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菡:这本书,给了我直面死亡的力量

黄菡 群学书院 2021-01-13


悲伤心理治疗师,英国丧亲儿童基金会(Child Bereavement UK)创始人朱莉娅·塞缪尔(Julia Samuel)的著作《悲伤的力量》近日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在这本书中,我们会读到15则关于爱、失亲、面对自己的死亡以及抚平悲伤的动人故事。

也许在你独自渡过生命的暗夜风暴时,它能给你抚慰与光亮。要治愈悲伤,首先要允许自己感受伤痛。我们需要洞悉自己内心正在发生的变化,学会辨别自己的情感和动机,然后认识真实的自己。作为一个有足够勇气阅读本书的人,你会发现这些故事能够鼓舞人心,你能用信心代替恐惧。


本文是译者黄菡博士为《悲伤的力量》撰写的译者前言。





这本《悲伤的力量》,也在群学书院2019新春读书计划入选书目之列,欢迎你的深度阅读和深刻思考。点击下方图片,了解读书计划详情。



对于死亡,我想了解和讨论

文 | 黄菡




2017年5月,企鹅兰登出版社的王怡翾女士联系到我,邀约我翻译《悲伤的力量》一书。这是近些年来我接受得最爽快的工作。


在《非诚勿扰》的某期节目中,当一对幸运的男女嘉宾牵手离开时,我照例有一两句感言,忘了那次是因为具体的哪一点而感慨,我说了大意如下的话:“人生千差万别,有时会让人觉得如此不平等,但人生中至少有两件事情,在它们面前人人平等——爱情和死亡。”我当时想表达的意思是,人人都无法抵御爱情来临时的攻城略地,正如人人最终都要降服于死亡。


节目播出后,有个观众在我微博上评论道(大意如下):“你怎么能在别人牵手的大喜时刻说到死亡,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我看到这条评论先是有点儿心惊,对呀,我怎么这么不小心地煞了风景,我仿佛真的从这条评论的几个字里看到了可怕的事情和恐惧的情绪。


继而我又思考,我们对死亡是多么敏感,那位观众能够在众声喧哗中敏锐捕捉到这个字眼,而我竟然在看起来完全无关的场景和话题中联想到这个意象。后来我似乎有点儿明白,在许多文化里,死亡是一个敏感到成为禁忌的话题,是“房间里的大象”:“意指所有那些触目惊心地存在着却被明目张胆地忽略甚至否定的事实或者感受……在一个电视相亲节目中,嘉宾们七嘴八舌分析某个相亲失败的男人哪句话说错了,哪个表情不当,却绝口不谈他的职业是厨师或者鞋匠的事实,这时候,电视屏幕里站着一只大象。”



对于那些极其可怕的事情,我们谈还是不谈?


个人生活里遍布着这些“可怕”的事情:天生残障、父母虐待、老师歧视、校园霸凌、学习障碍、升学失败、未婚先孕、恋人分手、配偶出轨、意外怀孕、关系恶化、背叛伴侣、离婚、中年危机、性功能障碍、健康恶化、失亲、失业、经济危机、生意失利、职场压力、药物成瘾、酗酒、意外事故……还有,更大的悲剧,天灾、战争、暴政、社会动荡。


对于这些“可怕”的事情,我想去了解和谈论。


1988年秋,我结束了南开大学社会学系本科阶段的学习,开始做社会心理学方向的研究生,师从乐国安先生。乐老师交给我的第一个研学项目是翻译一本名为《临终关怀心理学》的英文书籍。因为种种其实我也不甚了了的原因,虽然我完成了翻译,但该书最终未能出版。那是我第一次以研究的目光接触死亡这个命题,它留给我的印象是艰难、复杂、混乱、迷茫、无助。无论是临终者还是经历了失亲之痛的遗属,他们都需要得到帮助,起码是恰当的理解。


而在那时的生活经验中,临终者总是被简单安慰,在我看来简直几近糊弄,“没事的,马上就会好起来,过些天就可以回家了”;同时,遗属们总是被粗糙地鼓励,“节哀顺变,保重自己,忘掉过去,迎接明天”。这恐怕源于我们从不或者疏于谈论这个问题,也难于思考这些可怕的事情,所以事到临头便不知所云,不如失语。



2011年9月最后一天,我随《非诚勿扰》节目组从南京去到北京,准备参加第二天的节目录制。我入住酒店是晚上8点左右。10点左右,接到家里电话,先生的口气急促而又克制,他说:“你不要着急,但是你要做好准备,你爸可能不行了……”


父亲是当天早晨住院的,不是因为生病,是为了体检。他那年83岁,除了些貌似无关大碍的老年病,仍像以往一样身体健康,精神矍铄。夏去秋来,他打算全面检查一下身体,做些针对性的调理和保健,为了免于来回奔波所以选择了住院。就在当天晚上,他突发大面积心肌梗塞,从对护士说“我难受”,到心脏停止跳动,大概不超过一个小时。因为毫无防备,所以他离开的时候,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所以家人赶到医院的时候,面对的是他的遗体。所以当时我只能在电话里跟已然离去的父亲告别。


我将永远无从得知,弥留之际,父亲感到了什么,他想要我为他做什么。

也许,我将永远不能停止想象:弥留之际,他感到极大的孤独与恐惧,他想要对视到亲人的目光,感觉到亲人的抚摸。



得知《悲伤的力量》的主题是“面对死亡”,我几乎是立刻决定接受这个翻译工作。与我的初想不同,这本心理辅导书更多的并不是直接给出疗愈失亲创痛的理论、原则、方法,而是不厌其烦地记述她和案主面谈与交往的每一个细节,不同的关系,不同的故事,不同的过程,相同的是,我们都要走过这一段黑暗的泥泞之路。


有人幸运些,有手相牵,有灯引路;有人艰难些,孤单无靠,四顾茫然,朱莉娅·塞缪尔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她不能指明你的出路,也不能代替你走过你的必由之路,但她可以以专业的姿态和共情的步履伴你左右。当我们在人生中寻求突围,旁人能做的也无非如此了。


“如果作为人类注定就是受限的,那么,医护专业和机构……理应协助人们搏击这些局限。有时候,我们可以提供疗愈,有时候只能提供慰藉,有时候甚至连这一点都做不到。但是,无论我们能够提供什么,我们的干预,以及由此带来的风险和牺牲,只有在满足病人个人生活的更大目标时,才具有合理性。”


《悲伤的力量》给了我直面死亡问题的力量。




致中国读者

作为丧亲心理辅导师,我已经在西伦敦的小办公室工作了几十年,期间我接待过来自世界各地的痛失亲人的人。我记得一位年轻的中国女士,她沉浸在女儿去世的悲伤中,她的沉默表达了比言语更多的东西。她与我面对面坐着,低着头,没有眼泪滑下她的脸颊,但源源不断地传递出失去幼小女儿让她承受的巨大冲击。我认识到,这是一种前所未见的无声无形的悲伤,我们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但是,人与人之间失亲的感受是相似的,无论他们来自世界的哪个地方。


因此,我带着无与伦比的激动心情看到这本书即将在中国出版。中国是我十分崇敬的国家,这种感觉就像我的话语如有魔法一般跨越地域传到你的耳边。我怀着极度的欣喜与自豪,正在为你写下这些文字,你读着我的书,而我想要跟你挥挥手,说一声“你好”。我渴望更多地了解你:你住在哪里,你做什么工作,发生了什么事让你来阅读我的书。我希望这本书能连接你我,一如我写这本书的初衷:在读过别人的这些故事之后,能帮助你更深刻地理解你自己,以及或许更重要的是认识到,与悲伤共处是孤独而痛苦的事情,如果我们能得到家人、朋友的帮助,就能找到忍受悲伤的方式。同时,我们将永远铭记逝去的人们,随着时间的过去,我们能够重新找到生活中的爱与乐。


穿越千山万水,我希望你能听见我的声音,并且在未来的岁月里回顾我的话语,或许重读某个章节,又或许能提醒你怎么做对你自己有帮助。也许你会把这本书赠予一位友人,而它会抚慰朋友的悲伤。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当你买下这本书的时候,它能不负你的期望。

送上我最温暖最美好的祝福。

朱莉娅•塞缪尔
伦敦,2018年6月


点击即可购买


梁漱溟逝世三十周年特别讲演 《金陵刻经处》新书分享会 | 《谢辰生口述》新书分享会 |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 千古聚讼《兰亭序》| 对话舒国治 | 对话资中筠 | 对话叶兆言周文重大使讲演 | 五作家文学冷餐会 中央博物院旧事 | 晚年柳诒徵 | 程章灿谈胡小石民国知识人 王笛《袍哥》新书分享会 |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婚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叶圣陶孙女回忆姑苏叶氏文学世家 | 孙中兴谈爱情 | 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高峰论坛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社会心理学会云南暑期班 杨国枢先生追思会 | 郑小悠:年羹尧之死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高欢藏品展特别活动 | 魏定熙《权力源自地位》新书对话会 | 2018共读南京之《南京城市史》中国首部书店话剧 | 四姝昆曲雅集 | 


周有光家族 | 吴祖光新凤霞 | 钱三强何泽慧 | 英若诚家族 | 李叔同 蔡元培 | 徐寿 | 张幼仪 | 院士冯端 | 院士郭永怀 | 蔡锷 | 汤飞凡 | 感动全世界的两个中国老头 | 曾昭燏 梁漱溟 终身未嫁的女神们 | 时代正在重新界定年轻 | 无用”的思想对人类有多重要 | 大学老师从不加班,因为他们从不下班 |  胡适五十五周年祭 | 今天的汉语为什么越来越下流 | 镜头下的中国文化史 | 叶兆言:南京美食文化史 | 所有的抑郁症,到中国就好 | 少沉迷中国历史,多了解世界文明 | 关于死亡 | 高晓松 | 梁漱溟:年轻人的焦虑 | 王朔 | 罗素:如何避免愚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