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装饰》2021年第4期介绍

装饰编辑部 装饰杂志 2022-04-25


(整体设计:蔡仕伟)



艺术设计月刊

2021年第4期

1958年创刊/总第336期

清华大学主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


PREFACE

写在前面




设计发展到今天,已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概念。这种复杂性一方面体现在概念的多义上,另一方面则是实践的内容与形式日渐扩展。设计在实践领域的拓展既有主动成分,也有被动的响应。设计以解决问题为己任,但“问题”的来源很大程度上仍是来自产业和社会的现实需求,设计是“竞争”的利器,没有竞争可能也少有推进设计的动力。“设计+ 医疗”向“健康设计”领域的扩展,正是设计演进的一种直观呈现,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以及高度城市化带来的公共卫生与安全等问题,健康成为今日社会日益沉重的话题。 医疗、养生的观念与意识古已有之,而设计与医疗的紧密关联却是晚近才出现的。早期设计与医疗的结合,更多地是在医疗用品设计上,随着实践的深入,人们越来越体会到医疗只是一种具体的手段,并不是目的,医疗的目标指向是健康。因此,对设计思维而言,健康是更值得深思的问题。从中国传统医学出发,“治未病”也是更为高级的思维模式,对健康的关注,可以理解为传统医疗概念的扩展。健康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下,有其不同的定义。比如,现代化的办公环境中,人们容易久坐不动,办公椅的设计如能最大限度地保持脊柱的正常状态,则对健康有利;而在大工业生产的车间里,人们多需要长时间地站立或走动,能不时地坐下休息就已是利于健康的。 事实上,人们也一直在更新对“健康”的认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人类的很多设计都是从“省力”“省事”的需求出发的,也有很多是从“舒适”的感受出发的。舒适、省事和省力这样的需求虽然是正当的,但其结果往往与健康的目标并不一致。从这个角度看,健康设计的提出,某种程度也是对以往设计思维的一种反思,设计由此也承担了更为复杂的社会责任。 本期的《特别策划》栏目以“设计+ 医疗”为题,邀请了多个领域的学者为此撰文,呈现了一个十分开阔和丰富的学科交叉图景。“设计+ 医疗”的目标是健康,健康既是个人福祉,也是社会公平,甚至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一把尺子;既是一种生活追求,也是一种看待社会发展的视角。从个人健康到整体的、普遍的健康,就不可避免要讨论社会公平和关怀;而从人类健康到整体的生态“健康”,就难免产生去人类中心的思想。从借助外在的条件来实现健康,到建立一种更为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自觉、主动地实现健康。健康观念的兴起,也可视为一场不那么激烈的社会改良运动。在这个逐步演进的过程中,设计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设计既是我们实现健康的一种手段和工具,也是树立、传播新型健康观念的重要媒介。健康往往意味着适度的约束,而约束又是与人的本性有所冲突的,此时,叙事就成为重要的设计策略。叙事可以提供有说服力的场景,也可以呈现更为直观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展现情感的力量,有情有理,无往不利。 在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目标里,健康显然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国家的强盛也离不开健康的国民。在建党百年的关键节点上,在百年大变局的进程中,实现全民健康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目标,也是设计学厕身其间的重要契机。我们希望,关于健康设计的讨论能进一步激发学界对健康观念的思考,并延展到“设计可以如何作为”。中国人早已甩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而抗疫的有效组织充分展现了我们在公共健康领域的投入和成就。健康,正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国家的最好形象。


方晓风



特别策划:设计+医疗
栏目主持:赵 华


主持人语


医疗与人类的关系如此紧密,它伴随着文明的进程,即使在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仍不断面临着疾病威胁和公共卫生危机,进而产生更大的全球性问题。医疗早已不仅仅是单纯针对身体发肤的病患所采取的对策,亦超越了传统医学的体系与范畴,而涉及身心健康、公共卫生、通用设计、生活方式与社会系统等方方面面。 早在多年前,本刊已将“健康设计”作为专题加以探讨。本次专题再次选择“设计+ 医疗”,旨在以更为多元的视角反观这个议题,从不同维度探讨与此相关的设计和设计师所面临的全新的角色、职责、使命与方法。在这个相互关联的复杂系统中,视角的多元性尤其重要,曾经的人本主义思维方式也已不能忽视物导向设计的旁支,并关照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 此外,本专题从特定历史、特定地域与特定人群的切片入手,追溯医疗模式如何影响并建构某类群体或病患的社会角色,跨文化与跨学科的实践与表达早已在社会观念上产生影响,并相伴共生。 近现代以来技术的发展也为医疗的现代性精神内核提供了更为有力的支持,无论是大众的参与、大数据的管理还是日益细化的人工智能,这个复杂系统中的各个环节都在更加有序地平衡着。我们透过设计学、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相互交织,期待多元融合、更加健康的社会系统的实现。(赵华)

《健康医疗设计:叙事循证的创新范式》
赵 超

内容摘要:健康设计作为设计学科新的增长点,将基于新型诊疗技术和叙事循证理论,在医院建筑环境转换设计、产品和服务转换设计、公共卫生危机转换设计、组织转换设计、社会转换设计的五个创新维度,通过人性化的创新实践颠覆现有的健康医疗体系,重构人们的就医体验和健康的社会生活方式。



《去人类中心化的医疗保健设计》
阿什利·霍尔、安娜·沃伊迪卡,翻译:徐 硼

内容摘要:在设计研究与设计实践中,为重新定位人类在全球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并保持可持续发展,设计师提出了去人类中心化的设计新思想。这些新思想包括后人文主义、行动者网络理论、面向对象的本体论、异种设计和多物种设计等,为设计师如何在设计中定义人类在价值链中的地位提出新的研究视角。当前的医疗保健设计模式将人类置于金字塔的顶端,通过负面输出(如医疗废物)对更广泛的下游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针对以上情况对未来的医疗设计产生的挑战,本研究开始探索新的设计方法和思想,以期发挥这种新方法的潜力。为此,本文提出了元层次医疗设计方法、伦理、价值链,以及新方法与设计实践存在的差距等一系列关键问题。



《从差异到融合:残障的医疗与社会模式在近代中国的演变》
王 超

内容摘要:西方的身心障碍理论强调区分残障人士的身体损伤与社会环境对非常规身体的制约,从而达到推动社会改革的目的。近年来,残障的社会模式已渐成为国内社会科学及政策研究所关切的议题,但此跨学科视角尚未与传统人文学科建立应有的联系。其中,现代医疗与技术如何应对身体损伤,以及残障的观念如何在跨文化实践中得到表达等问题,亟需在历史材料的挖掘与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回答。本文首先从19 世纪末以来现代医学在中国的传播,对医疗模式如何影响肢体损伤者进入残障者这一社会角色的过程进行简要梳理。笔者还将基于对视障群体的研究,分析辅具技术及特殊教育手段如何建构盲人这一社会类别。最后,笔者基于身心障碍史研究的最新进展,简要分析无障碍设计理念的起源与发展,及辅具技术对实现残障人士社会整合的作用。本文希望从历史出发,对医疗与社会模式的互动提供在地经验的反思,并呈现残障、医疗与技术的共生关系。



《死亡地图与贫困地图:早期工业化伦敦的数据可视化》
蒙 克、路 畅

内容摘要:当今世界的数据可视化技术高度发达,但是在进行数据可视化时,人们往往痴迷于技术,缺乏指导可视化的问题意识。本文考察了19 世纪工业化时期伦敦两次社会学调查中对可视化技术的应用实例,揭示了可视化背后潜藏着的现代性精神内核。本文认为,现代性的“祛魅”激发了人们对因果识别和大众参与的追求,也正是这样的问题意识驱使着19 世纪的研究者们采取了服务于其特定目的的各式地图绘制方式。从这一角度来看,现代性的“祛魅” 精神,既是指导可视化的核心动力,也是可视化存在的重要意义。



《为改变而设计,为设计而改变?》
保罗·张伯伦、克莱尔·克雷格,翻译:王开天

内容摘要:设计师的工作方式愈来愈趋向于多样化,同时也逐渐开始重视公民责任和社会设计。本文所提及的基于设计的实践更关注于“集体和社会目的,而非商业或以消费者为导向的目标”(Armstrong 等人,2014)。目前,设计方法和设计工具越来越被认为是社会创新的重要手段,设计师和设计研究人员在健康医疗领域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由于人口结构、人们对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最近全球流行病等种种变化做出的回应。因此,在政策层面上,设计和设计研究被认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DHO,2016)。本文突出了设计研究在更广泛的健康领域内带来积极和持久变化的非凡潜力。它将简述由作者带领的设计跨学科研究小组Lab4Living 实验室所承担的示范项目,这些项目展示了设计研究能够以不同的方式运作,强调了设计采用协作和批判性方法的重要性。然而,如果设计研究要发挥其在该领域的潜力并做出积极的改变,还需要回顾并重新反思,认识到也许设计能做出的最根本的改变在于改变其自身。



《饮食健康照护与餐饮管理:机构式高龄退休社区智能餐饮健康管理系统设计方法》
曾俊儒、王 乐、李寒冰、戴兴业、黄美涓

内容摘要:本研究提出了一种为机构式高龄退休社区设计智能餐饮健康管理系统的方法。系统设计基于机构内既有的健康管理系统,通过将机构式高龄退休社区内参与餐饮管理健康服务的营养师、餐厅、机构与住民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需求纳入考量后,本研究设计了可供不同利害关系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一云四端”的机构式高龄退休社区智能健康管理系统架构。该系统架构方式不仅有利于机构式高龄退休社区内参与餐饮管理健康的不同利害关系人之间的信息交换,而且有助于提升机构式高龄退休社区营养健康照护程度与餐饮服务质量。




海外动向

栏目主持:李 拓



《设计研究在个人运动类健康科技产品中的应用》
马里内拉·查莫罗- 科克、丽贝卡·尼古拉斯,翻译:王开天

内容摘要:以Fitbits 和智能手表为代表的个人健康科技产品的出现,并未在促进人们提升自我健康能力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个人健康科技产品的设计需满足某时间段内人们对其健康目标的动态决策。本文提供的理论模型描述了用户为达到个人健康目标而参与使用个人健康类科技产品的六个阶段。在人本中心设计原则的指导下,该模型在全新的健康类产品设计中得到了实际应用。研究结果表明,个人健康科技产品的设计需要平衡好用户健康目标与科技使用之间的动态关系。该模型面向设计师和开发人员,为其提出了一种针对健康科技产品的应用策略。



特别关注

栏目主持:萧 冯



《在地性——2021 年第四届《装饰》学术年会综述》
编辑整理:李 拓、胡心玥

内容摘要:4 月17 日,由中国装饰杂志社与广西师范大学共同主办、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承办的第四届《装饰》学术年会于桂林开幕。全国60 所高校与设计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师生共计300 余人参加了年会。本届年会的主题为“在地性”。在学术论坛环节,九位发言嘉宾结合自己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对“在地性”的相关问题发表了观点。“设计研究与设计教育”研讨会上,与会嘉宾就设计学的学科建设、专业教育、设计研究的方法与路径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同时,年会还举行了《装饰》2020 年度“优秀投稿论文”颁奖仪式上,主办方代表为到场的获奖作者颁发了证书。




书 评

栏目主持:周 志



《设计史的乌托邦:评马格林《世界设计史》》
周 志

内容摘要:本文就《世界设计史》(1—2 卷)写作背后的几个关键性问题进行了讨论。问题一是马格林如何定义“设计”;问题二是马格林如何看待设计史职能的问题;问题三是本书的写作目的是什么?由这三个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马格林是试图在设计研究的核心领域搭建起一座设计史的“乌托邦”。这是一座连接起过去与未来的,连接起设计与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政治学的,连接起设计历史、理论、批评与实践研究的建筑物。我们应该关注这座乌托邦的建造目的、过程、意义及背景,而非其结果。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切实地在设计研究这片疆域上建造起我们的真正家园。



《马格林的<世界设计史>及其设计史学思想述评》
张 磊

内容摘要:《世界设计史》是当代美国著名设计学家维克多·马格林晚年的集大成之作,充分反映了马格林设计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和学术地位。该书具有强烈的现实关切和深邃的反思意识,其创新之处主要在于全球鸟瞰、总体史框架、跨学科叙事、批判理论视角和设计文化建构等五个方面。马格林基于一个具有弹性的设计概念的阐述框架,梳理了设计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在全球各地的起源背景、演变走势和价值面向,全面地展现了设计与技术在不同历史阶段和社会文化中的互动模式。这部迄今时空跨度最大的设计通史对于推进全球设计史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不仅回答了当代设计活动何以变得如此多样和复杂这一核心问题,而且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设计激发社会变革的潜力以及如何在未来营造与设计创新相适应的社会文化环境。



《设计如何使世界成史——论<世界设计史>的学科价值》
张 黎

内容摘要:世界史的研究并非新事,以设计作为主题的世界史却是首创。然而,如何以一己之力描述整个世界的设计历史?尤其是,面对设计史薄弱且含糊的学科基础面貌,设计史家还能在已有的世界史和全球史之外做出哪些新的贡献?马格林在《世界设计史》两卷本里曾试图解决上述问题,但仍存疑惑,有待澄清。本文回溯了马格林于2005 年始发的由设计、世界与历史三者构成的问题意识,结合“世界设计史”这一范畴所指涉的两个关键问题,即从设计的角度“如何整合世界”以及“世界如何成史”,从认识论与方法论层面呈现《世界设计史》的学科价值。最后,本文提出了以反思“另类现代性”作为世界设计史书写的另一种可能性。




第一线

栏目主持:萧 冯



《服务人群,贡献社会:一所设计学院的人文设计教育理念与实践》
李 江、黄德荃

内容摘要: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是一所年轻的设计院校,自2004 年成立至今短短17年时间取得了丰硕的研究和教学成果。究其原因,与这所学院所奉行的“人文设计”的教育理念是分不开的。该院院长魏劭农教授提出的“人文设计”是一种将自然、科技与人文艺术融合在一起的价值理念。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尊重当下科技为时代特征的同时,向自然和生活学习、发挥人文艺术的文化和审美作用,建立热爱生活、创造生活、服务社会的价值观。这些观点对于今天中国设计院校的教育改革也具有积极的借鉴和范式价值。




史论空间

栏目主持:周 志


《知识建构与行为规训:近代家政学视野下的室内装饰》

高 正
《观念流变与功能演进:中国近代公园设计中的“卫生”实践(1890—1937)》

周予希、赵树望
《供床座椅代设席:两宋仪礼空间中的家具形制及观念变迁》

杨建蓉



设计实践

栏目主持:田 君


《虚拟现实动画中的可供性设计》

秦 龙、吴 琼
《基于用户隐性需求的家具创新设计研究》

张 楠



个案点击

栏目主持:贾 珊


《从“空间”到“地方”:游戏世界空间意义体验的设计思考》

汪 博
《传统与重构:媒介画幅的视觉叙事》

张海超



民俗民艺

栏目主持:赵毅平


《乡土的流变:当代乡村木工群体的社会关系网络变迁》

陈振益、陈 亮
《从平江还愿影戏的叙事语境看“戏仪”互文性》

李 彦、刘 谜
《黄梅挑花图案的模件系统》

李鑫扬



院校风采

栏目主持:赵 华    周 志


《传统“缂绘”衍生技艺的时代特征与社会动因》

崔荣荣
《从靛青色提花绸夹里女袍看民国早期女性着袍之风》

吴 欣 沈 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木屐流行与社会风尚》

牛 犁 崔 艺
《明代洒线绣满地菱格纹制作工艺探析》
胡霄睿 田广菓
《明代曳撒的形制考释》
宋春会
《楚汉鞋履形制变迁辨疑》
夏 添 王鸿博   《“儿童本位”视阈下民国儿童连体服设计解析》
王志成
《明代女子首服珠子箍叙考》
赵文机《眉勒的装饰艺术及其身份标识作用——以如意纹眉勒为例》
王忆雯 梁惠娥
《民国女性生活方式视野下的筒裙设计解析》

丛天柱 任 敏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师生作品


《装饰》精彩回顾

《装饰》2021年第1期"设计的理想"

《装饰》2021年第2期介绍“理解园林”

《装饰》2021年第3期“后现代主义”

《装饰》2020年第1期“设计+新材料”

《装饰》2020年第2期“设计·抗疫”

《装饰》2020年第3期“大众设计”

《装饰》2020年第4期“设计+心理”

《装饰》2020年第5期“设计+管理”

《装饰》2020年第6期“毕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

《装饰》2020年第7期“设计+广告”

《装饰》2020年第8期“设计政策”

《装饰》2020年第9期“明代设计”

《装饰》2020年第10期“淄博陶琉”

《装饰》2020年第11期“通用设计”

《装饰》2020年第12期“再论装饰”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可获得投稿须知

投稿1.5月后可致电(010-62798878)查询初审结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