科学问题,不是舆论问题,更不是人事问题,我们最终都要回归科学,靠数据说话。最后,疫情期间写过不少新冠疫苗的科普,包括当时国内主要使用的灭活疫苗,一些因为各种原因失踪了,有一些还在:新冠疫苗97%保护率无明显副作用的说法靠谱吗?因为疫苗新,所以就不安全吗?怎么知道疫苗没有长期安全隐患?国药疫苗数据终于公开,详解WHO评估文件境外的最新国产灭活疫苗数据,回答了哪些问题?是应该公布更多疫苗安全性跟踪数据,但疫苗接种与白血病无关新冠疫苗导致白血病尚无证据,但疫苗安全性我们知道得也太少了!科兴未成年人临床试验结果公布某位已经成了JWSL的科普教主曾因为我的文章攻击我是给XX疫苗洗地,同时也有人指责我是不看好XX疫苗,崇X媚X。对于这些完全相反的指控,当时我就一笑了之。因为我深知科学是不断进步的,任何研究结论都可能在未来被证伪,我不可能保证每一句话都不出错,但只要尊重数据,凭事实说话,公道自在人心。回头看这些大多已是两三年前的文字,相比当时,如今的世界早已变了天,可在整体科学性、公允性上,我仍可以大大方方把这些文章拿出来,自觉写得还不错。更重要的是,我没有误导过谁,更没有骗过谁。订阅关注防失联订阅备用号请订阅youtube:Y博的科普园https://www.youtube.com/@Doctor_YZ/featured
4月30日 上午 8:49
其他

水飞就能让朱砂里的汞不毒了吗?某中药汞超标了吗?

一位科普博主,也是我的朋友公开了他的一位人在德国的读者来信,称因服用某个原材料中含有朱砂的中药,被查出汞中毒,送到德国实验室做检测,这款中药汞含量接近1%。这事引起了不小的关注,澎湃等媒体也有报道:微博一位博主也拿国内卖的这款中药(与德国那位汞中毒女士的非同一批次)做了检测,发现含汞量更高,6%。汞,也就是水银,公众都知道有毒,这自然让很多人对这款含汞中药的安全性有了深切疑虑。不过凡是用到朱砂的中药,汞的争议早就有了。因为朱砂就是硫化汞的矿石,只要用朱砂,当然会在药材里引入汞,而好几款中药明确用朱砂为原料。这其实也不奇怪,毕竟《本草纲目》里就记载朱砂“可以明目,可以安胎,可以解毒,可以发汗,随佐使而见功,无所往而不可”,属于历史悠久的传统中药材。这便引来了一边是现代医学教育下,有人认为朱砂有毒,该禁止;另一边则认为朱砂是传统药材,中医入药讲究炮制配伍,不该因为朱砂是硫化汞就认定用了朱砂的中药就有毒。1.
4月15日 上午 8:49
其他

Asian Women’s Health Awareness: Lung Cancer and Beyond

你知道吗?美国肺癌发病率在各个族裔中都有下降,唯一例外的是亚裔,尤其是无抽烟史的亚裔女性群体。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作为亚裔可以采取哪些预防保健措施来降低自身风险?本次活动邀请的主讲是湾区Kaiser
4月13日 上午 8:49
其他

靠增加肌肉提升基础代谢率靠谱吗?这种健身减肥的宣传可信吗?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由于某减肥贺岁片的营销,2024年新春,减肥成了中文自媒体上最热门的话题。新年确实宜聊减肥,因为每年开头都是全社会减肥热情最高涨的时候。新年设定新目标非常流行,搞不好你就做了,是不?而每年的新目标里减肥可以说是全民目标,说不定你也列了这个目标,对吧?于是也就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每年1月健身房往往人最多、最忙。不过不要紧,一般到2月,“健身人口密度”就恢复正常了。所以呢,也不奇怪减肥是很多人年年重新许一遍的愿望。讲真,在肥胖率不断上涨的当下,减肥确实是巨大的社会刚需。只是减肥的两大痛点:很多人千辛万苦也减不了多少;以及好不容易减了一点的人大多会遇到反弹,实在令无数想减肥或尝试减肥的人灰心。为什么减肥会反弹最近详细介绍过(科学分析减肥反弹),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减肥的同时,人体基础代谢率会下降。更低的基础代谢率,意味着摄入同等热量,从胖子瘦下来的瘦子,有更多能量结余,方便长肉,让反弹变得水到渠成。而关于基础代谢率,还有一个传播甚广的说法:肌肉越多,基础代谢率越高,因此通过力量训练(俗称撸铁)增加肌肉,可以借由基础代谢率的提升保住减肥战果。这类说法也是很多减肥项目、健身课、健身教练们招揽顾客的招牌。这说法有道理吗?如果我们站在科学角度,只能说必须辩证看待——是真的辩证,不是中医式辩证。下面我们就来科学分析“含肌量”和基础代谢率的关联,以及对减肥或维持减肥的影响。基础代谢才是耗能大户基础代谢率是人在静息,同时不在消化食物状态下,维持生理机能消耗的能量。要细究,基础代谢率代指的状态非常复杂,人既不能乱动(需要保持静止),还需要清醒,交感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控制消化、呼吸等多种不需要人动脑子的生理过程)没被激活。考虑咱现在只是讨论减肥,不是搞代谢前沿研究,可以简化一点,将其理解为人体不剧烈运动非消化食物就会消耗掉的能量。基础代谢率,加上消化食物用掉的能量(吃也是要付出努力的),再加上运动耗能,就是人体全部能量支出了。对于个体来说,变数较大的是运动耗能。但除非你是专业运动员或高强度体力劳动者(比如是正儿八经在工地搬砖),运动耗能只会占每天总能耗的10-30%。用于消化食物的能量支出也很稳定,一般占总能耗10%。绝大多数能量支出来自基础代谢率(60-75%),静止不动的能量支出占了大头,因此,减肥得靠“不动”这倒不难理解,像人是恒温动物,光保持体温恒定就会消耗大量能量,而那显然和你撸多少铁无关。肌肉对基础代谢贡献不小,但是。。。强调减肥需要靠增肌是健身界的普遍宣传,理论基础是人体能量支出的大头——基础代谢率中,肌肉是最大的贡献者,人的肌肉越多,基础代谢率也会越高。这么说有一定道理,如果我们看人体各组织对基础代谢率的贡献,肌肉(本文肌肉均指骨骼肌)可以达到20%,和大脑、肝脏一起是前三位的耗能大户:注意这是静息状态,不是运动时肌肉耗能,属于不动时肌肉也会消耗掉的能量。而那么多人体组织里,能搞大一点的只有肌肉和脂肪——脑子耗能是多,可你不能把头真搞大啊。但通过锻炼来增肌是明确可行的,这也是为什么健身教练们会告诉你,(买课)撸铁增肌,肌肉多了,基础代谢率就高了,自然就减肥了。只不过,这种说法忽略了一个重要现实:肌肉的基础代谢率贡献靠的是“肌海战术”,也就是说,能贡献20%的基础代谢率,是因为人体里已经有很多肌肉了,我们可以看各组织的重量比较(一般成年男性为例):肌肉占人体重量的比例高达40%,才贡献了20%的基础代谢率。相比之下大脑只用全身2%的重量,就拿下了17%的能耗。也就是说,单位重量的肌肉提供的基础代谢率是很低的。低到什么程度?每千克肌肉每天的基础代谢率是10-15卡,尽管这是脂肪3倍,可心肺肾脑肠等器官同等重量下的耗能会是肌肉的15-40倍。增肌能提高多少基础代谢率?虽说每千克肌肉的基础代谢率低,不过好歹高于脂肪,因此,理论上确实长了肌肉就会增加基础代谢率。健身教练们卖课不是全无科学依据,只是和无数买家秀与卖家秀的差别一样,增肌理论忽视了实际可操作性。肌肉贡献20%基础代谢率已经是占了体重40%的情况下做到的,你再怎么撸铁增肌,还能把肌肉增加到体重的80%不成?你总不能用肌肉把脑子取代了吧?话说要真是这样,基础代谢率应该不增反降了,毕竟大脑单位重量耗能更高。科学家分析过大量的阻力训练(增肌的撸铁运动)研究,发现8-52周训练平均增加肌肉重量大概是1-2千克,对应基础代谢率提升只有每天20-30卡。而人的基础代谢率一般在每天1000-2000卡之间,20-30卡虽不是零,却也极为微小。再用食物对比,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热量95卡,一根香蕉110卡。就算是一杯星巴克中杯冰美式,也有15卡。撸铁一年勉强抵过一杯咖啡而已,如果你想喝拿铁(150-300卡),那估计可以撸铁撸到下辈子去了。理性看待撸铁作用其实影响基础代谢率的因素很多,就增肌而言,不仅要考虑单纯增加的肌肉会消耗能量,还要考虑撸铁等阻力训练对人体内分泌系统等其它组织器官的影响。很多赚减肥生意的人,往往夸大了增肌带来的影响,或者隐去了关键信息——比如肌肉单位能耗不高。而当我们真正综合各项科学研究,会发现阻力训练或增肌对基础代谢率的影响非常微弱。比如一项9个月的普通成人阻力训练跟踪研究,发现基础代谢率平均只增加了5%,个体差异还特别大。而一项针对职业英式橄榄球运动员的研究,发现在职业联赛开赛前的训练过程(14周)中,平均肌肉增加2千克,非常显著,但基础代谢率没有改变。这倒不是说撸铁没用。对于减肥来说,无论是有氧锻炼,还是撸铁这类阻力训练,最大的贡献是增加了运动的能耗支出,不是长了几斤腱子肉带来的基础代谢改变。体重70公斤的成人做30分钟中等强度的举重锻炼,就能消耗112卡,这比一年都未必能长出来的1公斤肌肉可要靠谱多了。强调增肌提升基础代谢率还忽略了另一个重要事实:肌肉的维持需要锻炼。努力撸铁一年,长出一斤肉,如果不锻炼,这一斤肉是会消失的。所以,增肌提升基础代谢率,给人只要练出一身腱子肉,躺着也不会胖的印象是虚假的。为什么增肌提升基础代谢率的说法能广泛传播呢?小人之心一下:经济价值高。大多数人去锻炼、健身,减肥就算不是唯一考量,也是主要考量之一。如果说什么锻炼都差不多,都减肥,那像跑步这种“原始”类型的锻炼,对健身课、健身教练甚至健身房的需求都很小。可一旦建立起增肌很特殊的“人设”,市场就打开了。减肥训练营的“老师”就能指着你说,瞎跑能长肌肉吗,得要专业(收费)指导。然后你就开开心心给人送钱了,到时候别人再分个级,什么初级指导、深入指导一分,那更是生怕钱给少了别人不给“真经”。我不是说撸铁没用,或是健身指导没有必要。而是我们对锻炼——包括撸铁增肌在内,要有合理的预期。即便你经常锻炼,运动的能量支出到全部能量消耗的30%也见顶了,绝大部分能耗你控制不了。这也是为什么管住嘴迈开腿的生活方式干预,在人群里普遍的减肥效果只有3-5%的减重,还有很高比例的反弹。如果你真心想减肥,而不是想每年重新许一个新年减肥的愿望,那么应该建立合理的预期:锻炼与饮食控制都必须长期坚持,同时期望值应是小幅改善,而非天翻地覆的大变样。当然,你也可以选择更为极端的节食减肥方案,the
3月7日 上午 8:49
其他

格林巴利症是什么?是新冠疫苗导致的严重副作用吗?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之前写过一篇关于新冠疫苗与多种不良反应有关?跨国大型研究证实关联,或者大规模国际研究证实新冠疫苗具有多种副作用的新闻报道分析(链接)。这两天又有朋友被相关的谣言给吓到了,比如这个阅读量惊人的文章:该造谣文章就是故意误用实际证明新冠疫苗安全性没有很好,没有发现新问题的研究,造谣说疫苗会产生严重副作用,影响神经系统。话说这个微信公众号的名字还特别牛逼:中国医学博士联络站。类似的谣言还有很多,比如什么澳洲专家承认疫苗副作用严重,也是差不多内容。因此,我怀疑这些公众号以及文章应该是扣脚大汉联络出来的。这些文章里都重点提到了疫苗导致神经系统副作用,还说得特别可怕。它们到底说的是什么呢?其实是说一种叫格林巴利症的疾病。而格林巴利也是很多反疫苗造谣文章最起劲的G点。今天,我们就来科普一下格林巴利症,以及这是否真是疫苗导致的严重副作用。格林巴利症的英文名是Guillain–Barré;看疾病名有些人大概就猜到了,这是用法国人的名字命名的疾病。已知最早描述格林巴利症状的是1859的一名法国医生,不过到1916年,另外两名法国医生确诊了两位士兵且描述了关键病理特征,因此,这两位医生的名字也就用于定名这种疾病。格林巴利症实际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是人体的免疫系统攻击神经系统,进而出现神经系统受损的症状。格林巴利症的临床表现有多个亚型,经典症状是上行性神经病变,比如最开始的症状是腿部神经出现病变,麻木、疼痛等,然后身体更上方的神经开始受影响。神经系统受损症状可不只是感到麻木这类看上去比较微小的问题。像人体的肌肉就是受神经系统控制,大约四分之一的格林巴利症患者随着受影响的神经不断上行,控制呼吸的呼吸肌会失灵,丧失自主呼吸的能力,极为危险。也正因此,格林巴利症是非常严重的疾病。所幸这不是持续恶化的疾病,大部分格林巴利症患者症状出现2-3周后开始好转:到第3周时,90%的人已经经历或处在最虚弱的时刻。不过病程乃至康复进程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像有的人几周就康复了,有些得要几年。有部分人甚至会烙下终身的神经损伤,导致有后遗症,更有人会因格林巴利症死亡——死亡率大约是5%。但即便是病情严重的患者,绝大多数也能最终痊愈。什么会导致格林巴利症呢?网上传得最多的是疫苗,几乎只要是个疫苗,网上的谣言里就少不了导致格林巴利。可实际上绝大部分格林巴利症是消化道或呼吸道疾病引发。大约三分之二的格林巴利症患者在症状出现的几周前存在上述疾病。而导致格林巴利症的头号凶手是全球腹泻疾病四大病原体之一的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
3月6日 上午 9:07
其他

反弹才是大多数减肥故事的最终归宿

Intellectual图源:电影《热辣滚烫》撰文丨周叶斌
3月5日 上午 8:49
其他

大型研究证实新冠疫苗与多种不良反应有关?标题党太误导了!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大家最近有没有看到这样一个报道:新冠疫苗与多种不良反应有关?跨国大型研究证实关联,或者大规模国际研究证实新冠疫苗具有多种副作用。不光是中文自媒体里能看到,英文新闻里也有,比如澎博的新闻标题是Largest
2月23日 上午 8:49
其他

完整还原英国网红钢琴师冲突事件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英国网红钢琴师与几名华人发生冲突的事件引发很多关注。起因是几名华人认为网红钢琴师K博士在公共场合拍摄表演视频,如果拍到他们,属于侵犯他们的肖像权,他们有权要求删除,关于公共场合拍摄他人是否侵犯隐私权,详见今天二条的分析。事件发酵后,一名女生发视频反击,说引发争议的37分钟直播视频不反映全貌。在4分多钟的解释/反击视频里,该女生提出以下几点:1.
1月31日 上午 8:49
其他

逆袭诺奖的考里科被宾大刁难,和女性身份有关吗?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的获奖人之一,发明了mRNA新冠疫苗关键技术的科学家考里科(Katalin
2023年10月27日
其他

杂谈:从美国节假日看社会变迁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昨天国内公布了2024年的法定节假日安排,结果除夕不放假火速引来围观,再到后来专家(原来放假也有专家)提出实际是鼓励除夕另外放假,是多给一天假期。具体是多是少,第一,这计算看来有点复杂,我估计算不清楚,第二,我也不按这个假期休假,也没太大动力算。不过国内每年节假日安排都是前一年研究定夺,每次公布都很有重大事宜宣布的仪式感。相比之下到美国后,发现这里假日安排太没有惊喜感了。比如去看一下美国政府的网站,直接把联邦假日排到2030去了:没有任何神秘感。这大概是两个原因导致,一是美国联邦假日不搞调休,也就没必要每年琢磨这个节日是之前的周末移下来,还是之后的周末拉上来;二是美国很多节日不固定日期,而是固定在星期几。例如表格里的假日,周一(Monday)特别多,正是因为很多节日是定在某月的第几个周一。这正好和周末连在一起形成长周末,让假日更连贯,也进一步降低了调休的必要性。不固定具体日期的休假,刚来美国时还真不适应。其中美国的劳动节(Labor
2023年10月26日
其他

猫奴犬奴均戏言,宠物身上映射着主人的影子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养宠物的人爱以猫奴、犬奴自嘲,意思是猫猫狗狗的才是家里主人,自己无非是个铲屎官、跟班而已。初一看颇有道理,像美国随便哪个公园,最常见的人群就是遛狗的:很多时候我都不确定那些遛狗的人有多少是自己想逛公园,还是因为狗主子需要去公园转转,每天不得不陪着被“遛”。高冷的猫儿们更是永远一副“家里我最大”的态度。而看最近一些宠物狗、流浪狗的争议,似乎我们更是把猫奴犬奴的戏言当了真,让猫猫狗狗们负担起了各种社会责任甚至是刑事责任。不过这也未免太夸张。讲真,宠物身上其实映射的是主人们的影子——当然,把一切责任推到都没法用两条腿走路的动物身上,也是对人性的一种映射。最近我看到美国这里的一个宠物疫苗民意调查,很反映这种“主人映射”。这是今年8月发表在学术期刊《Vaccine》上的一篇通讯,标题就很有意思:Sick
2023年10月24日
其他

mRNA技术发明人考里科逆袭诺贝尔奖的背后,是美国“终身教职”学术制度的阴暗面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2023年10月2日,新一届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公布,发明了mRNA新冠疫苗关键技术的两位科学家考里科(Katalin
2023年10月16日
其他

靠科学数据养生:养殖与野生三文鱼,营养价值有区别吗?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分析了什么鱼算三文鱼(链接),野生与养殖三文鱼如何辨别(链接),还有被营销掩盖的养殖大西洋鲑争议(链接)。作为对养生最热心的中国人,我们肯定还得纠结:养殖和野生的三文鱼营养价值有区别吗?今天我们就用科学数据来聊聊养殖与野生三文鱼的营养。01蛋白含量类似,脂肪不同三文鱼给我们的普遍印象是营养好。可三文鱼有那么多种,是不是营养都好呢?下面这张表格是检索美国农业部的食品营养成分数据库而来:最常见的三文鱼:养殖大西洋鲑,以及也经常以新鲜鱼排形式出现在市场上的两种野生太平洋三文鱼:Chinook和Sockeye。同样100克未经烹饪的生肉,三者蛋白含量非常接近,都在20克左右。可是热量差距不小,大西洋鲑有208卡,而Sockeye只有131卡,Chinook居中179卡。是什么导致了热量的差异呢?看脂类含量,养殖大西洋鲑每百克总脂类有13.4克,比Chinook的10.4要高,更是Sockeye的4.69的近三倍!我们说三文鱼营养好会提到高蛋白,在这一点上养殖的大西洋三文鱼和野生太平洋三文鱼确实类似,但养殖三文鱼要肥得多。原因我们在以前的文章里说过,这和养殖时投放大量高油脂饲料以及鱼的运动范围有限有关。更关键的是脂类里的具体种类。我们都知道饱和脂肪酸对身体不好,像养殖大西洋鲑的饱和脂肪酸远远高于Sockeye(3.05克与0.814克),和帝王鲑持平,这其实反映了大西洋鲑养殖时的饲料有较高的饱和脂肪酸。我们认可的三文鱼营养优势是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但养殖三文鱼增肥却有不少增在了饱和脂肪酸上。02野生三文鱼不饱和脂肪酸更优下面说最关键的区别:不饱和脂肪酸也是分种类的,我们希望增加的不饱和脂肪酸其实是Omega-3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DHA、EPA这两种。海鱼也是因为富含这两种不饱和脂肪酸而被广泛推荐为健康饮食里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仅看Omega-3含量,养殖大西洋鲑似乎不错,和Chinook类似,比Sockeye高不少。可是一个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指标是Omega-3与Omega-6不饱和脂肪酸的比值。目前普遍认为Omega-3可以辅助降低血脂,更高的Omega-3饮食对应心血管疾病风险更低,不过Omega-6似乎会起反作用。要让更多的Omega-3摄入起健康作用,需要让Omega-3/6的比值更高。即提高Omega-3的同时不要提高Omega-6。告诉你一个秘密:鱼儿自己没法合成Omega-3不饱和脂肪酸,三文鱼也不例外。它们身上的Omega-3和我们身上的一样,都是从食物中摄入。能合成Omega-3的是藻类、浮游生物。海鱼因为自然食物链的关系,比较容易积累大量Omega-3。像Chinook和Sockeye两种野生太平洋三文鱼,不饱和脂肪酸里七成甚至八成以上都是Omega-3。不少研究也查过各地捕来的三文鱼Omega-3/6比例,表中该数值来自加拿大的研究,Chinook平均下来有11,Sockeye有9。相比之下,养殖大西洋鲑因为饲料里Omega-3没法和自然界三文鱼的食物比,Omega-3/6的比例大量研究——包括大西洋鲑养殖大户挪威自己的研究,显示只有1左右。从Omega-3与6的比值来看,野生三文鱼显然优于养殖三文鱼。至于钙、铁、维生素A、D、B12这些微量元素,几种鱼都有,都挺健康。有些人可能看部分微量元素数值差异挺大,可实际上这种差别意义有限,例如铁成年女性推荐是每日摄入18毫克,几种三文鱼都是每百克零点几毫克,对每日摄入量来说贡献有限。而维生素B12,成人每日推荐2.4微克,只要有肉吃,都不用是三文鱼,就不会有问题。因此,野生三文鱼与养殖三文鱼的营养价值,区别主要就在脂类上。养殖三文鱼的总脂类含量更高,却是不那么好的脂类拉高了总脂类含量,使得Omega-3与6的比值更低。这也意味着野生三文鱼营养价值更好一些。03都是高营养食物养殖鲑科鱼“更胖”的特征在虹鳟里也有体现,这是三文鱼和虹鳟的比较:野生虹鳟每百克总脂类只有3.46克,养殖虹鳟则有6.18克,其中饱和脂肪酸几乎翻了一倍。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野生虹鳟还是养殖虹鳟,不同地区食谱差异很大导致脂类比例变化也更大。采用脂类更高的饲料能让虹鳟脂类比例更高。不过这种更肥不会带来更多我们需要的Omega-3。Omega-3的来源比较有限,如今使用了大量高油脂小鱼的养殖大西洋鲑饲料已是上限。现在鱼类养殖的趋势是加入更多植物来源饲料,实际上会降低Omega-3。虹鳟的Omega-3/6比例在文献中报道差别较大,可能也反应了食谱复杂,其中养殖虹鳟从0.5-1均有记录,野生虹鳟更高,在2-3之间,显著低于野生三文鱼。不过,养殖大西洋鲑、虹鳟从Omega-3/6比例看营养价值低于野生太平洋三文鱼,这是高营养价值食品间的“内卷”。我们作为消费者,要从整个食谱的角度去考虑。放在所有食品里,这些鲑科鱼类营养价值都很好。对西方饮食的研究发现,现代人的Omega-3/6摄入比例普遍在0.05-0.01。目前没有公认的最佳Omega-3/6摄入比例,有营养学专家提出0.25或者1,不过都缺乏足够的证据。但比较明确的是我们目前的饮食普遍Omega-3/6比值过低,需要提升。而食用更多养殖大西洋鲑也能显著提升我们的Omega-3/6摄入比例,从营养角度看,是更有益的。把几种鲑鱼——包括三文鱼和虹鳟,与大家尝吃的猪肉比较就很容易理解:从蛋白质含量来说,几乎全是瘦肉的里脊与几种鲑鱼相近,总脂类甚至更低,不过里面几乎没有人体需要的Omega-3不饱和脂肪酸。每100克里脊只有0.016克Omega-3(成年男性平均每天建议摄入Omega-3是1.6克)。这0.016克Omega-3还是一种叫ALA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来源是植物(猪从饲料中摄取),而人体对ALA的利用率很低,只有5%能转化为真正需要的EPA、DHA。相比之下,几种鲑科鱼类不仅Omega-3更多,形式也是EPA、DHA这些人体能直接利用的,或是DPA这个EPA与DHA间的中间体,营养价值显然更好。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养殖鱼类采用更多植物饲料,Omega-3成分也会有更多ALA,会降低实际的人体利用率。不过毕竟海鱼Omega-3起点高,就是“降级”一些,对非海鱼的肉类食品也是降维打击。猪里脊还是最健康的猪肉类型之一,大家爱吃的红烧肉原料——猪五花,那可是饱和脂肪酸爆表,蛋白质含量相比里脊减半,Omega-3直接消失。我们说膳食营养,主要考虑两点,一是必要的营养元素都有,二是做到均衡。无论是三文鱼还是虹鳟,不管是野生还是养殖,都是优质的蛋白质来源,又是膳食中难得的Omega-3不饱和脂肪酸大户。因此,它们都是营养价值非常好的食物种类,是可以让我们吃得更好、更健康的。04吃得健康,需要吃得聪明对于饮食,我们常陷入的误区有两个,一是明明区别不大的事儿我们过度纠结,非要比个高下;二是明明有区别的地方,我们视而不见。在三文鱼的营养考量上,我们也要避免这两个误区,要吃得健康,先要学会吃得聪明。那些搞营销收割智商税的人经常会说吃得好(吃XXX),脑子会更聪明。其实是颠倒了,是脑子好使,才能吃对东西,不变成韭菜。以三文鱼为例,我们该如何聪明地选择,吃得健康呢?第一,三文鱼、虹鳟从营养成分上都不错,应该成为我们食谱的一部分。但这些鱼还是有区别的,不要听人说什么虹鳟也是三文鱼就被割了韭菜。营养价值上,野生太平洋三文鱼要高于养殖大西洋鲑,三文鱼又普遍高于虹鳟(中国市场上应该没有野生虹鳟,都是养殖)。这是只看营养价值,其实从味道上来说,风味丰富程度也是野生三文鱼>养殖大西洋鲑>虹鳟。综合下来,从实惠角度看,你不该花三文鱼的钱去买虹鳟。如果价钱都差不多,可以优先考虑野生三文鱼,再考虑养殖大西洋鲑,最后考虑虹鳟。如果价格差异很大,那么就和自己的经济消费水平去平衡一下。第二,我们之前说了,野生三文鱼很难作假,但养殖大西洋鲑和虹鳟确实是良莠不齐。因此选养殖大西洋鲑、虹鳟时要考虑卖家是否可信任,出产地是哪里。挪威是养殖大西洋鲑历史最久、最成功的,也有很多养殖场做到了比较好的状态,比如不仅不滥用抗生素,甚至可以完全不用,环境也维护得较好。但这也只是部分养殖场。因此选产地时可以看看有没有标“不使用抗生素、杀虫剂”。为什么要看不使用抗生素的标签?不是因为用了抗生素就有毒,而是养殖大西洋鲑的现状太复杂了,用抗生素的养殖场不仅有不少是滥用,还有为什么用的问题——很多都是因为养殖情况很糟糕,细菌、海虱泛滥,要靠抗生素、各种杀虫剂去挽救。活得健康快乐的三文鱼,才会是营养健康甚至是更好吃的三文鱼。抗生素、杀虫剂,对于消费者来说,可以辅助判断鱼儿活得健康与否。当然,这些标签也依赖我们对生产商、商家的信任,要是有商贩不论哪里进的货都贴个有机食品,不使用任何抗生素、药物,那咱也没办法。但根据之前几篇文章介绍的(链接),像苏格兰(英国)三文鱼直接可以排除,整体养殖环境太差。智利也是普遍使用抗生素比较严重,值得三思,特别如果有商家和你说智利的三文鱼不用任何抗生素,这个商家可以直接拉黑,基本不冤枉。最后,任何鱼类、肉类,我们讨论营养健康的前提是熟食,生食多少都会带来细菌、寄生虫等健康风险。因此,从健康角度,我们应该更多吃熟的三文鱼。像推荐每周吃一次海鱼,那都是推荐熟食,要是生食,那得改成频率不要超过多少。当然,三文鱼如今已经成了生鱼片的代表。这背后的历史是什么?什么样的三文鱼适合生食?这些吃货们最关心的话题就留到下回分解吧。订阅关注防失联请订阅youtube:Y博的科普园https://www.youtube.com/@Doctor_YZ/featured参考资料https://fdc.nal.usda.gov/fdc-app.html#/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666154320300375原创不易
2023年10月13日
其他

巴以冲突中,迷失方向的以色列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10月7日,加沙哈马斯等组织派出的武装分子突然冲破以色列多年建立起来的隔离带,入侵以色列境内,攻击并杀害了包括平民在内的大量人员,同时劫持了百人以上的人质。这件事情无疑震惊全球,而流传出来的恐怖分子无差别攻击、绑架平民的画面更是令人愤怒。遗憾的是,大量不实信息在网上流传,例如给一些图片贴上虚假的描述,或者将一些毫无关联的图片说是袭击现场。这种虚假信息的传播显然不会帮助我们了解真相,也是对遭遇灾难的人的二次侮辱。除了不实信息,我们也看到极端化的两派意见,一派认为巴以冲突都是巴勒斯坦一方的错误,是它们一直奉行恐怖主义;另一派则认为以色列必须为自己的长期压迫行为付出代价。在我看来,无差别攻击平民的恐怖主义行为显然需要谴责,并不能因为以色列长期侵占巴勒斯坦土地,侵犯巴勒斯坦民众权益,就认为以色列的平民——很多都未必是以色列公民,就该受到恐怖袭击。但是这也不等于我们可以忽视巴勒斯坦平民长期以来遭受的苦难。另外值得注意,由于巴以双方巨大的力量差异,很多问题上以色列具有绝对的主导权,也应该有更多责任甚至义务。例如关于巴勒斯坦的前途,国际社会普遍认可巴勒斯坦国与以色列国的两国方案。其中以色列的国家地位其实和巴勒斯坦毫无关系,哈马斯并不承认以色列的合法地位,但没有人会真的认为以色列就因此无法存在。反过来,巴勒斯坦的地位、前途却与以色列的行为密切相关。可在过去20年里,我们看到一个日益保守、偏向右翼的以色列,而在欧美的人可能也会不经意间感受到民众乃至部分政府官员对以色列态度的转变。大概是14还是15年,我住在华盛顿特区周围,有个周末开车去华盛顿市内游玩,偶尔经过白宫。发现不少年轻人举着巴勒斯坦的旗帜在抗议,主题我记得是free
2023年10月12日
其他

回溯mRNA技术的科学基础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如若喜欢,勿忘订阅:前言今年诺贝尔生理学奖授予了对新冠mRNA疫苗至关重要的mRNA碱基修饰技术。其实自2021年起,颁奖给mRNA技术就呼声很高。不过在大众呼声最高的2021年“意外”没有给。也是当年的“意外”,让我们可以在这次mRNA技术获奖后,迅速看到大量质量很好的分析文章。这篇文章写在2021年mRNA技术未获奖后,部分内容稍作改动以符合这两年的变化。这次mRNA拿奖,准确地说是修饰mRNA技术可能获奖。该技术是现在mRNA疫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mRNA疫苗和以mRNA来表达某个蛋白的mRNA技术,靠多个科学基础才成真。自从mRNA新冠疫苗上市后时不时有假消息说mRNA疫苗会更改基因,或者称mRNA疫苗发明者说该技术危险,如果回顾mRNA疫苗的科学基础,就会发现这些是无稽之谈。mRNA技术的理论基础mRNA疫苗的基础是通过人为引入mRNA来表达一个基因这个概念。这建立在人类对中心法则的了解。中心法则描述了遗传物质的走向。对人体来说,遗传信息在DNA里,比如很多人非常纠结皮肤里的胶原蛋白。胶原蛋白的结构信息,都编码在DNA,然后DNA里的编码不是直接跳到蛋白质,而是经过RNA过渡。RNA这个“中介”也有几个部分,其中带着DNA里的遗传信息的是mRNA,还有tRNA、rRNA是负责制造RNA与蛋白质的,相当于mRNA是传递信息,其它是要具体做事。有遗传物质走向的中心法则后,想象一下,我们可以通过引入DNA或RNA来表达一个蛋白。比如说一些医美广告说注射胶原蛋白如何如何,如果考虑中心法则,那么可以向细胞里引入带有胶原蛋白基因的DNA与RNA,然后让细胞自己以引入的基因编码为模板去制造胶原蛋白。类似授人以渔与授人以鱼的区别。通过mRNA表达基因是mRNA疫苗的概念基础。这个想法很好。为什么?因为虽然DNA为载体表达外源基因已经有了很多广泛的应用,比如胰岛素的生产,还有现代农业的支柱之一转基因作物。但一些情况下用mRNA来表达基因要比引入DNA来表达有优势。比如以DNA为载体在人体内表达一个基因就复杂很多。往往在长期与短期表达间无法找到平衡。像基因治疗,理论上希望一劳永逸,直接把导致疾病的基因“修好”,一次永久解决问题。但实际上要复杂得多。不像某些人想象的,吃了转基因食物人也变成转基因,人体不会直接吸收DNA片段,必须找个运输工具让人体细胞接受外源DNA。现在主要利用病毒载体。这又涉及到载体本身的安全性。总之异常复杂,最后的结果是,有时我们想一劳永逸,外源基因引入后却会随时间表达越来越少,可另外一些时候运输DNA的载体又能搞出些长期问题,比如跑到了不该去的地方,在人体基因组上走错路非常危险,极端情况下会导致细胞癌变。相比之下,mRNA起作用的地方在细胞质,与DNA要到细胞核不同,处于细胞较靠外的部分,不会有影响人体基因组的风险,运输进细胞的“路”也短一些。而且mRNA本身就不稳定,一些场景下反倒避免了“夜长梦多”的风险。总之,一,引入用mRNA来表达外源基因有遗传学理论基础,理论上可行,二,用mRNA来表达基因在某些情况有优势,现实中有需求。困境与突破理论上可行,现实中有需求,但不一定就是能真的做到。mRNA技术也是如此。科学家在尝试用mRNA来引入基因时,一直没法解决的问题是RNA本身的免疫原性非常强。这也符合自然规律:太多病毒都是以RNA为基因组,免疫系统早就在漫长的演化中形成了对RNA的高度戒备。虽然人体细胞都用mRNA表达基因,但是如果遇到游离的RNA分子,那么人体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家伙是病毒,需要立刻消灭。引入外源mRNA到动物或人体内,发生的情况是强烈的免疫反应直接把mRNA分子大卸八块。最后不光基因没表达,还因为强烈的免疫反应导致严重副作用。这里说强烈刺激免疫系统的免疫原性是指刺激先天免疫系统。现在mRNA疫苗免疫原性也很好,但它们是在适当刺激先天免疫系统的情况下,成功走到下一步,就是刺激抗体等后天免疫系统,能形成良好的免疫记忆。过去mRNA那种免疫原性是连后天免疫的门都没摸到,直接造成了先天免疫的过激反应。如果换到新冠疫苗的情况,相当于打了以后高烧不退,最后一点抗体都没形成疫苗已经被降解了。由于这个原因,mRNA技术的应用停滞了很长时间,曾被很多科学家认为没希望。这种怀疑不是没有道理,因为mRNA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是怎么骗过人体免疫系统,而且它这骗还不是小偷小摸,基本是偷天换日的水平。一个新冠病毒就搞得鸡犬不宁,人类甚至动物进化史上都是和很多病毒不断斗争后才存活下来的。这个斗争的过程,人与动物能依靠的基本就是免疫系统。在自然界,游离的mRNA分子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个病毒。所以免疫系统千百万年进化下来,看到一个RNA分子在人体内游荡,要立刻辨别出来并且消灭。在这种情况下,说要让骗过人体免疫系统,放人造mRNA分子一马,确实有天方夜谭的嫌疑。也是在这一背景下,RNA修饰技术的出现成了整个RNA技术成为现实的关键。这个RNA修饰技术就是2023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的两位科学家Katalin
2023年10月3日
其他

没有重复的诺贝尔奖,却永远有雷同的诺奖季文章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中国进入中秋+国庆的长假。以前没注意,最近发现由于诺贝尔奖宣布日期的缘故,国庆是很多科普平台忙着猜各个诺贝尔奖颁给谁,看到颁奖结果后又忙着赶时间出内容的时候。其实挺讽刺。诺奖表彰的成果往往都是多年以前取得,经过长时间检验确认具有重大意义。等待几十年才拿到奖的科学家比比皆是,甚至被戏称为了拿诺奖必须养好身体,否则先挂了就绝对没机会了。没想到这样理论上最经得住时间检验的奖项也能变得如此有时效性,必须获奖后第一时间介绍,一点都晚不得。另外挺有意思的是,仔细回忆,你能想起那些每年都会在诺奖季节重复的“陈词滥调”。先是诺奖宣布前各种预测,顺便吹一下预测手段。比如如何根据引用找出重要学者,或是什么是高质量引用,什么参数对应重要原创性研究。按如今ChatGPT带得大火的生成性AI,估计当下都得靠ChatGPT来预测才能出圈。不过,真靠ChatGPT预测也不能直说,得说是依据LLM,生成性AI,否则搞得像随便哪个路人甲都能问ChatGPT问出来的,逼格就低了。这些说白了就是利用各种(大)数据技术,努力做诺奖评委们肚子里的蛔虫。志存高远,不得不服。奖项出来后可以来一批中国什么时候出诺贝尔科学奖。在屠呦呦拿奖前这样的标题毫无问题,屠呦呦拿奖后这标题稍作修改也能用,比如屠呦呦之后,下一个中国诺贝尔奖在哪里。这一类还能衍生出很大一个系列,比如中国和发达国家差距在哪里。XX领域拿了诺奖,中国这方面有什么研究,中外是否有差距。每年诺奖季这些文章之多,都能形成一个诺奖周边产业链。说到诺奖周边产业链,自然少不了诺奖颁布之后各种攀亲带故,以及邀请诺奖获得者访问交流,最好对方还能接受一个听上去不是名誉头衔的名誉头衔。这应该还挺投诺贝尔奖所好,因为有个诺贝尔传媒公司专门对接此类事宜。最早听说诺贝尔传媒时我还楞了一下:擦,这还专门搞个经纪公司啊。不过也可以理解,毕竟那些个演技烂出天际,长相普男普女的演员们不也各个都有个XX工作室,搞得割粉丝韭菜还是多复杂的艺术创作似的。那么多诺贝尔奖得主共用一个经纪公司,节俭得倒有点让人怀疑是否被骗到血汗工厂。以上算是诺贝尔周边的阳光产业链。有阳光的自然就会有地下的。比如大量的“X搞什么大学、研究所不是很牛吗,怎么没拿奖”高点击文章。这类内容特别适应两个时间点,一个是X被广泛报道的时候,另一个就是诺奖公布的时候。属于蹭诺奖的东风。上述诺奖相关文章是否让你感觉似曾相识?当然,仅仅如此还没有完全挖掘诺贝尔奖的潜力。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些新的诺奖周边也逐渐被挖掘。比如没有女性获奖者的时候可以探讨科研界的性别不平等问题,有女性获奖者时可以掰着指头数这是第几位女性获奖者,研究女性科学家地位是否有提升。这么说起来诺贝尔奖确实需要增加女性获奖人数,因为有了女性获奖者之后,话题度高太多了,比如还能去研究女性获奖人领奖时穿着的时尚品味。男性获奖人咱只能聊到国庆结束(宣布获奖人名单),女性获奖人话题能延续到年底正式的颁奖典礼。套用经济学术语,女性获奖人对完成诺贝尔周边产业KPI的帮助,以及刺激整体GDP增长的能力远高于男性。这些往复循环的诺奖季“故事”已经让人听得耳朵起茧,咱不如探讨一下近年哪些中国原创应该拿诺奖。比如诺贝尔生理学奖,怎么都应该给连花清瘟,从甲流、乙流到新冠,如此广谱高效的抗病毒药物,绝对符合生理学奖标准。不过说起来还有个强力竞争对手,清肺排毒颗粒,这玩意儿连获奖词咱都想好了,奖励短时间内迅速合成高效治疗新型疾病的药物。化学奖阿兹夫定绝对够格。一般来说一个核苷类似物如果能抑制HIV这样的逆转录病毒,顶多能打击一下生命周期有点像逆转录的乙肝,但阿兹夫定不仅HIV能抑制,还能抑制新冠这样的非逆转录病毒。从化学角度应该是重大创新无疑。物理咱实在不懂,不好说。经济俺也不懂,不过隐隐觉得某房地产公司应该被提名。毕竟一家长期高负债公司最后借到那么多钱,有点突破经济学旧有规律,更神奇的是,如此高的融资仍未能完成大量既定工程——注意修的是技术成熟的公寓楼,不是火星基地。能有如此成果,令人叹为观止。玩笑归玩笑,其实我们关注诺贝尔奖,不如从最基本的一点关注起,那就是这些划时代的科学突破,首先是好的科学(good
2023年10月2日
其他

杀虫剂抗生素滥用、环境污染、死亡率20%,你不知道的大西洋鲑真相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之前分析了什么鱼算三文鱼(链接),野生与养殖三文鱼如何辨别(链接)。中文网络里,虹鳟争议颇多,假冒三文鱼,淡水鱼做寿司危害健康等等。可养殖大西洋鲑,这种最常见的养殖三文鱼却名声不错。例如,一些文章说养殖三文鱼没有寄生虫问题,适合生吃,而野生三文鱼寄生虫多,不能生吃。养殖三文鱼真有那么好吗?01不干净的养殖三文鱼实际上养殖大西洋鲑充满了争议,绝非中文网络里说得那般干净。绝大部分大西洋鲑养殖涉及三个阶段,一是在陆地工厂环境内的孵化、幼鱼养殖,二是淡水养殖池或网箱培育,这两个阶段大概是一年,最后转入海水围网养殖,两年后上市:养殖过程里包括最后的海水围网养殖,密度非常高,一个围网里都是几万条大西洋鲑起步。野生三文鱼遇到疾病或寄生虫,由于密度低,很少有大规模暴发,可养殖大西洋鲑就不同了。很多地方的养殖大西洋鲑都是常年和疫病做斗争。其中两个最严重的全球性挑战:病毒引起的传染性鲑鱼贫血症(ISA)和寄生虫海虱。引起ISA的病毒和流感病毒相似,基因组有分段现象,这种病毒感染大西洋鲑后会导致病鱼贫血。目前最怕ISA的是大西洋鲑,太平洋三文鱼可以携带病毒但很少出现症状,虹鳟也能被感染但不致病,大西洋鲑感染后死亡率可以接近100%。也没有治疗办法,一旦检测出ISA,处理流程就是整个养殖场全部安乐死,防止病毒进一步扩散。海虱则是寄身在鱼体,啃食鱼肉,数量多了会导致鱼鳞脱落,严重威胁鱼的生存。胆大想看养殖大西洋鲑身上的海虱就点空白处吧(来自苏格兰养殖场)不同地区对海虱有不同的管理标准,即平均每条大西洋鲑身上海虱密度不能超过多少,不过超标的非常多,也没有说超标的渔场就不能卖。例如挪威规定是平均每条成鱼只能有0.5-1个成年海虱,2022年挪威的Mowi美威在苏格兰的一个养殖场每条鱼的平均成年海虱数是8.2个——注意这不影响销售。主流的应对海虱方法是使用杀虫剂,可大量的杀虫剂滥用也让海虱的耐药性不断增加——使用杀虫剂也不影响销售。ISA和海虱都能严重威胁大西洋鲑养殖。一个简单的办法判断某个地方大西洋鲑养殖搞得靠不靠谱,就是看连续几年的年产量有没有突然下滑。比如英国(主要是苏格兰地区在养大西洋鲑)2017-19年的产量变化:2017年有19万吨,2018年突然掉到16万吨不到,2019年又冲上20万吨。这突然下滑就是疫病导致。其实各个养殖大西洋鲑的国家都遇到过类似问题。挺逗的是,吃准了消费者心中苏格兰代表的异域风情,苏格兰大西洋鲑一般还会卖得更贵一些。大西洋鲑养殖场遇到的疫病威胁不仅限于养殖场本身。海上围网养殖意味着与自然环境也有受到影响的风险。像欧美国家的不少人都担心与野生三文鱼洄游路线接近的大西洋鲑养殖场会把疫病传给野生三文鱼,严重影响后者的生存。逃逸的养殖大西洋鲑也可能污染本就濒危的野生大西洋鲑基因组。在智利这些原本没有三文鱼分布的地区,每年从养殖场逃逸的大西洋鲑也是本土鱼类的潜在威胁。大西洋鲑密集的养殖密度,巨大的饲料投喂强度还会带来环境污染问题:散落的过剩饲料、大量鱼粪便是随时引发局部水域富营养化的定时炸弹。就算不引爆赤潮,大西洋鲑围网处的海底也因大量粪便、饲料沉积也难有健康的海洋生态环境。(图:苏格兰某三文鱼养殖场附近的海底积满了过度生长的细菌)0220%的死亡率养殖大西洋鲑的各种问题不是完全没法控制。像ISA与海虱都能严重影响产量,养殖场也有很大的动力去防止,而最好的防范方法就是让大西洋鲑处在一个尽量健康的环境下。大西洋鲑养殖场一般选在纬度较高的冷水区域,因为鲑鱼是冷水鱼,水温较高时更易发生疾病。也有一些渔场开始尝试引入能吃海虱的其它鱼类来减少杀虫剂使用。(图:全球主要三文鱼养殖点均在维度较高海域)围网养殖也会倾向选在对流更强的海域,这样不容易出现污染物堆积。一些运营较好的养殖场都会轮休,即一个围网收获后会休渔一段时间,让该围网周边环境恢复。新技术如全封闭式的围网甚至完全陆上的养殖,能更有效控制污染,防止养殖三文鱼逃逸危害野外种群。不过这些也都有更高的成本,像海上围网养殖,大海就提供了充分的海水对流环境,在陆上意味着要靠机械、电力来人工维持。2015年被FDA批准上市的转基因大西洋鲑AquAdvantage,转入Chinook的生长激素基因与一种海鳗的启动子,这类转基因大西洋鲑可以全年生长(普通大西洋鲑只有春夏季生长)。AquAdvantage只需18月就能长到上市大小,比一般大西洋鲑缩短一半。这也是让相关公司愿意搞全陆基养殖的原因之一(这家公司在美国中部的印第安纳建了个厂)。就算有多种改进,一个无法回避的冰冷数字是:无论哪里的养殖场——包括那些被赞誉为榜样的挪威养殖场,围网养殖阶段大西洋鲑的死亡率仍然高达15-20%。(图:三文鱼养殖场围网底部总会有堆积一些三文鱼尸体)有些地区如苏格兰还能突然出现养殖三文鱼死亡数量激增:2022年到11月底时,苏格兰所有大西洋鲑养殖场累计死亡近1500万条,远超过往。原因是啥,没人知道,但苏格兰地区大西洋鲑养殖总量每年约7700万条,没莫名其妙死在围网里的都能上消费者的餐桌。超市不会卖给你那条长满了海虱的三文鱼——准确说是不会连着海虱一起卖给你;商家也不会告诉你,你买到的那条大西洋鲑,有20%的室友不知何故死在了鱼舍里。养殖大西洋鲑产肉效率高,营养价值不错,它应该成为为我们高效提供优质蛋白的一部分饮食方案。但作为理性的消费者,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养殖大西洋鲑绝对没那么海晏河清,甚至连那片海水可能都不怎么干净。一些地方建设三文鱼养殖场时也应该考虑一下这个地方是否适合养三文鱼,环境影响会如何,土著鱼类是否会受威胁。03养殖三文鱼的挪威身影说到养殖三文鱼,就不得不提到挪威。它是全球养殖大西洋鲑的最大出产地,最近几年年产量一直在150万吨以上,超过了世界总产量280万吨的一半。可很多人或许不知道,就算不是在挪威养殖的大西洋鲑,身上也很可能有挪威的影子。例如全球最大的三文鱼养殖公司Mowi,美威,占据全世界三文鱼产量的25-30%。可这家挪威公司的三文鱼并不仅来自挪威,它在法罗群岛的养殖场每年出产约1万吨三文鱼,在苏格兰的25个养殖场使它成为苏格兰三文鱼的最大生产者,在智利,美威有52个海水养殖点,22个淡水养殖点。实际上,包括英国在内很多地方的养殖三文鱼,资金、技术乃至所有鱼卵都来自挪威。但是这并没有让全球的养殖三文鱼达到统一的高标准。像2022年苏格兰所有三文鱼养殖场的海虱超标“冠军”就是美威旗下的一个养殖点。又比如挪威本土的部分养殖场完全不用抗生素,可是美威等挪威公司在智利运作的三文鱼养殖场却是全球所有养殖点里抗生素使用量最高的,甚至连该公司自己都承认有过度使用的问题。原因是智利的三文鱼养殖一直受到一种叫Piscirickettsia
2023年9月28日
其他

区分野生与养殖三文鱼,远比区分三文鱼和虹鳟来得容易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前一篇文章我们介绍了到底什么才是三文鱼,我们平时吃的三文鱼来自哪里(链接)。再看了6种可以叫三文鱼的太平洋鲑、一种大西洋鲑,以及无论生活在淡水还是咸水都不能叫三文鱼的虹鳟后:作为吃货,又非常担心食品安全性的华人,我们当然还有很多疑问,比如,怎么判断三文鱼是养殖的还是野生的?虹鳟与三文鱼能区分吗?今天我们就看看如何用科学知识来鉴别三文鱼。01如何“看”出养殖与野生在美国逛超市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家不太在乎野生还是养殖,很多水产会自豪地贴上farmed(养殖)标签,一点都不担心掉价。相比之下,不少国人特别担心黑心商家把养殖的当野生卖。不过在三文鱼上,倒真不必在乎养殖、野生没标清楚,因为太容易判断了。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心中的三文鱼应该长啥样。是不是橙色的鱼肉,中间规律分布着白色的脂肪?就是三文鱼寿司、生鱼片的样子:恭喜你,不管你有没有想是野生还是养殖,你想的三文鱼绝对是养殖的。大部分人印象中的三文鱼两大经典特征:橙色(偏黄)的鱼肉,以及明显的白色油脂,只有养殖三文鱼才如此,野生三文鱼不长那样。这也是为什么单凭外观,我们就能很轻松区分养殖与野生三文鱼。其实肌肉颜色、油脂明显程度和三文鱼的饮食密切相关。三文鱼的鱼肉颜色来自它们摄食时摄入的虾红素(astaxanthin),例如三文鱼在海里会吃磷虾(krill),后者体内就含有大量虾红素。养殖三文鱼的饲料里会加入人工合成的虾红素,让鱼肉获得人们喜爱的“三文鱼色”。饲料中加的虾红素远不及野生环境下三文鱼的摄入量。因此养殖三文鱼的鱼肉颜色一致度很高,却普遍浅于野生三文鱼。很多人谈色素色变,不过养殖三文鱼加入的虾红素虽是人工合成,但和天然虾红素在化学结构上完全一样,对人无害。如果一点虾红素都不加,三文鱼的肉会是灰色(和大部分鱼类似),不影响营养与安全,只是大家都默认三文鱼必须有颜色,灰色的三文鱼没法卖。油脂的道理类似,养殖三文鱼主流饲料都是油脂含量很高的小鱼制成,而且投喂强度大,把鱼养得很肥,才形成了明显的白色脂肪条纹。不同于养殖三文鱼窝在一个围网里吃得多运动少,野生三文鱼浪迹大海,尽管食谱里也有油脂较高的小鱼,但经不住运动量大,哪能长膘长得让人一眼看出来。给些在Costco卖场里拍的实例吧:标签上写着Atlantic
2023年9月25日
其他

三文鱼到底是什么鱼?我们吃的三文鱼又来自哪里?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新疆三文鱼火了,据称新鲜出水的三文鱼24小时被完成加工、包装、运输,能送到餐桌。一些自媒体更是凑着福岛核废水排放的流量,号称新疆养殖三文鱼大丰收,直接取代日本海鲜:不过有细心的网友发现这新疆三文鱼的介绍里明明说的是虹鳟。而淡水虹鳟打着三文鱼旗号混迹市场,曾给很多人带来了拿淡水鱼假冒海鱼做生鱼片增加寄生虫风险的惊恐。到底什么才是三文鱼,我们平时吃的三文鱼又来自于哪里呢?01谁有资格叫三文鱼?三文鱼几乎无人不知,营养价值高,经典生鱼片,这些都是我们对三文鱼的常见印象。可三文鱼到底是什么鱼?网上有人说大西洋鲑才是三文鱼,但又有太平洋三文鱼,是怎么回事?虹鳟和三文鱼又是什么关系?想想这些,我们很快就发现自己好像并不知道三文鱼是啥。首先,三文鱼,英文里的Salmon,它不是一个物种的学名,甚至不单指一种鱼,而是指鲑科(Salmonidae)下面两个属:鲑属(Salmo)和马哈鱼属(Oncorhynchus)里的一些有经济价值的种类。也就是说,鲑科下面的几种经济鱼类都属于三文鱼这个商品概念里的鱼种。无论是鲑科还是鲑属,英文都很像Salmon,所以也有人称其为三文鱼科、三文鱼属并认为鲑属里的才是三文鱼,别的不能算。不过这是误解了三文鱼的商业概念了。而Oncorhynchus这个看着和Salmon完全不搭界的属名,还有另一个译名:虹鳟属。是的,就是曾因被人假冒三文鱼被千夫所指的虹鳟。这也带出了三文鱼除了自身对应物种多外,另一个容易让人搞混的原因:鲑科下面除了好几种经济鱼类共享三文鱼的名字外,还有很多种同样具有经济价值的鱼用了另一个商业统称:“鳟鱼”(trout)。虹鳟(rainbow
2023年9月22日
其他

预制菜争议?去看看日本的学校午餐吧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这两天看到好几个群在讨论什么学校食堂采用预制菜。好像焦点都是安全性,反对方觉得预制菜质量不好,支持方则认为预制菜安全是有保证的,甚至比食堂从头开始做要更安全。这种讨论在我看来挺逗,背后的逻辑怎么看都像是吃不死人就是学校食堂的建设标准。参照这逻辑,没混进老鼠头的食堂就是好食堂,不猥亵学生的老师就是好老师。明明应该是最低标准却搞得像重大突破一样。说到预制菜与中小学食堂,我不得不说,如果能上油管去看一下几个日本中小学食堂的视频,那绝对可以开阔眼界与思路。最近我一直建议看我文章的人有条件就去油管follow我。因为说不定哪天我这号就写不下去或者不让我写了。不过去油管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真的开阔你的眼界,你会发现,世界原来很大,不是很小。油管比我值得跟的内容多太多了,比如各种科普介绍Vox做的绝对比我这种半吊子强多了。所以你能去油管,那是第一好的,如果到了油管还记得跟一下Y博的科普园,那么算是对我行行好,不过那不重要。在油管查日本学校午餐(school
2023年9月20日
环保

福岛完成第一批核废水排放,IAEA公布独立检测结论,韩国现场勘察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日本福岛核电站8月24日开始排放经过处理的核废水。过去几天以下几个重要新闻值得关注。01第一阶段排放完成9月11日,福岛核电站运营方东电(TEPCO)宣布第一批核废水排放完成,在17天的时间里共排放7800吨废水。福岛核电站累积下来的核废水总数超过130万吨,来源包括冷却2011年因海啸发生严重核事故而受损反应堆的冷却水,以及因核事故而被污染的地下水、雨水。2021年4月,日本宣布基于自2013年开始的分析调研,将以排海方式处理这些核废水。整个处理方法如下图所示:核废水先经过ALPS系统处理,能除去除氚与碳14以外的62种放射性元素。由于碳14起始浓度就比较低,因此ALPS的处理目标是除氚以外,将其它所有放射性元素的浓度降到排放标准以下。达标的ALPS处理水,主要放射性元素为氚,与一般核电站产生的废水类似,这些氚水通过100倍以上的海水稀释,再排放入海,此时氚的放射性量将低于1500
2023年9月14日
被微信屏蔽
环保

日本一意孤行?国际原子能机构认为福岛处理水排海计划符合国际安全标准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福岛核废水排放可能将在8月24日开始,不出所料,日本一意孤行,太平洋危矣的声音又充斥中文网络。如果对此感到焦虑,心想海鲜是否还安全,那么我建议你记住这一点:一个多月前,国际原子能机构就发布报告,确认福岛核废水排放符合国际安全标准。本文最早发于IAEA报告发布时,现在重发供看靠。2023年7月4日,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发表了对日本福岛排放ALPS处理后的核废水计划的安全审查综合报告,认定福岛的处理水排海计划符合国际安全标准,对人与环境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IAEA关于该报告的新闻稿中文版转载如下: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安全审查得出结论,日本将储存在福岛第一核电站的处理水排海的计划符合原子能机构安全标准。在总干事拉拉斐尔·马里亚诺·格罗西今天在东京向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正式提交的一份报告中,原子能机构还表示,处理水的排放对人和环境的放射性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该报告是由原子能机构内部顶级专家组成的原子能机构特别工作组近两年工作的成果,来自11个国家的国际公认核安全专家为此提供了咨询。专家们对照构成保护人和环境的全球参考和促进在世界范围内统一高水平安全的原子能机构安全标准审查了日本的计划。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拉斐尔·马里亚诺·格罗西在报告的前言中说:“原子能机构在其全面评估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日本采取的排放先进液体处理系统处理水的方案和活动符合相关的国际安全标准。”他还补充说:“此外,原子能机构注意到,按照东京电力公司目前的计划和评估,将处理水有控制地逐步排海对人和环境产生的放射性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在2021年4月作出将福岛第一核电站储存的水排海的决定后,日本便请求原子能机构对计划的安全相关方面进行详细审查。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接受了日本的请求,并承诺在排水之前、之中和之后都会参与其中。储存在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水已通过先进液体处理系统进行处理,以去除除氚以外的几乎所有放射性。在排放之前,日本将对排放水进行稀释,使氚的含量低于监管标准。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与核安全有关的决定是国家的责任,日本原子力规制委员会在5月批准了该计划。原子能机构的审查涉及排水计划的所有关键安全要素,其中包括三个主要部分:防护和安全评估;监管活动和过程;以及独立取样、数据确证和分析。在过去的两年里,特别工作组对日本进行了五次审查工作组访问,发表了六份技术报告,并多次与日本政府和福岛第一核电站营运者日本东京电力公司举行会议,并分析了数百页的技术和监管文件。特别工作组成员还数次访问了日本东部的现场,审查那里的排放准备工作。
2023年8月24日
其他

百年千年一遇的洪灾到底多少年能碰上?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最近华北地区遇到了强降雨带来的水灾。类似自然灾害我们经常听到多少年一遇的说法,比如说某降雨是百年一遇,五百年一遇,甚至还有千年一遇。听到此类说法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这真是非常罕见的自然灾害。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这N年一遇好像有点多,要真是百年一遇,难道不该是我一辈子运气不好才碰上一回吗?怎么还能听得耳熟了?”以北京为例。2012年7月21-22日,北京遭遇强降雨,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也是至今让很多人无法忘却的“721”。根据当时的新闻资料,截止22日2时,北京全市平均降雨量164毫米,城区平均降雨量212毫米,降雨最大点在房山区河北镇,降雨量519毫米,定性是局部降雨量500年一遇。仅仅4年后,2016年7月19日,华北地区再度遇到强降雨,当时北京气象监测数据显示19日1时至20日22时降水量,全市平均降雨199.9毫米,城区平均260.7毫米,降雨强度超过了721。而2023年7月29日20时至31日22时,北京地区全市平均降雨量236.3毫米,城区平均223.4毫米。到8月2日,降雨量超过当地有仪器观测的记录,也就是把超过721的719也超了。2012-2023,总共11年,要是721属于500年一遇,那北京的小伙伴11年遇上了3个500年。这500年一遇也太不矜持了,像哈雷慧星76年一遇,别说11年3回,就是谁要50年见两回都不行。这也让很多人不免怀疑专家们是不是又在鬼扯了。对自然灾害的多年一遇有误解或者说理解过于字面的,全世界都有。例如2017年夏,美国休斯顿因飓风Harvey侵袭,遭遇了严重水灾,被定性为500年一遇的水灾。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说话既爱夸张,又特别喜欢形象(抽象的自己脑子也不够使),发表演说时专门强调,这次灾情是千年一遇,一千年才能碰上这么一回。所以在Fauci被特朗普搞得掩面的几年前,美国的气象专家们就已经头大过了。其实2015年与2016年休斯顿地区已连续遭遇两次500年一遇的水灾,飓风Harvey是第三次,哪来的1000年才发生一次啊。强降雨、洪涝等自然灾害里的N年一遇,不是字面上的多少年发生一回,而是一种概率表述。以百年一遇的洪涝为例,它实际是气象学上的专用表述,是指某个地方,每年发生某一特定程度的洪涝灾害现象,概率是百分之一。注意这里每一年的概率是独立的,互不影响,或者说每一年发生此类洪灾的概率都是百分之一。好比我们掷色子,6个面,扔到数字6的概率是六分之一,每次扔到数字6的概率都是如此。不会因为我们第一次扔到6了,第二次就不会再扔到6;也不会因为前5次都不是6,第6次就必然是6——虽然有些赌客会这么想,但这也是为什么赌客都是成就赌场老板成为富豪的韭菜。色子获得任一数字的概率是六分之一,这个概率是怎么来的?是假设我们扔很多很多次,把这些结果平均下来,每一面的占比会是六分之一。类似的,某种程度洪灾发生的概率是百分之一,是在很长的时间维度上,比如一万年,某地此类洪灾大概会发生一百次,平均下来每年发生的概率就是百分之一。把这个每年百分之一的表述稍微改一下,就会是平均下来一百年一次,也就有了百年一遇这个说法。五百年一遇,千年一遇,也是同样的道理,分别对应每一年发生的概率为千分之二与千分之一。所以特朗普说2017年休斯顿遇上的水灾1000年才会发生一次完全错了。休斯顿2017年的严重水灾从概率上来说是小概率,但这种概率在2016、2018都一样。不存在上一次是1000年前,下一次要再等1000年。2015-2017休斯顿连续三年遇到了500年一遇的洪灾,本身也没有违背500年一遇的概率定义。好比咱不能连扔了3个6就说这色子扔出6的概率是100%,更不能扔出一次6了,下一次还是6就说庄家出老千,两个6必须间隔5次。参考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对美国一个村庄Ste.
2023年8月7日
健康

中国特色疫苗抵不过中国特色备孕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中国相关卫生部门于7月31日举办了全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视频培训会,对新冠疫苗接种提出了重要调整,将优先推荐含XBB成分的疫苗。由于中国目前仅有一个含XBB成分的新冠疫苗获得紧急使用授权,因此实际将该疫苗作为唯一优先推荐的疫苗。从媒体总结的内容来看,这一点也是说的非常明确:2023年5月17日号称全球第一个获批开展临床试验的威斯克重组三价疫苗,在获批开展临床试验仅22天(6月8日)即获得紧急使用授权后,又用了53天,成为加强针首推疫苗,晋级速度堪称火箭。当然,在获得紧急使用授权后漫长的53天时间里,并未看到该疫苗有新数据正式公布(有人分享过说明书的PDF,但其中的研究皆以某项研究指称,缺乏很多细节也无法核实)。因此,该疫苗数据仍可参照50多天前写的分析文章:全球第一个XBB疫苗的要点解析。不过,这50多天里还是发生了一些别的事情,比如6月15日,美国FDA召开了公开的下一针新冠疫苗抗原选择专家会议,该会议还是在youtube上全球实时直播。期间,Moderna、辉瑞/BioNTech以及Novavax都展示了更新疫苗的研究。其中Moderna展示了编号205J的临床试验:该试验在2023年4月25-27号完成随机分组,共有101人入组,所有受试者都已经接种过4针mRNA疫苗,入组后分别接种XBB.1.5的单价疫苗与XBB.1.5和BA.4/5的二价疫苗。也就是说在2023年4月25日,Moderna已经开展了含有XBB抗原的新冠疫苗临床试验。基于时间是单线向前流动的基本物理常识,2023年的4月25日应该早于某疫苗宣称全球第一个获批开展临床试验的5月17日。我们只能希望某疫苗的数据靠谱程度,能高于某疫苗对行业动态的知晓程度。当然,这或许也能算作抛开事实不谈,美方就没有责任吗?至少也是偷偷摸摸就在做XBB疫苗的临床试验,属于:有趣的是,即便在4月25日就开始做临床试验,6月15日FDA会议上Moderna也只是展示了接种XBB疫苗15天后的中和抗体数据,远不像某疫苗,5月17日宣称批准将开展临床试验,6月8日就能拿出接种14天后有效性93%的保护力数据。在我看到一份PDF说明书中,该有效性来自不到3000人的临床试验,95%置信区间范围约1%,置信区间之狭窄令人震撼。作为对比,Moderna原始株疫苗临床试验招募3万人,跟踪到安慰剂组185人、疫苗组11人出现新冠疾病时,有效性95%置信区间是89.3-96.8%。可见任凭Moderna等美帝资本主义企业如何偷奸耍滑,提供缺乏细节的数据方面,还是比不上中国速度。同样得感慨速度的可能还有第一个国产mRNA疫苗,石药集团覆盖BA.5的新冠mRNA疫苗SYS6006。该疫苗在2023年3月22日宣布获得紧急使用授权,根据石药的新闻稿,在2023年5月13日,石家庄打出了第一针国产mRNA疫苗:从5月13日打出第一针到7月31日全国培训不再作为优先推荐,起飞降落之迅猛,比新冠突变快多了。无论是WHO还是FDA,对下一针新冠疫苗均推荐是XBB的单价疫苗。原因可以参考Moderna的临床试验中和抗体数据:XBB与BA.4/5双价疫苗的XBB中和抗体滴度提升效果不如单价XBB疫苗。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一方面,由于免疫印迹/抗原原罪,免疫系统会倾向于产生针对最初接触过的抗原的抗体,而不是针对新抗原(该试验中的XBB)。加入过往流行病毒株的抗原,可能会加剧这种免疫印迹的表现。另一方面,采用多价设计时,单独某一价的抗原量就下降了。例如Moderna的剂量是50微克,单价XBB有50微克的编码XBB抗原的mRNA,双价只会有25微克。剂量低了,免疫反应就可能会弱一些。如今全球流行的都是XBB株系,而且新冠进化谱系与原始株越来越远,加入非XBB成分抗原未必有优势,反而会出现XBB中和抗体更低,进一步强化过往免疫印迹的弱点。如今独占优先推荐的三价疫苗,XBB抗原只有总抗原三分之一,即10微克,不算高,使用基于角鲨烯的佐剂,也不算特别新路线的强效佐剂。很难从理论上就推断它一定比其它疫苗有效性更强。没有头对头的免疫反应数据,神州四价和石药mRNA就退居二线,严格来说比较冤。当然,这两个当初上来也没提供多详尽的数据,也算是从哪里来,回哪里去。别看22天获批紧急使用授权,53天拿下首推,某XBB三价疫苗的火箭速度依然抵挡不了另一重中国特色:本疫苗暂不用于备孕人群。一般来说只有活病毒疫苗,如减毒脊髓灰质炎疫苗,不适用于孕妇。这也是出于极度的谨慎,担心活病毒在身体脆弱人群里有安全隐患。对于新冠疫苗而言,现在就没有使用活病毒疫苗的。WHO、FDA等等也根据大量研究,明确了无论是备孕,还是孕妇,亦或是哺乳期的产妇都可以接种新冠疫苗。为什么在中国,备孕也会成为接种新冠疫苗的禁忌,只能说很让人很费解。疫苗接种是产生免疫反应,这会对生殖系统产生影响吗?接种的是新冠疫苗,又不是精子疫苗、卵子疫苗,怎么可能?而且,这备孕是啥概念呢?有时间范围吗?理论上来说,生育能力没问题的男女,尝试一年应该能成功怀孕。可这也不是大家都得试一年才能成。备孕期间戒烟戒酒挺好理解,不能接种疫苗就不太好操作了。尝试怀孕前多久不接种疫苗,才算躲过了备孕期呢?如果有人本来没想着备孕的,打完这XBB疫苗,多久才能允许开始备孕?或者本来没备孕,打完疫苗后一来二去怀上了,那算不算备孕期接种?该咋处理啊?照道理来说,全世界都70多亿人了,证明人类的繁殖能力非常强。要是某个疫苗连备孕期间都不能用,这得多不安全啊。就像之前说的,备孕期间一般禁忌的可是烟酒毒品。50多天就能晋升首推的疫苗,总不至于和那些个玩意儿“等效”吧?反正吧,有些事儿就挺邪乎的,都能首推了,却说备孕不能用。不过按中国现在的人口出生率,备孕的人看来也不多。卫生部门还是研究研究对广大群众更容易遇到的情况,比如正值盛夏,这XBB疫苗和三伏贴有冲突吗?哪一贴贴完才能打?要间隔多久?订阅关注防失联也别忘了备用号参考资料http://guba.eastmoney.com/news,688185,1336302850.htmlhttps://www.fda.gov/media/169539/download原创不易
2023年8月4日
其他

美国顶级癌症研究所惊现杀死所有实体瘤神药?胡说八道!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很多人给我发了这样一个消息:号称美国科学家找到了能杀死所有恶性实体瘤的靶向化疗药物。看了这个消息,我终于明白很多人天天喊美帝药丸,其实是想说“美帝药丸很厉害”,最后三个字拉下了。那么这新闻靠谱吗?就算我们不去找原文,仅凭新闻里的内容,就会发现里面说的AOH1996离真正证实有效还差得很远。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里面说的是临床前实验。也就是看看在体外的培养皿里,这个药能不能杀死癌细胞,或是在小鼠等动物模型上能不能杀死癌细胞。和在人身上能治疗肿瘤还差得很远。打个比方,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我拿火烤一下,就都杀死了。但这算是发现了能杀死所有癌细胞的新疗法吗?而且新闻里提到测试的癌细胞有多少种呢?70多种。也就是70多个癌细胞系,这数量很多,但肿瘤的异质性之高岂是70多个细胞系就能覆盖的?我随便搜一下论文。找到这样一个乳腺癌的研究:里面仅仅是乳腺癌,研究了多少个细胞系?92个。秉承严谨的态度,我也去看了一下新闻里提到的研究:该研究是针对一个潜在药物AOH1996的机理研究。这个药目前刚进一期临床试验。这个刚发表的研究算是推进该药进入临床的一些证据展示。论文显示研究人员发现AOH1996可以靶向癌细胞里异常的PNCA,后者又与癌细胞的异常复制息息相关。AOH1996可能就是通过靶向PNCA,起到了抑制癌细胞的作用。可是这是否就是所有癌细胞都能杀死呢?参考里面的一个动物实验结果:图中CDE分别是小鼠里的三种肿瘤细胞模型,黑色是不用药的肿瘤生长曲线,灰色是用了AOH1996。可以看到C和D模型里抑制效果不错,E里也有抑制,但效果就弱很多了。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就是因为肿瘤有异质性,不同的肿瘤不一样,甚至每个肿瘤都会不同。而且相比实验室里的肿瘤细胞系,真实的肿瘤异质性更高。所以,这个药可能可以杀死所有癌细胞吗?就算AOH1996靶向的PNCA在很多肿瘤里可能都有促进癌细胞生长的作用,也要面对各种异质性,以及各种潜在的抗药、逃逸机制。怎么可能对所有实体瘤都有效?连论文本身都没这么说。文章里还有另一个模型:该小鼠肿瘤模型里单独使用AOH1996,小鼠生存时间(橙色)和不用药(黑色)类似,只有和另一个化疗药物(CPT-111)合用(深蓝色)才获得更长的生存时间。综合这些,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研究展示了一种潜在新药的机理,也显示在一些肿瘤模型中有作用。但这离真正实用还差得很远,而且更不是什么杀死所有实体瘤。论文最后都提到:We
2023年8月3日
其他

美国CDC应对洪涝的建议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这两天国内很多地方都遇到了强降雨天气,带来了巨大的洪涝风险,即便是一些城市的居民也可能会面临大量积水的威胁。美国CDC与FEMA都有不少应对洪涝在内的各种自然灾害的建议,现摘取CDC的一些主要建议供参考。面对洪涝或积水,CDC的第一条建议是:Don’t
2023年8月1日
其他

间歇性断食可以长期减重,但你耐得住与现代社会的断舍离吗?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现代社会有两个永恒的焦点:什么好吃和如何减肥。当各种网红食品令你目不暇接时,也有同样多的网红减肥法让你不知如何选择。如今你告诉别人减肥就是管住嘴迈开腿,别人心里都不是骂你“废话”,而是骂你“没文化”。为什么?管住嘴,那么多种管住嘴的食谱哪种好啊?有人说生酮好,有人说paleo(原始人饮食)好。你以为管住嘴是不吃吗?太落伍了,如今管住嘴也是研究吃什么。迈开腿,那么多种迈开腿的方式,哪种好啊?有氧,无氧,耐力训练,HIIT(高强度间歇训练)?连迈开腿的姿势都没搞清楚,你让我怎么迈啊?言归正传,如今确实各种减肥方法让人眼花缭乱,对很多真心需要也想控制体重的人来说,不免担心一些听上去特别洋气的方法靠不靠谱,是不是只是一种中看不中用的“快时尚”或fad。而间歇性断食(intermittent
2023年7月25日
其他

“一意孤行”的福岛核废水排放有被监督、核查吗?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关于福岛核废水排放,甚至扩展到任何福岛核事故处理相关的内容,我们经常会看到“一意孤行”等定语:即便是某些大部分时间比较正常的科普号,也会提到福岛过往处理的情况,让人担忧这次核废水排放是否真的靠谱:这种对是否存在独立监督、第三方核查的担忧是合理的。因为目前管理或者说负责清理福岛核电站——包括执行即将开始的核污水排放的都是东电,福岛核电站的所有者。存在明显的利益冲突。就像对于一个新药或者新疫苗的上市,我们希望看到严格、独立、透明的专业监管,而不是具有利益冲突的药企单方面新闻稿。我们显然不愿意只看到东电一方的分析。福岛核废水处理上,我们对独立监督的期望还更高,因为当地政府——日本政府,在这件事上也有潜在的利益冲突。凭日本政府盖章说没事,大家有疑虑很正常,我们需要看看有没有真正的独立监督,特别是国际上的核查。那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方面的信息。参考资料是来自日本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公开文件(1-4)。01福岛废水排放是否有监督?“核”事无小事,很多人可能会想,我们福岛核废水排放系列的上一篇文章(链接)提到的核废水排放模拟、检测乃至排放计划的制订都是日本以及东电做的。它们属于直接利益相关者,有没有其它监督程序,确认日本的检测数据是真实的,计划是可行的呢?其实日本政府提出福岛废水排放计划后就征询了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技术支持与检查。排放计划以及数据也都获得了IAEA的认可。还原一下核废水排放计划出炉的时间线,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看到这里面的监管、督察机制。福岛废水排放是整个福岛核电站处理的一部分。福岛核事故发生后不久,由于存储空间限制,东电就在2011年4月与5月分别将11.5万吨与30万吨受过污染的冷却水排入大海。此时福岛还没建立起处理核污水的ALPS系统,虽然东电是在所有污水里选择放射性较低的那些排放,但这些都是未经处理的核污水。如今日本确立的是必须通过ALPS处理到符合放射性物质排放标准(即总放射性比值1),而当时被排放的核废水该比值在100以上。网上提到东电过去单方面排放大量核废水,将大量放射性物质倾倒入海等,均是指2011年的两次排放。不过,如今核废水排放与当初的排放有很大差别。2013年福岛ALPS系统上线,开始了核污水存储与处理的过程。但ALPS没法移除氚这个氢的放射性同位素,处理后还是存在“得到”的氚水怎么处置问题。于是,日本在2013年-2016年建立了氚水工作组,专门分析如何处理福岛的氚水。也是这个工作组比较分析了五种氚水处理办法。该工作组也核实确认了从废水里分离氚不现实。在氚水工作组的基础上,日本2016年组建了ALPS废水处理委员会,该委员会在两个可行方案(液体排放入海和蒸汽排放入大气)之间,选择了排放入海这个执行与监测都更方便,也有更多先例的方案。以上的工作组和委员会都是技术专家构成,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如今的排放方案,基础是技术专业人员的研讨论证,不是东电或日本政府的单方决定。ALPS废水处理委员会的报告在2020年2月公布。在该报告公开后,日本政府举行了大量会议,包括与地方政府、农林渔业从业人员商讨。结合委员会的科学报告与各方意见,日本政府在2021年4月13日发布了福岛废水的基本处理方案(basic
2023年7月12日
其他

GLP-1网红减肥针的过山车:昨夜戒烟戒酒皆可,今日致癌自杀都有可能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减肥针应该是关注度最高一个药物,像最当红的司美格鲁肽,一举一动都是牵动人心。一会是网上到处种草,心得体验满天飞,一会是医药界各种新GLP-1药物的新闻,大多是吊打司美格鲁肽没商量。再之后,各种减肥针在NASH(非酒精性脂肪肝炎)、阿尔兹海默、戒烟戒酒中可能有效的新闻频登头条,简直是向另一个以糖尿病起家的神药二甲双胍看齐。只不过这减肥针越来越像玩的就是心跳,不久前欧洲药监局(EMA)宣布要关注GLP-1药物的甲状腺癌风险,引得网上一阵担忧。今天EMA又宣布因为诺和诺德的GLP-1药物报告的几例自杀风险案例,会开始特别关注:估计又要引起网上一阵热议。每次看到各种GLP-1的消息,都让我不由得打开自己的草稿箱,看着压箱底好久的几篇减肥针文章,思考该什么时候发,是不是又需要修改:奈何,咱内容更新怎么都没新闻变化快。只好趁着今天GLP-1负面新闻的东风,为准备发这些GLP-1减肥针的正经科普做做广告,顺便说说最近那些惊人的新闻头条。先说让GLP-1减肥针看上去像神药的那些个新闻,什么戒烟戒酒戒毒,治疗NASH、阿尔兹海默。如今的GLP-1减肥针都是GLP-1的类似物,人体内会刺激GLP-1受体。后者分布极广,在不同地方有不同作用。减肥的主要机理是脑部的GLP-1受体被刺激后能抑制食欲,减少食物摄入后自然减肥了。从这个角度看,戒烟戒酒戒毒都有一定可能,说不定就是抑制了你的欲望。但是否真能有效特别是长期的效果,还不好说。毕竟成瘾涉及复杂的神经系统机制,GLP-1药物在这里能起多大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NASH是代谢类疾病,GLP-1药物明显在改动能量代谢,而且肥胖还是NASH的重要风险因素,这里面可能存在致病机理的重合。但和上述“戒”一样,需要研究。阿尔兹海默更是如此。其实仔细看相关研究原文,就会发现报道GLP-1药物可能有上述作用都是比较早期的研究(NASH可能临床试验推进稍微快一些,但也属于早期试验,另外NASH也有过很多药物后期临床试验失败,没必要激动太早),需要进一步证实。当然,这些研究都很有意义。不过,大家不妨想一下为什么GLP-1药物各种稀奇古怪的疾病都开始尝试了?不仅是上述提到的机理可能和其它疾病有重合,另外很大一个原因是这玩意儿安全。GLP-1药物用于二型糖尿病超过15年,减肥应该有8年。一方面积累了很多安全性数据,另一方面,注意,这玩意儿是减肥用了8年,绝对不容易,比你坚持减肥8个月还不容易。减肥从药物开发角度看是一个安全系数要求非常高的方向。你可能对过秤时多了半斤都非常纠结,但对药品监管机构来说,你多个十斤它都不在乎。为什么?因为你胖是你的事情。你再是肥的痛苦,短期内大概率不会因为肥胖而存在生命危险。等你胖得得心脏病了,可以用治心脏病的药,得糖尿病了,可以用糖尿病得药。没有药帮你减肥对监管机构来说不是问题。但万一有个帮你减肥的药,用了后出安全问题了,那就成监管机构的大问题了。医学角度的减肥——治疗肥胖症,近乎于给一个完全健康的人用药,安全系数必须得高。GLP-1类药物能拿下减肥的适应症,还混了快十年没挂,其实就证明这类药安全系数真不错。且慢,安全系数好,怎么还一会甲状腺癌一会自杀的?其实这些都是我们对减肥药物高度关注安全性带来的谨慎态度:任何风吹草动,都得细细查验。GLP-1药物一直有甲状腺癌的警告。原因是在大鼠里使用GLP-1类药物,出现了随剂量增加而提升的甲状腺癌风险,特别是甲状腺髓质癌。但在人体使用中目前还没观察到这一风险。不过出于谨慎,GLP-1药物包括最网红的司美格鲁肽,都有甲状腺癌的警示标签,有此类肿瘤家族史或风险较高的人群(如多发性内分泌肿瘤人群)不宜使用。前些日子欧洲药监局提出警惕甲状腺癌风险,还真不能算意外。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个背景:那就是司美格鲁肽这些GLP-1药物不是只在中国成为网红,在欧美也是因为减肥作用而非常风靡。用的人越来越多,还有很多人可能是超适应症使用——比如不属于肥胖症的也在用来减两斤,自然会让药品监管部门更加警惕,想要加强不良反应数据的收集,明确风险,包括既可能有又一直不确定的甲状腺癌风险。这次的监察自杀风险也是类似。EMA发出警告,是因为冰岛出现了两例使用者有自杀想法,一例自伤。对于减肥药物来说,自杀都是非常需要关注的,因为肥胖症患者本身可能会在这方面存在更高的风险,药物干涉时也容易遇到问题。司美格鲁肽用于减肥时和其它减肥药物一样,药品标签上都提到在有自杀想法或尝试历史的人群应避免使用,如果用了也要加强观察。这次EMA提到案例既包括诺和诺德的上一代GLP-1药物利拉鲁肽,也包括现在当红的新一代药物司美格鲁肽。因为案例都是诺和诺德的产品,EMA的审查还没有扩展到其它GLP-1药物。目前市场上除了诺和诺德上述两个产品主要是礼来的两个药物,不过礼来的药目前均未批准用于减肥。但EMA也会考虑是否该扩展到所有GLP-1药物。实际上这些都是出于药品监管必要的谨慎,特别是面对减肥这样关注度极高,滥用风险也极高的适应症。那些正因为疾病而使用司美格鲁肽等GLP-1药物的人,不必为此过度紧张。但另一方面,很多对减肥针有着毫无必要的热情的非肥胖人群,也可以稍微冷静一下。司美格鲁肽等GLP-1减肥针,减肥适用的人群是BMI>30或大于27同时伴随有其它肥胖相关基础疾病。很多人与其纠结于是否该用社交网站上种草的减肥针来减掉一两斤体重,不如试着接受真实的自己,别去在意影视剧、广告、拍照美颜神器宣扬的根本不切实际也不健康的外貌体型。打个广告,GLP-1药物的正经科普很快就会放出,欢迎关注。订阅关注防失联也别忘了备用号参考资料https://www.fiercepharma.com/pharma/novo-nordisks-glp-1-drugs-under-review-europe-after-suicide-flags-raised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51568/原创不易
2023年7月11日
医疗新闻

佑安医院研究人员质疑湘雅真实世界研究:阿兹夫定真是神药吗?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之前分析过湘雅医院几位研究人员不懈余力地用同一批在湘雅住院的新冠患者数据,左比比,右比比,发了三篇论文论证阿兹夫定在新冠住院患者中有效,不仅有效,还比P药更有效。而我们检验数据时发现这同一拨患者的数据,在几篇论文中多有矛盾,使得这些研究可靠性颇为可疑(疑似造假!撕下阿兹夫定在真实世界中有效的画皮)。其实对这些阿兹夫定的奇效研究心存质疑的远不止我们,2023年7月5日,北京佑安医院的研究人员在湘雅医院系列论文的期刊之一——J
环境

福岛核废水排放会摧毁太平洋吗?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有人问福岛核废水排放是不是很危险,新西兰老百姓是不是已经开始检测核污染了。对此,我的反应是:新西兰老百姓咋样我不知道,不过我知道,想练习心脏强度,用中文检索福岛永远不会错:心脏没点强度,没等日本排放核废水,先被这些个记者、“专家”们吓死了。福岛核废水排放到底是怎么回事?排放出来的核废水有多“核”?会威胁整个北太平洋吗?我们今天就来看看福岛核事故发生12年后,核废水摧毁太平洋的威胁是否属实。参考资料包括日本政府经济产业省在2021年公布的福岛核废水处理策略(参考1),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相关报告(参考2-4)。01为什么要排放“核废水”?福岛核事故发生于2011年3月。自事故发生后,各种核污染的谣言传播得比核污染厉害多了,例如有段时间大家去抢购碘盐。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故的清理工作不断前进,这些传言也逐渐谈了下去。可为什么“突然”又要排放核废水了呢?是不是事故处理根本没完成,或者福岛又遇到什么危机了呢?如果看一些阴谋论,确实如此,什么核污水远超想象,周围不断有污染等等。但首先,我们要明确现在福岛还没有排放“核废水”,2023年6月12日,福岛做了排放的模拟——排放淡水,以确定系统运转正常。所以一些报道说核废水被排入海,已经造成污染等等,都有误导嫌疑。如今模拟排放没问题,实际排放可能在7月开始。其次,核废水排放在多年前就经过科学论证后确认,不仅是日本组织的专家们论证过,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专家组也认可。看排放的核废水来源。在福岛核事故发生后,需要不断向核电站内融化的核料与核废料注水来冷却,阻止核反应。这些“冷却水”就会被污染。除此之外,由周围环境渗入的地下水以及落在损坏反应堆上的雨水,也都会被污染。上述“污水”也就成了核废水的来源,而且这些“污水”自核事故以来每天都在产生。福岛核电站的所有人也是管理者——东电,当下对这些核废水的处置方式是经过一个叫ALPS(advanc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