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联盟”,离教育公平有多远?【基教观察】
万鹏,中国教育学会特约观察员,湖北仙桃张沟镇初级中学教师
3月28日,我会举办了第二次特约观察员线上沙龙,沙龙主题为“如何才能实现教育公平”,特约观察员万鹏老师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撰写了这篇有关于“教学联盟”的文章,对其实质、应有之义、弊端及应对策略做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希望他的呼吁能为更多人听到、了解、思考、实施。
一个地方教育的发展凸现不平衡,说直白些,即这一地方城市与乡村的教育发展在质上有了明显差距。如果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任这种差距长期存在,就会衍生很多社会性问题:在长期不平衡状况下政府职能的自我麻痹,会在怎么办好优质的教育上与老百姓的期许渐离渐远;老百姓则因自家孩子没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从而对政府的办学质量失去信心;而广大教师对自身职业的满意度也将同受影响…… 教育要发展,是硬道理。城乡间发展速度不可能同步,城乡间出现裂痕、鸿沟是必然的。发展会为教育赢得更多机遇,而发展的过程,其中也裹挟着太多危机。
政府及教育管理者应该对此负责,应具备敏锐的危机预识能力,在一场危机即将临近时设法抵御;一旦来临,能即刻化解。“教学联盟”是一个偏方,是城乡间的教学结合,以强扶弱的联办形式。这种办学形式不是考虑从学校主体内部去根本解决问题,而仅在教育教学的外围采取了一些套路性动作 ;如此治标不易,治本也难。
社会离不开公平的教育,老百姓呼唤教育公平。目前,教学联盟是搭建在城乡之间的桥梁,问题是——仅凭这道桥梁又能否阻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而教学联盟在实现教育公平的过程中究竟又该扮演什么角色?
传播理念
“缩小城乡差距,最根本的是要均衡城乡课程资源。”要实现教育公平,学校首先得树立先进的理念。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核心的教学理念,这些都是很重要的资源;薄弱的乡村学校在这些方面都显得欠缺不足。在城乡确立教学联盟的组织形式,为校际间搭起传播先进理念的通道。
输送制度
一所好的学校必然拥有好的制度,实现教育公平,做好制度建设至关重要。在现实中一所学校若没有好的制度作保障,即使有再好的办学思想也难以顺利实施。在对制度的制定落实上,城乡教育在发展中也存在差别。城区学校的制度制定一般都很健全,不像乡村学校制度挂在墙上,却不一定管用或者根本没用。作为联盟学校,城区学校有责任向乡村学校输送好的管理制度。
共享资源
“最根本的课程资源还是教师。”要实现教育公平,共享优质资源应发挥重大作用。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鲜有优秀教师愿意为振兴乡村教育而扎根;教学联盟所开展的系列教学教研活动,在短期内能满足乡村教育教学的发展需求,让乡村学校暂时分享到优质教育资源。
协调目标
“对学生的发展认识不到位,是教育不公平和非均衡发展的根本原因。”受到环境、资源众多因素的影响,城乡学校在制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上也存在着差异。要实现教育公平,乡村教育要向城市教育看齐,协调好对学生的教育培养目标。尤其在农村,由于教育资源、特别是教师资源的匮乏,一般采取的班级授课制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联盟搭建的教学教研平台可以协助乡村教师调整好对学生的教育培养目标。
影响评价
“教育的均衡发展的核心应当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把握好对学生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把握好对学生教育质量上的公平,实现教育过程的公平,从而达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在乡村,教师素质的局限,导致师生的交往不能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教学联盟开展系列活动,能影响或改变部分教师的育人观念,评价标准。从而促使教师准确把握对学生的认识,在教育教学中自觉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
“教学联盟”,顾名思义,指两所或多所学校在办学上的联合结盟。在我们当地是指多所学校的联合结盟,结盟的成员是多所乡村学校,而盟主是城区学校。活动的内容仅限于教学教研,即乡下教师“进城取经”,城区教师“送教下乡”。目前而言,联盟对实现教育的公平所能发挥的作用是极有限的。 “教学联盟”所暴露的弊端十分突出:
城乡结对走形式,没有灵魂碰撞
因城乡教育存在明显差距,为使差距不再继续扩大,政府部署按片区划分帮扶对象,联校结盟。然而,这种简单的结对,只是为帮扶对象提供一个平台,为结对教研提供一个路径。学校的办学理念仍旧没有统一。在乡村,无论领导还是老师,很多时候都是研学时“头脑风暴”,返校后“照旧老套”。如果城区学校的办学理念也能在乡村移植生根,让城乡学校真正在精神上结对,乡村学校的办学效果才会更理想。
城乡教育有结对,无盟约,教育离公平遥远
联合办学初衷是好的,毕竟薄弱学校可以借助强校的力量办学。然而联合缺乏明确的约定,且结盟双方限于资源精力的短缺,以至每次活动只能点到为止。况且活动的季节性很强,频次不够密集,资源的分享又只是暂时性的,共享无法长久。优质资源分享频次不够,教育教学难以达到质的改变。
请城乡结对帮带,乡村教师心理落差大
城乡帮带实现了课程资源短暂的流动分享,但在一次次耳闻目染中,乡村教师心理落差也在逐步加大。乡村优秀教师的流失率也进一步上升加剧,很多青年教师都不安于在农村艰苦环境中从教,进城取经让很多乡村教师“乐不思乡”。城乡教师待遇的差距有多远,我们离教育的公平就有多远。如果能提升乡村教师的各方面待遇,城乡教育公平会更早一点实现。
送教不解学生,效果不佳
有时城区教师送教下乡的授课效果并不好。孩子们在课堂上遇见新的老师,却不一定有新的收获。这样的教学联盟只能在形式上获得短暂的满足,却难有质量上持久的保证。送教下乡的老师自然都很优秀,但在短时间,怎能保证让他(她)们去认识每一位学生,又怎去要求他(她)们给予每一位学生特别的关注,又怎么有希望帮助学生去实现个性化成长?
乡村学校缺乏科研独立性,评价是道越不过的坎
这里特指考试评价,因为在我们这里,月考与期中考都不是教科院统一制卷,学校自身不愿意出题,只能依赖联盟学校供给。然而出卷人并不清楚乡村学生的情况,出的试卷题往往都不符合乡村孩子的学情,结果考试难免一塌糊涂。而学校明知摔了跤,终不肯放弃依靠;不研究,也不调研实情,一直顽固地用,结果可想而知。这样的恶性循环让所有老师悲观,“教学联盟”,不仅未能缩小城乡差距,反使乡村师生觉得他们离教育公平愈来愈远。
校长“连”任
城乡竞争,归根结底是资源的竞争占有。要缩小城乡差距,最根本是要均衡对城乡教育资源的配置。尤其是优质资源配置在政策上对乡村的倾斜。其核心资源是对一所学校校长的配置,好的校长一定得要求连任。
要设法留住好的校长扎根乡村,至少能让他们较长时期内服务乡村教育;要弱化城市任职对乡村的诱惑。现在提倡教育家办学,在乡村很不现实。而提倡让有思想的教师担任校长管理学校,倒符合现实需要。
我们这里,两三年就换一次校长,很多现任校长把“乡村校长”作为晋职进城的跳板,人未来就盼着早日回城加官进爵。这样的“镀金校长”在我们乡村实在普遍,他们任期短,又特别急功近利,一心谋“政绩”,对学校的发展根本无长远规划。
目前,学校的生存面临大的困难,处于维稳状况。一个校长决定一所学校的命运,我呼吁政府对校长的任期应该有个硬性的规定。制定倾斜政策让好的校长能留下连任,这样才能践行好的办学理念,落实好的教学制度,利用好优质资源,实现好的办学预期。教学联盟,更需要有责任能担当的好校长在办学思想上结成联盟,彼此行动坚定一致,才能促成城乡教育迅速向公平回归。
教师“粘”教
当下乡村教师倦教很严重,学生厌学和教师倦教使乡村教育发展步履沉重。这是由于乡村教育资源极度匮乏造成的。一方面城乡教育质量差距在逐年拉大,导致大部分优质生源纷纷直流城区,多年累积已形成恶性循环。另一方面,乡村优质教师的流失也十分严重,好的教师留在乡村苦守的已是凤毛麟角。乡村的教育环境越来越严酷,这一点没有谁否认。
乡村粘不住教师,主要是城乡教师待遇失衡造成的。好教师是课程的核心资源,一所学校没了好的教师,质量要提高谈何容易。政府应该用提高乡村教师待遇,让好教师愿意在乡村从教,为振兴乡村教育事业扎根献身。曾有人建议设特岗,事实证明特岗不一定有特效。“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乡村教育不能靠一个人的力量独力支撑,众人的力量提升了,乡村教育才会更有希望。
分校“连”锁
教育的绝对公平是办不到的,至少目前来说还是一个大大的奢望。要想根本解决教育的公平问题,有个办法就是变多校联盟为分校“连”锁。这样,办学的理念、制度及资源就都能共享了;办学的目标与评价也可趋于一致。
分校“连”锁是教育政策从城市到乡村的平移,是政府树立公共教育观的充分体现。如果能够平移,也就满足了乡村对教育公平的内在的公共性诉求。如此,在经费投入和资源配置上对城区与乡村就不会存在区别,就能有力突出均衡发展的教育观,维护教育的公平正义。如此,城区教育资源就会向农村薄弱地区自然转移,那城乡缩小差距拭目可待。
家校“联”盟
城乡教育的差距不仅仅是在资源配置上存在差距,家庭环境与育人氛围也一样存有差距,而且家庭环境和氛围是造成教育不公平的助推力量。教学联盟在形式上是教育的共同体,我们的城乡联校办学,在教育教学上共同的地方很多,但远远还不能达到一体的办学境界。因为仅仅是挂靠或依靠,联校办学在教研教改上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但很多重要教育资源不可能完全共享。
我呼吁城乡的家长学校能开展联盟讲座,让城乡家长都能参与学校发展,参与孩子的成长,为学校发展与孩子的成长提供建议。城乡家校合体一定有利于教育的公平发展。
美国课程史专家坦纳有一句话:历史不会在真空中发生,也不可能发生,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问题,转瞬变成一个教育问题。
教学联盟,离教育公平究竟有多远?其实,教育公平问题某种程度上已然超出了教育的范畴。尤其在我们国家,教育是个弱系统,受到各方面制约,自主性不强,很难从教育内部妥善解决。
相关阅读链接
特约观察员|基教观察
中国教育学会“特约观察员”是中国教育学会为进一步促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拓宽一线教育信息的社会来源渠道,加强学会对基础教育战线信息的汇集、传播和共享而经社会公开招募,最终遴选出的。致力于通过各位观察员的视角,传递来自基础教育一线教育工作者对存在教育问题的观察和反思,传播并一起探寻问题可解决之道。
学会微信特推出“基教观察”栏目,在这里,我们更多的是关注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更多的是寻求教育的改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