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点击图片深度阅读:《国家图书馆藏山川名胜舆图集成》限量首发首次完整公布百件秘藏画卷点击图片深度阅读:傅抱石画《屈原九歌图》《唐人诗意图》才情与诗性的交融扫码进入艺术野疯狂微店王世襄(1914.5.25-2009.11.28),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王世襄先生的主要成就集中在文物鉴赏、文物收藏、美术史研究、音乐史研究等几个方面。在这几个方面,他所取得的成就都璀璨夺目,至今仍引起无数人的敬仰。他在这几个方面的经验和研究成果,至今仍是各行方家之圭臬。有人说“21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不仅仅是夸张之谈。结识王世襄,实在是一种天缘巧合丨王世襄幼年丨王世襄壮年王世襄不仅是文物收藏大家,更是恩师罗哲文老先生多次在我面前提起的。两位老先生早在1944年,中国营造学社在四川李庄的时候就已结识,并将深厚情谊延伸一生。当年王世襄从燕京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南下求职时,正是由于有了正在四川李庄主持中国营造学社事务的梁思成先生的“收留”,才使他从求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遭拒的尴尬中得以进入中国营造学社。这里插一句,当年王世襄先生希望把他那些所谓的“老玩意儿”的东西教给罗老的公子罗扬,只是当时罗扬心思不在这上面。那些东西本来被称为老北京民俗,或者说是介于民俗与文物之间,后来因为王先生,把它们抬升到文物的层次。而这个贡献是世人公认的。丨王世襄与玩家朋友一起玩鹰鉴于王世襄先生是我们初步构思收藏家系列传记中唯一健在的传主,随即决定将《王世襄传》作为首选之作。于是,当我于第二天即2007年5月24日向罗老汇报这一选题时,罗老以一以贯之的支持态度表示了赞赏,随即还打电话向王老鼎力美荐了我,并特意向其提起我就是《梁思成传》的作者。丨李庄中国营造学社旧址内景非常巧合的是,就在这前一天即5月23日,王世襄在翻阅当天《中华读书报》上刊登关于《奇人王世襄——名家笔下的俪松居主人》一书的评论介绍时,在同一张报纸上他还看到了评介拙作《梁思成传》的文章,这不由引起了他的关注。所以,当罗老如此向他引荐之后,我便于第二天即5月25日顺利地敲开了芳草地俪松居的大门,拜访了这位一代“奇士”。丨王世襄著作“全家福”更巧的是,这一天是王先生九十三岁生日,我心里有些忐忑,也觉得唐突。王先生当时身体不是很好,一只眼睛已经失明了。我计划十五分钟左右,最多不超过半小时,跟王先生做一个简短的交流,然后就告辞。丨王世襄在家中书柜前(摄于1989年)王先生手里拿着第一版《梁思成传》,是一个黑色的封面,他说:“忠如,你为梁先生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这让我很惶恐。梁思成的弟子很多,在两院当院士的好几位,他的著作更是汗牛充栋,为他著书立传其实轮不到我。原本计划十五分钟的交流,但我几次想要站起来,又矛盾地坐了下来。王先生将个人人生的经历和收藏的经历讲了将近两个小时,令我大受感动。后来,我也有幸数次登门拜访王先生。王世襄与傅斯年1943年,已获的燕京大学文学硕士学位的王世襄离开北京城,南下求职;12月,抵达当时国民政府的陪都重庆,在故宫博物院办事处当面向马衡院长表达了自己热爱文物和博物馆事业的热切心愿。丨20世纪30年代的马衡对于王世襄的这一志向,马衡这位曾担任北京大学教授的著名金石学家,当即表示赞赏与接纳:“青年人有此志愿的不多,值得欢迎,如愿在故宫工作,可任秘书一职。”而当王世襄问及具体工作时,得知当时南迁的故宫文物都分散保存在四川乐山、峨眉山和贵州安顺的几个山洞里,一时还无法进行文物整理和研究工作,王世襄遂答复说:“请容许我考虑一下再决定。”王世襄之所以有此回答,是因为他觉得从事行政事务工作实在没有什么意思,与他从事学术研究的愿望大相径庭。几天后,当王世襄已经接受了当时主持中国营造学社事务的梁思成邀约后,遂巧妙地答复马衡院长说:“我先到梁思成先生那里学习古代建筑,待今后故宫可以开展研究工作时,希望能给我一个工作的机会。”马衡爽快地回答说:“那也好,将来故宫复原,肯定要增加人,那时你可参加。现在先去学学古建筑,今后在故宫工作也是用得上的。”就此,也算是奠定了王世襄与故宫博物院的爱恨情缘。不过,王世襄在接受梁思成先生邀约到中国营造学社工作之前,他求职的第二个机构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只是在此他遭遇了时任所长傅斯年直截了当的拒绝。对此,王世襄在回忆文章中曾多次提及:“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