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常识|目犍连尊者的六种神通

灵隐寺 2024-03-19


《佛说盂兰盆经》以目连功行圆满而救母为发起,并为当机众。经中云:大目犍连,始得六通。


大目犍连,即摩诃目犍连,目犍连,也称目连,别名“尼拘律陀”,是西域树名,以父母祷此树而生。摩诃,华言“大、多、胜”,为天王大人所敬曰“大”,普遍地了解内外经典曰“多”,超出九十五种外道曰“胜”。这里,“大”即包含“多”、“胜”两种含义。


目连原名釆菽氏,古印度人有以父母之名或地域等为名的,釆菽氏之“菽”即胡豆,上古印度有一种仙人在山上修行,爱吃胡豆,故以为名,目连尊者是其后人。到了目连尊者这一代,他是王舍城宰相的儿子。


目连未出家前与舍利弗同拜沙然梵志为师父,师父死后领了二百五十个门徒修净行,两人相约,若遇明师当相告,一日舍利弗遇到马胜比丘(额鞞)威仪很庄严地走在街上,舍利弗乃问:“汝师为谁?给你讲些什么法?”曰:“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沙门本为出家修道者的通称,后成佛教出家者的专称。佛教立教的根本就是因缘。舍利弗一听,心服不已,即归告目连,两人一同领众弟子归佛出家。



目犍连在佛弟子中是神通第一,得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尽六种神通。神通即精神通达,凡夫多用识不用智,如能撇开识,用智慧,就容易通达,识即分别心,完全以识为本位,五、六、七、八识皆离不开分别。如果以智慧为本位,精神自然通达。前五通比较容易,第六漏尽通不容易。


天眼通:能见远处、近处一切事物不被隔障,粗细表里皆能见,有能见众生的业,知道来世生在何处。


凡夫肉眼,只看近不能见远,一纸之隔即见不着。天眼通就不然,以智慧为基础,是心非眼,如楞严:“能见的非眼,而是心。”观色无障碍,能见六道众生,前因后果。


天耳通:能于近处、远处听闻与明白六道众生所说的言语。


天耳通和天眼通的道理相同,能够听的并不是耳朵,有浮尘根(在色体一方面讲没有作用,如人死了,耳朵还存在,但听不见),胜义根(精神系统)。


他心通:知道其他众生心之所想、所念。


他心通,即知己知彼,你我所想的差不多,诚于中形于外,心里有烦恼,外面就现春夏秋冬四季,心里忧喜,就现喜怒哀乐的外表,所谓将己心比他心,也就容易通达了。


宿命通:宿是过去的意思,知道自己与众生过去世的业报,从何处来。


宿命通,过去多少生以前的事都会知道,常人如果健忘,今生幼小之事亦不一定能记得,根本谈不到宿命通。佛言三世因果业力牵的道理懂了,通过了三世因果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宿命通的原理。“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果丝毫不爽。


神足通:入水入地不为山河石壁所障碍,且能淩空飞行自在,来去无碍。


神足通,脚力快。清者上升浊者下降,如果离开了色、心二法的障碍,把我、法观空了,没有粗重自体的观念了,要到那里就到那里,很快就到了。


漏尽通:“漏”是还有烦恼的意思,“漏尽”是断除所有的烦恼。漏尽通是知道自己与他人内心解脱生死烦恼的情形。


漏尽通,即漏落生死的烦恼通通尽了。神名天心,通曰慧性,天然之慧,照彻无碍。神足通可示视种种变化,漏尽通可知苦集灭道。



舍利弗与目犍连初闻因缘之法,破见惑,证须陀洹果,得初果罗汉,得六通妙用。神足、天眼、天耳、宿命,此四通的境界,自诸佛菩萨,而至外道鬼神,虽都有份,但却高下不等,境界悬殊;他心通虽通于凡圣,用途多在凡界或对凡界而用;漏尽通则唯属圣人,不及三界。


其实,六通是本具的,人人都具足了六通的功能,可惜为烦恼所障蔽,六通不显不自在,神没有通,必须藉修来显通。前五通外道也能修获,漏尽通是佛陀与一切阿罗汉必有;六神通有深浅不同,唯有佛陀才能究竟圆满。


佛说盂兰盆经

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 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即以左手障钵,右手抟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


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吾今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


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途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


时佛敕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初受食时,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


时目连比丘,及大菩萨众,皆大欢喜。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时目连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劫饿鬼之苦。


目连复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之力故。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亦应奉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为尔不。


佛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慈孝者,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若一切佛弟子,应当奉持是法。


时目连比丘,四辈弟子,欢喜奉行。






往期回顾




藏识
藏识|灵隐寺大雄宝殿的国运禄位
藏识|还源去,无须更远寻——傅大士在杭州的遗迹寻访
藏识|六月晴明翰墨香,翻晒藏经味清凉——灵隐寺传统晒经活动
藏识|这位祖师曾于灵隐寺隐姓埋名清扫茅房,直到三年后的一天……

☀巡觅
巡觅|灵隐归来勤诵经
巡觅|佛已了然我心事
巡觅|20 30 40,三到灵隐,心之所向
巡觅|夏日,对话灵隐

☀学处学处|华严三圣之普贤菩萨与文殊菩萨
学处念佛当“深信”:信因果
学处|华严三圣之三圣圆融观
学处|念佛当“深信”:信事理

☀观照观照|势不可使尽 福不可受尽 规矩不可行尽 好语不可说尽
观照|福德与智慧:圆满无上之福
观照|福德与智慧:福德的培植
观照|福德与智慧: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开示开示|谛闲法师:若生从糊涂来,死随糊涂去,如何是好
开示|印光大师:念佛人为什么也会遭苦难
开示|谛闲法师:若念念在佛,即时时请佛住世
开示|虚云老和尚:若论成道本来易,欲除妄想真个难

一偈一偈|《佛说八大人觉经》——常行精进觉①
一偈|《佛说八大人觉经》——常行精进觉②一偈|《佛说八大人觉经》——常行精进觉③一偈|《佛说八大人觉经》——多闻智慧觉①

物语物语|茶花——不见茶花 怎知春深如海
物语|海棠——着意寻春春不见,东风吹上海棠梢物语|七叶树——只为昔时受记莂 今来此地荫人天
物语|木槿花——风雨禅思外 应残木槿花

☀常识常识|无限的慈悲:慈悲的种类和重要性
常识|无限的慈悲:观世音菩萨是施无畏者
常识|无限的慈悲: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
常识|不可不读的佛经——《佛说盂兰盆经》

☀素食素食|天气这么热,一起吃素吧
素食|大暑时节,调身调心
素食|藕中告别夏天
素食|看不到田园里的蔬果,去菜场看看也好

☀分享分享|夏长万物 皆念三宝
分享|立坚固愿分享|得大坚固力
分享|立愿居先

☀赏析赏析|南宋张即之楷书《华严经》残册
赏析|辽代造像的唐宋之美
赏析|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十三世纪彩绘木雕:阿难尊者立像赏析|华严海会善知识曼荼罗

☀历史历史|南朝时期佛教与儒、道二教的论辩
历史|南朝的佛教文学与艺术成就历史|汉传佛教历史上第一场“法难”
历史|孝文帝后盛极一时的北魏佛教

☀阅读阅读|丰子恺:送阿宝出黄金时代
阅读|丰子恺:午夜高楼
阅读|吾耄矣,斜阳剩月,能几何时,此而不言,更待何日
阅读|以贤下愚,有古人风,笔之以劝后进

☀故事

故事|毒蛇供金

故事|“华严疏主”清凉国师的传奇一生

故事|雇工的善行

故事|生时你侬我侬,死时可一笑否


☀视频视频|稽首观音大慈悲主 一超直入妙庄严路——辛丑灵隐普陀朝山
视频|灵隐·中西素食汇
视频|造像艺术的时代传承
视频|匠心即佛心——刀手马延圣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随喜华严法会、供佛斋僧、每月放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