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处 | 没钱布施供养怎么办?

妙声 灵隐寺 2024-03-19



学佛者都知道,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受用都源于自己的福报。这福报的来源既包括当下努力工作、辛勤劳动,也包括过去生中的栽培。而栽培福报,最直截的方式莫过于布施和供养。但也常常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也知道供养可以得到财富,如果过去没有种下福报的因,这辈子贫困潦倒,甚至还等着别人来布施我,又哪有钱去供养呢?


对于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白一点:供养和布施最为重要的并非钱财多少,而是在于供养和布施时的发心。从这个角度来说,不是等到有钱才去布施、供养,贫穷更要布施、供养,这样的发心更加殷切,果报成熟得也更快。


《四十二章经》中释尊举出了五种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制命不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其中居首的便是“贫穷布施难”。而我们学佛者,若能于此难中坚持不为境转,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发大心、修大行,必定能感得大福报。



在《续高僧传》卷二十七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隋朝时,大万村有一位田遗生,家里很穷,家徒四壁,有四个女儿,连衣服都没有,只能用稻草遮挡身体。有一天,终南山的高僧普安法师带着僧众路过,村民都争先恐后要供养。


田遗生的大女儿叫华严,已经二十岁了,很想供养法师,但是家里只有两尺粗麻布。她很悲伤,仰头长叹。突然发现屋梁的空隙中,有一团乱稻草,她取下来一看,居然有十粒小米。这对于食不果腹的她来说就是宝贝啊!但她首先想到的并非自己,而是三宝,于是将这十粒小米磨去皮糠,连同那两尺粗布,准备去供养三宝。


但是问题来了,她连衣服都没有,又如何能够出门呢?于是,一直等到天黑的时候,她才趁着月光,就地匍匐着前进,把粗布放到僧房前,又把十粒粟放入僧众的饭锅里。然后她就祈愿:弟子因前世悭贪,这一世受此贫穷苦报。而今深生忏悔之心,希望用这一点物品供养众僧。如果我的业报消除,煮饭就变成黄色。


第二天早晨,师父们看到煮的白米饭居然变成黄色了,觉得很奇怪。普安法师知道其中因缘,就把华严女供养的事说了,大家都被感动了。


从那之后,有很多人用财物救济她们家,她们家很快就不贫困了。不仅如此,后来普安法师还为华严女准备了法衣,并且度化她也出家。出家后的华严女通过精勤修行,获益不可思议,《续高僧传》中用八个字来概括:声名重振,弘悟难述



虽然只是两尺布和十粒米,但华严女供养的心十分真切,因此她供养的果报也就成熟得特别快。佛法中发心最重要,所以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中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布施、供养当然是越多越好。但就佛法来说,最重要的还不在财物多少,而在于发心的广大、深切与否。对于不具备很大财力来供养三宝的人,华严女的故事便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榜样。



以上还仅仅是就布施和供养的发心来说的,仍局限在财布施、财供养的范畴之内。佛法之中无所不包,自然也有财布施、财供养以外的方式可以解决无钱布施的问题。比如,佛在《杂宝藏经》中就明确提出了“七种施因缘”,并说这七种布施方式是可以“不损财物,获大果报”的。那么究竟是哪七种呢?


一名眼施

  • 常以好眼,视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不以恶眼,名为眼施。

  • 舍身受身,得清净眼;未来成佛,得天眼佛眼,是名第一果报。


二和颜悦色施

  • 于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不颦蹙恶色。

  • 舍身受身,得端正色;未来成佛,得真金色,是名第二果报。


三名言辞施

  • 于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出柔软语,非粗恶言。

  • 舍身受身,得言语辩了,所可言说为人信受;未来成佛,得四辩才,是名第三果报。


四名身施

  • 于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起迎礼拜,是名身施。

  • 舍身受身,得端政身、长大之身、人所敬身;未来成佛,身如尼拘陀树无见顶者,是名第四果报。


五名心施

  • 虽以上事供养,心不和善,不名为施;善心和善,深生供养,是名心施。

  • 舍身受身,得明了心、不痴狂心;未来成佛,得一切种智心,是名心施第五果报。


六名床座施

  • 若见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为敷床座令坐,乃至自以已所自坐,请使令坐。

  • 舍身受身,常得尊贵七宝床座;未来成佛,得师子法座,是名第六果报。


七名房舍施

  • 前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使屋舍之中得行来坐卧,即名房舍施。

  • 舍身受身,得自然宫殿舍宅;未来成佛,得诸禅屋宅,是名第七果报。


是名七施,虽不损财物,获大果报。


以上七种,无论贫富,人皆可为,而且释尊还慈悲地为我们开示了这七种施的殊胜果报。就其者来说,将来舍身受身,必定获益良多:眼施者得清净眼,颜施者得端正色,乃至房施者得宫殿舍宅;就其者来说,甚至将来成佛种种受用,也源于今日这七种不损财物的布施之行!


所以,各位还在等什么呢?就让我们从开始修习布施之法吧!焉知您将来成佛时的紫金光身、四无碍辩不是从今日所布施的和悦色、柔软语中来呢?




线上随喜

盖闻欲种福田,无过斋供最胜;希登觉岸,莫如布施为先。是故贫婆以一饭而为忉利天王,昔人施七钱得报金轮皇帝。苟能具严精洁,奉万德之慈尊,心起虔诚,延六和之上士,必定功无虚弃,德有攸归,多臻福慧于今时,早脱尘劳于异日!

长按左侧二维码,线上供佛斋僧,同植胜因!

原夫人畜攸分,贪生之心理一致;形骸虽异,本觉之佛性无殊。讵可以我强而欺彼弱,将他肉以养自身?屠门痛夜半之声,罪渊无底;浩劫感空前之苦,业海靡涯。深望改往以修来,断恶而行善,护生如己,普劝共种福田;爱物成仁,自卜同跻寿域!

杭州灵隐寺农历每月十五举行放生祈福法会,长按左侧二维码,随喜放生,广结善缘!




往期回顾




云林藏识

藏识 | 天王殿  楹柱联——泉水生暖意  放笑脸相迎

藏识 | 天王殿  楹柱联——眼前佛面即如来

藏识 | 天王殿  楹柱联——鹫峰从天竺飞来

藏识 | 天王殿  楹柱联——毗卢楼阁在南中

藏识 | 天王殿  楹柱联——悟道一念自开怀

藏识 | 药师殿  楹柱联——琉璃世界放光明

藏识 | 药师殿  楹柱联——慈云法雨济群生

藏识 | 药师殿  楹柱联——广大行愿利有情

藏识 | 药师殿  楹柱联——灵山复现慈云


☀云林学处

学处 | 世出世间  以孝为先

学处 | 学佛三要诀——怖生死、奋刚勇、开正见

学处 | 弘一大师总结《地藏经》的三个要点

学处 | 蕅益大师《圣学说》导读

学处 | 佛经中的四种月喻:圆明朗彻,普照众生

学处 | 《地藏赞》释——地藏誓愿 永无尽期(梵呗唱诵)

学处 | 一灯能破千年暗——燃灯古佛圣诞谈供灯功德

学处 | 乐见照明金刚三昧:佛陀专为盲人说的一种法门

学处 | 何为慈悲 你真的会那么慈悲吗?


☀云林观照

观照 | 五种因缘  求财不得

观照 | 随信行  随法行

观照 | 转烦恼为菩提

观照 | 成住坏空  思维无常

观照 | 心与佛相应  方获大加持

观照 | 十种礼佛方式,你属于哪种

观照 | 钱财应向何处求

观照 | 但念无常 慎勿放逸

观照 | 人生在世 佛经不可不读

观照 | 幽默的妙用

观照 | 佛教重阳 孝亲报恩


☀云林常识

常识 | 佛教中什么样的典籍可称为“经”

常识 | 《华严经》妙觉法门的三大菩萨

常识 | 吃素与吃斋的区别

常识 | 出家与在家的区别

常识 | 观世音菩萨的十四种无畏功德

常识 | 为什么要做佛事?

常识 | 佛门礼仪——如何在寺院过堂?

常识 | 佛教为什么重视中秋

常识 | 不可不读的佛经——《心经》

常识 | 不可不读的佛经——《金刚经》

常识 | 观音殿、地藏殿、伽蓝殿中的菩萨圣像都是谁?


☀云林分享

分享 | 此中有真味  此中有真情

分享 | 灵山莫远求  心明即灵山

分享 | 感受与感恩

分享 | 若无闲事挂心头

分享 | 广结善缘  生欢喜心

分享 | 学习慈悲善巧  感悟多彩人生

分享 | 心系云林  服务大众

分享 | 找寻回家之路



编辑 | 妙声

责编 | 海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