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西藏:拉萨一家人 一棵苹果树30年的真情告白

藏二代 藏二代 2022-06-22



昨天,我发布了《老西藏:春天种在苹果园的“红元帅”果树开花了》一文(可点击于阅读)。很多人对西藏的苹果树有了更深的认知。其实我自己的家在30多年前也种过3棵苹果树。下面我讲讲这几棵苹果树的故事。





回放(一):2012年 


《母亲的苹果  父亲的树》






当年媒体的报道



故乡,其实并不是你身处的某个地方,也不只是你出生的家乡,更是你心灵的归宿。一棵树,是有根的,一个人,是要有归宿的。 这树根就是西藏情结, 她从父辈、子辈、孙辈一直传承,就似一根纽带, 绵延不绝,不管你身处何方,心永远在这里--故乡西藏!



我的父亲




我的母亲










我父亲年轻时的照片




有一年夏天,一位父亲,从成都先坐火车到格尔木,再坐汽车经青藏公路到拉萨。他是要去参加二女儿的婚礼,老伴因身体原因无法成行,临别时一再叮嘱,一定要去看看老房子前面那3棵苹果树。窗外高原明亮的阳光穿透稀薄的空气,照射在老人纵横交错的脸庞,宛如记忆之门,被灯火渐次照亮,直至全部洞开。这里的一切,是那么的熟悉,然而他已不是年轻健壮的他了,强烈的高原反应让他走路都会喘。到拉萨的第一件事,就是叫儿女陪他到林廓北路老住处去看那3棵苹果树。


苹果树已结果,枝叶在风中轻轻摇摆,就像问候一位久别的故人。父亲凝望着,慢慢用手抚摸着,就像抚摸他年轻时的岁月。


父亲原想长住,却只呆了一个月,年龄的增大,已不允许其久留,虽然他曾在此生活了30年。离开时,老人再去看了苹果树,风吹过,苹果树有叶子落下,老人的脸,也滑落了眼泪。他知道,此一别,再难以回来。而那 3 棵苹果树,却一直不愿离开他们的梦境。



我家的苹果树






父母亲手种下 3棵苹果树



父亲是上世纪50 年代抗美援朝下来后,跟随慕生忠将军修青藏公路来到的西藏。


上世纪 70年代,母亲跟随父亲带着4个孩子举家进藏定居,住所是单位建的两间土房子,30平米,铁皮屋顶。生活特别的苦,每天吃的东西,都是白菜、萝卜、土豆。父亲有把自制的猎枪,为改善伙食有时出去打猎。没水果吃,父亲就带着孩子去山上摘野桃和捡核桃。有一次,父亲从林芝带回一个别人送的大水蜜桃, 全家人分,孩子们都觉得特别好吃。后来父母为了可持续的改善生活,在家门口盖了个玻璃温棚,里面可种白菜、芹菜和韭菜。


虽然物质贫乏,但父母会尽其所能,争着给孩子做好吃的,让儿女记忆犹深的是母亲的白菜烧罐头和父亲的拔丝土豆,后者是孩子们最喜欢吃的。西藏土豆多,父亲会想不同的法子来做,拔丝土豆的做法是将土豆切成丝,拿油来炸后,加上白糖,就可拉很长很长的丝。


1984年,当时家里很少有苹果,但孩子们爱吃,看着温室大棚,母亲说能否种苹果树?父亲一个姓杨的战友,如今已去世了,从林芝将剪下的 3 根苹果树枝带来,父母一起种在院子里。当时,孩子们用并不算大的罐头桶装水浇树苗,父亲却觉得水流太大了,会把树根冲坏。孩子们说那怎么浇啊?他就喝了一口水,将水喷洒在树根上。后来树渐大,这样也不大行。 父亲于是做了一个专门淋树的工具,出口是花洒,水流很细,这样既方便水又均匀。父亲这才放心让孩子们浇树。


一年一年过去,3棵苹果树就像孩子一样,渐渐长大,结果了,虽较小,并且酸,但大家都很高兴。有时晚上父母在家看电视,孩子们会偷偷跑出去摘吃。


后来父亲要退休了,因身体原因,就和母亲一起回老家生活,儿女也搬到别处了,唯一留下那三棵苹果树,伴随着那30平米的老房子,日日夜夜。父亲在后来年来过一次,停留短暂,至今再也没回来过。



我和母亲、姐姐在拉萨




我的全家福




儿子说 就缺一棵苹果树


退休后,只有父母两人在家。关于西藏的电视节目和报刊新闻,他们是必看的。2005年,在拉萨的儿子为父母订了西藏的报纸,寄回去,每期都会延迟一周才看到,但父亲还是如获至宝,几乎一字不漏地看完。 四川家里,冬天冷,下午没太阳,就像晚上,眼睛不好的父亲会专门拿着凳子,坐在洗澡间里,开着浴霸,这样既亮又暖,他一手拿报纸,一手拿放大镜,一个字一个字地看,直到夜幕降临,母亲一再催促要吃饭了,还不肯罢休。 饭桌上,父亲还不忘将新闻一则一则地详尽道出, 母亲专心听着,不时就一些问题提问或感慨。于是,两位老人的晚饭时间总是显得漫长,有时饭菜都凉了。


1999年春天,儿子回家看到家里的梅花开了,就说我们西藏家里的苹果树应该也开花了吧。父母急忙问,那时在西藏他们亲手所种的苹果树如何了。儿子回拉萨,就去看了苹果树,电话里对父母说已开花,很漂亮。四川家里院子栽了很多树,儿子说就缺一棵苹果树,像我们以前在西藏种的一样的苹果树。父母回应说,如果有棵西藏的苹果树就好了。第二年,儿子从拉萨带回一棵苹果树苗,一个同学给的,也是藏二代。儿子与同学一说父母与苹果树的事,同学就拿来了一棵苹果树苗和一棵 " 吊金钟"苗子,后者是西藏很漂亮的一种花。当时父母就问能否成活呢?儿子说一定能活的。父母两人对待苹果树苗依然像对待孩子一样,几乎全部心血都投注其上。 但西藏的苗子回去没能适应四川那边的气候,最终树与花都没发芽就死掉了。父母都很难受,但当儿子问起,他们都显得很平淡。



自此,父母每年在苹果树开花和成熟时节都会在电话里详细询问,儿子就专门去看苹果树,随后给父母汇报。有时儿子会骗他们,就说从 3 棵苹果树摘了些苹果,切成片,晒干,给你们寄回去。其实大多是从外面买的苹果,只有一两个是原来苹果树的,“因那树上结的苹果本来就不好吃。 ”



有一年,儿子去看苹果树,却只有两棵,就问住那的人,原来不是有三棵? 自父母退休,房子就被一些人家相继住过。最近搬进的人,已不能说出究竟那一棵苹果树是何时、缘何、被何人所砍掉。儿子没与父母说过,苹果树少了一棵。后来身置拉萨实验小学的苹果树, 多由其中一位老师——儿子的同学——也是藏二代,去看望,然后再由儿子转告其父母。


2008 年,妻子的妹妹说那老屋要拆了,要建新楼房,苹果树可能要砍掉了。儿子立刻写了一个报告,去跟负责拆迁的领导争论,他讲了父母的故事,说那两棵苹果树千万要留下。于是将原规划修改了一下,两棵苹果树得以死里逃生。










我的姐姐 





回放(二):2015年


《春天,苹果树没有发芽》


拉萨实验小学东边还有两棵苹果树,这里曾是我小时候在西藏的家,虽然老房子已经拆除,但苹果树依然保存到现在,去年春天我曾写下过这样的文字:


“30年前,我的父母率我们姊妹四个在拉萨种下了三棵苹果树,苹果树如今已和父母一样渐渐老去。但每到春天,苹果树还会开出灿烂的花朵,父母由于年纪大了,身体已不允许他们再到西藏来看苹果树,我就成为信使,树什么时候开花,什么时候结果,我都会第一时间告诉父母。苹果树成为父母在西藏的念想。


如今苹果树只剩下了两棵,虽然我家曾经住过的小平房已经被拆除,原址成为废料场,但这两棵苹果树仍然在逆境中倔强地生长。春天里,我坐在苹果树下,思绪蔓延,风吹来苹果树向我频频点头。爱坚持的位置和脚下的土地。 ” 


春天又到了,我再次来看望苹果树了,可是苹果树在今年却没能再发芽,小的那棵只剩下掉了皮的树干,旁边那棵大的,也只剩下了干枯的树枝,去年的树叶轻轻一捏就碎成了粉末。


我爬上树梢,用手扣了扣树皮,好在还有水分,没有全部枯死掉,我现在唯一的祈求就是奇迹能够发生,苹果树能再次发出新芽。














回放(三):2015年


《苹果树没能救活》



苹果树得病了,为了救活这棵有着特殊意义的苹果树,很多老西藏和藏二代朋友都想尽了各种办法,但由于树龄太长,苹果树终究没有救活。












回放(四):2015年中秋


《甘肃果树专家决定每年秋天给父母邮寄两枚大苹果》



4月15日、16日,媒体连续报道了栽种于30年前的苹果树生病需要医治的事儿,苹果树牵动着很多人的心。来自“中国苹果之乡”甘肃省静宁县的小柴现场检查了果树,确定其中一棵果树通过嫁接的方式可以在来年重新发芽、开花。得到“诊断”结果的我十分激动,立即号召身边的朋友一起寻找可用于嫁接的苹果树枝条,小柴也表示将会帮忙完成嫁接。随后,我来到拉萨市实验小学校长办公室,与校长协商救治果树事宜。与冯校长沟通后,我在4月25日对苹果树进行修剪、嫁接。当日,我又和义工们开始用镢头、铁铲等工具将苹果树下的渣土铲掉。


“中国苹果之乡”甘肃静宁县的小柴作为本次救治的“医生”开始检查果树,研究从哪里切割。最终,小柴切割开了主干,“如果树心只是枯死了一部分,可以尝试在果树周围嫁接,可是现在树心已经全部枯死了,没希望了。”小柴对此也无能为力。


每年中秋节,都是我给四川老家的父母寄苹果的日子,从30年前栽种的苹果树上挑选最好的苹果寄回老家,多年来从未间断过。苹果不仅给老人送去中秋的问候和丰收的喜悦,更传递了两代人之间关于西藏的念想。可那两棵苹果树已经死了,“树死了,难道两代人跟西藏之间就没有情感纽带了吗?那是父母唯一留在西藏的东西。每年去摘苹果,仿佛父母就在身边,兄弟姐妹还在一起一样,很温暖,很幸福。中秋节到了,树上没有苹果可以寄给父母,绝对不能告诉他们树已经死了。”


其实,有个人一直没忘苹果树死了的事。那个参与救治苹果树的小柴把我父母关于苹果树的故事放在心里了。他想,正好自己老家也是产苹果的,无论是味道还是大小都不比西藏的差,于是他盘算着等到了中秋节,一定要替我寄苹果给父母,让他们知道在西藏的苹果树一直保留着他们最后的记忆。



小柴




小柴家种的苹果树






回放(五):2015年中秋


《苹果树死了,好心人中秋寄苹果,挽留“老西藏”最后记忆》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中秋节就到了。昨日中午12时许,柴先生提着一个包装精美的盒子到邮局,邮局的工作人员说他们不寄新鲜水果,于是柴先生又联系了顺丰快递,可依然无法寄出。可是柴先生并没有放弃,他说一定要把苹果寄出去,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柴先生从五岔路口提着这盒苹果走到江苏路某处时,终于用中通快递寄出了这盒苹果。

先生从手提袋里面拿出一个盒子,盒子里平躺着8个红扑扑的大苹果。柴先生说:“这是家里树上刚摘下来的苹果,是我让家里人专门挑了色度最好最大的寄过来的。到了拉萨才能体会对家的思念,也正是接触了西藏,才理解了所谓的西藏情怀。寄苹果,我是希望吴先生跟父母关于西藏的情感纽带不间断,而且也跟吴先生约好了,明年春天,我从老家带苹果树苗过来,到原来吴先生父母种的苹果树旁,和他一起种下新的苹果树,在这棵苹果树长大并结出果实之前,每年这个时候我都会寄苹果给吴先生的父母,不管我在不在西藏。”

吴先生的父母关于西藏的记忆,因为好心人寄出的这盒苹果暂时被延续了。其实,当你不能在拥有的时候,你唯一能做就是不再忘记,吴先生和家人对于的西藏的念想,因为这棵苹果树被延续,也因为这棵苹果树变得更加牢固。吴先生表示这样的记忆,只有时空不再时,才会更有味道,就像老酒,他父母心心念念的西藏一直都在记忆中鲜活如初。

(记者韩海兰)






当时媒体的报道





回放(六):2019年春天


《种下一颗新的苹果树》










今年3月,在江苏杜鹃行和谭冠三纪念馆的倡导和努力下,西藏职业技术学院的同学老师和通讯团的解放军,在谭冠三纪念园里种下几十棵苹果树。让老西藏精神继续发扬光大。



回放(七):昨天


《苹果树开花了》













现在,这批苹果树已经成活。







相关阅读:


老西藏:春天种在苹果园的“红元帅”果树开花了

西藏往事:嘎玛农场苹果树下摘苹果的时候

书香西藏见老西藏精神




连载《昌都1950》一

连载《昌都1950》二

连载《昌都1950》三

连载《昌都1950》四

连载《昌都1950》五

连载《昌都1950》六

连载《昌都1950》七

连载《昌都1950》八

连载《昌都1950》九

连载《昌都1950》十

连载《昌都1950》十一

连载《昌都1950》十二

连载《昌都1950》十三

连载《昌都1950》十四

连载《昌都1950》十五

连载《昌都1950》十六结束篇




更多阅读


藏二代:致敬时代,干杯西藏

今年藏晚上的这盆君子兰 三年就已经上了热搜(附:完整版视频)


西藏往事:当变革到来时,拉萨1984

1、布宫脚下  镌刻于心的雪城记忆

2、布达拉宫粉刷,牛奶蜂蜜冰糖藏红花让他成为芳香城堡

3、布达拉宫 好啊莲花湖的珍宝

4、劳动人民文化宫,拉萨人集体狂欢的大舞台


5、在拉萨,布宫下面留个影

6、80年代拉萨文化宫卖羊肉串: 我一天赚了100多

7、历时5年拍摄 讲述一个老喇嘛和布宫60年的情缘故事(附电影纪录片《布达拉宫》)

8、揭秘布达拉宫僧人的宿舍和他们的日常生活

9、布宫孜廓路,每一个生灵都在今世里歌咏

10、拉萨江思霞(北京路)的众生相


11、西藏往事:流沙河----此岸是洪峰,彼岸是清流

12、西藏往事:新华印刷厂, 周末我们就坐拖拉机去逛“拉萨”

13、西藏往事:汽车四队胡师傅,我开的解放车车牌号是300

14、西藏往事:军械厂,躁动的青春 阳光灿烂的日子

15、西藏往事:警察学校,老师都没蔬菜吃 看着树叶都想咬一口


16、西藏往事:西藏军区总医院,白杨树下的苏式建筑

17、西藏往事:三级站 ,我们都是搬运工 姑娘浣衣躲扛包

18、西藏往事:拉萨大修厂,北郊的“北大”

19、“西藏往事”:一条心保边疆 锦绣河山万年春

20、西藏往事:川藏运输线上的女修车工


21、西藏往事:嘎玛农场苹果树下摘苹果的时候

22、西藏往事:拉萨水泥厂,从“迷你城市”到拉萨的798

23、西藏往事:家书




24、1980年代的拉萨,像羚羊一般的幻影 一闪即逝

25、拉萨北郊记忆(一):一条河流的航标


26、拉萨北郊记忆(二):邮电大楼 ,往南是家往北是童年

27、拉萨北郊记忆(三):拉萨啤酒厂 ,青工喝醉了酒才敢唱《情网》

28、拉萨北郊记忆(四):解北商场,我曾在那里买到过三床高原牌毛毯

29、拉萨北郊记忆(五):解北商场,开业时还在二楼窗口抛撒过彩电票

30、拉萨北郊记忆(六):二0三车队,那时为了抢菜吃 我们把锅都端到公厕里去

31、拉萨北郊记忆(七):军械厂,童年的玩具枪和老电影

32、拉萨北郊记忆(八):军修厂,第一代职工来都自内地的军工厂






33、西藏往事 丨拉萨皮革厂,穿过你的岁月 温暖我的春秋

34、西藏往事:拉萨水泥厂,从“迷你城市”到拉萨的798

35、勇哥带你去逛拉萨最具魅力的十条马路

36、西藏往事:当雄机场, 雪山脚下的“纳斯卡线条”

37、西藏往事:彭波农场,从西藏的“北大荒”到“北大仓“”


38、西藏往事:机修厂,当年生产的珠峰牌高压锅你用过吗?

39、西藏火柴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40、西藏林芝毛纺厂:工业时代的最后背影

41、从人民路到宇拓路:拉萨半个世纪的城市密码

42、西藏绒花: “我们的芳华无悔地献给了雪域高原”


43、《西藏往事 》:拉萨师校的“芳华”

44、西藏往事 : 在海拔4500米高山上放牧时的知情岁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