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纯中医怎么看待糖尿病

2018-03-27 牛翁一安平泰 中医宝典

【中医宝典App】中医古今书籍在线/离线阅读 >>>


编者按

中医是怎么回事?现代人应该如何从中医获得健康的身心?在追寻生命和生存质量的今天,让我们重新认识中医。

 

本文由作者“牛翁一安平泰”发布于天涯论坛(牛翁QQ362944773),我们分享并希望能与大家在思考辩论中对传统经方中医有一个更新的认识~

上一篇:纯中医如何看待普通人的养生

 

纯中医怎么看待糖尿病

 

糖尿病被现代医学称为不可能治愈的“沉默的杀手”,被现代医学誉为不治之症。这种病在现实中发病范围很广,用人体血糖的持续高企作为诊断依据。

 

这种诊断忽视了人体血糖是随时变化的这一规律。人体是一部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机器,这部机器不是实验室条件下的产物,而是和天地之间共鸣的一种完美系统。中医的子午流注学恰恰是在阐述这种变化的规律,其科学与否显然是得不到现代科学的认同的,因为谁也不能把看得见摸得着的证据拿出来证明这个理论。

 

感受气血的流注,人体本身是最好的见证者,我们早上起来在辰时(即早上7点到9点)是胃经当令,我们的身体会在这个时间会把气血集中在胃系统,这个时候吃饭是最科学的,而且是吃多少都不会积食的,所以在这个时候或者早些时候吃早饭是很重要的养生要诀。我们只拿这个胃经当令来简单举例,人体气血的流注恰恰告诉我们什么时间该干什么,在各个脏器系统为王的时期人响应的去干什么这句叫做循之天道,就能做到得道多助的效果。

 

现代医学对于糖尿病的定义本来就是错误的定义。《灵枢·五变篇》:“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外台秘要·消渴门》说:“消渴者,原其发动,此则肾虚所致,每发即小便至甜。”这些定义是本着中医以人为本的原则来定义的。

 

人体自调节机能为什么要自动的升高血糖?这个问题怕是西医无法回答的,因为他们只能用类似:“因胰岛素分泌缺乏,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的吸收、转化、利用发生了抵抗。”

 

像这种微观分析看似很有道理,但是这种看似科学的诊断之表面现象下,忽视了这个问题的本质,那就是人体自动检测到肌体重要的组织器官缺乏营养了。这种缺乏营养的表现,可能是因为局部微循环不畅导致,也可能是人体产生营养的器官,储存营养的器官失调所致。那么人体这套系统的指挥官下达命令,必须提高血液的含糖量来应急,其实所有的糖尿病初发阶段都是这种应急状态的体现。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血糖是个什么概念?按照西医的说法是:

 

①血糖的主要去路是在全身各组织细胞中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供人体利用消耗。

②进入肝脏变成肝糖元储存起来。

③进入肌肉细胞变成肌糖元贮存起来。

④转变为脂肪储存起来。

⑤转化为细胞的组成部分。

 

中医认为血糖其实就是“阳气”在血液中的体现,气为血之帅就是说明这个阳气的作用。我们中医有阳虚的概念,那就是机体阳气不足,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活动减退,机体反应性低下,阳热不足的病理变化。《素问·调经论篇》:“阳虚则外寒。”这些关于阳虚的诊断依据其实说到家很简单,就是能量不足的各种体现。

 

阳虚这个概念是中医里面相对于阴虚而言的,是指人体阴阳失衡的一种最概括的定义。那么让我们来看看糖尿病人的表现,儿童糖尿病也是1型糖尿病常见发病对象,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起病多数较急骤,几天内可突然表现明显多饮、多尿、每天饮水量和尿可达几升、胃纳增加但体重下降。年幼者常见遗尿、消瘦引起家长注意。如果我们用中医辨证来看,多尿多饮显然是肾水寒、肾阳不足、膀胱经气化不利的表现,小孩子最大的身体隐患来自于后天脾胃的不健全,也就是说很多小孩子的病根源就在于此。

 

脾胃是中土,专司人体气机阴阳的升降,如果脾阳被伤,造成土湿困脾,必然会造成心火不能下温肾水,造成肾水寒,引发多尿,膀胱经气化不利又能造成口渴欲饮。脾阳受损也能造成肌体营养物质的供给不足,人体自动调节机制反应为饥饿欲食。虽说这1型糖尿病是多指小孩子的,但是我们现实中却能看到很多成年人也表现出多尿多饮的症状。

 

如果象小孩那样急性发作,说明也许是外部因素和小孩子不良的饮食习惯造成的畸形脾胃阳气受损。可是有的成年人却常年表现出这样症状,这种比较轻的小便不利很多成年人都存在,甚至于很多人把这种轻度的小便不利当成了正常现象而被忽视。也就是说1型糖尿病大量的存在于成年人当中,因为病情不够引发血糖的大幅升高,病情相对比较轻,这就引起了大部分人的忽视。

 

但是如果用中医治未病的思路来看,既说明这种趋势不治将来会造成更严重的病情恶化,又说明现在这种状况是完全可以在初始阶段控制住甚至完全治愈的。老牛在这里要说的就是不要轻易的忽视了这个阶段对于一个糖尿病人的重要性。

 

西医认为2型糖尿病会引发广泛的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指体内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的吸收、转化、利用发生了抵抗。临床观察胰岛素抵抗普遍存在于2型糖尿病中,高达90%左右。2性糖尿病可导致感染、心脏病变、脑血管病变、肾功能衰竭、双目失明、下肢坏疽等而成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高渗综合症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初始阶段可表现为多尿、多饮、倦怠乏力、反应迟钝等,随着机体失水量的增加病情急剧发展,出现嗜睡、定向障碍、癫痫样抽搐、偏瘫等类似脑卒中的症状,甚至昏迷。

 

那么看完了西医的诊断我们再用中医的辨证来看这个2型糖尿病。心脏病的症状心悸、心律不齐,脑血管病的中风脑溢血,肾病综合症的高蛋白尿和水肿,眼睛的视网膜病变,下肢的缺血性坏死等等表现在纯中医看来,其实就是太阴病甚至是和少阴厥阴的三阴病合病。病人中焦脾胃的功能是问题的根本原因。这一系列的表现都说明饮食精微的化生出了严重的问题,人体气血化缘不足是糖尿病致病的根本原因。

 

可是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状况,原因也很简单,伤于寒就是根本原因。有的朋友认为糖尿病是现代病,古人几乎不得糖尿病,这个认识是绝对有问题的。伤寒论中的很多条文所描述的症状,其实就是我们所谓的糖尿病。

 

脾肾阳虚、心肺阳气受损是现代2型糖尿病的中医诊断基础。肺、脾、肾是水精输布过程中的主要脏器,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肾。肺主气,为水之上源,故有通调水道、散布精微的功能,如外寒侵袭,风水相搏,肺气壅滞,失去宣肃功能,则可导致水肿;脾为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转输精微,上归于肺,利水生合,若寒邪困脾,脾不健运,水谷不归正化,水湿内停,泛滥肌肤;肾为水脏,司开合主二便,如水寒土湿,肾气不足,则开合不利,水液代谢障碍,便可出现小便异常和水肿。若脾阳虚,脾气下陷,肾气不周,升运封藏失职,则水谷精微随尿外泄。水肿消退后,尚可见脾肾阳虚,久病的甚至阴阳两虚,最严重的可能表现阴虚阳亢等证。若水病及血,久病入络,则又可见瘀血阻滞之证,最终会造成严重的心阳不足。如心阳亏损,会造成体内水邪愈加泛滥,如心阳虚不能镇水,造成水饮上泛,寒水凌心,严重的造成局部心肌缺氧的心梗心衰。所有种种症状的出现都是一派阳虚的表现。

 

最开始的糖尿病初起可能只是脾肾两脏的虚损,但是大量的错误治疗却导致了更加严重的后果,即造成最后五脏皆损的严重后果。糖尿病其实并不可怕,正确的中医治疗肯定会很好的控制住病情的,轻度的类似于1型糖尿病的患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2型糖尿病也可以控制住病情的发展,至少不会造成严重的并发症,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

 

现代社会上流行的,西医倡导的靠控制糖的摄入量,以及靠注射胰岛素等激素类药物等错误的治疗方法是造成病人严重肌体损伤的根本原因。人体是需要血糖的能量来维持器官的正常运作的,如果脾胃的吸收化生饮食精微的也就是造血的技能被抑制住了,可想而知肌体会更加变本加厉的升高血糖,这就是现状,各种降糖控糖类的药物和饮食习惯是大错特错的。甚至主流媒体的广告都在不遗余力的给老百姓洗脑,糖似乎是糖尿病人最大的敌人,真的是很可悲啊。呜呼哀哉,有多少人死于无知啊。

 

我们试想为什么大自然给我们很多甜美的美食,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动物的都喜欢甘甜的食物,甜蜜的生活是所有人的追求,没有谁愿意主动的去吃那些苦味的饮食。这是因为甜味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是一种信号,是一种能量的信号。服从于本能也许是养生的第一妙义。饿了就吃,渴了就喝,困了就睡,这就是真正的养生,符合天道的需求就是各种生物的本能。

 

可是我们可怜的糖尿病病人几乎是被完全杜绝了香甜的食物,吃下去的不再是“香醒脾,甘入脾”的富含能量的食物,而是大量的苦寒败胃、苦寒伤脾的药物。而且像胰岛素类的激素类的药物是靠盗取人体先天之本的方式来达到控制病情的目的,用激素其实就是在寅吃卯粮,更是变本加厉的伤害病人的行为。从这上面来看,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可以说是阴阳倒置,是非颠倒的现状。这就造成糖尿病人终身服药,终身依赖的现状。

 

说完了西医我们再来看看经方中医又怎么样看待糖尿病,大部分的中医认为糖尿病是阴虚阳亢的表现,因为很多病人的最开始症状就是消渴。哲学温病派中医认为,口渴是阴虚阳亢证,津液耗伤的表现,大量喝水是为了补充津液,这些所谓的诊断真的流害无穷。

 

经方中医认为口渴是津液气化不利的原因造成的,人们喝的水是要靠阳气的气化生津功能来起作用的,真正在人体内起作用的是津液而不是H2O的水,大量的喝水只能导致本就不足的阳气更加的负担加重,造成体内水液潴留,更加加重了水寒土湿的结果。水寒不能生木,土湿不能养木,造成肝血不足,肝血寒瘀。肝血要靠脾气的升清来带动,脾被湿困,造成清阳不能生发。同时肝血要温暖才能生发,只有肝血的生发疏泄功能正常发挥,身体的阳气才能真正的生发起来从而带动人体气机运转。所以说糖尿病,经方中医认为最根本的矛盾在肝脾肾三者之间的关系上,也就是太阴、少阴、厥阴的三阴证。而太阴脾经的功能失常是根源。也就是要按照阴阳六经辨证来看,太阴少阴之间的矛盾是糖尿病产生的爆发点,而厥阴证的症状是糖尿病的一个特殊分支。气本质也必然是太阴少阴的水寒土湿在前造成的。通俗的说,糖尿病是脾病,胰腺本就是中医脾系统的组成部分。

 

西医宣传糖尿病是不治之症是错误的,在老牛看来,糖尿病需要终生服药,那不过是西医药商的需求引导的过度商业化的恶果罢了。如果按照发展的眼光来看,任何疾病都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易经的六爻发展规律,也就是伤寒论六经传变规律。在疾病起始阶段问题都不大,假如一再误治失治,等病入膏肓了就是神仙来了也没戏。

 

这个世界上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是相辅相成的,河图的成数歌诀很说明问题:“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在这个星球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单存在的,总是有和他阴阳对立相辅相成的事物存在。这是一个定律,如果你认同这个定律,你就会发现绝症其实是不存在的,只是你没有了解这种病的生成发展规律而已,就算是你了解了这个规律,你还要了解甚至是要理解和他阴阳对立的那种方法是什么。

 

中医是从阴阳观这个角度来看待任何疾病的。假如从严格较真的意义上来看,世上就没有不能治的病,这样的定义在西医看来就是迷信不科学的,可是中医治病又何必非要要符合西医的标准哪?

 

糖尿病的治疗基本原则是从太阴少阴脾肾入手。如果你用纯中医的经方思路来看待糖尿病的各种症状你就会发现,在《伤寒杂病论》这本书有许多治水的方子都适合治疗糖尿病。

 

糖尿病发病初期其实就是肺脾肾三脏处理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有了障碍了,所谓的三消就是指的这三个脏器作为主要爆发点的辨证,肺消用白虎汤、竹叶石膏汤,脾消用苓桂剂,肾消用猪苓汤、五苓散、真武汤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在糖尿病的中期是久病伤阳,久病及肾,病情表现出更加明确的伤阳的表现,这时候就要合方一些温补肾阳脾阳的方子来加大治疗的力度,比如合方四逆类,乌梅丸,当归四逆吴茱萸生姜汤类的方剂。

 

在糖尿病后期,也就是并发症严重的时期首先在治本的基础上必须要重视肝血长期不足造成的脏器损伤、眼部损伤、四肢末梢损伤,甚至是更严重的糖尿病肾病、心脏病。这些相对比较严重的并发症的出现,就需要加味一些补肝血的方剂,如鸡子黄汤、黄连阿胶汤化裁、桂枝汤类等等的温补发散肝阳的方药。

 

总之现代医学(既包括西医也包括那些中西结合医们)治疗糖尿病的错误观念在于,不能完全控制病人糖类的摄入,也不能让病人长期妄服一些清热泻火类的药食,本就是中焦的病根,非要用一些伤害中焦的药物来使用,这难道不是本末倒置吗?这难道还不能引起那些医院里的“当官的中医们”的惊醒吗?

 

糖尿病人的忌口只需要戒除生冷发物即可,病人“内有所缺必然外有所需”,让病人适当的吃一些有营养的饮食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所在。没有能量的摄入正气不可能被激发起来与邪气抗争这才是真正的科学,而不是被这个社会上错误的舆论所影响,使得自己的身体受到不该受的损害。切记切记!


(待续)


相关文章

控制糖尿病,中医来助力

【赵绍琴医案】糖尿病(1)

【赵绍琴医案】糖尿病(3)

广东名中医赵立诚:糖尿病的饮食疗法


阅读前文:

纯中医如何看待普通人的养生

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半夏

论癌症


老牛眼中的中医经典

太阴阳明证

苓桂剂的价值

少阴多死症


太阳表虚桂枝汤.

麻黄医案二则

经方要药:麻黄

从西医怕感冒说起……


御医和现代人

人类的健康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医学

续谈中医发展历史

临床医生体悟升级手册


伤寒大义

中医的道家属性

传统中医文化的兴衰

什么是真正的中医?(序言)


来源:天涯论坛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有身体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伤寒论》在线阅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每个人都可以读懂的中医 ★★★★★


人体穴位大全【图文版】


中医古籍的剂量不知道算多少?收藏这篇就够了


药房医院“代煎药”的猫腻!


中国第一部全面《急性心肌梗死》防治电影,转发1次挽救1条生命★★★★★★★★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中医宝典微信公众号 zhongyidaxue


    100 48730 100 48730 0 0 12520 0 0:00:03 0:00:03 --:--:-- 12520 * Connection #0 to host 37.48.118.90 left intac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