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计划(MIN Project)2018年乡村驻地项目开始招募!
原野计划(MIN Project)是一群关注中国乡村,生活在多个国家和城市的年轻志愿者支持的实验项目。
持续跟踪报道乡村项目,建立专注于乡村发展的机构或个人的交流平台;尝试与商业、高校以及公益机构等的合作,探索可持续性的城乡互动模式。
感谢对原野计划/minprojectchina的关注!
发起乡村驻地项目的背景
原野计划自2015年4月独立运营以来,为唤起更多社会力量对乡村的关注,第一步通过公开招募组织非盈利性田野调查,与村民的直接沟通交流,获取第一手资料,从而达成对项目的筛选;第二步在国内外进行交流分享,邀请项目负责人和村民到大城市参加田野调查类型的展览,获取城市居民的反馈,持续建立项目所在地在城市中的认知度,同时也通过这种持续互动,帮助村民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目前公开招募6个乡村地区的非盈利性调研,近150人次参与行程。除了常规的微信文章、分享会和展览,产出5支纪录片和20,000+张图片。
原野计划的愿景
国内乡村建设项目中大致归类为艺术、设计、教育、建筑规划、农业、旅游和公益等主要几个方向都有经典案例值得学习和研究,然而每个项目都极具地方特色,不易照搬复制。
原野计划从今年开始持续跟踪报道项目所在地的乡村本地力量和介入到该乡村的社会力量;建立起与国内外其它专注于乡村发展的机构或个人的对话交流平台;尝试与商业、高校以及公益机构等的合作,探索可持续性的城乡互动模式。
对乡村驻地项目的期望
基于和乡村项目发起人及村民们的沟通,在获得资助的情况下,原野计划正式推出2018年乡村驻地项目,现在开始对外招募!
本次驻地项目希望参与的个人或机构都能通过至少一周的乡村驻留来观察和思考,结束驻地后两周内向村民/志愿者团队/资助机构介绍自己的方案,配合后续的展览展示和传播,甚至创投支持。
驻地项目申请者的专业要求
1)艺术
2)设计
3)建筑
4)文字工作者
*优先考虑具备摄影能力的申请者。
驻地项目费用说明
往返交通食宿保险补助:3000元
驻地期间的食宿:当地村民家同吃同住
创作费用:签署协议中有基本的费用标准,亦可根据方案酌情处理。
如何申请
需在2018年10月14日前通过邮件发送申请,申请内容包括一份附作品的简历(PDF格式,大于20M的文件建议提供下载链接)、一篇1000字以上的Word文档阐述对乡村发展问题的思考和对驻地项目的规划。请在邮件中说明申请的驻地乡村和时间段,得到评审组委会确认的名单后将于10月28日告知入选结果。
申请发送邮件至:contact@minproject.org
*不同于专业研究机构出具的报告,下文的乡村驻地资料需耐心阅读。
艺术家梁浩杰帮助重建房屋
乡村驻地项目的尝试
除了常规的公开招募调研行程、分享会和展览,2017年3月原野计划资助艺术家进行合作,恰巧遇到云南怒江丙中洛雾里村组长李平家遭遇火灾,艺术家梁浩杰在当地两周左右时间内基本上和当地村民帮助房屋重建,没有太多时间进行驻地创作。2018年5月开始陆续接触一些个人和机构,7月选择与独立艺术团体“小玩意儿”尝试乡村驻地艺术创作的可能性。
第一批乡村驻地介绍
1.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太平乡牛尾村
项目缘起:2014年经由了解清华大学在茂县地区有一个乡村项目的Pushkin(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在读)介绍和致力于传播羌族文化的周云娟女士持续给予的当地联络支持。
项目负责:
尤剑华(牛尾村村民)
单丹(暂管,原野计划发起人)
概况:
经过2015年10月的调研和后期沟通,我们发现牛尾村是茂县羌族区域内传统建筑、文化、语言和信仰等方面保存至今最完整最原始的一个寨子。99%的村民都是羌族人,全部使用羌语进行交流。多项文化已被鉴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多位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同时寨子也是羌族多声部和哟咪节(跳甲)的发源地,也有区别于其它羌族聚居地的极具传说色彩的抽象图案“羌绣十字针法”技艺。
附近面积大约有1000多亩的千年历史神树林,据当地人说很多青冈树有上千岁的树龄,平时寨子里的重要节日、祭祀都在神树林举行。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半农半牧,基本实现自足,村民人均年收入在5000元左右。农作物品种不多,主要靠放牧,牦牛为主,少数放羊。有时也会挖药材和打猎,近年来打猎越来越少,更多的是年轻人出去打工,不可避免带来缺乏文化与语言传承和活力的问题。
2018年牛尾村董书记(村里的呦咪协会发起人之一,也是茂县评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始在山下的太平乡中心小学教授羌语。
>歌舞
>风俗文化
2.云南省怒江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
丙中洛镇雾里村
上图gif(使用茶马古道的日常);下图(怒江边的村子)
项目缘起:2015年7月华东师范大学的张晖老师给乐创益发起人陈乐丛的一封邮件中提及人类学者吴科萍在丙中洛当地社区深耕多年的田野研究,期盼发扬怒族传统织布手工艺在本地经济和社区组织上的活力,整体提升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发展。2016年9月乐创益“去远乡学手艺”(点击了解)分享会后,10月底原野计划与其联合发布了前期性质的公益调研活动。
项目负责:
张丽梅(雾里村村民)
雷鸥(香港大学社会学2018级硕士)
朱洁(就职于上海某金融保险公司)
概况:
经过2016年和2017年的两次调研,发现云南西北怒江州与西藏交界处的丙中洛尚未脱贫。修建中的怒江沿岸交通不够便利,据说2019年要建成的怒江机场也不知最新进展;被评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的丙中洛,传统歌舞到了年轻一代逐渐失传;即使有乡镇集中办学的政策,仍然有一些孩子因为各种家庭和经济的原因逃学;传统的怒族织布手工艺和天然材质,被现代工业生产的批量棉线所替代,织布技艺和原材料不算上乘,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式样的怒毯无法让村民持续获得更多的收入;自然未被工业污染,然而很多年轻村民的父母很早就过世;承载游客的住宿条件也严重阻碍了可能的旅游发展,一次性纸碗和纸杯被广泛使用,公共厕所基本设施和清洁状况令人堪忧;从曾经或目前坚守当地的各种外来社会帮扶力量了解到教育、环境保护以及农业发展等问题也是极为错综复杂。
丙中洛是《怒江,一条丢失的峡谷》(1987年,导演吕乐)和《茶马古道·德拉姆》(2003年,导演田壮壮) 两部珍贵纪录片的取景地,近年来也成为一些独立艺术家的创作灵感。雾里村的原始自然风光与保存较好的传统怒族民居建筑群,被《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中国最美的村落之一,也是云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横跨怒江是吊桥是昔日马帮入藏的必经之道,山体上人工凿出的缝隙——茶马古道如今依然是雾里村进出的主要通道。村民们大多淳朴善良,主要从事基础农业和附近的工地打工,最远不超过贡山县城。普通人家夫妻外出打工一年可以赚取近两万的收入,务农的家庭容易处于贫困状态,平均为两三千元左右,政府也会提供少量补贴。外出务工照顾家庭特别是孩子的生活和教育比较难,所以亟待解决创收和照顾家庭两者之间的矛盾。
3.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梅林乡梅林村
上图(必须搭乘渡船才可以抵达梅林村);下图(一寨一鼓楼,典型的侗族建筑)
项目缘起:2017年3月在睿丛文化合伙人何煦博士的介绍下,得知侯井榕博士自研究生时期就对家乡族群“六甲人“进行了研究,一直想从自己人类学专业和文化等方面为三江贡献一些力量。由于缺乏当地的图文资料,第一次公益调研行程在微信朋友圈招募到5位成员,12月对汉族古老一支六甲人和侗族人聚居地梅林村进行了初步了解。
项目负责:
石彦辉(梅林乡中学教师)
侯井榕(人类学博士)
袁梦霜(自由职业者)
概况:
三江县的交通固然比较方便(上海到桂林的三个小时航班、桂林到三江县的一小时以内的高铁),然而六甲人的凤尾村和侗族的梅林村相距三个小时车程;凤尾村几乎没有低于五十岁的中青年传承六甲歌、刺绣和剪纸等,梅林村看起来情况要好些,除了传统的手工艺和建筑,梅林乡中学十几年的侗族大歌课堂案例也值得分享和更多的推广;与不同投资方和政府的同步沟通还需更多的耐心和时间。
梅林村属于榕江河流域,从外面进到村子是需要摆渡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守村子的基本都是老人和小孩。侗族村子的文化娱乐场所,主要是在鼓楼进行。一寨一楼,也就是基本每个寨子都有一个鼓楼。鼓楼也是寨子议事的地方。在县政府的政策下,为了避免火灾,传统的木房子,也几乎被砖房取代了。据说再过两三年,每个寨子里估计只会剩下三四座木房子。
在服饰日益汉化的情况下,侗族对传统民族服饰的需求也大大降低。手工印染的布容易褪色,质地硬,年轻人都不喜欢穿。市场供应批量生产侗族民族服装,也慢慢演变成了节日和活动的点缀物。侗族代表性的美食有万里飘香的油茶,糯米饭,酸菜、酸鱼、酸肉。
4.内蒙古呼伦贝尔根河市敖鲁古雅
鄂温克民族乡
上图(历史资料中的传统住宅);下图(如今的敖乡定居点)
项目缘起:就读于苏州大学社会学专业研究生的宋曼芝正在做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人的婚姻、家庭、人口发展与文化变迁的课题,2017年9月在网上看到原野计划推送的云南丙中洛调研展览预告,于是报名参加了分享会;2018年3月到上海在广西三江项目的分享会上正式介绍了敖鲁古雅的情况,8月正式推送了第一篇个人采访文章。
项目负责:
肖晨昊(鄂温克乡乡民,当地联络人)
宋曼芝(苏州大学社会学硕士在读)
许滢(就职于某商业地产公司)
概况:
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狩猎部落”“中国唯一饲养驯鹿民族”的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人自建国以来,在国家的引导下分别于1957年、1965年和2003年实施三次搬迁,一路从中俄边界向东南迁至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实现“游猎——半定居——定居——城镇化”的社会转变过程。从搬迁定居的效果来看,前两次定居在客观上顺应猎民当时赖以为生的狩猎生计方式与生活习惯,2003年“生态移民”的目标是“人定居,鹿圈养”,但驯鹿并非家畜,圈养的失败使使鹿鄂温克人失去部分驯鹿,原有的游猎生计又彻底终结,当地人一度陷入何去何从的迷茫。但随着旅游业兴起,从2006年开始生态旅游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在赴外学习、自行摸索、政府扶持的努力下,使鹿鄂温克人定居之初的失调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但从民族文化变迁的角度来说,使鹿鄂温克人仍面临各种困境和挑战。
使鹿鄂温克人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自定居之后以汉语为通用语言。他们在长期的游猎生活中发展出一系列文化,如驯鹿文化、狩猎文化、萨满文化等。敖鲁古雅乡现居居民共200余人,除了旅游季与大批外来游客接触以外,对于乡民来说,挨家串门和居委会组织的各项活动是他们主要的公共生活。
当前,驯鹿养殖业与家庭旅游业是在地居民主要的生计来源。在政府的持续扶持和居民的自我探索下,敖鲁古雅旅游业和驯鹿副产品销售业已经颇具热度,初具规模,但如何从广而粗转向小而美的产业调整是当前面临的一个瓶颈问题。从根本来说,只有社区居民的活力被激发,协调生产、合作生产得以实行,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人才有可能重新组成一个亲密的社区共同体。
评审组委会成员
顾忆华
膳魔师中国零售顾问
1881TPWS台湾职业女性联谊会会长
何根祥
太火鸟|湾里书香联合创始人
设计师、跨界协同策展人
张晖
人类学家
项目工作人员
策划:单丹
子项目团队:
宋曼芝、侯井榕、单丹、
许滢、袁梦霜、朱洁、雷鸥
编辑:张炜莹
设计:方俊
插画:方渲妤
资助人:张纯汉
合作机构
创意双城 | FairyShanghai | 墨迩空间
了解原野计划过去的工作
1. 公益调研
2)河南平顶山郏县
3)云南怒江丙中洛镇
4)内蒙古乌珠穆沁旗
2. 分享会
1)云南怒江丙中洛
2)广西三江乡村地区
(未通过微信公开招募的调研行程)
3. 独立展览
1)《中国乡村田野调查2014-2016》,2016.6,捷克布拉格,Gallery 1
2)《云上尔玛 白石之地——羌族生活文化展》,2016.7,中国上海,尚嘉中心
3)《怒江深处 人神共居——云南丙中洛生活文化展》,2017.9,中国无锡,苏宁广场
4)《开天辟地——中国乡村非物质文化展》,2017.9,中国上海,七宝万科广场
4.联展
1)公平贸易产品展@创意手工DIY(国际)特展,2016.9,中国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2)Ideal Home Show梦想家生活方式展,2017.11,中国上海,世博展览馆
3)佛罗伦萨手工艺博览会,2018.4,意大利佛罗伦萨,要塞城堡
5.合作/非中国乡村调研行程(成行)
7)三大国际艺术展之旅,2017.7,希腊雅典/意大利威尼斯/德国卡塞尔/明斯特
了解志愿者团队
(持续更新中)
Jennifer Lee:我被国外村民们的生态和良好的交易环境打动
Kiyo Yu:希望更多人通过我的作品窥探到中国乡村的一角,并参与进来
Jun Fang:如何面对项目资金上的缺乏和志愿者人手的不足是目前最大的两个问题
Kiki Tsui:打工换宿,深入雨林和山区,真正了解乡村土地
Viva Wang:原野计划很重要的原则是帮助当地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Dan Shan:到乡村去,那里正在经历一场中国式的文化复兴
原野计划由各行业不同背景的志愿者组成,调研落后地区乡村,结合当地自然和文化遗产,搭建和外界资源合作的平台,孵化社会企业项目帮助当地居民改善物质和文化生活。
Supported by the volunteers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MIN Project explores local na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s in the underdeveloped countryside by establishing a platform for integrated resources. By relying on this platform, MIN Project initiates social enterprises to improve the local residents' life qu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