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透视】未来教育新型基础设施的表现形态将是室联网
【总第268期】
未来教育新型基础设施的表现形态将是室联网
最近,专门抽时间学习了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及有关领导、专家发表的关于教育新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或观点,很受鼓舞,也很受启发。
《意见》指出,教育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信息化为主导,面向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聚焦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方面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教育新基建)是国家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的牵引力,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举措。《意见》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结构优化、集约高效、安全可靠的教育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8月6日,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在二十国集团(G20)高等教育与研究部长会议上倡议,面对教育领域信息化浪潮以及新冠肺炎疫情挑战,各国要积极推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基础建设和能力提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杨宗凯校长的文章《教育新基建:用好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数字基座”》,提出从技术、教育、发展等多种视角把握教育新基础设施的深刻内涵。
这让我也想起2019年11月曾写过一篇文章“总第176期:【MOOC透视】室联网:未来教育的新基础设施”发布在本公号。该文撰写的背景是201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重新定义了基础设施建设,把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定义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2019年10月,工信部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共享制造新模式新业态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强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高速率、大容量、低延时网络覆盖范围,鼓励制造企业通过内网改造升级实现人、机、物互联,为共享制造提供信息网络支撑。
“基础设施”这个词,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是如此熟悉,以至于很少有人去深究它的具体内涵;都明白它的重要性,但究竟有多重要,却并不清楚。
最近注意到一本书,书名是《99%不可见的城市》(The 99% Invisible City)----不是意大利小说家卡尔维诺那本著名的小说《看不见的城市》,而是写给基础设施爱好者们的一部探寻真实世界之下隐秘基础设施的指南,例如,支撑校园运行的水、电、管道等等。
有意思的是明确提出了“99%”这个比例,充分说明了基础设施的极端重要性,可以说从根本上决定了它所支撑的组织、个人活动的基本方式。还有人将其比喻为“生物界的环境”,环境变化物种一定会变化。教育基础设施决定了教育运行模式及其产出。
那么,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将如何建设呢?《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到2025年,基本形成结构优化、集约高效、安全可靠的教育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并提出了建设的六大重点方向。
这六大重点建设方向让我很受鼓舞。假如说我2019年11月写的那篇文章是基于对技术发展趋势的一种直觉而作出的判断,那么,今天对照《意见》提出的教育新基建的六大重点方向,特别是信息网络新型基础设施、平台体系新型基础设施、智慧校园新型基础设施、创新应用新型基础设施等方向的建设内容,我更进一步确信,未来教育新型基础设施体系的表现形态将是室联网。
当然,这个判断的意思绝不是说指的就是当前我们新界室联网的技术体系及产品。在这里,“室联网”不是某个特定企业的特定产品,而是相对于“互联网”、“物联网”的一个概念,是指互联网技术和教育信息化实践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互联网帮助人们解决了信息的共享与交互,颠覆了很多传统业务模式;物联网作为互联网的延伸,利用通信技术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设备等通过新的方式联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的相联。虽然物联网技术的重要基础和核心仍旧是互联网,但因为其“连接一切”的特点,又具有很多互联网所没有的新特性,所以人们用“物联网”这个概念来表示互联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物联网在充分实现物物相联之后,则需要更有深度的内容和服务,以及更加差异化和人性化的应用,对教育领域尤其如此,而室联网就是智慧时代的教育产业互联网。可以说,从“互联网”到“物联网”是一个技术的飞跃,从“物联网”到“室联网”则是一次由技术向教育主题和意义的回归。
只不过,我们新界教育率先在室联网理念的指导下,开始了深入的技术创新和体系架构设计,推出了系列产品,并已在各领域落地应用,产生了超出预期的良好效果,获得了业界和用户的广泛认同和欢迎。
互联网自诞生后,以其开放架构和可遵循的明确接入标准,使各类应用得以建立其上,从而快速成长,建立起繁荣生态,成为培育创新产业的温床。
从我们新界当前的探索实践来看,室联网作为支撑未来教育创新的新型基础设施的形态,也有两大关键点:
一是解决了教室这个千百年来教学发生的标志性空间中的教学效果问题。基于学习科学,对教室进行“视觉革命”和“全联通”,打造出大视阵、沉浸式的超级震撼学习场景,并通过技术创新,从支持全屏书写的交互式触控投影屏幕,到使用普通的纸、笔以自然方式进行数字化书写和交互,打通了教学流程中各环节之间数字与模拟的阻隔,从而实现了基于数字化和互联网的横向、纵向各层次、各要素的联通,对教学活动提供的完美、流畅支撑,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自由构建教育场景,自由组织教学活动。异地多间(经由设备连通可以扩展至无限间)教室可以互联,大屏幕互动可以为支撑实现跨区域大课堂场景化;线上虚拟与线下实体教室互联,打破班级、学校乃至国家的局限。再依托深度学习、云计算、自然大数据采集与分析等技术,集成融合教育教学管理、富媒体教学资源管理和教育大数据分析系统……这将为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提供最佳实践载体,也为新的教育哲学理念涌现提供适宜的土壤。
二是解决了标准化问题。室联网体系架构并不是为某一个具体应用而专门设计的,它旨在解决一系列底层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形成标准化的技术体系和产品体系,可以大规模部署,并根据不同需求自由搭建最适合的应用场景。室联网空间站融合了实体教室和纯在线数字化学习平台的全部优势,这就像是支撑未来教育的一个又一个的高铁站,可以微观高速提高一间教室之内教学的效率、效果和效益。当一批这样的空间站建成后,以各地所建的一个个空间站为基本结点,就会形成一个宏大的“室联网”。每个教室都是室联网的一个细胞、一个节点,而室联网光课堂即是室联网的操作系统。这样,传统学习的物质环境,从教育过程到各类教学设施、学习工具最终均将高度数字化和网络化,全部学习资源将数字化地存在和产生,而整个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却再次以模拟的连续世界面貌出现――数字化地存在,模拟化地呈现,线上与线下的界线有机融合,未来教育新型基础设施的形态呼之欲出。
正如互联网经历了1.0、2.0和3.0时代一样,室联网也将经历类似的发展演化阶段。当前可以说刚刚开启了其1.0时代。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为室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这是一项巨大的事业,不是一家企业或少数几家企业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更多的力量携手、协作。
王涛(微信号:ioxroom)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