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人生的几乎所有困惑,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林光华 群学书院 2020-02-02



今天看似物质上狂欢,信息上自由,其实现代人有太多的焦虑、太多的悲苦、太多的压力,这些都被一个寸步不离的手机深深地掩盖起来了。人很难形成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开阔的思维格局,宽广的心怀胸襟,去面对日益更新、极速运转的现实生活,真的是坠入了庄子所说的“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的境地。


我们人生中遇到的几乎所有的问题,在《庄子》中都有答案。所以,这是一本一生都可以读的书,没问题时读着享受,如沐春风;有问题时读着受用,柳暗花明。但是,要得意忘言,穿越那些字面的晦涩,直抵自己的内核,五脏六腑都跟着震荡一下,你才能明白庄子。
疗治现代人的精神焦虑,或许《庄子》是一味好药。2019年12月13日(周五)19:00,群学书院联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万象书坊,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林光华老师携新作《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应邀莅临南京,倾情讲述庄子的人生智慧。本文系讲演纪要,未经讲演者审阅。




你读过《庄子》吗?有什么心得体会?你想读林光华老师这本书吗?为什么?欢迎文末写留言与我们分享,群学书院将送出《放下心中的尺子》五册。




放下心中的尺子

讲演 | 林光华

文字整理 | 晨宁

现场图片 | 刘青




林光华老师


庄子就是一个流浪的人,从楚地到宋地,他把流浪中的生命经历和哲学思考留在了《庄子》这本书里。当我们谈论《庄子》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我们谈论的不是这本书,而是我们每一个自我,最重要的是如何看清这个时代、看清自己。谈论《庄子》的背景,就是我们现代人的处境。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庄子》:

 

一个问题

两种思维

三家应对

 

“一个问题”是指内心和外物的关系问题。心和物的关系并不复杂,我们每天都在经历,早上一起来就会打开五官赶快看、赶快听、赶快占有,赶快打开微信数一数小红点,这就是在与外物交接;等到睡着了,继续心魂不定,连做梦也不老实。这差不多就是庄子讲的“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

 

“两种思维”是与西方传统思维做对比来说明道家思维的特点、道家的思维方式高明在哪里。

 

“三家应对”,是想讨论一下儒释道三家在自我的修行上分别提供了什么方案,道家思想是其中的一种。


分享会现场

 

现代人的崩溃都是默默无声的”。我想用这句话来当一个引言。


2019年,我们看到很多跳河、失踪、弑母等事件,其中事主都是突然崩溃的。这些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可以想象有多少人生活在一潭死水、不被理解的绝望之中。我们在路上、在屏幕中看到的都是别人的匆匆背影,看不到别人的内心。即使有这么多方便的联络方式,我们之间的距离依然遥远。这些让人崩溃的压力可能来自社会、家庭、自己的思想或身体,其实都是心与外物的关系出了问题。


最近因抑郁症离世的人民大学女孩。我们在监控镜头上只能看到她的背影,这正是现代社会的隐喻——那么多镜头,彼此也只能看到背影,走不进内心。




1一个问题:内心与外物



内心与外物的问题早在庄子的时代就被提出了,也可以说庄子很早就关注到人的异化——这是一个穿越时代的问题。庄子在《齐物论》里说:

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人一出生就在等死,我们每天死一点点,直到死完为止。这是庄子非常沉痛的思考,是他看到的人生的真相。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怎样生活?“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是说我们每天像拿着刀一样和外物厮杀,而不是享受外物或与之共处。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我们每天都很努力却看不到成功,这是为什么?因为成功的尺子掌握在别人手中,每当你接近成功的时候,别人衡量你的尺子又会升高,所以永远没有成功的时候。这样每个人都疲惫不堪却没有止步的归所,就像一个个流浪者,永远都在寻找故乡。

 

“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随着时间流逝,我们的身体不断变化,而我们的心也没有定状、不断因为外物变化,这是最大的悲哀

 


讲演现场的听众


如果要追求一种自然的、没有异化的人生状态,我们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那就是会和别人有很多不同。《老子》第二十章写道: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飘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我在读《老子》时,真正打动我的只有这一章,因为其他内容都是形而上的,唯独二十章是非常生动的老子自画像。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芸芸众生志得意满的样子如同登上高台、享受美味;“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是说老子好像到处漂泊无所归依、像小孩还没学会笑的傻乎乎的样子;“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众人占有很多东西,还喜欢到处展示,老子却好像什么都没有;“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俗人好像都很精明,老子像没有开化的样子,总是后知后觉。



讲演现场


我们来概括一下,庄子认为人的异化其实是心的物质化。我们的心不再是温润敏感的、有精神诉求的、有灵魂质地的心灵。


具体说,就是心的目的化、对象化、功利化、机械化目的化是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带着明确的目的;对象化是把一切事物当作对象,研究它、分析它,而不是感受和沉醉其中;功利化就是见到实在的利益才去做一件事;机械化是什么意思?庄子讲有机械必有机心,人一旦使用机巧的东西就会产生机巧之心。



林光华老师在讲演中

 

为了理解心的物化,我们来看几个《庄子》里的故事。

 

第一个是“子非鱼”的故事。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看到鱼游来游去很开心,自己偷得浮身半日闲也很开心。惠子就问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反问“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其实做不到“感同身受”,而庄子和鱼一样自然放松,因此能感受到鱼的快乐。“我知之濠上”,就是身心俱在此处而体验到鱼的快乐。


陈老莲:《访庄》

 

第二个是大葫芦的故事。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种出的大葫芦有五石那么重,他觉得大葫芦既不能装酒水,也不能当水瓢,还是剖开扔了吧。庄子就对惠子说,这葫芦其实有大用,为什么不做成腰舟而泛舟江上呢?庄子的言下之意在于,为什么惠子一看到葫芦就想到装水、舀水呢?惠子看到什么东西就拿“对我有什么用”的标准去衡量,庄子则会想“就算没用又如何呢”,乘着大葫芦悠游天地不也很好吗?


葫芦有非常好的寓意,葫芦的肚子空空如也,提醒我们心里不要装那么多外物。庄子讲“物物而不物于物”,就是要驾驭外物而不被外物所驾驭。



范曾《惠施有诘》

 

第三个是抱翁而灌的故事。

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

子贡看到老农用罐子装水浇地,而不用机械,老农就告诉子贡自己为什么不用机械。很多技术的初衷在于解放人的双手,但是今天科技如此发达,我们的双手解放了吗?我们反倒更忙了,恨不得有第三只手一直端着手机,这就叫有机械必有机事,机事一多人心也会变得机巧。再加上新技术、新产品不断出现,我们的“机心”就会不断增加。


范曾:《庄周说梦》


人的异化或心的物化有什么现代表现?我认为有三点:计算化、绩效化和变现化。

 

我们做一件事之前一定要计算收益和成本,看值不值得做,这就是计算化。嵇康和吕安交好,“每一相思,千里命驾”。但是今天我们哪怕再思念父母也会考虑高铁票贵不贵,对朋友更不会千里命驾了。


上学要看绩点,工作要看成绩,这就是绩效化,而且外界还要求你的绩效不断增长,原地踏步就算退步。


变现化就是一个人的欲求要马上兑现、马上满足,不能等待。雷达在《缩略时代》里对我们时代的特征讲得很好:缩略是赶路人与时间搏斗的一种方式。缩略,就是把一切尽快转化为物,转化为钱,转化为欲,转化为形式,直奔功利目的。

 

我们上面提到的问题是贯穿古今中西的,不光我们,西方的思想家也在思考。但是思考的路径或思维不同,我们可以做个比较。



讲演现场

 


2两种思维:线与圆

 


西方人从柏拉图开始就是线性思维。柏拉图著名的洞穴之喻告诉我们,我们都在洞穴中背朝光明,只有智慧的人会走出洞穴看到光明,这是说真理在我们之外,我们要寻找一个外在于我们的真理。不光要在外面找,还要往高处找。柏拉图借助苏格拉底的对话说理念一定在最高处,它和现实毫无关联。这就奠定了西方形而上学本体论的基础。

 

这样一个外在于我们的最高的东西,在柏拉图那里叫理念,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叫实体或本体,在康德那里叫物自身,在黑格尔那里叫绝对精神。追求真理就是一个不断向上的线性过程。西方只有到了当代哲学才开始尝试跳出这种线性思维。

 

这种线性思维的好处是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因为科技一定是充分对象化、不断改进的。但是这种思维也会带来“更高更快更强”的强制性,把人引到生命之外去寻找生存的根基,但又找不到可以停止的那一点。


彭马田英译《庄子》

 

道家用圆性阴阳思维应对心物问题。说点玩笑话,西方用线性思维寻找生存的根基,但是注定找不到,所以西方哲学家的精神和健康容易出问题。反过来研究中国哲学的人经常能活到九十多岁,八十多岁还算中青年学者。我想可能是因为他们能用圆融的、活生生的思维去看待世界。


 

我们从阴阳图中就能看到,道家追求圆善、循环往复、可以长久。老子从来不追求什么最高的东西,而是要追求长生久视之道。怎样是长久?儒家叫“生生不息”,道家叫“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我们还能看到阴阳图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互呈现。还有一点,阴阳在不断运动,就是“反者,道之动”。没有最高,只有不断运动的阴阳,“恒也”。追求长久和谐,不追求极端,这是中国哲学的思维特点。



讲演现场

 


3三家应对



虽说中国哲学有共同的思维,但儒释道三家的应对方式还是有所不同。在比较三者之前,我们可以先看一些思想家对主流现代性的批判,来看看西方的线性思维有哪些问题。

 

海德格尔在答《明镜》记者问中说过“技术在本质上是人靠自身力量控制不了的一种东西”。人在面对技术时一定不要太自信,你一旦不能控制技术,技术就会控制你。更可怕的是技术越来越将人从地球上脱离开来而且连根拔起,强迫人离开自然。



海德格尔


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说,现代性高举增长的旗帜作为其最高价值,要求我们为此要冒一切危险、做出一切牺牲。政府、企业和组织以实现增长为成功;个人也希望不断提高收入和生活水平,而不管现有的生活是否已经可以让自己满意。

 


赫拉利


克里希那穆提有一个发问:为什么今天什么都成了问题?比如工作、性、赚钱、思考、感觉等等,原本是很自然而然的活动,为何都成了问题?现代心灵的产物是嫉妒、羡慕、野心、成功成名的欲望;当这些思想充满心灵,人还会有爱的能力吗?


克里希那穆提

 

韩炳哲有一本著名的书叫《爱欲之死》,他的判断是现代人缺乏爱的能力,爱的欲望也在减退。今天的人不愿意让渡自我去朝向他者,而是更多地生活在虚拟的世界。很多年轻人不愿意恋爱,说恋爱太麻烦。这个麻烦是什么?就是让渡出一部分自我。


韩炳哲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中国哲学提供了哪些应对当代问题的方案。上面谈到的几种有关当代问题的诊断都是理论层面的,但是中国哲学提供了一些修养层面的应对方法。应对现代性或当代问题,都是为了找到更好的自我。所以我把这些应对总结为三个“我”


俗我

真我

觉我

 

俗我就是每天疲于奔命、追求成功的我。真我就是我真实的性情、内心真实的一面。觉我是什么意思?庄子讲“觉而后知其梦”、“大觉而后知其大梦”,觉我就是有所觉悟的我。三个我都是我的一部分,儒释道在其中各有侧重。

 

儒家擅长修养俗我。儒家主张在世俗中追求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它所规定的成功无非这三种。

 

道家擅长修养真我。《大宗师》里反复提到“古之真人”,就是要追求天真、真实的自我。当一个人放下世俗的尺子,所实现的就是真我。

 

佛家擅长修养觉我,但《庄子》对觉我也有讨论,庄子的精神正好与佛教相通。


读者交流互动

 

俗我、真我和觉我不是割裂的。很多人认为道家是出世的,这其实是个误解。否则庄子为什么要写《人间世》?庄子的高明之处在于注重俗我、真我和觉我的组合与分配。《人间世》讲俗我,《大宗师》和《逍遥游》讲真我,《梦蝶》和《齐物论》讲觉我。庄子既出世也入世,“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是出世的一面,“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是入世的一面,要与万事万物好好相处。在出世的追求中有入世的安顿,这才是完整的庄子。

 

俗我到了反身而诚的至诚地步也是真我,所以儒家也不是只重视俗我。如果至精至诚,又能慎独,就达到了的真我,真我再继续追求大觉悟就到了的觉我,三家之间是层层超越的关系。反过来也是一样,佛家的觉我在家在世就成了真我,真我再入世接地气就成了俗我。

 

儒释道三家在中国为什么可以互补,就在于三个我之间有不可割裂的关系。人在俗我中安顿自我,才会有温暖的感觉;在真我中才能寻求快乐;在觉我中才能得到智慧。


读者互动交流

 

苏轼在一首词里写道“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很好地讲出了“三个我”。用舍由时——能不能发挥才能是时运决定的,不要怨天尤人顾影自怜,这是俗我的沉浮;行藏在我——我可以决定出来做事还是隐居,还是像王维一样既做事又隐居,这是真我的自由;袖手何妨闲处看——抽离出来像局外人一样观看自我和世间,这是觉悟的状态。

 

最后再回到道家和庄子。庄子怎么定义“真”?《渔父》中有:“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范曾:《庄周梦蝶》

 


4放下心中的尺子



保持真我,要求大家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希望大家放下哪些尺子?我列了十个:

 

思维的尺子——大鹏从天的角度看人,这是道家的思维,我们要放下“从人的角度看人”这把尺子从而超脱出来。

 

偏见的尺子——子产因为申徒嘉的外貌而有偏见,听到“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不亦过乎”之后幡然悔悟,是放下了偏见的尺子。

 

功利的尺子——庄子告诫惠子不要一看到葫芦就想它的用途,而要想想如何悠游天地,这是放下功利的尺子。

 

成败的尺子——庄子讲“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如果俗世不因为琴艺分高下,昭文也不会努力弹琴,这是“成于分”;但昭文为了世人的称赞弹琴,丢失了自己的真性情,这就是“毁于成”。放下成败的尺子才不会“毁于成”。

 

仁义的尺子——孔子一生讲仁义,庄子则说“为善勿尽明,为恶勿尽形”。仁义固然是好东西,但也不要刻意推行,否则会被人利用去裁可别人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放下仁义的尺子,才能回到“人性本朴”,一个过度仁义的人一定不正常。

 

生死的尺子——庄子本人确实做到了“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不但鼓盆而歌,还让学生将自己的尸体抛于荒野。

 

美丑的尺子——西施、毛嫱都是大美人,但是鱼见到了要沉水,麋鹿见到了要四散跑开,鸟见到了要飞走。这就说明美丑的标准本非自然,而是人定的,因此不应沉迷于美丑。

 

救赎的尺子——哪里发生动乱了,不要自信可以跑过去救赎。与其做无用功毁灭自己,不如修养保存自己。

 

情感的尺子——有情感但不要伤身,更不要让情感主宰自己,这就是放下情感的尺子。

 

真理的尺子——庄子认为真理没有标准,每个人的标准都不一样。放下真理的尺子才能减少无用的冲突和争论。

 

今天只是大概谈谈,其他具体的内容只能留在书中了。谢谢大家!





庄子在思维上很通透,在情感上很洒脱,在生活中很有趣,他解构了世间所有的尺子,生成了一种独立自由的人格。庄子思想具有极强的自省与批判精神,以语言、卮言、重言的独特写法,生成了一种最不容易被概念化与意识形态化的活泼文本。《庄子》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很多扇门,道术,生死,天人,美丑,善恶,真假,梦醒,……每一扇门都是通向自由的方便法门。本书立足学术,面对现实,针对工业化与信息化时代的焦虑、困顿、颓丧等实际生活处境与心灵生态,系统讲解了《庄子》内七篇,引领我们通过自省与批判,解除外在的尺子;通过修身与功夫,解除内在的尺子,身心合一,万物一体,合乎大道而能游刃有余。


点击即可购买


梁漱溟纪念特别讲演 《金陵刻经处》新书分享会 | 《谢辰生口述》新书分享会 |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 千古聚讼《兰亭序》| 对话舒国治 | 对话叶兆言 | 周文重大使讲演 | 五作家文学冷餐会 博物馆史对话 | 晚年柳诒徵 | 程章灿谈胡小石 | 民国知识人 王笛《袍哥》新书分享会 |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婚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叶圣陶孙女回忆姑苏叶氏文学世家 | 孙中兴谈爱情 | 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高峰论坛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社会心理学会云南暑期班 杨国枢先生追思会 | 郑小悠:年羹尧之死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高欢藏品展特别活动 | 魏定熙《权力源自地位》新书对话会 | 2018共读南京之《南京城市史》中国首部书店话剧 | 四姝昆曲雅集 | 徐新对话刘成 |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 周琦教授品读百年越南 | 福克《两性》新书分享会 | 社会学十位长江学者聚首贵阳 | 你所不知道的金庸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之美系列讲演 | 谷岳南京分享会 | 谢宇教授系列讲演 | 对话:林语堂与中国文化精神 | 周志文《论语讲析》新书分享会 | “双十一”消费魔咒特别论坛 | 王阳明逝世490周年特别论坛 | 茶叶:中国与世界 | 大学教授对话著名作家:中小学作文改怎么写? | 文学名刊主编南京见面会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