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读 │ 为什么我们需要浪漫地理学?
353
为什么我们需要浪漫地理学?
人类对拒绝熟悉的舒适环境、追求新奇陌生崇高景观的持续渴望驱动着浪漫地理学的发展。
是否存在浪漫地理学?是否需要浪漫地理学?这是段义孚在《浪漫地理学:追寻崇高景观》一书中探讨的两个主要问题。他在书中做出了肯定回答。
段义孚开篇明义,我们需要浪漫地理学和追求崇高。浪漫主义是地理学一个有价值的、但经常被忽视的组成部分,浪漫地理学往往为科学或理性尝试的地理学形象所边缘化。段义孚试图开启一种“两极化”地理学的可能性,对地理知识的客观效用的传统理解与探索的自由精神、文学创作或对崇高自然的体验两者处在一种张力状态。两极化的概念与隐喻贯穿全书的论述。
本书结构可谓一部地理交响曲,包括“序曲”、“间奏”和“终曲”。序曲在第一章之前,提供了一个简短的介绍,中场休息("间奏曲")在第二章之后,而总结性评论则集中在终曲。第一章《两极化价值》阐述对浪漫主义的理解和二元分析框架。第二章《地球及其自然环境》分别讨论激发浪漫想象的各种极端地貌环境:地球和太阳系、山脉、海洋、森林、沙漠和冰。第三章《城市》转向城市空间,一种试图将人类从大自然的无常中摆脱出来的人造物。第四章《人类》讨论文明孕育的三种出类拔萃的人:美学家、英雄和圣人。
《浪漫地理学》涉及范围广泛的大量案例,从古代中国到现代美国城市,从古代经文到20世纪的太空探索。引用包括莎士比亚、雨果、奥威尔、儒勒·凡尔纳、托马斯·曼等人所著的众多文学作品。本书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论述的跨越性,将西方文学、印度神话、基督教神学、帝国中国和中世纪欧洲交织在一起,各种散在的轶事、冷知识信手拈来。例如:
英语中优越(superior)由拉丁语“更高”变化而来,优异(excel)来自拉丁语“高”,等级(degree)字面意思是在空间中上升或下降一级。印度宗教“梵”的理念脱胎于“高度”的一个概念。
英文中“野蛮(savage)”一词,是由一种叫做”silva”的树木演化而来;而意指”外地人/外国人(foreigner)”与“森林(forest)”有相同词根。
什么是浪漫或浪漫主义?
浪漫或浪漫主义是一种在1780年至1848年出现于欧洲的宽泛概念和价值观。浪漫主义从本质上说是对日常生活的超越和对人类的可完美性(human perfectibility)的信仰,是“对能量的敬仰、道德的热忱、原创的天才,对人类伟岸与卑微、强大与悲苦之矛盾的认知”。在概念上,浪漫主义与崇高(sublime)和哥特有所重叠,与被称作颓废(1800-1900)的西方艺术创造时期相吻合。
崇高是18世纪盛行的思潮之一。崇高的概念由英国思想家埃德蒙·伯克在1757年详细阐述,但它事实上根植于古典时代。什么是崇高?它与美有共同之处,然而它不是秩序与和谐,也不必然产生快乐。实际上,崇高可以唤起相反的情绪,被巨大、混乱甚至丑陋的东西所淹没,使人感到欣喜若狂以至于痛苦的地步,强烈地活着却又渴求死亡。崇高的思潮进而分化成两派:浪漫主义与哥特,前者在18世纪尤为突出,后者稍晚盛行。浪漫主义、崇高、哥特以及颓废都是对崇尚稳定的生活常规的反抗。
本书所谈的浪漫主义的时间段主要覆盖19世纪这一百年时间,进入20世纪之后,极盛浪漫主义的理想逐渐被民主和公民的理想所取代。
浪漫主义倾向于表达感受、想象和思考的极端性。浪漫的想象更倾向于那些很大或很小的事物,却很少关注中间的尺度。浪漫的想象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正如威廉·布莱克的那句名言,“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有些人会在广袤与无垠面前心生欢喜,他们虽然崇尚精确,却是真正的浪漫主义者。
什么是浪漫地理学?
地理学大多是关于生活常规的。若与地理相关的某项工作映射出对超越日常生活的渴求,或是人类可完美性的热望,它便被视作游离于严肃的学术领域之外,被划入浪漫的领域。
地理学不仅是空间科学。地理学亦关乎对自然和文化的求索,既涉及对群体从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到在人造环境中生存的转变的观察,也涉及到对个体从作为生物体到作为文化体的演进的探究。地理学家对这种转变与演进所进行的研究,通常集中于群体层面,并将这些转变归因于非个人的客观外力。浪漫地理学则关注个体,关注个体如何受到内在情感与理想的驱动,更可能脱离群体常规,即更浪漫。
隐藏在所有人类欲望、诱惑和渴求之下的正是两极化的价值观,它们诱使人们,至少是在想象中,跨越常规、朝向极致前进。
二元概念(黑暗与光明、混沌与秩序、低与高、身体与空间、头脑与肌肉等)组成了浪漫地理学的基础部分:它们聚焦于极端情况而非中间情况;它们影响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客观事物和人的感觉和判断。同时,更为关键的是,它们也在我们展望和感知具有挑战性环境(例如高山、海洋、森林、沙漠、冰原和城市等)时发挥重要作用。
求索——就像寻找圣杯的壮举一样——正是浪漫的核心所在。
两极化的价值包括黑暗与光明、混沌与秩序、身体与头脑、物质与精神、自然与文化等。
这些二元概念,既定义了人类生活常规运作中可接受的限度——地理学,又暗示了超越这些限度的可能——浪漫地理学。
浪漫地理学关注更为极端的两极化价值和富有挑战性的环境。这么做的好处在于极端能揭示人类真正的恐惧与欲望,这是那些中庸的价值观和小环境所无法做到的。
浪漫地理学并不是过时之物。地球上还有许多地方——例如海洋——等待地理学家去探索。而地球之外,还有其他行星和恒星。
人类对拒绝熟悉的舒适环境、追求新奇陌生崇高景观的持续渴望驱动着浪漫地理学发展。
为什么说城市是浪漫的、崇高的?
一个城市的威严,通过尽可能地脱离土地的束缚而获得。城市开始尝试将天堂的秩序和威严带到人间,通过切断农业根基、驯服寒冬、变夜为昼,锻炼身体拓展脑力来实现。人类如此行事,以便在城市体验高度与深度,即所谓的崇高。
一定程度上,城市脱离了农业,它就是浪漫的。
城市保护人类不受变化莫测的大自然的影响。例如,城市使季节逆转,当大自然进入休眠状态,而城市则生机盎然。
更大且更为晚近的变化莫过于城市对黑夜的征服。直到18世纪末,蜡烛和明火油灯这些自建造金字塔时已被使用的方法,依然是城市最常见的照明方式。
在巴黎成为“光之城”之前,第一次尝试为巴黎提供夜间照明的尝试出现在1667年。当时一位名叫加布里埃尔·尼古拉斯·德·拉·勒尼的警察中尉,订购了6,500只灯笼挂在巴黎街道上。17世纪末,烛光照亮了冬夜大约65英里的街道。
19世纪发明的煤油灯是人类战胜黑暗路上迈出的一大步。直到20世纪电被广泛使用,人类才在某些城市改变了自然的一个基本节奏——昼夜的节律性。
电灯的出现,终于使人类对夜晚的征服成为可能。公共活动不再依赖于太阳,夜幕降临不再意味着街道生活的谢幕,而是在灯火通明的、后来被称为伟大的白色大道上迸发出新的生机。20世纪,一个城市如果缺乏丰富活跃的夜生活,绝不敢自称为魅力四射的大都市。一个现代大都市,无论在白天多么暗淡无光,入夜一按开关就变成灯光闪烁的肆无忌惮的世界。
光明驱散黑暗,暴露无知。光明的含义兼有物理照明和精神开化之意。城市既是“光明之地(a place of illumination) ”,也是“光启之地(a place of illumination )”。难怪苏格拉底说,他永远无法从“田野和树木”里学到什么想法,他是在城市里,在街道、市场、运动场或殿廊下与同伴对话学习。
城市为我们展现的远不止优美,还有崇高,是一种交织着压力和痛苦的升华体验,因为城市不仅拥有生命和光明,还充满黑暗与死亡。
城读相关阅读:
27.城读│地下室手记:当我们谈论中心地理论的历史时,我们应该谈论什么?
64.城读│后殖民郊区的治理
121.城读│大卫·哈维论“世界之道”:资本主义如何一遍又一遍地改变我们的世界
130.城读│当列斐伏尔的预言成为现实:走向星球城市化的城市研究
132.城读│列斐伏尔论街道
133.城读│列斐伏尔论城市的中心性
158.城读│从哪开始读列斐伏尔?政治地理学者Stuart Elden的导读书单
167.城读│诗歌里的城市和城市生活
184.城读│城市树木赞歌
190.城读│地理学家理查德·沃克给旧金山湾区画像:高科技与繁荣的阴暗面
209.城读│城市究竟由什么组成?
210.城读│社会学家如何研究空间?
247.城读│看树不是树,看树还是树:树木、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如何随时间而变化?
257.城读│剑桥大学地理学教授阿什·阿明推荐理解全球文化的6本好书
301.城读│段义孚谈新冠疫情:一个人文主义地理学家对于恐惧地景中的自然与文化的看法
(点击文章标题,或进入公众号回复标题前的数字获取文章 )
城读 ∣城市阅读的记录
微信公共订阅账号“城读”,每周推送城市阅读笔记
关注我们,请搜索账号 CityReads
或长按上方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