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辛苦再艰难,也不要甩开孩子的手
提起监狱,大家会想到什么?高墙,电网,手铐,脚链?
那提起监狱里管理罪犯的狱警,大家脑海中会闪现怎样的形象?是古代牢房里那种贪图利益的牢头,还是美国大片里一脸蛮横的壮汉?
杭州读书会的念田,完全打翻了你对狱警的认知。
她美丽、亲切,软语动人又充满善的力量。在9月9日的童书妈妈年中分享会上,她的演讲令台下的书友们一次次湿润了眼眶。下面就是这场演讲的原文。
游走在“死亡”边缘
我是一名监狱人民警察,准确地说,我是监狱医院的一名护士,护理的对象是罪犯,在我大学毕业后的五年里,我是罪犯眼里威严的王警官,我治愈他们的身体,也拯救他们的灵魂。
这几年,因为工作岗位的调动,我成了一名老年病房的护士,护理的对象是社会上普通的老人,从事着类似于“临终关怀”的工作。我在距离死亡最近的地方见证和陪伴生命的老去。
我也是一名五岁男孩的母亲,一名单亲妈妈。初识我的人都会对我的工作充满好奇,确实,职业的关系,我见过人世间的至恶和至丑,也体会过人世间的至善和至美。
当初让我从职业的角度出发和大家谈谈育儿,我想过从犯罪心理学角度出发写一篇严谨的社会调查类文章,也想过从医学角度出发谈谈过度医疗。但面对童书妈妈的读者,不免有卖弄的嫌疑,况且我也不是行业内的专家,我只是一个喜欢观察生活,记录生活和讲述生活的人,所以今天就和大家讲几个我工作中的故事吧。
为什么犯罪?
答案都在童年
李玫瑾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教授,是“犯罪心理学专家中最懂家庭教育的,育儿专家中最懂犯罪心理学的”。在网络上有很多她讲课的视频,为人父母的都应该去看一看,她用非常通俗的语言,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谈育儿问题。
她曾经讲到过一类在生活当中特别常见的犯罪人,叫“缺陷型人格者”,这些人平时看上去是个好人,如药家鑫,成长道路没有污点,学习优秀,也有很多朋友,可是性格上有缺陷,坏起来非常坏,驾车撞了人,发现伤者想要记住他的车牌,于是朝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最后驾车逃逸。为什么是八刀,李教授曾经提出一个让她备受争议的观点,药家鑫的第一刀是有杀人的念想,之后的几刀则是弹钢琴的习惯性机械动作。
回顾药家鑫的童年,他的父母亲在物质上极度纵容、精神上极度控制,为了练琴经常打骂他,这样,他练钢琴的过程其实一直也是个心理畸变的过程。还有前段时间的温州女孩滴滴遇害案,记者采访他家人时,得到的是“从小老实”这样的评语,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从小老实的人,做出的事情却令人发指。
有时候我们在跟那些罪犯聊天,聊他们的成长道路,聊他们的犯罪故事,听完我们总是会发出类似这样的感慨,如果当初怎么样了,或许后来就不会这样了。
这些犯罪人成年以后穷凶恶极的行为,答案很多都在他的童年里,特别是和6岁以前的家庭心理抚养有关。我说这些,并不是说我想为那些罪犯找借口,他们的犯罪事实和受到的惩罚是毋庸置疑的,但我希望借由他们的经历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高质量的陪伴
比出国游更重要
养大一个孩子,很简单,管好吃喝拉撒就好了。养育一个孩子,却很难,不是给他买学区房读兴趣班送去国外游学,考进名校就任务完成,我们就可以功成身退了。
只是这样的话,我们很可能会养出拥有黄金履历却不快乐不幸福甚至于心理不健康的人,这样的人,他可能会患有抑郁症等各种精神疾病,甚至可能会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
养育孩子,我们还要做好心理抚养,如何做好心理抚养?是陪伴,高质量的陪伴。你们知道监狱里最严厉的惩罚是什么吗?不是严刑拷打,不是电警棍,不是辣椒水,最严厉的惩罚是关禁闭。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就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人关在小黑屋里,按时提供三餐,但是没有机会和任何人接触,没有时间和空间感,被剥夺了所有的感官,被黑暗和恐惧包围。
对一个弱小的孩子来说,当他需要沟通、联结时,身边没有这样的人,这样和关禁闭又有什么区别呢?小时候,他哭的时候闹的时候没有人理他;大一点了,他不哭也不闹了,人人当他是内向是乖,放他一个人在角落;成年了,他不再压抑,他开始暴发,于是无法控制。这样的伤害,几乎是不可逆的。
我接触过一名纵火犯,私下里我们叫他“口水男”,因为他最爱做的一件事是朝人吐口水,他有些弱智,因为一把火烧了亲戚家被送进监狱。只要有人靠近,他就朝人吐口水,怎么教育都没用,其他犯人就尽量绕着他的床走,但我们民警没有选择啊,他生病了,我们就必须照顾他。
边做治疗边跟他聊天,给他喂水,给他换脏了的床单被套,跟他说,口水不能对着人吐啊,你乖一点。但他还是会猝不及防冲我们吐口水。直到有一天,医生护士进去查房,他看见我们进来,身体很虚弱的他突然一跃而起,大家很紧张,正想上前控制他,只见他抱弯腰抱起床边的垃圾桶,对着垃圾桶吐了一口痰,然后就捧着那个垃圾桶对着大家笑。
这个举动对他,对我们都意义非凡。或许在他过去几十年漫长的岁月里,从来没有人对他这么好过,大家只会取笑他,孤立他,甚至于朝他吐口水。于是有一天,他反抗了,他要证明自己的存在,一把火照亮了自己也燃烧了自己。即使是弱智,也是需要陪伴的啊!
一个从小没有快乐的人,怎么会有健康阳光的心态?
一个从小没有被亲人和社会善待过的人,怎么会温情善待别人?
一个从未体验过被尊重的孩子,怎么会有自尊和自制?又怎么会尊重别人的权利和生命?
就像“口水男”一样,如果有一个人能陪着他,帮他赶走那些冲他吐口水的人,然后不厌其烦地告诉他:孩子,吐口水是不对的,你想玩什么,我陪你。只要有这么一个人曾经出现在他的生命里,他的人生可能就被改写了,他可能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从事着一份简单的工作,拥有一份小确幸,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在监狱里度过漫长岁月。
现在我们给孩子的
孩子一定会回报给我们
这几年,我转战老年病房,在陪伴老人走向生命尽头的日子里,我学会的很重要的一件事是,成年人给了未成年人什么,他们就回报给成年人什么。
我走进一个病房,看见老人躺床上看湖南卫视重播的《还珠格格》,儿子坐在床边拿着手机玩斗地主。我跟他儿子说,你爸看你来了,今天气色都好了,你陪他聊聊天,前几天心情不好,自己把胃管都拔了。儿子回头看了一眼老爸,对我说,哝,你看,他喜欢看电视的,然后低头继续玩手机。老人看了一眼儿子,然后转过头面无表情地继续看着电视。
这个画面大家熟不熟悉?我们太容易在陪伴孩子的时候分心了,陪着孩子心里却想着工作的事情,或者直接就是埋头看手机打游戏。
孩子缠着我们玩,我们或许会温柔地摸着孩子的头,对他们说:“乖,我要工作,你去看一会电视,玩一会iPad,不要来打扰我,等我有空了带你出去玩。”
某一天,我们真的有空了也真的带孩子出去玩了,但全程可能都在忙着拍照片发朋友圈,依旧和孩子没有交流。
当我们以工作为借口用物质来弥补孩子时,等我们老了,孝顺的孩子也会用金钱让我们住最好的医院给我们请最贵的保姆,而且他们会觉得这是我们所需要的,因为这就是他们所理解的爱啊。
大家可以想一下:
如果我们有那么一天,耳聋眼花,我们想要的是最好的电子产品,是人参燕窝,是金牌保姆,是五星养老院吗?还是孩子拉着我们的手,跟我们说,爸爸,妈妈,我来了,然后跟我们唠唠家常,就像小时候孩子跟我们说幼儿园里谁今天生病了没来上学,谁被犯错误被老师批评了一样。
如果我们的选择是后者的话,那么今天开始,我们就要用行动告诉我们的孩子,什么是最好的陪伴。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在我们陪伴孩子的时候,请记得,枕边人也同样需要陪伴。我们一定要接受,我们的孩子最终会离我们远去。子女长大了,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我们也要有自己的生活。
两位老人的故事
在我们老年病房,不要说时刻陪在旁边,能够做到每天来看望父母的子女也是凤毛麟角。并不是说子女不孝顺,我相信,上有老下有小的我们已经深有体会,现实有时候就是那么无可奈何。只有老伴,是颤颤巍巍自己都走不稳了却还是会日日陪伴你的那个人。
有这么一位老爷爷,两个儿子都很优秀,大儿子在国外,小儿子是一家全国有名的三甲医院的大主任,工作繁忙,很少来探望,只有妻子,风雨无阻,每天家里熬好汤来陪他。有天晚上,老爷爷发生病情变化,意识不清,需要转院接受治疗。
在外地参加学术会议的小儿子在自己的医院联系好了ICU的床位,就等着120转院了。但是这位老爷爷的妻子,也是一位退休的护士长,她拒绝了,怎么劝都是一句话,不转,死也要死在这里。
我记得我当时很生气,觉得老太太简直是在“谋杀亲夫”,可是她拉住我的手对我说:“小王,我们俩都90岁了,我耳朵听不见,那个医院那么大,进了ICU他就一个人孤零零在里面,他会怕的。我们不折腾了,老天爷让他死,就是他命数到了,我不怪你们,我就是想在这里,安安静静地陪着他。”
我听完,眼泪一直在眼眶里打转。很幸运的是,这位爷爷最终挺过来了,如今还住在我们病房里,这位老奶奶依然每天来陪着他。
但还有一位老爷爷就没这么幸运了,他是一名离休干部,曾经身居高位,妻子是一名高级知识分子,膝下子女也是各个行业的精英。老爷子的病危通知书已经发下好几份了,来床边看望的人络绎不绝,每日病房里哭声不断,子女陪了几日看情况还好也都回去了,就剩下保姆和妻子还每日陪着。
那日巡视病房,心电监护显示老爷子心跳骤停,我第一反应就是冲过去跪在老爷子床上进行胸外按压。按了几下后,一只满是皱纹的手按住了我的手,是他的妻子,她说:“别按了,他已经走了,你们辛苦了,不要按了,他已经走了。”
后来,我们所有的人都站在老爷子床边,他的妻子一只手紧紧握着老爷子的手,另一只手摸着他的头,趴在他枕边,哽咽着讲述他们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终于,监护仪上的数字全部归零,他的妻子再也讲不出话来,失声痛哭。
这世上,陪我们一程的人很多,但是一生不弃的就只有一个,那个人,是在放弃抢救还是积极抢救的同意书上签字的人,是最了解我们思想的人,是牵着我们的手走到最后的人。
身边的人不会一直等着我们,我们辛苦工作,想给他们更好的环境,可是,他们需要的只是我们。我们看到了奶粉,看到了疫苗,看到了空气,看到了水,但是我们没有看到人的生活环境就是家庭。
所以,放下手机,放下手中的事,回家去。给我们的家人一个拥抱,给孩子讲他喜欢的故事,听他讲讲学校里的趣事,跟另一半道一声“辛苦了”,约一顿晚餐,看一场电影,给他们最好的陪伴。
我是一个很普通的妈妈,生了一个很普通的孩子;我也是一个幸福的母亲,养了一个乐呵呵的傻儿子。
我走过很多弯路,做错很多事情,也曾经陷入困境,但幸好,在过去五年里,我做了一件很正确的事,就是再辛苦再艰难,也没有放开孩子的手,而是尽己所能给予了我的宝贝最好的陪伴。
面对未来,我充满不确定,我会纠结,我会焦虑,但我唯一不会放弃的事情,就是陪伴。那么,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呢,也给予了身边的人最好的陪伴了吗?
备注:本文是念田在童书妈妈年中分享会精彩演讲的文字稿
作者简介:
念田,芋头妈妈,童书妈妈杭州读书会成员,狱警、护士。
__END__
童书妈妈三川玲
童书妈妈读书会会员文章精选
清华妈妈的技术贴:发现天赋培养优势不能只靠follow your heart!
土木工程博士爸爸用技术分析:为什么嗑瓜子可以随便嗑半小时,学习却不能?
巴菲特和J.K.罗琳的人生真谛:努力刻苦并不会让你离成功更近
你是选择让孩子出人头地做精英阶层,还是幸福而平凡地生活?这就是夏山和伊顿的区别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童书妈妈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