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动态杂志

其他

樊浩 || 伦理文明观:“非常伦理”的“最后觉悟”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伦理文明观:“非常伦理”的“最后觉悟”*樊浩(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本文来自《哲学动态》2023年第2期“中国哲学知识体系构建:‘非常伦理’与人类未来”栏目【摘要】当今世界,“文明的冲突”根本上是文明观的冲突。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宣示人类世界从诸文化实体的关系、人类与宇宙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与自身的关系全景式地进入“非常时代”,遭遇“非常风险”,期待“非常伦理”。“非常伦理”有“非常伦理智慧”“非常伦理形态”“非常伦理觉悟”三个层次。人类社会发展史和个体生命发育史表明,伦理是人类文明的原色和理想,但在现代性文明中已然迷失。面对“非常时代”关乎“种族的绵亘”的“非常”挑战,亟待推进“非常伦理觉悟”,进行文明观的伦理革命,其要义是使人类和人类文明学会“为伦理思考所支配”,实现伦理文明观的回归与重建。伦理文明观是文明内部诸要素关系的价值生态的文明观,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国家与国家关系以及诸文化实体关系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观。伦理文明观的“非常伦理觉悟”,具有“最后觉悟”的文明史意义。【关键词】非常时代
2023年3月7日
其他

杨国荣 || “非常伦理”的道德内涵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非常伦理”的道德内涵*杨国荣(西北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本文来自《哲学动态》2023年第2期“中国哲学知识体系构建:‘非常伦理’与人类未来”栏目【摘要】“非常伦理”既与“应当做什么”和“应当如何做”的一般伦理问题相联系,也关乎“日常”与“非常”之辨。“非常伦理”和“日常伦理”都关涉伦理学的一般特点,包括德性与规范之间的统一。以“非常伦理”为关注之点,其意义不仅无法与一般的价值原则和普遍的道德规范相分离,而且涉及这些普遍原则的具体落实。在伦理学上,原则的普遍性和原则的落实,关乎形式与实质的关系问题。不管是日用常行,还是日常生活之外具有不确定性的生活领域,都需以普遍价值原则为引导。判断一种伦理原则的正当与否,不仅需要视其价值意义,而且应当同时关注其正面的价值意义是否得到具体落实。从行为过程和道德规范的互动来看,广义上的行为制约还关乎权力与权利之间的关系。不管是权力还是权利,都既与日用常行相关又超乎日用常行之外。以伦理学为视域,人类不仅需要约束权力,而且应当约束权利。在更广的意义上,“非常伦理”中的“非常”关乎科技领域,“非常伦理”则相应地需要讨论其中的伦理问题。科技活动既与人的日常存在相关,又不限于人的日用常行。通过对人体增强、人工智能的分析,可以更进一步理解“非常伦理”及其意义。【关键词】非常伦理
2023年3月2日
其他

新刊概览 || 《哲学动态》2023年第1期目录与摘要

中国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唯物史观视域中的政治正义及其实践理路王岩
2023年1月31日
其他

回顾 || 《哲学动态》2022年第1—12期总目录

张汝伦(12.48)贺麟先生对中国思想中“理性”与“自由”的理解李文堂(12.53)化境与会通:贺麟与斯宾诺莎哲学韩东晖(12.57)“法自然”与“辅自然”:老子“自然”概念的两层分疏
2022年12月31日
其他

学人访谈 || 实现我们时代的哲学转轨——访陈志良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编者按】《哲学动态》“人物专访”栏目始自1988年。根据各个时期哲学事业的发展态势,栏目遵照现实关怀、学人关怀和学术关怀的宗旨,致力于对哲学各二级学科中具有良好学术影响力和较高学术地位的学者进行访谈,提出具有方向性和引导性的学术创见。受访学者们曾亲历并见证了各个时期哲学发展转型的基本面貌,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背景探讨了哲学重大热点和焦点问题,极大推动了当代中国哲学思想从反思到构建这一自信意识确立的进程,产生了广泛且深入的影响,成为思想与时代互动的典范。自2021年10月起,《哲学动态》杂志公众号推出“学人访谈”栏目,辑录与解读学人们的思与想。栏目中的每一篇访谈都是对学术进步的忠实记录,我们也力图让栏目中的每一位受访者的思与想带给读者新的思考和新的启发。他们是时代的同路人,也是时代的参照系,更是时代的路标。作为后辈,我们捡拾了前辈的思与想,在阅读中触摸他们思想的经纬;我们亦会再次被他们的思想点亮,并为之兴奋。同时,点亮也是一种邀请,为了让更多的思想者加入这传递光亮的队列,循着这光亮继续思想,唯愿能走得更远,直到更广的时代。实现我们时代的哲学转轨——访陈志良教授本刊记者本文原载于《哲学动态》1989年第6期学者介绍:陈志良(1945.9—2012.12),中共党员。1967年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82年获哲学硕士学位,198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哲学原理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现时代与现代思维方式》(获“光明杯”奖)、《思维的建构和反思》、《邓小平哲学思想研究》(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获国家教学成果奖)、《邓小平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中国佛家》、《与先哲对话》、《荒野的沙沙声—与先哲论道》、《数字化潮》等。主编“十家九流丛书”、“世纪新纪元丛书”、“新世纪科普热点丛书”、《漫画诸子百家》、《中华圣贤大典》等。发表论文《非系统理论》《主体性原则》《论作为创造性思维的荒诞》等200余篇。PART.1
2022年6月10日
其他

赵金刚 || 何心隐“友伦”诠释的哲学维度及其现代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何心隐“友伦”诠释的哲学维度及其现代意义*赵金刚(清华大学哲学系)本文来自《哲学动态》2022年第4期“中国哲学的创造性发展和创新型研究”栏目【摘要】何心隐抬升“友伦”在五伦中的地位,认为经由“友伦”成立“孔氏家”可以促进五伦的整体实现。何心隐对友伦的论述,不能仅从实践意义上来看,还要看到其背后的形上学向度。一方面,他从“拟天地之交”的角度来诠释“友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其对“友伦”的诠释内在于阳明学乃至泰州学派“万物一体”的思想结构当中,“万物一体”才是何心隐乃至整个泰州学派对朋友关系论述的理论根基。特别是,只有注意到了“万物一体”与“友伦”的关联,才能将何心隐的论述与从绝对的个体出发而建立的朋友关系区分开来。何心隐的“友伦”叙述关切到晚明人与人之间由于流动性增强而出现的陌生化倾向,基于“万物一体”的哲学前提,为陌生人之间交往的“再伦理化”,以及从中开显出当代儒家解决陌生人伦理提供可能。【关键词】朋友
2022年5月16日
其他

李建华 || 当代中国道德心理学研究的进路、出路与回路——兼评李义天的《美德之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当代中国道德心理学研究的进路、出路与回路——兼评李义天的《美德之心》李建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本文来自《哲学动态》2022年第4期“中国哲学知识体系建设”栏目【摘要】仅就当代中国道德心理学研究的现状来看,其研究进路大致有德育心理学、道德哲学、实验伦理学和美德伦理学等四种进路,从而造成了道德心理学研究的分化现象。但无论研究进路有多少,其根本出路在于,立足当代中国的伦理道德实践,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道德心理学体系,可具体化为道德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道德心理学研究的“原点”或“回溯点”就是道德本身的心理基础,或支撑起道德的心理。在“原点”上,道德的心理与心理的道德是同一或同构的,这也就决定了道德心理学需要开启综合而又不失自身独立学科品格的研究之路。《美德之心》为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关键词】道德心理学
2022年5月5日
其他

陈德中 || 罗尔斯的正义理论:现实的还是乌托邦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罗尔斯的正义理论:现实的还是乌托邦的*陈德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本文来自《哲学动态》2022年第3期“罗尔斯研究”专栏【摘要】秉承《正义论》中“理想理论—非理想理论”的划分,罗尔斯在《万民法》中进一步将自己的理论拓展为“现实乌托邦”。该主张为其正义理论赋予了面向“现实的”维度,也让一些学者认为罗尔斯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不过,罗尔斯始终坚持“理想理论的优先性”命题,主张稳定性依赖于“向着理性善的收敛”,也即向着未来收敛。因而,他的理论旨在用一种逻辑的可能性或理由的可能性来否定“此时此地”这样的经验的可能性或事实的可能性。罗尔斯的正义理论聚焦于未来,而非拘泥于当下。他的理论首先(并且最终依然)是乌托邦的。【关键词】现实乌托邦
2022年4月15日
其他

学人访谈 || 现象学与跨文化研究——访德莫特·莫兰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编者按】《哲学动态》“人物专访”栏目始自1988年。根据各个时期哲学事业的发展态势,栏目遵照现实关怀、学人关怀和学术关怀的宗旨,致力于对哲学各二级学科中具有良好学术影响力和较高学术地位的学者进行访谈,提出具有方向性和引导性的学术创见。受访学者们曾亲历并见证了各个时期哲学发展转型的基本面貌,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背景探讨了哲学重大热点和焦点问题,极大推动了当代中国哲学思想从反思到构建这一自信意识确立的进程,产生了广泛且深入的影响,成为思想与时代互动的典范。自2021年10月起,《哲学动态》杂志公众号推出“学人访谈”栏目,辑录与解读学人们的思与想。栏目中的每一篇访谈都是对学术进步的忠实记录,我们也力图让栏目中的每一位受访者的思与想带给读者新的思考和新的启发。他们是时代的同路人,也是时代的参照系,更是时代的路标。作为后辈,我们捡拾了前辈的思与想,在阅读中触摸他们思想的经纬;我们亦会再次被他们的思想点亮,并为之兴奋。同时,点亮也是一种邀请,为了让更多的思想者加入这传递光亮的队列,循着这光亮继续思想,唯愿能走得更远,直到更广的时代。现象学与跨文化研究——访德莫特·莫兰教授罗志达(访者单位: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本文来自《哲学动态》2022年第3期“国外学者访谈录”专栏(注:本访谈中,有关德莫特.莫兰教授的照片均由访者罗志达老师提供,特此表示感谢。)德莫特·莫兰(Dermot
2022年4月11日
其他

陈霞 | “中西哲学比较参证、融会贯通”——论贺麟对中国哲学的创新性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中西哲学比较参证、融会贯通”——论贺麟对中国哲学的创新性研究陈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本文来自《哲学动态》2022年第1期“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专栏【摘要】贺麟的中国哲学研究有着清晰的时代问题意识,体现出面对现实、应对危机和立足传统、改革道德、华化西哲、转向现代以及深入论证、缜密分析等特点。他吸收诸子百家及西方哲学,将中西有关“心”的理论有机结合,创建了新的心学体系;对“理”“知”“知行关系”等进行了新阐释,提出了新的体用观,以及自利利他、遵守法律、尊重信仰、崇尚艺术等新道德。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他赋予中国传统哲学概念以新的内涵,重新激活它们,丰富了传统哲学的内容和表达形式,增强了传统命题的论证性,在保持民族性的基础上发展了其思辨性。这是对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构建当代的中国哲学、推动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具有启发意义。【关键词】比较参证
2022年2月23日
其他

《哲学动态》祝大家元宵节快乐! || 专题研究:“人类世”与未来哲学 || 孙周兴 | 何为哲学的转向——关于《人类世的哲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编者按】在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之下,人类活动已经深刻地影响了地球的运动,因此,地质学家建议把1945年界定为“人类世”的开始,这一概念的意义并不局限于地质学,它足以引起每位关心人类命运的哲学家的重视。如何从哲学上理解人类今天的历史处境,对当前这一文明大变局进行研判?站在从自然生活世界向技术生活世界转换的时期,哲学又应如何自我调整,走出一味怀旧、复古的情绪,更加积极地面向未来,让未来成为哲思的准星?孙周兴教授在2020年出版的《人类世的哲学》中综合其近年的思考,发表了独到的见解。他指出,我们已经进入“技术统治”的时代,文明已经发生了“断裂”,自然人类精神表达方式和价值系统瓦解、崩溃,因此必须启动一种新的生命哲学,重建技术生活世界的基本经验,这种“未来哲学”是一种实存哲学,它将具有世界性、个体性、技术性、艺术性。针对这一主题,本刊特约请7位学者,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等不同视角展开笔谈。从中可以窥见中国哲学学人对人类命运和哲学未来方向进行前沿性思考的能力,把握时代、与时俱进的精神,以及书写未来新哲学的决心和努力。何为哲学的转向——关于《人类世的哲学》孙周兴(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本文来自《哲学动态》2022年第1期“‘人类世’与未来哲学”专栏在《人类世的哲学》这本书中,我试图通过十二个有关“技术与未来”的主题报告,探讨今天人类文明的状态和未来可能性。这本书内含着一个动机,就是试图稍稍纠正一下当今学术界、理论界的复古偏好和保守倾向。如今在中国学界,这个势头可能过于强大了,古典主义和保守主义受到追捧,而且吸引了许多年轻学人。中西古典研究成为热门,当然有利于汉语学术积累和学术事业的推进,也可谓成绩斐然,这是有目共睹的。但大家齐刷刷往后看,我觉得还是有些问题的,至少是不全面的,不合“艺术人文学”特别是艺术和哲学的当代性使命。我们既要回望,更要前瞻。是的,我当然同意,回忆和保存是自然人类本能性的精神要素,所以人文科学一直都是“历史性的”,是狄尔泰所谓“历史学的人文科学”;是的,我当然也同意,面对居统治地位的技术工业,今天人类需要通过人文科学/艺术人文学进行抵抗,而传统的自然人类精神表达体系及其成果也完全可能成为这种抵抗的力量。尽管如此,我们必须看到自然人类精神体系走向衰败和技术人类新文明产生的现实,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在此文明转换中,传统价值已经不能有效地构成新人类文明的世界经验;若要在新世界焕发生机,人文科学/艺术人文学恐怕需要有一次重新定向,需要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向。何为哲学的转向?何谓“未来哲学”?为何哲学要变成“未来的”了?我认为必须从人类文明的大变局中来体认这一点。人文学者们多半固守传统人文理想,甚至抱持“乐园假设”(即乐园—失乐园—复乐园模式),在我看来主要是因为未能有此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确认无可挽回的文明大变局。在过去的二三个世纪里,由欧洲发起的技术工业和资本商业体系,已经完成了人类文明的断裂性的根本转变。我们也必须正确认识这种“断裂”——也许用海德格尔所讲的“转向”(Kehre)是适恰的。此所谓“断裂”并不是瞬时突兀完成的,而是渐渐实现的,经历了两个世纪的能量积累,就仿佛人们拗一根竹子,用力之后,起初只是绽露出一道道裂痕,但依然裂而未断,断裂之后也还连接在一起,并非断为完全分离的两截。从“自然人类文明”到“技术人类文明”的“断裂”经由1945年8月原子弹爆炸而得到了最后的确证。地质学家们主张把1945年设为“人类世”(anthropocene)的开端,后来一些当代哲学家(如德国哲学家施洛德戴克、法国哲学家斯蒂格勒等)也开始谈论“人类世”。所谓“人类世”的地质学含义是,今天人类的所作所为前所未有地影响到地球本身的存在和活动了,这种影响在地层上留下了各种明显的证据。而在哲学和人文学意义上,这种被标识为“人类世”的断裂被叫做“历史的终结”,也被叫做“人的终结”。“人类世的哲学”应当是另一种哲学。因为文明进入断裂,技术生活世界对于哲思的要求变了。传统哲学和传统宗教是自然人类精神表达的基本方式,其基本特征是我所谓的“线性超越”,也就是在传统线性时间观基础之上的生命经验和世界理解。传统哲学和传统宗教当然也在历史进程中发生变动,并没有恒定不变的文化因素,但线性时间观保障了传统哲学和传统宗教的线性渐进式变化。只有到了技术工业时代,传统线性时间观以及以此为基础的自然人类精神表达体系进入裂变之中,终于在尼采那里被宣告为“上帝死了”——现在用我的说法,尼采这个虚无主义命题的意思就是:自然人类精神表达方式和价值系统瓦解了。而如上所述,这种瓦解和崩溃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才宣告完成的。海德格尔在此时此际宣称“哲学的终结”和“思想的兴起”,这种“后哲学的思想”对应的是裂变后的技术生活世界的哲思,它大概就是我们讲的“未来哲学”。“未来哲学”起于时空经验、特别是时间经验的嬗变。作为自然人类精神表达方式,传统哲学固守线性连续的历史之维,追本溯源是它的基本任务,这时候的哲学当然不是“未来的”。然而,在“断裂”或“转向”发生之后,在“自然人类文明”转变为“技术人类文明”之后,哲学的定向就得相应地改变了,“过去的”哲学就不得不转向“未来的”哲学了,因为线性的自然流变不再是主导性的时间经验,“未来之维”变得越来越重要了。我们看到,在19世纪中期以来的现代哲学和人文科学中,传统的线性时间经验以及与此相关的科学进步意识已经被消解掉了,一种非线性时间经验的重塑以及与之相随的非抽象空间经验的变异,已经构成“未来哲学”的准备性步骤。在我看来,尼采“永恒轮回”学说中包含的时间经验,前期海德格尔的“未来/将来时间”观以及后期海德格尔的“时—空”之思,都可归属于此。这些在《人类世的哲学》中都有所涉及,但显然未及深入,是我今后几年要开展的一项工作。大家知道,我长期以来做了许多尼采和海德格尔的翻译工作。我主编的中文版《尼采著作全集》共14卷,已出6卷;我主持的中文版《海德格尔文集》30卷已完成,但计划还得补8卷,整个工作量巨大。我虽然也写过几本“专著”,但量不算多,而且也以引介和阐释为主,如《未来哲学序曲》是关于尼采哲学的,更早的博士论文《语言存在论》是关于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后哲学的哲学问题》则是一本文集,出发点也还是海德格尔。这几本书都写得比较拘泥,主要是“跟着说”。而在《人类世的哲学》里,我第一次变得比较任性和放松,试图给出一些新的概念和新的理解,比如我把“上帝死了”理解为“自然人类精神表达体系”的崩溃,又比如试图摆脱“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的“技术命运论”,可能也是一个新鲜的概念,还有与“线性时间”相对的“圆性时间”,以及与“虚空空间”相对的“实性空间”,等等。这些差不多是我所谓的“未来哲学”的基本概念,有的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界定,有的还没想得特别深,总之还是比较开放的。确实我最近几年里心态发生了许多变化。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近些年我较少做学术翻译了,而是更多地去关注当代艺术和技术哲学。一方面是因为,我已经把尼采和海德格尔的重要著作译完了,剩下的译事只是为了完成自己承担的项目;另一方面是因为,我认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加速发展,在不远的将来,人类各种民族语言之间的翻译(包括学术翻译)将不再是人力的事,而是智能机器的工作。关于这个判断还有不少争议,这里也不便多说;我想说的是,人心和人生终归是要变的,不变就不对了。好比近些日子里,我特别喜欢提出一些口号式的句子,其中有三句非常重要,望在此与大家分享。第一句:世界变了而你还没变。这是我最近一个报告的题目。这大概也是我写《人类世的哲学》这本书的原初动机。世界变了,你还没变,这就有问题了,有时候甚至会产生很大的问题,会错乱的。以不变应万变,在今天恐怕是不可能成功的了。世界已经变得零乱、矛盾,日渐碎片化、多元化了,用单一尺度衡量事物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是我们看到,许多人(包括一些人文学者)还没有走出传统的生活世界,还总用老旧的心思习惯和传统的单一尺度来衡量这个碎片化的世界里的人和事,因此经常会自己打脸。比如,我们都看到在新冠疫情期间,围绕几个热点问题和公众人物,许多家庭成员之间闹翻了,同事或朋友之间闹翻了。我的微信朋友圈有一个大学同学群,一直都还安稳和睦无聊,但最近因为中美关系引发了激烈争执,结果有同学宣布退群了。如果每个人都采取单一尺度或原则,而事情本身却不是单一的,而是繁复的和冲突的,那么闹翻和退群是必然的,崩溃也是难免的。为什么现在人群中精神病患者越来越多了?主要原因即在于此。第二句:人的科学的时代到了。我没说“人文科学”,而是说“人的科学”——这原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一个说法。现如今最热闹的科学/技术,即人工智能和基因工程两大热门,都是关于人的科学,都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科学”,我们不得不承认马克思他老人家的先知。但我认为,现在我们更应该把这两门“人的科学”称为“人类技术工程”或“人类技术学”。除了“人类技术工程”,我们还必须加上一门人文科学,更好的说法是“艺术人文学”。今天的时代已经进入到人工智能、基因工程、人文科学这三门科学(实质上是两门,即我所谓的“人类技术工程”与“艺术人文学”)的贴身肉搏当中,这是人类文明和人类知识体系的最后一场“肉搏”,是“最后的斗争”。在这个意义上我想说,艺术人文学(人文科学)的时代到了,我们必须参与其中。而要参与这“最后的斗争”,艺术人文学还得重整旗鼓,重新定位和定向。第三句:无论这个世界好还是不好,我们必须把它理解为好的。从艺术人文学/人文科学的角度看现代技术和技术工业文明,多半会得出悲观和虚无的结论。一方面,技术工业可以说是传统人文科学的“杀手”,正是技术工业导致传统人文价值的沦丧,两者分明构成了一种“敌对”的关系;另一方面,技术工业的几大部门(核武核能、化学工业、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为人类带来的巨大风险都可能是灭顶之灾,反技术的立场和技术悲观主义的姿态显得十分自然,属于自然人类面对技术风险时的天然反应。我在《人类世的哲学》中试图从海德格尔出发,阐述一种中性的、既不乐观也不悲观的“技术命运论”。但这是容易被误解的。此外,当我主张当代艺术以及一般而言的艺术人文学/人文科学的意义在于“抵抗”时,我得承认,其中透露出来的情绪也还是偏于悲观的。也许正因为这样,一位朋友曾对我说:你现在好像已经成了“左派”。这当然是误解了。我想根本上我是一个中庸的人,在思想姿态上我一直愿意接受海德格尔所说的“二重性”(Zwiefalt)思想。悲观与乐观,消极与积极,解构与建构等,我都愿意采取“二重性”的理解。必须注意的是,所谓“二重性”不是“二元对立”,而是一种差异化的交织和紧张的运动。传统哲学的“二元对立”习惯本质上是“同一性思维”,而海德格尔意义上的“二重性”却是阿多诺所说的“非同一性思维”。我认为这是海德格尔的致思特征,也是他留给当代哲学的重要思想遗产。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可能理解尼采的“积极的虚无主义”。尼采的意思大概是,世界和生命终究虚无,但这不是否定生命、放弃生活的理由,而恰恰是我们积极生活的理由。这就是我在最近一个报告里的话:无论这个世界会怎么样,会不会变好,我们都必须把它理解为好的。要不然,在自然人类的精神理想破灭之后,我们不是生无可恋了么?上面这三句话的意思,多半也包含在我的《人类世的哲学》中了,或者可以说,它们构成了《人类世的哲学》的基本情调。微信号:zhexuedongtai微信编辑:高思达
2022年2月15日
其他

陈承茂 |《摆脱贫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摆脱贫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陈承茂(福建红色记忆人文研究院)本文来自《哲学动态》2022年第1期“人民至上”栏目【摘要】《摆脱贫困》高度重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指导作用,蕴藏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道理,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有益探索。其鲜活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当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时,主观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就体现在全面地、历史地、辩证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由此凸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在当今时代依然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关键词】摆脱贫困
2022年2月7日
其他

樊黎 | 哲学是一种神圣的疯狂吗——柏拉图《斐德罗》与《理想国》中的灵魂学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哲学是一种神圣的疯狂吗——柏拉图《斐德罗》与《理想国》中的灵魂学说樊黎(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本文来自《哲学动态》2021年第12期“古希腊哲学”专栏【摘要】纳斯鲍姆在她对《斐德罗》的解读中挑战了把柏拉图看作伦理学理性主义者的传统观点。她认为《斐德罗》将哲学看作一种神圣的疯狂,修正了《理想国》等对话将哲学视为理性统治的生活的立场。通过对文本的仔细梳理,我们能够澄清《斐德罗》所谓“神圣的疯狂”和《理想国》所谓“理性统治的灵魂政体”各自的实质意涵:神圣的疯狂是灵魂向上接触真实存在时的剧烈动荡,灵魂政体则是灵魂向下在可见世界中建立的生活秩序。因此,《斐德罗》对神圣疯狂的赞美并非旨在修正《理想国》所推崇的理性统治。事实上,柏拉图对理性和哲学的看法比人们通常认为的更加复杂。【关键词】神圣疯狂
2022年1月25日
其他

陈学明 | 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哲学大智慧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学院)本文来自《哲学动态》2021年第5期“马克思主义哲学”专栏所用图片均来自网络
2021年6月1日
其他

孙小玲 | 说谎与自我义务——康德在说谎问题上的偏误

342)。与此相似,在《道德形而上学》中,康德指出,即使旨在一个真正善的目的,说谎作为致力于这一目的的方式“却由于纯然形式而是人对他自己人格的一种犯罪”(6:
2021年5月21日
其他

王立胜 |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下的毛泽东哲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本文来自《哲学动态》2021年第4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专栏所用图片均来自网络
2021年5月5日
其他

张祥龙 | 家的元居间性——人类应该如何造就自己的后代

北京大学哲学系)本文来自《哲学动态》2021年第3期“专题讨论:比较视域下的‘家’哲学”专栏所用图片均来自网络
2021年4月12日
其他

孙向晨 | 何以“归-家”——一种哲学的视角

generations)”。当生存面对“下一个”世代时,生存论结构就会呈现出另一番面貌。当然,不止是下一个世代,也要面对“上一个”世代。笔者将其概括为在“世代之中存在(being
2021年4月6日
其他

王新生 | 当代中国正义问题研究的现实逻辑与理论逻辑——《正义论》出版50周年引发的思考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来自《哲学动态》2021年第2期“专题讨论:罗尔斯正义理论的价值与限度”专栏所用图片均来自网络
2021年3月2日
其他

姚大志 | 罗尔斯的哲学遗产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社会学院)本文来自《哲学动态》2021年第2期“专题讨论:罗尔斯正义理论的价值与限度”专栏所用图片均来自网络
2021年2月28日
其他

何怀宏 | 生命原则与法律正义——从长时段看罗尔斯的正义理论

北京大学哲学系)本文来自《哲学动态》2021年第2期“专题讨论:罗尔斯正义理论的价值与限度”专栏所用图片均来自网络
2021年2月27日
其他

卡尔·米切姆 | 中国技术哲学研究应重视批判性

卡尔·米切姆(中国人民大学、科罗拉多矿业大学)/文王訚(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译本文来自《哲学动态》2021年第1期“研究笔谈:中国技术哲学创新之路”专栏
2021年2月8日
其他

新刊概览 |《哲学动态》2021年第1期目录与摘要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美国达特茅斯学院亚洲社会、文化与语言系
2021年1月26日
其他

新刊概览 |《哲学动态》2020年第11期目录与摘要

——论海德格尔1929年“费希特阐释”的结构与旨趣
2020年11月26日
其他

追寻“存在”重建形而上学——访侯才教授

问:在哲学基础理论中,形而上学特别是存在论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您近年研究涉及的一个主题。您能否就您曾提出的“重建形而上学”这一问题展开谈谈您的看法?“重建形而上学”的必要性和意义何在?
2020年3月30日
其他

这个时代何以再度唤醒“灵魂” ——重思迷魅、祛魅与再魅的理论谱系

Welt)”的原初论述,进而对“祛魅”理论的三种主要形态——韦伯、阿多诺及霍克海默、查尔斯·泰勒——进行比较性的阐释,最终回应三个根本问题:何谓灵魂消隐?灵魂如何消隐?灵魂真的消隐了吗?
2020年3月5日
其他

王阳明心学的精神与智慧

本文来自《哲学动态》2019年第11期
2020年1月22日
其他

中国青年哲学论坛(2019)暨第二届贺麟青年哲学奖征稿启事

(3)论文提交截止时间:请在2019年9月15日之前将论文以word格式寄至下列邮箱qingnianluntan2019@126.com,邮件主题标注“学者姓名+中国青年哲学论坛论文”。
2019年6月18日
其他

赵汀阳 | 人工智能“革命”的“近忧”和“远虑”——一种伦理学和存在论的分析

人工智能,所以他们并不采用哲学家从知识论借用的这种说法。也许更好的区分是图灵机和超图灵机。图灵机即机械算法机,逻辑-数学运算加上大数据资源,具有在有限步骤内完成一项能行构造(feasible
2018年5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