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会

其他

卢志文:好学校的10大特征

好学校究竟长什么样?一所好学校具备哪些特征?如何办好一所学校?作为校长,不仅要脑中清晰,还要心中有数,更要脚下丈量。跟校长会(ID:xiaozhangclub)一起来看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卢志文的观察与总结,句句点睛。卢志文: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温州翔宇中学校长准确的自身定位“找准位子,办出样子,创出牌子”,是一所学校成长为好学校的“三步曲”。准确的自身定位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前提。学校定位,要遵循“四个客观”,即充分考虑:社会的客观要求、学校的客观基础、办学的客观条件和教育的客观规律。
2023年3月16日
其他

优秀教师管理课堂的66个细节,值得学习(收藏)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优秀教师以及优秀的管理者,会有耐心、有恒心从课堂内外出发,掌握教育教学的艺术,从而高效有效管理,智慧地促进学生成长。从细节出发,一窥藏在教学管理中的那些“小”细节吧。跟校长会(ID:xiaozhangclub)一起来看——01用心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教师上课时能熟记并且随时叫出学生的名字,学生就会感到获得了尊重,自然对教师产生了信任感、亲切感,这种情况下的教学效果往往会更好。
2023年3月9日
其他

我,“潜入”北京十一学校,被李希贵的改革震撼了 | 深度

“教育就是一个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所以在我们的校园里,迷恋着孩子们成长,我们要把学校变成一个孩子们向往的新学校。”李希贵卸任北京十一学校校长3年有余,这所走在改革前沿的学校依然是全国中小学校的标杆。一位好校长成就一所好学校。在数十年的校长生涯中,李希贵一直进行着“重新定义学校”的教育改革。执掌十一学校12年,他改革教学组织模式,取消行政班,开启选课走班的新模式;尽量让教学资源和教学场所靠近学生,让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将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成效后,教育部向全国推荐十一学校教改经验。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纷纷报道。很长一段时间,大家对于李希贵的教改成果津津乐道,仰慕者、学习者、追随者不计其数。但对于这所学校到底发生了什么,外界鲜有人熟知。有一群人,“潜伏”十一学校多年,记录并见证了一场看似静悄悄,实则惊心动魄的教育实验。他们中有媒体记者、学校发展顾问,还有多位追随李希贵的名校长。他们既是见证者,又是“粉丝”“外脑”和宣传员。图源:北京十一学校官网一部纪录片,记录学生“真实生长”2022年2月,一部名为《真实生长》的纪录片在腾讯视频上线。纪录片的镜头聚焦于十一学校三个不同性格、不同家庭背景的95后少年,将他们寻找内驱力的成长故事真实地呈现于大众眼前。纪录片播出后,网友们讨论最多的一句是:这样的教育离我们有多远?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发布,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是内容之一。同年8月,十一学校时任校长李希贵牵头,决定开展教学形式变革,以“选课走班”代替传统的班级制度,同时推出导师制、选修课等新举措。2011年,十一学校被确定为国家办学体制和高中特色发展改革试点。一所中学取消了行政班级,取消了班主任,撤掉了讲台,实施分层教学、走班上课;4000多名学生,4000多张课表;200余个社团,40余款校服——这样的教学变革引发了强烈的反响,讨论沸沸扬扬。十一学校也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这一年,媒体人粟国祥跟着记者团走进十一学校,以拍纪录片的方式进行长期跟踪、记录。粟国祥从十一学校高一新生中选出三名学生跟踪拍摄,看着他们从高一到上大学,再到出国读研及就业。2022年,粟国祥和导演张琳共同做成了纪录片《真实生长》。纪录片中,周子其通过辩论,与老师讨论文理分科对于学生发展的利弊;怀揣乐队梦想的“文艺女生”陈楚乔,在课堂上分享对摇滚歌曲的个人分析和看法;而从外地考来的“乖乖女”李文婷则在经历了“没人管”的不适后,也充分适应了这样的教育方式,成绩有了很大提升……三名学生的高中生活,正是“十一教育模式”的体现——自由、开放、成长。很多网友看过后纷纷羡慕,要是自己也能在这样的学校中长大多好!李希贵说:“我的教育理想是,让孩子自由呼吸、自主成长。只有一切为了学生,才经得住所有的追问……”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开放校园,作为媒体人的粟国祥能够“潜入”十一学校长达10年,记录这群素质教育实验下的孩子真实的成长经历。尽管纪录片反映的不是十一学校教改的全貌,但是从中可以看到年轻一代的孩子在想什么,日常怎么生活,面临怎样的困境,以及他们内心的期待和彷徨是什么。而作为学校教育,永远值得去关注他们,成就他们。而粟国祥认为,“十一教育模式”虽然还不是一个成熟完善的模式,也无法批量复制,但在“双减”政策之下,可以给家长们提供诸多参考样本。理想中的学校,亦代表未来教育的方向2007年10月,李希贵出任十一学校校长,从前任校长李金初手中接过改革的接力棒。“我们真正想做的,是为孩子营造一个适合成长的环境,让他们发现自我、唤醒自我,最终成为自我。”李希贵说。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究竟什么样?“这是一个充满选择的校园。”李斌数次走进十一学校,去发现、挖掘这所学校的与众不同,看到的是以下种种情形——十一学校创造学生对自己负责任的教育机制,把大量选择的机会还给了学生,引导他们学会规划和管理自己的时间。从2011年开始,高中部开始选课走班(初中部则推迟一年),学生每学期都得基于各自的现实与理想安排每天的课程表。而每天下午4点20分后的那一个多小时,则属于全体学生的自由时间,这使得社团活动变得前所未有的火爆。十一学校看起来像一家“教育大超市”,它的主要产品是课程,学生各取所需:4174名学生形成了1430个教学班,每人一张与众不同的课表;全校265门学科课程,只有17门属于必选;另有30门综合实践课程、75门职业考察课程和272个社团。这些枯燥的数字对应的是“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的课程体系,通俗地说,是努力实施面向每个个体的教育。学校设立了众多奖项,鼓励的是学生与众不同、追求卓越、敢于担当的领袖气质与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每年都有一批学生因为敢想敢干受到校长的嘉奖,他从每年的稿费中拿出一万元,设立了“校长奖学金”。获奖者中有一个叫“学生内阁”的组织,俨然成了校园民主的代言人,它对学生军训改革、食堂等方面的建议,很多都被采纳。备受诟病的校服向来被视为抹杀个性的教育的象征,十一学校在2013年9月改变了它的形象,推出50款新校服,分为休闲装、运动装和制服三大类,供学生自主选择,在网上引来一片尖叫。在十一学校,凡是学生能做的事情,老师都会退居一旁,把空间和机会让出来。即便是接待美国前驻华大使骆家辉夫妇,校长也只是在迎接与送别时体现他的存在,致辞、陪同、赠送礼品之类的任务都交给了学生。……作为资深教育媒体人,李斌一直在寻找学校的故事。“与其说我在寻找学校的故事,不如说是在努力发现理想学校的特质。”幸运的是,十一学校的改革实验,满足了其对理想学校的期待。李斌曾是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十一学校被教育部公布教改成果后,开始密集追踪报道该校的改革内幕,同李希贵对话,访谈多位教师、学生,去呈现这所学校的改革面貌。十一学校的大门也向其完全敞开,“可以随时走进校园,去观察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事情,向任何一位师生提出问题。”8年间,多篇报道见诸报端,李斌很快便从媒体人变成了十一学校的“粉丝”及“宣传员”。李斌称,从2014年报道十一学校开始,他通过观察一所学校的变革之路,重拾了对中国基础教育的信心,也因此看到了一所学校蕴藏的影响社会和国家未来的力量。这种认知并非夸大。十一学校声名鹊起后,全国各地的慕名者纷沓而来,参观学习。“这是理想中的学校,代表着未来教育的方向。”2014年,黄冈市教育局局长王建学结束在十一学校的参观学习,见识了这所与众不同的中学后这样评价。然而,这样的教改成果背后,却是一次次的艰难打磨、不断迭代。循序渐进,从“教”到“学”的整体探索沈祖芸曾在北京十一学校初二年级办公室看到一面特别的墙。纵轴是所有学生,横轴是所有科目老师。每天,老师们都会把当天鼓励过的学生填写上去,老师们彼此都会看到哪些学生还没有被关注到。这一周,老师就会想方设法让这些学生被鼓励、被看见。这张表下,有一个“三句话工作法”,即老师鼓励学生的三个句式:第一句是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第二句是关注学业是否进步,第三句是关注他/她的生活、同伴关系、家庭等。“如果每位老师天天这么做,孩子能不好吗?家长能不尊敬吗?师生关系一旦做好了,它强相关于一个孩子的成功。”沈祖芸感慨。有了这样的细微关注,就形成了后来十一学校著名的“4000个孩子有4000张课表”。沈祖芸作为十一学校的战略咨询顾问,从2014年起开始近距离观察,走进这所学校变革的现场,并与李贵长等众多变革当事人共同策划和深度参与。在沈祖芸看来,十一学校走向课堂变革的路,最初是用组织变革来驱动学校的整体变革。2007年,学校花了较长时间共同制定了《北京市十一学校行动纲要》,确立起每个人必须遵循的核心价值观,按照核心价值观确立了愿景使命,也就是办一所怎样的学校,大家要共同走向哪里,哪些是“不为”,舍去“不为”,让“有为”确立起来。“这个讨论和研究的过程非常漫长,但对于一个启动变革的组织来说却相当重要。”沈祖芸说,《行动纲要》形成文本
2023年2月20日
其他

窦桂梅:学校的真正危机,来自内部管理

三年前的一个深夜,我偶然看到央视播放的电影《地球四季》,电影中的马群、羊群、牛群在四季更迭中,不断适应环境变化,竟在猛兽环伺下,生生不息,万年奔驰于草原……感叹动物神奇之余,职业习惯让我想起了学校管理。我辈虽处于最小、最基层的社会单位,可作为奠基儿童未来的教育者,如果一味“高枕无忧”或任凭风吹雨打,那么必将令世界不安。这些感悟让我对“居安思危”有了更深度的思考。“居安思危”出自《左传·襄公·襄公十一年》的“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则无患”。自古以来,居安思危和忧患意识都是中华民族很重要的人生智慧,更是一个管理者重要的内在素养。在电影中有这样的细节:领头羊会边吃草,边向四周张望。它既要考虑自己的生命安全,更要考虑它带领团队的安全;它既要飞奔得快,还得吃得饱……在学校里,校长就是领头羊,我做校长,就如曾子所言“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窦桂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特级教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图源:百度百科)没有危机感就是最大的危机。学校的真正危机,往往不是来自外部环境,也不是来自强大的竞争对手,而是来自内部管理者。我们的管理者应该如何以变应变?管理专家彭剑锋有个比喻—“铁人三项”:使命、责任与能力。我把这“铁人三项”迁移到学校来看,使命就是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着清晰的方向感和与时代呼应的历史定位,是学校从优秀走向卓越的不竭动力源泉;责任是源于使命驱动并充满激情的行动担当;能力则是使命和责任得以完成的基石。源于使命的不竭力量没有使命感的人,往往局限于“铁路警察”似的死守“一亩三分地”,还有可能会居功自傲,缺乏全局观和未来观。有使命感的人则着眼于未来要解决的问题、危机和新的目标。2020年暑假,在完成中国教育电视台抗疫“电视直播课”后,学校开展了系列“闭门反思会”,其中有一项就是动员大家要趁热打铁进行“专业录播”的迭代升级,提前录制下学期的三个单元课程。在这个过程中有部分管理者有畏难情绪,也有人想休息调养,甚至有人希望把目标往下压低一些。但核心管理者认为,这个时候如果降低要求,不愿持续奋斗,那么一旦下一个学期不能按时开学,或半路居家线上学习,学校就会没有“备粮”,就会出现疫情前期仓促上阵的状况。只有一贯把使命扛在肩头,习惯了这种使命驱动的自觉责任,才能将什么难题都当作是对能力的“磨砺”。最终,清华附小管理者们达成共识,进行了暑假的“深挖洞穴、广积粮草、锤炼队伍……”老师们最终超额完成任务,开学后还利用“十一”假期继续对德智体美劳全学科进行了精品课程录制。我发现,使命一旦注入,就会排除和消解“小我”或“叽叽歪歪”。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价值观的井挖太浅了,就爱发牢骚,就总充满负能量,总觉得自己委屈。委屈多了,就不能做到能屈能伸,于是就会有自己成长的天花板。当所有人都在谈别人的问题,不谈自己的问题时,学校组织就成了负能量场。我们要实现学校使命,就要不断涵养正能量场,给大家以正向心理预期,牵引大家能够朝着共同的目标去努力,而不是与组织的目标相背而行。履行责任的行动力如果说使命是一种持久的激情信念,那么责任感就让组织具有理性的力量。如果说责任是静态的管理内容,那么“责任感”就是对付出责任的感受。所以,清华附小强调责任担当,更关注责任担当“感受”的深浅高低。某种意义上说,责任胜于能力。对于学校来讲,学校由一群心怀责任感、具有责任担当的人组成,责任就成为这个组织的生命线;对于个人来讲,一个人具有了强烈的责任感,责任就成为其个人职业生涯的通行证。如果学校的员工都有对学校的责任心,那么这个学校就不易被社会嫌弃抛弃。在清华附小,每一个人都会说“选择了清华,就选择了一生的责任”。那么如何具象理解责任,并赋予个人责任体验的“感受”?即如何将责任也落实在具体的、每日与教师或学生“朝夕相处”的言行当中?我们进行了学校管理者、班主任、任课教师“岗位责任说明书”的优化与迭代。有了这份说明书,就有了将道理糅在职责中、将感情融在行为中的“图景”。管理者一方面清晰自己的责任边界,“按图索骥”,一方面创造属于自己责任感的“风景蓝图”。对清华附小校级管理者而言,“责任感”可分为三个维度,一是定责,二是“行责”,三是“追责”。那么,责任感随之而来的就是赋予管理者权力感。在信任与承诺中,学校给管理者充分而有效的授权,管理者珍视并用好组织所授予的职权,不专权,不滥用组织权力。同时建立履责动力机制,管理者一旦为组织完成绩效,为组织做出贡献,组织要给予其相应的回报与激励,让其拥有任务完成的喜悦感。如果管理者履责能力达到或超越岗位履责标准,那么组织就可将培养与选拔挂钩,让其拥有被提任的成就感。只要有责任感,在任何地方都会有机会,职业生涯就会有前景。从这个角度讲,责任大于能力,责任成就卓越。责任感高于一切,就重塑了现代责任治理体系。当能力安放在“使命和责任”里如果说责任是价值创造的前提,那么能力就是责任担当的基石。卓越的学校是由一批志同道合,具有职业精神和专业能力的人组成。在需要不断进取的新时代,学校管理者应具有什么样的能力?根据这些年的管理经验,我分享以下几个心得:愿景影响在数字化与智能化时代,学校要以内在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而内在确定性来自初心,来自使命愿景,来自对立德树人的担当。在走向“十四五”过程中,清华附小要重塑愿景影响力,以共同的愿景修筑驶向未来的航标,这样才不至于在迷茫时期迷失方向,才能在混沌时期找到发展之路。善于洞察这是把熟悉的、熟视无睹的事物,变成陌生化的、新发现的事物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敏锐地洞察到教育机遇、发展机会。尤其是在转型时期,管理者对社会机会和机遇的敏锐感知、对学生需求的洞察、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洞见,是一个管理者尤为重要的能力,也是核心能力。敢于决断这是一个管理者责任感的体现,管理者在关键时刻要敢于决断,勇于拍板。学校发展到一定时期,外部环境变化太快,管理者如果不能抓住机遇,提高决策能力,机会就会稍纵即逝。我在培养青年干部时特别看重这一点,如果一个人在年轻时就很保守,瞻前顾后,小心谨慎,是不太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管理者的。跨界融合小学是基础教育,管理者必须跨越学科边界、学校边界去思考各部门的协同。正如清华附小教职工都烂熟于心的那句话:对己不做漏气发动机,对人不怕被踩到脚,部门之间要拧麻花。管理者要深知,能量是互相交换的,学校的教育链、价值链之间也是相互交叉与交融的,学校的物流、人才流、信息流,都应融为一体。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一所学校如何实现特色发展和整体优化?学校的使命和愿景怎样制订?这些战略问题都是需要校长及学校管理者思考的。校长会(ID:xiaozhangclub)一直专注于专业学校的研究与服务,曾提出学校建设的“天、地、人、和”系统方法论。“天”就是指学校办学目标及价值系统,是学校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地”是指学校课程规划与课堂创新系统,代表着学校的产品(课程);“人”是指学校人力资源优化与培养系统,代表着学校的人才;“和”是指学校管理优化与品牌推广系统,代表着学校的KPI驱动(管理)。校长会致力于成为卓越学校设计师,帮学校匠造每一个教育细节。如果您在学校管理中遇到任何问题,欢迎与我们深度探讨,分享困扰学校发展的真实问题,一起碰撞教育智慧的火花!●
2023年2月6日
其他

学校中层干部“躺平”怎么治?春晚小品《坑》上了重要一课

“一提工作呀,我压力就大;压力一大呀,我胃就疼……”2023年兔年春晚,沈腾、马丽等明星带来的小品《坑》,将基层干部的“躺平”式思维和做法诙谐了一把。沈腾形象地演绎了一位“不担当也不作为、不肯干也不敢干、卷起袖子在一边看”的干部——郝主任。他缺乏责任担当,漠视群众疾苦,却还要为自己的“懒政”找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和借口,比如“人民群众对道路潜在风险防范意识不足嘛”。艺术作品讽刺现实生活中的“躺平”式干部,也警示这些干部要有作为、有担当。在学校里,同样存在越来越多的中层干部躺平现象,动力不足,执行力低下。干部为什么选择躺平?如何治理“躺平式”工作思维?校长会(ID:xiaozhangclub)观察,校长们要找准产生“躺平式思维”的根源,改革管理与激励机制,让“躺平”的中层干部“行动”起来。中层干部的四大挑战有人把学校中层干部比作“夹心层”。身处夹缝中,如何寻找发挥自我所长和管理辐射效应最大化的平衡点,中层干部面临很大的挑战。具体有四个特点:第一:多维度管理中层之上有校级领导,之下有教师,课堂里有学生,左右还有其他中层部门的领导,真是“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有兄弟姐妹找”。你每天要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每处理一个问题就是在增加一个维度,而中层比起高层、基层来说,处理复杂问题的难度大多了。第二:业务与管理的两难中层干部多少都会遇到这样的两难,管理工作的特点决定了你不能放下业务,没有人会接受一个自身业务很糟糕的人来做领导,尤其教导处,这个部门本身就是个业务部门。你既要钻研业务,又要搞好管理,暂且不论工作量增加多少,光是两个不同领域的事交织在一起,转换起“频道”来还真不好办。可是如果你为了业务,而导致管理上松弛或不到位,那还不如不当干部;相反,如果你管理上很努力,却“按下葫芦起了瓢”,你的课上不好,班带不好,那么你的管理也就缺乏说服力了。第三:创新与守成的两难中层干部要创新,可又要守成,因为你不创新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可是又不能不守成,作为执行层,学校现有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非常重要。有时候创新多了,破坏了工作的稳定性,导致老师们抱怨,会批评你热衷于搞花架子而不务实;而守成多了,会像一潭死水缺乏活力,也无法推动工作改善和问题解决。第四:“短、多、琐、浅”什么是“短”?中层的工作大多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必须作出决定。什么是“多”?就是事情很多,忙个没停,而且常常不是你去找事做,而是事情找你做。什么是“琐”?就是琐碎杂乱,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会找到你,不去处理还不行。什么是“浅”?就是所做的事多半没有太大的技术含量,往往来不及思考就要处理,或者根本无须思索就可以应付,时间长了就容易按惯性去工作,整天当“救火队”队长,长此以往便失去了思考能力。中层干部的四大症状基于以上特点,学校中层干部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症状一:消极应付领导布置下来的工作到了你这里,就被吃了,胡乱应付一下就交差完事。计划总结写得很漂亮,头头是道,可事实上根本就没有执行。症状二:归罪于外一旦工作出了差错,就把问题往外推,推给校长、其他部门或者下属,总是把教师不行或领导错误之类的话挂在嘴边,实际上是不愿意承担责任或者是无能的表现。症状三:“等、靠、要”虽职位不高,可老爷作风倒挺严重,一说起改革,一提起要做哪些新事,就开始发表结论性意见:条件不够。好的中层领导总是会去创造条件,而不是等条件具备了再说,也许某个条件是永远也不会具备的。如果条件都齐了,有世界上最好的设备,最丰厚的工资待遇,最优秀的教师队伍,最天才的学生和最负责任的家长,那么还要管理者干吗?症状四:局限思考中层干部在某个部门工作时间长了,就忘记了部门的工作目标,忘记了部门目标与学校目标的一致性,开始为本部门谋起了利益,导致了部门分割,相互不配合,甚至出现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拆台等现象。激活中层干部的管理密码如何促使中层干部具有强大的内动力、内生力和内定力,至关重要。校长激活中层干部的密码,其内核要义在于以下几方面:第一:转变立场校长要帮助中层干部走出“教师立场”,转向“中层立场”。学校中层干部基本上都是从普通教师成长起来的,在从教师向中层干部的转化过程中或多或少在角色认知上存在偏差,工作方法存在盲区,这直接导致了执行弱化。立场的转换来自角色的转换,让中层干部清晰认识到中层角色和教师角色的差异,是立场转变的关键。中层立场的核心是:既要面向教师,考虑教师的需要;也要朝向校长,发现校长的需要;更要在教师需要和校长需要之间架起桥梁,建立衔接,找到共识,与教师、校长以及更多的人实现“悲欢相通”。第二:打开格局格局的大小,与责任的大小有关。责任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格局有多大,空间就有多大。校长要帮助中层干部充分打开格局,使其从作为教师的格局走向作为中层的格局,即跳出教师之“格”,转入中层之“格”,在中层之“格”上重新布“局”,建立超越普通教师的“中层格局”,开始面向四面八方,朝向五湖四海……第三:放大视野格局的打开,需要视野的放大。当教师成为中层干部,首先意味着原有视野的边界得以拓展。原有工作半径的扩大,将推动思维半径的扩展,由此使其逐渐生成中层的“视野”或“视域”,把原先的“教师之眼”升级换代为“中层之眼”,拥有不同于已往的中层之眼光、眼力和眼界。中层视野和眼界的复杂独特与“愿景”有关,中层干部不仅要形成部门发展愿景,也要秉持学校整体愿景,还需拥有时代变革愿景,进而实现“愿景融合”。第四:抬升高度视野除了与广度和宽度有关之外,还与高度有关。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说:“想观察历史的走向,重点在于要用哪种高度……要看更长期整体的趋势,鸟瞰高度便有不足,必须拉高到类似太空卫星的高度,看的不是几世纪,而是几千年的跨度。这种高度能让我们一目了然……”这种全局视野与整体视域的获得,不仅需要拉长时段,还要抬升高度:当我们分别站在50米、500米、1000米和10000米的高度时,所看到的世界肯定是不一样的。人所具有的局限,常常受困于其所处的高度。所以,对于中层干部来说,无论是角色转变、立场转变,还是格局与视野的转变,都会带来高度的转变。走上中层岗位,就是走上属于中层应有的高度,
2023年1月29日
其他

撤掉讲台,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新课标下的“空间革命”打响了

北京十一学校初一年级的学生,每年会举行“英语原声电影配音大赛”,但是限于45分钟内只能部分同学展示才艺,其他学生没机会。而如果占用时间过多,英语学习没法完成进度。改变发生了。他们把这个在有限的教室、有限的时间无法完全呈现的活动搬到了网上,实现了O2O模式。每个学生编制自己的英语作品,放到他们的App班级群里,人人能看到,人人去点赞、去分享……事实上,教学活动不仅仅在发生教室,而是可以在更广阔、充满想象力的“空间”去实现。当然也包括物理空间。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校园空间在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中,看似是静止的,但是它无时无刻不在熏陶着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所谓“空间即课程”,它本身就应当成为课程的一部分。当前,2022版新课标正在火热实施,匹配新课标的学校空间应该长什么样?校长会(ID:xiaozhangclub)观察到,让空间与课程浑然一体,共同发挥育人的综合效应,将成为未来学校变革的重要部分。而走在探索前沿的学校,一场“空间革命”早已悄然打响……撤掉讲台、打破墙壁创造师生、生生融合的学习空间传统的校园,大家都不陌生:行列式排列的教学楼,长方形的教室,一排排桌椅像排兵布阵般严阵以待,这样的布局总是带给我们一种严肃、刻板、不被打扰的印象。因为,以往严苛的设计规范,牢牢禁锢了校园空间。深圳红岭教育集团总校长张健说过一句话:“政府立项,发改立项,施工招标,工务署拨款,最后找到校长,房子建好了,交给你,这叫‘交钥匙工程’,说起来似乎给学校减轻了很多负担,或者建得很轻松,但其实这种方式一定做不成一个好学校,一定是千篇一律的、非常落后的。”长期以来,这种“交钥匙工程”的学校建设,形成了一所所雷同、平庸、缺乏生机的校园。小学六年,中学六年,青少年最宝贵的时间大多在学校里度过,校园里的每一处,每一草,每一木,甚至每个角落,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对环境、对自然、对世界的认知。而采用不同的手段,对教学空间进行重构,就可以实现学校场域内人与环境的自洽与融合。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中关村三小被称为“魔法学校”。在这里,班级的墙壁是可以打开的,这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实则是始发于打破围墙的空间重构。中关村三小将教室一侧的公共区域变成“开放教室”。开放教室相当于三个教室大小,可以根据老师的课程进行“变形”。全部打开可供三个班级学生共用,而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同时出现在同一空间。这就是中关村三小著名的班组群。在班组群内,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自由组合,形成不同的小团队。教师也没有独立的办公室,他们融入到学生的公共空间中,“在这样的师生关系氛围中,孩子们能更大胆的想象和创造,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中关村三小校长刘可钦说。图源:中关村第三小学公众号学校管理从以“班级”为单位转向以“群”为最小管理单位的变化,既为学生共同学习提供了多样的学习空间,也利于学科老师能够协同工作,设计综合性学科教学活动。如今,新课标要求各门课程用不少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实现学科间的知识融通,在中关村三小的班组群里似乎更容易实现。这种敢于“出圈”的探索,中关村三小在五六年前就开始了。而更早实施“班级革命”的北京十一学校,在李希贵的掌舵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班级拆掉了所有的讲台,让老师走到学生中间去,一度成为全国改革试点学校的典范。香港教育建筑工作室创办人、从事学校建筑设计10余年的萧博思认为,未来教育形式是多元的,学校空间也要面向未来而设计。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未来的课程,未来的孩子,在学校里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空间来助力,来呈现。“学校空间应该是一个载体,我们希望信息应该是在学校里自由地流淌。”萧博思说。拓展走廊跑道,课上课下连接营造天然的非正式学习空间孩子们的学习不应该被严格限定在教室里,它可以在任何地方发生。深圳福田一所中学的校长说得好:“学校的走廊、过道、架空层、楼顶天台、疏散层,不仅是建筑物之间的互联互通,更多地是把这些空间活化为社交平台、时尚街区、阅读讨论、户外剧场、观景平台,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在充满设计感的空间,无尽地讨论,自由地想象,快乐地创造。”所以,如何最大限度地让校园建筑及空间场地也能发挥课程的功能,让每一个物理空间甚至虚拟空间都具有教学价值,需要突破传统思维、打破“学校围墙”的固有藩篱。深圳红岭实验小学首次把“高密度校园”这个难题,进行了破局。主教学楼被别出心裁地设计成“E”字形,形成两个中庭,用廊桥连接。教室之间的隔板是活动的,可以灵活分班、合班上课。教室外有开敞的半室外活动区,而不是传统学校的长条形走廊。走在这样的校园里,处处敞亮。红岭实验小学内部
2023年1月9日
其他

2023,一起寻找中国好学校的“答案”

找到真方法现场提炼,习得真经。走进标杆学校,跟随校长会独特解读视角,学标杆、品标杆,入学校、入课堂。对话校长、对话教师、对话专家。现场提炼思维导图,找到解决问题的初步思路。第四步
2022年12月31日
其他

2023,一起寻找中国式教育的“答案”

找到真方法现场提炼,习得真经。走进标杆学校,跟随校长会独特解读视角,学标杆、品标杆,入学校、入课堂。对话校长、对话教师、对话专家。现场提炼思维导图,找到解决问题的初步思路。第四步
2022年12月27日
其他

形式主义“入侵”校园,评比检查和非教学任务等严重干扰办学!如何解决? | 关注

最近,部分基层中小学负责人和教师向“校长会”(ID:xiaozhangclub)反映,一些评比检查和非教学任务干扰正常教学,形式主义之弊影响校园健康发展。基层教育负担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部分地区中小学非教学考核名目多,迎接督导检查、调研考察任务繁重,一些形式主义和留痕主义“进校园、入课堂”,评先争优变“秀场”,成为基层学校和教师的沉重负担,严重干扰正常教育教学活动。学校里究竟有哪些形式主义?该如何克服解决?01“实干”要材料照片证明,留痕主义成教师极大困扰一些基层中小学负责人和教师反映,为了表明工作“真干了”,需要“假材料”来证明。没有留底,就会被认为没实干,留痕主义歪风刮进校园。“借人”补台账,迎检拍视频;下雪过后,铲雪是小事、拍照是大事;通知下发、活动举办,关键是签到不能少;主题班会、材料反馈、走访拍照、签字确认,甚至还要组织补拍、摆拍……一名教师说,学校每名老师都要有一个专门的电教登记本,记录上课内容及多媒体使用情况。如有缺失,会影响整个学校的考核分数。实际上,多媒体不可能每节课都用。“每到期末,老师们就轮流来填,把自己科目的多媒体使用情况全部填完。”一小学校长说,似乎写出来的总结、填出来的表格,才是评价工作完成的标准。这违背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为应对评估检查,“今日内完成”“明天必须要”的评估材料层出不穷,有的评估时间跨度长达三五年,基层学校承受的额外负担“甩不开、挣不脱”。一中学校长说,为应付各种检查工作,学校还专门增加了行政人员。还有老师反映,同样一套材料,为了迎接不同部门检查,需要做成好几套。比如,A部门检查名目是“疾控防疫”,B部门检查名目是“健康学校”,其实落实到学校都是健康教育,但就得准备两套资料,方案、过程、总结里分别要出现这两个关键词,否则资料审核通不过。一些师资规模较小的学校,应付完检查后几乎没有精力聚焦教学主业。一名中学老师说,为应对每年年底上级部门对学校的年终考核,她准备了整整3大盒、半米高的材料。最让她无奈的是,没等检查完,这些材料就成了废纸,“我们准备得辛辛苦苦,来检查的人喝杯茶、和校长聊聊天,就完事了”。视察现场、看完就走,有些材料说出口就要拿到手。一些基层学校反映,常常不得不接受来自各级各类单位的行政指令、工作安排、评比检查。以教育之名登课堂、入教室,挤占教育空间,浪费教学时间,消耗教学资源。02检查名目繁多,形式主义致学校负担沉重某地一位小学校长说,学校“最怕拿第一”。“成为样本,检查、参观和接待会特别多。”他说,迎接有些部门的检查,就得提前准备资料、做展板等。争优创先不再是工作动力,反而流于形式、疲于迎检。“小手拉大手”,任务花样多。部分教师反映,一些非教学的事务性工作进了校园,且常常要求“从娃娃抓起”,一些管理部门将本应承担的法规普及、宣讲等工作“甩”给学校。比如,以“禁毒工作进校园”为例,单纯宣传讲解不够,需要老师先专题学习、组织专题班会,随后再让学生参与笔试答题,最后考核时既要量化学生考试通过率,还要准备很多总结资料。而一些专题宣传,还要求学生回家向家长进行普及并签字。这些活动耗费老师们很多精力,无形中增加了学生课余负担,也得不到家长的理解。本应体现尊师重教的教师节,也成了一些地区的“秀场”,花大量时间、人力、资源进行节会筹备,一些基层教师不仅要承担教学任务,还要参与节会的节目排演等,戏称“过节比过关还难”。有学校领导者透露,教师节前夕,学校有大量教师被抽调参加教师节晚会,提前多日就开始节目编排工作,常常白天工作结束,还要排练至深夜。彩排期间,班级管理工作就全部交给其他老师“包班”。其间,学校基本停课。有老师感叹“听到教师节就害怕!”“这样的教师节谁愿意过?”03学校教学和管理僵化,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由于部分学校和教师对教学改革的宗旨和理念理解出现偏差,盲目地去寻求“创新”、一味地去追赶“潮流”,结果使得本地区本学校的教学看似丰富多彩、时尚前卫,实则由于引入的教学模式“水土不服”而难以产生真正的教学实效。有些地区和学校,由于领导的心血来潮或者不断追求更为新颖的潮流课堂教学,经常处于翻新和变动中。当杜郎口中学风头正劲的时候,就去学习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当“翻转课堂”在全国大热的时候,就去模仿如何制作微视频,并要求所有的学校都必须遵照执行。这种盲目跟风赶时髦的做法,致使教师和研究人员疲惫不堪。还有就是教案的形式主义。一些学校对老师写教案的要求,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准备、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教学反思等,缺一不可,少了其中的某一项,都会视为不完整教案。而且有的学校还有字数要求,页码规定,要求每课时教案不低于多少字,不少于多少页。一些学校对教案常常进行突击检查,如果缺项、字数与页码不够,或者手写教案没有跟上教学进度,都会受到通报批评。更有学校将教案撰写情况与绩效考核、职称评定挂钩。很多教师为了应对教案检查,为了教案而教案,每天要花上很多时间,用上不少工夫去写教案,准确地说是从教参上、网上,乃至往年的旧教案上,去抄教案,拼凑教案。另外,在学校管理方面,大家熟悉的还有,“垃圾桶里不能有垃圾”,“人不能在床上”,“门不能关”,甚至于“老师桌上不能有作业”........这种情况的发生与学校半封闭的环境是息息相关的,由于环境处于半封闭的状态,加上学校管理层管理的对象都是学生,天然就有一种高高在上的优势。04优化责任机制,建立权责对等关系学校中的形式主义是权责不对称的结果。在现实中,一些上级部门、领导干部为了规避责任,凭借手中的权力向下级学校和下级工作人员转移责任。他们在转移责任的过程中下放了责任,但是并没有下放权力,下级学校和下级工作人员处于需要负责但无权的状态。管理理论表明,只有权力和责任相等时,才可以有效地进行工作。如果负责但无权,等于没有工作的资源,其结果就会导致他们做些注重形式、没有效果的事情,于是形式主义的现象就出现了。不仅如此,还会导致他们因缺乏必要的资源而无法确保承担责任,从而出现责任履行缺位的情形,引发更大的问题。面对上级的强大权力压力,作为下级,如果不做,
2022年11月16日
其他

学校中层管理者应该干什么?怎么干?这份中层成长指南值得借鉴 | 实用

这是挑战自我的一次机遇,更是自我跃升的一个平台。只有生成并拥有这样的自觉,中层管理者才会成为拥有内生力的精神强健之人。06优化方法:从思维方式和行动模式上变革作者
2022年11月7日
其他

“拍个照先!”教育“留痕”,正在让教育变“假”?

小东邪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2022年10月30日
其他

请善待严厉的教师,别逼老师“佛系”与“躺平”

柚子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2022年10月29日
其他

某地规定,如有教学任务,中小学校长可不陪同领导调研!校长该不该上讲台? | 热议

1合肥包河区:中小学书记校长“回归”一线教学据媒体报道,自开学之日起,合肥市包河区52所区属中小学共计55名书记校长全部排出课表,陆续走上讲台,旨在发挥自身教学能手优势,为广大教师作出表率,树立教学为先的鲜明导向。合肥市包河区还出台了《区属中小学书记校长参与一线教学的规定》,依据《规定》,为确保中小学书记校长安心教学,包河区教体局将每周一作为全区教育系统“无会日”,原则上不安排须由书记校长参加的会议。此外,上级领导来学校调研、检查时,书记校长如有教学任务,无须陪同。这一举措引发热议。有观点认为,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中小学书记校长的第一身份是教师,只有坚守教育教学一线,才能深入了解教育教学情况,更好地指导工作,做出正确决策。从媒体报道来看,55名书记校长多是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不参与一线教学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浪费,他们的“回归”,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区域师资紧缺的矛盾。也有观点认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有调查显示,有
2022年9月24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新学期排座位:5个创意金点子+2个问题解决锦囊

同时,为了让孩子们在前三周有相对稳定的同伴,以及老师们能及时将学生姓名与脸谱挂钩。我告诉他们,这个位置试坐三周。三周之后,由全班同学商议,制定出排座原则,再由班委干部根据排座原则进行排位。
2022年9月15日
其他

小学生下课不许出教室成普遍现象,学生失去朝气,“课间圈养”何解? | 观察

1又到开学季,最近,一位北京的家长向“校长会”(ID:xiaozhangclub)吐槽,孩子在海淀区某校刚上一年级,从上午八点入校到下午四点半放学,课间时间除了上厕所不能出教室,午饭分发到教室,午休时间孩子也不能随意走动、打闹,只能看书或趴桌子上睡觉。这并非个例,一则调查显示,75.2%的受访家长称身边中小学“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现象普遍,且在小学中最为突出。很多中小学规定,不管是上课时间还是下课时间,教室里都要有教师留守。一些有午休的学校甚至在学生们午休的时候都要安排专门的教师进行值班。反正就是只要有学生的地方就必须要看见老师在场。现在的70后,80后小时候,课间、午休期间、课后,那是最快乐、最热闹的时候,追跑打闹,自由玩耍,是童年的标志性生活。然而,如今在很多学校,学生上卫生间必须排队去排队回,有教师每天在学生卫生间门口值班,学校的操场上从没有学生自由活动的身影,学校里的很多运动设施,比如单双杠都拆除了,还有很多体育器材设施大都闲置。而面对这种规定,最难受的就是学生,原本休息玩耍的时间变了味,大多数学生只能够在教室内安静的等待下一节课的到来,最多是选择趴在桌子上休息一会,这让处在这个年纪的学生非常的困扰。对于小学生来说,四十分钟是注意力集中的极限值,课间的十分钟对于孩子们体力、视力、脑力的恢复是必需的,也就是说适当活动反而有利于孩子接下来的课堂学习。网络化时代,孩子使用电子产品频率越来越高。缺乏室外运动,也使得孩子的身体健康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孩子在童年时的疯玩,可以称之为“阳光储备”。每一次和同龄人玩得满头大汗,每一次玩得忘了自己是谁,每一次玩到大笑和尖叫,都给孩子的心灵增加了能量。实际上,我国的教育主管部门近年来在改善学生体质方面颇为“用力”。先后对校园足球、体育教师培养、体育课程保障等问题出台过文件和保障措施。但是,现在孩子们都被关在屋里学习,所有的焦点都专注在学习上,又没有很多“阳光储备”,怎么能不焦虑、抑郁呢?2课间和午休,除了上厕所不许出教室是不少中小学校的规定。究其原因,是一个“怕”字。怕学生受伤,怕承担责任。一位老师说:“学生一旦在课间跑来跑去受伤了,家长会向学校要求赔偿,还会让相关学生家长赔偿,是个麻烦事儿。”有些学校担心孩子课间时出现安全事故被问责,家长既想让孩子课间时多活动,又担心孩子出现安全隐患,而老师作为实际规则的执行者,难以把握这个度,只好让孩子们在课间时也尽量安安静静,最大程度地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上海浦东一所民办学校的学生家长说,学校没有成文的规定要求课间不能上操场,但每个班级的班主任都向同学们传达了“课间尽量不要上操场”的意思。一位教师朋友告诉“校长会”,校长开会就和老师们说,学习成绩无所谓,把注意力放在安全上,不出事情都好,千好万好,一个事故就全完蛋。如今一个学校的学生数量普遍较多,少则几百人,多则上千人。学校楼层高,要让所有学生在十分钟之内完成上下楼并进行游戏或者体育运动,其实很难实现。知乎作者“禾苗”说:我朋友孩子学校,一个年级15个班。每个班接近60人,6个年级。总人数接近4000人,要是下课可以下楼玩,人太多,很容易引起踩踏的。但是让每所学校都控制在30个班级内,是很难的。所以,不是学校问题,也不是教育局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城市规划问题,规划没有跟上房地产发展步伐,这也不是一时半会解决,学校肯定是出于安全考虑!还有一些家长太过神经质,把学生在校园里正常的磕磕碰碰无限放大。有些家长,只要孩子稍微受点伤,事情本来也不大,家长却因为心疼孩子,不问缘由,那就是老师的责任,学校的责任,不依不饶,狮子大开口,向学校索赔。而学校为了不把事情闹大,只能赔偿了事。而学校和老师怕出事,怕不依不饶的家长,只能杜绝一切可能有伤害的事情。如果因为学校防护、管理不到位,导致学生出现事故,学校理应担责。但是现在的风气,导致学校成了最大背锅侠。学生上体育课受伤讹学校,学生在学校吃饭拉肚子讹学校,学生回家路上被车撞了讹学校,学生去海边玩耍溺水了讹学校……而且只要家长闹,学校必须赔,一闹学校就全责。就算走法律程序,不管学校对不对,都判学校全责,只是为了那些无理取闹的家长不闹。特别是从学校书记、校长的角度而言,党建、安全和质量是尤为重要的三件工作,其中安全是条高压线,说白了成绩好坏是次要的,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再好的的成绩都归于零。按校长的话说,随时随地都有一种“隐忧”。通过层层传导,传导到班主任、科任老师,真的很“怕”!说到底,肯定是学校“怕”出事,担不起责,学校少出事为佳。最关键是出事后,背责的是学校书记、校长,甚至还有班主任和教师。严重的时候,书记校长立即撤职,轻者通报批评以及约谈;除了这个责任外,还要学校负经济责任的双重责任。所以,学校不是不允许学生外出活动,而是“剑”在弦上。3安全是头等大事,这一点可以理解,试想,一所没有孩子欢声笑语的学校,是多么可怕。事实上,课间玩耍嬉戏,是孩子们应有的权利,也是校园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调节孩子们身心的必要环节。2021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第八条
2022年9月5日
其他

如何上好开学第一课?学校请为新教师备上这份干货指南

还有一个多星期就要开学了,“校长会智库”(ID:xiaozhangclub)发现,不少新老师对于开学都有焦虑情绪。第一次当老师,如何上好开学第一堂课?这是很多新老师的心头大事。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好新学期第一课,对于新教师开展学年教学工作,迈出职业生涯第一部来说,尤为重要。我们整理了一份“开学第一课指南”,希望能对新老师们有所帮助。开学第一课,新教师会遇到哪些常见问题?对于怎样上好开学第一课,老教师们可谓驾轻就熟。但新教师初次步上讲台,面对几十个陌生的学生,难免容易出现各种问题。那么,新教师通常会遇到哪些问题呢?1.紧张心理:有些新教师虽然课前做了精心的准备,但一走进教室面对学生时,还是会不免紧张,从而出现脑子空白、语速加快、语言重复、时间不当等问题,以至于难以按照原计划展开正常教学。2.角色转换不到位:由于刚刚走上讲台,有一部分新教师的角色转换还还不到位,主要体现在课程学术性过强,甚至照搬大学里所学的理论,从而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范围。3.缺乏过渡:有些新教师简单地认为,只要教了该学的知识点就够了,不需要使用什么技巧,这部分教师很容易犯这样的毛病:简单开场白之后就直接进入知识教学。这样做却很容易影响学生对老师的第一印象,使学生认为这个老师死板、生硬、严肃,甚至对课堂产生排斥情绪。4.出现冷场:有些新教师并不了解学生,上课也很难开展师生互动,结果导致冷场。5.时间控制不当:时间控制不当分两种:一种是由于课堂节奏过快或教学内容准备不足,结果还没下课,准备的内容就已经讲完了;另一种是上课节奏把控不到位,上课进度慢,从而导致“拖堂”。切记!无论是那种情况,都会降低学生对老师的印象分。开学第一课,新教师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开学第一课,是教师与学生的第一次见面。在这堂课上,学生对教师产生什么样的“印象分”,对于教师日后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来说非常关键。“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教师该如何做好准备工作?1.做好心理调适,尽快进入教师角色初任教师,其扮演的社会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即由受教育者——学生变成了教育者——教师。这一质的改变使得两种角色的自我意识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其主要表现在学生角色的主导意识是班集体中的被领导者,而教师角色的主导意识则是班集体中的领导者。这两种自我意识的反差迫使新教师必须扭转过去担当学生角色时的自我意识,尽快适应教学环境,从心理、思想行为等各个方面承受社会对自己的角色期望。2.精心备好第一堂课,以便打好“第一仗”教学实践证明: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教师备课越充分,教学效果就越好。备好课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从教学过程来说,要做到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层次清楚,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教学语言来说,要做到语言生动形象,活泼有趣,逻辑性强,通俗易懂;从教学形式来说,要做到教学方法灵活,启发得当,教学步骤严密,紧凑等等。上课的对象是学生,因此,新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备好学生,否则课就备不好,你的第一堂课也必然上不好。要了解学生的什么实际情况呢?一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情况,就是学生想不想学你的课?愉不愉快?为什么?二是学生学习的科学性情况,学生会不会学?是怎么学习的?存在什么问题?三是学生的有关预备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情况,也就是讲新课要用的有关预备知识是否掌握?有关能力如何?老师如果不去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上课必然会脱离学生的实际,学生就会因为老师讲的听不懂或者讲的太容易,而对你所讲的课失去信心或不感兴趣。不知有多少老师因为上课前没有好好去备学生,结果第一堂课就因为不了解学生而败下阵来,后悔莫及。至于了解的途径,有很多,如看材料、开座谈会、个别谈话、搞摸底测验、家访等等。如果对学生的情况摸的很透,还没上课,学生的名字都能叫出来,这就为上好第一堂课打下了成功的基础。3.反复“试教”,总结优点和缺点上课之前做好认真的试教是保证上好课必不可少的环节,新教师对第一堂课的教材内容,组织教法,教学手段,教学器具等都要进行周密的研究与准备,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预演”,提前模拟进入角色,要想上好第一堂课,教案一定要掌握的特别熟练,这是上好第一堂课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通过“预演”,可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逐个进行纠正。一份精彩的教案写好以后,老师就要不断地去熟悉教案,熟悉到什么程度呢?如果时间允许,最好能熟悉到讲课时不用看教案最好。如果教案很熟,上课就有了余力,就可以更好地做到随机应变了。上课时不看教案,又能把课讲的特别好的老师,最受学生的欢迎,也最让学生佩服。因为学生从老师讲课的熟练程度上,看到了老师的工作负责,业务精湛,精益求精。那些上课时不断地看教案,讲课时结结巴巴的老师,威信很快就会一落千丈。学生认为,老师没有备好课就来上课了,肯定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老师。
2022年8月24日
其他

变革传统教学的信息化技术,为何总是不招一线教师待见?

意愿强、效能低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两难困局科技能在多大程度上为教育赋能?主流观点认为,在信息时代,教育信息化的潜能是无限的,前沿科技的应用必将改变教与学的传统样态,掀起一场“未来教育革命”,即是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这种说法不无道理。政策层面,教育部于2012年出台《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2022年8月18日
其他

义务教育新课标2022年秋季学期正式实施,一文读懂关键要点

Summary),以增强核心素养应用于教育实践的可操作性。之后到第二个阶段,受到OECD研究项目的影响,2002年3月,欧盟在研究报告《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素养》中首次使用了“Key
2022年8月15日
其他

校长、教师及学生开学前的准备工作有哪些?| 必备清单

柚子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2022年8月12日
其他

读不懂新课标?特级教师陈继英带你读透新课标的新概念

解读高考“牛校”镇海中学背后的密码:弹性学习、可持续发展、在学习共同体中……丨重振县中计划●
2022年8月10日
其他

理念牵引、制度支撑、多轮驱动、系统整合……新时代下,一名好校长还等于一所好学校吗?

新课标和课程方案来了,八大理念帮校长换换“脑子”|校长会独家解读来源丨本文为“校长会”公号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投稿邮箱
2022年7月30日
其他

解读高考“牛校”镇海中学背后的密码:弹性学习、可持续发展、在学习共同体中……丨重振县中计划

校长会智库拟于8月4日-7日线上举办“2022年全国县域高中高质量发展论坛”。届时镇海中学吴国平校长也将出席论坛并作专题演讲,介绍学校的实践探索。诚邀您参会交流!
2022年7月25日
其他

校长会高中教育研究院高薪急聘专兼职研究员和骨干教师!

积极开展学术研究,任现职以来,出版过个人教育教学研究著作,或在有CN或ISSN正规书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2篇以上,或论文获得县级一等奖1篇以上,市级二等奖以上2篇;4.
2022年7月25日
其他

“双减”后首次中考,多地高分“卷”出天际,传递了哪些改革信号? | 独家解析

新课标和课程方案来了,八大理念帮校长换换“脑子”|校长会独家解读来源丨本文系校长会(ID:xiaozhangclub,作者:其华)原创稿件。投稿邮箱
2022年7月7日
其他

“双减”后高考将难度趋升,靠刷题制胜的时代过去了

新课标和课程方案来了,八大理念帮校长换换“脑子”|校长会独家解读来源丨父母堂(askjane),融合中西,聚集海内外精英家长,开拓国际化教育视野投稿邮箱
2022年7月3日
其他

县中再无清华北大?校长会“重振县中计划”首家托管高中急聘高中教育精英!

曾经风光无两的“县中”,近些年急剧从高耸的云端堕落到了深不见底的低谷!“县中”为何速变“陷中”?“县中”的出路何在?(点击查看“校长会”此前推送:2022高考收官,县城再无清华北大?)一直在基础教育改革最前沿的校长会智库,“以智为善”,始终在关注和破解着这些教育的热点、难点和痛点。“以大量时间投入为表象,让教师和学生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集中、封闭式管理,应对高考,以获得高考成绩为唯一目标”的县中模式,显然已经走到了它的穷途末路:一方面是“县中”加强版的“市中”、超级加强版的“跨区超级中学”,步步紧逼,掠夺最优质的生源和最优秀的师资,早已让大家熟悉的那个最原始的“拼力气的赛道”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另一方面是随着新课标的最新颁布,以及这几年高考改革的急剧转向,国家选拔培养人才的要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早早捕捉到这些教育趋势的创新型高中正在改革奋进的路上,它们势必将一步步随着“新高考”的推进快速埋葬那些“刻舟求剑”的“傻拼力气”的高中!“县中”数量多,也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上学便利,是中国高中教育的基石,校长会智库一直在关注和研究县中的这些变化,默默地推进“重振县中计划”,在不少地区高中推进了一些高中实验项目,研究和创新了大量学校发展模型,成绩显著,现在进一步开始了“县中振兴”全面探索,系统优化打造“县中”,寻找未来真正的县中最佳发展模式。学校介绍华夏行知那坡高级中学坐落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那坡县,拥有独特的县域民族风情,当地民风淳厚,自然环境优美。校长会智库受那坡县人民政府委托管理,将引进全国名校长团队管理、全国名高中共建、全国名师联合教研、清华北大等名校学霸拉手高中学弟,“四名”特色筑底,科研兴校,智慧办学,采用全新教育理念,培育未来英才,把学校办成西南教育明珠。广西华夏行知那坡高级中学,集结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国内高中特、高级教师学科名师工作团队领航,以发展教师、成就教师为基本理念,根据事业发展需要,现招募一批有志于从事高中教育的应届毕业生和有丰富工作经验和创新精神的退休名师、中青年骨干教师,优厚的条件和丰厚薪资让生活更有尊严,独一无二的专业引领成就高起点的职业人生,更让你“值钱”!期待您共同参与教育实践创新,一起铸就教育梦想,让每一个教育角落都有力量!招聘教师岗位语文
2022年6月15日
其他

2022高考收官,县城再无清华北大?

柚子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2022年6月11日
其他

《红楼梦》入高考作文引热议!资深高考阅卷人:什么才是好作文?如何写出好作文?

新课标和课程方案来了,八大理念帮校长换换“脑子”|校长会独家解读来源丨“校长会”综合整理,漆永祥文章源自其202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讲座上做的分享。投稿邮箱
2022年6月8日
其他

最新!2022年高考语文作文题新鲜出炉!看看你会怎么写?

今天上午,1193万名考生信心满怀地走进考场。就在刚才,高考第一场“战疫”——语文科目考试结束!一道小小的“作文”,串联起几代人的记忆。高考作文题之所以成为每年绕不过去的热点,因为它不仅反映了莘莘学子的写作能力、价值取向,更是对中国发展、社会变迁的思考,是对时代的一种记录。最新出炉!“校长会”为您带来2022年高考最全作文题目!如果是你参加考试,会怎么写这些题目?全国甲卷试题内容: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全国乙卷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北京:双奥之城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比赛成绩中国奥运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二;残奥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一。均创历史最好成绩中国冬奥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三,奖牌榜第十一;冬残奥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一。均创历史最好成绩群众体育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为现实科技亮点世界跨度最大钢结构场馆“鸟巢”;场馆污水处理再生利用率达100%智慧场馆和智慧服务;“分钟级”“百米级”精准气象预报交通支持全国第一条高铁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助力奥运京张智能高铁冬奥列车开行;全国高铁运营里程超4万公里,居世界第一
2022年6月7日
其他

她17年积累1000多个学习案例,小学阶段这样养成受益终身的好习惯

3、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观察力。“你今天去姥姥家有没有发现姥姥家的家具有什么不一样吗?”“你有没有看到妈妈发型、衣服等,今天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提醒孩子观察周围的事情,会无形中提高他的专注力。
2022年6月3日
其他

谁说“无地可种”!劳动教育就只能发生在校园里吗?

5月23日,山东省实验中学2022年推荐生选拔综合素质面试首次将“劳动教育”带到了考题中:描述“西红柿炒鸡蛋”的制作过程,并分析出相关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新奇的题目让不少学生猝不及防。“平常在家里经常自己做饭,做得最多的菜就是西红柿炒鸡蛋,没想到会考得这么贴近生活。”一位学生告诉现场记者。从这条小新闻中,校长会(ID:xiaozhangclub)看到两个“信号”:1、学生评价会越来越强调核心素养导向,加强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考察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2、劳动教育不是“口头教育”,也不是“孤立的教育”,劳育与各学科深度、紧密融合,将是未来的必然趋势,重“智育”而轻“劳育”的教育方式教不出未来的优秀学生。话虽如此,近些年来国家三令五申要求学校重视“劳动教育”和“五育融合”,但中小学校推进劳动教育依然举步维艰。想要把劳动教育这块被荒废多年的土地培育成“沃土”,往往会遇到很多难点和阻力。“学校就这么大,哪里腾得出地方做田园和菜园?”“学校没有专职的劳育教师,其他老师也不懂劳动,怎么教?”“学生学业繁忙,老师教学任务重,哪有时间和精力分给劳动教育?”“家长都盯着成绩呢,对学校的劳育工作根本不支持!”这样的问题和怨言屡见不鲜。确实,当下很多学校囿于狭小的校园场地,空间资源的匮乏有目共睹。能够租下几十亩农场的学校毕竟是少数,多数学校只能艳羡,或者受之影响而放缓了实施劳动教育的步伐。很多学校没有专职劳育教师,劳育工作常常由班主任兼任,由于班主任劳动技能的局限,劳动教育课程开展总是不够全面或不够深入。开展劳动教育,必然需要劳动载体,这就绕不开教育场地和教育资源,课程无法落地,劳育常态化无法推进,都是实实在在的困境。为了扩大劳动教育的空间、场景和资源,家校社协同联动,渐渐成了学校推进劳育的重要抓手。正如深圳麓城外国语小学校长邬丽萍所说,“学校与家庭、社会在劳动教育上目标一致、内容衔接、功能互补”,如果能够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协同实施,那么诸如场地、师资、课程内容和形式等难点都能得到有效的解决。简单来讲,家庭是日常生活劳动的主阵地,有利于开展劳动精神、劳动意识和家务技能的教育;企业、社区、社会能提供大量关于生产劳动和社会性劳动的场地、师资和劳动类型,可以大大减轻学校的负担和压力。这些早已被各学校教育工作者所认知,都无需赘言了。更何况,“劳动”的涵义如此之广,本就不应该局限于校园一隅。在校园里接受劳育,不就是为了培养能为家庭劳动、为社会劳动的接班人?但纵观当前家校社协同推进劳动教育的现实状况,依然存在停留于“口号式劳育”的倾向,重宣传、轻落实,家校社分离或割裂仍旧是劳动教育实践运行的常态。家校社协同开展劳动教育易变成空话、套话。那么,围绕劳动教育的家校社协同机制应当如何建立和运作,才能落到实处,切实产生效用?此前,国家文件已指出劳动教育实施主体之间的关系,即以学校为主导、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和社会为依托或支持的协同实施机制,并形成家校社共同孕育劳动教育的合力,这为当前劳动教育中家校社的关系提出了制度性的要求。为何以学校为主导?学校是一个兼具组织、系统和制度化的教育部门,相对于家长和社区工作者而言,教师是具有较高专业水准的教育者,其往往更能够精准地把握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孩子成长的全时空特征。因此,学校应该积极发挥领头作用,协同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劳动教育的实施责任,具体可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设计层面的引导:学校领导、教师等专业人员对劳动教育进行整体设计和系统规划,具体包括学年计划、实施方案、教材编写、学科渗透、课程设计、考核评估等。2、认知层面的引导:教师应考虑到部分家长的教育焦虑、升学压力等,有责任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明确家长的劳动教育责任,必要时指导家长教育孩子完成家庭劳动任务。对于家长而言,应积极配合学校劳动教育的计划,并在言传身教中使孩子掌握必要的生活和家务技能,培养孩子自觉参与劳动的行为习惯。3、资源层面的引导:为了丰富劳动教育资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劳模和技能工作室,联合各类公益组织、社会福利机构、企事业等社会多方力量建立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孩子搭建诸如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支持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参加不同类型的生产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从而吸引更多的家庭和社会力量参与到学校劳动教育的发展。其中面向家长的认知层面的引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最困难的。家长对于劳动教育持什么样的认知和态度?家长理解和支持,就会成为劳育工作的动力;家长质疑和反对,就会成为劳育工作的阻力。深圳麓城外国语小学为了拉近与家长的距离,争取家长对于劳动教育的理解和支持,专门成立了“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室”,常常向家长们进行劳育宣传,并邀请家长入校参观,了解学校劳动教育的学生特质、特色教育、基地建设和劳动教育周系列活动等,还会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劳动,亲眼看到孩子在劳动中获得的乐趣和成长。在周三的最后一课,老师还会让学生亲自做一顿饭,带回家与家长一起分享,这让很多家长都暖心不已。5月27日,邬丽萍做客深圳市教育局主办的“家庭教育大讲坛”,以《劳动在家庭教育上的重要性》为题,向广大家长分享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背景与意义,并引导家长如何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在家庭劳动中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是一种绝佳的劳育宣传方式。引导孩子自主制定家庭劳动清单、合理安排劳动时间、做好家庭劳动分工、及时表扬主动劳动的孩子……邬校长在分享切实好用的家庭劳育教育方法外,还引用不少家长提供的真实案例引发家长共鸣和向往,并提醒广大家长:不要觉得语数英才与自己有关,听到劳动教育就觉得与你无关。学习、工作、家务等都是劳动,劳育培养的是孩子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理论若不付诸实践,难免显得“单薄”,我们可以看看在“劳育x家校社协同”方面有较丰富经验的学校是怎么耕耘这块“铁三角”的。深圳麓城外国语小学自2015年创校起,学校直指劳动教育协作不足、内容单一、方式传统等现实难题,先行先试地书写“总体设计、三方协同、有机衔接、共同评价”的劳动教育“奋进之笔”。学校强化家校社协同,在课程开发、活动研发、师资建设、课堂教学、资源平台、基地建设、素养评价等方面奋力作为,探索“三位一体”创新型劳动教育综合育人新路径,赋能学生全面发展,带动更多学校、区域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了促进家校、社校、家社三路协同并进,更好地通过劳动教育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学校进行顶层设计、系统推进,成立“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室”,构建政府—企业—学校合作、校内外基地联动、信息化平台交互、家校社轮值等新机制,实施学生共育、课程共研、资源共用、素养共评新策略。开“清渠”才能引“活水”,学校引入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徐福荫、吴鹏泽以及南方科技大学教授赵建华等专家指导学校应用信息技术赋能创新型劳动教育,选聘校外导师进行技能培训,政、企、学、研多维联动的研究团队日渐壮大。学校挖掘校内、家长、社会等资源,力推校内外实践基地开发建设,形成高质量、可持续的劳动教育生态圈。​上海市闵行区浦汇小学1、架构家校社三位一体劳动教育保障链学校组织家校社三位一体落实劳动清单,精心统筹形成劳动教育保障链,将“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融入到家校社三方面。做到学校劳动规范化,通过集体劳动、小精灵快乐晨扫、午餐整理等培养劳动管理能力;家庭劳动常态化,通过洗晒、烹饪、整理等家务劳动,小手牵大手,加强生活自理能力,树立崇尚勤劳、节俭的家风;社区劳动多样化,以小精灵参观访问、实践活动等形式引领学生感受家乡风貌,了解社区,职业体验,提高劳动合作能力,培养公民意识。2、孕育了劳动由技能内化为素养的机制不断挖掘劳动具体技能与抽象素养之间的紧密联系,研究劳动素养养成内在机制,力图实现“劳动技能-身体机能-劳动素养”的转化。如针对“使用常见工具”这一劳动素养目标设置“学习削水果”,学生学习使用削皮刀这一技能,并在反复强化中形成了使用削皮刀的惯用技巧和手稳特殊机能,这一机能帮助学生在削其他东西的时候也能自觉地正确安全地使用刀具,实现素养内化。形成了“素养目标-课程设置-技能学习-熟练强化-机能形成-迁移运用—素养内化”培育流程,引导学生知情意结合从而内化素养,改变“有劳动无教育”的现状。3、形成了校际合作的劳动教育协作机制浦汇小学现任“双特”校长、副校长1998年从鲁汇学校开始劳动教育研究。浦汇小学建校以来,两位负责人继续携手,围绕挖掘“劳动价值”和培育“劳动素养”展开实践。在校长主持的市德育基地带领下形成了基地培训、清单互补、劳动竞赛、成果交换、教师流动、导师互助等校际携手的劳动教育协作机制。各校在各自研究基础上优势互补,共享劳动教育模式、途径、评价系统等,扩大了劳动教育的效果和辐射影响力,有效促进劳动教育从简单技能习得走向劳动素养的全面培育。学校明晰家校社三方优势和不足,积极创设学生进行劳动的契机。家庭劳动教育有效补充了学校劳动教育时间有限、人员配置紧缺、场地资源不足的局限,配合落实劳动清单中“家务整理”“工具使用”“节气美食”等内容。社会劳动教育则有效补充了家校专业性不够、器材配置不足、场地资源单一等问题,主要承担劳动清单中“农耕体验”“融入社会”板块。目前学校在校外创设了3个劳动科创实验区、5个实践基地、9个社区、百个劳模实践基地。家校社三方职责清晰,各有担当,协同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坚持不懈等劳动习惯,促进劳动素养“内化于心”。上海市闵行区浦江第一小学1.
2022年5月29日
其他

做饭、扫地、种菜……新课标下的劳动教育,就这?

01“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无数文青的心头好,也是他最广为传颂的一首诗。有人戏称,如今除了不能周游世界外,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都不再是“诗与远方”,诗人渴望的幸福生活,现在的孩子们马上就能拥有了。最近,“教育部要求9月起中小学生要学煮饭”冲上热搜。网友们炸开了锅,不少“70后”“80后”网友直呼:多年前的劳动课,如今又回来啦!起因是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今秋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且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相比于普通网友的“狂欢”,在各中小学校长和老师看来,这条新政的颁布却是意料之中。自2020年《中共中央
2022年5月17日
其他

教学案例、教学随笔 、教学反思如何写? | 建议收藏

柚子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2022年5月10日
其他

“新课标”你读透了吗?若想教学不“翻车”,校长需要搞懂这3点

小东邪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2022年5月5日
其他

又是一年劳动节,劳动教育该“迭代”了丨劳动教育专题

小东邪以上图文,贵在分享,部分内容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2022年5月1日
其他

体育取代外语成为第三主科?误读!但下面这件事是真的……

深度●八部门联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15条举措,打造“大国良师”!●李政涛:高质量教学需要高质量教研,如何筹备?如何设计?|
2022年4月25日
其他

新课标和方案传递了哪些关键信号?学校教学怎么跟着变? | 权威专家深度解析

清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2022年4月23日
其他

新课标和课程方案来了,八大理念帮校长换换“脑子”|校长会独家解读

日前,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这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件大事,据说,公布的时候,把教育部的官网都刷爆了。用官方的话说,这是对我国新时代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需求和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平教育期待的主动回应,是推进新时代义务教育改革、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的有力举措,是我国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义务教育阶段的育人蓝图。我们简单地来理解,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是未来数十年的“教育教学大纲”,是每位教育者心中的路标和导航,要想学校发展走正途、走主流,必须以此为“北斗”。校长会精细研读课程方案,从教育教学现实和校长的角度,做了梳理和解读,期待对校长有启发。校长会认为,学习新课程方案,对校长而言,就是换换思维方式的过程,这一过程极其艰难甚至痛苦,但又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校长会认为,下面八大理念,校长可以在内心再三琢磨,终会有所得……第一理念“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是孔子的教导,他其实在告诉我们,懂得做人,学习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学习的目标和动力会持续地更新。当代教育的一大困境就是学生学习的“弱动力”倾向,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校长,都试图在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上找到突破点。所以,有些学校以“立志”“成志”为实践方向,积累了很多经验,可以说是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这个方向的根本就是德育,德育不是说教的教育,不是灌输的教育,更不束缚和规训的教育。德育是寻找的教育,是个体寻找自我,寻找自我与他人,寻找自我社会和谐关系的过程。在德育上,方向要正确,方式要得当,在此之后,自然而然地会推动智体美劳的提升。这就是德育为先的深刻内涵之一:既是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又是必须冲在前面的、最优先的教育实践。第二理念育人目标不要“跑焦”在学校的实践中,其实很多校长很困惑,在日常的学习、考试、分数的更迭中,并不清楚学校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学校教育处于“失焦”的状态,哪怕有焦点,也只有一个分数焦点。对于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大多教师关注的是学科层面的问题,对校长而言,更重要的关键是认识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回答的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大家习惯于寻找学校教育的特色,因而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教育,比如,幸福教育、快乐教育、本真教育……这些都是对教育目标的设定,是一种自我的突围,又是某种意义上自我的设限。课程方案现在很明确地告诉我们,我们培养学生到底应该呈现什么样的样态,那就是“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这才是我们未来教育要努力实现的目标。当然,我们不否认有其他目标的存在,但前提是必须把这三个目标作为教育实践努力的根本。因此,无论过去你的学校设定什么样的育人目标,必须重新调整和矫正焦点,要分清主次、分清轻重缓急,从而推动学校在“五育”并举的教育实践中,向着培养我们理想的学生样态前进。第三理念一切导向核心素养培养新修订课程方案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素养导向”,“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是义务教育课程建设的五个基本原则之一。什么是核心素养,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活下去,而且最好生活得还很好,还能推动社会进步等等。核心素养是近年来教育改革的最高频的词,也是国际上重要的教育共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际组织与许多国家或地区相继提出核心素养框架,世界范围内的核心素养热潮实质上是教育质量的升级运动。我们国家也有自己特色核心素养框架。这是我们教育目标的细化,在学校的落实中,无论是课程建设、教学改革还是评价升级,都要围绕着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我们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是一个大概念,在这概念之后,校长的头脑中要站立着一个活泼的学生,这个学生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此后,校长还要有更具体的教育想象,想着将这三个目标细化:这就是学生所具有的能力。因此,一个校长要让核心素养成为自己所有教育行为“统帅”,引领并拉动课程教材改革、教学方式变革、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质量评价等关键教育活动,这不仅有利于解决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让自己的学校“活跃”起来,让自己的学生“生动”起来。这次,我国义务教育课标修订中,充分发挥了核心素养对于课程建设的指挥棒作用,把素养导向的课程理念充分细致落实在每一个学科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建议、学业评价等方面。研究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育教学实施路径,应该是一个优秀校长的基本功和迈向卓越校长的突围点。第四理念育人方式要“变轨”到实践育人上来课堂、讲台向来是学校的重要象征,但在未来,其重要性可能会下降,课堂在变大,讲台在拓展,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已经不能适应高质量教育发展的要求了。我们可以说,教学中的关键可能逐渐不是课堂或者课堂效率。当然,我们必须坚持发展有质量的课堂,提高认知式教学的效率,但效率的提升不是为了考试分数,而是为了实践前的知识准备。换句话说,作为校长,要具有的专业领导力之一,就是推动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确立实践在教学中的关键和核心地位。这极其考验校长的理解力、前瞻性和无功利性,是未来评价一个校长是否具有卓越的专业能力的关键指标:即能否认识到实践型育人的重要性,并能够让其在学校中有效落地。专家认为,认知型育人强调书本知识的习得,实践型育人则是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学习,加强知行合一,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在真实丰富的情境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认知型育人到实践型育人,这是育人方式最重要也是最艰难的“变轨”。让习惯于“坐而论道”的教师变成一个个实践活动的组织者,这对校长领导力而言是一个重大考验,另一个考验则来自校长自己,即能否从传统育人模式的既得利益中跳跃出来。校长育人理念的改变和行动能力,关系到课程方案实施的有效程度以及立德树人的落实成效,任何想有作为的校长不得不在育人方式观念变革上进行自我审视和自我革命。第五理念培养有学校特色的“主题课程群”在课程方案里,有一句话,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这句话在宏观方案为主的文本中是很显眼的表述,不但对这一学习形态做了强调,还具体规定了课时占比。这里提示的是未来学习方式的一种变革形式,如推进综合学习,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当然,这里并没有说主题课程群,是说主题化的学习活动。这类活动的特点是围绕某个主题,进行综合性的学习,主题通常要具有跨学科的特点,让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大大加强。让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这是推动学习方式变革的迈出一大步。当然,课程方案的设计者也认为这有难度,所以说了一个词,叫“原则上”。但我们现在说这个趋势,或者理想的状态,那就是实现这一步之后,下一步在哪里。最少,我们可以设想,这些主题化的学习活动,在一所学校积累越来越多之后,就慢慢形成了一种新的课程生态,我们可以把它姑且想象为一种课程的集群——“主题课程群”。这将或是未来一所学校追求办学特质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传统的办学特色的升级版。一个校长如果能够让学校走上这种具有积累和继承特质的办学之路,将是学校教育资源实现“财富自由”的重要路径。第六理念体育是核心课程之一体育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这个理解容易,实践难。现在,国家的导向很清晰,我们可以从体育课时安排上看出来。在16个学科中,语文占总课时比例达到了20%-22%,第二位的是数学,占比13%-15%,我们传统认知的“语数外”中的外语是6%-8%。而体育与健康异军突起,占到了总课时的10%-11%。因此,把体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我们姑且这么说,对校长而言,这是一个必须转过来的弯,而且越早越好。在我们过去的教育体系中,体育自身的价值被忽视了,体育在学生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培养方面的作用也被忽视了。我们不习惯把体育拿到学校课程重要位置上来,更不用说拿到核心课程上来。从国际上来看,比如英国,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社会层面,都十分重视体育对青少年的影响,甚至有“体育第一,学习第二”的观念。体育在英国中小学教育大纲中被列为“核心课程”,其课程的设置规划性强,又非常专业。现在,迫切的问题是,已经课时安排了,这是国家在教育方面的导向或者是意志。对校长而言,观念可以慢慢转,课时不能不安排。那么问题来了,在秋季开学之前,学校的体育老师够了吗?不只是体育课时,还涉及艺术课程和劳动课程等课程课时的变化,这背后对应着一所学校教师结构大调整问题,作为校长不得不未雨绸缪。快速行动起来,包括招到更多的体育老师在内的优化教师结构是迫在眉睫的事情。第七理念课后服务要发展学生特长“双减”政策是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战略部署,实施以来已取得了重要进展。与“双减”密切相关的课后服务是学校发展中遇到大问题。说问题在于,课后服务到底干什么,如何去推动,在教育实践中存在很多理论、政策上的盲点。课程方案强调在课内课外学习活动方面一体化设计,在保证教学时间与原方案不变的前提下,明确课后延时服务时间与教学时间的关系。方案中明确规定:“各地各校要统筹课内外学习安排,有效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加强课程实施保障,发展学生特长。”要在课后服务时间内安排体育与健康、劳动、班团队活动,开展科学探究、社会实践、艺术活动等,保障课程实施,发展学生特长。这里的关键词是发展特长。而特长的内涵,虽然没有具体限定,但前面列举的课程与活动可以看出,课后服务不是补课,不是圈在教室里写作业……校长在设计自己学校的课后服务时,应该按照课程方案提出的具体要求,梳理调整学校的课后服务方向和具体设计,摆正课后服务和教学的关系。不要把课后服务变成延时的教学时间,这在实践中很考验校长抵制“诱惑”的能力。第八理念落后的评价方式是校长“思维陷阱”评价方式的变革是教育理念更新中最后的堡垒。教育评价是树立正确办学导向的指挥棒,也是提高现代教育治理能力的关键点,事关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校长们对评价方式改革的基本框架或许已经熟稔在心。比如,强化综合评价,突出素质导向;重视过程评价,改善教学效果;改进考试评价,纾解学生压力;探索增值评价,激发学习动力;比如提高考试评价质量等等。但关键的问题在于教育改革中各项政策并不具有完全的一致性,很多校长都在应试教育倾向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对多元的评价方式将信将疑,尤其是高考作为指挥棒,成为许多校长内心的潜规则,导致了说与做的分离,这是塑造校长“二元”人格的重要因素。对评价方式观念、方式方法的不信任,是当下校长思维中的巨大“陷阱”,很难靠自助或者外人的说教完成思维的升级。但两难的问题在于,观念的改变必须来自内心,本质上又是自助的过程。因而,目前看来,逃离这个“陷阱”,对校长而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些校长可能直到退休都无法完成这一过程。这或许是教育复杂性的一个侧面反映。但对有更高格局和追求的校长而言,在改进教育评价方式方面进行自我革命,却又会是教育历程中最充满成就感和喜悦的时光。对这样的校长而言,教育是真正育人的过程,所有的收获都来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学生的真实成长。●
2022年4月22日
其他

中考省级统一命题成趋势,考试会发生哪些变化?学校如何转变教学?| 深度

全省统一命题,也便于从更客观的角度让试题保持更合理的难度,最大限度地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推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教育质量观。02考试这样变:考试不只是评价,更是立德树人
2022年4月16日
其他

八部门联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15条举措,打造“大国良师”!

4月14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有关情况。《强师计划》有哪些重点?有哪些政策创新点?下面都有解答。“出席人员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
2022年4月15日
其他

“双减”后的教师究竟有多累?该如何给他们减负?看看顾明远教授及业界的最新思考

虽然《指导意见》中强调了学校在课后服务中所必须承担的责任,但未明确学校应享有的权力,相应的保障措施也比较笼统,使课后服务在实际开展过程中主体权责不明,迫切需要对学校制度赋权。
2022年4月14日
其他

李政涛:高质量教学需要高质量教研,如何筹备?如何设计?| 实用

清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2022年4月2日
其他

教育部田慧生:历时3年的新课标将于近期发布,要做好5件事情

小东邪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2022年3月22日
其他

崔允漷: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怎么干?可从这6个方面入手

小东邪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2022年3月20日
其他

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百年大变局时代,如何当好校长?丨深度

作为一校之长,要立足学校,但如果仅仅局限于学校,其实也做不好教育。虽然你管的是一校的教育,但也要了解一国的教育,甚至世界的教育。这样才能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情怀,从而培养出具有全球胜任力的杰出人才。
2022年3月19日
其他

“双减”下学校必须做出哪些改变?看看褚宏启、于会祥、马宏等专家和名校长的最新思考

清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2022年3月17日
其他

北大附中前校长康健:看懂一所学校,就看这“三张表”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为教育划重点,哪些信号最值得关注?●校长会智库人物系列丨郭其俊:人迹罕至的地方才有“诱惑”●全国“双减”成效调查显示:超七成受访教师呼吁减轻非教学负担●
2022年3月13日
其他

唐江澎:该做题的时候就去做题,该睡觉的时候就去睡觉!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为教育划重点,哪些信号最值得关注?●校长会智库人物系列丨郭其俊:人迹罕至的地方才有“诱惑”●全国“双减”成效调查显示:超七成受访教师呼吁减轻非教学负担●
2022年3月11日
其他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为教育划重点,哪些信号最值得关注?

3月5日上午9时,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回顾了2021年工作,介绍了2022年政府工作任务。政府工作报告为教育划了哪些重点?跟着校长会一起来看看——2022年工作任务在“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部分——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依据常住人口规模配置教育资源,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加强乡村教师定向培养、在职培训与待遇保障。>>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和质量。>>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高校招生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我国有2.9亿在校学生,要坚持把教育这个关乎千家万户和中华民族未来的大事办好。在“着力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部分——
2022年3月6日
其他

全国“双减”成效调查显示:超七成受访教师呼吁减轻非教学负担

清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2022年3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