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年世界经济危机总览

文汇学人 2023-03-12

这次不一样……吗?



20世纪人类社会的百年史,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在这一历史时期,世界发生了多次重大变革,对人类的影响超过以往历史发展历程的总和。20世纪周期性的世界金融经济危机则一再印证着这一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恩格斯早已揭示过,资本主义制度社会化大生产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根本矛盾条件下,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综观一百年来的世界性金融经济危机,各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左翼学者都给予了深刻而广泛的关注,提出了具有独到见解的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一百年以来,世界发生过数次大的经济危机,其中1929年、1997年、2008年这三次大的世界性的金融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百年来经济危机评析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评析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浩劫。英、德、法、俄等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霸权,在战争中元气大伤,唯独美国增强了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就连当时头号投资大国英国也欠美国41亿美元的债款。美国已由战前的债务国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债权国和国际金融中心,同时跃升为资本主义世界名列首位的经济大国。


“一战”以后,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1920—1921年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以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其中以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引人注目。到1929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比1920年提高了53%,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提高3.8%,工人的实际工资也有所增长。20世纪20年代还是美国汽车工业大发展的时期,1919年美国的汽车产量已达150多万辆,到1929年猛增到将近540万辆,汽车制造业已成为美国最大的工业部门。汽车制造业的发展也推动了钢铁、橡胶、石油和玻璃等行业的发展,当时的钢和生铁的产量分别达到5700万吨和4300万吨,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1919—1929年,汽油产量也从8600万桶激增至4.39亿桶。其他如电气业、建筑业、化学工业和公用事业等部门也发展得十分迅速。在战争期间,民用建筑几乎停止,住房十分紧张,房租高昂;战后大兴土木,每年建筑费用均超过70亿美元,1926年的建筑费用甚至高达110亿美元。


美国工业的迅猛发展,使其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913年的38%提高到1929年的48.5%,其国民收入也由1921年的594亿美元增为1929年的878亿美元。1929年,美国拥有50亿美元的黄金储备,占当时世界黄金储备总额90亿美元的一半以上。生产的高涨刺激了其信用的膨胀。1923—1929年,美国有价证券的发行额达490亿美元,仅在1928年和1929年间,就发行有价证券180亿美元。证券交易所疯狂的、规模空前的投资使证券价格不断上涨。参与证券投机的人都靠借款来购买大量的证券,证券的投机狂热助长了繁荣的幻景。


在这狂热的年代里,舆论大肆宣扬“永久繁荣”和“美国例外论”,似乎美国已超越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运行规律之外,再也不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特征的经济危机了。就连美国总统赫伯特·克拉克·胡佛在其1929年4月的就职演说中,也高唱要消灭贫困。工业的“合理化”运动和汽车、奢侈品等新工业的扩张,还使得整个“繁荣”时期中,资本积聚和集中的趋势加强,中小企业和独立的小生产者、小商人普遍遭到被淘汰和被兼并的命运。此时,美国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犹如被吹得过大的气球,随时都有一触即爆的危险。1929年10月,资本主义世界一场规模空前的大危机终于爆发。


1929—1933年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危机。工业生产下降的幅度是之前历次危机所从未有过的,国际贸易额的实际贸易量也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下降。不仅生产下降的幅度惊人,而且延续的时间也异常持久。以美国为例,由危机时的最低点恢复到危机前水平所需的时间,煤、生铁、钢等都长达40个月。因此,1929—1933年危机成为资本主义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世界经济危机


1929—1933年危机的极度深刻性和空前持久性结合在一起,使这一次危机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它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大幅倒退,使整整几十年生产力的发展成就付之东流。“一战”前的各次危机通常使生产水平倒退一两年,倒退4年或4年以上的情况极少。而1929—1933年的危机却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水平大约后退到1908—1909年。其中,美国退到1905—1906年水平,德国退到1896年水平,英国退到1897年水平。


这次危机不仅在生产和商业范围,而且也扩展到银行信用系统,以及外汇和债务等领域。生产过剩危机中商品价格下跌,使工业资本家、手工业者、农民等债务人难以支持,从而使许多公司和企业主遭到破产。美国、德国和法国有几万家股份公司因此倒闭。


1931年9月,英国被迫放弃金本位制,宣布英镑贬值,震动了世界各国。英联邦以及许多同英镑联系的欧洲国家的金本位制都跟着垮台了。1933年3月,资本主义世界信用、货币制度崩溃的浪潮袭击了美国。美国银行倒闭之风更加剧烈。到1933年,美国银行共倒闭11730家,企业倒闭252000家。1933年3月4日,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在其就职之日,不得不宣布银行“休假”,随即关闭纽约金融中心,并放弃了金本位制


此次危机的启示:1929—1933年空前深刻和空前剧烈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宣告了主张“放任主义”的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失灵。危机表明,资本主义单靠本身内在的力量已经不容易从危机中爬出来了。于是,鼓吹通过加强“国家干预”来刺激经济和保持“充分就业”的凯恩斯主义便应运而生。凯恩斯主义企图利用加强“国家干预”经济的人为措施来克服危机,消除失业和防止革命。


总的来看,危机使世界各国进一步加强了贸易保护,并客观上调整了各国经济的相对地位。英、德、日等国应对危机的措施比较及时、正确,其国际市场份额得到了提高;美、法两国的应对措施则显得迟缓、乏力,国际市场份额大幅下降。美国在世界工业总产量中的比重从1929年的48.5%下降到1938年的32.2%,低于1913年的36%。美国所拥有的巨额战债化为乌有,外国投资大量抽回,1938年美国国外投资存量减少为115亿美元,比1929年减少1/3。美国的国际贸易地位也急剧下降。1929—1938年,美国的进口份额由12.2%降至8.1%,出口由15.6%降至13.4%。英国则依靠其广大的殖民地夺回了世界贸易总额的首席位置。英联邦地区(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南非等)建立了帝国关税特惠制。德国也在其统治区及殖民地(欧洲大陆及拉丁美洲部分国家)实施贸易封锁。在亚洲市场上,美国的贸易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日本和德国。美国是靠第二次世界大战才重新夺回失去的国际市场份额,并再度称雄世界的。


2.“二战”后数次经济危机评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世界先后爆发了数次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爆发,不仅使资本主义世界的生产力发展受到严重破坏,同时也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有了不断调整和改善的契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得到不断改善。


(1)1957—1958年“二战”后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


“二战”决定性地改变了世界经济地图。美国在“二战”中没有被破坏,其生产能力反而有了巨大增长。战争刚结束时,美国的政策是摧毁德、日、英、法、意的经济,实现独霸西方世界的美梦。美国制订了拆毁德、日军事工业的计划,从根本消灭其竞争能力。随着拆毁德、日两国军事工业的进程的推进,欧洲和日本国内失业工人大量增加,各国共产党势力迅速壮大,此时,美国统治精英终于发现,他们的头号敌人是苏联社会主义阵营,而不是欧洲和日本,因此美国对外经济政策发生了根本变化,变消灭竞争对手为扶植竞争对手。主要措施有三:一是著名的马歇尔计划;二是停止拆毁德国和日本的军事工业;三是允许日元、英镑、马克等货币贬值,使各国有能力对美出口。此后,由于朝鲜战争爆发,日本又成为美国军火的前线供应商,发了一笔战争横财。美国采取了单方面自由贸易,而允许各国贸易保护的友好态度。世界经济进入良性循环。


1957—195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在“二战”结束至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国际经济良性循环阶段发生的。问题在于良性循环中各方的收益却并不平衡。日本和西德工资低,货币定值低,随着投资不断扩大,其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贸易顺差不断增长。而英国和美国则相对衰落,经济增长率只有德、日的一半左右。英国存在经常性的贸易逆差,英镑危机频繁;美国的贸易顺差也不断缩小,至1958年时第一次出现33.5亿美元的国际收支逆差,导致大量黄金外流。危机随后影响了英国、西德、日本等各国,除英国外,程度都相对比较轻,因此这次危机没有被认为是同期性世界经济危机。此次危机的特点:一是危机期间物价上涨,即所谓“滞胀”;二是危机的同步性下降,即使是同步性危机,其严重程度也相差较大。


此次世界经济危机的调整,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过程中的以排除弊端式的自我调整,证明其生命力并不会仅仅因为一次性或一段时间的危机导致其生产方式的终结。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自我调整能力非常旺盛。正如马克思主义所指出的那样,资本主义在自己的生产力的空间和广度没有完全耗尽的情况下,是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的。比如,1929年及此前的经济危机,表现的是生产过剩的危机,商品大量被闲置。“二战”后的经济危机则是商品价格上涨、通货膨胀。局部的调整,表现出局部的改善。


(2)1973—1975年“二战”后第二次世界经济危机。


触发这场危机的是石油涨价。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以后,石油售价从每桶2.48美元上涨至每桶11.65美元。在一个需求螺旋萎缩的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暴涨使需求萎缩突然加剧,生产过剩的危机爆发了。此次经济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依然采用过去的方法应对。比如,美国、联邦德国等是靠财政赤字,英国是控制通货膨胀率。这些方法都是资本主义在危机时期容易和普遍采用的方法。一方面说明这些方法还有一定的作用空间,不会完全无效;另一方面也说明,资本主义应对危机,如果还有一定的作用空间,就不可能采用迂回的有利于劳动人民的做法。日本在危机中采取了比较长远的应对方法,从宏观上控制生产规模和企业的生产量,并且同时加强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这些都拓展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空间,使得日本在后来历次的危机中,都能够尽最大可能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发展经济。这些都说明,资本主义生命力的顽强与内在动力的持续不衰。


(3)1980—1982年“二战”后第三次世界经济危机。


1979年下半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油价从每桶13.77美元涨到每桶37.29美元。油价上涨使成本上升,市场需求萎缩,各主要工业国再次陷入危机,而且危机程度超过上一次。企业倒闭数量急剧增加,相当于1933年的水平。


“二战”后的几次危机都有着比较明显的战后特点。战争结束以后,各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在政治、经济方面加强联合,共同对付社会主义阵营;另一方面也在各自采取自我保护和自我防范,在资本主义阵营内寻求发展自我的机会,各国都在想方设法多占据经济势力和经济资源。


只是在战后的发展中,由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以往的帝国主义之间争夺势力范围和资源的趋势与斗争形式越来越弱化,并且逐渐被共同对付社会主义阵营斗争的意识形态所代替。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如果讲所谓的普世价值的话,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一切所谓普世的价值都带有了阶级的烙印,由于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不同,同样的事物就有了不同的态度和解释,同样的事物就可以有不同的结果,同样的事物就有了双重的标准。事实上,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规律,体现在一切事物上都有一个趋利避害的自然法则。美国的利益在美国人的眼里是不可侵犯的,在维护美国利益的时候,世界一切法则都要遵从于美国的利益原则。在这里,就没有什么普世的价值而言。


(4)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经济危机。


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爆发的经济危机,被称为是日本“失去的十年”。此次危机以1991年年初四大证券公司舞弊丑闻被曝光为爆发点,经济形势急转直下,从泡沫转为衰退和萧条。日本持续经济低迷的状况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资本主义体系内部在与社会主义体系对立时,能够暂时结成同盟,共同对付社会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以后,资本主义共同对付社会主义的同盟也自然瓦解,依靠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相互扶持的基础基本消失。日本20世纪90年代的危机带有明显冷战后特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虽然还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其发展的空间还远远没有挖掘完毕,但是它也必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调整。这些也都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生产方式是由时代的条件和基础决定的。


(5)1994年墨西哥泡沫经济危机。


墨西哥金融危机的导火线是比索贬值,国外学术界亦将这一金融危机称作“比索危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的爆发,是一系列经济和政治问题在各种不良因素的作用下发生质的变化的必然结果。墨西哥危机是典型的全球化形势的金融危机。在全球化形势下,由于资本的运动与流转并不以本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基础,外汇的流动与运转极其容易受到国际货币波动的影响。以外汇汇率升贬为特征的金融经济危机,对美元的稳定性依赖极大。由此,本国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也主要依赖于外汇的稳定与储备额。


(6)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是在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之间由泰铢贬值引发的一场金融风暴。自泰铢贬值开始,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和股票市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这次危机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是继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以来最严重的区域性金融危机。它造成了东南亚国家的股市动荡,大批金融机构破产,货币严重贬值,抑制了东南亚国家经济的发展。


发生在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是继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后,对世界经济有深远影响的又一重大事件。这次金融危机反映了世界和各国的金融体系存在着严重缺陷,包括许多被人们认为是经过历史发展选择的比较成熟的金融体制和经济运行方式,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都暴露出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进行反思。


1997年的亚洲金融经济危机,充分说明了资本主义世界弱肉强食、丛林法则的野蛮规律。1991年苏东剧变,使得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改变了以往扶持资本主义小国、以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对付社会主义阵营的策略。苏东丧失了社会主义制度后,已经没有力量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抗衡,也已经不是作为社会主义的身份与美国相对立,反而是苏东剧变后的国家都梦寐以求想要融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因此,政治上、意识形态上的敌对力量的消失,使得美国不必再把苏东当作对手,即使它并不希望苏东国家强大起来,但是也不再需要投入过多的精力了。因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转而把对立的力量放置在曾经被其利用来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亚洲各国,被用来稳定亚洲局势,以使美国腾出力量对付苏东的亚洲小国。换句话说,从美国的利益出发,亚洲各国的发展已经因苏东剧变而变得不利了,因此,放任金融经济危机肆虐于亚洲,就有利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利益了。


(7)1998年俄罗斯的经济危机。


1998年俄罗斯经济陷入多重危机。在3月23日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总统突然解散切尔诺梅尔金政府以后,俄罗斯的经济领域中,爆发了金融危机、生产危机、预算危机和债务危机;而在全社会范围中,则出现了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交织并发的局面。与前几年的经济危机相比,这场危机冲击之大,危害之深,都是俄罗斯实行经济改革以来所罕见的。9月普里马科夫新政府的成立,避免了一场政权危机。但是,它难以在短期内扭转经济领域出现的多重危机并存的局面。1998年以“经济下降年”而载入了俄罗斯的史册。


俄罗斯金融经济危机的状况非常复杂,最后危机形成了政治、经济、社会、民族等总体危机和综合危机。属于资本主义体制的金融经济组织没有建立,或者还不被人民和国家所熟悉,但是,属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弊病却以超乎想象的放大的形式呈现出来。同时,面对灾难性的危机,没有任何力量去阻止和影响,只能任其泛滥,不可遏制地将国家跌入低谷。由此,俄罗斯危机作为后共产主义时期的最为醒目的标记,使俄罗斯人民无奈、无助而又麻木地度过了最黑暗、最崩溃的日子。


(8)2008年金融危机。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2007年8月开始浮现,2008年上半年正式爆发,并蔓延到其他国家的全球金融危机。主要发展路径: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美国金融危机,美国金融危机引起全球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第一波在2008年年底接近尾声;2009年2月开始,第二波金融危机袭来,其冲击远远大于第一波金融危机。


(二)百年经济危机特征及评析


1.百年经济危机的特点


第一,危机大多发生在经济增长迅速的国家。经济较快增长容易出现信心十足、盲目乐观的心态,从而放松了对危机的警惕。比如:日本泡沫破灭前的1987—1990年,经济年均增长5%以上;拉美债务危机前的1974—1980年,经济年均增长5.1%;东南亚金融危机前8年,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平均经济增长率都高达8%—9%。


第二,泡沫经济都经过“疯狂—恐慌—崩溃”三个发展阶段。


第三,汇制和币值是否合理成为外部冲击大小的重要因素。僵化的汇率制度往往成为国际资本攻击的目标,1999年、2002年巴西、阿根廷金融危机前正在推行美元化,分别将雷亚尔、比索对美元汇率锁定在1∶1;东南亚1997年前实行钉住汇率制度,出现本币高估。本币高估或低估都将加剧外部不平衡,危及经济安全。


第四,国际游资往往是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的导火索与祸首。数万亿美元国际游资可以将任何发展中国家的股市冲垮。无论是债务危机还是货币危机,都与利用外国资本的方式不当有关,特别是证券投资、短期外债等间接投资或游资往往是祸首。比如,拉美在债务危机前对外借款超过3000亿美元,俄罗斯在1998年10月前后有200亿美元流入,泰国、印度尼西亚、土耳其危机前的外债分别达到近1000亿美元、1500亿美元、1100亿美元,债务率很高。


第五,“金融不稳定”决定了政府调节的必要。实践与理论都已说明,金融天生具有“不稳定性”。日本、拉美、东南亚等地的股价危机前都会翻几番,危机后都下降了70%—90%,美国、日本等很快都回到几年前开始上涨的水平。


第六,摆脱泡沫经济危害的道路是漫长的。拉美与日本都有“失去的十年”甚至十多年,平均经济增长率都只有1%左右。


第七,有效的应对可防止风险蔓延。1974年的英国金融危机、1987年的美国“黑色星期一”、1992年的欧洲货币危机、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影响都比较短暂,一两年以后经济全面恢复,没有造成经济危机,这与上述国家或地区应对及时、有力是分不开的。


第八,建立适合国情的自主应对机制尤其重要。如拉美债务危机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16个拉美国家签订贷款协议,要求这些国家实行经济调整、减少赤字等政策,但结果却反而加剧了经济衰退;东南亚金融危机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出了同样的经济紧缩药方,也使得东南亚危机加重并蔓延。


2.百年经济危机的异同


为了便于分析,忽略详细对比,仅以1929—1933年、1997—1998年、2008年为对比值。危机的不同点如下:


(1)影响范围不同。1929—1933年金融危机主要是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包括美国、英国及西欧、日本。1997—1998年金融危机主要是在东南亚国家,波及部分其他国家与地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则是包括美国在内的全世界大部分国家。


(2)持续时间长短不同。1929—1933年金融危机从1929年10月开始,到1933年年底结束,共计5年。1997—1998年金融危机从1997年5月开始,到1998年年底结束,共计1年半。 


(3)金融危机的具体特点不尽相同。1929—1933年金融危机的具体特点表现在:一是经济危机导致金融危机,先经济危机再金融危机;二是生产过剩导致产品积压,引起金融市场动荡;三是范围特别广,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及各生产部门;四是时间特别长,1929—1933年,前后差不多5个年头;五是破坏性特别大,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生产下降了1/3以上,贸易总额缩减了2/3;六是货币贬值的币种多,涉及范围广,包括英国、美国在内,全世界有40多个国家的货币先后贬值;七是主要影响的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当时的中国基本上没什么影响。


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具体特点表现在:一是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危机,先金融危机再经济危机;二是泰铢贬值引发泰国金融秩序混乱,危机蔓延至别国,触发全球危机;三是传导速度快,影响后果严重;四是时间不太长,前后差不多1年半;五是主要波及东南亚以及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对当时的中国有一定影响但不大。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具体特点表现在:


①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第一波危机的特点。
一是系统性。美国和欧洲金融体系出现了系统性崩溃的风险,所有的金融部门,不管是投行还是商业银行都没能幸免。二是全球性。原来是美国的,很快变成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三是联动性。危机不仅仅涉及金融行业,还波及股票市场、汇率市场以及大宗商品市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油价,在金融危机发生以前,2008年上半年油价由每桶100美元涨到每桶147美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油价跌到了每桶36美元以下,下降幅度为75%。四是综合性。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的衰退,还对一些国家的政治、社会产生了严重冲击。五是不确定性。自从2007年夏天发生次贷危机以来,出现多次高潮,2008年也出现多次高潮。 


②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第二波危机的特点。一是这一波危机是在各国政府大力度救市政策出台的情况下发生的。2008年1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2009年世界经济的增长率调低到2.2%;仅仅两个月后的2009年1月,又把增长率大幅降至0.5%;到了2月底,又进一步调整为零增长。这不但表明世界经济形势的严峻程度,也表明国际金融机构对这场危机的把握能力与驾驭能力极其有限。二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正出现明显的负面互动。美国、欧洲、日本这三大经济体同时出现了深度的经济衰退,而且衰退的程度还在不断加深。在金融系统全面收缩并自身难保、实体经济面临严重和持续的资金短缺、整个社会都节衣缩食的情况下,实体经济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困境,而这种困境都不可避免地向金融企业乃至整个虚拟经济传导,导致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恶性循环。三是大型金融机构正出现越救越亏的严重局面。四是新的危机爆发点不断出现。五是货币贬值将成为各国应对危机的一种趋势。


(4)具体原因不完全相同。1929—1933年金融危机产生的具体原因主要是:投资过度,导致经济高涨;需求不足,导致生产过剩;证券市场高涨,投机狂热;信用紧缩,生产衰退。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产生的具体原因主要是:经济长期过热,产业结构不合理;举债规模过大,结构不合理;金融自由化步伐过快,金融制度不健全且缺乏监管,导致金融秩序混乱,信用危机出现;宏观调控出现失误;国际金融投机者的攻击,加速了危机的爆发。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具体原因表现在: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是引发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住房金融管制放松和资产证券化为次贷危机爆发埋下了隐患;监管缺失是导致金融动荡的重要制度因素;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导致美国金融动荡的深层次原因。


(5)金融危机的影响后果与程度轻重不一。

1929—1933年金融危机影响后果与程度:美国经济水平倒退10年;美国采煤业生产倒退28年,炼铁业生产倒退36年,炼钢业生产倒退31年;美国失业人口达到1700万,平均每4人中就有1人失业。


1997—1998年金融危机影响后果与程度:①金融危机爆发仅1年,韩国经济倒退约7年,国民生活水平下降约12年。②当金融风暴袭来时,印度尼西亚政府惊慌失措,应对无方,造成数十家银行倒闭,工商业陷入停顿,企业资本大幅缩水,人均收入从1000余美元锐减至400余美元,失业和贫困人口大幅增加。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后果与程度:一是冰岛政府濒临破产;二是英国成为首个陷入衰退的发达经济体;三是乌克兰政府肩负千亿美元外债。


(6)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政策措施不一样。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应对:英、美、法等国主要采取国家干预政策;德国、日本主要采取军事化政策,实施对外侵略。


1997—1998年经济危机应对:改革金融体制;加强金融监管;制定金融法规。


2008年经济危机应对:金融监管、国有化、高管限薪、扶助就业、降息、退税、注入资金、收购股权、提供贷款、政府接管公司等。


纵观百年世界金融经济危机史,可以看出,一切危机的根源超不出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的左右。资本的投机性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如鱼得水,政府的应对与监管只有在加大政府作为的情况下,才能适时发挥作用。但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本性又不可能使政府的调控变得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因此,不消除经济危机产生的总根源,也就是说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这一类的危机仍然会定期或不定期地爆发。虽然资本主义危机的不断爆发会使得资本主义制度不断受到削弱,但是这个被削弱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暂时态,而是资本主义这一生产方式历史的总过程。这是必须要认识到的。



摘选自《国外马克思主义对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的研究与启示》,冯颜利等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更多相关阅读


华人劳工和昔日美国的铁路奇迹张充和在呈贡
胡琦 | “二千年高文”的不断新生伍江 | 理解当代上海城市空间精、气、神的“密钥”
徐毅松 | 一片最普通的稻田,也是人类文明的载体
叙利亚的语言与文学土耳其国父的精神世界时代剧变中的秋瑾:娜拉出走以后
叶澜:做有生命气息和实践芳香的教育学
邓伟志:社会学人要有“千里眼”
陈伯海:创造民族思想学术的“通用语”
曹沛霖:政治学要使人得到幸福
曹蓉|画兔子的人
吴承学 | 回归“本土”立场的尝试
张宏敏 | 再寻黄绾:《中国哲学大辞典》的误笔
如果没有后来的平反,岳飞也会被后代史家编入《奸臣传》
王曾瑜:岳飞并不“愚忠”
冯天瑜 | “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 ——由先父冯永轩《藏墨》说开去
放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
曹凌云 | 走访野夫故居
燕园草木 ·独行菜
尧育飞 | 何绍基日记里的永州风景梁捷 | 重看经济学者四十年前的研究
王邦维|记周一良先生所赠西文藏书
《长安的荔枝》:马伯庸以历史小说的形式完成不可能的任务
徐文堪 | 略谈伊朗语文及波斯语在中国的传播
徐文堪:丹尼索瓦人及人类起源研究的新进展
刘绍铭 | 荒野的呐喊:夏志清的学术背景
与时代狭路相逢
周欣平:“赵元任档案”整理已近尾声
段世磊 | 日本现代性的悖论——以西谷启治为例
陆扬 |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天台山
张纯如的南京
庭院银装围炉暖:四合院的冬春
“黑船来航”和日本追求自身足球的开始

投稿邮箱

wenhuixueren@139.com

转载本公号文章请注明出处


wenhui_xr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