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评论训练营|2016第十七期点评

2016-11-17 呛口 考新闻
1

助学金评定:高校不要打着“公平”的旗号“懒政”

近日有爆料称,云南多所高校让学生上台演讲“比穷”,再根据投票划定等级来进行助学金评定工作。“有学生当场落泪了!”网传的聊天截图还显示,“班主任执着不休”,“非要把住址还有家庭状况说清楚”。

 

国家出台助学金政策,就是本着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这种关怀,不应只是金钱上的补贴,助学补助,体现的更应是对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学生努力上进的鼓励、对他们因贫困所承受的各种心理压力的缓解。而要求其公开讲述自己家庭情况来争取投票的的助学金评定方式,不免有失温情。这种粗暴的评定方式,就是让贫困学生当众揭伤疤,不仅伤害了学生的隐私和自尊,还可能给其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

 

而学校所称“为了公平”也缺乏说服力,不免让人对其产生“懒政”质疑。首先,这种“公开陈述+投票认定”的方式并不一定让真正有需要的学生获得补助。认定成功者往往是那些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不错的人缘、有全面的心理素质的学生。但这些要素可能正是贫困学生所缺乏的,比如,一些偏远山区的学生可能连普通话都讲得不是很好。其次,虽然我们不想以最恶意的方式揣度人性,但凭“一面之词”就让学生投票的操作方法明显存在偏颇,贫困认定是为了评定出家庭条件差、最需要接受帮助的同学,而不是“最会讲故事”的同学。

 

学校采取这种方式某种程度上是因为怕担责任,担心万一审查不慎把助学金发给了“假贫困生”而引起一系列麻烦。但不能因为有此顾虑就采取这种一劳永逸的模式——把矛盾和压力转嫁给学生。事实上,亦有很多高校的做法是可取的。即制定严格谨慎的助学金评定发放程序,学生提交完备的申请材料,评议活动是小范围的,不对外公开,但内部透明,比如让老师、学生共同参与。而评选出来的最终结果会进行公示,接受大家监督。这一方式在公平和温情两方面做到较好地兼顾。

 

争取公平的方式从来不止一种,在助学金评定方面,高校应在真正践行人文关怀的前提下开展工作,在大量细致工作的基础上确保公平。


评分:65标题里的“懒政”是文章的核心观点,所以要在第二段的时候出现对贫困生家庭情况的了解应该是学校的本职工作之一。第三段的举例论述中,用于偏向白话,削弱了文章的说服力度。所以在接下来的段落中得出“学校此举某种程度上是怕担责任”的结论就显得莫名其妙,从“某种程度”这个措辞就可以看出,这个结论是你想当然“脑补”出来的,没有任何数据或者报道证实。文章下半段略有欠缺,如何论述学校应对自己生源的情况有深入了解,是你在下笔前就要思考清楚的。
2
以“评”论“贫”背离助学金初衷

近日,有媒体爆料称,云南某高校通过公开演讲的方式进行贫困生认定,并根据现场投票的多少决定助学金的发放等级。但有的贫困生却因表达能力较差、人缘不佳被排除在贫困生范围内。助学金评定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贫”,这种以“评”代“贫”的认定方法,不仅背离了助学金发放的初衷,限制了助学帮扶的受益人群,还严重的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损害了他们的尊严。


助学金是由国家教育部门发放,专门用于资助家庭经济较困难的学生,以化解或减轻他们求学的压力,帮助他们更好完成学业。助学金的初衷就是为了缩小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它在设立伊始,就将受益人群对准了广大贫困学子。所以助学金的一个首要标准在于“贫”,任何脱离“贫”转而设立其他标准的助学金评定方式,都背离了助学助贫的初衷。


此外,当众演讲的方式也颇为不妥。首先,贫困是隐私,对于隐私,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是否公开表达。学校硬性要求学生公开演讲自己的贫困情况,显然侵犯了学生的隐私。其次,贫困也是难言之隐,贫困生也有自己的尊严,将贫困公之于众,不可避免地会让贫困生贴上“贫困”的标签,不仅损害了他们的尊严,而且还可能导致心理问题,同时也不利于他们和同学的平等相处。再次,这种公众表达的方式并不是适合每个人,有的同学可能由于表达能力不佳或者情绪不稳定,无法在公众面前自信、从容的讲出自己的困境,从而导致他们落选。最后,还有诸如的人缘、个人倾向等外部因素也被掺杂在了评选标准之中,使本来应该客观公正的评定混杂了太多的主观因素。


演讲“比穷”使原本温情的人道主义帮扶变成了一场赤裸裸的“贫困”争夺战,这不仅背离了助学金的初衷,也损害了学生的隐私和尊严,而学校作为这场“战争”的发起者更是难辞其咎。关于助学金的评定,学校不仅要坚持公平的原则,更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要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点。一方面可以在班级内部开展评议活动,进行小范围的评议,做到内部透明、对外保密;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通过学生上交的书面材料,调查学生中学时的情况等途径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结束这种简单粗暴的评定方式,不仅可以更好地实现公平,也能更好地维护学生的尊严。


评分:90

文章逻辑清晰,清晰度已经高到闪伤我的24K氪金狗眼。唯一美中不足也是过于清晰,成也萧何败萧何。在新闻由头后首先阐述了“助学金”的本质,然后对“演讲”下定义,最后推导出结论。像一道推理论述题,缺少了一些文学气息,这个水平的写作者现阶段只需要多阅读人民日报评论范文培养语感即可。小瑕疵是在2段和文末都提到了“公平”,这个元素是可以极大拔高文章立意的元素,并没有抓住。可以参考《光明日报》评论的标题:《“贫困生样子”背后的公平焦虑》


范文

【社论】贫困生不是苦行僧

2016-11-14 19:42 来源:澎湃新闻

 

最近有几个与助学金有关的消息,成为舆论热点。有大学生因穿耐克鞋被取消助学金,然而耐克鞋是家人省吃俭用买的;西北师范大学被曝以助学金强迫学生打扫公寓;云南多所高校让贫困生登台演讲比穷争助学金,多人现场流泪……


助学金发放的公平性一直是大学校园里热议的话题。同学们习惯议论谁谁领着助学金却高调消费,谁谁明明家里不穷却有贫困证明等等。更有甚者,助学金评定之后,落选的人去举报班主任。可谓有利益就有是非。

 

外界对贫困生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贫困生要有贫困生该有的样子。所谓该有的样子

是指不能买名牌衣服鞋子,不能用高档手机电脑,不能好吃懒做等等。简而言之,贫困生不能做出任何与自身经济地位不符合的事,低调、勤奋、简朴是他们必备的品质。

 

然而,不可能给贫困生制定出一套可执行的生活标准。比如穿名牌被取消奖学金,名牌一般比较贵,但也有工厂店、折扣店,有打折促销也有高仿。贫困生有省吃俭用买名牌的权利,买名牌也未必等于虚荣。贫困生的生活,不该承受无尽的挑剔目光。

 

外界对贫困生的想象常常是刻板的。事实上,随着社会的发展,真正的赤贫已经越来越少,更多的是相对贫困。媒体喜欢宣传的励志型底层少年,是典型而非常态。贫困生只是家庭条件相对较差的普通学生罢了,同龄人身上常见的优点和缺点他们也都有。

 

一些学校为助学金设置多重条件,如学习成绩、打扫卫生、消费水平乃至思想表现。表面看是为了引导贫困生全面发展,可这些条件要么没有操作性;有时也混淆了与其他资助形式的区别,比如奖学金才应该有成绩要求,勤工助学才应该与劳动挂钩。

 

贫困生不是苦行僧。他们得到资助之后,在良心上负有回报社会的义务,但这件事只能长远来看,不宜做立即生效的严苛要求。

 

决定一个学生该不该得到助学金的标准只能有一个,即他的家庭条件。由于贫困证明缺乏公信力,才搞出比穷演讲之类的幺蛾子。首先,演技不等于实际。其次,家庭背景调查不能牺牲贫困生的隐私和自尊。不能为了甄别作假者,去误伤真正的贫困生。

 

政府与社会给予贫困生资助,本应是为了缩短他们和其他同学的起跑线距离,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好安心向学。助学的目标是让贫困生看起来不像贫困生,而不是相反。


微博:考新闻的小窝微信公众号:kaopress微信个人号:kaopress15

投稿:kaopress@163.com


淘宝:考新闻(jm79.taobao.com)


扫码加考新闻主页君好友,主页君会拉你进考新闻2017备战群,研友在等着你。


择校

不是985也厉害的新闻院校【一】|不是985也厉害的新闻院校【二】|不是985也厉害的新闻院校【三】|萌新“择校”必看


经典文章

VR新闻|汶川地震|公关是否有原罪|魏则西|版权|舆论|霍金|SK-Ⅱ|“疫苗”报道|毒保姆|杨绛|一个轻生者的坠落|暗访|兰蔻|邓亚萍|赵薇|邢台|表情包|共产党广告|明星隐私|采访进化论|王宝强|限韩令|人工智能|郎平|网易新闻|考官们是怎么谈研考的|表演慈善 | 陈光标新闻发布会


考研必背

施拉姆|供给侧改革|库利|VR(虚拟现实)|卡尔•霍夫兰|习大大网络思想|10个新传名解你会几个?|议程设置|中国新闻史之最|学术专著|印象笔记|麦克卢汉|OTT和IPTV|朋友圈炸裂拼图|2016半年纪(上)|朋友圈炸裂拼图|2016半年纪(中)|朋友圈炸裂拼图|2016半年纪(下)


消息训练营

第四季第二十二期 |第二十二期点评|第二十三期|第二十三期点评|消息训练营|第二十四期|第二十四期点评


评论训练营

第四季第十一期|第十一期点评|第十二期|第十二期点评|评论训练营|第十三期|第十三期点评|第十四期|第十四期点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